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

1.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

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3.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当我们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轰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还没有达到头顶的正上方

B.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

C.飞机已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

D.上述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5.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同样的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A.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6.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

A. B. C. D.

7.“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把音量调小一些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8.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是噪声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优美的歌声一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愉快

D.凡是干扰他人休息、学习、生活、工作的声音,都可以看做噪声

9.把一个电铃放入扣住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找们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然沿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我们会听到电铃的声音()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保持不变

D.都有可能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象之间的“交谈”有时用超声波,声音很小,人类听不见但大象们能听清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的

D.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二.填空题(共8题;共36分)

11.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________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________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___发生改变。

12.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________图是噪声的波形.

13.小华在演奏二胡是,用琴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而发声,小华手指不断在琴弦上移动,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二胡的声音通过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

14.我们在打电话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________来判断的;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________.

15.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水深度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3.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s才能接收到信号.

16.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6s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________m,(声速按340m/s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___形式传播.我们看到各种颜色的花朵,是光的________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

17.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18.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

们各人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8分)

19.晓伟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的情况后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选用琴弦的相关数据.

(1)在探究一个物理量是否与多个因素有关过程中,常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如果晓伟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材料有关,你认为他应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

(2)如果选用编号为A、B的两根琴弦,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是否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0.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的器材、步骤、实验分析及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________;

(2)实验步骤:________;

(3)实验分析及结论:________.

21.如图为小红、小辉用自制的土吉它研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________.

(2)若他们选择a和b是为了研究________.

(3)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答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________进行哪项研究:________.

四.计算题(共2题;共16分)

2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23.某渔船向为了测一处海底的深度,用声呐系统垂直向下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声,问此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千米?(声音在海水的速度是1500m/s)

答案与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D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和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D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2.【答案】D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解:A、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快把耳朵震聋了,我们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不符合题意;

C、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人才能听得到,C不符合题意;

D、“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响度用来描述声音的强弱;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听到声音,要具备三个条件:物体振动发声、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正常的听力;音色用来反映声音的特色,注意平时的积累.

3.【答案】C

【考点】音调

【解析】【解答】解:①歌曲调子太高,是指发出声音的频率高;

②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③“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④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所以“高”字指音调的是①③;

故选C.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4.【答案】D

【考点】声速

【解析】【解答】解:

A、若飞机的速度小于声音的速度,则飞机到达人上方所用的时间大于声音到达人的时间,则飞机还没有达到头顶的正上方,故A有可能;

B、若飞机的速度与声音的速度相同,则飞机正好在头顶的正上方,故B有可能;

C、若飞机的速度大于声音的速度,则飞机已经飞过头顶的正上方,故C有可能;

D、因为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所以D正确.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声速与飞机飞行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5.【答案】A

【考点】音调,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由题意知,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这样会改变钢尺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高低.所以实验探究音调跟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故选A.

【分析】拨动伸出桌边的钢尺,伸出桌边的钢尺振动发声,伸出桌边的钢尺越长,钢尺越难振动,振动频

率越小,音调越低.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且能用实验探究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

6.【答案】C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AB振动的频率相同,都比甲小,D振动频率小于甲声音波形,只有C振动频率大于甲声音波形,所以音调比甲高.

故选C.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答案】C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让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可以减弱噪声,但不适用于实际情况,故A错误;

B、广场舞是一种健身活动,禁止跳广场舞,也是不适用于实际的,故B错误;

C、把音量调小一些,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既能锻炼身体,又不影响别人,故C正确;

D、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噪声,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先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8.【答案】D

【考点】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解:A、凡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都是噪声.例如唱家发出的声音也是乐音,机器发出的声音是噪声.故A错误;B、乐音悠扬、悦耳,听到感觉非常舒服,噪声听起来不舒服,同时会损害人的健康,乐音不一定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不一定是机器发出的声音.要看从那角度判断.故B错误;

C、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优美的歌声不一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愉快.故C错误.

D、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凡是干扰他人休息、学习、生活、工作的声音,都可以看做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悠扬、悦耳,听到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叫乐音.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声波图像是杂乱无章的.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声波图像规则整齐的.

9.【答案】A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因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因为罩内空气稀薄,所以声音会越来越小,当抽成真空时,声音就会听不到.

