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3(2)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3(2)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3(2)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3(2)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班级三(1。

教学思路

中生情,

主备人范萍燕 审核人王李飞 使用人范萍燕 使用日期

通过多 学习目标: 种形式 1、通过学习,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 的读,让

生活的思想。 学生在

学会生词, 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读中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悟,在诵

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在吟中

学习重点: 入境,展

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开想象,

开拓思

预习任务: 熟读古诗,搜集诗人资料。 知识链接: 贺知章(659 — 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

人。代表作有:《采莲诗》《回乡偶书》等。 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教师范读古诗。 2 、学生自读自学 3、小黑板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诗句的字音读正确,认记生字"咏、绦"。 (2。自己画出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 (3)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歌的大意。 4、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碧 妆 裁 剪 (或小组。朗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 咏 (2。指名 5、我会填 ( 万条垂下( )一树高, ) 不知( )谁( 二月( )似( 、合作探究: 0 ),

2、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1、指名朗读诗句,并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结合课本插图,理解诗句意境。

教师提示: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将插图与诗句结合起来, 觉到

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么?

小学语文第七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思路(纠错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感受鸟与树之间、人与自然彼此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重点: 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链接: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能够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 预习任务: 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 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闯关练习: 1、照样子积累词语 A、白茫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许很多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C、商量商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我能把他们送回家。 展示裂缝颤动陆续留恋茂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儒林外史》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等级: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 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 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 言。 【学习目标】 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 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 1701— 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 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 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 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吴昺 是康熙三十年( 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 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二、结构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 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 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 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 格迥异的命运遭际。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1)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3) 课题:运动的描述序号:03 (5)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7)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9)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12)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14)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16)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18)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20) 课题:温度计(二)序号:12 (21)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序号:13 (23)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序号:14 (25)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序号:15 (27)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序号:16 (29)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31)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33)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35) 课题:光的反射(二)序号:20 (37)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1 (39)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2 (41)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3 (43) 课题:光的色散序号:24 (45) 课题:看不见的光序号:25 (47) 课题:透镜序号:26 (49)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序号:27 (52)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序号:28 (54) 课题:眼睛和眼镜序号:29 (56)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序号:30 (58)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一)序号:31 (60)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二)序号:32 (62) 课题:质量(一) 序号:33 (64) 课题:质量(二) 序号:34 (66) 课题密度序号:35 (68)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6 (70)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序号:37 (7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识字与写字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典汇编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 全套精典汇编

目录 1 山中访友 (1) 2* 山雨 (5) 3* 草虫的村落 (8) 4* 索溪峪的“野” (11) 词语盘点 (14) 口语交际.习作一 (14) 回顾.拓展一 (17) 5 詹天佑 (18) 6 怀念母亲 (21) 7*彩色的翅膀 (24) 8* 中华少年 (27) 词语盘点 (29) 口语交际.习作二 (30) 回顾.拓展二 (33) 9 穷人 (35)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39) 11.唯一的听众 (41) 12*用心灵去倾听 (43) 词语盘点 (45) 口语交际.习作三 (45) 回顾.拓展三 (47) 13 只有一个地球 (48) 14* 鹿和狼的故事 (50)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52) 16* 青山不老 (54) 词语盘点 (56) 口语交际.习作四 (56) 回顾.拓展四 (59) 17 少年闰土 (60)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62) 19* 一面 (65) 20* 有的人 (67)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69) 回顾.拓展五 (71) 口语交际.习作五 (72)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75)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 (78)

与诗同行 (80) 21 老人与海鸥 (84)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87) 23 最后一头战象 (89) 24* 金色的脚印 (92) 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94) 回顾.拓展七 (95) 口语交际.习作七 (96) 25 伯牙绝弦 (99) 26 月光曲 (101) 27* 蒙娜丽莎之约 (104) 28* 我的舞台 (106)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108) 回顾.拓展八 (109) 口语交际.习作八 (112)

