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及原因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浅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作者:汪凌娜甘韵怡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01期摘要:本文简述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情况,探析了中国周期波动形成的原因,并得到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理论;特征;启示一、经济周期主要理论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通论》中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降低,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短期中出现衰退。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模型。
其乘数-加速原理的主要思想是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和产量的增加,而收入和产量的增加以后,将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再增加。
而且这种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收入或供给增长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经济处于扩张期;反之,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期。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1.投资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投资率的剧烈波动导致经济的一冷一热,经济周期即表现为短促的扩张期和较长的衰退期。
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动力,粗放式投资大量增加,使得中国的投资率历年增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引起了经济的波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达到70477.4亿元,而2005年增至88773.6亿元,增速达26.0%,到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
较高的投资增长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高水平的投资不可一直持续,当其下降时即会导致GDP的剧烈波动。
2.物价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另一原因。
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能够反映商品的供需状况,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和生活,人们会选择消费或不消费,这直接会冲击我国经济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h-,,-朱百毅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1k}1110eco肿lIlic8&盹咙呼mem瞰:searchN0.320cr7波动的原因分析(广两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20年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分为5个周期,并且就每个周期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同时深入分析了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
最后指出,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存在着自我膨胀的特点,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控制,中国经济波动是投资和消费需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周期;消费;投资Abstract:Thepaper劂ewedme20ye一¥devel()pmentofCIline阮econ∞呵af【ertlleRef商mtion明df撕|Ildfiveeco肿商ccycl嘴Witllintho∞20yBars.FunllenIlnre,thech嘲ctefistics0feachecon丽ccyclewere鲫alyzedandt}le代a¥onwhytIloseecor帕Inicnuct嘶onswereh硼叩酬was矛venintIlispaper.The舢lusi咖are,tIIeco璐llITlption锄dtIleinvesnI把ntdPmandsinRd曲Ilationperiodwer;eself—inllated,theeoo∞mic掣明恤w鹊ac叫lye衄劬Ued蚰dt11e蚴n0II】icnuctuatio璐眦theresIlltofinteractionbetweentllecomumlPti蚰锄dⅡ屺iIIvlesⅡI伧mde咖ld8觚dt}地e(籼Illic殍uwthcon砌.鼬卵帅rds:Refonnadon;‰rniccycle;ConsuHlption;InvesⅡnent1引言财富的增长一直是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甚至在早期,财富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唯一对象,显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并不知道如何精确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学家,他们更多的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财富作用、产生和分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第34卷 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Vol.34 No.4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J ul.2007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郭根山,刘玉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
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积累;问题;理论分析;评价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420196204作者简介:郭根山(1963-),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统计资料表明,1953-1978年间经济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和6.0%。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内容摘要: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做出总结,并研究了经济周期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特点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课题才得以展开,我国经济周期的讨论才热烈地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5年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兴趣大增,取得了很多成果。
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之后,开始出现滑坡,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最早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了出来。
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周期。
同时,杜辉也发表了论证前苏联社会经济增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的论文。
宫着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为我国建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我国的经济波动。
这场始于1985年的理论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研究经济周期,首先要明确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划分基本上是相同的。
施发启(20XX)用转折点检验和自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对经过平滑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得出的结果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确实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周期长度主要为四到五年。
根据从波谷到波谷可以将我国GDP增长率划分为九个周期: 1953 —1957年 ,1958 —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
刘树成(20XX)的划分除了最后一个周期是1991—1998年外,其余的与施发启完全相同。
刘恒和陈述云(20XX)完全采纳了上述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极高的速度,而这种速度增长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其中,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周期是指价格、产出、就业、利率、物价等经济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涨跌变化。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和增长,然后又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放缓和衰退。
经济周期的周期性和波动性非常明显,下面是经济周期主要的四个阶段:( 1)繁荣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得到加速和拓展的时期,包括GDP 的增长、产出的增加、失业率的下降、物价的上涨等。
( 2)收缩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出现放缓和下滑的时期,包括GDP 的下降、产量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下跌等。
