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加建结构初步设计

小学加建结构初步设计

小学加建结构初步设计
小学加建结构初步设计

第四篇结构设计

1.工程概况

______________项目,位于____省_____市_____区___________,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测量图绝对标高_________m。

原教学楼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____,于____年左右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应使用要求,拟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一层(局部加三层)框架结构,功能为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加建后建筑总高度为_______米。根据原结构施工图、检测评估报告、加固补强设计报告,经过加固补强后的基础、主要受力构件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新旧混凝土受力结构间采用植筋连结。

2.设计依据、技术要求

2.1 本工程依据的国家、省、市规范、规程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3-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 15-60-2008)

2.2 自然条件和设计技术要求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γ0=1.0;

2、加建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3、重现期50年的的基本风压值ω0= 0.5kN/m2;

4、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抗震措施按8度设防考虑;

5、混凝土环境类别为一类,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0.3mm;

6、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3.4.3条要求。

7、防水砼等级为P6级,具体要求详本说明6.1.2条。

2.3 设计依据的其它相关技术文件

1、项目可研报告或发改、规划、建设、民防等部门的批复文件;

2、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

3、原教学楼建筑结构加固补强报告;

4、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施工图。

3.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3.1 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基础设计建议

采用原有基础,根据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测定,基础设计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

4.设计荷载及作用

4.1 楼、屋面荷载

4.1.1 楼、屋面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

楼、屋面荷载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取值,各部分的荷载取值详表4.1.1所示(楼板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

表4.1.1 楼、屋面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

4.1.2外墙和内隔墙荷载标准值(恒荷载)

本工程外墙采用粘土空心砖,自重按14kN/m3,内隔墙采用加气砼砌块,自重按6kN/m3,荷载取值如下:

表4.1.2 砌体材料自重标准值

砌体类型墙厚

(mm)

外墙

kN/m 2

(抹灰+瓷片)

内隔墙

kN/m2

(双面抹灰)

内隔墙

kN/m2

(双面瓷片)

备注

粘土空心砖190 3.6

加气砼砌块190 2.0 2.1

4.1.3 其他特殊楼面标准值(根据荷载类型判断为恒、活荷载)

1、屋面消防水箱:自重180kN,水重90kN;

2、(若有)积灰荷载、施工、检修荷载及栏杆水平荷载详现行规范。

4.2 风荷载

本项目各计算工况下的基本风压及计算参数取值如下:

1、承载力计算时,风荷载按照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其基本风压为ω

=0.5kN/m2;

2、位移计算时,风荷载按照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其基本风压为ω

=0.5kN/m2;

3、建筑物所在区域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风载体型系数取μs=1.3,风振系数β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及相关规程要求取值。

4.3 地震作用

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本项目场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措施按8度设防考虑。

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 Tg=0.35s,阻尼比ζ=0.05;

2、各栋(各区段)的抗震等级详见表4.3。

表4.3 构件的抗震等级列表

结构类型楼层框架

大跨度

框架

剪力墙

框支

框架

筒体

一般

部位

加强

部位

框架

结构

二级

注:1、括号内的抗震等级适用于Ⅰ类和Ⅲ、Ⅳ类0.15g、0.30g建筑场地的抗震构造措施。

5.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和耐久性

本工程为二类建筑,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其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执行。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

6.结构材料

6. 1 混凝土

6.1.1 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6.1.1所示:

表6.1.1 混凝土强度等级

层号梁、板砼柱剪力墙

C30C30C30

6.1.2 砼抗渗等级如6.1.2所示:

表6.1.2 砼抗渗等级

建筑层号抗渗等级

地下室

底板地下室外墙顶板

裙楼、塔楼屋面P6

6.2 钢筋

钢筋采用热轧钢筋:HPB300()级,fy=270N/mm2,直径≤8;

HRB335()级,fy=300N/mm2,10≤直径≤12;

HRB400()级,fy=360N/mm2,直径≥14。

6.3 钢材牌号

型钢采用Q345B、Q235B级。

6.4 焊条

HPB300钢筋,Q235B钢焊接:E43系列;

HRB335钢筋,Q345B钢焊接:E50系列;

HRB400钢筋焊接:E55系列。

6.5 砌体填充墙

本工程采用重度不大于6kN/m3加气砼砌块作为填充墙或隔墙,砌筑砂浆强度等级MU5,砌体干燥收缩率0.4mm/m。

7.结构选型

根据原教学楼结构型式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梯间为部分剪力墙。

7.2 新旧混凝土结构连结

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处理:铲除原结构抹灰层,原混凝土面凿成麻坑,面上均匀涂布结构界面胶;

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较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当需要掺入膨胀剂时,其惨量为12%;新浇

