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课时 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

第五课时 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

第五课时 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
第五课时 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

第五课时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心理及调适

引言:

今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目前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及如何调适。

1.社交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自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多愁善感,产生猜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二是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自我暗示;三是对自我智力与能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四是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自我暗示。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式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大学生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穿奇装异服,吹牛,大手大脚花钱,搞怪声或姿势等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不足取。

积极补偿方法有:1 正确对待失败。成功和失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几率各占一半。只要做事就存在着失败的可能,除非什么都不做。所以,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

的波动了。2增强自信。大学生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前途抱乐观的态度,一个人的成功越多,自信心会得到正强化。为此,要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不易定的太高或太低。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很多因素制约,不是很容易就得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能使我们欣喜不已。另外,要学会“选择参与”。我们提倡大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但要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取得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明明自己体育不好,却偏偏参加体育比赛,这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再者,还要学会合理比较,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能力相似的人与之比较,会增加自尊。讲一个小青蛙的故事:有一天,一头小牛到河边饮水,一只青蛙看见小牛这么高大,心里很不平衡,也很不服气,它下决心要变得比小牛大,起码也要和小牛一样大。于是,它就开始鼓肚皮,然后问它的同伴:“你看现在我有没有小牛大?”同伴说:“差得远呢。”小青蛙继续鼓,问:“现在怎样?”“差得远”。于是它更加努力地鼓,肚皮越来越大,同伴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别鼓了,再鼓就涨破了,你为什么非要和它比大,难道你就不能和它比小吗?比比谁长得小巧玲珑!”一句话让小青蛙如梦方醒,豁然开朗。3扬长

避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要善于把握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所谓“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看见成

功人士坐宝马,没看见他早生白发。

用实际行动建设自信:(选自《心理医生》2008-12)

战胜自卑,不能止于幻想,必须付诸行动。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种形式的聚会中,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上,后面的座位总是先被人坐满。其实,坐在前面更能建立信心。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躲避别人的眼神,折射出阴暗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喜欢你。”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人们行走的姿势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身体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通过改变行走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

4、练习当众发言

面对大庭广众讲话,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

沉默寡言的人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缺乏信心的毒素,会愈来愈丧失自信。

2社交恐惧感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为此,他们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中。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称为社交恐惧症。列如:吴某某,某大学高护专业的学生,独生女,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家教很严,不爱说话,上大学后,性格更加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她暗暗爱上医疗系的一个男生(她的老乡),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一次,有的同学就此事跟她开玩笑,她更是心里发慌,担心别人对她品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

这位大学生患的就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些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

成固定心理结构,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是,便会旧病复发,心生恐惧。二是“间接经验”,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受挫,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也会感到痛苦、害怕,甚至通过媒体等途径也会传染。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泛化,就会导致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只要对症治疗,是可以改观的:1 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信和盲目自卑都是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对自己求全责备是没必要的。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但内向的人不一定不善于社交,我认为。如孙文宁老师,外向人多说,内心的人多做)但应注意锻炼自己,多参加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交往逐渐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3掌握相关的知识。

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的知识,掌握社交的技巧和艺术,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请你拥抱痛苦

《摆脱思维,实践生命》开篇就表示,书中的建议无法治愈读者的痛苦,其第一句话就是:“人总是会遭受痛苦”;其次,它建议那些痛苦的人不要跟负面情绪作斗争,而是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这本书宣称的理念就是:幸福不是生活的常态。

史蒂文。黑兹(美)的“接受与现实疗法”(ACT)认为,我们应该

承认否定性思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重复出现;不要试图挑战这些负面的想法,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确立我们的价值观并竭力去实现它。黑兹认为,一旦人们愿意接受消极的情绪,就会更容易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并坚持向这个方向发展。

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黑兹的主要观点是:当人们竭力想控制自己的思维的时候,很难去考虑生命中的大事。

试一试:当你想参加一项活动却犹豫退缩时,就对自己说,“如果我参加了会死吗?”(李力刚语),看效果如何。大胆参与,以此突破自己的瓶颈。

3.社交嫉妒感嫉妒是针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在自己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优势心怀不满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性情绪。

