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脑血管病抢救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抢救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抢救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抢救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抢救方案

急性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又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

急救原则

1、出血性以降低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为主;控制脑水肿,防

止脑疝;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2、缺血性以迅速改变脑部血液供应,促进侧支循环,保护缺血半暗带,

清除氧自由基,控制脑水肿。溶栓治疗在适合病人中可应用。

3、治疗原发病,防止呼吸循环衰竭及其它合并症。

急救程序

1、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尽可能避免搬动病人,严密观察病情。

2、保持呼吸道畅通,一般鼻导管给氧,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

3、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昏迷病人应禁食,适量静脉补液。注意防止

感染(肺部及泌尿系感染),有感染时尽早应用抗菌素。

脑出血

(1)正确使用脱水剂:目的在于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一般用20%甘

露醇125ml~250ml快速静点,1次/6~8小时,建议用7~10天;如有

脑疝形成征象可快速加压静脉点滴或静脉推注;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可同时应用速尿20~40mg,静脉注

射,二者交替使用可增强脱水效果。也可用甘油果糖500ml静脉滴注,

每日1~2次,脱水作用温和,用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病情好转期

和肾功能不全患者。10%人血白蛋白50~100ml/日,对低蛋白患者更适

用,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作用更持久。不建议应用激素治疗减轻脑水

肿。

(2)调整血压:关于脑出血患者血压调控目前尚无一定的公认标准。一般

来说,血压≥200/110mmHg时,应采取降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

于发病前水平;当血压低于180/105mmHg时,可暂不使用降压药。收

缩压在180~200mmHg,舒张压在100~110mmHg之间时,需密切监测血

压;即使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也应避免应用强降压药物,防止因血

压下降过快引起脑低灌注;收缩压﹤90mmHg,有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征

象,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适当给予升压药物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应积

极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3)止血药:对脑出血者意义不大,如有凝血功能障碍,可针对性给予止

血药物治疗,例如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华法林

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拮抗。

(4)亚低温治疗:可在临床当中试用。

(5)外科治疗:一般认为手术宜在超早期进行(发病后6~24小时之内);

下列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

(6)康复治疗: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行康复治

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1)绝对卧床4~6周。

(2)20%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脱水降颅压治疗,颅内高压征象明显并

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行脑室引流。

(3)预防再出血:6-氨基己酸4~6g加于生理盐水100ml静滴,15~30分

钟内滴完,再以1g/h剂量静滴12~24小时;之后24g/d持续3~7天,

逐渐减量至8g/d,维持2~3周。氨甲苯酸0.1~0.2g溶入5%葡萄糖

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注,2~3次/日。立止血2KU/次,5~10分钟生效,

作用持续24小时。另外,还可选择氨甲环酸、安络血、维生素K3

等,一般多数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即可。需联合应用尼莫地平防治缺

血性病变。

(4)预防血管痉挛:尼莫地平40~60mg/次,4~6次/日,连用21日;或

4mg/次,溶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缓慢静滴,1次/日。

(5)放脑脊液疗法:用于SAH后脑室积血扩张或形成铸型出现急性脑积

水,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加剧、伴有意识障碍者,或老年患者伴有

严重心、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每次释放

10~20ml,每周2次。但应警惕脑疝、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的危险,应

严格掌握适应证。

(6)手术治疗: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切除术和动脉瘤栓塞术。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囊状动脉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

广,目前研究发现介入治疗比手术治疗的相对危险度和绝对危险度

有显著降低。

短暂性脑缺血(TIA)

短暂性脑缺血(TIA):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140/90mmHg(脑低灌注引起者

除外),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血压宜控制在更低水平﹤130/850mmHg。

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使胆固醇5.2mmol/l,LDL﹤

2.58mmol/l)、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对颈动脉有明显粥样硬

化斑块、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脑内供血并有反复TIA者,可

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2)抗血小板聚集:肠溶阿司匹林75~150mg/d;或波立维(氯吡格雷),

75mg/d,建议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使用。

(3)抗凝药物:临床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TIA可以考虑应用。心源性

栓塞性TIA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患者,推荐口服抗凝剂治疗,治疗

目标为INR达到2~3或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的1.5倍。频繁发作的

TIA或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对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无效的病例

