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解读

[摘要]环境正义直面现实,不仅使我们对环境问题,对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具体内涵有了切实的把握,而且使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可能。环境正义强调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以正义原则为切入点,重新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正义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内在要求。

[关键词]环境正义;和谐社会;价值目标

一、“和谐”概述

西方国家最早提出和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研究音乐的过程中发现,基本的音程是和简单的数的比例相一致的,只要音程符合这种数的比例,就能产生美好的效果即和谐。他们使用和谐范畴来指一定的数的比例和关系,这种音乐意义上的和谐观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初。在他们看来,世界的本原是数,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就是和谐,“整个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1]。他们认为,和谐体现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善是和谐,美德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格言: “什么是最智慧的? ——数”,“什么是最美的? ——和谐”,这两条格言构成了这个学派的最基本的观点[2]。恩格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些理论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就象数服从于特定的规律那样,宇宙也是如此,于是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了。人们认为音乐的和谐音归结为数学的比例的是毕达哥拉斯”。[3]“和谐”思想在我国也历史久远。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 通咏) 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早在舜帝时代,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而且人与神能藉此达到和谐的境界。《晋书·挚虞传》亦称: “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后来,和谐被借以形容事物和顺,如《左传·襄公十一年》称晋侯“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如老子认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古汉语中,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 《广雅·释诂三》说:“和,谐也”) ,它原指乐律的调和。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就体现在“和”上。“和”在古汉语中,常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古汉语中的“和”还可作为形容词用于描述事物的存在状态,表示顺应、适度、不过分的意思。如《广韵》中的“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新书·道术》则有“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

“和谐”的当代典籍解释。《辞源》的解释是“协调”。[4]《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5]《新编古今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古今同义( 1) 和睦协调; ( 2) 配合适当和匀称。古义( 1) 动作行为连贯一致; ( 2) 和解。[6]《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解释: 和、谐,调,形容词,都可以表示和谐,协调。《广雅》: “和,谐也。”《玉篇》:“谐,和也”。《说义》: “调,和也。”三者区别是: “和”强调配合得融洽;“谐”强调配合得匀称; “调”强调配合得适当。[7]《汉典》则说和谐有四种含义:(1)和睦协调。(2)使和睦协调。(3)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4)和解; 和好相处。[8]

二、环境正义的内涵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环境伦理学一味追求言说而忽略了现实生活,因此

受到了环保实践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挑战,权利和义务的“环境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引发了“环境正义”运动和“环境正义”思想。许多学者以及团体参与到这个关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来,研究和分析环境正义。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理解不同,他们对于环境正义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美国环保部门对环境正义的界定是:在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适用和执行等方面,全体国民,不论种族、肤色、国籍和财产状况差异,都应得到公平对待和有效参与环境决策。[9]学者Bryant主张,环境正义是有关“由文化规范与价值、法则、规则、行为、政策、以及决断力来支持的永续社区,在此社区里的居民可以放心的在一个安全的、滋养的与有生产力的环境之下互动”。[10]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其著作《环境伦理学》中说道环境正义主要是社会强势群体对环境责任与义务的承担与履行,才能使得社会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得到实现与保障,从而社会才能实现环境正义或公平。[11]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环境正义作了界定:朱贻庭在《伦理学大辞典》认为环境正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人都应拥有平等地享有清洁环境的权利。二是环境享用的权利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的相统一。[12]国内学者李培超指出环境正义是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正原则,期望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人都能享有公正的资源环境与生存空间,以实现人类在环境权益上的公正。[13]学者曾建平认为环境正义是人类无论种族差异、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都同等的享有健康安全与可持续性环境的权利,任何个体都无权妨碍或破坏这种权利的享有。[14]

根据上述观点所述,给环境正义下一个定义:人类在环境领域内的公平正义。这种正义不分世代和当代、不分国籍、种族、文化、民族和地位等,每个人都同样的享有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权利且不能妨碍和破坏他人获得这种权利,依据分配的正义去履行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它包括国际环境正义和国内环境正义、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

三、环境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条件

环境正义的探索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15]绿色发展涉及到人类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正义分配问题。一方面,人类对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缺乏责任感。另一方面,很多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就导致了在分配义务方面存在很多的分歧,而环境正义的出现将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环境正义在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是对环境问题的更深一层的追问,其在道德哲学的层面和应用伦理学的层面都将着力解决环境伦理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意义。环境正义理论的探索对于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与我国当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正义的探索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责任的分配不均匀往往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环境正义的原则中包含了(1)平等原则(2)平衡原则(3)共赢原则,实现环境正义原则,一方面可以平衡环境资源问题上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差别,从而实现社会正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环境正义原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实现公平诉求有一定的作用。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最主要原因就是本着污染者负责的原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补偿方案,设立赔偿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同时又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保证,使补救措施能够顺利实施。这一措施的本质是环境正义原则。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问题频发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治理原油泄漏事件,考虑让环境直接受益区为环境受损区付费,让环境利益获得者向环境污染承受者付费,用这种方法来缓解因为环境资源和责任的分配不均匀引发的社会矛盾,使社会渐于稳定。对环境正义的探索可以同时达到绿色发展和社会正义这两个目的,而这两个目的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相一致。

四、环境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环境正义实际上是用正义的原则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人与

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习近平同志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他要求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集中体现了环境正义的内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基于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的矛盾

所提出。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仍然保持着庞大的基数,对资源的消耗能量速度最快,面对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人的需求和资源的消耗之间的矛盾。只有正视这种矛盾,才能使人类得到可持续发展。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预言说:由于人对自然的大规模开发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必然会招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上述现象是对恩格斯这句话的最好验证。要想避免“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从人类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中走出来。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人类的活动将有一个规范。环境正义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6]弗洛姆认为,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界的欲望和对自然界的敌视态度使人变得十分盲目,而看不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这种掠夺的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1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还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18]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这正是实现环境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结语

美国伦理学家诺兰曾提出我们人类不仅对现代的人,而且对未来的人们负有责任。当代道德争论的核心是:如何更有效的使用现有的资源,节俭的进行生产和消费来安排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在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环境正义强调人类不应该凭借其科技力量,通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与消耗资源的方式来实现人类的利益。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建设一个生态的、民主的和公平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82.37.

[2]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45.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37.

[4]辞源( 修订本) : 第一册[Z].商务印书馆,1979.50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83.454.

[6]袁晖.新编古今汉语词典[Z].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465.

[7]段德森.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Z].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344.

[8]汉典.[DB/OL].http: / /www.zdic. net.

[9] Institute of Medicine.Toward Environmental Justice[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1.

[10]Bryant. Bunyan..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policies, and solutions. Island :Washington,d.c.(ed.)1995

[11]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4]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北京:新华

社,201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美]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