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诉概念辨析 法律硕士

民诉概念辨析 法律硕士

民诉概念辨析  法律硕士
民诉概念辨析  法律硕士

民事诉讼法重点概念辨析(2016-07-01)

1.诉的标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提请人民法院确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执行标的: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与执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目标,是由债务人所有并用于履行义务的物或权利。

区别:诉讼标的是以起诉当事人所表明的意思而定的,执行标的对于被执行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任何一个诉都有诉讼标的,而并非所有的诉都有执行标的,只有给付内容的诉讼结果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才会形成执行标的;诉讼标的是一种未决的有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执行标的的存在必须基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且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度。

联系:诉讼标的是形成执行标的的前提,执行标的是对诉讼标的得以实现的保障。

2.确认之诉与给付之诉

确认之诉: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当事人之间有争议的权利或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诉讼。

给付之诉:原告请求被告履行一定给付义务之诉。

当事人根据确认之诉所确认的法律关系,可以在实体上对对方当事人主张相关的权利,如义务不履行权利人可提出给付之诉;在有的给付之诉中当事人对原告请求给付所依据的法律关系有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该法律关系予以确认再确定是否给付,即发生诉的竟合时,给付之诉的审理须对给付的权利义务予以确认,确认之诉是给付之诉的前提,但从形式上讲有一个确认之诉的存在,但实质仍然是给付之诉。

3.民事权利能力与当事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活动,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当事人能力,又称诉讼权利能力,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它只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或资格,具有这种能力或资格的人,并不必然地成为当事人,能够实际地成为当事人,还需要在具体案件中通过起诉或被诉来实现。

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一致性。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同时有当事人能力。

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分离性。当事人能力独立于民事权利能力而存在,无民事权利能力的人确有当事人能力,无当事人能力的人确有民事权利能力。

当事人能力:又称诉讼法上的权利能力或诉讼权利能力,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

当事人适格:指作为当事人就特定的诉讼,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原告或被告,因而受本案判决拘束的当事人。

区别:当事人能力是一种抽象而概括的作为一定的法律主体可以作为当事人的资格,属于诉讼主体要件中的抽象要件,当事人适格是对具体案件而言的,是在具体的诉讼法律关系中具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有当事人能力的人未必对某一诉讼案件而言是当事人适格4.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诉讼权利义务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企业和组织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同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地享有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权利,并同等地承担该国法律所规定的诉讼义务。

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是指一国司法机关如果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司法机关可以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同样加以限制。

诉讼中的对等原则与同等原则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5.协议管辖: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民事争议发生之前或者发生之后,用协议的方式来选择处理它们之间争议的管辖法院。协议管辖是民事诉讼中处分原则的体现。

选择管辖:依照法律规定,对同一案件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

联系:实质都是把选择地域管辖的权利付与当事人。

区别:选以共同管辖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协议管辖是在共同管辖之外选择管辖法院;选是原告单方面的行为,无需取得被告的同意,协议管辖是双方当事人的共同行为,以双方的合意为基础。

6.诉讼担当与诉讼承担

诉讼担当,指本来不是民事权利或法律关系主体的第三人,因对他人的权利或法律关系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处于当事人地位,就该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纠纷而行使诉讼实施权,所受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诉讼承担,即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它是及于民事权利义务的转移而发生的,不同于法定的诉讼担当。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担当都是法定的诉讼担当,并且只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才予以承认。如果权利由他人继受,则构成诉讼承担。7.诉讼权利能力,又称诉讼法上的权利能力或当事人能力,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能力或资格。

诉讼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能够自己实施诉讼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的资格,它又称为诉讼能力。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所为的诉讼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诉讼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相对应的。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也具有民事诉讼能力。但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民事行为能力存在有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三种,而诉讼能力只有诉讼行为。

8.有独与无独: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于已经开始的诉讼,以该诉讼的原告,被告为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的人。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的人。

联系: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去的诉讼参加人。

区别:

a.参加诉讼的根据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请求权;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对原、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与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b.诉讼地位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和本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站在一起,但又有独立诉讼地位的参加人。

c.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原告,享有原告的一切诉讼权利;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一种有独立地位的参加人。因此,其诉讼权利也比较特殊。无独立请求权的当事人原则上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不能对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不能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撤回诉讼请求;如果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没有判令其承担民事责任,无权提起上诉。d.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起诉方式参加诉讼,如果不愿参加诉讼,人民法院不能强制;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诉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

9.证据资格与证明力

证明力,是指证据案情事实的能力,或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或功能。

区别有:其一,证据资格是可能性的范畴,证明力是现实性的范畴,证据资格是法律关于某一事实材料能否作为证据的资格规定,只有具备证据资格的事实材料才能加以审查判断,才具有作为定案依据的可能性,而证明力是证明案情的价值,具备了证据价值才能把可能性的能力转化成证明的现实性。其二,对于证据资格,法律上多加以消极的限制,对它的判断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据规则,而对于证明力,多是允许法官自由心证,法律上的限制很少。其三,从诉讼程序上考察,设置证据资格的限制意在保障证据的质量,确保法官对证明力的准确认定,有利于发现案件的法律真实,证据资格是证明力的法律屏障,一个证据材料,即使具备证据资格,如适格的证人的伪证言,但其不能真实反映案情,也就不具有证明力。

证据资格与证明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证据资格是证明力的前提条件,凡是有证明力的证据材料才能成为证据,才能有证明力可言;证据材料必须先有证据资格,即先成为适格的证据,或可采纳的证据,而后才产生证明力问题。从程序上讲,先是解决证据材料的适格性的问题,然后由法官自由裁量其证据价值。

10.直接证据: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它能够单独地、直接地证明有关案件的主要待证事实,直接证据通常表现为言词证据。

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的证据。所谓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是指证据是在案件事实的直接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所谓直接来源于原始出处,是指证据直接来源于证据生成的原始环境。正是由于原始证据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因而又被称作从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或原生证据。