混凝土塌落度以40~60mm为宜;新浇混凝土12小时内开始保水养护,养护期为两周。

7.2.1柱

新柱在原柱上植筋建立,并应交由专业施工队施工,植筋锚固部位不得有缺陷,若有局部缺陷

应通知设计人员,进行补强或加固处理后再植筋;对需要在原结构梁上立柱的应对原结构梁进行加

固,经验算通过后方可施工。

7.2.3 梁

新梁搭接到原有梁时,新梁钢筋通过植筋植入原有梁,锚固部位应进行加强以满足植筋锚固条

件,如加大原梁截面等。

8.结构计算分析

8.1 计算软件名称、版本号、授权号

本项目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分析软件之SATWE2010版,软件授权号为:S-3:50527155242。

8.2 结构构件尺寸及平面布置

8.2.1 剪力墙、柱:

1、剪力墙典型墙厚为:___________;

2、框架柱典型截面:_________;

3、框支柱典型截面:无。

具体位置详初设结构图。

8.2.2 楼面结构:

1、典型板厚:__________;

2、框架梁典型截面:______________;

3、框支梁典型截面:无。

具体详相应平面布置图。

8.3 计算参数及结算结果

8.3.1计算参数(多遇地震)

8.3.2 整体计算结果-SATWE(多遇地震):

8.3.3 结构自震周期(前9个震型)

8.3.4 抗震性能目标(参考广东省高规设计)

1、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抗震重要性要求,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确定为C级,在多遇地震下达到第1性能水准,在设防地震下达到第3性能水准,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下达到第4性能水准,各构件承载力和层间位移角要求详表8.3.4-1所示。

表8.3.4-1 性能目标及对应承载力、变形要求

2、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参数取值详表8.3.4-2所示。表8.3.4-2 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参数

3、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9.基础设计

采用原有基础,根据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测定,基础设计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

10.施工要求

1、本工程在原有建筑物上加建,施工时应采取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的措施。若现场实际尺寸与图纸有出入,以现场实际尺寸为准。若出入较大或存在结构隐患,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

2、施工中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暂停施工,在会同设计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当可能出现倾斜、开裂或倒塌等不安全因素时,施工前应采取安全措施。

11.项目初设结论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方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均小于 0.90,满足《高规》3.4.5 条要求。

2、有效质量系数均大于 90%,所取振型数足够。满足《高规》5.1.13 条要求。

3、考虑偶偏的最大楼层位移比为1.22,满足《高规》3.4.5 条要求。

4、在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1/550,则满足《高规》的第 3.7.3条要求。

5、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满足《抗规》第 3.4.3 条及《高规》3.5.3条楼层抗剪承载力无突变要求。

6、刚重比大于 20,满足《高规》第5.4.1条及5.4.4条规定。

7、X 、Y 方向剪重,满足《抗规》第5.2.5条及《高规》第4.3.12条。

8、本工程不属于超限建筑结构类型。

因此,本工程结构体系选型和结构布置方案基本合理,运用概念设计方法对薄弱部位做了适当加强,选用的计算分析模型准确,同时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对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和耗能构件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做了详细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控制指标均符合国家、省、市现行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可以认为,在原结构经过加固设计加固后(柱加大截

面外包角钢、梁粘碳纤维布、剪力墙外包角钢法),本工程加建结构具备足够的强度、适宜的刚度和良好的延性,是可行且安全可靠的。

12.结构初设图纸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设计院】初步设计结构设计说明

结构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 二、设计依据 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场地类别暂定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特征周期 0.65 s;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 2、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 3、基本风压值为 0.45kN/m2(n=50);基本雪压值为 0.15kN/m2(n=50)。 三、荷载取值 1、基本风压 本工程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取值,其基本风压值为0.45kN/m2,承载力计算为0.45kN/ m2,场地粗糙度类别为B类。 2、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暂定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20 g,特征周期 0.65 s;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 3、主要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公寓: 房间:2.0kN/ m2 卫生间:2.5 kN/m2(带浴缸:4.0) 阳台:2.5 kN/m2 客厅:2.0kN/ m2 餐厅:2.0kN/ m2 电梯前室:3.5kN/ m2 楼梯过道:3.5kN/ m2 楼梯:3.5kN/ m2 电梯机房:7.0kN/ m2 厨房:2.0kN/ m2

设备机房:7.0kN/ m2 展示区及商业设施: 展览厅:3.5 kN/m2 商业:5.0 kN/m2 餐厅:2.5 kN/m2 卫生间:2.5 kN/m2 楼梯:7.0 kN/m2 设备机房:10.0kN/ m2 车道:4.0 kN/m2 消防车道:20.0kN/m2或35.0kN/m2(按规范及实际工程情况调整)发电机房、变配电房:10.0 kN/m2 通风机房、排烟机房:7.0 kN/m2 水泵房:10.0 kN/m2 电梯机房: 7.0 kN/m2 消防疏散楼梯:3.5 kN/m2 有固定座位的看台:3.0 kN/m2 无固定座位的看台:3.0 kN/m2 露台:3.5 kN/m2 上人屋面:2.0 kN/m2 非上人屋面:0.5 kN/m2 四、主要设计标准、规范及规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商住楼初步设计说明书