可考虑抗凝治疗。在口服抗凝剂期间,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根据

结果调整用药量。

脑梗死

脑梗死,应超早期、个体化、整体化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做特殊处理(高血压脑病、蛛

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和肾衰竭除外),除非收

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及平均动脉压>130mmHg.即使有

降压指征,也需慎重降压,首选容易静点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

(如拉贝洛尔),避免舌下含服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如果

出现持续性的低血压,需首先补充血容量和增加心输出量,如上述

措施无效必要时可应用升压药。

(2)轻症、无低氧血症的卒中患者无需常规吸氧,对脑干卒中和大面积

梗死等病情危重患者或有气道受累者,需要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3)脑卒中急性高血糖常见,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应激反应。应

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1.1mmol/L时应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

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应1~2小时监测血糖

一次。偶有发生低血糖,可用10%~20%的葡萄糖口服或注射纠正。

(4)多见于大面积梗死,脑水肿常于发病后3~5天达高峰。治疗目标是

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和预防脑疝发生。可应用20%甘露醇

125~250ml/次静滴,6~8小时1次,可酌情同时应用甘油果糖250~

500ml/次静滴,1~2次/日;还可以用注射液用七叶皂苷钠和白蛋白

辅助治疗。

(5)脑卒中患者(尤其存在意识障碍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

系感染等,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经

常翻身扣背及防止误吸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肺炎的治疗主要包

括呼吸支持(如氧疗)和抗生素治疗;尿路感染主要继发于尿失禁

和留置导尿,尽可能避免插管和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酸化尿液可

减少尿路感染,一旦发生应及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敏感

抗生素。

(6)高龄和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建议常规应用

静脉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剂);对已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进行

冰盐水洗胃、局部应用止血药(如口服或鼻饲云南白药、凝血酶等);

出血量多引起休克者,必要时需要输注新鲜全血或红细胞成分输血。

(7)发热:主要源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并发感染或吸收热、脱

水。体温升高可以增加脑代谢耗氧及自由基产生,从而增加卒中患

者死亡率及致残率。对中枢性发热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冰帽、

冰毯或酒精擦浴),必要时予人工亚冬眠。

(8)高龄、严重瘫痪和心房纤颤均增加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性,

同时DVT形成增加了发生肺栓塞(PE)的风险。应鼓励患者尽早活

动,下肢抬高,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尤其是瘫痪侧)。对有发生DVT

和PE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药物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

注射,1~2次/日;对发生近端DVT、抗凝治疗症状无缓解者应给予

溶栓治疗。

(9)脑卒中时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进食减少、呕吐及脱水治疗常

并发水电解质紊乱,主要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应

对脑卒中患者常规进行水电解质监测并及时加以纠正,纠正低钠和

高钠血症均不宜过快,防止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和加重脑水肿。

(10)脑卒中合并的心脏损害是脑心综合征的表现之一,主要包括急性心

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脑卒中急性期应密切观

察心脏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和心肌酶谱检查,及时发现

心脏损伤,并及时治疗。措施包括:减轻心脏负荷,慎用增加心脏

负担的药物,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高龄患者或原有心脏病患

者甘露醇用量减半或改用其他脱水剂,积极处理心肌缺血、心肌梗

死、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等心脏损伤。

(11)一般不使用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如有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时可

给予相应处理。脑卒中2周后如发生癫痫,应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

以预防复发。

(二)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

(1)静脉溶栓:适应证:a 、年龄18~80岁b、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

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c、症状开始出

现至静脉干预时间<3小时;d、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

前无明显改善;e、患~者或其家属对静脉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

意。禁忌证:a、 CT证实颅内出血;b、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或迅

速改善;c、发病超过3小时或无法确定;d 、伴有明显癫痫发作;

e、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病史;f 、最近3

个月内有颅内手术、头外伤或卒中史;最近21天内有消化道、泌尿

系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血史;最近14天内有外科手术史;最近7天

内有腰穿或动脉穿刺史;g、有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100×

109//L,48小时内接受肝素治疗并且APTT高于正常值上限;近期接

受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并且INR>1.5;h 、血糖<2.7mmol/l,收

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或需要积极的降压来达到要求范

围;i、 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脑梗

死患者)。常用溶栓药物包括:a、尿激酶(UK):常用100万~150

万IU加入0.9%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点30分钟;b、重组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一次用量0.9mg/Kg,最大剂量<

