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位密码实验报告

移位密码实验报告

移位密码实验报告
移位密码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姓名: 2222 学号: 022222 班级:2222全日期: 22222

1 古典密码(移位密码)

一、实验环境

1.硬件配置:处理器:Corei5 M 450@

2.40GHZ,内存2GB,主硬盘

320G

2.使用软件:

(1)操作系统:win7

(2)软件工具:Microsoft Visual C++6.0

二、实验设计的相关概念或基本原理

1.移位密码的基本思想:

移位密码算法 c=m+k(mod 26),k可以使0

三、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原理的介绍,分别选取密钥的不同取值,创建一个明文信息,编写实现程序,实现加密和解密操作。

实验流程图:

四、实验总结分析

关键代码

1.加密算法:

int encrepty( )//加密

{ length=strlen(source);

for(i=0; i

{

if(source[i]>96&&source[i]<123)

source[i] = (source[i]+key-97)%26+65;

}

cout<

就是先把输入的字母转换为数字,然后利用公式c=m+k(mod 26)来求解得出密文。

2.解密算法:

int deciphring( )//解密

{ length=strlen(cipher);

for(i=0; i

{

if(cipher[i]>64&&cipher[i]<91)

cipher[i] = (cipher[i]-key-65+26)%26+97;

}

cout<

}

实验结果显示如下图:

3.小结

移位密码的原理非常简单,由于密钥空间极小,通过穷举法攻击,容易破解使用该算法加密的密文。作为古典密码,该算法思想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可以将之融入到现代密码的相关领域中.

在编程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直接输入2进行解密时,出现无法执行下一步的情况,经过仔细调试,发现是设计思路有点小问题,解密函数模块未独立出来,而是依赖加密输入的密钥,经过将密钥设成全局变量后,实验结果符合预期结果。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寄存器实验报告

寄存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寄存器的分类方法,掌握各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使用V erilog HDL 语言设计两种类型的寄存器。 二、实验设备 PC 微机一台,TD-EDA 实验箱一台,SOPC 开发板一块。 三、实验内容 寄存器中二进制数的位可以用两种方式移入或移出寄存器。第一种方法是以串行的方式将数据每次移动一位,这种方法称之为串行移位(Serial Shifting),线路较少,但耗费时间较多。第二种方法是以并行的方式将数据同时移动,这种方法称之为并行移位(Parallel Shifting),线路较为复杂,但是数据传送的速度较快。因此,按照数据进出移位寄存器的方式,可以将移位寄存器分为四种类型:串行输入串行输出移位寄存器(Serial In- Serial Out)、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Serial In- Parallel Out)、并行输入串行输出移位寄存器(Parallel In- Serial Out)、并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Parallel In-Parallel Out)。 本实验使用V erilog HDL 语言设计一个八位并行输入串行输出右移移位寄存器(Parallel In- Serial Out)和一个八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寄存器(Serial In- Parallel Out),分别进行仿真、引脚分配并下载到电路板进行功能验证。 四、实验步骤 1.并行输入串行输出移位寄存器实验步骤 1). 运行Quartus II 软件,选择File New Project Wizard 菜单,工程名称及顶层文件名称为SHIFT8R,器件设置对话框中选择Cyclone 系列EP1C6Q240C8 芯片,建立新工程。 2.) 选择File New 菜单,创建V erilog HDL 描述语言设计文件,打开文本编辑器界面。 3.) 在文本编辑器界面中编写V erilog HDL 程序,源程序如下: module SHFIT8R(din,r_st,clk,load,dout); input [7:0]din; input clk,r_st,load; output dout; reg dout; reg [7:0]tmp; always @(posedge clk) if(!r_st) begin dout<=0; end else begin if(load) begin tmp=din; end else

古典密码学实验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 通过实现简单的古典密码算法,理解密码学的相关概念如明文(plaintext)、密文(ciphertext)、加密密钥(encryption key)、解密密钥(decryption key)、加密算法(encryption algorithm)、解密算法(decryption algorithm)等。 二、实验环境 Visual C++6.0 三、实验内容 (1)用C\C++语言实现仿射变换(Affine)加/解密算法;2) (2)用C\C++语言实现统计26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的程序; (3)利用仿射变换加/解密程序对一段较长的英文文章进行加密,再利用统计 软件对明文和密文中字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并作对比,观察有什么规 律。 其中a, b为密钥, 25 , 0≤ ≤b a ,且gcd(a, 26)=1 实验要求:加/解密程序对任意满足条件的a、b都能够处理。仿射变换: 加密: ()26 mod , b am m E c b a + = = 解密: ()()26 mod 1 , b c a c D m b a - = =- 四、实验原理 一个仿射变换对应于一个矩阵和一个向量的乘法,而仿射变换的复合对应于普通的矩阵乘法,只要加入一个额外的行到矩阵的底下,这一行全部是0除了最右边是一个1,而列向量的底下要加上一个1。仿射变换原理在基于MQ问题的多变元公钥密码中,公钥一般是方程组,但是这种没有处理的方程组很容易受到插值法的攻击,例如:首先在q元有限域上选取个变量以及个变量。构造方程组:这里面公钥信息方程组就是:其中是明文信息,而则是密文。可以看出这样的公钥信息很容易受到插值法的攻击,下面使用仿射将