故选:A.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0.【答案】B

【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大象的声音频率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故A说法不正确;

B、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故B说法正确;

C、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人说话的声音狗是能够听到的,故C说法不正确;

D、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但大象和狗的“听声频率”有重叠区,所以大象是能够听到狗的叫声的,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分析】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从“狗

和大象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得到相关的信息即可解题.

二.填空题

11.【答案】振动;响度;音调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用的力越大时,塑料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时,会使塑料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则声音的音调将不同。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和频率有关,振动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影响频率,改变音调要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质量和体积也就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响度跟振幅有关,用力大小能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

12.【答案】乙

【考点】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解:∵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由图可知:乙图声音振动没有规则;

故乙图是噪声的波形.

故答案为:乙.

【分析】根据物理学角度对噪声的定义即可判定哪个图是噪声的波形

13.【答案】振动;音调;空气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演奏二胡是,用琴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小华手指不断在琴弦上移动来改变琴弦的长度,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改变琴弦的音调;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的条件和声音的三要素。

14.【答案】音色;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所以我们在打电话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音色来判断的;

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真空罩内几乎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音色;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5.【答案】液体;5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3.75×103m=7.5×104m,由v= 可得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 = =5s.

故答案为:液体;5.

【分析】(1)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知道海的深度,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然后可知需经过几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16.【答案】272;声波的;反射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1)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t= 12 ×1.6s=0.8s,

由v= st 得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0.8s=272m;(2)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我们看到各种颜色的花朵,是花朵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是光的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272;声波的;反射.

【分析】(1)人发出的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就是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2)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我们能够看到周围各种颜色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17.【答案】振动;振幅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8.【答案】振动;音色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都能发声,人讲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不同的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波的波形不同,我们一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声音的产生及声音的特性。

三.实验探究题

19.【答案】(1)控制变量法;D、E

(2)材料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研究音调和某一因素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是一定的.研究音调和材料的关系,要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等,D和E两种材料符合要求;A和B两种材料都是钢,长度都是20cm,横截面积不同,所以说控制的变量是材料和长度,研究的问题是音调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D、E(2)材料

【分析】本题是考查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中的应用。要加强理解和记忆。

20.【答案】(1)白纸、铅笔、长条桌

(2)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长条桌上用力均匀的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写“一”时的声音.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3)在相同的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长条桌上用力均匀的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写“一”时的声音.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1)白纸、铅笔、长条桌;(2)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长条桌上用力均匀的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楚的听到写“一”时的声音.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3)在相同的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

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

【分析】探究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要注意利用固体,体会固体传播声音的现象.

21.【答案】(1)ad

(2)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不能;材料与长度都不同无法控制变量进行探究

(4)ac;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和粗细都相同、长度不同的a和d两根据弦;

(2)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时应选择材料和长度都相同、粗细不同的a和b两根弦;

(3)由于c和d材料与长度都不同无法控制变量进行探究,所以不能进行研究;

(4)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时,可以选择长度和粗细都相同、材料不同的ac两根弦.

故答案为:(1)ad;(2)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3)不能;材料与长度都不同无法控制变量进行探究;(4)ac;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

【分析】(1)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材料和粗细都相同、长度不同的琴弦,理解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的应用;

(2)要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时应选择材料和长度都相同、粗细不同的琴弦;

(3)实验结果受多个因素影响时,为了研究一个因素的影响规律,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

(4)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时,可以选择长度和粗细都相同、材料不同的琴弦,注意控制变量.

四.计算题

22.【答案】解:2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s=vt=12m/s×2s=24m,

2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v′t=340m/s×2s=680m,

那么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s″=(s+s′)=×704m=352m,

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s1=s″﹣s=352m﹣24m=328m,

答: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为328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路程加上汽车在2s内行驶的路程的和的一半即为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鸣笛时到高山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就为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

23.【答案】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6s=3s,

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3s=4500m=4.5km.

答:此处海底的深度是4.5k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音在海水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此处海底的深度.