初步设计电气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1.国家及上海有关设计规范、标准: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92); (4)《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J10090-2001); (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6)《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2.本工程各有关专业提供资料。 二、设计范围 本小区内电力、照明、防雷、接地及电气消防等设计,不包括街坊变电站、供电网络、道路照明设计。 三、电气负荷主要情况 1.住宅总户数为106户,除顶层两户为小套,每户设计容量4KW外,其余均为大套, 每户设计容量8KW, 计840KW;水泵11KW,电梯74KW;公用照明18KW。安装容量943KW。2.商场部分: 照明120KW, 空调用电240kw, 事故照明10 kw, 消防控制室3kw, 正压送风机37kw, 水泵110.5KW(其中消防泵75KW, 喷淋泵30kw)。安装容量520.5KW。3.地下汽车库照明需18KW;配电间照明2.5KW;动力48.4kw;排烟风机30KW,安装容量98.9KW。 4.室外照明公建约20KW。 小区需要系数:0.676 小区自然功率因数:0.803 静电电容器补偿容量:-256Kvar(补偿后功率因数:0.914) 四、供电方案 1.根据本工程负荷情况,拟设置一座街坊变电站,由街坊变电站以三相四线380/220V电源向各住宅单元、地下汽车库供电。街坊站拟采用Ⅲ型站,由供电所负责设计。 2.商场部分主供电源为10kv,低压作备用电源,变配电间设500kvA干式变压器一台。3.为确保本工程环境优美,总体上所有供电电源及道路照明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各供电进线电缆、道路照明由供电所负责设计、施工。 4.地下层设一配电间。 5.本工程内重要负荷如消防水泵、生活水泵、防排烟风机、电梯及公用灯、商场部分消防控制室等均为双电源供电,在末端配电箱切换。 五、住宅设计 1.住宅由配电间电缆送至竖井,在适当位置转插接式母线送电至每层电表箱。 2.住宅公用部位照明由双电源在配电间内切换后,用电缆送至楼层配电箱,楼层配电箱每六层设一个。 3.住宅干线均为三相五线进每层楼面,支线BV-3x10为单相进各用户,每户电度表均设在各层电表箱内,电表采用10(40)A。 4.每户住宅设一嵌墙式用户配电箱,分照明回路、房间一般插座、厨卫插座及空调回路,回路均设过载及短路保护。除挂壁式空调插座外,插座回路均设漏电保护装置。 5.起居室、卧室均设空调插座一处。 6.起居室、卧室设单相二极和单相三级组合式插座二、三处。 7.厨房设单相二极和单相三级组合式插座及单相三极带开关插座各一只,并在排油烟机高度附近设单相三极插座一只。

小学加建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第四篇结构设计 1.工程概况 ______________项目,位于____省_____市_____区___________,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测量图绝对标高_________m。 原教学楼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____,于____年左右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应使用要求,拟在原有基础上加建一层(局部加三层)框架结构,功能为学生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加建后建筑总高度为_______米。根据原结构施工图、检测评估报告、加固补强设计报告,经过加固补强后的基础、主要受力构件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新旧混凝土受力结构间采用植筋连结。 2.设计依据、技术要求 2.1 本工程依据的国家、省、市规、规程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97) 《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JGJ79-2012) 《砌体结构设计规》(GB 5003-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GB50016-200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GB/T 50476-2008)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GB50574-2010) 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DBJ 15-31-2003) 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DBJ 15-60-2008) 2.2 自然条件和设计技术要求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γ0=1.0; 2、加建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3、重现期50年的的基本风压值ω0= 0.5kN/m2; 4、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抗震措施按8度设防考虑; 5、混凝土环境类别为一类,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为0.3mm; 6、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GB50010-2010第3.4.3条要求。 7、防水砼等级为P6级,具体要求详本说明6.1.2条。 2.3 设计依据的其它相关技术文件 1、项目可研报告或发改、规划、建设、民防等部门的批复文件; 2、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 3、原教学楼建筑结构加固补强报告; 4、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施工图。 3.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3.1 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基础设计建议 采用原有基础,根据原教学楼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报告测定,基础设计承载力基本满足上部结构(含加建)正常使用要求。 4.设计荷载及作用 4.1 楼、屋面荷载 4.1.1 楼、屋面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 楼、屋面荷载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GB50009-2012取值,各部分的荷载取值详表4.1.1所示(楼板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 表4.1.1 楼、屋面附加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 4.1.2外墙和隔墙荷载标准值(恒荷载) 本工程外墙采用粘土空心砖,自重按14kN/m3,隔墙采用加气砼砌块,自重按6kN/m3,荷载取值如下: 表4.1.2 砌体材料自重标准值

结构初步设计说明(图样)