90mg,先予10%的剂量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分钟内持续静脉

滴注。

(2)动脉溶栓:对大脑中动脉等大动脉闭塞引起的严重卒中患者,如果

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椎-基底动脉血栓可适当放宽治疗时间窗),

经慎重选择后可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UK和rt-PA,与静

脉溶栓相比,可减少用药剂量,需要在DSA的监测下进行。动脉溶

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与静脉溶栓基本相同。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未行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48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100~

325mg/d,但一般不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

血风险。一般认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优于阿司匹林,可

口服75mg/d。不建议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

性卒中。

(4)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一般不推荐急性

缺血性卒中后急性期应用抗凝药来预防卒中复发、阻止病情恶化或

改善预后。但对于长期卧床,特别是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

栓和肺栓塞的趋势者,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对于心房纤

颤的患者可以应用华法林治疗。

(5)脑保护剂:脑保护剂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电压门

控性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和镁离子等,可通过

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但大

多数脑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效,尚缺乏多中心、随机双盲的

临床实验研究证据。

(6)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

入术等。对于颈动脉狭窄>70%,而神经功能缺损与之相关者,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行相应的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新近问

世的技术,目前尚没有长期随访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故应慎用选择。

(7)外科治疗:对于有或无症状、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70%,或经药物

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但不推荐在发病24小

时内进行。幕上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形

成征象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术;小脑梗死使脑干受压导致病情恶化

时,可行抽吸梗死小脑组织和后颅窝减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

(8)其他药物治疗:降纤治疗;中药制剂。

(9)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

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体能和技能

训练,降低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

社会。

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方案

急救原则

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尽可能根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

(1)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尽可能对患

者进行心电、血压、呼吸、脑电的监测,定期进行血气分析、生化全项检查;

查找诱发癫痫状态的原因并治疗;有牙关紧闭者应放置牙套。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溶液能使某些抗癫痫药沉淀,尤其是苯妥英钠;积极防止并发症: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高渗状态及肝性脑病等,纠正酸中毒,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2)地西泮治疗:首先用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2mg,如有效,再将60~100mg地西泮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于12小时内缓慢

静脉滴注。儿童首次剂量为0.25~0.5mg/Kg,一般不超过10mg。地西泮偶尔会抑制呼吸,需停止注射,必要时加用呼吸兴奋剂。

(3)地西泮加苯妥英钠:首先用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取得疗效后,再用苯妥英钠0.3~0.6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速度不超过50mg/敏。

用药中如出现血压降低或心律不齐时需减缓静滴速度或停用。

(4)苯妥英钠:部分患者也可单用苯妥英钠,剂量和方法同上。

(5) 10%水合氯醛:20~30ml加等量植物油保留灌肠,每8~12小时1次,适用肝功能不全或不宜使用苯巴比妥类药物者。

(6)副醛:8~10ml(儿童0.3ml/Kg)植物油稀释后保留灌肠。可引起剧咳,有呼吸疾病者勿用。

(7)经上述处理,发作控制后,可考虑使用苯巴比妥0.1~0.2g肌注,每日2次,巩固和维持疗效。同时鼻饲抗癫痫药,达稳态浓度后逐渐停用苯巴比

妥。上述方法均无效者,需按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处理。发作停止后,还

需积极寻找癫痫状态的原因予以处理。对同存的并发症也要给与相应的治

疗。

(8)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的癫痫发作,对初期的一线药物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等无效,连续发作1小时以上者。癫痫持续状态是急症,预后不仅与病因有关,还与成功治疗的时间有关。如发作超过1小时,体

内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将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许多不可逆损害,因而难治

性癫痫状态治疗的首要任务是迅速终止发作,可选用下列药物:A、异戊巴比妥:是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标准疗法,几乎都有效。成人每次

0.25~0.5g,1~4岁的儿童每次0.1 g,大于4岁的儿童每次0.2g,用注

射用水稀释后缓慢静注,每分钟不超过100 mg。低血压、呼吸抑制、复苏延迟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因而在使用中往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保