第二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2题;共36分)

1.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出现白色的“哈气”(类似冬天人对着玻璃哈气时玻璃上出现的雾气). 夏天,在下大雨后,挡风玻璃上也出现“哈气”.为了安全驾驶.司机往往用冷暖空调

来除掉“哈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冬天出现“哈气”开暖风②冬天出现“哈气”开冷风

③夏天出现“哈气”开暖风④夏天出现“哈气”开冷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③

2.某同学在松花江畔观察到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A.早春的江面上皑皑白雪的消融

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

C.深秋江边上晶莹冰凌的形成

D.初冬江岸上美丽雾凇的出现

3.如图,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C.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4.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雾”,“水雾”是在车窗的()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B.都在内表面

C.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D.都在外表面

5.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该物质一定是固体

B.T2一定是物质的沸点

C.0~t1时间内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6.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

B.盛夏,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清凉,是蒸发的原因

C.深秋,时有白霜生成,是凝固所致

D.隆冬,冰冻的衣物晾干,为升华现象

7.如图所示,刚从酒精中拿出来的温度计示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温度计玻璃泡上的酒精()

A.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

C.升华吸热

D.液化放热

8.把冰水混合物拿到零摄氏度的房间里,下列说法正确是()

A.冰的总量会减少,因冰的熔点是0℃;

B.水的总量会增加,因水的凝固点是0℃;

C.冰的总量不会变化,水的总量也不会变化;

D.不能确定。

9.下列现象属于吸热的是()

A.用久的灯泡钨丝比新买的细

B.冬天早晨看到草地上的霜

C.烧开水时冒的“白气”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10.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为-117℃、-30℃、-38.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11.寒冷的冬季,人们洗脸后,总爱往脸部或手上抹些油脂护肤品,这主要是为了()

A.防止紫外线照射皮肤

B.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皮肤

C.防止脸或手上的热散出去

D.防止脸或手上的水分蒸发,使脸或手上的皮肤变干而受冻

12.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熔化

B.夏天,湿衣服变干----升华

C.用久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D.冬天,玻璃窗上形成的霜-----凝固

二.填空题(共8题;共34分)

13.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南方夏天,常在室内地面上撒些水,以降低室内温度,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或放热)

14.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________现象.

15.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50℃的海波呈________态,10℃的海波呈________态.

16.玻璃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他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不变”)

17.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________成水融入温泉水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8.奥运火炬由上下两个外壳、燃烧器和燃料罐几个部分组成.组装火炬时将燃烧器和燃料罐连接,燃烧器上的导热棒上端靠近火焰,下端贴在燃料罐的侧壁上.火炬所用的燃料丙烷在常温下为气态,我们采用___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装入罐中,使用时,液态丙烷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气体以供燃烧,这里导热棒的作用是防止手________(冻伤、烫伤).

19.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只雪糕时,上面有“白粉”,这是________现象,剥开纸后看到雪糕向________(填“上”或“下”)冒“白气”,这是________现象.

20.如图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若不经过甩,直接拿去测量实际体温为36.4℃的病人体温,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

三.综合题(共3题;共15分)

21.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当观察到________时,说明水已沸腾;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__;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

22.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1)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________

(2)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___

(3)下面事例与(1)中属同种现象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B.夏天,揭开冰棒纸后看见冰棒冒“白汽”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23.两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数据如表:

(1)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甲是________;(选填“蜡”或“海波”)

(2)在t=6min时,乙物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5分)

24.小龙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下:

(1)他按照图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______.

(2)补全仪器后,给水加热至90℃时开始计时,读取温度计示数,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中数据可知,水从t=________min时开始沸腾;水的沸点T=________℃.

(3)根据数据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龙观察并分别描绘了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两种图景.下图所示为水沸腾________(选填“前”或“时”)的图景.

25.如图所示,是某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且每分钟的供热不变,由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是________体.

(2)这种物质在AB段是呈________态.

(3)BC段表示这种物质的________过程,熔点是________℃.

(4)CD段这个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5)DE段表示这种物质的__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是因为车内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挡风玻璃上.

分为冬天和夏天两种情况来讨论:

1、冬季:利用暖风往玻璃上吹热风,快速把前玻璃温度提高,使玻璃上的小水珠汽化为水蒸气;开冷风可以降低空气的湿度,也可以减少“哈气”,但冬天开冷风人会感到冷.

2、夏天:多人进入车内以后,没有及时开空调,人呼出的气体湿度较大,很快前风挡就会结雾了,这时可打开空调向前风挡吹冷风,利用空调除湿功能,稍许即可除去前风挡上的雾汽;开暖风可以升高玻璃的温度,使玻璃上的水分汽化,也可以达到目的,但夏天开暖风人会感到热.

故选A、

2.【答案】A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解析】【解答】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A、冰雪的消融是冰的熔化过程,是吸热的.符合题意.

B、雾是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C、深秋江边上晶莹冰凌的生成,是水的凝固是放热过程.不符合题意.