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住宅小区位于××市第一机床厂院内,总用地面积约为2.53公顷。本工程由拟建场地南侧的三栋塔式住宅(1~3号楼)和北侧的多层住宅(6~10号楼,各楼相对独立)合围而成,两排楼中间为集中绿地,覆土3m,以下为地下汽车库(4号楼),地下汽车库西面为锅炉房(5号楼),总建筑面积约为12.4万m2。 2.2、3号楼与1号楼完全相同;7、8、9、10号楼与6号楼完全相同。 二、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三、自然条件 1. 风雪荷载 2. 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 3.场地标准冻深: 1.20m 4. 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初步设计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市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2004年5月编制的《××市第一机床厂住宅岩土工程初勘报告》(工程编号2004-初勘021),其主要内容如下: 4.1 位置及环境及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市第一机床厂院内,场地地形基本平坦,自然地面标高在44.67m-45.49m之间。地貌单元属永定河及温榆河流洪积扇中下部。 4.2 地物及洞穴 因现有厂房未拆除,1号、2号楼及地下车库部分钻孔(ZK15、ZK19~ZK21、ZK24、ZK25、ZK36)未施工,待条件具备后须补勘。场地原有建筑物未拆除,使部分钻孔移位,但不影响钻探的精度和地基方案的选择分析。

4.4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水位的确定 4.4.1水文地质特征 拟建场区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分布有两层地下水,各层地下水类型及钻探期间实测水 工程场区1955年水位标高达到43.0m左右,埋深2.0m左右,近3-5年地下水最高水位标高42.50m左右; 4.4.3地下水腐蚀性测试及评价 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材无腐蚀性; 4.4.4基础设计水位的确定 如地下室设有主要机电设备,一旦进水将使建筑物正常使用受到影响或损失,建筑防水设计应按历年最高水位考虑; 验算地下室外墙承重能力及地下车库抗浮验算时设计水位的取值,可根据历年最高水位标高,按有关规范或标准的规定确定。 4.5场地地震效应 4.5.1场地地震烈度 拟建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4.5.2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 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4.5.3地基土液化可能性判别 拟建场地属非液化场地。 4.6地基基础方案设计及防治措施建议 拟建1~4号楼楼基底标高基本相同,约为39.50m左右,相应持力层为粘土层③,地基承

暖通初步设计说明书

暖通空调初步设计说明书 摘要:地下三层,地上十层,框剪结构,空调形式为冰蓄冷,冷辐射吊顶。 1 设计依据 1.1上级批文详见总论部分; 1.2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1.3建筑专业提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1.4室外计算参数(北京地区) 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3.2℃ 夏季空调计算日平均温度28.6℃ 夏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26.4℃ 夏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30.0℃ 夏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78 % 夏季大气压力99.86Kpa 夏季平均风速 1.9 m/s 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12℃ 冬季通风计算干球温度-5℃ 冬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45 % 冬季大气压力102.04 Kpa 冬季平均风速 2.8 m/s 1.6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版); (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 (5)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 1.7 2004年5月19日由中船重工集团组织的《科技研发大厦空调方案研讨会》专家组意见。 2 设计范围

本工程为船舶科技研发大厦,总建筑面积为33928平方米,预留建筑面积为5494平方米,建筑高度为33.99米。地下二﹑三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3.6米;地下一层主要为餐厅﹑厨房﹑多功能厅及档案室,层高5米;首层至八层主要为办公及会议室,首层层高为5.0米,其余为3.9米。 设计范围为采暖、通风、空调、防排烟及冷热源设计。冷冻机房冷却水系统由给排水专业设计。 3 设计原则 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空调技术及设备,创建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及环境。 4 空调设计

初步设计说明书

机场变电站至桑海、盘龙山线路工程综合部分施工图设计 第一卷第全册 总说明书(架空部分) 江西信能电力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010年03月南昌

签署页批准: 审核: 校核: 设计:

施工图设计卷册目录 第一卷第全册总说明书及附图(架空部分)第二卷第一册平断面图及杆塔位明细表 第三卷第一册机电施工说明书及附图 第三卷第二册机场变至桑海变地埋电缆部分第四卷第全册机场变至盘龙山地埋电缆部分第五卷第全册机电施工说明书及附图 第六卷第一册铁塔施工图说明书及附图 第六卷第二册

目录 1 总述 (1) 2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1) 3 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2) 4 线路路径及进出线情况 (2) 5 气象条件 (3) 6 导线和地线 (3) 7绝缘子串和金具 (5) 8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6) 9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7) 10 杆塔与基础 (8) 11 对邻近弱电设施的影响与防护 (9)

1 总述 1.1 设计依据 本工程评审会议纪要(暂缺) 1.2 概述 本工程包括机场变~桑海变,机场变—盘龙山变2条110KV送电线路;分为架空、地埋电缆2个部分分别进行设计,本说明为机场变—桑海变110KV线路架空部分说明书,机场变~桑海变电缆部分见卷册363-T003S-A0203,长度为2.7958km,机场变~盘龙山110kV 送电线路(全为地埋电缆)部分见卷册363-T003S-A0202,长度为2.7463km。 1.3设计范围及说明 本工程线路全长13.554 km,其中架空部分长10.758km,地埋电缆部分长2.796 km。桑海变电站构架至5#塔采用双回路共塔设计(与备用至桑海变间隔的线路共塔),5号至41号分支塔部分为单回路设计。41号至机场变为地埋电缆。地埋电缆部份见另册。 架空部分导线采用LGJ-240/30钢芯铝绞线,地线一根采用JL/LB14-50/30良导体,一根为OPGW通讯光缆。 1.4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建成期限 建设单位:昌北国际机场集团公司 运行单位:南昌供电公司 施工单位:待定 2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2.1主要技术经济一览表

