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  EMS系统

第一章EMSS系统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指紧急情况下在合适的地域内提供人员、器械、设备,以保证协同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对创伤病人和急症病人的院前救治,以及将对病人的现场处理和转运途中治疗情况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目前,急救医疗服务已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国际SOS 急救援助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现已在23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和急救中心。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相关综合医院也都开放了国际急救医疗绿色通道。全球性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形成较早、发展较快,并且特点和优势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及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作一下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EMSS的基本模式

一、国外EMSS的发展情况

(一)美国

美国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和施行手术,19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法案》,1976 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救医疗网。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救护以及重症ICU、CCU 监护体系。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空中救护,目前用于空中救护的有直升飞机,远距离运送时应用固定翼飞机。空中救护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并24h 值班,求救者可从事故现场直接拔打免费电话提出请求,或由急救信息中心决定是否采用空中救护,在20~40min内组队出发,一般2h 内可将伤员运送到医院。急诊医师都要经过3~4 年正规急诊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极为重视,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要求1/ 3 以上的人民群众学会院前急救。

(二)德国EMSS的发展情况

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实行保险制,医疗费用由政府、企业主和职工3 方分担。大部分病人运送工作由红十字会完成,急救中心归属红十字会组织和管理,是一个设备先进的指挥系统,全国使用“110”急救电话号码呼叫。运输工具有救护车和直升飞机。无论陆地救护还是海上及空中救护,德国的救援工作都是高效率的,目前德国有54 个海上救护站,61 艘救护船专门用于海上救援工作。有36 个直升救护机基地,执行50~70km 半径的急救任务,几乎覆盖了近95 %的领空,医务人员于5 ~20min 可抵达灾害或事故现场,20~45min将伤病员送到医院。

(三)法国EMSS的发展情况

法国于1936 年就建立了急救医疗系统,是一种以医师为主的全国性服务,并且利用派出专科医师进行现场急救服务。全国大部分地区开设免费急救热线“15”,由急救医疗系统中心接听,并统一指挥、组织各个急救医疗系统或私人急诊值班医生和私人救护站实施院前救护。而且急救医疗系统与消防部门的第一目击者和全科医师密切配合,必要时派出一个有全套设备和配备包括急诊专科医师或麻醉师和一名护士在内的医疗组的可移动加强监护病房,到危及生命的急诊或严重创伤病人处。可移动重症监护病房内设备齐全,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小型ICU ,包括全套气道管理设施、胸腔引流装置、便携式机械通气机、复合心电镜、除颤器、静脉内导管和液体、抗休克裤、固定用的真空垫等。目前,法国的急救医疗网络已遍布全国,共有105个急救医疗系统中心和350 个移动急救服务单位,有31 个卫生直升机基地,覆盖90 %以上的国土, 直升机覆盖半径为(21 ±14) km,医务人员保证在(12 ±7) min 内抵达救护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四)英国EMSS的发展情况

英国的急救医疗发展较早,全国现有140 多个急救医疗机构。1948 年政府即开始实行“国家卫生服务制”,向所有居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医疗在内,成为欧洲唯一的国家医疗体制国家。英国急诊工作的特点是服务项目种类繁多,急救站不仅为急救病人和意外事故的伤员服务,而且负责转送非急症的病人,转运工作很多,对于紧急情况下出车,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即在接到呼叫后3min 内出车,7min 内到达出事地点。

二、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20 世纪50 年代,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即“救护站”。其功能只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病人。20 世纪80 年代后,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0 年10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95 年4 月卫生部发布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2 年9 月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有力促进了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急救模式

我国目前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但具有代表性的有5 种模式。北京模式:北京市建立急救中心包括本身是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派120 救护车将病人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往较近的医院进行抢救;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直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还与消防队结合的模式;广州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位置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

(三)急救人员

目前,我国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主要是急诊医师、助理医师、护士、驾驶员、担架员这5 类人员的不同组合。救护车内一般配备1 名医生、1 名护士和1 名驾驶员,或只配医生和驾驶员各1 名。与国外相比,在急救人员的培训、考核和配置方面均有着明显差别。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与地区,院前急救人员主要是受过3 个月~3 年不同训练时间、不同级别的急救医疗技术员和急救助医承担急救。急救车内一般配备2 名人员,既是驾驶员,又是急救人员。初级急救技术员( EMT - B) 上岗前至少接受80~140h 的急救培训,并掌握基本生命支持和现场外伤急救处理技术。中级急救技术员( EMT - I) 要接受200~400h 的急救培训,除掌握基本生命支持及现场外伤急救处理技术外, 并掌握气管插管术。高级急救技术员( EMT - P) 接受500~1 500h 的急救培训,掌握高级生命支持及现场外伤急救处理技术。急救医师主要负责院前急救的监控与指导工作。美国的急诊医生必须经过相关专业正规的3~4 年急诊医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医学、高压医学、超声和教育学,以及儿科急诊、中毒、运动医学等急诊的处理。获得急诊医师资格后才能上岗。急诊医师考试共有335 个问题,考试时间6. 25h ,其中2/ 3 的问题是书本知识,1/ 3 的问题与急诊最新发展知识有关,主要是考查急诊处理能力。10 %的题目涉及到EMSS 和灾难医学。75 %以上题目正确才算合格。英、美等发达国家均有专业的院前急救教材,而且有不断更新的版本,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并与职业资格关联。所有急救人员要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急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除要通过国家考试外,每隔一定时间(1~2 年) 要重新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继续执业。

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专业医疗教材。急诊医师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急诊医学专业培训。驾驶员和担架员只有简单的上岗培训,有的甚至连上岗培训也没有,只是知道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最简单的急救知识,未接受系统的急救医学培训,也没有定期复训与考试制度。从事院前急救的医师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院校的医疗系毕业生或来自临床(内科或外科) ,只要有执业医师资格就能从事院前急救。对驾驶员和担架员更无医疗急救技能方面的要求。

(四)急救工具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急救工具主要是救护车,较大城市的救护车有监护型、普通型和运输型3 类。其中,监护型急救设备齐全,急救药品种类繁多,但不及国外标准的流动ICU,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的现场急救和医疗监护;普通型急救设备较简陋,急救药品较少,主要用于一般病人的初级处理和安全转运;运输型主要用于伤病情已完全稳定或已康复者的转院、出院或到院复查、体检等。目前,特大城市已开始配备国外标准的监护型车,包括抢救设备优质齐全,可称“流动的重症监护室和急诊手术室”。

(五)急救网络建设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医疗中心,小城市和县镇已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全国县以上的综合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都设置了急诊科,并建立了ICU、CCU 重症监护病房,形成了中心—站—(所) —科(室) 相结合的急救医疗网络。据不完全统计,2001 年我国现有规模不等的地市级急救中心(站) 153 家,其中拥有网络覆盖分站的急救中心73 家,占急救中心(站) 的48 %。153 家急救中心(站) 全部开通了“120”急救专线电话,其中拥有有线调度系统的137 家,拥有无线调度系统的99 家,实现计算机指挥调度的54 家,20 家急救中心的291 辆救护车配备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其中18 家急救中心的GPS 实现了计算机指挥调度系统的集成。急救中心(站) 平均服务半径83km(国际现行标准5~

10km)。

三、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展望

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近20 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道路,才能使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得到更迅速的发展。