D、初冬江岸上美丽雾松的出现,是江水汽化的水蒸气的凝华过程,是放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3.【答案】C

【考点】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熔化和汽化都需要吸热,使火箭的温度不会很高,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故选C.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4.【答案】A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2)夏天车外气温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在外面液化成小水珠;

(3)冬天车内气温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在里面液化成小水珠;

【解答】(1)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里,由于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所以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玻璃,就会发生液化现象,在外表面出现水珠;

(2)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所以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车玻璃的内表面形成水珠;

故选:A.

5.【答案】C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根据图象,开始吸热温度升高,最后温度不变,可能是晶体熔化图象,也可能是液体的沸腾图象,所以0~t1时间内该物质也可能是液体,A错误.

B、根据图象,开始吸热温度升高,最后温度不变,可能是晶体熔化图象,也可能是液体的沸腾图象,T2

可能是沸点也可能是熔点,所以B错误;

C、0~t1时间,物体的温度不断升高,所以分子运动加剧,C正确;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但仍需吸热,所以内能增大,D错误;

故选C.

【分析】(1)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需不段吸热,内能不断增大;

(3)掌握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

6.【答案】C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解析】【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正确,不合题意.

B、电风扇转动时,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加快,从而加快吸收人体更多的热量.正确,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错误,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物变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

7.【答案】B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解:因为温度计刚从酒精中拿出来时,酒精很容易蒸发,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要从温度计上吸收热量,所以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降低了.

故选B.

【分析】酒精在常温下易蒸发,酒精蒸发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

8.【答案】C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解析】【分析】冰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不断吸收热量.水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不断放出热量.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才会发生热传递,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放在0℃房间里,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在熔点,无法吸热,不会熔化;水在凝固点,不能放热,不会结冰;所以冰、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凝固过程需要放热,当物体间有温度差时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

9.【答案】A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解析】【解答】解:A、用久的灯泡钨丝比新买的细,是升华,此过程中吸热;故A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不正确;

C、烧开水时冒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C不正确;

D、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凝固,此过程中放热;故D不正确;

故选A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10.【答案】A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分析】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熔点来确定凝固点.

【解答】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此可知酒精、煤油、水银的凝固点分别为-117℃、-30℃、-38.5℃.-89.2℃低于煤油、水银的凝固点-30℃、-38.5℃,此时煤油和水银都变为固态,无法完成温度的测量,而-89.2℃高于-117℃,此时酒精还是液体,能完成温度的测量.

故选A.

【点评】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有熔点来确定凝固点并且正确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11.【答案】D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

【解析】【分析】寒冷的冬季,人们洗脸后,脸或手上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脸或手上的皮肤变干而受冻,所以总爱往脸部或手上抹些油脂护肤品。

A.防止紫外线照射皮肤,不合题意;

B.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皮肤,不合题意;

C.防止脸或手上的热散出去,不合题意;

D.防止脸或手上的水分蒸发,使脸或手上的皮肤变干而受冻,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答案】A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分析】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符合题意.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不符合题意.

C、湿衣服在阳光下变干,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不符合题意.

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是壶内冒出的水蒸气遇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3.【答案】汽化(蒸发)吸热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解答】水蒸发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所以可以降温,使人感觉凉爽.

故答案为:汽化(蒸发)吸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汽化(蒸发)吸热的掌握情况。

14.【答案】液化;升华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解析】【解答】解: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由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说明由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所以是升华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升华.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

15.【答案】液;固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解答】解:因为海波的熔点是48℃,50℃时大于熔点,故其状态为液态;10℃时,低于其熔点,故其是固态.

故答案为:液,固.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晶体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如果该晶体温度高于熔点,则该晶体处于液态.

②晶体熔化时的条件是必须达到熔点和继续加热,如果该晶体温度低于晶体的熔点,则晶体是固态.

16.【答案】非晶体;升高

【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解析】【解答】解:玻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属于非晶体.故答案为:非晶体;升高.

【分析】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是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对于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上升.

17.【答案】液化;熔化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解:(1)温泉水上面笼罩着一层白雾,是温泉内的水先汽化,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雪花落入池水中不见踪影,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熔化.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18.【答案】压缩体积;汽化;冻伤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使用时,液态丙烷会汽化成气体以供燃烧,汽化吸热降温,因此这里导热棒的作用是防止手冻伤.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冻伤.