《圣经》称嫉妒为“凶眼”,占星术士称之为“灾星”。

嫉妒来源于比较。大学生相互之间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引起大学生嫉妒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外表、成绩、能力、物质条件、恋人、运气等等。那些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更易产生嫉妒心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其实,谁都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比任何人更好。也就是说,谁都无法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方面超越所有的人。

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是这个道理。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程度较轻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

的不易察觉的潜意识中;程度较重的嫉妒,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显露出来;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已失理智,往往会导致极端行为。结果必然两败俱伤。

嫉妒是一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会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大学生应学会理智得处理嫉妒心理:1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要有勇气承认别人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大狗叫,小狗也得叫”。要承认,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或者说,还没出生就已经不平等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想想看,那个年代,我的父母作为一介农民连肚子都吃不饱,何谈读书?他的孩子又如何在学术上与他比较呢?有的人是含着金条出生的,而有的人却出身贫寒。当然这里讲的“不平等”是某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无论如何,我们的人格是平等的。2要化消极的嫉妒为积极的嫉妒,“你行我也行”,奋发努力,缩小差距,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其实,嫉妒之心人人都有。当感觉和别人不平等时,就努力追求平等如男女平等,追求人权,“重男轻女”“厚此薄彼”,当大家都一样了后,又要追求卓越,卓越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3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经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人只能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

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4密切交往,加深理解。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越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同学之间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避免发生误会,即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消除。

怎样避免嫉妒?1不要过分张扬。2体贴弱势者的感受。

提倡:利人利己的事,多做;不损人但利己、利人但不损己的事都可以做;损人利己和利人损己的事,尽可能不做;损人损己的事,坚决不能做,争取双赢、共赢。

4.社交猜疑症猜疑即多疑。疑建立在猜的基础之上的,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在许多时候也缺乏合理的思维逻辑。猜疑的人往往对人对事十分敏感多疑,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疑心在讲自己的坏话;看到某同学没与自己打招呼,便猜疑该同学对自己有意见或不喜欢自己等等。在猜疑心理的作用下,人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圆其说的封闭思路中,即以某一假想目标为出发点,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把假想做根据,又据此得出结论。在猜疑心理的笼罩下,被猜疑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带可疑色彩。

一个人之所以发生猜疑症,多半有这样的原因:过分关心自己,常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错误的思维定势。猜疑者大半在人际交往中吃过亏或受过损害,于是凡事都先考虑别人是否在损害自己。

猜疑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伤害他人感情,无事生非,同时也是自己处于不良的心态之下。

克服猜疑的方法有很多:1要开阔心胸、不要过分计较;2要学会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改变封闭性思维方式,根据心理学家试验统计,学会全面看问题后,90%的猜疑会自己冰消雪融;3要加强沟通。猜疑常由于误会或他人搬弄口舌引起,因此,交心通气,开诚布公有助与消除疑惑、误会,增进友情和信任感;4要学会“迟半步反应”,当产生疑惑时,可如培根说的那样,有所警惕,但又不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成立时,不会因此而吃惊并受到伤害,若猜疑无道理时,亦可避免误伤他人。

5.社交新鲜感与恋旧感社交新鲜感与恋旧感在大学新生中相互交织出现。未入学前,有的大学生往往把大学看的过于神秘,甚至把大学想象成为理想的天堂、生活的乐园。刚刚踏进大学校门时,新的环境,新的教师和同学,新的学习内容,现代化设施和仪器设备等,在他们面前带有惊人的色彩,是他们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新鲜感。然而,毕竟是新的环境,远离家乡,人地两生。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在新的环境中独立生活的思想准备和自理能力,很快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不适应,久而久之,渐渐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饮食不安,坐卧不宁,想家,留恋中学生活等念头也接踵而来,甚至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这种感觉及行为阻碍了大学生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也只能做到“不忘老朋友”,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交际圈也大大缩小。因此,大学生应尽快调整自己的方位,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尽快从恋旧的失落感中走出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6.冲动冲动容易产生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显性的冲突,表现为直接用行为来对抗、侵犯、伤害对方;二是隐形的冲突,如马家爵,仅表现为心理或情感上的对抗或不相容。冲突来源于沟通不良、生活习惯的差异、利益争夺、情绪变化、人格差异、态度和价值观念相悖等。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其实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抱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而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弄得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爱面子的冲动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是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冲动的情绪状态下,意识范围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力降低,常会做出不明智的举动。“冲动是魔鬼”(郭东临)如一位性格内向、情绪不稳的男生,因同寝室一同学把洗脸盆放在他桌上,而认为该同学的行为是对他的挑衅,看不起他,欺负他。于是就用水果刀将对方刺伤,引发凶杀事件。