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及移位操作

实验二算术逻辑运算及移位操作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算术逻辑运算指令和移位指令的功能。 2.了解标志寄存器各标志位的意义和指令执行对它的影响。 二、实验预习要求 1.复习8086指令系统中的算术逻辑类指令和移位指令。2.按照题目要求在实验前编写好实验中的程序段。 三、实验任务 1.实验程序段及结果表格如表: 表

2.用BX 寄存器作为地址指针,从BX 所指的内存单元(0010H)开始连续存入(10H 、04H 、30H),接着计算内存单元中的这三个数之和,和放在 单元中,再求出这三个数之积,积放0014单元中。写出完成此功能的程

3 后结果(AX)= (1) 传送15H 到AL 寄存器; (2) 再将AL 的内容乘以2 ; (3) 接着传送15H 到BL 寄存器; (4) 最后把AL 的内容乘以BL 的内容。 4商= (1) 传送数据2058H 到DS:1000H 单元中,数据12H 到DS:1002H 单元中; (2) 把 DS:1000H 单元中的数据传送到AX 寄存器; (3) 把AX 寄存器的内容算术右移二位; (4) 再把AX 寄存器的内容除以DS:1002H 字节单元中的数; (5) 最后把商存入字节单元DS:1003H 中。 5.下面的程序段用来清除数据段中从偏移地址0010H 开始的12元的内容(即将零送到这些存储单元中去)。 (1) 将第4条比较指令语句填写完整(划线处)。 MOV SI ,0010H NEXT: MOV WORD PTR[SI],0 ADD SI ,2 CMP SI ,答案 22H (或者20H ) JNE NEXT HLT (2) 假定要按高地址到低地址的顺序进行清除操作(高地址从0020H 开始),则上述程序段应如何修改 上机验证以上两个程序段并检查存储单元的内容是否按要求进行了改变。 6. 输入并运行表中的程序段,把结果填入表右边的空格中,并分析结果,说明本程序段的功能是什么。

现代密码学实验报告

现代密码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教师段桂华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时间2016年4月

实验一密码算法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密码学中经典的对称密码算法AES、RC4的算法原理。 2.掌握AES、RC4的算法流程和实现方法。 [实验预备] 1.AES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流密码RC4的密钥流生成以及S盒初始化过程。 [实验内容] 1. 分析AES、RC4的实现过程。 2. 用程序设计语言将算法过程编程实现。 3. 完成字符串数据的加密运算和解密运算 输入十六进制明文:11223344556677889900AABBCCDDEEFF 输入十六进制密钥:13579BDF02468ACE1234567890ABCDEF [实验步骤] 1. 预习AES、RC4算法。 2. 写出算法流程,用程序设计语言将算法过程编程实现。 3. 输入指定的明文、密钥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4. 自己选择不同的输入,记录输出结果。 写出所编写程序的流程图和运行界面、运行结果。 一、AES算法 1、AES算法简介 AES 是一种可用来保护电子数据的新型加密算法。特别是,AES 是可以使用128、192 和 256 位密钥的迭代式对称密钥块密码,并且可以对 128 位(16 个字节)的数据块进行加密和解密。与使用密钥对的公钥密码不同的是,对称密钥密码使用同一个密钥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由块密码返回的加密数据与输入数据具有相同的位数。迭代式密码使用循环结构来针对输入数据反复执行排列和置换运算。 2、算法实现及流程 以加密函数为例,如下所示,首先对密钥进行预处理密钥扩展,然后明文进行Nr(Nr与密钥长度有关)次迭代运算,包括字节替换SubBytes、移位行运算ShiftRows、混合列运算MixColumns、以及轮秘钥加密AddRoundKey。

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设计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四典型时序电路的功能测试与综合仿真报告 15291204张智博一.74LS290构成的24位计数器 方法:第一片74290的Q3与第二片的INB相连,R01,R02相连,INA,R91,R92悬空构成24位计数器。50Hz,5v方波电压源提供时钟信号,用白炽灯显示输出信号。 实验电路: 实验现象:

输出由000000变为000001,000010,000011,000100,001000,001001,001010,001011,001100,010001,010000,010010,010011,010100,011000,011001,011010,011011,011100,100000,100001,100010,100011,100100,最终又回到000000,实现一次进位。 二.74LS161构成的24位计数器 方法:运用多次置零法 用两片74LS161构成了24位计数器,两片计数器的时钟信号都由方波电压源提供,第一片芯片的Q3和第二片芯片的Q0通过与非门,构成两个74LS161的LOAD信号,第一片的CO接第二片的ENT,其他ENT和ENP接Vcc(5v)。输出接白炽灯。 电路图: 实验现象:以下为1—24的计数过程

三.74LS194构成的8位双向移位寄存器 方法:通过两片194级联,控制MA,MB的值,来控制左右移动 实验电路由两片74LS194芯片构成。两个Ma接在一起,两个Mb接在一起,第一片的Dr,第二片的Dl,分别通过开关接到Vcc(5v)上。第一片的Q3接到第二片的Dr,第二片的Q0接到第一片的Dl。8个输出端分别接白炽灯。 实验电路: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移位运算器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 姓名/学号: 实验名称: 算术逻辑运算专业: 软件工程班级: 软件工程班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2011年 10月 26日 实验成绩: 批阅教师签字: 第 1 页共 4 页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 验证移位控制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设备 , 1、TDN,CM,组成原理实验仪一台 , 2、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 利用移位发生器(74LS299)、时序脉冲T4、信号控制使能端299-B、电平控制信号 AR及S0 S1 M控制其功能状态。如上图所示为移位控制电路.其中使用了一片74L

S299作为移位发生器,其8位输入/输出端可连接至内部总线。74LS299移位器的片选 控制信号为299,B,在低电平时有效。T4为其控制脉冲信号,由“W/R UNIT”单元 中的T4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单脉冲发生器KK2上而产生,S0、S1、M 作为移 位控制信号。 第 2 页共 4 页 移位运算器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 , 分别将理论值(每种位移进行三次)填入表中(初始值为5A),向299置数(置成5A

(01011010))。 , 设置S1、 S0、 M、299-B的状态,观察并记录移位结果(F、CY)。 F(三次移位结果) CY 299-B S1 S0 M 功能理论值实验值理论值实验值任意 0 0 0 保持 01011010 1 00101101 0 0 1 0 0 循环右移 10010110 1 01001011 0 10101101 0 带进位循环0 1 0 1 01010110 1 右移 10101011 0 10110100 0 0 0 1 0 循环左移 01101001 1 11010010 0 10110101 0 带进位循环0 0 1 1 01101010 1 左移 11010101 0 任意 1 1 任意装数 01011010 1 实验步骤: 1. 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2. 向移位寄存器装数。 <1> 拨动输入开关形成任意二进制数(注意形成的数据要能明显区分各位)。 <2> 使SWITCH UNIT单元中的开关SW-B=0,打开数据输入三态门。 <3> 使S0=1、S1=1,并按动微动开关KK2,则将二进制数装入移位寄存器。 <4> 使SW-B=1,关闭数据输入三态门。 3. 移位运算操作。参照“移位控制电路功能表”的内容,先将S1、S0和299-B置为 0、0和0,检查移位寄存器单元装入的数是否正确,然后通过改变S0、S1、M 的状 态,并按动微动开关KK2,观察移位的结果。 第 3 页共 4 页

杭电密码学DES密码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密码学实验 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安全 班级14083611 学号14084125 学生姓名刘博 实验名称DES密码实验 授课教师胡丽琴

DES密码实验 一、实验要求: 1、了解分组密码的起源与涵义。 2、掌握DES密码的加解密原理。 3、用Visual C++实现DES密码程序并输出结果。 二、实验内容: 1、1949年,Shannon发表了《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奠定了现代密码学的基础。他还指出混淆和扩散是设计密码体制的两种基本方法。扩散指的是让明文中的每一位影响密文中的许多位,混淆指的是将密文与密钥之间的统计关系变得尽可能复杂。而分组密码的设计基础正是扩散和混淆。在分组密码中,明文序列被分成长度为n的元组,每组分别在密钥的控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换,生成长度也是n的密文元组,再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成密文序列。 2、DES是美国联邦信息处理标准(FIPS)于1977年公开的分组密码算法,它的设计基于Feistel对称网络以及精心设计的S盒,在提出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密码分析,足以保证在当时计算条件下的安全性。不过,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现如今DES已经能用密钥穷举方式破解。虽然现在主流的分组密码是AES,但DES的设计原理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本实验中,为简便起见,就限定DES 密码的明文、密文、密钥均为64bit,具体描述如下: 明文m是64bit序列。 初始密钥K是64 bit序列(含8个奇偶校验bit)。 子密钥K1, K2…K16均是48 bit序列。 轮变换函数f(A,J):输入A(32 bit序列), J(48 bit序列),输出32 bit序列。 密文c是64 bit序列。 1)子密钥生成: 输入初始密钥,生成16轮子密钥K1, K2 (16) 初始密钥(64bit)经过置换PC-1,去掉了8个奇偶校验位,留下56 bit,接着分成两个28 bit的分组C0与D0,再分别经过一个循环左移函数LS1,得到C1与D1,连成56 bit数据,然后经过置换PC-2,输出子密钥K1,以此类推产生K2至K16。