【分析】①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②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此题考查的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使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9.【答案】凝华;下;液化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解析】【解答】解:

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只雪糕时,上面有“白粉”,这些白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雪糕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雪糕冒“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雪糕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小水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白气”向下冒.

故答案为:凝华;下;液化.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20.【答案】37.6℃;37.6℃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解析】【解答】解:(1)由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细心观察可准确读出数值为37℃+0.6℃=37.6℃;(2)体温计没有将水银柱甩下,直接用它去测量体温是36.4℃的病人的体温,因为水银柱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则该温度计的读数不变,仍为37.6℃.故答案为:37.6℃;37.6℃.

【分析】(1)热胀冷缩是液体温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体温计的量程一般为35℃~42℃,其分度值为

0.1℃.(2)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水银柱不会自动流回玻璃泡.

三.综合题

21.【答案】(1)89

(2)温度计度数不变

(3)继续吸热

(4)A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1)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89℃.

(2)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温度不再升高,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

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

(3)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收热量,因此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4)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如图A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升高到沸点以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图A所示的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B是晶体熔化图象,C图是晶体凝固图象,D图表示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故BCD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89;(2)温度计度数不变;(3)继续吸热;(4)A.

【分析】(1)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是示数,再进行读数;

(2)水沸腾前和沸腾时都会从水底冒出气泡,但一种缓慢、一种剧烈,且在温度和形态变化上也有不同.(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对各个图象注意分析即可.

22.【答案】(1)液化

(2)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温度较低,倒入纸杯后,纸杯的温度也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杯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纸杯上

(3)BD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解答】解:

(1)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子液化成的小水珠;

(2)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温度较低,倒入纸杯后,纸杯的温度也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杯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纸杯上;

(3)A、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变为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变为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

(1)液化;

(2)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温度较低,倒入纸杯后,纸杯的温度也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杯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纸杯上;

(3)BD.

【分析】(1)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空气中,水蒸气的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纸杯后,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

(2)白气和雾气都是液化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

23.【答案】(1)蜡

(2)液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解析】【解答】解:(1)甲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甲应是非晶体蜡;乙温度达到48℃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是晶体海波;

(2)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由上表数据可知该温度是48℃.在熔化过程中,该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在t=6min时,物质已经熔化完毕,因此处于液体状态.

故答案为:(1)蜡;(2)液.

【分析】(1)蜡是非晶体,而海波是晶体,根据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进行判断;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不断吸热,晶体温度不变,晶体全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就会升高.找出关键的温度点,可判断每一时间段物质所处的状态.

四.实验探究题

24.【答案】(1)秒表

(2)5;99

(3)不变

(4)时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用到测量仪器是秒表和温度计,实验中缺少秒表.水沸腾时有特点温度保持不变,但继续吸热,从表格中看出5min时温度达到99℃并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9℃,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min后继续加热,水会继续沸腾但水的温度会不变.沸腾前水中会有气泡形成,但是在上升的过程中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这是由于气泡中的水蒸气在上升时由于水温较低而液化,沸腾时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汽化现象,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气泡会越来越大,如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境.

故答案为:(1)秒表(2)5;99(3)不变(4)时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探究水沸腾实验的掌握情况。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大,沸点高。实验时如何判断液体沸腾,如何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是考试常考题目。

25.【答案】(1)晶

(2)固

(3)熔化;0

(4)吸收;升高

(5)沸腾;不变

【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解析】【解答】由图知:(1)在加热过程中,BC的温度不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由BC段的温度知:此晶体的熔点是0℃,故这种晶体是冰,液态名称是水;

(2)在AB段是呈固态;

(3)在BC段物体处于熔化过程,晶体未全部熔化,所以状态为固液并存状态;

(4)在CD段,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故处于液体状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5)DE段表示这种物质在汽化,由于沸点是100℃,所以该物质是水,DE段表示在沸腾,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晶;(2)固;(3)熔化;0;(4)吸收;升高;(5)沸腾;不变

【分析】(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由图像进行判断即可轻松解题;

(2)AB段是晶体熔化前加热升温的过程,是固态;

(3)BC段是熔化的过程,熔点对应的是0℃;

(4)CD段是熔化完成后液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过程;

(5)DE段是冰化成水后的沸腾过程,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

第三章光现象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1题;共33分)

1.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2.在皮鞋擦过鞋油,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3.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B.

