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与行政学 论文选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 论文选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 论文选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 论文选题

政治学与行政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论文选题不限于参考选题,题目可以自拟,但是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参考选题可互相借鉴)

1、儒家政治哲学

2、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3、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架构及现代价值

4、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特征

5、儒家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6、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民本思想

7、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8、老子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9、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0、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的历史命运

11、重新解读柏拉图的《法律篇》的写作目的

12、论霍布斯对现代政治思想的贡献

13、斯多葛派政治思想对基督教政治思想的影响

14、新共和主义新在哪里

15、论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分歧

16、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公民文化的诠释

17、论西方的“自然法”与中国的“天道”

18、道家的“无为”与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之间的关系

19、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政治思想的影响

20、法西斯主义现象对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21、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的形成

22、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23、小城镇行政体制之我见

24、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论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与特征

26、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27、谈传统社会中公共伦理缺失的深层根源

28、公共伦理与诚信

29、中美行政监督体系比较

30、当代西方“公共管理运动”评析

31、论当代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

32、村民自治与草根民主

33、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研究

34、政治合法性研究

35、政治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36、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37、中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

38、市民社会研究

39、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40、公共危机决策中的民主与效率

41、善治与政府能力建设

42、乡村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社会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44、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与路径

45、城市社区自治的困境与对策

46、协商民主的逻辑与特点

47、现代公民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48、当代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研究

49、网络民主的趋势与走向

50、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51、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52、新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53、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与特点

54、当代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

55、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

行政管理毕业参考选题

(论文选题不限于参考选题,题目可以自拟,但是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参考选题可互相借鉴)

1、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

3、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问题研究

4、透明度原则与我国政务公开

5、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对策研究

6、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论行政自由裁量权

8、行政许可制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9、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

10、行政问责制研究

11、行政监督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12、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利益分析

13、建立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1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察

15、非政府公共部门政策监控机制构建

16、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研究

17、论行政人员法治观念的培育

18、论我国的公务员行政处分制度

19、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20、执法腐败问题分析及其整治对策

21、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

22、新时期城市街道经济

23、关于梯度推移中的区域“粘性”分析

24、区域、区域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25、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分析

26、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7、21世纪初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选择

28、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定位和方向

29、特区制度创新初探

30、我国区域行政分析

31、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32、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33、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34、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途径分析

35、论危机传播中的政府行为

36、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37、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构建问题的探讨

38、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创造

39、城镇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40、中国就业问题的难点与对策

41、浅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与创新

42、失业治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43、职务分析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4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45、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46、我国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47、干部选拔体制研究

48、我国主要领导职务公务员直接选举的可行性研究

49、我国公务员薪酬政策的激励机制研究

50、行政管理中的思想激励机制

51、机关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分析

52、人才的流动与优化

53、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优化

54、行政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

55、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56、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57、我国行政领导决策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58、领导者素质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59、事业机关干部一般管理能力素质评价研究

60、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61、政府危机处理问题研究

62、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

6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64、行政生态环境与公共政策的方向研究 65、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因素研究 66、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研究67、行政管理中的民主化理论研究 68、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研究69、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70、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研究 71、转变职能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地位研究 72、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研究 73、政府职能发展趋势研究 74、系统政治理论的原则与运用研究 75、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研究 76、行政机关的组织气候研究 77、不同层级政府组织的比较研究 78、中外行政组织体制比较研究 79、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80、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81、生态组织与我国当今行政组织体制的关系研究 82、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83、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84、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85、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86、公务员考绩研究 87、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研究 88、当前人才流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89、建立社和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 90、中国公务员管理体制研究 91、社会主义行政领导的角色研究 92、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93、公务员辞职、辞退理论与实践研究 94、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95、民治型领导与专制型领导的比较研究 96、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民关系的本质研究 97、试论政府公关与企业公关之异同研究98、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研究 99、政府公关对搞好政