人际交往中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增大矛盾、破坏合作。凡事应该冷静处理,避免冲动:(1)要尽量避免争执发生。通过争论和斥责来使对方改变是很难的,人与人的沟通更多的要靠心平气和的交流。(2)一旦发生争执,要避免过分情绪化,特别是防止引发人身攻击。办法之一:辩论法。争执发生时,

要把争执看成是辩论赛,只能摆事实讲道理,而千万不能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办法之二:撤退法。一旦发现争执变得激烈,情绪化的苗头严重时,要说“我不想和你争了”,“这事以后再讨论”“咱俩都再想想”,命令自己赶快走开,使头脑冷静下来避免使冲突升级;办法之三:主动弥合法。争执结束后,要尽快重归于好,避免“冷战”。尤其是占了优势的一方,不要“得理不饶人”,而是更重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如果你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则很可能是你的认知模式、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则应引起注意并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7.羞怯羞怯即害羞、胆怯,由于不自信而产生,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压抑自己表现欲望的心理。羞怯现象可以细分为:自卑型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和习惯性羞怯。自卑性羞怯的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不如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成就的人交往,(而日本人却是无论如何也要往富人堆里钻。)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敏感性羞怯的人一到人群中觉得紧张不安,总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挫折性羞怯表现为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众人冷淡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就有一种羞怯感,和陌生人交往中曾碰到过尴尬情况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就会出现紧张的演化性羞怯;习惯性羞怯一般是由于孩提时代羞怯形成的习惯。由于羞怯常使大学生在与人沟通中大大约束自己的言行,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造成自己的不被理解或误解,因此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羞怯心理

严重的人在与他人沟通中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就导致他们常表现出腼腆、忸怩、不好意思、脸色绯红、说话音量小、不自然的情况,久而久之,便不敢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甚至导致社交恐惧症。

克服羞怯心理办法之一:认知调整法。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是克服自卑心理,相信自己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己的优势,认定交往的成功。不要以为社交恐惧是很重要、很丢脸而又无法改变的事情,而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很正常也很容易校正的心理现象。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增强矫治信心。办法之二:主动强化适应法。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每个人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事,不必过分看重。人家的评论不论是肯定的、否定的,都应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应以此为动力。不要回避与人交往,相反要命令自己更加主动、频繁地与人交往。你会发现与人交往多了,慢慢地就不会感到紧张了。办法之三:现场放松法。要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争取到大庭广众之中去说话,每当感到紧张时,就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直到完全放松时为止。办法之四:自我暗示法。紧张往往是由于害怕别人的评价引起的,因此,学会通过自我暗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场合自感过分紧张羞怯时,应暗示一下自己,心想这些人都是我的熟人,他们非常理解我,从而建立起自信心,使自己能镇静下来。

8.孤独孤独感由于社会环境的隔绝而产生,或由于一个人长期没有获得一个满意的人际关系网而产生。健全的社会生活必须有完整社

会关系网络,以满足社会性的需求,获得依赖,表达好感,得到心理和感情的支持。随着心理的成熟,大学生越来越发现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他人交往、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容易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大学生们常常具有这样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愿轻易告诉别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真正了解自己,彼此能以心换心地沟通思想。但寻觅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加深自己的孤独感。还有人因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产生孤独感。有些大学生口口声声“郁闷”、“孤独”,无形中成为不良心理定势。