C. D.

4.阳光下观察一棵树的影子,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5.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80°,则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A.40°

B.50°

C.80°

D.100°

6.晴天,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

A.太阳的实像

B.太阳的影子

C.太阳的虚像

D.树叶的影子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则()

A.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既发生折射又发生反射,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C.只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既发生折射又发生反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8.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正立虚像

B.图乙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立的虚像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晚上,人从马路边一盏路灯下走过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10.2015年4月5日晚上,多地天空出现月全食奇观﹣“红月亮”,形成月全食的主要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光的折射

1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日食现象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岸边的人看水中的鱼,鱼的像的位置在鱼的下方

C.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电视机的遥控器通过发射红外线脉冲开控制电视机

二.填空题(共8题;共32分)

12.看电影时,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银幕上的景象,是由于发生了光的________反射.我们在亮灯的路上

有时看不见前面地上的水,是由于发生了光的________反射.(填“镜面”或“漫”)

13.人站在竖直挂着的平面镜前,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________m/s.

14.如图所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角会先到

达90°,入射角继续增大时,便没有了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光线.

15.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________(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16.小红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0.5 m处,她与镜中的“自己”相距________m.

17.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____m.

18.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________,使像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19.雨过天晴,小明陪同妈妈在湖边散步,只见水中的鱼儿在“云”里欢畅地游动,天上的一条彩虹也倒影在水面上,非常美丽,实际上他们看到的鱼儿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虚像,水中的彩虹是光的________形成的虚像.(以上两空均填“反射”或“折射”)

三.作图题(共3题;共15分)

20.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射向平面镜,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1.完成下列光路图

①如图1标出入射角.

②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如图2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图中要显示作图痕迹).

22.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平面镜MM′的O点处,请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标明反射角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上)物理练习一基础概念 填空: 1,一切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7个步骤:观察思考,提出问题——__________与__________——指定计划,设计实验——________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__________与__________。3,国际单位制,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 1km=__________m,1dm=__________m,1cm=__________m, 1mm=__________m,1μm=__________m,1nm=__________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5,分度值是测量仪器的__________。 6,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__________位。 7,量程是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误差__________消灭,__________减小。(能或不能)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__________。 10,运动时__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__的。(相对或绝对) 1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 12,参照物是假定__________的标准物。(运动或不动)通常不提时,常选__________为参照物。 13,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因素。 1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__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__相同。 15,速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速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路程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时间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 17,平均速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18,能量是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的物理量。不同形式的能量__________相互转化。(能或不能) 19,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20,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 21,声音向周围扩散,形成__________,它必须借助于__________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西充中学李树林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 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s;声音在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t 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 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 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 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 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每题3分,共45分)1.某同学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200m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3. 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其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4.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5.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喝剩的白酒盖上瓶盖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6.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A.月亮躲进云里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7. 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某种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G线段平行于时间轴,说明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 B.GH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 C.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液体状态 D.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 故物质既不放热也 不吸热 8. 在没有其它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9.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规律的是【】 A.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B.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C.在发烧的病人身上擦酒精以缓解症状 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 10.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 C.山和船D.风和地面 11.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想的特点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12. 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13.为了防止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引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