证生命体征的稳定。B、咪达唑仑:由于其起效快,1~5分钟出现药理学

效应,5~15分钟出现抗癫痫作用,使用方便,对血压和呼吸抑制作用比

传统药物小。近年来,已广泛替代异戊巴比妥,有成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状

态标准疗法的趋势。常用剂量为首剂静注0.15~0.2mg/Kg,然后按0.06~

0.6mg /(Kg·h)静滴维持。新生儿可按0.1~0.4mg/(Kg·h)维持静脉

滴注。C、丙泊酚: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短效静脉用麻醉剂,能明显增强

GABA能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在几秒钟终止癫痫发作和脑电图上的痫性放电,平均起效时间2.6min。建议剂量1~2mg/kg静注,续之以2~10mg/(Kg·h)持续静滴维持。儿童静注推荐剂量超过24小时,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难治性低氧血症、酸中毒、心衰等不良反应。D、利多卡因:对苯巴比妥治疗

无效的新生儿癫痫状态有效,终止发作的首次负荷剂量为1~3mg/Kg,大

多数患者发作停止后仍需静脉维持给药。虽在控制癫痫发作的范围内很少

有毒副反应发生,但在应用利多卡因的过程中仍应注意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烦躁、谵妄、精神异常、心律失常及过敏反应等。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动

过缓者慎用。E、也可选用氯胺酮、硫喷妥钠等进行治疗。

昏迷急救抢救方案

急救原则

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病因治疗,注意全身支持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急诊处理方法

(1)应立即检查口腔、咽喉部和气管有无梗阻,并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用鼻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插入气管套管,用麻醉机给氧,但气管套

管最长只能维持72小时,否则会由于压迫喉部粘膜而造成喉头水肿,

因此在72小时后要做气管切开术,用人工呼吸器维持呼吸。在抢救过

程中,应常作血气分析,通常氧分压至少要高于80mmHg(10.7kPa),

二氧化碳分压在30~35mmHg(4~4.67kPa)左右。保证足够的氧气输

入是避免心脏和脑组织缺氧的最重要措施,否则即使原发病抢救成功,

也会因心脑的损害而功败垂成。

(2)应立即输液以保证入量和给药途径,如血压下降,要及时给多巴胺和阿拉明类药物,使平均血压维持在10.7kPa或以上,否则组织的氧量

将得不到保证。

(3)注意在输入葡萄糖之前一定要先查血糖和其他血液化学成分。葡萄糖以高渗为主,一方面可减轻脑水肿,另一方面可纠正低血糖状态,但

对疑为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的患者,一定要等血糖结果出来后

在给葡萄糖。

(4)保持酸碱、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这三种不平衡状态会对脏器产生进一步损害,特别是心和脑,因此必须根据化验结果予以纠正。

(5)应及时作血、尿、伤口或咽试子培养,选择广谱抗生素,以后再根据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度试验予以调整。高热会损害脑组织,可采用物

理降温方法,如睡冰褥子、戴冰帽,或作人工冬眠,使体温控制在37°

C左右。

(6)意识障碍或昏迷病人多伴有或继发脑水肿,脱水疗法很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合并心功能不全或肾病患者,也

可用速尿。头部外伤或炎症引起的脑水肿,可酌情考虑短期静脉滴注

氟美松或氢化可的松,甚至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7)代谢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引起抽搐发作,如果连续抽搐会因呼吸暂停而加重缺氧,引起脑组织进一步损害,所以必须及时处

理,目前首选药物是地西泮(安定),10~20mg,或氯硝西泮(氯硝安

定)1~2mg,静注,抽搐停止后同时静滴苯妥英钠0.5~1g,剂量在4~

6小时内可重复应用。

(8)意识障碍病人有时会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此时应适当给予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病人安静下来,然后才进行常规诊治。

(9)应勤翻身,勤擦澡,必要时留置导尿管,以预防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

(10)除静脉输液和葡萄糖外,能吞咽的病人可少量多次喂以易消化的食物,如吞咽苦难或者昏迷病人,则可插鼻饲管鼻饲牛奶、豆浆或混合奶,

也可辅以菜汤、鸡汤等。维生素B族、C等对神经系统恢复有用,应予

以补充。

(11)可用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等药物促进脑细胞代谢。

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抢救方案

1.一般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住院卧床,避免颈部扭曲和胸部受压,以

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各项生命体征,了解其

动态变化,有条件者可行颅内压监护。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食。输

液量应以维持出入量的平衡为度,勿过多过快,尚应注意电解质补

充及酸碱失衡,对可能加剧颅内压增高的各种因素,如疼痛、烦躁、

发热、剧咳、尿便不畅、抽搐等应及时对症处理。

2.病因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已查明病因的患者予以相应治疗,如切除颅内肿

瘤、清除颅内血肿、控制感染等,这是最根本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3.降低颅内压:

(1)脱水降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这是临床主要降颅压措施,但应注意:患者肾功能良好,血压需维持在80`90/50~60mmHg 以上,休克及严重脱水的患者忌用。应用中需及时检查血电解质,以防其紊乱。不可脱水过度,尤其是老、弱及小儿患者。

(2)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稳定细胞膜、保护和修复血脑屏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对脑水肿,尤其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应尽早使用,起效缓慢,常与高渗性脱水剂合用。更适用于不宜用脱水剂或临床上有严重脱水、低血压或休克致脑血流灌注不足者。宜短期使用,应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5-10mg静滴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日1-3次。

(3)手术减压,适用于颅内急性局限性病变、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不轻易采用。

(4)亚低温疗法,目前认为局部亚低温是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县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县人民医院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我院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制度,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完善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政策引导等机制,同步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支持保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流程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与**省人民医院以及我县3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1、基本程序 (1)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参保(参合)人员县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乡镇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首诊医疗机构一县内二级综合医疗机构一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按 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2)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根据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相关转诊标准及时将康复期的病人转入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2、转诊程序 县内参保(参合)人员在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需转我院治疗 时,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由当地医保办人员审核签字,然后转我院治疗,双向转诊单作为患者报账必要手续。 我院住院治疗的参保(参合)人员因病情需要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的,由 我院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医务科签章,由县合医办(县社保局)审核签字并登记住院信息,然后转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登记信息和转诊转院证明一并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 3、特殊情况住院程序 县内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 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县外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 患者或其家属在入院3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形式向县合医办(社保局)登记住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大型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救护车设施策划和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行车路线、病情或受伤情况,要求呼救者提供联系电话(且不要随意使用该电话)以便随时联系,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或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脑血管病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等文件精神,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能在市级医院治疗的,不到省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坚决按程序转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按规定需要转诊到定点医院诊疗的病种,坚决按要求转定点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

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就诊范围划分 (一)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三)县二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暨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基层医疗机构及一级医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 3、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

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 [作者:张杰雄]来源:本站原创阅读数:427 张杰雄: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的特点,提高对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救治能力。方法对比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经院前急救与自行送院的治愈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结果经院前急救组死亡率、致残率明显降低,治愈率大大提高。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减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普及公众相关院前急救知识教育和加强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对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 在我国,脑血管意外每年发病率约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幸存者70%以上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和危重症。为提高对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救治能力,普及公众相关院前急救知识教育和加强院前急救与转运工作对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救治,减少死亡和伤残发生。现将我院2006~2008年期间救治的19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所有病例均经过头颅CT或MR确诊)病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120”进行院前急救组共129例,其中66例在医护人员来到前,家属已进行有效现场急救,63例在医护人员到场后才施行救治。其余67例由家属直接送院急救。 1.2急救方法家庭急救:如果出现病人摔倒,家人不急于将病人从地上拉起,而是2~3 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稍抬高,避免震动,呕吐病人将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取出假牙,并清洁口腔,保持呼吸通畅,同时及时通知“120”;医护人员到场后即行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进行脱水、降颅压及对症处理,对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帮助病人呼吸,密切观察脑科情况,及时转入院内进一步救治。

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附件3 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 ,患者总数达9240 万。糖尿病包括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 种类型,其中,2 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 ,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据此估算,全国现有适宜开展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约8300 万人。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 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 型糖尿病患者约680 万。

(三)糖尿病患者情况。按照就诊率40% 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3320 万人。目前,2 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均可以在一级医疗机构实施。 二、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服务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治疗,使患者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明确诊断的T2DM 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筛查一转诊至二级及以上医院处理 (二)流程(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标准。 1. 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 (2)儿童和年轻人(年龄<25 岁)糖尿病患者。 (3)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血糖异常者。 (4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或高血糖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糖尿病酮症;疑似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或乳酸性酸中毒)。 (5)反复发生低血糖 (6)血糖、血压、血脂长期治疗(3?6个月)不达标者。 (7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或周围血管病变)的筛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估在社区处理有困难者。 (8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者(急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分级诊疗方案