摆脱孤独感的基本途径就在于改变不适当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开阔生活空间,在积极的交往生活中建立与他人心灵的联系。一个人在紧张充实的生活中,是无暇顾及孤独的,只有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才会感到寂寞和空虚。因此,闲暇时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会使人觉得生活充实而富有乐趣。当自己感到被别人所理解、所悦纳,并与别人心理相容的时候,便会抛弃狭隘的自我,抛弃自我封闭的孤独感。作业: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哪些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很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会起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于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见钟情……为什么会有首因效应?因为任何最先出现的因素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将影响着人们对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知觉。首因效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偏差。 2.晕轮效应 也叫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是指由知觉对象的有关特征推及到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形象的心理倾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他给受试的中学生看一张列有五中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具有者五种品质的人。中学生普遍把这个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在要求受试的中学生想象,结果发现,这些中学生普遍推翻了原来的想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表明“热情”和“冷酷”这两种品质产生了晕轮效应,影响了一个人总体的评价。 3.近因效应 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影响。 4.刻板印象 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有些人一见面就马上把人归类,并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给他。如:对方介绍自己是上海人,你马上就把对方与精明、能干而带有点小气联系在一起。 5.互酬效应 生活中那些相互帮忙的人,其关系总是比较密切,这是互酬效应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互酬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能力互酬。在人际交往中,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总是比较容易成为人们交往的对象。 B 性格互酬:那些乐观、幽默、豁达大度、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总是受欢迎。因为他们给人们带来快乐,提供帮助。 C 感情互酬:同情他人、关心他人、能够听别人倾诉,善于安慰别人,往往朋友比较多,因为他们能给别人带来感情上的满足和补偿。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BJKx3qR。x2qsUyI。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xx 单项选择题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讲解学习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摘要: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交往与心理问题分析,以探索行之有效的、增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方法。 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引言: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了大学的殿堂的新生们,可能首先发现大学与中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大学,人际之间的交往占了很大的一部份,你必须学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学、老师、宿管以及社会上的人等等。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如何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与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事件,那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际交往,从而使自己心理扭曲,而走上了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和幸福,而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沟通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态和想法的良好工具。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我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要对清晰地认识人际交往,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危机,形成良好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未来。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其照看着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以满足其强烈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缺乏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 目录 摘要 (2) 一对人际交往要有清醒的认 (2) 二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 (3) 三沟通之桥梁 (3)

良好人际交往与沟通,和谐人际关系与未来 【摘要】青年时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我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要对清晰地认识人际交往,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危机,形成良好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未来。 【关键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认识原则沟通和谐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问题并不是中学生所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中学生中具有特殊性。中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能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美好的未来。踏入高中以及大学,我们面临着新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远离家乡,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这中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为实现这种需要,首先要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对人际交往要有清醒的认识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列活动,人与人的每次交往只是系列交往活动中的一部分。人际交往这一过程,又会表现出主动性,双向性,相互认识性等几个特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又是有联系的。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 作为人际交往的主体—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1、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只有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的接近他人。 2、交往是平等的。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平等互利交往,才有可能良好持久。 3、交往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做为交往对象,一定要注意交往对象与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持久交往,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 4、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一定要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5、交往过程中要相互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曾经说过:你信任人,人们才对你重视。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不要枉加揣测,不要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7)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 ) A.心理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学 D.社会心理学 2.如果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4.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登门拜访法 B.全面宣传法 C.参与活动法 D.沟通信息法 5.人们对自己的亲友予以特别对待并且自以为是公道的、不偏不倚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首因效应 B.新近效应 C.定型 D.晕轮效应 6.我们热情洋溢是为了避免对方冷淡,这种强化方式是(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形式的强化 D.惩罚 7.想当班委,但又不敢参加竞选,这种冲突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8.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9.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如果甲的好友乙喜欢踢足球,而甲不喜欢踢足球,为达认知平衡,甲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不让乙踢足球 B.改变对乙的亲密关系 C.鼓励乙踢足球 D.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 2.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 3.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4.决策之后,没有被选中的项目会被看得更有吸引力。( ) 5.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6.无论是遵从者还是反遵从者,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7.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 8.一般地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 9.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 10.出于互惠规范,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人的影响。 3.人际吸引又称________,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________。 4.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5.时尚现象往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活行为和风度礼仪方面。 6.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________和________。 7.霍桑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8.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________策略。 9.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________和________。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睡眠者效应 2.自我实现