民关系的意义研究 100、论县(市)宏观决策中党政关系研究 101、浅析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研究 102、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103、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104、中西行政决策观念之异同研究 105、我国传统决策文化对当代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106、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107、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108、“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109、行政授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110、行政监察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研究 111、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112、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研究 113、标本兼治反腐倡廉的对策研究 114、舆论监督研究 115、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116、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 117、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18、行政诉讼法对加强行政管理的作用研究119、行政道德与行政法制的关系研究 120、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 121、“会议”与行政决策研究 122、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123、行政文化研究 124、事业单位分类与管理研究 125、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126、企业人事管理研究 12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128、国民政府五院制与孙中山五院制思想之比较研究 129、香港廉政公署研究 130、新加坡行政监察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131、英国地方政府组织体制的发展与演变 132、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133、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研究 134、电子政务问题研究 135、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研究 136、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和领

导经济建设研究 137、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可资借鉴的本土化资源研究138、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139、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研究 140、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41、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142、行政管理法制化研究 143、我国法院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144、公务员考试评价机制研究 145、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146、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147、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48、乡镇行政管理研究 149、县级政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0、政府行政执法研究 151、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152、政府“法制”研究 153、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研究 154、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研究 155、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5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5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158、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研究 159、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60、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161、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2、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务公开制度163、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民的决策参与方式 164、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65、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6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7、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168、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 1、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 2、构建我国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3、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4、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 5、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 6、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 7、A Review of Debates within Political Psychology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述评 8、情感与认同——政治心理学的孪生子 9、论政治心理学在和平与冲突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10、试论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1、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探微——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2、利益互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13、米山桂三先生遺稿「政治心理学講義」草稿 (米山桂三先生追悼論文集) 14、恐惧与宪政:宪政的政治心理学基础 15、领导心理学与政治心理学的交叉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 17、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 18、政治心理学:内容、价值与方法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19、“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 20、政治心理学 二、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1、政治心理学的源流与发展动向 2、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官僚个体与组织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基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 4、洞悉学生心态强化德育教育——兼论政治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5、人,政治,心理学(中)——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6、人,政治,心理学(上)——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7、人,政治,心理学(下)——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8、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9、政治心理学的若干例证性研究 10、思想政治心理学差异同一模式的实践应用 11、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12、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安置小区基层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 14、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15、联盟凝聚力的政治心理学探究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17、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优秀论文范例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老师 专业班级电子商务20061 姓名 学号 20052021138 2009年 5月 30 日

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学院毕业论文选题、论文指导以及论文备份等工作流程的深入了解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对其作了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界面设计,并完成了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开发。本系统采用简单灵活的ASP 语言,并结合简单灵活的Access 数据库,实现在线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提供学生一个完全公正、开放的选题平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与指导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同时提供了论文电子稿的保存手段,提高了教务人员