(一)提高急诊应急能力

美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发展整个社会的应急反应系统。并自“9. 11”事件后进一步深入健全了应急系统,在后来的炭疽事件和这次SARS 疫情均做出了迅速准确的反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于2001 年4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SARS 疫情暴发后,为进一步提高急诊应急能力,国务院于2003 年5 月又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ARS 疫情的成功控制反映出我国在应急反应能力方面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急反应能力相对滞后,对应急系统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还应加大。

(二)建立和完善城市救援系统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大多拥有“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其紧急救护电话与警察、消防同为一个号码,实行联网互动、资源共享。而我国目前大多城市没有或无完善的城市救援体系。院外急救网络缺乏合理布局,抢救方式单一,在救援时间与质量上与国际相去甚远。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消防、警察和医疗急救人员进行整合,把“110”、“119”、“120”、“122”、“999”等紧急呼救电话综合为一个号码,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EMSS 机构。根据地域设立若干个EMSS 点,形成网络,以缩短救援半径和救援时间。实现城市救援网络的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实现急救装备的现代化

一是逐步改善现有急救中心站的条件环境,使之逐渐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职能配套发展。例如:上海东方医院的急诊科,救护车可以直接开到急救室内;意大利A.Cardarelli医院的急救中心专门有一条与国家高速公路相接的绿色通道,救护车可以直接出入。二是更新和添置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工具以及救护设备,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直升飞机、轻型飞机空中救护。

(四)加强急救人员培训

我国的院前急救医师和护士均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学习毕业,有系统的医学专业理论基础。驾驶员和担架员未经过医学院校学习,大多仅仅是上岗培训,因此,院前急救培训内容宜分成两种等级,基础生命支持(BLS) 等级和高级生命支持(ALS) 等级。BLS 等级培训对象为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ALS 等级培训对象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每个等级均包括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应编著我国的院前急救专业教材,包括ALS 等级和BLS 等级两种教材,可参照国外教材,但应多标注一些操作插图,并有自己特色。建立急救人员复训和考试制度。复训时间为每年或每两年1 次,考试合格后,发给证书。

(五)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的区域性协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卫生资源的配置利用不平衡,各地的急救工作规范、医疗规范、装备配备标准及院前急救服务标准还不统一,加大行业之间的协作迫在眉睫。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医疗救援机构,使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早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章救护新概念

现代救护是立足于现场的抢救,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人”应对伤病员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在紧急情况下,要求救护员在最短时间内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确保在场人员的安全。

一、救护员应该怎样做

(一)表明身份志愿者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服务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救护员,我现在对你进行救护,请你配合”,以解除伤病员的疑虑。如果伤病员已丧失意识,则要向周围的人说明。

(二)心理安慰在检查处理伤情的同时,还应该安慰伤病员对其实施心理支持,以减轻其思想负担和因过度惊恐造成的心理创伤。

需要注意的是,救护员在救护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个人防护用品,做好自我保护,以防止病原菌进入体内,引起交叉感染。

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

▲检伤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对伤病员进行分级处理;

▲救命为主,保持气道通畅、氧的供应,保证循环;

▲迅速呼叫“120”或附近的急救站点,启动救援医疗服务系统(EMSS);

▲迅速安全转运伤病员。

二、什么是“生命链”?

“生命链”是指从“第一反应人”发现伤病员开始,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的一个系列过程,它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序列,也叫链条,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通路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北京地区),电话报告内容:

①报告人姓名与电话号码,伤病员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

②伤病员所在的确切地点,运动场馆的哪一个看台或哪个方向;

③伤病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

④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⑤在征得急救中心同意后再挂断电话。

▲早期徒手心肺复苏

▲早期心脏电除颤

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伤病员进行心脏除颤,是最容易促进生存的环节。

▲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如果专业救护人员能尽快赶到现场,对伤病员采取急救措施,使用急救药物等“高级生命支持”,伤病人的存活率可能会更高。

三、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简称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当呼吸及心跳停止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CPR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大脑供氧。因为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但是耗氧量却占全身的20%。所以如果大脑缺氧3秒钟,人感觉难受;缺氧10-20秒钟开始晕厥;缺氧20-45秒钟开始昏迷和瞳孔散大。缺氧4分钟大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转和不可恢复的损伤;6分钟之后大脑细胞仅有19%的成活率。也就是说,四分钟之内不给病人输氧,病人大脑就开始坏死,即使保住生命,成为植物人的概率也大于50%。所以CPR的施救过程讲究“宝贵的4分钟,救命的2口气”。当病人呼吸停止时,必须首先向肺部送入两口空气,之后才是检查心跳。检查心跳的目的也是看心脏是否还能保持血液循环,以便能够通过血液向大脑供氧。凡是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的呼吸停止和心脏停顿必须在现场利用CPR施救,而不能仅仅等待医护人员的救助。否则即使病人保住生命,也将严重致残,给自身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生活痛苦。所以,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现场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一)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步骤一:判断意识。轻拍伤病员肩膀,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

步骤二:高声呼救。“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快拨打急救电话”或赶快呼叫场馆内的急救人员。

步骤三: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

步骤四:打开气道。成人:用仰头举颌法打开气道,使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90°)。

步骤五:判断呼吸

一看,看胸部有无起伏;

二听,听有无呼吸声;

三感觉,感觉有无呼出气流拂面。判断呼吸的时间不能少于5—10秒钟

步骤六:口对口人工呼吸

救护员将放在伤病员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

吹气时间为1秒钟以上。

吹气量700—1100毫升(吹气时,病人胸部隆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每5秒钟吹一次)。正常成人的呼吸频率为12—16次/分钟。

▲步骤七: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

按压方法:

①救护员用一手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交界处,食指、中指并拢排列,另一手掌根紧贴食指置于伤病员胸部。

②救护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

③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正常成人脉搏每分钟60—100次。按压与通气之比为30:2,做5个循环后可以观察一下伤病员的呼吸和脉搏。

心肺复苏有效指征:伤病员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搏动;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呻吟。

复原(侧卧)位心肺复苏成功后或无意识但恢复呼吸及心跳的伤病员,将其翻转为复原(侧卧)位。

▲步骤一: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将靠近自身的伤病员的手臂肘关节屈曲成90°,置于头部侧方。

▲步骤二:另一手肘部弯曲置于胸前

▲步骤三:将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下肢屈曲,救护员一手抓住伤病员膝部,另一手扶住伤病员肩部,轻轻将伤病员翻转成侧卧姿势。

▲步骤四:将伤病员置于胸前的手掌心向下,放在面颊下方,将气道轻轻打开。

四、创伤现场救护技术

创伤是各种致伤因素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轻者造成体表损伤,引起疼痛或出血;重者导致功能障碍、残疾,甚至死亡。创伤救护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技术。遇到出血、骨折的伤病员,救护人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做好自我保护,迅速检查伤情,快速处理伤病员,同时呼叫急救电话或场馆的急救人员。

(一)止血技术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年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即4000~5000ml,如出血量为总血量的20%(800~1000ml)时,会出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少尿等症状,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40%(1600~2000ml)时,就有生命危险。出血伤员的急救,只要稍拖延几分钟就会造成危及生命的祸害。因此,外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止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外伤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主要到医院救治,外出血是现场急救重点。理论上将出血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有搏动,量多,速度快;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缓慢流出;毛细血管出血时,血色鲜红,慢慢渗出。若当时能鉴别,对选择止血方法有重要价值,但有时受现场的光线等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区分。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属于外伤的危重急症,若抢救不及时,伤病人会有生命危险。止血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现场止血方法常用的有四种,使用时根据创伤情况,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将几种止血方法结合一起应用,以达到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目的。

