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渭北三原县塬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理特征表现

陕西渭北三原县塬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理特征表现

陕西渭北三原县塬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理特征表现
陕西渭北三原县塬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理特征表现

陕西渭北塬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理特征表现

(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传统民居)

1材料与研究方法

1.1材料来源

关于渭北地区的民居建筑代表—柏社村土坯房,其相关材料大多来源于本人的生活经历,对柏社村村民的访问,以及对土坯房的直接观察。还有部分材料来研究渭北地区民居建筑的相关文献源与网站网络。

1.2研究方法

由于材料来源大多是经验总结,缺乏具体的定量的数据(如柏社村年降水量,极端气温,土层土壤性质等等),所以研究柏社村的土坯房的地理特征表现时,主要是对现象的描述解释。但同时也会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当地的民居活动表现,采用文化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传统民居景观河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2.1陕西渭北柏社村的传统民居

渭北地区,即渭河以北的部分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关中平原北部与黄土高原交接的黄土塬区。这一地区主要由南部的关中平原和北部的黄土塬区组成。地形上虽北高南低,但是整体上地形较为平坦,其局部小地理环境内的地形起伏更小。

渭北区域内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上主要为黄土堆积地貌,所以在这一地区,传统民居以土坯房,地窑为主。地窑即地坑窑,是在黄土堆积层较厚的地区,垂直向下挖出四四方方的大坑,在在坑壁上挖出窑洞的一种民居建筑。土坯房即以土坯为主要建筑材料建设的民居建筑,有些类似南方木骨泥墙的民居建筑。土坯房在后来的发展中,定型为关中窄四合院形制,成为关中平原的主流民居类型。目前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窄院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安、三原、撞关、合阳、富平、旬邑、韩城等地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坯更多的被砖坯代替,尤其是关中繁盛地区,在很早时候就出现全砖坯的关中四合院。但是土坯房作为传统的民居建筑并没有消失,其更广泛的存在乡村之中,而且土坯房所承载的渭北地区民居建筑文化,地理环境印记随着现代城乡的大规模建设,愈发的凸显出来。

2.2柏社村与土坯房简介

柏社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蕴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并曾成为地区商贸发达的历史古镇。柏社村位于渭北地区偏北部,与现在的耀县接壤,具体位置上位于丰塬北端的中部,地形较为平坦,黄土土层深厚,耕种方便,但是气候较为干旱,冬冷夏热,大陆性气候明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柏社位成为关中通往陕北、甘、宁的交通要到,秦汉以后屡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革命时期,柏社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咽喉要地,八

路军在柏社设有秘密交通站。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南北朝时期,北魏在此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宋代柏社成为塬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西临寿丰寺,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镇。现今,留有当年的商业街一条,民居街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

作为当地民居的代表,土坯房,我将从土坯房的建筑材料,整体院落结构,门窗布局,雕刻装饰等方面进行拆分,分析其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

图1:柏社村土坯房院落结构简图

2.3土坯房形成的地理机制

2.3.1自然地理环境

1气候;柏社村气候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

冬季极端气温在—14℃左右,夏季极端高温一般在40℃左右④。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盛行风冬季为偏北风,夏季为偏南风,冬春季节则交替出现。为适应这种气候,土坯房的墙体一般有半米左右厚,夏季能够有效隔热,冬季能够有效保温,而且土质墙体更能吸纳室内火炉火炕产生的热量,维持室内较高的温度。在院落上,土坯房为典型的关中窄院,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溜状。较高的主屋、倒座和厢房,以及房子深远的出檐营造出深幽的环境。这样的院落结构能够在夏季给院内遮挡制造出足够的阴影,降低院落内的温度,冬天又能有效的阻挡寒冷的偏北风,使居住在其中的人更为舒适 。院子正门开在东南角,夏季炎热,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温度,冬季避风,有利于保留室内热量。

由于渭北地区降水较少,所以土坯房的厢修建成向房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加之主屋和道座向院内倾斜的坡面,整个土坯房的前院形成类似南方天井但更长面积更大的院落格局。这样的院落格局有利于在降水过程中对降水的收集。与此配套的是水窖,自然降水通过四面屋顶汇聚在院子中,在通过水道流入水窖中,存储起来,供生产生活实用。渭北地区夏季也会出现暴雨,因此对土质墙体的保护只有伸出较长深远的房檐是不够的,当地人还会在土坯墙体上涂抹厚厚的一层麦壳碎麦秆和成的泥,以起到防雨水冲刷的作用。若是土坯房外层涂抹的泥时间长了,被冲刷潮蚀变薄,可以随时再和泥填补,这也是与其相对少雨干燥的气候分不开的。