( 3)萧条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处于萎靡状态的时期,包括GDP 的下降、产量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下跌等。
(4)复苏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重新开始增长和拓展的时期,包括GDP 的增长、产量的增加、失业率的下降、物价的上涨等。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 1)历史周期方面的研究中国在1949 年成立新中国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时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步开始。
1949 年至近几年间的中国经济周期研究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的经济周期主要由计划和政策驱动,周期长短不统一。
60 年代到80 年代的调控周期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更具规律,主要涉及国库券发行、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发行量等政策措施。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和结构的复杂,周期研究开始从单一的商业周期向全局周期研究拓展,人民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影响逐步明显。
( 2)中国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经济、国际经济和政策因素。
在国内经济方面,物价、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变化是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原因。
同时,国际货币和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实证分析作者:郭众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31期内容摘要: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投资波动被认为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本文在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乘数-加速数”模型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敛散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投资波动乘数-加速数模型仿真模拟我国经济周期的研究现状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一国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过程,而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因素同时而普遍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
但许多学者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来的收敛与发散趋势的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在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提出政策建议时缺乏实际效果的模拟。
基于此,本文采用“乘数-加速数”模型以及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定量研究,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宏观经济政策建议效果进行模拟。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原因分析本文根据“谷-谷”法将我国1953-2009年划分为9个经济周期,而从2010年开始则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见表1)。
1953-1976年,经历了5个较为完整的周期,属于典型的古典经济周期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波动幅度变小,处于扩张状态的概率较大,由原来的“大起大落”变为“短起短落”,再到1994年以后的“缓起缓落”,从2001年开始表现为“高位-平缓”型。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形成“高谷底、低峰值、长平台”的周期特征,我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整体上呈收敛态势。
在对经济周期初步分析之后,本文试图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创造供给也创造需求,是供需一体的经济活动。
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图1(数据来源同表1)表明1979-2012年期间,特别是1990年以来,当投资增长较快时,经济增长也较快;投资增长放缓,经济增长也减慢。
二者总体上保持一致,但也有差别,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于经济增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发展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发展,探究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初期探索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进行的一次全面改革和开放的运动。
这一背景下,中国领导层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决心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改革,农村责任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引入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
随后,中国在城市经济中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和外资,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保证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在这一体制下,政府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
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调整,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
中国加快了市场化、产权制度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和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扩大,给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贸易壁垒的增加,也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将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中国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摘要:研究了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情况,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古典型周期向改革开放以后的增长型周期转变,经济增长率波动呈现高位平稳的特点。
同时,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不断延长,波动幅度不断缩小,波峰位置在逐渐下降,波谷位置在逐渐升高。
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渐增强,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古典型周期,增长型周期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
在中国六十年经济建设的历程中,经济发展有时发展得十分顺利,有时又会出现比较大的滑坡。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市场机制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受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影响日益加深。
研究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认清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对于我们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经济周期的描述经济周期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研究。
在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自那时起,类似的危机大约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这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1977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一文中对经济周期作了如下描述:“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在二战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经济周期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总产量绝对值的变动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绝对值的扩张与收缩。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总产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已经较少出现,现代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描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对长期均衡值偏离情况的周期性变化,对经济周期的考察主要体现为对年度经济增长率周期变化的研究。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一个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
1、1976年前急剧动荡型经济周期,1976年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表现为强烈的上下急剧波动,特点为:峰谷落差大;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绝对相关;周期更迭频繁且年份很短。