▲指压止血法

直接压迫止血:用清洁的敷料盖在出血部位上,直接压迫止血。

间接压迫止血: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阻断动脉血运,能有效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敷料或其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纱布、敷料(如果没有,用干净的布料替代)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包扎法包扎。救护员只能填塞四肢的伤口。

▲止血带止血法

上止血带的部位在上臂上1/3处、大腿中上段,此法为止血的最后一种方法,操作时要注意使用的材料、止血带的松紧程度、标记时间等问题。

如遇到有大出血的伤病人,一定要立即寻找防护用品,做好自我保护。迅速用较软的棉质衣物等直接用力压住出血部位,然后,拨打急救电话或场馆急救网点的电话,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

(二)包扎技术

快速、准确地将伤口用自粘贴、尼龙网套、纱布、绷带、三角巾或其他现场可以利用的布料等包扎,是外伤救护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污染,减轻疼痛的作用,有利于转运和进一步治疗。

▲绷带包扎

①手部“8”字包扎,它也同样适用于肩、肘、膝关节、踝关节的包扎。

②螺旋包扎

适用于四肢部位的包扎,对于前臂及小腿,由于肢体上下粗细不等,采用螺旋反折包扎,效果会更好。

▲三角巾包扎

①头顶帽式包扎:适用于头部外伤的伤员。

②肩部包扎:适用于肩部有外伤的伤员。

③胸背部包扎:适用于前胸或后背有外伤的伤员。

④腹部包扎:适用于腹部或臀部有外伤的伤员。

⑤手(足)部包扎:适用于手或足有外伤的伤员,包扎时一定要将指(趾)分开。

⑥膝关节包扎:同样适用于肘关节的包扎,比绷带包扎更省时,包扎面积大且牢固。

在事发现场,遇到有人受伤时,应尽快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伤病员进行简单包扎,然后呼叫120或附近的急救人员。

(三) 特殊伤的处理

▲颅脑伤颅脑损伤脑组织膨出时,可用保鲜膜、软质的敷料盖住伤口,再用干净碗扣住脑组织,然后包扎固定,伤员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开放性气胸应立即封闭伤口,防止空气继续进入胸腔,用不透气的保鲜膜、塑料袋等敷料盖住伤口,再垫上纱布、毛巾包扎,伤员取半卧位。

▲异物插入无论异物插入眼球还是插入身体其它部位,严禁将异物拔除,应将异物固定好,再进行包扎。

对于特殊伤的处理,救护者一定要掌握好救护原则,不增加伤员的损伤及痛苦,严密观察伤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呼吸、心跳),迅速拨打120或呼叫场馆内急救人员。

(四)骨折固定技术

骨折固定可防止骨折端移动,减轻伤病员的痛苦,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遇有骨折伤病员时,救护者应保持沉着冷静。尽量减少对伤病员的搬动,迅速对伤病员进行固定,尽快呼叫120或附近的急救人员,以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处理伤病员。

▲骨折现场固定法:

①前臂骨折固定:利用夹板固定或利用身边可取到的方便器材固定

②小腿骨折固定方法

小腿骨折可利用健肢进行固定

③骨盆骨折固定

(五)搬运技术

经现场必要的止血、包扎和固定后,方能搬运和护送伤员,按照伤情严重者优先,中等伤情者次之,轻伤者最后的原则搬运。对怀疑有脊柱骨折的伤病员必须采用“圆木”原则进行搬运,使脊柱保持中立。在搬运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病员的表情,监测其生命体征,遇有伤病情恶化的情况,应该立即停止搬运,就地救治。对于严重外伤的伤员,尽量由专业医务人员搬运。

▲搬运方法:

第三章现场救护

一、现场医疗救护的重要意义、特点和原则

(一)现场医疗救护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类活动空间的日益扩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的平均寿命在增加,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导致了突发疾病的增多。同时由于人们社会交往日趋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加。加之全球天气变化、人类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切都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在生活中,人们对自身安全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突发意外伤害的发生往往在家庭、机关、学校、建筑工地、电力矿山等任何地方,意外伤害和事故可对人体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危及生命,需要迅速进行现场救护。研究表明,人在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抢救,其存活率为50%;5分钟抢救存活率为25%;8分钟抢救存活率则为0。由此可见,在紧急救护中,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切表明传统的救护方法,即将伤员送到医院再进行救治会延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增加死亡率和伤残率。

现场救护是指在事发现场对伤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以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然后在医疗护送下,将伤员迅速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继续进行救治之目的。所以,现场救护是急诊医学最初和最重要的一环,其意义在于: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初期就给予及时有效的现场抢救,以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患者的再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快速、安全地护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为院内抢救赢得时间和条件,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同时还能大大地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所以现场急救水平的高低,常常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

(二)现场医疗救护的特点

由于现场急救的环境、对象、条件与医院内的急救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了解和掌握它的特点,以便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1.突发性

事件的发生常有突然性,发生时间和空间难以预料,一旦发生,常常引起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紧迫性

突发意外发生后,大批伤病员在短时间内需得到救治,其中有大量生命垂危的伤病员急需救治。

3.艰巨性

重大灾害和突发事故发生后,大批伤员的伤情重、伤的种类多而复杂。

4.灵活性

现场抢救常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甚至是徒手进行的,一般没有齐备的药品、抢救器材、搬运工具等。

(三)现场医疗救护的原则

现场医疗救护立足于现场的抢救,在医院外的环境下,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措施,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应严格遵守以下五项基本原则,以提高救治效果,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有大量伤员的情况下,可做到胸中有数,临危不乱。

1.先复后固先复后固是指当遇到伤病员心跳、呼吸骤停同时又伴有骨折时,应首先施行心肺复苏术,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后,再固定骨折。

2.先止后包在出血又有伤口的情况下,首先止血,然后对伤口进行包扎。

3.先重后轻当有大量伤员时,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处理轻伤者。

4.先救后送对危重伤病员要先在现场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到医院进一步救治。切忌未经任何处理,抬起伤病员就跑的救护方法。

5.边救边呼

在遇有大量伤病员的现场,在一边对呼吸、心脏骤停和大出血等伤员进行救护的同时,要及时呼救周围的人来协助,并拨打"120"电话求助。

(四)现场医疗救护的基本要求

1.对紧急救助员的要求

紧急救助员应做到当发生意外伤害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争分夺秒地展开抢救工作的同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向急救指挥中心求助。电话呼救报告的内容包括:

(1)报告人(第一目击者)的姓名及身份:如学生、警察、司机;

(2)告知伤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大出血,昏迷不醒,心跳、呼吸骤停;

(3)伤病员所在现场的地址、电话号码、等候救护车的地点(醒目标志);

(4)意外伤害事故的受伤人数、性质:如心脏病发作、车祸、中毒。

2.紧急救助员医疗救护知识的要求

(1)伤病员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2)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3)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及心肺复苏技术;

(4)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

(5)各种灾害时伤病员的脱险技术;

(6)重大灾害后遇险人员及其亲属的沟通和心理治疗;

(7)常见中毒识别与应急处理;

(8)常见危重病和外伤的应急处理等。

二、紧急救助员的医疗救护工作内容

紧急救助员是当发生危害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承担先期处置、组织和帮助遇险或受灾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活动的人员。其主要的医疗救护工作内容是:

(1)立即到达现场,疏导遇险人员脱离险境,寻找伤病员;

(2)迅速对伤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类。

伤员被救出后,紧急救助员应迅速对伤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类,其目的是尽快了解灾害事故遇难者的整体情况,掌握救治的重点,确定急救和后送的次序。

