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邓江的理论及江的读后感

毛邓江的理论及江的读后感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工作而为它服务的。任何妨碍农业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必须避免。

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

我们要向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学习,学习对本民族有用的东西,但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要学别的民族,而要保持本民族的特点。

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

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同时,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我国人民还要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起,为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奋斗。

邓小平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 特点。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我赞成劲可鼓不可泄。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

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调整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得在调整过程中,特别是调整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最近在发展速度上,发生一个明后两年工农业总产值是增长百分之八还是百分之六的问题。我的意见,增长百分之六也可以,但一定是不加水分的百分之六,扎扎实实的百分之六,不在乎这两年的速度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文化大革命”中公布的数字就有虚假,有重复计算的问题,有产品不对路、质量很差的问题。知道这一点对我们今天考虑问题有好处。以后要求的速度、数字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产品要讲质量的,真正能体现我们生产的发展。如果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作风也都会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会提高,实际得到的利益多得多。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

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江泽民

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有信心做好工作的根本的、坚实的基础。这次中央领导机构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既要克服过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传统,并且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地有所创造。如果不坚决改变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和办法,革除过去体制中的弊端,我们的事业就无法前进。

要通过改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比如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大中型国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一定会涉及这些利益关系。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创造精神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办一些大事情的优越性。这就是说,既要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又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只有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同改革开放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要深入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使之具体化、制度化,也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实现第三步

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中,我们面临大量新问题,都需要用改革的精神来解决。我们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相互协调、配套进行。

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一哄而起,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就是邓小平同志所一再倡导和论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等外延方式发展新的生产能力。我们现在的财力有限,利用外资也要有国内资金配套,也是有限度的。靠发钞票搞发展,势必会带来通货膨胀,到头来,就要急刹车、治理整顿。建国以来已经几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更要注意和警惕的是不能把资金用来搞泡沫经济,这在国外是有教训、吃过苦头的。发展经济一定要着眼于已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加强科学管理,降低物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创造的财富增多,人民收入增加,市场扩

大,才能扎扎实实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各地的发展不平衡,但在经济上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根本的利益是一致的。我常比喻,我们事业

的发展如同一艘前进中的航船,中央和地方都在这条船上。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同舟共济,

谁也不可能置身于整体之外,谁也不能强调自己这里要特殊,更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如果船翻了,无一幸免,都要遭殃。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们的航船才可能乘风破

浪、胜利前进。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

强农业。要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实际地而不是口头地、全心全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地加强

农业这个基础。建国初期实行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战略是必要的。现在条件不同了,应

该调整结构,包括调整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宁肯暂时少上几个

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紧迫需要。特别要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保证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保证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较快的进展。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

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投放的比例。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要战略方针。

越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加强人民正确的思想道德武装,弘扬崇高的民族正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这

样才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才能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

展。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

可能全局受挫。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

问题。

《江泽民文选》读后感

《江泽民文选》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智慧的结晶。它从历史、

经验和理论三个维度,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学习《江泽民文选》应把握好三个切入点。

第一,从“一脉相承”的认识角度切入

《江泽民文选》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基于“一脉相承”的认识角度,有利于我们把握《江泽民文选》所反映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方位和理论地位。

毛泽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航程。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则在于,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13年。《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无论从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上,还是从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只有基于“一脉相承”的认识角度,才能进一步深刻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关联。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切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为显著的特色在于,在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

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的科学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方面,在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上,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着重强调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些论述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性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从“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切入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一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探索的重中之重。“三个代表”这个论断,可以说就是直接针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而阐发的。从党的建设这一问题切入,是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关键切入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创新在于,它赋予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历史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关于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等,都是13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探索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宝库增添了真理性的内容。

学习《江泽民文选》中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意义重大。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更好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