建筑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书

项目登记号:()号 成都市建筑工程初步设计 专家审查意见书 建设单位:成都亚宝置业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成都亚宝高新劲松项目 工程地址:成都市高新区南部新开发区 设计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勘察单位: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审查专家:李国文、陈芳培、祝鸿钧 刘迪先、侯素铭、张佳宁、朱锦云 完成日期:2011年4月

专业:建筑审查意见(共1 页)第1 页 工程概况: 亚宝高新劲松项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部高新开发区。项目总净用地亩。分为两个地块,1地块净用地亩。本初设为一地块的一期工程,规划净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一期包括二层地下室(附建人防)六栋底层带商铺或物管用的25~34层的一类高层住宅和一栋2层独立的商业楼。 基本评价: 1.总平面布置合理,有利于建筑群的空气流动、满足日照的要求,区内环境较好。 2.室外交通组织合理、流畅,满足消防作业和使用的要求。 3.地下室防火分区和安全疏散符合规范要求。 4.住宅平面布局紧凑,采光好。 5.人防设计建筑面积3703㎡,符合国家规定和“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要求。意见和建议: 1.土建设计依据中也应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公安部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的通知。 2.节能设计很具体。但是外墙保温材料为“无机保温砂浆,”这种统称有些模糊,应当明确具体材料的名称,如复合水泥基玻化中空微珠。目前省内只有它可以达到耐火等级A级。关于屋面“通知”也要求A级,不好办,四川省有关部门还未强求一定要A级。 3.商业楼的首层室内与两座楼梯都不相通,这与规范无关。但是如果首层将来作局部夹层,最好利用原楼梯(从室内就可到夹层)。 4.所有住宅电梯都标为消防电梯,建议在平面图上明确一台无障碍电梯。 5.住宅C4型入门外有一个走道,建议入户门不要用FDMz,可以采用普通防盗门。 设计人员 (勘察人员) 专家工作单位四川西南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审查专家职务职称教授级高级建 筑师 联系电话028-

建筑初步设计深度要求

建筑初步设计 3.1一般要求 3.1.1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条文说明】关于初步设计文件是否单列消防、环保等内容的专篇的问题,在修编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为了确保设计文件中各专业内容的完整性,或避免设计文件中有关内容的重复,本规定不要求初步设计文件单列消防、环保等内容的专篇。 3.1.2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4.1.2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设计总说明 3.2.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安保、人防设置以及抗震设防等主要设计原则。 3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和选用标准的综合叙述。 3.2.4总指标 1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等指标。 2其他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初步设计说明

初步设计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设计依据 (一) 有关文件 1、设计任务书; (二) 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定,具体详见各专业设计说明 (三) 设计基础资料 1、气象资料:杭州地区30年平均(1971年-2000年) (1)温度:年平均气温为17.8℃ (2)降水量:年降水量为1454mm。 (3)湿度:月平均相对湿度70.3%,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 (4)日照:平均日照小时147.1h/月。 2、建设场地工程技术条件: (1)用地条件:地块南北长约62.5米,东西长约65米。用地面积约3684.54平方米。 (2)交通条件:。 二、工程规模及设计标准 1、工程规模: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为2705.72平方米。 2、设计范围:根据建设单位的设计委托要求,我院设计内容包括总平面 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三、设计指导思想和特点 1、遵循“适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同时风格和色彩要与一期现有建筑的风格颜 色及环境相协调。。 2、遵从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完整以及节能、节地的原则。 3、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物性质、道路交通、绿化状况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充分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 4、建筑单体设计依据总体布局,创造更多的自然通风、采光的室内空间,节约能源。平面布局紧凑,流线顺畅,布局经济合理,满足使用要求。 5、有效控制建设成本,提倡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684.54㎡(合5.527亩) 2.总建筑面积:2705.72㎡ 3. 建筑基底占地面积:1370.14㎡ 4. 容积率: 0.73 5. 建筑密度: 37.19% 6. 绿地率: 10% 7.机动车停车数:15个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说明