由于这五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为纯粹的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极大。
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投资周期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经济波动幅度强烈且周期年数较短根本上归因于政府投资的多变性。
2、文革后,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GDP 增长率从1977 年的7.6%增长到1978 年的11.7%。
1978 年改革开放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之后GDP 出现下滑,到1990 年经济周期走入谷,谷值为5.2%,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
经分析,1977—1990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准市场经济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前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业格局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且日显突出以及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导致资源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供需矛盾,引起了我国经济的短周期波动。
3、1991-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在l991—1999年第九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周期保持了三年的持续上升,随后出现拐点并稳步下降,经济周期表现出短扩张、长收缩的特点,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向平稳。
由于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价格机制转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抗衰力。
2O世纪90年代后期,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防止了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
1978—1990年间,物价被冻结,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主要随供给面变化,供需矛盾引起了经济的强幅波动。
1990年后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信息逐步成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参考,减缓了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I。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中国商界》2010年9月总第206期·1 1 9·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活动(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和衰退阶段。
当经济活动处于扩张阶段时,往往体现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和就业的上升,当经济活动处于衰退阶段时,上述四个指标就会下降。
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研究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内生论和外生论。
内生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经济体系内某种因素引起,如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等等。
外生论则认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外某种因素引起的,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等等。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构建数理模型来分析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
国内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 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形成原因等方面。
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进行划分,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经济周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实际GDP增长率,根据经济周期划分的峰-峰法,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
第一个经济周期是1979年至1984年,第二个经济周期是1984年至1987年,第三个经济周期是1987年至1992年,第四个经济周期是1992年至2007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经济周期,根据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如果不出现意外,第五个经济周期已于2009年见底,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各周期波长长短不一,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经济周期(1979-1984)波长五年,第二个经济周期(1984-1987)波长三年,第三个经济周期(1987-1992)波长又是五年,前三个经济周期波长平均为4.3年,属于短周期,但第四个经济周期(1992-2007)波长长达十五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及原因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作者:邓春玲曲朋波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03期摘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认为改革开放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波动性较弱、增长性和稳定性较强的特征。
外部冲击是我国经济周期出现的初始原因,内部传导机制是我国经济周期具有内生性及持续性的原因。
在分析外部冲击时,考察了对产出造成外部冲击的外生变量以及导致外生变量变动的实际因素。
在分析内部传导机制时,利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了我国经济周期的内生性及持续性,据此提出熨平经济周期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周期;外部冲击;内部传导中图分类号 F120.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3-0005-0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几次周期性的波动。
如何防止和克服经济的剧烈波动,探索熨平经济周期的对策始终是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重创之后,对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有着更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考察,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特征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为了更准确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本文将利用六个指标[1]从不同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个指标:峰位。
它表明经济扩张时的强度。
峰位大于或等于15%称为高峰型;峰位大于或等于10%小于15%称为中峰型。
峰位小于10%称为低峰型。
第二个指标:谷位。
它说明经济收缩时的力度。
谷位为负值,称为古典型;谷位为正值,称为增长型。
第三个指标:平均位势。
是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
它表明每个经济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
平均位势大于或等于8%称为高位型;平均位势大于或等于5%小于8%称为中位型;平均位势小于5%称为低位型。
第四个指标:波动幅度。
是指每个周期内峰位与谷位之差。
它表明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是衡量经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波动幅度大于或等于10%称为强幅型;波动幅度大于或等于5%小于10%称为中幅型;波动幅度小于5%称为低幅型。
第五个指标:标准差。
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表示实际GDP增长率,为Y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一定历史时期内平均实际GDP增长率或长期增长趋势。
标准差表明了经济对长期趋势的偏离度,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
标准差越大,说明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成分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越大;相反,标准差越小,说明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成分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程度越小。
第六个指标:扩张长度和收缩长度。
是指每个周期内扩张期和收缩期的时间长度。
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小于1的波动属于短扩张型;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1的波动属于长扩张型。
一般来说,扩张长度越长,经济增长越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利用上述六个指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笔者首先利用1978~2007年实际GDP指数的年度数据计算出1979~2007年的实际GDP指数的增长率,并用其表示1979~2007年的实际GDP的增长率,如表1所示。