运算器 实验报告汇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项目名称基本运算器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人员无 实验日期 2015-11-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逻辑原理图与分析 2.1 实验逻辑原理图及分析 运算器内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是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和暂存器B,三部件同时接受来自A和B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CPLD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在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形来实现。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以实现移位功能,即: ⑴对于逻辑左移或者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别相连。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⑵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 ⑶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者是0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位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运算器部件由一片CPLD实现。ALU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连到CPU内总线上,另外还有指示灯表明进位标志FC。图中除T4和CLR,其余信号均来自于ALU单元的排线座,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T1、T2、T3、T4都连接至控制总线单元的T1、T2、T3、T4,CLR都连接至CON单元的CLR按钮。T4由时序单元的TS4提供,其余控制线号均由CON单元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模拟给出。控制信号中除T4为脉冲信号外,其余均为电平信号,其中ALU_B为低有效,其余为高有效。

实验六移位寄存器的设计

实验六移位寄存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规模4位双向移位寄存器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2、熟悉移位寄存器的应用—实现数据的串行、并行转换和构成环形计数器。 二、实验预习要求 1、复习有关寄存器及串行、并行转换器有关内容。 2、查阅CC40194、CC4011及CC4068 逻辑线路。熟悉其逻辑功能及引脚排列。 3、在对CC40194进行送数后,若要使输出端改成另外的数码,是否一定要使寄存器清零? 4、使寄存器清零,除采用R C输入低电平外,可否采用右移或左移的方法?可否使用并行送数法?若可行,如何进行操作? 5、若进行循环左移,图6-4接线应如何改接? 6、画出用两片CC40194构成的七位左移串 /并行转换器线路。 7、画出用两片CC40194构成的七位左移并 /串行转换器线路。 三、实验设备及器件 1、+5V直流电源 2、单次脉冲源 3、逻辑电平开关 4、逻辑电平显示器 5、CC40194×2(74LS194)CC4011(74LS00) CC4068(74LS30) 四、设计方法与参考资料 1、移位寄存器是一个具有移位功能的寄存器,是指寄存器中所存的代码能够在移位脉冲的作用下依次左移或右移。既能左移又能右移的称为双向移位寄存器,只需要改变左、右移的控制信号便可实现双向移位要求。根据移位寄存器存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分为:串入串出、串入并出、并入串出、并入并出四种形式。 本实验选用的4位双向通用移位寄存器,型号为CC40194或74LS194,两者功能相同,可互换使用,其逻辑符号及引脚排列如图6-1所示。 其中D0、D1、D2、D3为并行输入端;Q0、Q1、Q2、Q3为并行输出端;S R为右移串行输 C为直接无条件清零端; 入端,S L为左移串行输入端;S1、S0为操作模式控制端;R

信息安全 实验一 古典密码算法C语言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_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2010_级_02班 实验编号:实验项目_ 指导教师_ _ 姓名:闫斌学号: 2010012854 实验成绩:___ 实验一古典密码算法 实验名称:古典密码算法 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 学时:4 适用对象: 信息安全 1.实验原理 古典密码算法历史上曾被广泛应用,大都比较简单,使用手工和机械操作来实现加密和解密。它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文字信息,利用密码算法实现文字信息的加密和解密。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密码算法,以帮助读者对密码算法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2.实验目的 通过变成实现替代密码算法和置换密码算法,加深对古典密码体质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密码学奠定基础。 3.实验环境 运行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具有gcc(linux)、VC(Windows)等C语言编译环境。 4.实验内容 4.1替代密码算法 4.1.1 根据实验远离部分对替代密码算法的介绍,创建明文信息,并选择一个密钥k,编写替代密码算法的实现程序,实现加密和解密操作。 替代密码包括多种类型,如单表替代密码、多明码替代密码、多字母替代密码、多表替代密码等。 4.1.2 替代密码算法的远离是使用替代法进行加密,就是将明文的字符用其他字符替代后形成密文。例如字母a、b、c、d,用D、E、F、G做对应替换后形成密文。 4.1.3 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500 int main() { /*--------------------------------*/ int i=0,k,m,n,l; char str1[N],str2[N]; /*C=M+K...K is key...*/ clrscr(); /*--------------------------------*/ printf("This is a code password program......\n"); printf("Please input proclaimed in writing(M)::\n"); gets(str1);/*输入要加密的明文M*/ printf("Please input the key(K)(int)::\n"); scanf("%d",&k);/*输入密钥K*/ m=strlen(str1);/*测试明文的长度*/ printf("The M length is %d\n",m); printf("\n *\n *\n *\n***\n *\n"); printf("ciphertext(C) is ::\n\n"); for(i=0;i96&&n<123)/*对小写进行加密*/ { n=(n-97+k)%26; if(n<0) n=26+n; l=(char)(n+97); printf("%c",l); str2[i]=l; } else if(n>64&&n<91)/*对大写进行加密*/ { n=(n-65+k)%26; if(n<0)