结构初步设计阶段

3.5.1 在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计算书。 3.5.2 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分区、主要功能; 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 2 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2)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基本雪压、气温(必要时提供)、抗震设防烈度等; 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可靠的地质参考资料; 4)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必要时提供); 5)风洞试验报告(必要时提供); 6)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书面要求; 7)批准的上一阶段的设计文件; 8)本专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3 建筑分类等级。应说明下列建筑分类等级及所依据的规范或批文: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4)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 5)地下室防水等级; 6)人防地下室的设计类别、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和防核武器抗力级别; 7)建筑防火分类等级和耐火等级。 4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1)楼(屋)面活荷载、特殊设备荷载; 2)风荷载(包括地面粗糙度,有条件时说明体型系数、风振系数等); 3)雪荷载(必要时提供积雪分布系数等); 4)地震作用(包括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场地特征周期、结构阻尼比、地震影响系数等); 5)温度作用及地下室水浮力的有关设计参数; 6)特殊的荷载(作用)工况组合,包括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 5 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 1)结构缝(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设置; 2)上部及地下室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说明; 3)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特殊技术的说明,结构重要节点、支座的说明或简图; 4)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应明确抗浮措施; 5)施工特殊要求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6 地基基础设计。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应包括各主要土层的压缩模量和承载力特征值(或桩基设计参数);地基液化判别,地基土冻胀性和融陷情况,特殊地质 条件(如溶洞)等说明,土及地下水对钢筋、钢材和混凝土的腐蚀性;

食堂初步设计说明(20200523185805)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 工程设计依据: 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规划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 4.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发宗地图两份 5.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3)《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1/T1477-2006 J10923-2007)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7)《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04) 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年版) 6.工程建设地区气象、地理条件 盘锦市建筑气候分区为ⅡA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有关气象参数如下: 全年平均温度8.4oC,最热月平均温度24.3oC,最冷月平均温度-10.2oC, 常年平均降水量623.2mm,日最大降水量141.2mm, 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5.2oC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9.3oC 主导风向:冬季东北,夏季西南,全年西南 夏季平均室外风速: 3.3m/s 冬季平均室外风速: 5.8m/s

全年平均室外风速: 4.3m/s 基本雪压:0.4kN/m2 基本风压:0.6kN/m2 最大冻土深度:1170mm 抗震设防烈度:七度 7.其他条件 (1)天作建筑设计院完成的方案阶段图纸。 (2)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任务书。 (3)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 (4)辽宁工程勘查院提供的《盘锦地方大学场地岩土工程勘查报告》(工程编号2009-172-2) 二. 工程设计规模和设计范围 本工程系盘锦地方大学B-03食堂。建筑层数为二层,建筑高度9.6M,总建筑面积3361.48M2。 本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建筑设计(仅涉及初步的室内装修)、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供热与通风设计、电气设计。不包括二次建筑装饰装 修设计及室外环境设计和室外管网设计。 三.建筑概况 1.建筑性质:多层食堂。 2.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分类为3类,使用年限为50年。 3.耐火等级为二级。 5.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6.抗震设防烈度:7度 7.本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防水材料按《屋面工程技术规范》选 择。 四.竖向设计: 1.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

绿色建筑初步设计说明专篇范本

(重庆城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城海?松藻中心项目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 (公共部分) 初步设计 编制单位:XXXXXX 编制日期:二○一七年一月

(XXXXXXXX) XXXXXXX 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 (公共部分) 法定代表人:签名: 技术总负责人:签名: 项目总负责人:签名: 编制日期:二○一七年一月

一、项目概况 XXX项目用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区万寿路,设计地块基地东侧为万寿路,南面紧邻钻石年代项目用地,西面为南湖社区。地块东西长约84米,南北宽约63 米,呈近似长方形状。总用地面积为5205.00m2,设计为高层公共建筑。项目由24层塔楼、4层裙房,地下3层车库组成。总停车数为283辆,总建筑面积41676.45m2,为甲类公共建筑。 本项目按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进行设计,达到绿色建筑一星(银)级标准。建筑绿色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一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材。 二、建筑专业 2.1 设计依据 1、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规范、规定 1)《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J50-052-2016 2)《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JGJ144-2008 3)《岩棉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建筑构造》13J02 DJBT-069 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1993 5)《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7106-2008 6)《建筑幕墙》 GBT21086-2007 2、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文件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建发﹝2013﹞98号) 3、节能设计依据的相关报告 1)重庆市规划局下发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函 2)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XXX中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勘察结果显示本项目用地适宜工程建设。 3)南岸区环保局通过审核的《环境影响报告表》渝(南岸)环备[2016]003号。 2.2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概况表

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本

初步设计说明书本

工程设计责任人

附件 1 市***[201*]***号《关于***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 2市人民政府渝府(201*)***号文,关于《关于***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3 市规划局渝规建审(201*)***字第***号文,《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 4 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书,(201*)渝公消(建方)字第***号文,《关于同意***工程设计方案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 5 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重园建方(201*)***号文,《关于***工程设计(方案)配套绿地的意见》; 6 建筑节能计算报告书。

设计说明书 1概况 1.1工程概况 表1.1 工程概况表 建筑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年 1.2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2.1市***委员会,[200*]***5号《关于***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1.2.2市人民政府,(200*)***号文,《***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 1.2.3市规划局,重规建审(200*)***字第***号文,《市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通知书》; 1.2.4 市规划局***年***月下达的本工程现状规划红线地形图;