人际交往中四种有趣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 女人不该有的六个坏毛病 女性不该有的坏毛病1 吸烟 危害 不论你是属于为了应酬偶尔“意思”一下的轻度吸烟者,还是离了香烟日子就过不踏实的重度吸烟者,香烟中所含的有害成分都会大幅提高你罹患心脏病、肺癌和其它类型癌症的危险。具体来说,因吸烟导致的癌症死亡比例可占到所有癌症死亡总数的30%。 补救方法:对于那些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烟民来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健康呢?答案是,戒烟。专家指出,即便戒烟时间只有一年,也能够有效降低患心脏病危险达一半以上。如能坚持15年以上,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便可恢复到从未吸烟者的水平。关于肺癌的预防,研究人员发现,戒烟达5年者,其罹患肺癌的可能性较吸烟者降低一半,而戒烟达到10年者,其患病几率可降低至正常人水平。在戒烟期间,应多多食用富含抗氧化剂的水果和蔬菜,这些成分可以促进细胞的修复、消灭体内致癌自由基。同时,应积极参加运动以加强肺功能,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 女性不该有的坏毛病2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交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幸福、快乐、成功或痛苦、烦恼、失败,都或多或少的与自身的人际交往状况有关。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幸福,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 而中学时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地想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了解得还不够深刻,加之人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定地建立。因此,他们的愿望与现实有时可能一致,优势有时可能遇到冲突。因而伴随着愿望的实现和落空,情绪也会随之浮动。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他们在交往心理上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有28%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最典型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总是想象成功的经验少,失败的经验多,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3.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影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怎么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 4.恐惧必理:在交往中,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5.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这种心理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绝了人际交往。 6.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有较大的普遍性。中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者,从而使他们失去许多社会交往和比较的机会,推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我进取的动力。 7.嫉妒心理:这种病态心理比较常见,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等的一种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上进,而是忌惮、愤恨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8.猜疑心理: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活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9.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与家长和教师闹对立而形成的。这种心理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止不加分析地批判、对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10.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关心,表现为以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私密为乐趣,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厌恶,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以上不良心理并非彼此孤立,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不同的交往过程中。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而对这些青少年的不良交往心理,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从调节交往认知结构和学习交往技能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求中学生必须端正交往态度,纠正不良认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1.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理性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交往中,不管性别、家庭条件、地位、学习成绩如何,都是平等的主体,而无尊卑优务之分。这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分数: 医学心理学 课程结业论文 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 专业:中医学 班级:15级中医升(3)班 姓名:冯迎会 学号:1516514007

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交往问题了,因此,如何使自己能更好地进行与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际交往重要性真诚方法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其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一些孩子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会有这么多的冲突,就其根源上来说,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出于私心而活动,看到的事物总是他有限视野中的东西,对于事物的观点也都是来自自己的认知架构。因此,每个人看到的事实都不一样,讨论起来,必定会出现人际的冲突。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甲乙丙三个朋友合作承揽一件工作。事成之后,得到了30万的酬劳。这时候,难题来了,该怎么分配这笔钱呢?很显然的,甲认为平均分配是很不合理的,因为甲投入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做这件工作,大部分比较核心的工作都是甲做的。因此,他觉得自己分七成是合理的,他认为乙可以分两成,丙分一成。乙的想法是,虽然甲做了大部分核心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是乙去承包的,乙也负责所有的联络与计划,他投入了不少的心力。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要分四成。他认为甲可以分五成,丙分一成就好了。至于丙呢?丙负责所有的杂务与跑腿,他四处奔波,粗重的工作大都是他做的。虽然他做的事情大多是出力的工作,他可不认为自己付出的比乙少。因此,他认为甲得四成,乙得三成,自己得三成是很合理的分配。 试想,这三个朋友聚在一起要讨论利润怎么分配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分配是合理的,都认为对方提出的分配是荒谬的,冲突就避免不了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概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 人的健康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作为一个生活常识,被大多数人重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隐形条件却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人们所理解的身体健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规律作息、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不生病,但很多人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却很空泛。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心理,即心里所想的东西,它反映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折射出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是积极向上、生活乐观,总给身边的人带来欢笑,容易相处,进而人缘好,朋友多,困难时有贵人相助,不顺时有好友相伴,所以这类人群的生活大体上顺风顺水,即使有波折,他也能很好处理,继而东山再起。而心理不太健康的人会心情偏执,易暴易怒,很难相处,进而人缘不好,朋友少,心情不顺畅时无人倾诉和排解,面对困难时总是孤军奋战,无人共享欢乐和悲伤,所以这类人群的生活大体上坎坎坷坷,偶尔燃起生活的希望也会被自己很快浇灭,进而恶性循环,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基于上面的情况,这就给我们大学生一个警示了,要想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学到与社会接轨的能力,第一点就是要摆正心态,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举止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当马加爵、药家鑫这类惨案发生时才会掀起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避免这类惨案的发生,我们大学生该做些什么,值得我们思考。以我之见,当务之急是要保持心理健康,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 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的就是适应环境。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枯燥而繁忙的,但仍然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仍然在父母的庇佑下,陡然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难免会有不适应。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入学之前尽可能的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接下来要面对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就不会措施不及而心情抑郁了。正式入学后,才会涉及到真正的人际交往。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中,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一个环境,到了大学后,一切从零开始,身边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我们需要抛弃以往的印象,重新树立一个自己,这就是考验人的地方。