(1) 1.1系统现状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系统开发方法 (1) (2) 2.1系统调研 (2) 2.2系统总体目标 (2) 2.3技术可行性分析 (2) (3) 3.1系统需求分析 (3) 3.1.1功能需求 (3) 3.1.2性能需求 (3) 3.2系统流程图 (4) 3.2.1数据流程图 (4) (4) 4.1概要设计 (4) 4.1.1功能模块结构图 (4) 4.1.2功能模块描述 (5) 4.2数据库设计 (6) 4.2.1表设计 (6) 4.3详细设计 (6) 4.3.1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8) 4.3.2论题管理模块设计 (9) 4.3.3学生选题模块设计 (10) 4.3.4筛选学生模块设计 (11) 4.3.5留言联系模块设计 (12) 4.3.6上传论文模块设计 (13) 4.3.7查看论文模块设计 (13)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逻辑主线清晰: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因此,学生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来理解课程的其他内容。 2、课程的逻辑关系严密:基于以上的课程逻辑主线,教材内容的逻辑构成是:首先我们解析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然后,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第三章中,我们展开了对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状态的分析,由此说明了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章的分析构成了全部政治学原理的基石。从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沿着由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引出的两条逻辑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展开了层层分析。在政治关系本质内容层面上,我们分析了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权力可以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体现,而公民的政治权利则基本上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是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进行的分析,其中国家是典型的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治团体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体现。政党则根据情况不同而不同,其中执政党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是从行为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展开的分析,其中治理是政治权力的典型行为,而政治参与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行为。第八章对于政治的文化层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任何政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九章主要论述了政治发展问题。第十章对于民主的分析,是政治的基本价值要求,由于民主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学的总结。 3、课程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围绕着社会政治的基本现象,课程展开的分析和论述具有基础理论的特点,所谓基础理论性,是表示:(1)所分析的政治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的现象;(2)课程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上展开和进行的,因此,课程是对于所有同类政治现象的一般概括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3)课程按照理论逻辑进行的,而不是对于政治现象的简单描述,这就是说,课程的重点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具体的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所说的课程的特点,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线索,从而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同学注意以下八个方面,或者从这八个方面来把握学习方法: 1、要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挂在电大在线,该网络课程根据本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调整、充实,整合成为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性、随时更新、适合成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媒体。该网络课程既可以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用作考试复习,因而,它是同学们必须要重视的教学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摘要:政治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虽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并不是政治与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在研究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相连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还尚未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关键词:特色;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从个人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倾向。 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于1978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① 下面来看看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所做的解释。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广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结构,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而且还包括制度层面的文化,即政治制度。第二种是中义的观点,这也是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其观点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三方面。第三种是狭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只研究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结合上述三种观点和中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的总和。②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概念,其作用和影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就是引导普通民众充分而广泛地参与政治过程。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之后,至70年代达到兴盛,而我国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开始借助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来认知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并在总结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①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到29页。 ②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姓名: 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 年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绩:

目录 一、内容摘要 二、政治学原理课程综述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四、理论联系实际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政治学原理》是有关什么是政治以及如何认识现实政治生活的政治学入门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立场和方法,从客观现实出发,对于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把它概况规纳,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态。《政治学原理》是人们认识把握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思想基础,是掌握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不是对政治的简单描述,不是对于具体政治形势的简单陈述,不是对于千差万别的现实政治现象的个别分析,《政治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政治操作原理;二是政治分析原理。

论黄山电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1、政治与政治学以及历史与现状 政治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是人类社会长期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社会成员,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科,当今政治学的研究已经综合科学的因素形成了一个非常有体系的学科,总结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2、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力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加量,公民权力为: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划分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力的意义,界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定义。 3、国家与政府 国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概念本质和内容,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机构。政府主要介绍了政府的含义和特征,政府权力结构的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和基本内容,对国家和政府有一个科学正确的理解。 4、政党与社团 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社团作为公民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阐述了社团的性质和类型,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发挥作用。 5、政治秩序治理 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6、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介绍了作为政治参与两大支持的政治选举与社会监督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方式,指出政治选举是要为解决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矛盾状况提供一种基本途径,而社会监督则是试图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角度为公共权力的正当行驶提供某种不可取代的保障,说明了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政治监督的重要作用。 7、民主与民主化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化民主宪政的过程。 8、政治文化与意识形式 政治文化被认为是政治体系的精神方面,政治意识形式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政治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论文选题参考 1、目的论下政治与的统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 2、从意图到责任 :中国政治精神的嬗变 3、礼义差等与契约平等──有关分配正义的政治思想比较 4、后殖民批评的政治选择:以斯皮瓦克为例 5、政府会计改革:驱动因素与变革效率——基于政治、市场逻辑与组织行为的视角 6、论非道德主义的政治——马克思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7、关于政治化问题的思考 8、公民社会的政治定位与政治 9、政治:“以德治国”的本体定位 10、公共性的政治理解 11、论政治中的人权理念 12、论政治视域中的官员诚信 13、政治的价值性与政治诉求 14、霍耐特与批判理论的"政治转向" 15、中国政治研究60年及其展望 16、现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17、儒家政治批判 18、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价值取向 19、当代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政治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20、论政治中的人权理念 二、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1、政治结构探析 2、思想自由与政治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几个问题 3、政治与官德建设 4、目前中国农村基层自治面临的政治困境 5、政治研究:现状与期待 6、试论政治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 7、政治的类型及其比较 8、试析孟子士入仕的政治思想 9、我国执政党的政治建设及其实现途径 10、论“孝”的政治意蕴 11、周公的“德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 12、儒家的忠恕思想及其政治启示 13、先秦儒家的政治教科书──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 14、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局限与超越 15、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分析 16、制度精神:基于现代"人文理性"之优良政治价值诉求 17、和谐世界理念:一种新的政治 18、政治及其中国建构 19、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政治思考 20、先秦儒家“和”政治思想研究