区别:划分标准。直是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不同作出的划分,原是根据证据来源的不同对证据作的划分;特点。直的特点体现在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作用上,原始证据反映在它的客观性上;主要表现形式。直多为言辞证据,原则形式不一;证明力。直接能单独证明案件事实,原中只有与直重合的部分才能单独证明案件事实

11.自认: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的意思表示。就其性质而言,诉讼中的自认均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亦即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作用

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就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其内涵不但包括一方当事人的陈述,还包括一方当事人就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承认(即自认)和否认。

一方当事人先就某事实作出陈述,才有可能发生另一方当事人就该事实进行自认的可能。如果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自认在先,对方主张在后,也不妨碍构成自认。

区别:1、内容不同。自认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利已方的当事人的案件事实,而当事人陈述的内容除了自认外,还包括否认。2、效力不同。自认能产生免除当事人举证的效力,而当事人陈述只能产生一般的证据效力,只有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

12.缺席判决:指开庭审理案件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询问、核对证据、听取意见,在审查核实未到庭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状或答辩状和证据后,依法作出的判决。它是相对于双方到庭的对席判决而言。

径行判决:是与开庭审理相对的概念,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直接作出判决的审理方式。

除权判决:宣告票据权利与票据本身相分离的判决,使得票据无效,申请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依除权判决要求付款人付款或拒绝现持票人的付款请求。

区别:缺席判决适用于一审、二审、再审程序中,径行裁判只适用于二审程序中;除权判决是特别程序中公示催告的一个环节,是一种非讼程序。

13.延期审理:指人民法院在已通知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公告开庭审理日期后,或者在开庭时,由于出现法律规定的原因,而另定日期对案件审理。

诉讼中止: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发生某种特定原因,使诉讼程序暂时停止。

区别:

适用范围:诉讼中止可以发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以后一直到判决作出以前的任何诉讼阶段,延期审理则只能适用于开庭审理阶段;

适用前提:中止主要来源于诉讼以外,延期来源于诉讼之中。

适用效果:诉讼中止将造成本案诉讼程序的中途搁置,受诉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就本安的一切诉讼活动都应当停止进行,延期审理只是将对本安开庭审理的日期推延,有关诉讼活动并不因此停止,比如通知证人到庭;

恢复审理上:诉讼中止的法定情形来自于诉讼以外,何时恢复诉讼,通常受诉法院是很难左右的。延期审理的法定情形来自于诉讼之中,恢复审理的日期通常由人民法院确定;

法定情形不同:诉讼中止共6种情形,延期审理:(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3)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4)其他应当延期审理的情形。适用的法律文书:中须用裁定书,且应送达当事人,延用决定书。

适用诉讼期间的剔除制度:中止无论期间有多长均应剔除于案件的审理期限,延期审理的期间如在一月之内完全剔除于案件的审理期限超过一个月,则超过的部分应计入审结。

14.诉讼终结: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一方当事人死亡,致使诉讼程序无法进行下去,或者失去了继续进行的意义,由受诉法院据此裁定终结本案程序。

诉讼中止: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发生某种特定原因,使诉讼程序暂时停止。

区别:法律效果。中止是案件诉讼程序的暂时搁置,终结则导致案件诉讼程序的结束;适用的法定情况。中止适用的情形多种多样,终结只能以一方当事人的死亡作为适用前提,并且法院不得酌情自行适用。

诉讼中止的特殊原因包括:A、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B、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C、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D、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等。

诉讼终结的特殊原因包括:A、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B、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承担义务的人;C、离婚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D、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

15.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的区别

必要共同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争诉讼标的是共同的诉讼。普通共同诉讼: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诉讼。

区别:(一)诉讼标的的共同性与同类性不同。必要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同一的实体法律关系争议。当事人在权利、义务上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存在共同关系或连带关系的一般就是必要共同诉讼。而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实体法律关系争议,当事人在权利、义务上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不存在共同关系或连带关系的一般就是普通共同诉讼。

(二)共同诉讼人的相关性与独立性不同。必要的共同诉讼人关系密切,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权利义务,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法律效力。而普通共同诉讼人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的权利义务,相互之间不具有利害关系,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法律效力。

(三)审判方式与审判结果不同。必要共同诉讼是不可分之诉,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统一裁判。而普通共同诉讼是可分之诉,人民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合并审理,也可以分别审理,而且合并审理,一般也是分别判决,普通共同诉讼人常常是胜败不一。

16.管辖权转移与管辖移送。

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本院对案件无管辖权,而依法通过裁定方式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的制度。管辖权转移,指依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同意,将案件的管辖权从原来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转移至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使得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此而取得管辖权。

(1)性质不同。管辖权转移是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了移位,而移送管辖移送的仅仅是案件而非管辖权。

(2)作用不同。管辖权转移是对级别管辖的变通和微调,是为了使级别管辖有一定的柔性,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案件情况。移送管辖是为了纠正移送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错误,尤其是在地域管辖上的错误,使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得到正确执行。

(3)程序不同。管辖权转移包括因上级人民法院的单方决定而转移和因下级人民法院报请与上级人民法院同意的双方行为而转移两种情形。移送管辖则仅表现为单方行为,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移送裁定,无需经过受移送人民法院的同意。

17.诉权和诉讼权利

民事诉权指当事人享有的请求国家给予民事诉讼保护的权利,亦即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就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时,当事人请求国家法院行使司法权来保护民事权益或解决民事纠纷的权利。

(1)联系:

诉权是诉讼权利的基础,而诉讼权利则为诉权在不同诉讼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A.诉权的行使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前提条件,因为诉权的合法行使能够启动诉讼程序,在诉讼程序中,当事人才能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

B.证明权,辩论权等诉讼权利的行使有助于实现诉权的实体内容或行使诉权的目的。

(2)区别:

诉权具有程序含义和实体含义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诉讼权利则仅具有程序含义,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诉权产生于当事人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发生争执之时,先于诉讼开始;而诉讼权利则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之后,存在于诉讼过程中;A诉权的主体是当事人;而诉讼权利的主体有法院,当事人和证人。