计算机组成原理移位寄存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 移位寄存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移位寄存器的硬件电路,验证移位控制与寄存的组合功能。 2、利用寄存器进行数据传输。 二、实验要求: 实现寄存器移位操作,了解通用寄存器的运用。 三、实验原理: 移位运算实验原理图 移位运算实验原理如图所示,使用了一片74LS299作为移位发生

器,其八输入/输出端以排针方式和总线单元连接。299—B信号控制其使能端,T4时序为其时钟脉冲,实验时将“W/R UNIT”中的T4接至“STATE UNIT”中的KK2单脉冲发生器,由S0、S1、M控制信号控制其功能状态,其列表如下: 299—B S 1 S 0 M 功能 0 0 0 任意保持 0 1 0 0 循环右移 0 1 0 1 带进位循环右移 0 0 1 0 循环左移 0 0 1 1 带进位循环左移 任意 1 1 任意装数 四、实验连接: 1.运算器控制信号连接: S0,S1,M,LDCZY,LDR0,/SW-B,/SR-B,/R0-B 2.完成连接并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五、实验仪器状态设定: 在闪动的“P.”状态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表示本装置已进入手动单元实验状态。 五、实验项目: (一)移位寄存器置数 首先置CBA=000,然后按下面流程操作: 数据开关(01101011)三态门置数 (01101011) 三态门

[CBA=001] [S0=1,S1=1] [CBA=111] [ “按STEP” ] (二)寄存器移位 置CBA=001并输入数据,然后置CBA=111,参照实验原理中的移位寄存器控制特性表改变S0、S1、M,按动“单步”命令键,实验发现数据移位正确。 (三)移位结果寄存 我们选取R0,把移位寄存器移位后的内容寄存到通用寄存器。 在移位操作后保持CBA=111,S0=0,S1=0,然后令LDR0=1,再按动“单步”命令键,完成移位结果保存。 (四)移位结果读出 置CBA=100,总线指示灯显示R0内容,与上步中存的数一致。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的数据和理论分析进行比较、验证,我们验证了移位控制与寄存的组合功能,并熟悉了移位寄存器的数据传输方式。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一

实验成绩 《信息安全概论》实验报告 实验一古典密码实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时间:2016/ 05/ 09 一、实验目的 理解简单加密算法的原理;掌握凯撒密码的原理,完成凯撒密码加解密程序的编写;通过实验,加深对古典密码体制的了解,掌握对字符进行灵活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根据凯撒密码的原理编写程序,对输入的符号串能够根据设置的密钥分别正确实现凯撒加密和解密功能。 三、实验环境和开发工具 1.Windows 7 系统 2.Eclipse 3.JDK 1.7 四、实验步骤和结果 首先获取要加密的内容以及密钥,凯撒密码的密钥即字符移动的位数。由于凯撒密码器的移位是针对字符的,因此需要将待加密的内容中每个字符取出,然后针对每个字符分别加以移位。主要步骤如下: (1)读取要加密的字符串、密钥。 (2)取出字符串中每个字符。 使用字符串类的 charAt()方法取出每个字符,分别加以移位。

(3)对每个字符进行移位。 由于字母表中共26个字符,因此移位前先将移动的位数(key)和26取模。由于Java中字符和整型可自动转换,因此将字符加上一个正整数即代表在字母表中右移多少位。如果移动的位数是负值,则代表在字母表中左移多少位。 尽管在移动之前已经将移动的位数和26取了模,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右移或左移仍可能发生超界。如字母x右移4位应该是字母b,但将字母x增加4后超出26个字母的范围。因此移位后使用两个if语句判断一下,如果向左超界(c<'a')则增加26;向右超界(c>'z')则减去26。 源程序: package Caesar;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util.Scanner; /** * @author SiRuYan */ public class Caesar { // 声明一些全局变量 public static String path; public static String estr = ""; public static char c; /** * 凯撒密码加密方法 * * @param str * @param n */ public static void Encode(String str, int n) { for (int i = 0; i < str.length(); i++) { c = str.charAt(i); if (c >= 'a' && c <= 'z') if (c + n % 26 <= 'z') // 移位后的字母不大于小写字母z,直接移位 estr += (char) (c + n % 26); else // 移位后的字母大于小写字母z,需要在26个字母之间循环 estr += (char) ('a' + ((n - ('z' - c) - 1) % 26)); else if (c >= 'A' && c <= 'Z')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运算器实验报告