现当代论文选题范文

现当代论文选题范文 现当代论文怎么选题呢?以下是带来的现当代论文选题,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现当代论文选题【1】 1 论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2 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鲁迅小说中的 * 形象 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5 论鲁迅小说的:“民性改造”思想 6 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7 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8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9 《故乡》与《春蚕》的比较谈 10 * 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 11 论胡适《尝试集》 * 现代文学的贡献 12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13 论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4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 * 现代诗歌的贡献 15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16 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17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18 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19 论《新青年》 * 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

20 论五四时期的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关系 21 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 22 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23 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 24 论文学研究会 * 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25 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26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27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 28 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29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30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31 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32 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33 论左联 * 行动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34 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 35 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 36 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 37 论茅盾小说《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38 论茅盾小说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 表现 39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40 论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说 41 论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政治学原理(补修课)综合练习题

政治学原理(补修课)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K74、()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D 布坎南 19\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5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 120、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系统阐述直接参与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民主权”学说被认为是直接的或参与制式的民主理论的典型代表。 B 卢梭 9.1956年,()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D 阿尔蒙德C2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D 社会伦理C96、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看,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主要是()。A 自由主义 C77、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的政治行为。D 普通公民 C117、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这种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就是现代()制度。A 政党 D121、()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A 代议制 D111、()主要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D 宪政 D4、()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A 道德 D15、道家的政治学说以()为思想核心。B 法自然 D75、第一个真正论及公民政治参与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意义的近代理论家是D 托克维尔 D57、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 多党制 D70、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的形式来实现的。D 重叠共识 D128、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A 暴力革命 D129、第二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B 军事战争 F126、法国思想家()曾经指出:民主国家的一个非常自然、但又非常危险的本能“就是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多数享有无限的权威,不仅容易使个人的意志受到征服而造成思想的专制,而且也容易造就“巴结大多数”的国民心理。 D 托克维尔 F127、法国思想家()认为,民主共和国的存亡,取决于公民的“品德”,一旦社会大多数人失去这种品德,或者被“民主的急躁”所支配,民众的行为就会失去规制,民主的缺陷将会变本加厉。 B 孟德斯鸠 F81、()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 A 法国 F51、法国思想家()曾经指出:在政治生活中,共同的敌意几乎总是友谊的基础。 B 托克维尔 F46、分权制衡主要是()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C 资本主义 F3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认为政治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成为现代民主共和制的理论基础。 B 人民主权论 G55、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政党的典型。 C 单位化 G31、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君权神授论 G26、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政治权利 G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D公共利益 G11、1880年美国()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哥伦比亚大学G105、()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D家庭 G90、()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B公民监督 G92、()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A 《公民文化》G99、()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B 个人主义 H8、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B 神权 H102、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D 实用H107、()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D 亨廷顿 J130、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B 中产阶级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人权、以人为本等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自由宽松,因此,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生活领域;民主政治 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法治、人权等政治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往往是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手段,而不是当 作一种政治制度,片面强调革命和专政,甚至搞“全面专政”,结果导致十年内乱。1949年后,“以人为本”也一直被当作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十三大明确把民主政治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2002年,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提出“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 化”;2007年,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2007年11月,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有这些直接推动着我国政治现实的变革。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推进 谈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但中国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成功正是得益于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线,反之,前苏联改革失败则是因为奉行了一种相反的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策略。我们认为,如果按照西方的政治标准,如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等,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就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江泽民也曾指出:我们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访美期间深刻指出: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变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实际进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中国封建社会各级官员一旦为官,则终身为官,世代为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曾提出不搞终身制,但事实上领导干部仍然是无任期、不退休。这种事实导致了官僚主义盛行,干部队伍老化等弊端。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