分级诊疗方案(讨论稿) 为加强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工作,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体系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疾病整治连续化管理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特制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初稿)》 一、工作目标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稳定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预约诊疗服务机制,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建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便捷转诊通道,控制外转诊比例,实现医院所属社区诊治和转诊率逐步提高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1、科学引导。以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为病人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平台和远程医疗建设,做好社区信息化职能导医、专家团队、预约诊疗、一键呼叫、健康管理等内容介绍并推送给辖区居民,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间转诊服务搭建好平台,合理引导病人有序就医。

2、分级管理。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急危重症、疑难疾病病人转医院救治,康复期的病人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3、健全机制 (1)建议医院临床科室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帮扶医院承办的社区做好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慢病管理、中药先行、医养结合、居家养护等工作,积极培育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使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能力不断提升,让社区居民在辖区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技术水平的同时提升医院和社区的社会影响力。 (2)规范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医院和社区联合形成院前、转诊、住院、院后服务工作。 (3)加强帮扶工作,医院专家定时、定点、定人到社区坐诊,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干预,以选配院内专家导师对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一对一传、帮、带的形式,逐步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高技术力量,做好社区人员梯队建设。 4、建立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成立分级诊疗转诊办公室,制定分级诊疗流程,并指定专人负责,对外公布双向转诊办公电话。制订合理便捷的转诊流程和相关制度,建立可追踪、可调控、可监管的分级诊疗网络平台。

国卫办医函〔2016〕1424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附件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 一、建立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 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数量,评估病情和基本情况。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为适合分级诊疗患者建立联通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健康档案(含疾病专病信息)。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结合上级医院诊疗情况,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患者年度常规体检和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并发症筛查;开展患者随访、基本治疗及康复治疗;开展健康教

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实施双向转诊。 二级及以上医院负责疾病临床诊断,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年度专科体检,并发症筛查;指导、实施双向转诊;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二级医院负责急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稳定患者病情,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提供诊疗服务或转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三级医院负责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三、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 签约团队至少包括二级及以上医院专科医师(含相关专业中医类医师,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医师,下同)和社区护士等。签约服务以患者医疗需求为导向,将二级及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与全科、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预防、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签约团队中增加临床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人

南丹县中医院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院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 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 社区”的就医制度,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 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综合运用医疗、 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完善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 政策引导等机制,同步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分级诊 疗制度的支持保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流程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 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 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 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 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与河池市人民医院以及我县12 个乡镇卫生院(所)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1、基本程序 (1)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参保(参合)人员县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乡镇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首诊医疗机构→县内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65 岁以上老年人、 0—6 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按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2)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根据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相关转诊标准及时将康复期的病人转入 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2、转诊程序 县内参保(参合)人员在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需转我院治疗时, 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由当地医保办人员审核签字,然后转我院治疗,双向转诊单作为患者报账必要手续。 我院住院治疗的参保(参合)人员因病情需要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的,由 我院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医务科签章,由县合医办(县社保局)审核 签字并登记住院信息,然后转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登记信息和转诊转院证明 一并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 3. 特殊情况住院程序 县内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县外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在入院 3 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形式向县合医办(社保局)登记

2015继续医学教育《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答案

2015继续医学教育《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答案 100%正确 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及肢体运动恢复的分期、机制 1、关于Brunnsrrom分期说法错误的是(B)A、I期时为弛缓性瘫痪,无活动B、III期以联合反应为主C、V期时随意分离运动明显D、IV期可做精细技巧运动 2、当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病变时,(D)现象不会出现A、晕眩B、吞咽、构音障碍C、交叉性瘫痪D、意识障碍 3、我国的ICF分类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躯体机构和功能 B、个体活动能力 C、智商高低 D、参与能力 4、关于共同运动说法错误的是(D)A、由意志引起的但只能按一定模式的运动B、由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组成C、是一种病态运动模式D、由脑干控制 5、关于联合反应说法错误的是(B)A、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侧肢体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B、出现在瘫痪恢复的中期C、特点为上肢呈现为对称性D、可用于诱发患肢的活动 6、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的错误形式不包括(A)A、痉挛B、联合反应C、共同运动D、姿势反射 7、造成偏瘫的原因不包括(D)A、脑出血B、肿瘤C、炎症D、心衰