1.2.5 市公安局消防局建筑工程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书,(200*)渝公消(建方)字第***号文,《关于***工程方案消防设计的审核意见》; 1.2.6 市园林事业管理局重园建方(200*)***号文,《关于***工程(方案)配套绿地的意见》; 1.2.7 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年***月***日下发的修建防空地下室设置意见书; 1.2.8 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渝(*)环准[201*]*号; 1.2.9 顾客提供的设计委托书、本阶段的设计要求及各种有关设计的基础资料和双方会商纪要; 1.2.10 顾客提供的由***单位***年***月编制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2.11 有关部门批准并经顾客确认的由***院编制的本工程方案设计文件; 1.2.12 顾客与我院签定的《建筑工程设计合同》; 1.2.13 与本工程设计有关的国家和地方现行法规、规、规程、标准; 1.3 建设场地概况 1.3.1项目区位:位于市奉节中心城区。 1.3.2工程所在地区气象条件: 气象台装置位置:北纬29 0 35‘;东经106 0 28‘。温度:年平均温度18.3℃;极端最高温度44.0℃;极端最低温度-1.8℃。降雨量:历年平均降雨量1081.7mm;最大小时降雨量65mm。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6%;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81.3%。风向:全年主导风向北风;最大风速28.4m/s;冬季风向C频率36%,北向频率15%;夏季风向C频率31%,北向频率10%。历年平均风速2.2m/s。基本风压

1建筑初步设计总说明--内容资料

第一篇总说明 合肥工业学校、合肥经贸旅游学校三期工程 初步设计总说明 1.1 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1.1.1国家有关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BG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年版)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5年版) 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8《合肥市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施细则》 9《合肥市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施细则》 10《合肥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若干补充规定》(合建设[2011]30号) 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 12《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006版) 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1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1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0《合肥工业学校、合肥经贸旅游学校三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2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 2009年版2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2006 2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2014年版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年版) 2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2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1)及局部修改条文(2011年版) 28《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 2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0《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2011)3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 3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3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1.2工程设计有关文件 1 关于调整合肥工业职业教育项目的复函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完整范文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区位条件 江山市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全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2002年11月被衢州市确定为四个经济强镇之一,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贺村镇作为经济强镇,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文体用品等6个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在江山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的19个乡镇中排名首位。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45.7%,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5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业投入5.8亿元,比上年增55%;地方财政收入达3239.69万元,比上年增56%。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 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选址在贺村镇丰益村银碓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贺村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205国道边,背靠浙赣铁路,交通条件良好;基地远离居民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周围环境适合项目的建设。基地与贺村镇区紧邻,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均已经敷设到区块,可以方便地与贺村镇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也为基地三期的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设施条件。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地属丘陵平原地,从土壤资源来看,以黄色粘土为主,地层、地质条件好,坡度平缓,适宜项目建设。 2、气候气象 贺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盆地气候的某些特色。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均气温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无霜期255天,宜于农业生产。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寒流,梅雨及台风。 3、工程地质 沿线地址情况良好,基本属第三期黄土地区。 三、设计内容 本次项目内容为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基础设施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工程设计 2、给排水工程设计 3、交通工程设计 4、电力、电信工程设计

初步设计文本

目录 第一篇建筑初步设计说明 (6) 1总说明 (6) 1.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6) 1.2工程概况 (10) 1.3 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10) 1.4 设计特点 1.5总指标 (11) 1.6需要注意的问题 (14) 2总平面 (14) 2.1总平面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4) 2.2场地概述: (15) 2.3总平面布置及交通组织: (15) 2.4竖向布置: (16) 2.5绿化设计: (17) 2.6 管线平面综合: (17) 3建筑: (18) 3.1设计依据: (18) 3.2设计概述: (18) 3.3建筑节能设计 (25) 第二篇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28) 1总说明 (28)

1.1工程概况 (28) 1.2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29) 2结构设计 (31) 2.1高程: (31) 2.2楼面荷载: (32) 2.2. 主要结构材料 (32) 2.3 结构选型 (33) 2.4 基础设计 (33) 2.5 耐火等级 (33) 2.6 主要结构尺寸 (34) 2.7 结构计算 (34) 2.8 其它 (35) 第三篇给排水初步设计说明 (36) 1总说明 (36) 2 消防系统: (37) 3 给水系统: (37) 3.1用水量统计 (37) 3.2 市政设施 (38) 3.3 给水 (38) 3.4 计量: (38) 3.5 太阳能 (38) 4 排水系统: (38)

6.管材 (39) 第四篇暖通空调初步设计说明 (41) 1总说明 (41) 1.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41) 2.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42) 2.1室外计算参数 (42) 2.2室内设计参数 (42) 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要求: (43) 4. 采暖热源设计: (43) 5 采暖系统设计: (44) 5.1户内采暖系统: (44) 5.2底层商业采暖系统: (44) 5.3保温: (44) 6 防火排烟系统设计: (45) 7 全楼技术指标 (45) 第五篇电气初步设计说明 (46) 1总说明 (46) 1.1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46) 2.设计范围: (46) 3.强电系统: (47) 3.1变配电系统: (47)