政治学科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政治学科教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学科教学论文选题参考 1、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教学改革浅析 2、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示范性探析 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如何"教以致用" 4、教学方法艺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 5、关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几点体会 6、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7、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应重视思想引领 8、发挥政治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9、新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研究 10、论高分学生群培养的信息素养策略--以文科综合模式下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与高考备考指导为例论高分学生群培养的信息素养策略 11、贴近学生实际是中职学校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 12、拟态环境下的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 13、议程设置理论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4、浅谈对政治学科教学的几点看法 15、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反思 16、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17、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8、妙语生花课堂增效——政治学科教学语言摭谈 19、简论提升政治学科教学效能的举措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20、政治学科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方式的结题报告 二、政治学科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1、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析 2、积件思想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浅析“思路教学”在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4、浅谈如何做好政治学科教学工作 5、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6、讨论法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7、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有效结合之我见 8、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艺术化微探 9、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思考与探索 10、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11、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导学案“三驾马车”拉启活力课堂——研学后教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3、试析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感受文化影响》教学为例 14、关于建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共同体实践的“微”路径探究--以福建省政治学科教学共同体为例 15、多媒体辅助手段与政治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浅议 16、浅谈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应关注的问题 17、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18、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思路教学”的应用探析

政治学原理论文2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政治学原理论文 题目: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当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政治运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影响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政治传媒化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而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有力工具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因此,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而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灌输政治知识 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发展政治人格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传播和灌输政治知识是实施政治运作、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要求。因此了解更多的政治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政治信息、了解政府活动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现实的描述、说明、解释,对受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可以从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发展出对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及共认的意义构想,并使得人们据此来决策自己的种种行为。比如在我国党政机关内部都有定期的有关政治的书刊读物,以便加强党员及领导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政治知识。而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接触学习各种政治课本和政治理论,大量的学习

关于史记的论文标题摘要范例

关于史记的论文标题摘要 范例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7.解读《史记》中“发奋自强”之精神 【摘要】:本文通过条析《史记》历史人物的兴衰成败及论赞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反复强调发奋自强精神的重要性。发奋自强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取胜的法宝之一。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史记》历来被人们所称赏,其原因固然是多种而复杂的,但文中处处闪耀着的中华民族之精神,不能不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古代伟大的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为八种:一是热爱中华、首倡一统的爱国精神;二是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三是…. 8.从“豫让”形象和司马迁的悲剧人生看《史记》的悲剧美 【摘要】:《史记》以其悲剧篇目之多,悲剧人物之众,悲剧类型之复杂,形成了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在《刺客列传》中,通篇以报知遇之恩为叙事的主线,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知死勿让,杀身成仁的刺客形象。其中豫让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的悲剧色彩又最为浓重。作品是灵魂的回声,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就是作家人格的物化形式,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特色。作者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对《史记》悲剧美的形成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悲剧美是《史记》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史记》文学性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史记》有人物传纪120余篇,其中57篇是直接以悲剧人物命名的,加上涉及悲剧人物的二十几篇,《史记》全书共有70余篇悲剧性作品,记载悲剧人物近120人。单从统计数字上看,《史记》就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着作。一、知死勿让的抗争———从“豫让”的复仇行动看《史记》悲剧美 10.从《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摘要】:从《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他衡量生死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自先秦以来,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就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与探求,由此引出的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就先秦儒家和道家来说,儒家是重仁义,轻生死;道家是求养生,避祸患。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追求真理,到了孟子更进一步提出…. 11.论《史记》“以兵驭文”的文章风采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政治学原理结业论文 指导老师:覃梅 题目:从网络的发展看中国的政治参与 班级:社工0902班 姓名:张岩松 学号:U200917346 2011年1月10日