(3)正确及时地采取措施抢救危重伤员的生命。灾难事故现场医疗急救要遵循“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

(4)及时运送与疏散伤员。

(5)正确保留标本,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如外伤所致的断肢和现场的呕吐物要妥善保留好一起后送,为进一步诊治提供条件。

(6)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减轻灾害对伤病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7)救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三、现场伤员伤情的判断和分类

灾难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会有大批的伤病员出现。此时不仅伤员数量大,而且伤病种类复杂,伤情轻重不一;同时救治力量有限,救治时间急迫。因此产生了救治需求与救治能力之间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之间、部分伤员与全体伤员之间的救治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对伤病员进行分类,即区分伤病的轻重、缓急,以确定医疗救治的次序、救治措施、后送的顺序和搭乘运输工具的种类等。由此可见,伤员分类是灾难救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伤病员的分类救治,可以保证充分的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使需要急救的轻、重伤员各得其需,保证急救和后送工作有序不紊地进行。

(一)伤病员的伤情判断

灾害事故现场的伤病员具有伤情复杂、变化快、损伤部位多、生理紊乱严重、易漏诊、处理较困难等特点。加之创伤后多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使救治工作更困难。迅速、准确地伤情判断对指导和制定有效的救治原则和措施甚为重要。判定时要注意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做好紧急时的重点处理和伤情稳定时系统检查与处理。事故现场对每个伤员的伤情判定,可分为初检和复检两个阶段。

1.初检

初检要处理正在危及生命的或将要危及生命的疾病或损伤。在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进行基本伤情的判断。发现有威胁生命的情况,如呼吸道阻塞、活动性大出血应立即优先处理。现场伤情判定方法可按A、B、C、D、E的先后顺序进行。

A(Airway)——气道是否通畅。检查有无血块、异物、呕吐物阻塞。如有气道阻塞应立即用手指抠出咽部异物。使病人头后仰,头颈胸保持直线,抬颏、下颌前推打开只腔,保持气道开放。有条件时插口咽通气管。

B(Breathing)——呼吸是否正常。按“望、听、感觉”的方法检查呼吸系统。望,即通过观察伤员胸壁的运动判断呼吸;听,即用一侧耳朵接近病人的口和鼻部听有无气流声音;感觉,即在听的同时,用脸感觉有无气流呼出。呼吸次数是判定呼吸情况的指标之一,应数15秒,然后乘4,算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C(Circulation)——循环情况。大出血:四肢血管大出血者应直接用指压法或敷料加压包扎。测定脉率和血压:血压测定困难时可通过触及挠、股、颈动脉搏动进行血压估计,一般收缩压分别至少在10.7、9.3、8.0千帕左右。

D(Disability)——神经系统障碍。观察意识状态、双眼瞳孔大小改变、对光反射、有无截瘫、偏瘫等。

E(Exposure)---暴露检查。根据天气等情况暴露全身各部位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

初检主要是将那些有生命危险但迅速治疗仍可抢救的伤病员区分出来,迅速进行维持生命的急救。

2.复检

复检是在危及生命的损伤已被鉴定出来,对伤员的进一步危害已减低到最低程度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鉴别伤病员可能存在的其他较不重要的损伤。复检是对伤病员从头到脚进行系统的视、触、叩、听体格检查。

复检的原则是从头部开始,继而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神经系统,有条件时可进行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头面部检查。触摸头顶及脑后以及面部骨骼,寻找有无伤口、擦伤、挫伤和畸形;注意耳鼻有无出血及脑脊液;打开口腔检查有无出血、伤口和异物(如折断的牙齿或牙托);检查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

(2)颈部检查。颈部有无畸形以及气管的位置。

(3)上肢检查。触摸锁骨、肩胛骨、肱骨、肘部、尺骨、挠骨和手,以确定有无畸形、压痛和肿胀。同

时检查上肢运动、感觉、毛细血管充盈度,判定上肢神经血管功能,检查时注意双侧上肢对比。

(4)胸部检查。暴露胸部,观察呼吸动度,检查胸部有无伤口、擦伤、挫伤。触摸胸骨和肋骨,并作胸廓挤压试验,然后进行心脏和肺部听诊。

(5)腹部检查。检查有无擦伤、挫伤和伤口的存在,触摸腹部各个象限,注意腹肌张力、压痛以及腹部膨胀。

(6)骨盆和下肢检查。触摸骨盆有无压痛。做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检查骨盆是否完整。然后检查下肢,触摸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注意畸形、肿胀和压痛。同时检查下肢运动、感觉、毛细血管充盈度和足背动脉,判断下肢神经、血管功能。检查时注意双下肢对比。

(7)背部和臀部检查。如果病人是仰卧位,同时怀疑脊柱有损伤广翻转病人时应由三人扶伤员躯干,使成一体滚动,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

初检和复检完成之后,对每一个伤员有了一个基本伤情的判断。

(二)伤员的后送

伤员的后送指标:

(1)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

(2)手术后伤情已稳定者;

(3)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如止血、包扎等已全部做完者;

(4)伤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

(5)骨折已固定确实者;

(6)体温在38.5℃以下者。

EMS能量管理系统介绍

EMS能量管理系统介绍

————————————————————————————————作者:————————————————————————————————日期:

EMS能量管理系统

1 引言 1.2.1 项目名称 名称:EMS能量管理系统 研发设备: 1、监控主机 2、EMS Master 3、EMS Slave 1.2.4 用户 1)直接用户 项目完成后的直接用户为微网电站。 2)潜在用户 海岛、政府办公大楼、小区建筑型等是其潜在用户,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储能微网项目、或并网项目。 1.2.5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类型蓄电池的成本减低和普及,微网、储能电站会有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 在微网系统中,为了协调各个发电设备,需要有一个功能调度设备完成功率分配工作。 本系统带有RS485接口,可以满足与远程监控系统接口,可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无人值守。 1.2.6与其他监控系统通信 通信协议:MODBUS RTU

物理接口:RS-485 1.3 定义 EMS能量管理系统:微网中负责管理各种发电设备、负载设备的功能调度、管理设备。 EMS上位机: EMS Master: EMS Slave: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1 要求 2.1.1 功能要求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引起广泛的重视。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微网发电系统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微网系统中发电调度是系统中最核心的装置之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和太阳能的利用和转换效率,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能量管理单元是根据收集到的各个发电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负载的用电数据,做出合适的判断,管理、控制各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电网稳定的装置。将光伏、风电和柴油发电相结合,以获得间歇性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保证能够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电能供应。另外,系统运行费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均降低了。光伏阵列、蓄电池、风电机组、负荷、柴油发电机组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如何能保证能量在这几部分中合理的分配以达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建设永兴岛微电网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能量管理系统就是要解决光/风/柴/储/负荷之间的配合问题,使得系统能够协调运行,既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降低柴油消耗、保护环境。