1.逻辑运算 (1)S3S2S1S0=0000时,F=A,例如:当A=00010101,B=01101001时 F=00010101; 当A=01011000时,B=01011110时 F=01011000 (2)S3S2S1S0=0001时,F=B,例如: 当A=10110111,B=01110010时 F=01110010 当A=11100011,B=01010110 F=01010110 (3)S3S2S1S0=0010时,F=AB。例如:当A=10110010,B=10010111时 F=10010010 当A=11000011,B=00111100时 F=00000000 (4)S3S2S1S0=0011时,F=A+B。例如:当A=00110101,B=11001010时, F=11111111 当A=01011011,B=11000101时 F=11011111 (5)S3S2S1S0=0100时,F=/A。例如:

当A=00110100,B=11010010时, F=11001011 当A=01001111,B=10100101时 F=10110000 2.移位运算 (1)S3S2S1S0=0101时,F=A逻辑右移B(取低三位)位。例如: 当A=01000101,B=00000010时, F=00010001 当A=01011011,B=00000101时 F=00000010 (2)S3S2S1S0=0110时,F=A逻辑左移B(取低三位)位。例如: 当A=00110101,B=00000011时, F=10101000 当A=01101011,B=00000001时 F=11010110 (3)S3S2S1S0=0111时,F=A算术右移B位。例如:当A=01110101,B=00000010时, F=00011101 当A=01000111,B=00000101时

古典加密实验报告

古典密码算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常见的古典密码学算法,通过编程实现替代密码算法和置换密码算法,加深对古典密码体制的了解,为深入学习密码学奠定基础。 二、实验要求 分析替代密码算法和置换密码算法的功能需求,详细设计实现替代密码算法和置换密码算法的数据结构和流程,给出测试用例和测试步骤,得出测试和结论。替代密码算法和置换密码算法的实现程序必须提供加密和解密两个接口:int encrypt()和int decrypt()。当加密或者解密成功时返回CRYPT_OK,失败时返回CRYPT_ERROR。 三、实验原理 古典密码算法曾被广泛应用,大都比较简单,使用手工和机械操作来实现加密和解密。它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文字信息,利用密码算法实现文字信息的加密和解密。下面介绍两种算法:替代密码和置换密码。 1.替代密码的原理是使用替代法进行加密,就是将明文由其它的字母、数字或符合所代替后形成密文。这里每个明文字母对应的密文字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接收者对密文进行逆向替换即可得到明文。 2.置换密码算法的原理是不改变明文字符,而是按照某一规则重新排列消息中的比特或字符顺序,才而实现明文信息的加密。置换密码有时又称为换位密码。 我实验过程中替代密码是单表替换,用字母的下一个字母代替:for(j = 0; j < i; j++)

{ if(96 < Mingwen[j]&&Mingwen[j] < 123) { Miwen[j] = 'a' + (Mingwen[j] - 'a' + 1) % 26; } else { Miwen[j] = 'A' + (Mingwen[j] - 'A' + 1) % 26; } } 置换加密主要是对密钥进行整理,还有就是动态分配二维数组,将明文和密文填充置的过程,换密码关键代码如下: for(a = 0; a < k; a++) { for(b = 0; b < hang; b++) { Miwen[i] = p[b][ord[j]]; i++; } j++; } for(a = 0; a < 26; a++) { for(b = 0; b < k; b++) { if(key1[b] == alphatable[a]) { ord[b] = ind++; } } } 具体加密见下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 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模块及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如图1-1-1所示。 运算器部含有三个独立运算部件,分别为算术、逻辑和移位运算部件,要处理的数据存于暂存器A 和暂存器B ,三个部件同时接受来自 A 和B 的数据(有些处理器体系结构把移位运算器放于算术和逻辑运算部件之前,如ARM),各部