2地形地貌:柏社村位于黄土塬区,周围地势较为平坦,有大面积的平坦地方可供建筑用地使用。而且较为平坦的地形是其便利交通和成为交通要到的关键性因素,这也是柏社村经济(小农经济、商品贸易)相对周边地区较为发达,有大面积土坯房出现,形成聚落,城池的物质基础。

3建筑材料:柏社村位于黄土塬区,黄土层深厚。而且其地下水位低,土壤可塑性强,所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在柏社村民居建筑的墙体和地基中 。具体体现就是,土坯房的墙体是由生土打夯制成的土坯,其形式有三种,一种是砖坯,大小近似于A4纸大小,厚度约10厘米,主要用于土坯房的墙身和屋顶部分。另一种是墙坯,墙坯半米多长,四十公分左右宽高,主要用来做围墙以及一些牲畜圈,房房,烤烟楼用。炕坯用来盘炕,四四方方将近一米长宽,由边上往中间渐渐厚一点,中间差不多一食指厚。不同于砖坯和墙坯,把湿土直接放进模子打锤夯成,炕坯是用土和麦子壳、碎麦秸秆和成泥,倒进模子,凝固成型,晾晒干来的。砖坯、墙坯和炕坯的广泛使用,与柏社村丰富的土资源是分不开的。

砖坯和墙坯(用墙坯盖得房子,很像因纽特人盖的冰屋)

除了基本的建筑材料,还有土坯房建筑中的辅助与装饰式使用的一些材料,比如青石,青瓦、木雕等等。青瓦就是当地就地取材,用黄土烧纸的小瓦,“秦砖汉瓦”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丰富的粘土资源的最好写照。青石是一种石灰石,唐白居易有诗《青石》:“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载运来长安”。很早时候,关中地区就广泛的开采青石,作为建材使用,尤其是关中南部和渭北多山地区,历来是盛产青石之地。柏社村北接耀县(现在已成为铜川市的一个区,是陕西省的重要能源建材基地之一,年生产水泥60万吨),县境内有一座药王山,青石储量极为丰富,而且其出产的青石质地细腻但又相对较软,便于切割雕刻,被精心打磨成把玩的青石,因手磨汗浸,颜色由靛青变为锃黑,被称为“墨玉”,可见其青石质量之高。还有在当地土坯房中使用的木材。渭北地区是相对少雨干旱的,所以树木较少,且生长缓慢,木料在当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表现在土坯房建筑中就是其建筑窗户普遍较小,有的房间的窗户,比如厨房,牲畜圈的窗户基本用土坯相互支撑在窗框中间,在不太影响通风透光的情况下,节省木材。关于木料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在土坯房的立柱中基本是柏树做的柱子。柏社村村名

就源于这一地区广泛种植柏树而得名,柏树在这一地区能获得较好生长,一方面源于柏社村少雨的环境,适宜木质紧密的柏树生长,另一方面柏社村整体自北向南缓慢倾斜分布在平坦的塬区,为柏树提供了适宜的地形、温度生长环境。长所以在早时期的土坯房的建筑中,普遍使用柏树作为其房屋承重立柱。

除上述的基本上中国传统建筑中都有的建筑材料,柏社村还有一种被用作涂抹墙体的东西——“白土”。白土就是白颜色的土,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资源。很小的一块,泡在水中化开,反复碾压搅动后,就形成细腻的白色稠浆,涂抹在土坯房的的墙壁上,卫生防潮且起美观作用。

2.3.2人文地理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活动

一个地区的物质生产与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的息息相关的。柏社村土坯房的出现,是与其经济发展与经济活动分不开的。相对于渭北地区的另一民居建筑“地窑”,土坯房在生产生活上是具有更多的优势的。比如牲畜、农具的进出,粮食的储存,人畜粪便的清理等等。但是土坯房的建设比地窑需要耗费更大的成本,所以相对周边其他地区,柏社村由于其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地形优势,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为土坯房和城池的出现奠定基础,但是其规模和等级也受限于经济的发达程度而没有进一步的扩大。但是从另一

个角度来说,生土为建筑材料,是集造价低廉与施工简便于一身的,很适于黄土高原上较为贫困的地区。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渭北旱源流行的土坯房也是天然的节能建筑,具有保温、隔热等良好功效,符合生态建筑原则。然而,传统时期百姓建设土坯房时,首先考虑的应当是就地取材以节约建筑成本,而非生态这一要素,毕竟勤俭持家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社会,尤其是小农群体奉守的生存原则 。

柏社村因为其良好的农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成为南部关中平原的粮食、棉花、各种谷物和北部山地、高塬的羊、核桃、药材、耀州陶瓷器的集散地。相应的一些建筑原料也柏社村地区集散,比如木材,青石,陶器等等。而木材,青石和陶器作为土坯房建筑中的相关部分,在柏社村的土坯房中是常见的。