初步设计说明书

一、本次设计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标准、规定: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BB5022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006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JGJ82-91) 《建筑用无缝钢管》(GB/T8162-199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标准》(2003年4月)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200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钢网架螺栓球节点》(JGJ75.1-91) 《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78-91) 二、自然特征 1)地形地貌 河流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条件较好。 2)工程地质 宝华山站主要揭示地层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简要叙述如下: 1-1粉质黏土,褐黄色,软塑,fak=120kpa,qsik=38kpa,qpk=250kpa,厚2.6m。 1-2淤泥质粉质黏土,褐灰色,流塑,fak=80kpa,qsik=20kpa,qpk=250kpa,厚11m。

2-1粉质粘土,褐灰色,硬塑,夹大量碎石。fak=250kpa,qsik=84kpa,qpk=1000kpa,厚2.9m。 4-1闪长岩,黄色,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fak=250kpa,qsik=120kpa,qpk=1500kpa,厚6.1m。 4-2闪长岩,青灰色,强风化,中粗粒显晶质结构。fak=500kpa,qsik=200kpa,qpk=2200kpa 3)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不发育,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 三、有关设计参数 1)基本风压:0.40kN/m2;地面粗糙度:B类; 2)基本雪压:0.35kN/m2; 3)使用荷载 根据建筑设计要求,主要活荷载标准值如下: 车站大厅、侯车室、人行通道 3.5kN/m2 办公用房 2.0kN/m2 厕所、盥洗及楼梯间 2.5kN/m2 不上人屋面0.5kN/m2 其余设备用房及结构自重按实际荷重取用。 四、结构设计说明 1.结构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标准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2)设计使用年限:50年。 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4)抗震设防烈度: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站房框架抗震等级均为二级。 5)场地类别为Ⅱ类。 6)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05G104民用建筑工程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XX (二期)小区住宅结构初步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本住宅小区位于xx 市第一机床厂院内,总用地面积为2.53公顷。本工程由拟建场地南侧的三栋格式住宅(1~3号楼)和北侧的多层住宅(6~10号楼)合围而成。两排楼中间为集中绿地,覆土3m 一下为地下车库(4号楼)地下车库西面为锅炉房(5号楼)。总面积约为12.4万㎡,各项工程的概况如下表: 说明:1 地下车库为人防地下车库,人防抗力等级为六级。 2 2、3号楼与1号楼完全相同;7、8、9、10号楼与6号楼完全相同。 2 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 子项名称 地下层数 地上层数 房屋高度 结构体系 楼盖结构 基础型式 1号楼 2 15 42.000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 筏型基础 4号楼 1 0 钢筋混凝土结构 住下独立加防水板 5号楼 0 1 5.000 框梁结构 独立基础 6号楼 0 5 14.000 砌体结构 转下条形基础 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抗震设防类型 丙类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乙类 地下室防水等级 二级 3 2 1 4 5 6 7 8 9 10

3 自然条件 3.1 风雪荷载 3.2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值 设计地震分组建筑场地类别 8度0.2g 第一组III类场地 3.3场地标准冻深:0.8m3.4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初步设计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xx市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2004年5月编制的《xx 市第一机床厂住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04初勘021),其主要内容如下:3.4.1 位置及环境和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市第一机床厂院内,场地地形基本平坦,自然地面标高在44.670m-45.490m之间。地貌单元属永定河及温榆河流洪积扇中下部。3.4.2 地物及洞穴 因现有厂房未拆除,1号、2号及地下车库不分钻孔(7k15、zk19~zk21、zk24、zk25、zk36)未施工,待条件具备后须补勘。场地原有的建筑物未拆除,使部分钻孔位移,但不影响钻孔的精度和地基方案的选择分析。3.4.3 岩土物理学指标 成因年代土层标号岩性土层高度 压缩碳量Es(MPa) 地基承 载力特征 值(kpo)Po+100 Po+200 Po+300 人工堆积 层 ①夯填土0.4~1.50 第四纪沉 积层 ②粘土 2.50~3.40 5.95 6.87 7.88 160 第四纪沉 积层 ③粉质粘土 1.20~1.50 7.70 8.15 9.41 180 第四纪沉 积层 ④粘土 3.20~4.60 12.31 13.10 13.34 190 第四纪沉 积层 ⑥圆砾400 3.4.4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水位的确定 1) 水文地质特征 拟建场区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分布有1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及钻探期间实测水位详见下表: 序号地下水类型埋深(m)实测实践标高(m)含水层岩性 1 潜水2.40~3.90 02.02 4.20~42.46 主要储存于 ②层粘土中 基本风压地面粗糙 度 基本雪压 Wo=0.45kn /㎡C类 So=0.4kn/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