件对操作数进行何种运算由控制信号S3…S0和CN来决定,任何时候,多路选择开关只选择三部件中一个部件的结果作为ALU的输出。如果是影响进位的运算,还将置进位标志FC,在运算结果输出前,置ALU零标志。ALU中所有模块集成在一片CPLD 中。 逻辑运算部件由逻辑门构成,较为简单,而后面又有专门的算术运算部件设计实验,在此对这两个部件不再赘述。移位运算采用的是桶形移位器,一般采用交叉开关矩阵来实现,交叉开关的原理如图1-1-2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一个4X4 的矩阵(系统中是一个8X8 的矩阵)。每一个输入都通过开关与一个输出相连,把沿对角线的开关导通,就可实现移位功能,即: (1) 对于逻辑左移或逻辑右移功能,将一条对角线的开关导通,这将所有的输入位与所使用的输出分别相连, 而没有同任何输入相连的则输出连接0 。 (2) 对于循环右移功能,右移对角线同互补的左移对角线一起激活。例如,在4 位矩阵中使用‘右1 ’和‘左 3 ’对角线来实现右循环 1 位。 (3) 对于未连接的输出位,移位时使用符号扩展或是0 填充,具体由相应的指令控制。使用另外的逻辑进行移位总量译码和符号判别。 运算器部件由一片CPLD 实现。ALU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 连到CPU 总线上,另外还有指示灯标明进位标志FC和零标志FZ。请注意:实验箱上凡丝印标注有马蹄形标记‘’,表示这两根排针之间是连通的。图中除T4和CLR ,其余信号均来自于ALU单元的排线座,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T1、T2、T3、T4都连接至控制总线单元的T1、T2、T3、T4,CLR 都连接至CON 单元的CLR 按钮。T4由时序单元的TS4 提供(时序单元的介绍见附录二),其余控制信号均由CON单元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模拟给出。控制信号中除T4为脉冲信号外,其余均为电平信号,其中ALU_B为低有效,其余为高有效。 暂存器A 和暂存器B 的数据能在LED 灯上实时显示,原理如图1-1-3所示(以A0为例,其它相同)。进位标志FC、零标志FZ和数据总线D7…D0的显示原理也是如此。 ALU和外围电路的连接如图1-1-4所示,图中的小方框代表排针座。 运算器的逻辑功能表如表1-1-1所示,其中S3 S2 S1 S0 CN 为控制信号,FC 为进位标志,FZ为运算器零标志,表中功能栏的FC、FZ表示当前运算会影响到该标志。

现代密码学-RC4校验 实验报告

现代密码学 实 验 报 告 院系:理学院 班级:信安二班 姓名: 学号:

前言 密码学(Cryptology)是研究秘密通信的原理和破译秘密信息的方法的一门学科。密码学的基本技术就是对数据进行一组可逆的数学变换,使未授权者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密码学包括密码编码学(Cryptography)和密码分析学(Cryptanalyst)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密码变化的规律并用之于编制密码以保护信息安全的科学,称为密码编码学。研究密码变化的规律并用之于密码以获取信息情报的科学,称为密码分析学,也叫密码破译学。 密码学在信息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为信息安全提供关键理论与技术。密码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按其发展进程,经历了古典密码和现代密码学两个阶段。现代密码学(Modern Cryptology)通常被归类为理论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以可靠的数学方法和理论为基础,为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认证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等提供关键理论与技术。

RC4密码算法算法实现 实验目的: 理解流密码的概念及相关结构; 理解并能够编写基本的流密码体制; 熟练应用C/C++编程实现RC4密码算法体制。 实验内容: 编程实现RC4加/解密算法。 实验原理: RC4算法是一种序列密码体制或称流密码体制,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RC4的 密钥长度可变,但为了确保哪去安全强度,目前RC4至少使用128位的密钥。 用1~256个字节(8~2048位)的可变长度密钥初始化一个256个字节的状态向量S,S的元素记为S[0],S[1],…,S[255],从始至终置换后的S包含从0到255的所有8位数。对于加密和解密,字节K是从S的255个元素中按一种系统化的方式选出的一个元素生成的。每生成一个K的值,S中的元素个体就被重新置换一次。 实验代码: Encrypt.h文件: #ifndef _ENCRYPT_RC4_ #define _ENCRYPT_RC4_ #include

密码学实验报告(AES,RSA)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 实验名称现代密码学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现代密码学 | |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

[综合实验一] AES-128加密算法实现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用C++实现; (2)具有16字节的加密演示; (3)完成4种工作模式下的文件加密与解密:ECB, CBC, CFB,OFB. 二、所用仪器、设备 计算机、Visual C++软件。 三. 实验原理 3.1、设计综述 AES 中的操作均是以字节作为基础的,用到的变量也都是以字节为基础。State 可以用4×4的矩阵表示。AES 算法结构对加密和解密的操作,算法由轮密钥开始,并用Nr 表示对一个数据分组加密的轮数(加密轮数与密钥长度的关系如表2所示)。AES 算法的主循环State 矩阵执行1 r N 轮迭代运算,每轮都包括所有 4个阶段的代换,分别是在规范中被称为 SubBytes(字节替换)、ShiftRows(行位移变换)、MixColumns(列混合变换) 和AddRoundKey ,(由于外部输入的加密密钥K 长度有限,所以在算法中要用一个密钥扩展程序(Keyexpansion)把外部密钥 K 扩展成更长的比特串,以生成各轮的加密和解密密钥。最后执行只包括 3个阶段 (省略 MixColumns 变换)的最后一轮运算。 表2 AES 参数 比特。