8、当颈内动脉系统出现病变时,(D)现象不会出现A、意识障碍B、失语、失用、失认C、偏瘫D、共济失调 9、中枢性瘫痪恢复机制不包括(D)A、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B、功能重组C、脑循环动力学D、血脑屏障完整 10、关于姿势反射的类型说法错误的是(C)A、紧张性颈反射发生在上部脊髓水平B、紧张性迷路反射发生在延髓水平C、紧张性腰反射发生在脑干水平D、立位时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 脑血管病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的方法、流程 1、Glasgow昏迷量表的评定项目不包括(A)A、手指运动B、睁眼C、语言反应D、偏瘫侧运动反应 2、不属于失语症评定项目的是(C)A、自发性言语B、听觉理解C、发声D、复述 3、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常用的方法不包括(C)A、目测评分法B、重心评分法C、上田敏方法D、步态分析法 4、关于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B)A、I级特征是能在伸直下肢的情况下坐着B、III级特征是能双足站立C、IV 级特征能单膝跪立D、V级特征是能单腿站立 5、康复的适应证不包括(A)A、急性心梗B、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C、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D、发病后受累肢体的症状不再继续发展

2019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江苏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糖尿病的筛查 在早期轻度高血糖时,通常无临床自觉症状,重度高血糖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减轻。对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糠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筛查一次。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糠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XX医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XX医院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院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二、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二)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三)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四)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急救与护理 一 .概述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 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脑是人体中最重要和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不但为生命中枢所在,而且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其代谢十分旺盛,在任何环境下都需要丰富的能量。成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1400g,占体重的2%-3%,而脑血流量却占全身血流量的15%-20%。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糖原的储备,需要血液循环连续地供应所需的氧和葡萄糖,这足以说明脑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成为bayliss 效应。但当超越自行调节范围或脑血管发生病变时,自动调节功能受到损害,脑血流随血压升降而增减。脑血流量与脑动脉的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的阻力成反比。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与静脉压的差。影响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及血管张力,颅内压合血液粘滞度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脑出血为脑实质内出血,可发生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以内囊处出血最常见。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均为出血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出血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硬化造成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或产生小动脉瘤,当兴奋或活动时,在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大脑中动脉深部分支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常见。血液进入脑实质,破坏了脑组织,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2).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动脉瘤、脑部血管畸形、白血病、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可致血管破裂。 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内动脉颅外段

98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

98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 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 吴荔霞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方法]对98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加强途中转运及监护管理。[结果]3例现场死亡,95例安全送达医院。[结论]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有利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以及制订后续抢救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呼吸道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4.03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A-3214-02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急性病变,是急救医学上常见的神经科急症,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常见原因,目前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命疾病。院前急救能有效缓解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胁,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1]。在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中,呼吸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将5年来我院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脑血管疾病98例,男65例,女33例;年龄45岁~89岁;院前发病时间15min至2h;高血压病病史62例,糖尿病病史32例;昏迷52例,意识障碍19例,偏瘫82例,失语25例,瞳孔变化18例,大小便失禁15例,呕吐35例。1.2 结果 9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通过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在转运途中采取一系列高效的抢救措施后,现场死亡3例,无一例途中死亡,发生气道不完全阻塞征象56例,呕吐35例,无一例缺氧、窒息,安全送达医院。2 院前急救及呼吸道管理 2.1 迅速评估病情 出诊医护人员应对病情充分估计,迅速判断,接诊后应立即询问病史及发病过程,特别注意与病情有关的关键细节,如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发病诱因等。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病人有无呕吐、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清醒病人是否头痛、视物不清等,意识障碍是否进行性加深;有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征象,如出现脉搏快而弱、呼吸增快、叹息样呼吸等,枕大孔疝可出现突发呼吸骤停,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抢救。 2.2 体位 釆取平卧位,为减轻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头部可置一软枕,垫高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解松纽扣、裤带,使呼吸不受任何束缚。昏迷及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分泌物,避免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2.3 开放气道 通常采用仰头抬颏和清除口腔内异物两种方法。昏迷病人因舌后坠阻塞气道,气道有部分或完全阻塞的 病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分级诊疗解决方案讲课讲稿