三年级数学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第11周

三年级数学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第11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界水中学“262”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备课人:毛桃花时间:第11周 学习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6~10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操作的实用性。 重点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学生自学环节】 学习指导任务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围栏,求围栏的长度。 3、小林要从右边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 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在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 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 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 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 分的周长呢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完成。 【交流展示环节】 小组展示汇报任务 【学习成果检测】 完成教材P69第8题。 【课后作业】

界水中学“262”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备课人:毛桃花时间:第11周 教学内容: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有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 天。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新导学案的设计(模板)讲课教案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实施“121”高效课堂模式的重要载体。 导学案的编制核心要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效果测评。 导学案的编制形式: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 一节课一篇导学案。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部分内容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解决。 【B级】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 【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它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121”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实效。一方面它是教师集

《×××××》导学案(第×课时)课外部分 【复习巩固旧知识】(10-15分钟) 【课前预习新知识】(10-15分钟可以放在“自主学习”环节进行)

课堂部分公倍数和公因数易错题目 一、求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A÷B=8(AB均为非0的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2、A=B+1(或A-B=1)(AB均为非0的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如果A ×15 = B,A和B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如果A=2×2×3,B=2×3×3,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二、求特殊数值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求下面数字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8和57 34和91 52和91 三、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1、工地上有两根长短不一的钢筋,一根长20米,另一根长12米。要求将两根钢筋分别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多少米? 变形题:工地上有两根长短不一的钢筋,一根长20米,另一根长12米。要求将两根钢筋分别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截成几段?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厘米,要把它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这种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至少被剪成几块?

导学案模板(教师版)

第四单元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班级:姓名:学号:小组评价: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做的贡献 ﹙2﹚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2.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3.难点: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1、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星体,证明“日心说”的正确性。 (2)牛顿(英国科学家)——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经典力学建立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最显著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相对论的创立 内容: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①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 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权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状态。 意义: ①打破了传统的牛顿力学体系的。 ②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物理学由近代推进到现代阶段。 3、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诞生:1900年,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②发展: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E=MC2) ③意义: a.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

新课改优质课导学案

新课改优质课导学案 姓名:赵忠祥班级:六年级一班科目:数学 教学内容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11~12页的“小实验”、“算一算”、“试一试”和“练一练”等。 课时目标 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 算圆锥体积。 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丰富对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点难点 1. .圆锥的体积计算.。 2. 理解圆锥体积。 3. 经历“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口答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V=Sh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2.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直径6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周长6.28分米,高40厘米。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完成,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 ②小结练习情况。 (3)小结要点内容: ①圆锥体积计算方法。 ②计算圆锥体积所必须的已知条件。 ③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改正情况。 ④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单位统一等。 板书内容: 第(1)题。 底面积:3.14×(6÷2)2 =28.26(平方厘米) 体积: 28.26×5 =141.3(平方厘米) 第(2)题。 底面半径:6,28÷3.14÷2 =1(分米) 高:40厘米=4分米 体积:3.14×12×4

=12.56(立方分米)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出示教材例题插图。 师:求麦堆的体积,实际上是求什么?(实际是求圆锥的体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哪些条件? (2)圆锥的体积与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有什么样的关系? 2.小实验。 师:要研究圆柱的体积需要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体积来计算。你认为转化成哪一 种形体最合适? 学生懂得是圆柱。 (1)出示教具。 如: ①应该选哪个圆柱做实验呢?为什么?(选择小那一个。圆柱太大不能找到与圆 锥的关系) ②这对圆柱、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圆柱、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2)教师示范。 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了几次,倒满圆柱。