从土坯房的院落格局来看,相对于传统的关中窄四合院,其后院面积更大,究其缘由,便是农村地区,尽管柏社村形成了塬区的商业中心,但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依然是农业,所以在院落格局上往往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较大的后院,基本带有牲畜圈,一般饲养牛、羊、猪,牲畜圈和厕所往往连在一起,。后院相应的也会有储存器物的仓储室,里面储存牲畜的草料,燃料,架子车,石槽,水瓮等等。但农具一般放在前院。在前面院落土坯房,往往是分上下两层的,下层居住人,上层就用来存放农具,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持木质农具干燥不变形,延长其使用期限。基于这种生产生活的分布格局,柏社村的土坯房在生产生活中,前门基本只是人进出,或搬拿农具,而

后面院落集中牲畜饲养,搬运大型物件,清理稻草灰、人畜粪便这些活动。这样的安排,在方便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使得人居环境也更加舒适卫生。

2礼制思想

传统的关中民居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其形制一般为“惟五架之房,俗称四椽户”,即主要为三架梁和五架梁。一般的房屋只用两榀木屋架,东西山墙直接搁檩,承重山墙多为砖墙或土墙②。柏社村为代表的渭北地区土坯房,一般为两架三开间,间,即开间,代表宽度。架,即屋架或是指上面驮几根擦条的大梁,代表进深的长度。开间一般为一丈左右(如八尺、九尺、一丈、一丈二等),中间一间称明间,两侧称次间,如果是五开间的话,次间再侧称稍间。进深多为一丈六尺左右(如一丈四、一丈六、一丈八等)①。这种架间规模,于中国传统的礼制、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是分不开的。传统封建社会,开间和进深都代表着房屋主人的身份,例如皇宫建筑基本为九开间,进深长度极大,王公贵族、富家大贾依次为七开间,五开间,一般平民的房屋基本为三开间,进深也较小。而且中国传统的建筑,开间是没有偶数间的,这一点上至皇亲下到庶民,无一例外。

在土坯房院落的内部格局上,主屋(正房)地基较高,整个房间相较其它房间高出一些,厢房和倒座基本差不多高低。主屋(正房)居住家中最长者,或只供祖先牌位而不住人,倒座房多供地位次一级的晚辈居住,厢房供家中辈分最小者居住①。形成土坯房院落整体上北高南低的格局。

3风水文化

风水又称堪舆,在传统民居选址与营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是其基本原则。在盖土坯房之前要请风水先生来看阴阳、定庄向的。首定大门,次定厨房,再定厕所与牲畜圈①。

渭北地区农村,普遍还不可能富裕到家家用砖砌房,大门开在中间,再做一个影壁,也不能像北京四合院那样,大门二门,层次丰富,于是在盖房子的时候就把正门留在东南角,门所占的面积也不大,保持了建筑的整体牢固性和心理上的完整。而且正门开在东南角,在八卦上属巽卦,主风,寓意“紫气东来”。以“巽”、“坤”相邻为伍,取”坎宅巽门”之意,这种门便是“巽字门”,以为吉祥,最忌将大门建在南墙正中,认为南边的大门为“丙丁火”;北边的堂屋为“壬癸水”,大门直冲堂屋,水火相克,宅不安宁。厨房通常设在东厢房,“门为主,灶为从”,所谓”移门挪灶”就道出了门与灶的主从关系。厕所一般设在西南或东北,取卦象属地的坤卦方位或属土的艮卦方位,寓取土修治其洁之意,牲畜圈往往与厕所相邻,便于一起清除粪污①。另外土坯房院落前院形成的天井式的格局,除收集雨水的实际用途外,也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和谐生财观念。

4文化交流

作为土坯房建筑材料的青石和木材在前文的经济交流中已经提到,青石一般做门枕石、柱础石。木材一般作为门楼、屋檐、门窗和固扇。除了做建筑材料使用外,青石和木材在土坯房中还承担着装饰的作用,雕刻石雕木雕。柏社村的石雕木雕相对比较简单古朴,其内

容也多是祈福之类。但是雕刻的主体内容风格偏向西北部地区。历史上关中北部和西部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北狄,后来在就汉唐盛世时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一时胡风盛行长安,一系列以胡人为主题的作品纷纷创作出来。后来随着朝代更迭,在上层社会,胡人形象愈来愈少,而在民间,胡人形象和这种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交融创造的文化却保留传承了下来。譬如有“地上兵马俑”之称的渭北拴马桩。而在柏社村的民居建筑中,这一融合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更多地表现在其青石石雕中。其中一例是一副“人麒麟”石雕。石雕中的人物,风格偏向唐初期的人物造像,整体人物较为自然,线条柔和。人物面部饱满,大眼,大鼻,厚嘴唇,有胡人的面目特征。麒麟造型也很是潇洒,整体好似人和麒麟共同遨游天地。