B与诉权主体相对应的义务主体是法院,与诉讼权利主体相对的义务主体是法院,对方当事人或证人等。

C根据一事不二讼原则,同一纠纷的诉权通常仅可一次行使(当事人提起再审之诉为法定的例外),而许多诉讼权利(如辩论权,申请回避权等)可有双方当事人多次行使。

D诉权的实体内涵使其有别于诉讼权利。

18.自力救济:包括自决与和解,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已达到维护自己权益的目的,自力救济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民事

纠纷的处理机制。

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机制。

公力救济:是指诉讼。诉讼的是指是由国家审判机关,在纠纷主体的参加下,处理特殊的社会纠纷的一种最有权威和最有效的机制。诉讼的特点:一国家强制性;二严格的规范性。

19.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诉讼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民事纠纷:又称民事争议,是法律纠纷和社会纠纷的一种。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20.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请求法院审判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或者民事实体权利。

诉讼请求:原告以诉讼标的为基础提出的具体的实体请求。换言之,指原告获得实体法上的具体的法律地位或具体的法律效果的诉讼主张。

21.当事人适格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A.与当事人能力:a.当事人能力是针对抽象的诉讼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保护私权的资格,这种资格不以具体案件的不同而转移,对任何民事诉讼,这种资格都是存在的。而当事人适格是考察当事人与具体案件关系的结果,此案中的适格当事人在彼案中就不一定适格。b.当事人能力的有无根据的是程序法,而当事人是否适格的法律依据除了程序法之外还包括实体法。

B.与诉讼能力:有诉讼能力者未必就具体的案件中当事人适格,同时,适格的当事人也不一定具有诉讼能力。当适格的当事人欠缺诉讼能力时,其所实施的诉讼行为无效,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进行诉讼。

C.与当事人的关系:当事人包括非适格和适格的当事人,适格的当事人并不以当事人为限,它既包括成为当事人的适格当事人,也包括尚未进入诉讼程序,但对该诉讼标的有诉讼实施权的案外人。

D.与实际诉讼当事人:实际诉讼当事人不一定是适格当事人;适格当事人如未参加诉讼就不具有实际诉讼当事人身份。

22.第三人与共同诉讼。

第三人:对于已经开始的诉讼,以该诉讼的原告,被告为被告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或者由该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引进后主张独立的利益,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辅助该诉讼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的诉讼参加人。

共同诉讼:与一对一的原告和被告进行单独诉讼相对应的复数诉讼形式。

区别第三人之诉必要共同诉讼

争议诉讼标的非共同共同

争议主体对象同双方有争议同一方有争议

诉讼地位不同原告原告,被告

诉讼行为效力不受牵制须经全体承认

参加诉讼方式可以分开不可分之诉

注:民诉一共讲了七个专题,第一二三个专题与上届ppt完全一样,第四完全不一样,第五第六管辖与当事人一样,ppt上的第六共同诉讼往下都不用看了,第七专题,就是今天刚上传的课件。

《宪法学》:

1.如何理解近现代意义宪法的概念。(包括中国—西方;自己对前人总结概念的理解。)

2.什么是违宪?建立完备的违宪审查制度的意义或价值(人权终极保障)。(狭义违宪和广义违宪。)

3.叙述违宪审查制度的特征—四种模式(各种模式的优劣比较;立足于大陆法系进行比较,站在中国大陆法系的角度。)

高中物理运动学基本概念

运动学基本概念变速直线运动 双基训练 1.★如图所示,一个质点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运 动到C,规定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在此过程中,它的位移和 路程分别为() (A)4R,2πR(B)4R,-2πR (C)-4R,2πR(D)-4R,-2πR 2.★对于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意2 s内的位移一定等于1 s内位移的2倍 (B)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它的路程 (C)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若两物体运动快慢相同,则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相等 3.★★有关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B)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C)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D)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4.★★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打点计时器应用低压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为50 Hz (B)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上面 (C)要先通电,后释放纸带,纸带通过后立即切断电源 (D)为减小摩擦,每次测量应先将纸带理顺 5.★某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v1运动,发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运动,发生了位移s,它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若先以速度v1运动了时间t,又以速度v2运动了时间3t,则它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6.★★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直线运动,先以速度v1行驶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接着又以v2=20 km/h跑完三分之一的路程,如果汽车在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28 km/h,则v1=______km/h。 7.★★一质点由位置A向北运动了4m,又转向东运动了3m,到达B点,然后转向南运动了1 m,到达C点,在上面的过程中质点运动的路程是多少?运动的位移是多少?位移方向如何? 纵向应用 8.★★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下(B)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上 (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上(D)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运筹学判断题

运筹学判断题

判断题√√×× 一、线性规划 1.若线性规划存在最优解则一定存在基本最优解√ (若存在唯一最优解,则最优解为最优基本可行解(一个角顶),若存在多重最优解(由多个角顶的凸组合来表示) 2.若线性规划为无界解则其可行域无界√ (可行域封闭有界则必然存在最优解) 3.可行解一定是基本解× (基本概念) 4.基本解可能是可行解√ (基本概念) 5.线性规划的可行域无界则具有无界解× (有可能最优解,若函数的梯度方向朝向封闭的方向,则有最优解) 6.最优解不一定是基本最优解√(在多重最优解里,最优解也可以是基本最优解的凸组合) 7.x j的检验数表示变量x j增加一个单位时目标

函数值的改变量√ (检验数的含义,检验函数的变化率) 8.可行解集有界非空时,则在极点上至少有一点达到最优值√ (可行解集有界非空时,有可行解,有最优解,则至少有一个基本最优解) 9.若线性规划有三个基本最优解X(1)、X(2)、X(3),则X=αX(1)+(1-α)X(3)及X=α1X(1)+α2X(2)+α3X(3)均 为最优解,其中√(一般凸组合为X=α1X(1)+α2X(2)+α3X(3),若a3=0,则有X=αX(1)+(1-α)X(3)) 10. 任何线性规划总可用大M单纯形法求解√ (人工变量作用就是一个中介作业,通过它来找到初始基本可行解)