(完整word)语文高效课堂: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2.理解赵盾、晋灵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用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节概览】 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文字层面质疑检查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胹_____________蹯_____________畚_____________ 饮____________ 嗾_____________ 獒_____________ 遗_____________箪_____________ 橐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活用现象并解释 1.晋灵公不君 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食之,舍其半 5.提弥明死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3.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4.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5.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寸否。 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0.斗且出。 1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1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 (四)、解释下列相同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并指出词性1.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君知所过矣,将改之 2.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3.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4.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五)、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②三进及溜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④反不讨贼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三年级数学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第11周

界水中学“262”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备课人:毛桃花时间:第11周 学习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6~10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操作的实用性。 重点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学生自学环节】 学习指导任务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2、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围栏,求围栏的长度。 3、小林要从右边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 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在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 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 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 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 分的周长呢?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完成。 【交流展示环节】 小组展示汇报任务 【学习成果检测】 完成教材P69第8题。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的相关内容。 学后反思:

界水中学“262”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备课人:毛桃花时间:第11周 教学内容: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有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 天。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高效课堂的课堂评价和传统课堂上最后环节实行的达标检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而忽视改进与激励;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而在高效课堂上,是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一、评价原则 完整的高效课堂评价能够概括为“二二六”评价原则,促动“两个发展”,落实“两个转变”,体现“六个维度”。 (一)促动“两个发展”是关键 在发展理念上,一是要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学习目标上,不但要促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要促动学生发展性目标(准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体验、准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形成;表现在教学过程上,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二是要促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评价对教师教学实行问题诊断,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 (二)落实“两个转变”是重点 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由原来注重教师的“教”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要重点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二是从注重“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到“注重有效的学法指导的研究”。 (三)体现“六个维度”是根本 1、自主的水准:查看的指标是各学习小组学生参与的人数和次数是多少,参与的质量高不高。 2、合作的效度:问题有没有合作价值?合作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必要通过合作来解决?是不是假合作?合作有没有彼此的参与和任务的分工?学习是否高效? 3、探究的深度:是否有探究价值,是否达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新发现、新创造、新生成。 4、拓展的宽度:知识本身是一个系统,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将每堂课所学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学案一:季氏将伐颛臾 【课标要求】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何”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课前预习】 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六经”()()()()()()。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的一种表达方式。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称呼别人的名字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5.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三、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势力强大了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

《师说》导学案(学生)