第一章--EMS系统教案资料

第一章EMSS系统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指紧急情况下在合适的地域内提供人员、器械、设备,以保证协同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其主要任务是对创伤病人和急症病人的院前救治,以及将对病人的现场处理和转运途中治疗情况提供给医院工作人员。目前,急救医疗服务已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国际SOS 急救援助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现已在23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和急救中心。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相关综合医院也都开放了国际急救医疗绿色通道。全球性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形成较早、发展较快,并且特点和优势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下面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及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作一下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EMSS的基本模式 一、国外EMSS的发展情况 (一)美国 美国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就有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现场救治和施行手术,19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法案》,1976 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救医疗网。随后,又相继建立了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救护以及重症ICU、CCU 监护体系。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就开始了空中救护,目前用于空中救护的有直升飞机,远距离运送时应用固定翼飞机。空中救护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并24h 值班,求救者可从事故现场直接拔打免费电话提出请求,或由急救信息中心决定是否采用空中救护,在20~40min内组队出发,一般2h 内可将伤员运送到医院。急诊医师都要经过3~4 年正规急诊专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极为重视,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要求1/ 3 以上的人民群众学会院前急救。 (二)德国EMSS的发展情况 德国的急救医疗服务实行保险制,医疗费用由政府、企业主和职工3 方分担。大部分病人运送工作由红十字会完成,急救中心归属红十字会组织和管理,是一个设备先进的指挥系统,全国使用“110”急救电话号码呼叫。运输工具有救护车和直升飞机。无论陆地救护还是海上及空中救护,德国的救援工作都是高效率的,目前德国有54 个海上救护站,61 艘救护船专门用于海上救援工作。有36 个直升救护机基地,执行50~70km 半径的急救任务,几乎覆盖了近95 %的领空,医务人员于5 ~20min 可抵达灾害或事故现场,20~45min将伤病员送到医院。 (三)法国EMSS的发展情况 法国于1936 年就建立了急救医疗系统,是一种以医师为主的全国性服务,并且利用派出专科医师进行现场急救服务。全国大部分地区开设免费急救热线“15”,由急救医疗系统中心接听,并统一指挥、组织各个急救医疗系统或私人急诊值班医生和私人救护站实施院前救护。而且急救医疗系统与消防部门的第一目击者和全科医师密切配合,必要时派出一个有全套设备和配备包括急诊专科医师或麻醉师和一名护士在内的医疗组的可移动加强监护病房,到危及生命的急诊或严重创伤病人处。可移动重症监护病房内设备齐全,相当于医院的一个小型ICU ,包括全套气道管理设施、胸腔引流装置、便携式机械通气机、复合心电镜、除颤器、静脉内导管和液体、抗休克裤、固定用的真空垫等。目前,法国的急救医疗网络已遍布全国,共有105个急救医疗系统中心和350 个移动急救服务单位,有31 个卫生直升机基地,覆盖90 %以上的国土, 直升机覆盖半径为(21 ±14) km,医务人员保证在(12 ±7) min 内抵达救护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四)英国EMSS的发展情况 英国的急救医疗发展较早,全国现有140 多个急救医疗机构。1948 年政府即开始实行“国家卫生服务制”,向所有居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医疗在内,成为欧洲唯一的国家医疗体制国家。英国急诊工作的特点是服务项目种类繁多,急救站不仅为急救病人和意外事故的伤员服务,而且负责转送非急症的病人,转运工作很多,对于紧急情况下出车,国家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即在接到呼叫后3min 内出车,7min 内到达出事地点。 二、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起源与发展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EMS)解决方案系统架构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EMS)解决方案系统架构一 能源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MS)是以帮助工业生产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通过能源计划、监控、统计、消费分析、重点能耗设备管理和能源计量设备管理等多种手段,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信息化管控系统。 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电力及能源管理系统(PEMS); 电力管理和控制系统(PMCS);(PMCS)电力监控系统;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先进节能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设备成为了企业的首选。节能减排的自动化技术除了高能效电机、变频器、过程自动化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之外,还有面向冶金、有色、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六大“三高”行业治理的成套专用优化系统和专用控制装置,比如特种执行器和特种检测技术,除尘、脱硫优化控制技术,固体废物焚烧的最优控制技术,废液的检测、分离和控制技术,节能、降耗的卡边控制技术,最优燃烧控制技术,最优调速控制技术,热能转换和传递优化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也是推进我国高端工业自动化产业化的重要方面。 节能减排在我国的推进离不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节约能源已经作为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对于“十一五”规划中单位GDP能耗节能减排20%的任务,企业不应该把它仅仅作为约束性指标,而是应该把节能减排融入到长远发展的战略中去,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到一定程度,企业管理水平也提升到一定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三者有机结合,节能减排也就会大行其道了。 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的不断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众多企业

EMS系统管理办法(暂行)

EMS系统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EMS系统的管理,确保EMS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并不断完善、优化系统,稳定生产、提高生产率,促进公司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责 1、自动化推进项目组 (1)负责公司EMS系统的发展规划、立项、选型。对EMS系统硬件及软件的购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更新报废等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对新建或改造项目中EMS部分进行审核、施工跟踪、验收。 (2)负责EMS系统采集设备的维护、检修、点检、程序定期备份工作。 (3)负责EMS系统采集设备的备品备件计划上报工作。 (4)负责制定EMS系统的检修计划。 2、信息化处 (1)负责EMS系统服务器、网络和通讯设备的维护、检修、点检、程序定期备份工作。 (2)负责EMS系统服务器、网络和通讯设备的备品备件计划上报工作。 3、供应处 负责按计划采购EMS系统备品备件。 4、能源处 负责EMS系统中新建或改善项目在工艺方面的确认及新增功能需求的提出。 5、工程管理处 负责公司EMS系统中技改项目施工的组织、跟踪与验收。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用于全公司EMS系统。凡是本公司内从事上述范围内的EMS系统的建设、维护、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此管理办法。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是公司设备管理制度的专业性完善及补充,若与设备管理

制度或控股公司的管理制度发生冲突,按设备管理制度或控股公司管理制度执行。 第二章EMS系统的硬件设备管理 第一节新建、技改、选型 第五条新增扩建的EMS系统的设计、布局及设备选型,应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生产工艺控制及管理需求。 第六条所有盘、箱、柜等EMS设备应符合图纸及技术要求,供应商在出厂前要进行静态调试,出厂时应有合格证和静态调试记录。设备安装前,应全面检查导线敷设及连接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及布线规范。安装完成后首次送电前必须认真校线,不得漏校、误校。 第七条应选择有较好相关业绩的系统集成商负责EMS系统的集成,系统要经过基本设计审查和出厂前的验收。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及业绩的专业施工单位施工,并严格按施工图纸及技术规范施工。 第八条热负荷试车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调试,并做好调试记录,根据工艺要求,需要临时修改的配置或程序,修改后要有详细记录,并在竣工资料中注明。 第九条EMS系统验收应严格按施工单位(或设备厂家)提供的试车方案(含安全措施)逐条进行,对EMS管理系统的验收要依据软件功能规格书及相关技术附件进行。验收由自动化推进项目组系统工程师、生产厂(中心)及相关处室自动化工程师或仪电工程师参加,施工单位和系统集成商上交完整竣工图纸、技术资料、调试数据一式四份(生产厂(中心)、自动化推进项目组、行政处档案室、维护人员各一份)。 第十条新建及改造EMS系统应具备以下交工资料: 1、EMS系统基本设计资料。 2、EMS系统设备设计资料。 3、EMS系统软件功能规格书。 4、EMS系统操作说明书。 5、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 6、硬件设备及系统软件资料。