然后,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上述六个指标进行了测算,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
分析以上数据,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有如下总体特征:(1)从峰位来看,只有第二个周期的峰位大于15%,而平均峰位为12.145%,属于中峰型,这表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既具有增长的强动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盲目扩张。
(2)从谷位来看,没有出现负增长,经济周期属于增长型,并且平均谷位达到6.779%,这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具备了一定的抗衰退的能力。
(3)从平均位势来看,没有低位型,平均为9.347%,总体呈现高位型。
这表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增长。
(4)从波动幅度来看,波动幅度均为中幅型,且从1991年以来有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正在逐步增强。
(5)从标准差来看,前三个周期的标准差逐渐变大,后两个周期的标准差逐渐变小。
说明前三个周期经济的稳定性逐步变弱,后两个周期稳定性逐步走强。
(6)从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来看,前两个周期为长扩张型,第三和第四周期为短扩张型。
2008年由于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到目前为止收缩时间还不确定,因此无法确定第五个周期的扩张类型。
但从2000年~2007年来看,经济以较高的平均位势连续扩张8年,说明这段时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较高的增长性。
总之,改革开放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性较弱,增长性和稳定性较强。
尤其是市场机制建立以后,经济基本持续高位运行,波动幅度保持在较低的区间内,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波动性逐步减弱。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原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周期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经济现象,其形成因素多种多样,是各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笔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周期首先是由外部冲击引发,进而由内部传导机制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一)外部冲击是我国经济周期出现的初始原因外部冲击是指打破经济均衡状态的外部因素,是造成经济周期的最初始原因,主要包括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冲击。
1.对总需求的冲击(1)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的简便,在分析总需求时,我们假定总供给不变。
这样,通过AD-AS 模型可以得知,产出决定于总需求,产出的波动就表现为总需求的波动。
我们利用总需求函数分析那些外生变量的变动会冲击总需求从而造成产出的波动。
假定经济是四部门,小写字母代表实际变量,总需求函数推导如下:假定:消费:c=a+byd; 投资:i=e-dr;政府购买:g; 税收:t+ty净出口:x-my; 实际货币供给:;货币需求:=ky-hr;转移支付:Tr。
推导IS曲线得:r=-*y(1)推导LM曲线得:=ky-hr (2)由IS、LM曲线可以得到总需求函数:=k+h**y-h*(3)在这个函数中,外生变量有:自主性支出a、边际消费倾向b、自发性投资e、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d、政府支出g、出口x、进口占总需求的比例m、固定税收、税率t、转移支付Tr、货币供给量Ms、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
在没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产出是稳定的。
当外部冲击改变了上述变量时,就会改变总需求从而造成产出的波动。
(2)实际因素分析。
纵观我国经济周期的历史,笔者认为,下述实际因素会造成上述模型中外生变量的变动从而造成总需求和产出的波动。
第一,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是造成上述实际变量变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的因素。
制度是经济体系运行的基础,并决定经济运行的效率。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过程,有两次比较重大的制度变迁。
[2]第一次是1979年~1992年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首先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然后是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激发了市场活力。
但由于这期间实行的是计划与市场并行的双轨制,因此并不是一次彻底的制度变迁。
第二次是1993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建设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轨制在其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很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得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这次制度变迁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使经济再次进入扩张期。
上述两次制度变革几乎会改变所有冲击总需求的外生变量,但主要的有自发性投资e、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d、固定税收和税率t、转移支付Tr,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
制度变革会影响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总需求角度来考虑,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确立会激发投资的热情,从而改变自发性投资;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等会提高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税收制度的改革会改变固定税收和税率t;政府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促进民生方面的举措会增加转移支付;证券市场的建立、改革和不断完善使得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发生改变。
当然,制度变革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改变上述变量的,而是一个渐进式的变迁过程。
当上述变量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发生改变时,就会对总需求造成冲击,从而导致产出的波动。
第二,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主要是指政府重大政策的出台或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出现的重大政策变动可以发现,政策变动与经济周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比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调整了经济计划指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当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4.2%,连续几年经济增长率维持在两位数以上。
后来,政府为了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又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
[3]再比如,1997年下半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出口下降以及国内需求不足,中央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政策:银行连续6次降息,财政扩大国债规模,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大的衰退。
2008年我国经济受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又出台了4万亿投资政策使我国经济再次摆脱危机的阴影。
我国政策的变动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外贸政策来体现的。
财政政策的变动会改变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固定税收、税率t和转移支付Tr的值。
货币政策会改变货币供给量Ms,汇率政策会改变出口x,外贸政策会改变进口占总需求的比例m。
当政策变动导致上述变量改变时,就会对总需求产生冲击,从而导致产出的波动。
第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对未来经济运行情况的种种预期对其行为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惟一的决策主体,几乎决定了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消费者的日常消费量。
心理因素在这段时期对经济很难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消费者的自主决策权不断放大,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开始对经济产生影响。
比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人们普遍预期非公有制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看好。
这种预期促使企业增加投资,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心理因素的变动可以影响很多外生变量。
比如,当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运行持乐观态度时,就可能会增加自主性支出a,当企业对未来经济运行持乐观态度时,就会增加自发性投资e。
第四,国际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世界其它各国的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进出口贸易量迅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