第 11课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背诵全文。 【重点】1.掌握基本文言现象,能够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 【教具】多媒体 【教时】3课时 预习案 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标题含义。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3、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检验预习成果。 4、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 一、走近作者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名著导读《简爱》导学案--_.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简爱》导学案 阅读指导鉴赏案 目标导航 1、了解夏洛蒂 ?勃朗特其人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知人论世 1、连线作者 夏洛蒂 ?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父 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 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 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 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 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 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 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 ?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 者的欢迎。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 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 1849)、《维莱特》( 1853)和《教师》( 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 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人物关系 简?爱——追赶求平等与自主的知识女性 罗切斯特——贵族,被简爱不平凡的精神所吸引 海伦——简爱在学校的朋友,得热病去世 布洛克尔赫斯特——坏人,孤儿院主持 圣约翰——简爱的表兄,简爱的追求者之一戴 安娜和玛丽——简爱的表姐,圣约翰的胞妹 爱丽思·费尔菲克斯——罗切斯特的女管家,简爱的朋友 阿黛勒——罗切斯特的朋友的女儿,罗切斯特是她的监护人,简爱的学生 英格拉姆小姐——长的十分漂亮, 但只看重钱的贵族小姐 , 她根本不爱罗切斯特先生 3、内容提示 一、苦难的童年 地点:盖茨黑德府 人物:瑞德太太(舅妈)伊丽莎乔治娜(表兄妹)约翰.瑞德贝希(佣人)阿波特 梗概:简. 爱在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舅舅收养了她,但不久舅舅也亡故了。舅妈一直视简. 爱为一家人的沉重负担,并极其讨厌她的一举一动。于是,在舅妈家度过的童年时期,简. 爱遭受了巨大的磨难。最终,在十岁那年,她被送到了洛伍德义塾 二、艰难中成长 地点:洛伍德义塾 人物:布洛克赫斯特先生(学校司库、主管)谭普尔小姐(学监)史密斯小姐斯凯丘小姐皮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韩海泉 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我校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有半年多的时间,我也在积极的学习和探索,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可谓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到教学方法的改变,就此谈谈高效课堂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对教材的研读、学情的分析,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有效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 我班在小组建设上已有半年多时间从小组长的选拔到组员的搭配都有考量,小组长学习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组织能力应当是最强的,采取AABBCC形式搭配组员,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做到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创设“融洽”的情景。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的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同时又受到鼓舞、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体验 老师对学生的规定不要太多,只要保证人身安全,学生实在听不进去了,即使搞点小动作也没什么关系。反过来,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每天把手放在膝盖上,正襟危坐,学生就会很难受,极不自在。其实想要控制学生也很简单,将孩子的智慧引导到学习上去。通过幸福课堂,还他们空间和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用心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放开手脚、全情投入,真正地“活”起来,最终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一个人在自由的空间里做着自己觉得幸福的事,就不可能做不好!因此,有理由相信他们主宰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实现了幸福课堂。”现在的课堂,学生很快乐、很自由、很幸福。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要以导学案为主导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高效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at do you do on Satuadays/Sundays? I often do homework.”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够完成Let’s try .部分听力训练。完成Let’s check.部分,对本单元进行阶段性评价。 3.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 1.重点: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Sundays ﹖I often ….”并能在情境中运用。 2.难点:正确运用所学词组和句型谈论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教学准备」录音机、人物图片头饰、词组图片、小黑板或幻灯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辅助教学﹙3分钟﹚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小黑板或幻灯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 「自学指导」 1. 听Let’s try 部分录音,圈出你听到的图片。 2. 再听录音,检查开对答案。然后听录音跟读对话。 3. 听Let’s talk 部分对话,回答问题: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4. 听录音并跟读对话。 5. 同桌互读互教。 6.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本课主要句型在小组内完成小组调查活动。 7. 练习抄写对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不仅要学生了解学习内容、重难点、更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二.先学环节13分钟 【Let’s try部分】 1. 利用学过的词组图片,教师询问学生的周末安排, T: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S1: I often watch TV. T: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S2: I often read books. 2. 出示Let’s try 部分挂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人物的周末安排。 第2/6页 3. 听录音,学生完成听音圈图的练习。 4. 再听录音,边听边读、边看。 【Let’s talk 部分】 1. 自主探究。学生自学对话,不会读或不理解地方画上线。查单词表或问问老师。教师巡视解难。 2. 学生听录音,跟读对话。 3. 同桌互读互教,教师巡视解难。 4. 教师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及时纠正发音并释疑解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Let’s try 部分复习了学过的词组和句型,将听与说相结合,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为下面的对话学习打下了基础。Let’s talk 部分通过自学、听录音跟读、互教互学,教师点拨等,中等生和优等生都能完全掌握运用。在这一环节中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高效课堂导学案