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 (2).一些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 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 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 (3).科学探究 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 3.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常用de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de顺序排列de是 A. 纳米、微米、毫米 B. 毫米、纳米、厘米 C. 毫米、纳米、微米 D. 毫米、微米、纳米 2、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右图所示。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 de汤() A.同时沸腾了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3、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de说法中正确de是 A.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长 B.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短 C. 物体de速度由运动de时间决定 D. 物体de速度与通过de路程无关 4、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 选择de参照物分别是 A. 河岸和行船 B. 行船和河岸 C. 都是行船 D. 都是河岸 5、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de温度()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de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de 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de位置。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de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de四个小球de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de速度之比为3∶1,通过de路程之比为2∶3,那么甲、 乙两物体运动de时间之比是 A.2∶9 B. 2∶1 C. 9∶2 D. 1∶2 8、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de关系为s=vt,在右图中,甲、乙两 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de路程s和时间t de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物体de 速度大小是 A. v甲>V乙 B. v甲<v乙 C. v甲=v乙 D. 无法确定 9、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de,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 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 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de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0、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v乙<v丙。乙机驾驶员感到自己在下降,这是因为他把参照物选为() A.地面B.甲机C.乙机D.丙机 11、在卫生间洗过热水澡后,室内de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发生de这两种物态变化情况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de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de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de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de?() A.声音de响度 B.声音de音调 C.声音de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13、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de像蜂窝似de,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 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de回声 D、提高声音de音调 14、小昌同学在26℃de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de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de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de是()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15、下列关于声音de说法中不正确de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de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de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16、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de是() A.冬天de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B.秋天de早晨花草叶子上de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早晨de浓雾 1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de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 于电子牙刷,正确de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de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de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哗哗”de流水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8、古代de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de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de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de速度比空气快 19、已知水银、煤油、酒精de熔点分别为-39 ℃、-30 ℃、-117 ℃,要测量零下80摄氏度de温度,应该选用de温度计是() 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20、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de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de“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de“唧唧”声 C.将要上钩de鱼被岸边de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下列A物体de 长度为__ ______cm;树叶de长度为__ ______cm。 2、在快速行驶de汽车里坐着de乘客和司机说他自己没有运动,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而路边de人说乘客和司机是运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乘客看到路边树木是移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de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 4、某同学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2 m/s,后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de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甲 乙 t 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全套附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B.C.D.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如图1所示,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装饰、美观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D、提高声音的音调 图1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7、我国已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将会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如图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图2 二、填空题9、如图3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 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4、图5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4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3 图5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4图5 图6 图7 11、如图6所示的招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12、如图7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图中数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这样的噪声________(填“会”、“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大海同学为了探究琴弦的音调与音弦的材料、张紧程度、横截面积、长短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采用了表一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几个钩码和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 编号材料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60 0.76 B 铜60 0.89 C 铜60 1.02 D 铜80 0.76 E 铜 F 铜100 0.76 G 钢80 1.02 H 尼龙80 1.02 I 尼龙100 1.02 实验步骤: (1)在大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人一根大钉子,把弦的一端绑在钉子上,另一端垂在桌边,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如图) (2)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A、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3)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这一猜想,应选用编号为____ 、____ 、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如表) (4)表一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这一猜想,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如表)______、 ______ 【答案】B C A D F80 1.02 【解析】 【详解】 (2)在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时,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

度相同,故选A. B. C的琴弦进行实验;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选A. D. F的琴弦进行实验; (4)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符合条件的只有G、H,所以D项中应是:80;1.02. 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________越大,发出声音的________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 【答案】低频率振动的幅度响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解析】 【分析】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详解】 (1)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小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小;由此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3)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所以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但发出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完整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题试卷 一、选择题 1、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2.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1次的频率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用小锤敲音叉,音叉发生256Hz的振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只能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所以丙是声源,其他不是声源 B.甲、乙、丙都是声源,我们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我们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和丙是声源,我们能看见振动或听到声音;乙不是声源,因为我们既看不见振动,也听不到声音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音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俗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传播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规律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规律D.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5.潜望镜观察的像是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 A.正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m/s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猴子看见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B.利用照相机照相时,人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C.幻灯机投影灯片时,银幕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两倍焦距 D.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等于10cm。 8.下列关于成像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针孔照相机能得到倒立的像B.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都是物体的虚像C.有时摄影师让我们离他近些,是想让底片中的像更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做分组实验时,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下面是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时的实验报告单(摘要)。请你将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_______ (实验器材)小车、_______、_____、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AB段BC段AC段 路程s/cm4556101 时间t/s3 2.8 5.8 平均速度v/(cm·s-1)________________17.4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做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来源】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检测物理试题 【答案】v= s t 刻度尺停表 15 20 变速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s t 。 [2][3]实验器材,除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外实验还需测量路程用的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用的停表。 [4]小车在AB段的路程为:s AB=45cm,t AB=3.0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v AB=AB AB s t= 45cm 3.0s =15cm/s AB段的平均速度为15cm/s。

[5]小车在BC段的路程为:s BC=56cm,t BC=2.8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 BC=BC BC s t = 56cm 2.8s =20cm/s BC段的平均速度为20cm/s。 (1)[6]由上面实验知AB段的速度小于BC段的速度,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2)[7]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2.如图是小明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小明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________(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先计时再放开小车,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填“大”或“小”) 【来源】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秒表小长变速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在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时,根据实验原理 s v t ,需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故需要的对应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3][4]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使小车在斜面上缓缓的滑下,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长一些,便于我们测量。 (3)[5]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快,故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4)[6]实验时,如果先计时再放开小车,这样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运动的时间偏长,故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