《人际交往心理学》读后感

《人际交往心理学》读后感 《人际交往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袁文杰 人是群居生物,人与人交往是必须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我们很注意,也难免会有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有时这些错误可能会让别人在精神上或者物质上遭受到巨大的损害。这时候,你必须勇于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自主承担。这样,不仅能够显示出你是一个有素质、有责任的人,而且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谅解。如果你逃避责任,为自己的错误千方百计地加以辩解,这样只会让你变得更加愚顽和不近情理。 其实人活在世间,十有八九不如意,谁又能事事顺心。人生永远不会完美,往往缺憾才是永恒的美。佛学中世界被称作”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忍许多缺憾的世界。世界本来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作为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由缺憾累积而成的,往往不完美才是完美,而太完美就变成了缺陷。有时往往自己的目标与现实就差那么一点点,如果你抱着自己的完美理想不放手,就会深陷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纠缠中,从而让自己常常郁闷。相反,在完美与

不完美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你将会生活的轻松快乐很多。有时候人们会被这种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追求完美的压力所 蒙蔽。认为只有做得”最好”才会使自己更加快乐,其实,有时候你的缺陷也将是一笔可观的人生财富,所以,没必要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在与人交往中微笑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是调节各种矛盾的润滑剂。微笑就如同阳光,它能给他人带来温暖,也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宽厚、谦和、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它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展颜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微笑轻而易举,却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当你每一次奉献出微笑的时候,这微笑的光芒也会回照到你的脸上,给你带来方便、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人生在世总会有三两知己,一些朋友。而朋友往往也是我们倾诉的最好对象,悲伤时可以从朋友那里的得到安慰,开心的时候可以与他们共同分享,哪怕是心里的秘密也可以拿出来与对方密谈,但朋友之间并非无话不谈,哪怕你们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生活私密性,所以,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讲究艺术的。不管是恋人之间,还是亲密的朋友之间,都不能太过紧密,否则就会在无形之中给对方施压,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使友谊万年长青。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 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 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 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 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 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范文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范文 一、人际交往的意义 看看“人”字的结构,一撇一捺,谁也离不开谁,相互依赖,相互支撑。人要生活得开心快乐,离不开人际交往。尤其在遇到困难时,人际交往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有助于对自我的了解 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和在社会中的地位,才 能对自己的各方面有比较清楚地了解,从而不断在行为中调控自我 和完善自我。 (二)信息交流功能 (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类共同的需求,需求满足的重要条件是交往。在交往中,人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人欢喜时,与他共同分 享快乐,他人悲伤时,多一份理解与宽慰,正是友谊分担了压在心 头的重担。友谊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实践证明,交流越多, 感情越深,交往越少,感情就会淡漠,距离越远。 (四)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讲,许多心理问题都与人际交往有关。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尤其是 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因得不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 尊重而使学生心情更加抑郁或急躁等,久之,会积郁成心理问题。 相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使学 生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缓解心理紧张 和压力具有直接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要想拥有一个好人缘,在交往中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尊重原则 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共同心声,也是每个学生内心渴望的需求。只有尊重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何谓尊重? ?与学生交谈时,目光注视着对方; ?与学生相遇时,微笑着与其打招呼; ?在得到学生的帮助时,说声“谢谢”; ?如果自己有不当的语言、教育方法时,及时说声“对不起”;?别人在说话时,注意聆听,不随意打断。 ?教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好坏而有区别; ?学生有过错,不当众惩罚学生; ?不当众批评指责学生 (三)宽容原则 师生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这些均源于风俗习惯和个性差异及认识水平的不同等。遇到这些矛盾,宽容要体现在理解和忍让。相互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重要条件。理解就是要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处处体恤他人。 一位学生今天发了脾气,如果你能想到:可能是他遇到了烦恼的事情,你就能谅解他的反常行为; 在交往中,如能做到理解他人,善解人意,心理位置互换,一定会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学生交往中常见的问题 (一)缺乏交往的技巧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职业倦怠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业倦怠的表现:(A) A、喜欢与人聊天 B、身体疲惫 C、人际关系的疏远 判断题 (正确)职业倦怠总体而言是缺乏职业价值感的表现。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在家里,由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工作中,有同事、上下级等等。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学新生,刚一到陌生的环境,开始过集体生活,这时候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要广阔得多。