高效课堂导学案 《印度》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引言】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印度》,下面提问上节的主要内容: 【提问】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师:对,印度这样一个地形条件比我们国家好,它的气候又如何呢?他的气候,资源分布又对印度的农业、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目前印度又是 一个什么样的国力水平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印度。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任务分解小组准备 【气候】 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点?孟买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一年可以分为哪两个季节?〔课本第35页2题(1)(2)(3)(4)〕 2、那种风向的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的降水?为什么?(练习册第十三页第14题) 3、为什么印度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怎样应对?〔练习册第十四页第14题的(3)〕【作物分布】 4、参照农作物不同的习性,在图上正确标出水稻、小麦、棉花、黄麻和茶叶的分布区。〔课本第36页3题(1)〕 5、总结水稻、小麦、棉花、黄麻和茶叶的分布于地形,气候和河流的关系。 〔课本第36页3题(2)〕 6、“绿色革命”的含义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课本37页【崛起的工业】 7、找出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说出印度的工业布局与原料分布之间的关系。(课本第37页1、2小题。) 8、印度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以及处在领先地位的工业部门?(练习册第十四页第15题)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预习屏幕上的八道题,把不懂得批注下来留作一会小组交流时间五分钟。 【小组抽题,下座位交流】 【师:下面进入展示环节】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温故而知新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气候】 1、孟买各月气温有何特点?孟买那些月份降水多?那些月份降水少? 一年可以分为哪两个季节? 〔课本第35页2题(1)(2)(3)(4)〕 开放展示互动生成 新乡市第十中学地理组 2、哪种风向的季风给印度带来大量的降水?为什么? (练习册第十三页第14题)(1)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气候。其气候特征为 。 (2)此地的气候6月-----9月为一年中的 季,风由 吹 向 ,盛行季风,应是上面甲、乙两图中图 图所示。 甲图 乙图

巧设导学案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巧设导学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淘汰,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其中,导学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更是优化了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涵,构建了创造性课堂。对此,文章探讨了导学案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标签:导学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式 一、导学案的简单介绍 导学案,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研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其是经由多位优秀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最后再集体研讨制订。导学案式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配合教师的科学评价,推动学生自主发展[1]。当前,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导学案因其种种优势,被各个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教育,实现了高效课堂。 二、优化导学案的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导学案设计应具有试探性、科学性指导性,以此保障课堂整体质量,实现高效课堂[2]。其中,导学案的试探性,主要是指数学课堂设计问题的真实性,将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速度。导学案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避免课堂问题超过学生认知,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并且,导学案的科学性,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富有调理与层次感,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知识,为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导学案的指导性,真正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保障了學生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连减应用题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小明妈妈去逛商场,在商场上挑选了一条围巾,36元,为小明挑选了一双运动鞋,59元,在收银台付款时,小明妈妈钱包里有150元,一张100,一张50,问小明妈妈如何付款?问题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得到开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与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设计导学案,能够引领高效课堂。 三、建立导学互助学习模式,打造互动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教师应建立导学互助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实现高效课堂。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教师的乐趣,通过学生授课,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比如教师可采用优生辅导后进生的模式,以此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在两位数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高铁每小时行驶344km,小车2小时行驶172km,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f5869382.html,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蓉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现在很多学校一直在使用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导学案的使用帮助每位学生培养了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思路,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式学习,加速了高效课堂的形成,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这是每个学校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关键词】?导学案;小学;语文;应用 现代课堂教育已经把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放在了首位,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自主能力的提升。语文作为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一门科目,导学案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课本有关内容并对其进行深刻理解,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印象不再是一如既往的单调。因此,导学案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析如何将导学案高效应用于语文课堂。 一、充分利用导学案的预习板块 我们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到现在,几乎每位教育者都会提及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其实并不是这三个步骤是多么必不可少,而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这份态度,在学生还没有了解这个知识的时候,课前预习是必要的,学生对它感到陌生。传统课堂上教师虽然每日都强调学生要积极预习,可是并无太大成效,这样并不利于新改革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学案巧妙设置了预习这一板块,帮助教师督促学生对课本进行及时预习,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辅助预习工作,将下节课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大致总结,给学生提供参考大纲,以供学生参考。 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将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大纲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内容大纲开展预习工作。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细心引导,导学案上的预习板块遵从从易到难的顺序,使学生易于接受,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对课本进行充分预习,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课文的时候不再那么吃力。导学案对学生的高效预习起着重要作用。 二、充分利用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板块 学生在面对厚厚的课本时并不需要一味地满篇阅读,而是应该抓住重点知识,在课堂上,因为课本篇幅较长,一篇文章即使教师不停地讲,讲到口干舌燥,一课时也未必讲得完,因此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抓住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和重点非常重要。导学案提供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