EMS能源管理系统简介

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简介

系统概述 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利用先进能源管理系统来进行能源管理,对能源的统一调度、优化能源介质平衡、减少煤气放散、提高环保质量、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能源事故原因的快速分析和及时判断处理、能源计划编制、实绩分析、质量管理、能源预测等都是十分有效的。 针对钢铁企业能耗水平和节能技术现状,建立以能源管理业务为依托,以能源介质和主要能效设备在线监测为主要基础,融合能源负荷预测、能源供需平衡分析、能源结构和调度优化等技术,形成适用于大型钢铁企业的能源在线监测、能效分析平台和企业级能源优化系统软件,实现节能降耗的技术提升和创新,显著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可满足当前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并对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系统目标 能源管理系统的主要能源介质主要有:电力、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混合煤气、压缩空气、氧气、氮气、氩气、蒸汽、净环水、浊环水、软水、源水、排水、回用水、冷风等。通过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结合生产计划的数据,进行能源管理工作,包括能源计划与实绩管理、能源调度运行、能源质量、能源设备管理、能源效率分析、能源平衡管理、能源监察等。 能源管理系统为钢铁企业基础能源管理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和稳定可靠的先进实用平台。 能源管理系统功能

主要功能: 1) 能源管理咨询 调研企业现状,结合先进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满足企业需要的能源管理制度、方法等。 以钢铁企业能源生产管理现状为基础,借鉴先进的生产管理思想(“先进的计划和调度”、“精益化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准时制物料控制”、“质量控制6西格玛”、“设备效率管理”),对钢铁企业能源生产管理现状进行现场诊断,找出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制定符合先进能源生产管理体系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能源生产管理体系。提出能源生产管理咨询和钢厂能源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来指导能源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施。 2) 能源系统模型 分析企业用能机制,建立能源系统基本模型。包括:能源物料的编码规则、 能源物料、物料的计量单位、计量仪表、用于能源计量的仪表、计量网络、计量点、部门能源分摊系统、计量区域、计量点平衡和计量点平衡方式等方面的数据定义,以及角色可操作仪表、能源折标系数、能源物料成本、部门能源使用定额的定义和区域计量点的配置等功能。 3) 能源计划与实绩管理 能源计划(能源年计划、月计划、日计划,包括生产计划、检修计划、自动

SCADAEMS系统的概述(DOC)

第二章(1) SCADA/EMS系统的概述 SCADA/EMS系统 功能概述 系统结构及软硬件配置 SCADA/EMS的支撑系统 SCADA/EMS前置机系统 画面调用及浏览器功能 SCADA功能 第一节SCADA/EMS功能概述 SCADA最基本的功能: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 1.1 子系统划分 1、支撑平台子系统 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图形管理、报表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等。 2、SCADA子系统 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及处理、计算与控制、人机界面及告警处理等。 3、PAS子系统 包括:网络建模、网络拓扑、状态估计、在线潮流、静态安全分析、无功优化、故障分析及短期负荷预报等。 4、AGC/EDC子系统 自动发电控制和在线经济调度(AGC/EDC)。 5、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 包括:电网仿真、SCADA/EMS系统仿真和教员控制机。 6、调度员管理信息子系统(DMIS) 属于办公自动化的一种业务管理系统,通常不归入SCADA/EMS系统,但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关系非常密切。 1.2 主流系统 1、NARI 2、电科院 3、东方电子 4、ABB 5、SIEMENS

第二节SCADA/EMS的软硬件配置 2.1 系统结构 网络及硬件特点:三网机制 调度自动化专用双网+MIS网 主网为100M平衡负荷双网 智能化100M堆叠式交换机,交换式通道,可扩展 双服务器+磁盘阵列:构成热备份系统,具备负荷平衡能力。 支持双网访问商用数据库。 集成其他符合国际标准的实时数据库。 通过MIS服务器或网桥与MIS网连接。 2.2 主网各节点功能简介 1、系统服务器 运行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负责保存所有历史数据、基础信息,如电网设备基本信息,地理信息,用户信息等,以及其他运行数据。 利用数据库引擎进行查询和统计 双机热备:双机共用磁盘阵列,分别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 2、SCADA工作站 双机热备:独立运行。

ems系统结构

系统构成 1.1 硬件构成 湖州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与以往的能量管理系统不同之处是SCADA与EMS一体化,使用时对应一个统一的物理模型,减少大量接口,图形维护中进行SCADA层,EMS层,公共层的分层。公共层的应用,使系统维护员的系统建模工作量减少。 该系统使用TCP/IP协议进行网络通信。运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建立到SQLServer 数据服务器的连接。数采器采集的数据进入到服务器,由服务器单向发信息给WEB服务器,进入局域网。而服务器仅与工作站连网运行,保证了安全和快速。服务器实现主服务器与备用服务器互为热备份。 1.2 软件构成 湖州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平台采用UNIX操作系统,用VISUALC++语言编程,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其硬、软件的可扩充性也很好。该软件系统包括支撑系统和电网分析应用两大部分。支撑系统由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系统,进程管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4部分构成。电网分析应用功能主要包括量测功能,实时状态估计,在线潮流,最优潮流,自动故障选择,故障分析等。 2 系统特点 TH-2100 SCADA/EMS正常运行后,数据采集系统周期性地(30s)运行。调度员仅需在SCADA层面上从下接菜单中选择EMS的相应功能,即可实现对电网的分析。系统如图2所示。 2.1 SCADA系统 提供实时库浏览及维护工具。可由SCADA设备自动生成遥测遥信库,浏览和修改网络上其他机器上的实时数据库,与商用的SQLServer进行同步,包括由实时库结构生成SQL库结构,实时库与SQL库内容的双向传递。 2.2 量测系统 EMS的分析应用功能以量测系统为基础。量测系统对遥测、遥信进行周期性一次映射,并进行一次粗过滤。减轻状态估计中检测辨识数据的负担,有功支路不平衡的误差为正负0.2MW,无功支路不平衡的误差为正负0.4Mvar。 2.3 状态估计 状态估计在后台周期性运行,刷新周期为1min。收敛精度为0.0001。状态估计是EMS的核心,所有的分析计算都以它为基础。基于SCADA系统采集的实时遥测,遥信信息,自动生成网络拓扑结构。将发电机、电容器、负荷视为单端元件,线路、变压器视为双端元件,把物理模型转换为数字模型。并采用最优估计原理,估算各母线的电压和相角。状态估计的合格率必须在90%以上且收敛,才能进行其他运算。估计前有预过滤功能,估计后的多不良数据辨识采用递归量测误差估计辨识法。在某次估计迭代计算后,原来判为正常量测,若其正则化残差大于坏数据上门槛,则被判为坏数据,下次估计时被剔除。原来被判为坏数据的量测,若其正则化残差小于坏数据的下门槛,则被判为正常量测。下次估计时可使用。 在湖州电网EMS中,由于湖州电网较小,220kV变电所变压器分接头挡位的正确性对状态估计的收敛性及合格率有较大影响。 2.4 在线潮流(调度员潮流) 在线潮流在给定(或假设)的运行方式下进行设定操作,改变运行方式,分析本系统的潮流分布和潮流计算特性。分为外部网静态等值和在线潮流两部分,是进行在线安全分析和优化计算的基础。不仅可以分析当前,还可以在未来和历史整个时间段上进行潮流研究,并能智能地保存典型方式。当电网有解、合环或有关设备停役操作时,可预先进行模拟,观察潮流分布,确保倒闸操作对电网的可靠安全。 同时,对潮流可进行灵敏度分析,选择有功类灵敏度用于解除过载,选择无功类用于解除过载或