从网络的发展看中国的政治参与 提要: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有4亿网民会或多或少地关心时政、参与政治,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加。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按照布莱克维尔的《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政治参与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以此可以推论出:网络政治参与就是指公民以网络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政治生活的行为。它的具体表现形态一般分为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传播、网络政治宣泄、网络政治选举、网络政治结社、网络政治谣言,等等。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认识和把握网络政治参与的强劲动力,如何面对和消解网络政治参与的阻力,使网络政治参与走上积极健康有序的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呢?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科学民主动力和阻力 一、网络政治参与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强势动力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公民通过网络积极进行政治参与,无疑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网络政治参与为密切政府与公众关系打造了一个新平台 传统的政治参与,公众的参与满足感较低,总感觉自己与党和政府的政治距离比较疏远。正如查尔斯?泰勒所指出的那样:?‘距离’所象征的意义,是表示政府机关已经与普通公民脱节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疏远不仅削弱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也使政府的政策难以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所以,一个健康的自由的公共领域是消解距离感的最好场所。?公共领域不仅扮演限制权力的揭露弊端的角色,它同样可以提供或破坏、升高或降低、支持或阻碍公共辩论与意见交流。?网络就是这样的公共领域。比如,最近几年每次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主任都争相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直接对话,到新华网开设?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栏目,网上参与的帖子几十万计。不少代表和委员表示,大多数帖子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不乏真知灼见,对他们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很有启发。正如网民所说,我们可以做?编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尽公民的一份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与网民在线交流互动,不少省市主要领导人开设博客和论坛。所有这些,都为密切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政治性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政治性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性论文选题参考 1、农村基层公共空间中的政府在场——以基层的政治性与社会性为视角 2、绩效考核政治性对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3、绩效评估中的政治性考虑——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情境研究 4、“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反思 5、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 6、政治性与政治:后原教旨主义的政治视野——以穆芙和巴迪欧为例 7、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 8、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容淡化 9、中国政治性非营利组织成长模式探析 10、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 11、翻译的政治性和翻译政治 12、政治性: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 13、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 1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政治性“过度阐释”现象分析 15、北京市“控规调整”中的技术与政治性因素分析 16、組織政治與組織發展:一個政治性觀點對中立性觀點的探索 17、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18、中国检察监督的政治性与司法性研究 19、行政审判权:一种具有政治性的司法权力

https://www.doczj.com/doc/7f4679001.html, 20、“生活政治”和“微观权力”的浮现——论日常生活与新写实小说的政治性 二、政治性论文题目大全 1、论公共品供给的政治性诱致与政府行为--"形象工程"的微观分析框架 2、关于技术的政治性 3、阶级意识与性别呈述——也谈左翼电影的政治性 4、论法治的政治性 5、企业政治战略、政治性社会资本与政治资源获取——政府俘获微观机理的实证分析 6、略论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原则 7、美国法院系统司法权的政治性 8、"诗性政治"论——兼及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融通 9、中国预算法的政治性和法律性 10、书报刊中常见政治性差错例析 11、试论文学集团的政治性——以梁代两大文学集团为例 12、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13、翻译的政治性——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一个议题 14、现代政党制度与我国的政治建设——谈的政治性 15、从政治性看中国政论文献的英译 16、科技期刊要注意防止政治性差错 17、我国跨国经营政治性风险及其应对 18、直面跨国经营中的政治性风险 19、政治性汉英口译错误的语用学和心理文化评析

毕业论文选题范文

毕业论文选题范文毕业论文题目 ASP001-基于ASP的论坛的设计与实现 ASP002(1)-在线手机销售系统(通过答辩) ASP002(2)-在线手机销售系统 ASP003-基于WEB的旅游网站建设(通过答辩) ASP004-购物系统1 ASP005-网上购物系统2 ASP006-文章在线发布系统 ASP007-校园新闻发布管理系统(ASP+ACCESS) ASP008-毕业设计花店 ASP009-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asp+sql) ASP010-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通过答辩) ASP011-公交查询系统 ASP012-红旗汽车修理厂物资流通管理系统 ASP013-站的设计与实现毕业 ASP014-网上动态同学录系统 ASP015-网上盆景系统(通过答辩) ASP016-新闻发布系统1 ASP017-在线教育系统 ASP018-网络考统的开发与设计ASP ASP019 C语言教学系统+论文