11. 凡能用大M法求解也一定可用两阶段法求解√ (大M法和两阶段法没有本质区别) 12. 两阶段法中第一阶段问题必有最优解√ (第一阶段中,线性规划的可行域是封闭有界的,必然有最优解) 13. 两阶段法中第一阶段问题最优解中基变量全部非人工变量,则原问题有最优解×(只能说有可行解,也有可能是无界解) 14. 任何变量一旦出基就不会再进基× 15. 人工变量一旦出基就不会再进基√ (这个是算法的一个思想,目标函数已经决定了) 16.普通单纯形法比值规则失效说明问题无界√ 17. 将检验数表示为λ=C B B-1A-C的形式,则求极大值问题时基可行解是最优解的充要条件是λ≥0√ (各种情况下最优性判断条件)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 政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福利国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英格兰独立公投 国际秩序 核供应集团 简答 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 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 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 论述 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名词解释 相互依存 国际仲裁 特别提款权 超越遏制理论 科索沃战争

脱欧公投 二十国集团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简答 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 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 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 论述 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 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 1954巴黎协定 绥靖政策 奥斯陆协定 简答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 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 论述 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 政治学综合 名词解释 国家元首 阶级分析法 防御现实主义 国际安全 现实建构主义 简答 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 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 论述 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 名词解释 非战公约 位次 外交承认 国际组织 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 论述 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 外交史 名词解释

《运筹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1)

《运筹学》试题样卷(一) 一、判断题(共计10分,每小题1分,对的打√,错的打X ) 1. 无孤立点的图一定是连通图。 2. 对于线性规划的原问题和其对偶问题,若其中一个有最优解, 另一个也一定有最优解。 3. 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可行解,那么它必有最优解。 4.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一定是原问题。 5.用单纯形法求解标准形式(求最小值)的线性规划问题时,与0 >j σ对应的变量 都可以被选作换入变量。 6.若线性规划的原问题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时,其对偶问题也有无穷 多个最优解。 7. 度为0的点称为悬挂点。 8. 表上作业法实质上就是求解运输问题的单纯形法。 9. 一个图G 是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边数最少的无孤立点的图。 10. 任何线性规划问题都存在且有唯一的对偶问题。 二、建立下面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8分) 某农场有100公顷土地及15000元资金可用于发展生产。农场劳动力情况为秋冬季3500人日;春夏季4000人日。如劳动力本身用不了时可外出打工,春秋季收入为25元 / 人日,秋冬季收入为20元 / 人日。该农场种植三种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并饲养奶牛和鸡。种作物时不需要专门投资,而饲养每头奶牛需投资800元,每只鸡投资3元。养奶牛时每头需拨出1.5公顷土地种饲料,并占用人工秋冬季为100人日,春夏季为50人日,年净收入900元 / 每头奶牛。养鸡时不占用土地,需人工为每只鸡秋冬季0.6人日,春夏季为0.3人日,年净收入2元 / 每只鸡。农场现有鸡舍允许最多养1500只鸡,牛栏允许最多养200头。三种作物每年需要的人工及收入情况如下表所示:

试决定该农场的经营方案,使年净收入为最大。 三、已知下表为求解某目标函数为极大化线性规划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表中54,x x 为 (1)写出原线性规划问题;(4分) (2)写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3分) (3)直接由上表写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1分) 四、用单纯形法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16分) 3212max x x x Z +-= s. t. 3 x 1 + x 2 + x 3 ≤ 60 x 1- x 2 +2 x 3 ≤ 10 x 1+ x 2- x 3 ≤ 20 x 1, x 2 , x 3 ≥0 五、求解下面运输问题。 (18分) 某公司从三个产地A 1、A 2、A 3 将物品运往四个销地B 1、B 2、B 3、B 4,各产地的产量、各销地的销量和各产地运往各销地每件物品的运费如表所示: 问:应如何调运,可使得总运输费最小? 六、灵敏度分析(共8分) 线性规划max z = 10x 1 + 6x 2 + 4x 3 s.t. x 1 + x 2 + x 3 ≤ 100 10x 1 +4 x 2 + 5 x 3 ≤ 600 2x 1 +2 x 2 + 6 x 3 ≤ 300

第一讲--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讲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 1、理解质点、时间间隔、时刻、参考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2、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速度和加速度等)。 【知识梳理】 一、质点 1、物体可被看成质点的条件 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者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该物体可看成质点。 2、对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科学的抽象,是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物体进行的近似,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真正的质点是不存在的。 (2)质点是只有质量而无大小和形状的点;质点占有位置但不占有空间。 (3)能把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所谓平动,就是物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与整体的运动有相同特点的运动),如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的运动。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如汽车在运行时,虽然车轮转动,但我们关心的是车辆整体的运动快慢,故汽车可看做质点。 ③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不论物体大小如何,都可将其视为质点。 二、参考系 1、对参考系的理解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2)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4)参考系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在讨论问题时,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常假定它是静止的。 (5)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2、选取参考系的原则 选取参考系时,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例如研究地球公转的运动情况,一般选太阳作为参考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研究物体在运动的火车上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火车为参考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不特别说明,均认为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 (1)不管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但是,一旦被选为参考系后均认为是静止的,这也说明静止是相对的。 (2)当以相对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时,这样的参考系叫惯性参考系,牛顿第二定律仅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三、时间与时刻 位移和路程 1、时刻与时间 (1)时刻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一 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加速度 等状态量。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 用一段直线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等过程量.时间和时刻的表示如图所示。 位移 路程 定义 位移表示质点的位 置变动,它是质点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区别 (1)位移是矢量,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2)路程是标量,没有方向 联系 (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 1、平均速度: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 表示,即v =s t .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矢量,方向沿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且指向前进的一侧。

