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防治:从技术到理念十年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4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林晓东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66600)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以及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
在众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CAS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的远端动脉栓塞和严重狭窄引起的远端低灌注进而导致缺血性损害。
近年来,国内外对C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1 CAS的好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起始部,颈外动脉少见。
乃因这些部位血液流动缓慢、紊乱、复杂、管径急速伸展,血液产生涡流使脂质易于沉积且会使血管壁受到损害,有利于斑块和附壁血栓形成[1]。
依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型[2]:Ⅰ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c thickness,IMT)大于或等于1.0mm,但小于1.2mm;Ⅱ型:管腔内有斑块形成,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厚度大于1.2mm,并未造成明显狭窄;Ⅲ型:血管内径狭窄大于20%,小于50%,尚无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Ⅳ型:血管内径狭窄大于50%,小于90%;Ⅴ型狭窄程度达到100%,无血流通过。
根据斑块病理特征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
2 CAS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液中一些大分子物质如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等沉积在血管壁的内膜下,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内皮细胞损伤后分泌黏附因子和趋化因子,又造成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形成硬化斑块和血栓[3]CAS是否引起脑缺血事件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大小;斑块的表面形态(光滑、粗糙、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的组织学性质(脂质性、纤维增生、钙化、有无炎症反应和斑块内出血);斑块的稳定性;及管腔狭窄的程度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的探讨
孙学刚;曾平;范钦;王启瑞;赵益业;贾钰华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0(042)002
【摘要】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中医病机以气(阳)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AS初期当属气虚,中期则痰瘀并见,中晚期则痰瘀互结导致血脉凝塞.在AS病理变化中,炎症因子表达谱的异常改变是痰瘀病机的主要效应因素.因此,防治AS应以益气为本,痰瘀同治,抑制致炎性细胞因子,顾护心脉.【总页数】2页(P7-8)
【作者】孙学刚;曾平;范钦;王启瑞;赵益业;贾钰华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00;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00;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
【相关文献】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病机研究进展 [J], 杜蕊;陈民;李文杰
2.中医对慢性肾脏病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J], 包娅琼;刘家生
3.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探析 [J], 霍松妹;赵永辰;李元滨;李轶璠
4.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浅论 [J], 侯仙明;司秋菊;贾云芳;刘淑彦;张艳慧;潘莉;王琪艳;赵涵悦
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中医病机共性探讨 [J], 朱明军;胡宇才;王永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申国颅内动脉粥样砸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性ICAS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旦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症状性ICAS患病率更高。
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改进了研究设计方案,基于中国人群重新评估了血管内治疗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ICAS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文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来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 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中的构成比因人种和国别而不同,在欧洲和北美该比例为10%~16%,在巴西约为39%,在亚洲则高达65%1]。
近20余年来,虽然ICAS的药物治疗从冠状动脉领域借鉴了大量经验,但北美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比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stenting vs. aggressive medi c 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 SA MMPRIS)石ff 究的结果显示,即使进行了积极的强化药物治疗,仍高约10%的ICAS患者存在卒中复发[习。
此外,在真实世界条件下,ICAS相关卒中复发的风险也高达20%以上[3-4)。
如何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CAS的介入治疗为此应运而生。
中国作为全球ICAS高发地区,号|领着全球ICAS临床研究的方向。
本文拟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未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i阐述。
1循证医学证据I CAS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自S AMMPRIS研究、颅内球囊扩张支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the Vitesse intracranial stent study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apy,V ISSIT)研究和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 hina angiopla sty and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evere stenosis,CASSISS)研究[57。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王圆圆1综述,侯玉立1,陈烜2审校摘要: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中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IR)与脑卒中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联合血脂和血糖的IR新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yG指数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脑卒中的早期预防、治疗及随访至关重要。
关键词:脑卒中;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stroke WANG Yuanyuan,HOU Yuli, CHEN Xuan.(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Abstract:Stroke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and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China. Insulin resistance (IR)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stroke,and in recent years,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TyG index) has been proposed as a new indicator of IR, which combines blood lipids and blood glucose.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studies in China and globally have shown that TyG index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stroke,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association between TyG in⁃dex and stroke, so as to achieve the early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stroke.Key words:Stroke;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Atherosclerosis;Insulin resistance脑卒中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第二大死因,在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也高达39.9%,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心血管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及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趋势,心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也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来探讨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发展。
过去:心血管病防治初期在过去,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相对落后。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全民防病、重视预防”的方针,强调对心血管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但由于资源匮乏、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政府和医疗部门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防治措施也比较简单和粗放。
人们对心血管病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健康教育工作薄弱,缺乏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
在医疗技术方面,过去的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水平相对较低,临床治疗效果不稳定。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差。
现在:心血管病防治的全面推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加大了对心血管病预防和控制的投入,加强了心血管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提高了人们对心血管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在医疗技术方面,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各级医疗机构普遍提高了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心脏介入手术、脑血管介入手术等高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心血管病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质量。
心脏病科、神经内科等心血管专科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就医环境和条件。
未来:心血管病防治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面临着心血管病防治的新挑战。
如何应对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如何加强对心血管病的预防教育,如何提高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如何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心血管病防治面临的挑战。
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打开脑卒中防治知识之门⼀、脑卒中是什么病?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这种病是由于⼤脑⾥⾯的⾎管突然发⽣破裂出⾎或因⾎管堵塞造成⼤脑缺⾎、缺氧⽽引起。
临床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出⾎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和蛛⽹膜下腔出⾎两种;缺⾎性卒中临床常⽤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栓形成、脑栓塞等。
脑出⾎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瘫痪甚⾄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很快死亡。
蛛⽹膜下腔出⾎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管畸形破裂引起,⼀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居多。
发⽣缺⾎性卒中⼀般症状较平缓,绝⼤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瘫痪或⽆⼒、⾔语困难、肢体⿇⽊等。
⼆、脑卒中是我国中⽼年⼈的最主要杀⼿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
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
约有1/4⾄1/3可能在2⾄5年内复发。
随着近年我国居民⽣活⽔平的提⾼和⽣活⽅式的改变,脑卒中⼈群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卒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导致了患病率⼤幅上升,造成更⼤的疾病负担。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年⼈健康的主要疾病。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没有紧急送医院,最终延误了治疗。
因此,认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呢?⽆论是出⾎性还是缺⾎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的下列症状,必须⾼度警惕,常见的症状有:1、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部位出⾎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偏瘫,即⼀侧肢体没有⼒⽓,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