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恰当处理各种交往,使每一个学生面临首要问题,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幼稚同时又承受着超负荷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环境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有的学生能够建立某种程度的社会平衡和社会守常,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压抑、茫然与失落,常被无名的烦恼所困扰,或因无端的恐惧而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尽管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个比例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呢?这涉及到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如果我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就会更健康、更快乐。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关系很糟糕,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等消极情绪。建立人际关系是最让人感到快乐和振奋的正向生活事件,而失去人际关系则是最糟糕、最让人难过的事件之一。所谓人际交往是指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些人互动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群体生活合作的方式而产生的,因此,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人际交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人类使用在劳动中所发展起来的语言进行交往。除了语言,人们还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等进行互助交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打破了旧的交往模式,引发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即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与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当人们采用这种方式交流的时候,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和工具以及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什么是心理健康?当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指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切合和谐。“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三、人际交往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在同宿舍里,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对学生生活感到满意。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宿舍中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在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大学生,则以欢乐、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的关系良好,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别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搞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交往状况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佐证。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状况的影响。

人际交往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摘要: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幸福感,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理论,他把人类的需要想阶梯一样由低级到高级按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交往需要就是指一个人想要和他人接触、交流,最终成为伙伴的需要,它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往需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强烈。善长交往的人,能够通过人际交往收获更多。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接触更多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合理定位自己,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完善自己。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接触的方面越广泛,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就会更客观、全面。同时,人只有不断的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如果长期缺乏交往,过于自我封闭,或常有不正常的交往,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个性变态,极不利于个体自身发展。 2、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人是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他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人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学习社会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1)

.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 一书。 2.人际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 和。 3.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有功能理论、和。 4.影响自我表现的主要因素有情景因素,和。 5.相应推论理论由和于1956年提出的。 6.贝姆于年提出了理论。 7.群体理论注重于群体施加于个人身上的压力,代表人物是和 等人。 8.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和。 9.相等理论属于的变式,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 的相等来衡量人际关系的。 10.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二种,即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 题1分,共10分) 1.需要层次论属人际关系理论中的( )。 A.人际特质理论 B.人际激励理论 C.人际交往理论 D.期望理论 2.“睡眠者效应”是指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波动 3.教师期望导致学生行为的改变,这是印象形成中( )所致的结果。 A.晕轮效应 B.定型 C.新近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 4.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 )。 A.外在原因 B.偶然环境 C.内在原因 D.情景因素 5.在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中,最为愤怒存在于( )条件中。 A.肾上腺素—告知—愤怒 B.肾上腺素—忽略—愤怒 C.安慰剂—愤怒 D.肾上腺素—忽略—欣快 6.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结构中的( )成份。 A.认知 B.情感 C.评价 D.意志 7.智力较差,较多自卑感的人容易遵从,这是( )的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