能源管理系统(EMS)方案

Contents1系统方案概述2 1.1数采终端(能源子站) (3) 1.2数据监控系统(能源实时监控子系统) (4) 1.2.1能源实时监控服务器 (4) 1.2.2能源实时监控客户机 (5) 1.3数据管理与发布(能源管理和能源监控系统) (5) 1.3.1能源管理分析服务器 (6) 1.3.2能源管理系统客户机 (7) 2系统功能概述 (8) 2.1概述 (8) 2.2方案总体说明 (8) 2.3系统功能 (9) 2.3.1能源数据采集 (9) 2.3.2能源监控系统动态监视 (9) 2.3.3能源档案系统 (11) 2.3.4成本分析与分配系统 (13) 2.3.5能耗标准设定 (16) 2.3.6自定义能源报表 (17) 2.3.7其他能源分析手段 (21)

1系统方案概述 改能源管理系统方案是以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核心软件产品实时监控软件FTView SE、能源管理平台软件RSEnergyMetrix、以及开放性关系型数据库MSSQL为基础,并融合了现场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技术、SCADA/HMI技术、C/S及B/S技术等的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方案。 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局性的能源管理系统,构成覆盖能源信息采集及能源信息管理两个功能层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电能、天然气、压缩空气、采暖水、循环水和自来水等能源介质的自动监测,进而完成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实现安全、优良供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系统包括3大部分内容:能源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实时监控和能源数据分析发布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所有与能源有关的数据采集,并在能源管理部门范围内实现数据的发布,并可以为企业管理级的MES、ERP系统提供用能信息。 整个能源管理系统是以稳定可靠的工控PLC和上位管理服务器为核心并采用流行的、可靠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集中式数据采集监控分析管理系统。全厂设置一个集中能源监控中心。全厂能源调度监控中心通过网络从各能源子站中获取能源数据,实现全厂的能源数据集中监控和管理。并实现能源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归档,并通过网络实现在能源管理部门范围内的数据发布;全厂能源管理中心和各能源子站通过工厂已有网络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能源管理数采终端采用工业级控制设备PLC作为核心处理运算单元,各个能源子站都具备运算存储能力。能源管理数采终端集成以太网接口,通过光纤以太网与能源管理服务器系统实现通讯,网络构架简单明了,系统安全可靠。

能源管理系统(EMS)方案

Contents 1系统方案概述 (2) 1.1数采终端(能源子站) (3) 1.2数据监控系统(能源实时监控子系统) (4) 1.2.1能源实时监控服务器 (4) 1.2.2能源实时监控客户机 (5) 1.3数据管理与发布(能源管理和能源监控系统) (5) 1.3.1能源管理分析服务器 (6) 1.3.2能源管理系统客户机 (7) 2系统功能概述 (8) 2.1概述 (8) 2.2方案总体说明 (8) 2.3系统功能 (9) 2.3.1能源数据采集 (9) 2.3.2能源监控系统动态监视 (9) 2.3.3能源档案系统 (11) 2.3.4成本分析与分配系统 (13) 2.3.5能耗标准设定 (16) 2.3.6自定义能源报表 (17) 2.3.7其他能源分析手段 (21)

1系统方案概述 改能源管理系统方案是以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核心软件产品实时监控软件FTView SE、能源管理平台软件RSEnergyMetrix、以及开放性关系型数据库MSSQL为基础,并融合了现场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技术、SCADA/HMI技术、C/S及B/S技术等的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方案。 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局性的能源管理系统,构成覆盖能源信息采集及能源信息管理两个功能层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电能、天然气、压缩空气、采暖水、循环水和自来水等能源介质的自动监测,进而完成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实现安全、优良供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系统包括3大部分内容:能源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实时监控和能源数据分析发布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所有与能源有关的数据采集,并在能源管理部门范围内实现数据的发布,并可以为企业管理级的MES、ERP系统提供用能信息。 整个能源管理系统是以稳定可靠的工控PLC和上位管理服务器为核心并采用流行的、可靠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集中式数据采集监控分析管理系统。全厂设置一个集中能源监控中心。全厂能源调度监控中心通过网络从各能源子站中获取能源数据,实现全厂的能源数据集中监控和管理。并实现能源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归档,并通过网络实现在能源管理部门范围内的数据发布;全厂能源管理中心和各能源子站通过工厂已有网络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能源管理数采终端采用工业级控制设备PLC作为核心处理运算单元,各个能源子站都具备运算存储能力。能源管理数采终端集成以太网接口,通过光纤以太网与能源管理服务器系统实现通讯,网络构架简单明了,系统安全可靠。

能源管理系统(EMS)方案

欢迎阅读Contents 1系统方案概述 ................................................................................. 1.1数采终端(能源子站).................................................................................................. 1.2数据监控系统(能源实时监控子系统)...................................................................... 1.2.1能源实时监控服务器................................................................................................... 1.2.2能源实时监控客户机................................................................................................... 1.3数据管理与发布(能源管理和能源监控系统) ............................................................... 技术 电能、天然气、压缩空气、采暖水、循环水和自来水等能源介质的自动监测,进而完 成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实现安全、优良供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从而达 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系统包括3大部分内容:能源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实时监控 和能源数据分析发布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所有与能源有关的数据采集,并在能 源管理部门范围内实现数据的发布,并可以为企业管理级的MES、ERP系统提供用能 信息。

EM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1,系统基本情况 企业背景及简介 ?邮政特快专递服务。它是由万国邮联管理下的国际快递服务,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主要是采取空运方式,加快递送速度,根据地区远近,一般1-8天到达。该业务在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 ?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直属全资公司,主要经营国际、国EMS特快专递业务,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也是目前中国速递行业的最大运营商和领导者。公司拥有员工20,000多人,EMS业务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近2,000个城市。 ?EMS特快专递业务自1980年开办以来,业务量逐年增长,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除提供国、国际特快专递服务外,EMS 相继推出国次晨达和次日递、国际承诺服务和限时递等高端服务,同时提 供代收货款、收件人付费、鲜花礼仪速递等增值服务。 ?EMS拥有首屈一指的航空和陆路运输网络。依托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建立了以为集散中心的全夜航航空集散网,现有专用速递揽收、投递车辆 20,000余部。覆盖最广的网络体系为EMS实现国300多个城市间次晨达、次日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EMS具有高效发达的处理中心。全国共有200多个处理中心,其中、和处理中心分别达到30,000平方米、20,000余平方米和37,000平方米,同时,各处理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分拣设备。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技术

装备先进的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也将于2008年在建成并投入使用。 ?EMS还具备领先的信息处理能力。建立了以国300多个城市为核心的信息处理平台,与万国邮政联盟(UPU)查询系统,可实现EMS的全球跟踪查询。建立了以(.ems..)、短信(10665185)、客服(11185)三位一体的实时信息查询系统。 2,新系统目标 改善企业部经营,降低运作成本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规企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规企业部行为 改善企业形象 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网络;然后,以“把交接过程变手工为条码扫描” 为切入点,分阶段建立物流中心业务处理系统;选择1个中心、2个分点试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全面实施整个业务处理系统;以业务处理系统为基础平台,搭建Internet数据中心 系统特点 以B/S与C/S混用的综合架构实现了企业级分布数据的集中管理 ◆各模块功能独立,组织灵活;系统采用了系统级、数据库级、应用级三级 权限,满足了安全性、责任明确性要求;条码扫描技术的应用;完善、灵活

EMS能量管理系统介绍

EMS能量管理系统

1 引言 1.2.1 项目名称 名称:EMS能量管理系统 研发设备: 1、监控主机 2、EMS Master 3、EMS Slave 1.2.4 用户 1)直接用户 项目完成后的直接用户为微网电站。 2)潜在用户 海岛、政府办公大楼、小区建筑型等是其潜在用户,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储能微网项目、或并网项目。 1.2.5同其他系统或其他机构基本的相互来往关系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类型蓄电池的成本减低和普及,微网、储能电站会有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 在微网系统中,为了协调各个发电设备,需要有一个功能调度设备完成功率分配工作。 本系统带有RS485接口,可以满足与远程监控系统接口,可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无人值守。 1.2.6与其他监控系统通信 通信协议:MODBUS RTU