分级诊疗解决方案

分级诊疗解决方案 背景 与门可罗雀的基层医疗机构相比,大医院长期处于“人潮涌动”,医务人员经常保持高负荷的劳动状态。为扭转这一格局,实现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去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去基层医院,减少医生和病人的医疗成本,分级诊疗已被确立为本轮医改第一要务和重中之重。8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市等4个直辖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等266个地级市进行分级诊疗试点,我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分级诊疗痛点 现在医疗领域存在的一系列的弊端,其根源之一就是就医格局不合理。当然,导致就医格局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资源配置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也有供方的问题、需方的理念问题,所以,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一,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低、宣传力度小。在我国,基层医院与大医院相比,无论是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还是人员配置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也从根本上造成很多病人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医。从卫计委今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8.9亿人次,同比提高3.1%。其中:医院7.6亿人次,同比提高8.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6亿人次,同比降低0.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亿人次,同比提高1.4%;乡镇卫生院2.5亿人次,同比提高5.4%;村卫生室诊疗人次4.7亿人次。虽然基层医疗机构接待病人的总量大,但是同比却降低了,而大医院的同比却大幅提高,说明病人倾向大医院看病的热情没有退却,这也加大了分级诊疗的难度。 第二,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基层首诊的难点在于基层医院对区域患者基本信息不了解,区域患者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不知情、不信任。作为需方的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基层医院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痛点,利用移动医疗系统,建立医院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

二级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

永中医发[2016] 号 永宁县中医医院 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银政办发…2015?211 号)和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卫计委?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宁人社发…2015?179 号)精神,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运用医疗、医保、医药手段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就医格局,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构建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合理就诊、基层首诊、自主选择、畅通转诊、稳步推进”的原则,保证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统筹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公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目标 建立本院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运转有效的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将危重患者转送上级医院救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危。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力争实行基层首诊率5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90%以上;到2016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医院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管与考核。 组长:吴自平 副组长:刘建忠保金林 成员:刘宝生徐如平张丽芝刘艳玲周学梅王文俐

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措施与流程

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措施与流程 摘要】目的: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应急措施与流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室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入院就诊模式不同分 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通过120急救入院,院前给予相应的应急处理,对照组患 者为自行入院救治,院前未进行任何干预处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6.7%,伤残率为58.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18.3%,78.3%,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完善有效的院前急救应急处理,能够有效 提升患者入院救治的效果,应予以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应急处理;措施;流程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42-02 急性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病症,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且临 床死亡率与伤残率也十分突出[1]。因此,构建完善有效的临床急救体系,及时给 予相应的院前急救应急处理,有利于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与伤残率。下文 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患者,采取不同的院前急救应急干预,观察其效果,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急诊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救治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患者通 过120急救入院接受急诊救治,共60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 龄在19至79岁之间,平均为(64.7±11.2)岁,急性脑出血患者27例,急性脑 梗死患者17例,急性脑血栓患者12例,其它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例;对照组 患者均为自行入院接受急诊救治,共60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 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平均为(64.9±11.3)岁,急性脑出血患者26例,急性 脑梗死患者1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11,其它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例。两组患 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院前急救环节未给予任何干预处理。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环节给 予相应的应急处理和疾病干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 了解患者的主要情况,结合患者病情需要准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及药物,五分钟内 出诊。其次,对患者实施现场救护,在简要了解患者病史后,进行生命体征快速 测量,同时进行患者病症危重程度评估,及时进行吸氧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然后以静脉注射方式对患者进行纳洛酮、醒脑静或乳酸林格注射,对存在颅内压 增高征象患者,进行250ml的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同时对血压升高患者及时进 行血压维持控制,现场救护期间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心肺复苏 与气管插管应急救治;最后,在患者送往医院救治过程中,尽量避免患者头部受 到震动,并确保患者呼吸通畅,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引起窒息,此外,继续对患者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测救治,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同时加强 对症治疗,控制患者病情恶化;并在转运途中与医院急诊病室建立联络,以便于 医院急诊病室做好接诊救治准备。 1.3 疗效评价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