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故乡》内容提要
《故乡》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
它以鲁迅1919年12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一个还乡
的故事。
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还乡者对故乡的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
在《故乡》中,鲁迅描绘了“我”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儿时伙伴闰土的重逢。
通过对闰土的描写,鲁迅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和影响,以及人们对于改变命运的渴望。
此外,《故乡》还通过对杨二嫂等人物的描绘,展示了家乡的变化和人物的改变。
鲁迅在小说中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家乡的景象和人物形象,展现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乡村社会。
总体来说,《故乡》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批判精神的作品,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思考。
同时,《故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乡》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故乡的记忆与现实我还记得第一次读时的感受,就像跟着鲁迅走进了他记忆中的那片土地。
故乡在他的笔下,有着那么多不同的样子。
记忆中的故乡,那是一个美丽又充满生机的地方啊。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嘿,你就想象一下,那天空蓝得像宝石一样深邃,月亮金黄金黄的,就像个大圆盘挂在那儿,沙地呢,在海边延伸着,那西瓜地啊,一片碧绿,望不到边。
这画面多美好啊,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这时候的环境描写啊,其实就是鲁迅对故乡美好的回忆的一种映射。
在这个环境里,小闰土出现了,他“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这美好的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小闰土,那是鲁迅心中童年的一抹亮色。
可当鲁迅再回到故乡的时候呢,情况完全变了。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哎呀,这一对比,差别也太大了吧!以前的明亮、生机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阴晦、萧索。
这环境的变化就像一个人从朝气蓬勃变得暮气沉沉一样。
这难道不是在暗示着故乡的人、故乡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吗?二、环境描写与人物心境咱们再仔细想想,这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境那是紧密相连的。
当鲁迅看到故乡变得如此荒凉的时候,他自己的内心也是充满了悲凉的。
就像你满心欢喜地回到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结果发现到处都是破败不堪,你心里能好受吗?肯定不好受啊!那阴晦的天气,呜呜响的冷风,就像是他心中悲凉情绪的一种外在表现。
这就好比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美好的,蓝天白云都像是在对着自己笑;可要是心情不好,哪怕是阳光灿烂,也觉得那阳光刺眼得很。
再看那些萧索的荒村,没有活气。
这其实也反映出了故乡人的状态。
就像我村里的一个长辈说的:“这村子要是看起来没精神,那住在村子里的人啊,也大多是没什么劲头的。
”你看,这环境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乡》的人物形象描写"故乡"的人物形象描写故乡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
本文将对故乡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描述。
1. 牛主任牛主任是小说中的一位教育家,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勤奋工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虽然环境十分艰苦,但他始终坚持着为学生创造更好教育条件的信念。
牛主任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和对故乡教育的思考。
2. 祥子祥子是故乡中的一个年轻人,他出身贫寒,通过奋发努力,逐渐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他心中有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处境,他不断努力工作,坚持积累财富。
尽管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努力不懈的精神,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顽强不息的形象。
3. 鳄鱼鳄鱼是故乡中的一个冷酷而残忍的人物,他以自私的欲望和无情的手段欺压他人。
他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对其他人充满欺骗和伤害。
鳄鱼的形象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对道德的深刻思考。
4. 大妈大妈是故乡中的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物,她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她能够理解他人的苦难,并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和关怀。
大妈的形象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正直和温情。
通过对以上几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乡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社会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积极向上的典范,也有那些身上阴暗的人性。
他们一起构成了故乡的世界,让读者对这个乡土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下面将对该小说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是小说的主人公,海屋。
海屋是一个“矮小而扁平”的人,形象十分悲观和消沉。
他长期生活在乡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城市的繁荣和进步,他的家乡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存在。
这种现实让海屋体会到了无时无刻的痛苦和绝望。
他觉得自己是无处可归的人,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只能处于边缘地带。
海屋对家园的思念和渴望,让他心如刀割,但他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的形象传达了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感和困顿。
其次是海屋的兄长绵延。
绵延虽然比海屋多过几年学,但却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
他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追求和理想。
绵延不但没有改变家乡的落后和贫穷,反而成为了这种状态的一份子。
与海屋相反,绵延对现实的无奈并没有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动荡。
他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了一个缺乏责任感和勇气的形象。
再次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傻孩子。
他是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却被社会的黑暗所击碎。
傻孩子相比于其他人物来说更加纯真,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天由命。
傻孩子的形象传达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情,以及弱势群体的无助。
最后是一群不明真相的乡亲们。
他们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与城市的进步没什么关系,只是外人口中的形象。
他们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现实毫无认知。
乡亲们依然生活在过去那个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思维的封闭和守旧。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当时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贫穷和落后的环境中,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很多人感到无望和绝望。
另一方面,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让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命运。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故乡》的社会背景
《故乡》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社
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腐败。
这篇小说设置在上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故事背景是在一个陈家村。
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
了陈家村的贫穷和落后。
农民们生活在简陋的茅屋中,缺乏基本的
生活条件。
而且,他们的生活被困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缺乏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个社会背景凸显了农村社会的落后和压抑。
其次,小说中描写了陈寅恪多次求学的经历。
通过描述陈寅恪
在城市求学和回乡的过程,鲁迅展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和困境。
农
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低下,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这给农村孩子
们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限制了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的机会。
这一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普遍问题。
此外,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通过描写陈寅恪和他父
亲的不同,鲁迅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腐败。
封
建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中,导致了贪婪、残忍和自私的行为。
这种社会背景使得个人的道德选择极其困难,容易堕落和迷失。
综上所述,《故乡》的社会背景是上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
贫穷、落后、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农村教育的不公和
社会道德的沦丧。
这一社会背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通过揭示这些问题,鲁迅呼吁人们关注
社会问题和追求社会进步。
《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鹏峰二中吕梅珍
故事情节:
开端: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发展:“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结局:我“失望”与痛苦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1、闰土: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
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
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
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环境描写: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即《故乡》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生活道路,而且每况愈下的事实,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贫苦农民悲惨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农村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指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能改变奴隶命运的重要原因。
作者痛切感触到儿时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故乡的矛盾,从而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