运筹学期末复习及答案

运筹学概念部分 一、填空题 1.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经营活动。 2.运筹学的核心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模型是一件实际事物或现实情况的代表或抽象。 4通常对问题中变量值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它可以表示成一个等式或不等式的集合。5.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最优化技术,并强调系统整体优化功能。 6.运筹学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之间的关系。 7.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优势是应用各学科交叉的方法,具有典型综合应用特性。8.运筹学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依赖于_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 9.运筹学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 10.用运筹学分析与解决问题,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 11.运筹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 12.运筹学中所使用的模型是数学模型。用运筹学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求解。 13用运筹学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定义待决策的问题。 14.运筹学的系统特征之一是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功能关系。 15.数学模型中,“s·t”表示约束(subjectto 的缩写)。 16.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要回答的问题有性能的客观量度,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因素。17.运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经营活动。 18. 1940年8月,英国管理部门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11人的运筹学小组,该小组简称为OR。 二、单选题 19.建立数学模型时,考虑可以由决策者控制的因素是( A ) A.销售数量B.销售价格C.顾客的需求 D.竞争价格 20.我们可以通过( C)来验证模型最优解。 A.观察B.应用C.实验D.调查 21.建立运筹学模型的过程不包括( A )阶段。 A.观察环境B.数据分析C.模型设计D.模型实施 22.建立模型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去揭晓那些重要的或有关的(B ) A数量B变量C约束条件 D 目标函数 23.模型中要求变量取值( D ) A可正 B可负 C非正 D非负 24.运筹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具有(A ) A 连续性 B整体性C 阶段性D再生性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往届试题 2003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主权平等、国家安全、秘密外交 二、简答题 1.列举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对外交的2点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 4.自由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 5.现代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 1.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看法的异同比较 2.是否同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他国不可能对一国国内事务不闻不问的观点 2007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地中海体系、主权平等、秘密外交、格劳修斯 二、简答: 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外交的任意两个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举例说明国家职能的扩大对外交的影响 4.现代外交的特点 5.举例说明核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2.同03-04年 2004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标准操作程序、外交团长、对等原则 二、简答题 1.列举外交使馆和领事馆的2个重要区别 2.中国外交部的组成 3.列举外交谈判的3个动机 4.多边外交的主要功能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特点和局限性 2.举例描述官僚决策模式

2006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对等原则、标准决策程序、外交团团长 二、简答: 1.建立外交关系等于建立领事关系吗?断绝外交关系等于断绝领事关系吗? 2.列举三个外交谈判要达到的目的。 3.中国外交部的组成部分。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什么质疑国家利益?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作用和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理论中的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2008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4*5 名誉领事、外交庇护、理性决策模式、外交团、对等原则 二、简答6*5 1.建交是否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断交是否等于断绝领事关系? 2.中国外交部机构构成 3.外交谈判的三个主要动机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何质疑国家利益的存在 三、论述25*2 1.首脑外交的作用与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模式中的官僚决策模式 2005年1月(王锁劳) 一、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外交豁免权、外交庇护、《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穿梭外交、外交辞令、君子协定 二、简答题 1.外交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 3.正式照会与普通照会之间有什么异同? 4.宴请包括哪些种类和形式? 三、论述题(二选一) 1.为什么说“外交为民”是外交官工作的宗旨?请联系2004年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外交谈判有什么艺术和技巧?请联系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006年1月(王锁劳)

运动学基本概念__匀速直线运动(培优拔高习题集)

运动学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 小船问题 1.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2.甲乙两船相距50千米同时起船,且保持船速不变,若两船同时在逆水中航行,甲船航行100千米,恰赶上乙船,若两船都在顺水中航行,则甲船赶上乙船需航行( ) A.50千米的路程 B.100千米的路程 C.大于50千米小于100千米路程 D.大于100千米的路程 3、一只小船运载木料逆水而行,经过某桥下时,一块木料不慎落入水中,经30分钟后才发觉,立即回程追赶,在桥下游5千米处赶上木料.设小船顺流和逆流时划行速度相同,则小船回程追赶所需时间是________小时,水流速度是________. 4、一艘汽艇以恒定速度逆河水向上游行驶,至某处A发现一救生圈已丢失,立即调头以同样大小的速度顺河水追寻,并分析出该救生圈是在发现丢失前t1时间丢失的,丢失地点距A处为S1的B处,到达B点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在距B 点为s2的下游某处C找到了救生圈。求:汽艇航速V(即汽艇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速u及到达B点后经过多少时间t2找到救生圈。(要求先画示意图,然后列方程求解) 5、轮船在河流中逆流而上,上午7点,船员发现轮船上的一橡皮艇已落入水中,船长命令马上调转船头寻找小艇。经过1h的追寻,终于8点追上了顺流而下的小艇。如果轮船在整个过程中相对水的速度不变,那么轮船失落小艇的时间是何时?扶梯问题 1、某大型商场的自动扶梯正在匀速向上运送顾客,现甲、乙两人沿着扶梯向上奔跑,甲、乙在扶梯上奔跑的速度分别为1.5m/s和1.8m/s;甲、乙数得的台阶级数分别为42级和45级。则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为m/s;若每级阶梯上平均站一个人,则站在此扶梯上的顾客数为人。 2、亮亮星期天跟妈妈去商厦购物,亮亮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发现,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可以在3 min内把他送到楼上去.若扶梯不动,他可用1.5 min沿扶梯走到楼上.试计算亮亮在仍以原来的速度沿扶梯向上运动,同时扶梯也开动的情况下,需用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 3、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某客户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6级楼梯;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下楼时,数得走了48级楼梯,则该自动扶梯的级数为() A、22级 B、32级 C、24级 D、不能判断 4、沪西一百货店有一自动扶梯,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N1级;当他以同样的速度(相对电梯)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下楼时,数得走了N2级,则自动扶梯静止时该自动扶梯级数为________级. 小船问题:1、C 2、D 3、0.5 5 4、V= t2= 5、6点扶梯问题:1、1m/s 70人2、t=1 min 3、C 4、2N1N2/(N1+N2)