除青石和木料以外还有陶器。陶器在柏社村土坯房的建设使用中,往往贴在墙根处,防潮、装饰,这是关中地区民居建筑中很少出现的。这种建筑习惯与其北部盛产陶瓷的耀州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柏社村集散南北的货物时也集散着南北的文化思想,北部耀县的陶瓷文化深深影响了这一地区,其中最为典型代表的就是离柏社村不远的陶瓷盛地——陈炉镇,陈炉镇制瓷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是陕西省命

名的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的陶瓷之乡⑤。柏社村土坯房建筑使用陶片,与其有莫大的联系。

3结论

3.1以柏社村为代表的渭北地区土坯房的基本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总结以柏社村为代表的渭北地区土坯房的基本特点有

1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土木结构。青石使用普遍,也使用陶片,有石雕和木雕,但建筑总体上装饰雕刻较少。

2规模基本为三开间,主屋较高,厢房和倒座较低,前院天井后院开敞北高南低格局。

3大门开在院落东南,“门主灶从”。前院配套有水窖,后院配套有牲畜圈、仓储室。

4房屋基本为北方硬山顶式房顶,厢房为半边单扇屋顶。

3.2渭北地区土坯房出现的地理机制

1渭北地区的土坯房是当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双重影响下的产物。

2当地丰富的粘土资源和发达的农业经济、相当规模的商品贸易是土坯房出现的物质基础

3渭北地区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气候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了土坯房的墙体厚度较厚,前院天井后院开敞的格局,以及水窖配

套设施等方面。

4礼制文化风水文化制约着土坯房的开间、进深,影响房屋主尊厢次的等级关系,以及门主灶从的文化心理。

5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渭北农村地区,使得土坯房的使用上依旧以适应农业生产为主,但历史悠久的商品贸易活动给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以及伴随而来的文化深深烙印在其无声的建筑中。

4讨论

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学生,有幸从小就能见到很多的传统的文化的影子,也能更亲近自然的世界,耳濡目染。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城市化、新农村,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代替传统的民居建筑,在这一变化中,作为一个农村人、地理学生,能够很深的感受到人文传统的消失,难以抗拒。上文材料是我在寒假时候收集的,能力有限,没有更广范围的收集资料,也没有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定量的分析方法区处理和分析这些材料。这可能是之后在研究乡土地理中一个重要方面吧。

另一方面在中国农业转型的浪潮中,小农经济似乎不可避免被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取代的命运,但是随着小农经济被取代,渐渐消失,农村地区现代化程度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蕴含在小农经济中的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似乎也在不可避免随之消失殆尽,这无疑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棘手问题。

参考文献及资料:

①祁剑青陕西传统民居景观的地域分异及形成机制[A]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003一7578 (2016) 04一184一06

②许娟霍小平关中村镇民居建筑风貌的继承与发展[A] 城市问题总第224期2014年第3期

③百度百科

④中国气象网站

⑤耀州区人民政府网站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2018届高考地理:民居专题

2019届高考地理训练(民居专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 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 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 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 (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 筑设计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 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 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 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 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 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子半边盖——节约 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第 1 页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地理周报-中国的传统民居

地理环境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民居 建筑是艺术的音符,该艺术的产生往往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作为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民居,作为一个区域的早期建筑代表,既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暑、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人工环境。各地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地理特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居以及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的联系吧。 一、我国北方民居 01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 较厚实。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 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 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 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 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 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 沙很大,院墙加高。 02窑洞(陕北)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而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典型习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山西陕县,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地坑 院”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 其主要作用是 A. 遮挡风沙 B. 遮阳挡雨 C. 防外人跌 入 D. 美化建筑 2.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 土壤直立性好, 不易坍塌 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3. “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 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C. 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D. 阻挡风沙、雨雪 【答案】1.C 2.B 3. D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 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 3.土楼 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 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 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 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 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 道,其主要目的是D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 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 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 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 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接下来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去领略领略不同环境下的住宅建筑吧! 6.传统川西民居 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 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 暖等多方面。 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 生活习俗。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 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 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 居的标志符号。 7.徽派建筑 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 候特点决定的。 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 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 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这一非常实 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 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 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 广东骑楼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是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建筑设计,用于唐楼建筑。 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 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 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因西北风沙很大,故院墙加高。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3.温带草原地区: 4.黄土高原地区: 5.寒带地区: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博轩园供稿 1、前言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