ASP020交友录) ASP021-学生管理系统 ASP+ACCESS (毕业论文+代码) ASP022-网上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有问题) ASP023-期刊系统(期刊稿件处理系统) ACCESS ASP024(1)-毕业设计ASP+ACCESS聊天室 ASP024(2)-聊天室(简单) ASP025-仓库即时查询系统ASP+ACCESS ASP026-个人网站 ASP027-音乐网站 ASP028-留言板ASP+aess ASP029-网上英语考试asp+sql ASP030-网上服装销售系统(ASP+aess论文全套) ASP031-新闻发布系统2 ASP032-网上图书销售系统 ASP033-房产信息管理系统 ASP034-教学评估系统 ASP035-网上评教系统 ASP036-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ACCESS ASP037-办公自动化系统 ASP038-酒店预定管理系统 ASP039-学生成绩查询系统ASP+ACCESS ASP040-学生排课管理系统ASP+SQL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1

B 柏拉图指出一个理想国具有(ABCD)的美德。 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A 新闻舆论 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ABCD 比例代表制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主要有ACD。C 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这种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就是现代A制度。A 政党 传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被认为是AD。A 全能主义D 一元主义 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政治文化主要由BD构成。B 政治心理D政治思想 从历史的角度看,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ABCD 从历史的角度看,下列权利属于第三代“权利”的是ABC A 少数民族语言权B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 C 民族自治权从历史的角度看,下列权利属于第一代“权利”的是ABCD 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ABC)A集权原则B 分权制衡原则C 议行合一原则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看,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主要是A 自由主义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D的政治行为。D 普通公民D 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途径有A 宪政建设B 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D建立政治共识 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ABD)。A 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B 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D 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德国社会学和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AC)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 C 法理型权威国家 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C利益 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的政治背景是取代ABC。A 法西斯统治B个人军事独裁统治C 殖民地统治 第二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B 军事战争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政治背景是取代BCD)。B 人专制统治C军人政体D一党制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C妥协D选举 第三条道路有许多不精确的表述。原因在于第三条道路综合了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传统,包括A 现代社会民主主义B 现代自由主义C 保守主义 第一次民主化浪潮的政治背景是取代A绝对君主制D 贵族制统治 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A 暴力革命 第一个真正论及公民政治参与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意义的近代理论家是D托克维尔 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ABCD E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ABCD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 F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B,认为政治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成为现代民主共和制的理论基础。B 人民主权论 法国思想家B认为,民主共和国的存亡,取决于公民的“品德”,一旦社会大多数人失去这种品德,或者被“民主的急躁”所支配,民众的行为就会失去规制,民主的缺陷将会变本加厉。B 孟德斯鸠 法国思想家D曾经指出:民主国家的一个非常自然、但又非常危险的本能“就是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多数享有无限的权威,不仅容易使个人的意志受到征服而造成思想的专制,而且也容易造就“巴结大多数”的国民心理。D 托克维尔 法国思想家B曾经指出:在政治生活中,共同的敌意几乎总是友谊的基础。B 托克维尔 方案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D 理想主义 分权制衡主要是C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C 资本主义G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 ACD)。A公共政策 C政治体系 D政治过程 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D公共利益 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B 社会契约理论C 自然法理论 古希腊时期的AB)把民主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 国家三要素说认为具有AB)即为国家A权者B土地 H 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B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B 神权 划分选区的依据主要有AD。A 行政区原则D 人口分配原则 J 基于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学家将一种总体的政治文化划分(BCD)。B 政策文化C 过程文化D体系文化 集权原则是BD)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B奴隶制D 封建制 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D 宪政 就其行为方式来说,政治参与常见的和主要的方式有ABC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