决策支持系统期末考试复习

决策支持系统(DSS)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联系和区别 DSS是从MI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都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DSS与MIS的不同 (1)MIS是面向中层管理人员,为管理服务的系统。DSS是面向高层人员,为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 (2)MIS综合了多个事物处理功能如生产、销售、人事等。DSS是通过模型计算辅助决策。 (3)MIS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以数据驱动的系统。DSS是以模型库系统为基础的,以模型驱动的系统。 (4)MIS分析着重于系统的信息的需求,输出报表模式是固定的。DSS分析着重于决策者的需求,输出的数据是计算的结果。 (5)MIS系统追求的是效率,即快速查询和产生报表。DSS追求的是有效性,即决策的正确性。 (6)MIS支持的是结构化决策。这类决策是已知的、可预见的,而且是经常的、重复发生的。DSS支持的是半结构化决策。这类决策是指既复杂又无法准确描述处理原则又涉及大量计算,既要应用计算机又要用户干预,才能取得满意结果的决策。 论述决策过程 答:决策过程是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识别、分析、研究、最终作出决策的过程。 1.识别问题:一切决策活动都必须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演绎推理和假设开始。因此,问题的存在是一切决策活动的发端,“问题”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决策制定过程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或更具体一些,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在决策系统中,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产生的问题; (2)客观方面产生的问题;

(3)实践活动方面产生的问题。 2.确定目标:当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后,为了抓住问题的实质,必须首先确定系统的决策目标,即进行决策系统的目标分析。经过分析后,所确定的目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目标成果可以用决策目标的价值准则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衡量;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即在内外各种约束条件下是现实的、合理的、可能实现的;达到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3.收集信息:一旦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须对问题进行系统扮析,着手调查研究,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只有掌握了大量准确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1)准确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 4.确定决策标准和拟订决策方案:确定决策标准,即运用一套合适的标准分析和评价每个方案。首先确定出若干与决策相关的因素,然后规定出各种方案评比、估价、衡量的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实现目标的方案不只一下,而是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拟订可行方案主要是寻找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 5.分析方案:备选方案拟订出之后,决策者必须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的可应用性和有效性。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希望的结果和不希望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估计,运用第四阶段确定的标准来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 6.选择方案:就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选取苦命或对一些各有利弊的备选方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不足。 7.实施方案:选择满意的方案后,决策过程还没有结束,决策者还必须使方案付诸实施。他必须设计所选方案的实施方法,做好各种必需的准备工作,实施方案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 8.评价决策效果:决策者最后的职责是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结果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根据已建立的标准来衡量方案实施的效益,通过定期检查来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高中物理竞赛力学教程第二讲运动学

第二讲运动学 §2.1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1.1、参照物和参照系 要准确确定质点的位置及其变化,必须事先选取另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构成坐标系。 通常选用直角坐标系O–xyz,有时也采用极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两轴沿水平竖直方向,另一是两轴沿平行与垂直斜面方向,第三是两轴沿曲线的切线和法线方向(我们常把这种坐标称为自然坐标)。 2.1.2、位矢位移和路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质点的位置可用三个坐标x,y,z表示,当质点运动时,它的坐标是时间的函数 x=X(t)y=Y(t)z=Z(t) 这就是质点的运动方程。 质点的位置也可用从坐标原点O指向质点P(x、y、z)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如图2-1-1所示, 也是描述质点在空间中位置的物理量。的长度为质点到原点之间的距离,的方向由余弦、、决定,它们之间满足 当质点运动时,其位矢的大小和方向也随时间而变,可表示为=(t)。在直角坐标系中,设 分别为、、沿方向、、和单位矢量,则可表示为 位矢与坐标原点的选择有关。 研究质点的运动,不仅要知道它的位置,还必须知道它的位置的变化情况,如果质点从空间一点运动到另一点,相应的位矢由1变到2,其改变量为 称为质点的位移,如图2-1-2所示,位移是矢量,它是从初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它描写在一定时间内质点位置变动的大小和方向。它与坐标原点的选择无关。 2.1.3、速度 平均速度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为与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的大小,与所取的时间间隔有关,因此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当为无限小量,即趋于零时,成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简称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在轨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速率是标量。 2.1.4、加速度 平均加速度质点在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为,则与的比值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

《运筹学》习题线性规划部分练习题及答案.doc

《运筹学》线性规划部分练习题 一、思考题 1. 什么是线性规划模型,在模型中各系数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2. 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有何特征? 3. 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一般要几步? 4. 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5. 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能出现几种结果,那种结果反映建模时有错误? 6. 什么是线性规划的标准型,如何把一个非标准形式的线性规划问题转化成标准形式。 7. 试述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基础解、基础可行解、最优解、最优基础解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 试述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如何在单纯形表上判别问题具有唯一最优解、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无界解或无可行解。 9.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采用人工变量法,人工变量法包括哪两种解法? 10.大M 法中,M 的作用是什么?对最小化问题,在目标函数中人工变量的系数取什么?最大化问题呢? 11.什么是单纯形法的两阶段法?两阶段法的第一段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在怎样的情况下,继续第二阶段?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一定在可行域的顶点达到。 2. 线性规划的可行解集是凸集。 3. 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两个不同的最优解,则它有无穷多个最优解。 4. 线性规划模型中增加一个约束条件,可行域的范围一般将缩小,减少一个约束条件,可行域的范围一般将扩大。 5. 线性规划问题的每一个基本解对应可行域的一个顶点。 6. 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可行解,那么它必有最优解。 7. 用单纯形法求解标准形式(求最小值)的线性规划问题时,与0 >j σ对应的变量都可以被选作换入变量。 8. 单纯形法计算中,如不按最小非负比值原则选出换出变量,则在下一个解中至少有一个基变量的值是负的。 9. 单纯形法计算中,选取最大正检验数k σ对应的变量k x 作为换入变量,可使目 标函数值得到最快的减少。 10. 一旦一个人工变量在迭代中变为非基变量后,该变量及相应列的数字可以从单纯形表中删除,而不影响计算结果。 三、建立下面问题的数学模型 1. 某公司计划在三年的计划期内,有四个建设项目可以投资:项目Ⅰ从第一年到 第三年年初都可以投资。预计每年年初投资,年末可收回本利120% ,每年又可以重新将所获本利纳入投资计划;项目Ⅱ需要在第一年初投资,经过两年可收回本利150% ,又可以重新将所获本利纳入投资计划,但用于该项目的最大投资额不得超过20万元;项目Ⅲ需要在第二年年初投资,经过两年可收回本利160% ,但用于该项目的最大投资额不得超过15万元;项目Ⅳ需要在第三年年初投资,年末可收回本利140% ,但用于该项目的最大投资额不得超过10万元。在这个计划期内,该公司第一年可供投资的资金有30万元。问怎样的投资方案,才能使该公司在这个计划期获得最大利润? 2.某饲养场饲养动物,设每头动物每天至少需要700克蛋白质、30克矿物质、 100克维生素。现有五种饲料可供选用,各种饲料每公斤营养成分含量及单 价如下表2—1所示:

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发展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方式,成为了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软实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众多新媒介纷纷进入人们生活当中,世界俨然已经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与新媒体的结合,也赋予了这个新兴外交方式新的发展特点。“外交”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说就是一国对另一国信息的传递,利用新媒体进行的公共外交能更有效地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结合起来,在信息传播的相互性和双向性上,对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影响。西方国家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开始较早,而且新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公共外交活动当中。尤其是在美国“9·11”事件之后,西方国家意识到了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研究的高潮。我国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广泛参与,中国声音急切需要传达出去,而公共外交恰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对外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利用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即以传播学视角对公共外交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公共外交的历史渊源、参与主体、目标受众及传播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得出公共外交在新媒体时代新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我国公共外交活动提供借鉴和启发,以抛砖引玉。【关键词】:新媒体公共外交挑战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2.3;G206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第一章公共外交序言11-161.1公共外交的历史渊源11-121.2公共外交概念辨析与特征12-161.2.1公共外交概念辨析12-141.2.2公共外交的特征14-16第二章中外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16-302.1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发展趋势16-192.1.1公共外交全球化16-172.1.2公共外交的社会化17-182.1.3公共外交网络化18-192.2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19-232.3新媒体时代中国公共外交探索23-302.3.1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24-262.3.2突发性事件中的公共外交262.3.3地区公共外交26-272.3.4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27-30第三章中国公共外交的现状30-343.1中国公共外交发展面临的挑战30-323.1.1国际舆论的挑战303.1.2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挑战30-313.1.3新媒体的挑战31-323.2中国公共外交存在的问题32-343.2.1实施主体单一323.2.2传播内容单一323.2.3外交渠道单一32-333.2.4受众定位不清晰33-34第四章加强公共外交的政策建议34-434.1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多元化34-354.2以跨文化视角进行公共外交35-364.3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36-394.4准确定位受众使公共外交更具针对性39-414.4.1基于普通公众的公共外交39-414.4.2基于特殊公众的公共

高一物理复习运动学专题复习

高一物理运动学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二、参照物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灵活地选取参照物会给问题的分析带来简便;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管物体的有质量的做质点.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四、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 时间:是两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五、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六、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S/t ,单位:m / s ,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它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公式V =(V 0+V t )/2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适用。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4.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 =0,v=恒量. 3.位移公式:S =vt . 八、加速度 1.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反映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的物理量。 加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即a = t v ??=t v v ?-1 2。 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2.加速度与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所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速度大加速度也大、速度为0时加速度也为0”等关系,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也没有必然相同的关系,加速直线运

(完整版)运筹学》习题答案运筹学答案

《运筹学》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用动态规划求解工程线路问题时,什么样的网络问题可以转化为定步数问题求解()B A.任意网络 B.无回路有向网络 C.混合网络 D.容量网络 2.通过什么方法或者技巧可以把工程线路问题转化为动态规划问题?()B A.非线性问题的线性化技巧 B.静态问题的动态处理 C.引入虚拟产地或者销地 D.引入人工变量 3.静态问题的动态处理最常用的方法是?B A.非线性问题的线性化技巧 B.人为的引入时段 C.引入虚拟产地或者销地 D.网络建模 4.串联系统可靠性问题动态规划模型的特点是()D A.状态变量的选取 B.决策变量的选取 C.有虚拟产地或者销地 D.目标函数取乘积形式 5.在网络计划技术中,进行时间与成本优化时,一般地说,随着施工周期的缩短,直接费用是( )。C A.降低的 B.不增不减的 C.增加的 D.难以估计的 6.最小枝权树算法是从已接接点出发,把( )的接点连接上C A.最远 B.较远 C.最近 D.较近 7.在箭线式网络固中,( )的说法是错误的。D A.结点不占用时间也不消耗资源 B.结点表示前接活动的完成和后续活动的开始 C.箭线代表活动 D.结点的最早出现时间和最迟出现时间是同一个时间 8.如图所示,在锅炉房与各车间之间铺设暖气管最小的管道总长度是( )。C A.1200 B.1400 C.1300 D.1700 9.在求最短路线问题中,已知起点到A,B,C三相邻结点的距离分别为15km,20km,25km,则()。D A.最短路线—定通过A点 B.最短路线一定通过B点 C.最短路线一定通过C点 D.不能判断最短路线通过哪一点 10.在一棵树中,如果在某两点间加上条边,则图一定( )A A.存在一个圈 B.存在两个圈 C.存在三个圈 D.不含圈 11.网络图关键线路的长度( )工程完工期。C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一定等于