物理接口:RS-485 1.3 定义 EMS能量管理系统:微网中负责管理各种发电设备、负载设备的功能调度、管理设备。 EMS上位机: EMS Master: EMS Slave: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2.1 要求 2.1.1 功能要求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引起广泛的重视。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微网发电系统是充分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微网系统中发电调度是系统中最核心的装置之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和太阳能的利用和转换效率,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能量管理单元是根据收集到的各个发电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负载的用电数据,做出合适的判断,管理、控制各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电网稳定的装置。将光伏、风电和柴油发电相结合,以获得间歇性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保证能够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电能供应。另外,系统运行费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均降低了。光伏阵列、蓄电池、风电机组、负荷、柴油发电机组是这个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如何能保证能量在这几部分中合理的分配以达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建设永兴岛微电网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能量管理系统就是要解决光/风/柴/储/负荷之间的配合问题,使得系统能够协调运行,既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降低柴油消耗、保护环境。

能源管理系统EMS方案

Contents

1系统方案概述 改能源管理系统方案是以罗克韦尔自动化的核心软件产品实时监控软件FTView SE、能源管理平台软件RSEnergyMetrix、以及开放性关系型数据库MSSQL为基础,并融合了现场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Web技术、SCADA/HMI技术、C/S及B/S技术等的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方案。 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局性的能源管理系统,构成覆盖能源信息采集及能源信息管理两个功能层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电能、天然气、压缩空气、采暖水、循环水和自来水等能源介质的自动监测,进而完成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实现安全、优良供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系统包括3大部分内容:能源数据采集,能源数据实时监控和能源数据分析发布管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所有与能源有关的数据采集,并在能源管理部门范围内实现数据的发布,并可以为企业管理级的MES、ERP系统提供用能信息。 整个能源管理系统是以稳定可靠的工控PLC和上位管理服务器为核心并采用流行的、可靠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集中式数据采集监控分析管理系统。全厂设置一个集中能源监控中心。全厂能源调度监控中心通过网络从各能源子站中获取能源数据,实现全厂的能源数据集中监控和管理。并实现能源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归档,并通过网络实现在能源管理部门范围内的数据发布;全厂能源管理中心和各能源子站通过工厂已有网络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能源管理数采终端采用工业级控制设备PLC作为核心处理运算单元,各个能源子站都具备运算存储能力。能源管理数采终端集成以太网接口,通过光纤以太网与能源管理服务器系统实现通讯,网络构架简单明了,系统安全可靠。

中国邮政管理信息系统

第八组 北京邮政 2.1企业概况 北京市邮政速递总公司 (北京EMS)是经国家批准经营邮政速递业务的国有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邮政特快专递国际互换处理中心。北京邮政EMS物流中心(以下简称“物流中心”)是北京邮政速递总公司(北京EMS)下属一新兴企业。 在北京邮政物流局的统筹规划下,物流中心预计 2003年要在北京完成100多个分点的建设,且业务类型将进一步多元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典型的集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配送组织。2.2典型业务流程 图 1是物流中心快递业务的典型流程。 订单接收是整个业务过程的开始;接到订单后形成一个投递配送单(即特快5联单);仓库根据五联单进行加工、包装、出库并最终形成一个邮件;邮件封至分拣中心(或其它分点),同其它揽收或投递邮件(如分点的一些揽收业务)一起,分拣中心(或其它分点)进行邮件进口接收操作,并打印进口清单;分拣中心进行邮件分拣工作,分拣到各个分点或直接封至900局,交由邮政大网;平衡合拢,如果合拢则打

印路单、封发清单,否则查找原因;趟车将邮件运至各接收局(如分点);各分点将自己的部分投递业务与分拣中心封发过来的邮件一起进行接收进口,并打印进口清单;分点进行邮件出口,即将各邮件分到该分点所属各道段、中心(或其它分点)转投等;进行进出口合拢并打印相应业务交接清单和封发清单;投递员带着相应的邮件和业务交接清单进行实际邮件投递;投递完毕,投递员归班进行投递情况登记,包括妥投、拒收、自取及再投邮件;对于妥投邮件要上交款项;该分点进行该班次的投递合拢并打印总交款单上交到公司财务;公司财务对各分点实际的揽收情况、投递情况进行收据控制和投递回钩并检查货款;公司财务部对各种投递单据、收据、发票进行管理;公司财务定期与部分大宗用户进行代收货款结算并总结各业务员揽收提成及 投递员投递提成等;仓库部门进行日常的进出库与盘点操作,以保证业务顺利进行。以上只是一个典型业务流程说明,而物流中心的实际运作更为复杂。

EMS系统结构

1.1系统硬件结构 钢铁企业主要是以生产生铁、钢材、铁合金等高能耗产品为主,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耗大户,其能源消耗量在全国能源总产量中占很大比例。同时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接近其生产成本20%,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并且钢铁厂污染环境的直接来源主要是耗能工段。因此,提高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不但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宝钢能源管理系统EMS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发的。 宝钢能源中心EMS是一个大型的在线监控系统,从91年至今完成了四个阶段的改造,通过改造和升级后,在性能和管理两方面能满足当前宝钢能源生产和管理的要求。 宝钢能源中心EMS硬件组成:IO服务器、操作站OS、应用服务器DAT、数据库服务器DB、实时数据库服务器IHIS、备份服务器BUK、报警服务器ALM、归档服务器Arc、Web服务器、工程师站WS、时间同步GPS服务器、大屏幕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组成,一下对主要EMS设备功能分担进行简要说明。 宝钢能源管理系统I/O服务器共7对14台:IOS11与IOS12,IOS21与IOS22,IOS31与IOS32,IOS41与IOS42,IOS51与IOS52,IOS61与IOS62,SWS511与SWS512互为冗余。这些服务器用于完成与现场所有的 PLC 设备及电力综保远动机的通讯,进行数据的读写,完成与其他单元的通讯(操作站等) 操作站(OS)14台:作为整个EMS系统的操作界面,对有关的能源数据和设备进行监控。包括供配电力系统调度台4台(OS001~OS004)、水道系统3台(OS010~OS012)、动力系统调度台5台(OS005~OS009、OS013),这些操作站完成潮流监视、设备状态显示、操作画面,信息显示、实时曲线、参数设定、语音报警等功能。报表操作站(MASK)1台,用于数据查询、报表查询、报表打印等工作。 应用服务器(DAT)1台:在应用服务器上装有 Windows Server 2003 中文版和 Microsoft https://www.doczj.com/doc/7f5735165.html, 中文版。在应用服务器上运行有管理类的应用软件。包括基本能源管理,数据查询、报表查询和打印、能源预测及能源平衡分析等模型软件及应用软件以及与数据仓库服务器(EMSDATA)的数据交换。与数据仓库服务器(EMSDATA)的数据交换采用电文方式,通讯协议为 TCP/IP。 数据库服务器(DB11/DB12)2台:采用冗余方式,一台为主,一台备用。存储统计归档数据采用 ORACLE 数据库,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安装有 Linux 操作系统、Oracle 10g 数据库企业版。该服务器完成数据的统计归档、数据压缩、数据备份。归档数据从实时数据库服务器送到数据库服务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