3.2、字节代替(SubBytes ) AES 定义了一个S 盒,State 中每个字节按照如下方式映射为一个新的字节:把该字节的高4位作为行值,低4位作为列值,然后取出S 盒中对应行和列的元素作为输出。例如,十六进制数{84}。对应S 盒的行是8列是4,S 盒中该位置对应的值是{5F}。 S 盒是一个由16x16字节组成的矩阵,包含了8位值所能表达的256种可能的变换。S 盒按照以下方式构造: (1) 逐行按照升序排列的字节值初始化S 盒。第一行是{00},{01},{02},…,{OF}; 第二行是{10},{l1},…,{1F}等。在行X 和列Y 的字节值是{xy}。 (2) 把S 盒中的每个字节映射为它在有限域GF(k 2)中的逆。GF 代表伽罗瓦域,GF(82) 由一组从0x00到0xff 的256个值组成,加上加法和乘法。 ) 1(] [2)2(3488++++= x x x x X Z GF 。{00}被映射为它自身{00}。 (3) 把S 盒中的每个字节记成),,,,,,,,(012345678b b b b b b b b b 。对S 盒中每个字节的每位 做如下变换: i i i i i i c b b b b b i b ⊕⊕⊕⊕⊕='++++8mod )7(8mod )6(8mod )5(8mod )4( 上式中i c 是指值为{63}字节C 第i 位,即)01100011(),,,,,,,,(012345678=c c c c c c c c c 。符号(')表示更新后的变量的值。AES 用以下的矩阵方式描述了这个变换: ?? ? ?? ? ? ? ? ? ??? ? ????????????+???????????????????????????????????????? ????????????=??????????????????????????0110001111111000011111000011111000011111100011111100011111100011111100017654321076543210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最后完成的效果如图:

最新实验6-移位寄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六 移位寄存器功能测试及应用 --实验报告要求 一. 实验目的(0.5分) 1. 熟悉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中规模4位双向移位寄存器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3. 熟悉移位寄存器的应用。 二. 实验电路 D0、D1 、D2 、D3为并行输入端;Q0、Q1、Q2、Q3为并行输出端;SR 为右移串行输入端,SL 为左移串行输入端;S1、S0 为操作模式控制端;R C 为直接无条件清零端;CP 为时钟脉冲输入端。 三 图2 CC40194/74LS194 逻辑功能测试 图1 CC40194/74LS194的逻辑符号及引脚功能 图3 环形计数器

四. 实验原理(0.5分) 1.移位寄存器是一个具有移位功能的寄存器,是指寄存器中所存的代码能够在移位脉冲的作用下依次左移或右移。既能左移又能右移的称为双向移位寄存器,只需要改变左、右移的控制信号便可实现双向移位要求。根据移位寄存器存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分为:串入串出、串入并出、并入串出、并入并出四种形式。 本实验选用的4位双向通用移位寄存器,型号为CC40194或74LS194,两者功能相同,可互换使用。 74LS194有5种不同操作模式:即并行送数寄存,右移(方向由Q0-->Q3),左移(方向由Q3→Q0),保持及清零。 2.移位寄存器应用很广,可构成移位寄存器型计数器:顺序脉冲发生器;串行累加器;可用数据转换,即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或把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等。本实验研究移位寄存器用作环形计数器和数据的串、并行转换。 (1)环行计数器 把移位寄存器的输出反馈到它的串行输入端,就可以进行循环移位。 (2)实现数据、并行转换器 a)串行∕并行转换器 串行∕并行转换器是指串行输入的数码,经转换电路之后变换成并行输出。 b)并行∕串行转换器 并行∕串行转换器是指并行输入的数码经转换电路之后,换成串行输出。 五. 实验内容与步骤(共1分) 1. 2.测试74LS194的逻辑功能(0.5分) (1)在实验箱上选取一个16P插座,按定位标记插好74LS194集成块。 (2)将实验挂箱上+5V直流电源接40194的16脚,地接8脚。S1、S0、SL、SR、D0、D1、D2、D3分别接至逻辑电平开关的输出插口;Q0、Q1、Q2、Q3接至发光二极管。CP端接单次脉冲源。 (3)改变不同的输入状态,逐个送入单次脉冲,观察寄存器输出状态,记录之。 a)清除:令=0,其它输入均为任意态,这时寄存器输出Q0、 Q1、 Q2 、Q3应均为0。清除后,至=1。 b)送数:令=S1=S0=1 ,送入任意4位二进制数,如D0、D1、D2、D3=1010,加CP脉冲,观察CP=0、CP由1→0、CP=1三种情况下寄存器输出状态的变化,观察寄存输出状态变化是否发生在CP脉冲的上升沿。 (c)右移:清零后,令=1, S1=0 S0=1,由右移输入端S R送入二进制数码如0100,由CP端连续加4个脉冲,观察输出情况,记录之。 (d)左移:先清零或予至,再令=1 S1=1,S0=0,由左移输入端S L送入二进制数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