高中物理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章内容分析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A. 物体和质点 B. 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C. 时刻和时间间隔 D. 路程和位移 E. 矢量和标量 F. 直线运动的位移和路程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G.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H. 速度 I.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J. 速度与速率 4.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此部分为重点和难点) K. 电磁打点打点计时器 L. 点火花打点计时器 M.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N.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O. 用图象表示速度(v—t图象) 5. 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P. 加速度 Q. 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分类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05北京·理综】一人看到闪电12.3s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340m/s,光速为3×108m/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 A. 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 B. 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考间的距离 C. 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 D. 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 二、填空题 1.【01上海】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汽车的速度是m/s。 2.【02上海·春招】铁道部在2001年10月17日宣布,全国铁路新一轮提速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将于10月21日零时起,实施第四次大面积提速。这次提速涉及17个省市和9个铁路局,覆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第四次提速后,出现了“星级列车”。从其中的T14次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在蚌埠

城市外交_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_熊炜

公共外交季刊 2013年春季号(总第13期) 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 熊?炜?王?婕 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他行为体的关系 的制度和过程。外交学研究的三个思想流派对城市外交有着 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城市外交实践中呈现出四个特点:与国 家总体外交关系的多样统一,能够基本实现传统外交的功 能,存在双边、多边和多形的多种形式,且富有开拓性。 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国际关系现象是以城市和地方为代表的次国家行为体变得更加开放并成为国际体系中的积极行动者和竞争者。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流行病、移民等全球性问题的努力中,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跨国协调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应对城市治理难题更成为各国城市的重要政策选择。与此同时,城市外交虽是一个在政治上颇为敏感和富有争议的概念,但却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外交:西方历史回顾与概念界定 城市外交指城市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在中央政府的授权和政策指导下 参与国际交往的活动。在西方国家,城市参与国家外交活动这一现象本身并非新 鲜事物,现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就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外交。对 于现代外交的发源地欧洲而言,在西方主权国家外交体系建立之前,

熊 炜 王 婕 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 城市是 国际关系中对外交往活动的主体。而在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19世纪维 也纳和会确立了主权国家作为现代外交体系的最基本的行为体之后,城市在 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变得似乎无足轻重。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与推动之下, “本土化”却日益成为人们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现代“城市病”的应对之策, 城市外交、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等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学者普洛姆(Pluijm)和梅利森(Melissen)针对城市外交所阐述的定 义目前被西方学界广泛使用,他们认为:城市外交是城市或地方政府为了代表城市或 地区和代表该地区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展与其它行为体的关系的制度和过程。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会长陈昊苏指出:“城市外交在总体外交的 各个组成部分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是一种半官方外交,相对于纯民间外 交而言,它带有官方色彩;而相对于由中央政府推行的官方外交而言,它又 带有接近民间的非官方色彩。”总的看来, 城市外交属于地方外交的范畴,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官方色彩,又有民间涵义反映出城市国际交往活动主体多元和内容多样的特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外交实践的兴起有赖于世界政治变迁和各国国内政治演变的一系列结构性因素变化。在国际层面,国家权力开始向各个部门横向分散和向不同级别的地区垂直分散。经济全球化、地区主义和多样的跨国机制、跨境交流,使得国内国际事务的界线模糊,国家和次国家的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划分有时也变得不甚分明。相比于过去的国际体系,国家如今已不再是处理国际事务唯一的行为体,各国地方政府同公司、工会、社会运动团体和跨国组织等一起共同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国家层面,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国家对自身领土内各种事务的管理能力降低。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语言文化特点的地方政府要求获得更大程度的自治,不仅要求突出本地区的文化特性,而且希望实现自主管理地区内部的经济社会事务。而且通过参与城市外交,与外国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甚至有时可以促成地方政府政治诉求的实现。

赵启正谈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

赵启正谈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中,公共外交作为分论坛的议题也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请他对公共外交做一个解读。 赵主任您好!首先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启正:公共外交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外国开始的,最初有的很多定义,我们今天看它是这样说的,政府的项目通过电视、无线电、图书等手段向外国公众传达本国的政策和本国的价值观,影响外国人对本国的印象,提升对本国的好感。所以说,50、60年以前的公共外交的定义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问题是,这几十年来,公共外交的概念不断地外延和扩大,比如说包括由政府提出项目,提供经费,来在本国培养外国有希望的青年人,在外国推广本国的文化,派志愿者到外国去帮助外国但是表达本国的形势。 在外国,比如说美国的福布莱特计划就是专门吸收外国学者来本国进行短期进修的,中国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长远考虑的,在国外培养学汉语和理解中国的人,所以公共外交的概念就广泛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与国际形势和本国在国际中的处境,和本国的利益相关的,如人民币增值和贬值影响我们的利益,如国际贸易的平等和不平等影响本国的出口,就影响本国的就业,所以,如今的公共关系民众也在做,这是以民间团体的方式出现,个人参加是较少的,只有少数了解外国的,有影响的这些精英人物,所以说,公众不再是听广播的人了,他也是说话的人了,也和国外政要和民间有直接的交往了,这是重大的变化。 中国网:赵主任,据我们了解,现在国外现在的公共外交模式一般是“民间+政府”这两者结合的,可能民间的部分要多一点,那在中国呢是以目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个公共外交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外交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赵启正:我今年出了一本书叫《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我明确地说中国的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公众是参与者,甚至于某些情况下是主角,但他不一定是主导。在外国,他们自己说政府好像作用不那么大,其实不是,不过他们做得比较巧妙,政府是在后台在运作的,他们出钱,民间也出钱,他们也有人负责对全国的公共外交进行某些促进和调整,所以,不能认为外国政府的作用就很弱,不是这样的。 所以呢中国我们很透明,明确地说,政府主导,但是民间要和政府的主导之间的一致性,就是表达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讲中国的故事,但是表达的方式是很不同,政府的直接的公共外交是比较严肃的和精确的,简练的语言表达中国的立场,而民间更多地讲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