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勘探题库

地球物理勘探题库

地球物理勘探题库
地球物理勘探题库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

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

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

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第四节检波器组合

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

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

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

第二节反滤波

第三节水平迭加

第四节偏移归位

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

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

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

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

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

3、波尾(难度89区

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

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

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

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

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

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

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动力学(70 、 40)

2、物理地震学(71、 35)

3、频谱(50 、 50)

4、波的发散(90 、 30)

5、波散(90 、 31)

6、频散(80、 35)

7、吸收(70 、 40 )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

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

1、规则干扰波(90、30)

2、不规则干扰波(90、30)

3、观测系统(80、35)

4、多次

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

6、检波器组合(90、30)

7、方向特性(75、30)

8、方向效应(90、30)

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1、共中心点迭加(70、40)

2、水平迭加(60、40)

3、剩余时差(60、50)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1、偏移迭加(75、30)

2、平均速度(85、30)

3、均方根速度(80、30)

4、迭加

速度(70、40)

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

1、标准层(50、40)

2、绕射波(40、50)

3、剖面闭合(30、60)

4、三维地震(70、

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

二、填空题

第一章

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90、30)

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70、50)

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

(40、60)

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极小点坐标()。(70、40)

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70、35)

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盲区半径()。(75、35)

7、射线总是()波面。(70、40)

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为()。(65、40)

9、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

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30、50)

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35、

45)

11、如果地震波以临界I入射到倾角为φ的折射界面时,地面上若能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

需满足( )。(65、40)

12、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

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70、35)

13、两种介质分界面情况下,下部介质的速度比上覆介质的波速()时,在这个分界面上

才能行成折射波。(75、30)

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80、35)

15、反射系数()。(50、50)

16、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90、30)

17、当地震测线垂直界面走向时,射线平面()界面,()地面。(70、40)

18、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的路径传播。(70、45)

19、折射波时距曲线形状()。(80、30)

20、折射波与同界面反射波在()处相切。(70、35)

第二章

1、波的动力学特征( )。(8

2、55)

2、垂直分辨率是指(),它的极值是()。(85、45)

3、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

()和初相,就叫那复杂的振动信号的()。(83、51)

4、频带宽度()。(90、32)

5、菲涅尔带半径()。(7

6、47)

6、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成分容易衰减。(78、45)

7、岩石的选频吸收性质,损失了()成分,()了地震分辨地层的能力。(63、70)

8、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地下的不均质体,会发生波的()。(79、40)

9、信号越宽,频谱越()。(66、35)

10、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61、70)

11、地震界面的稳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90、35)

12、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91、30)

13、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叫()。(78、35)

14、频散现象对地震波影响()。(81、35)

15、同一类型的地震波,在炮检距大的道上频率()。(65、35)

第三章

1、检波器组合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不同,压制干扰波的。(70、35)

2、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65、35)

3、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记录的集合称为()。(65、40)

4、多次覆盖是通过()和()同时搬家,使其()不变来完成的。(50、50)

5、对有效波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振幅增加了()倍。(70、30)

6、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90、30)

7、在最有利条件下,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越()。(91、31)

第四章

1、多次叠加压制()波效果最好。(66、42)

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6

3、36)

3、多次波的旅行时间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倍,它总是校正()。(55、37)

4、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大了则校正()。(56、38)

5、倾斜界面总是校正()。(57、39)

6、多次波一般是()速异常。(54、35)

7、绕射波一般是()速异常。(57、38)

8、用()办法压制多次波最有效。(61、41)

9、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不同压制干扰波的。(62、43)

10、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63、44)

11、地面是倾斜的,地下反射界面为水平的,对水平多次覆盖方法观测的原始数据抽道集

后可获得()。(66、46)

第五章

1、一维正演模型()。(75、38)

2、一维滤波方程()。(78、30)

3、进行动校正时,要用()速度资料。时深转换时,要用()速度资料。(55、55)

4、DIX公式()。(50、80)

5、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孔隙压力成(),与孔隙度成()。(60、75)

6、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密度成()。(80、40)

7、时间平均方程()。(70、38)

8、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回转波不()。(66、50)

9、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65、46)

10、岩石中含气时,地震波传播速度()。(68、43)

第六章

1、绕射波极小点坐标()。(6

2、42)

2、回转波形成的条件()。(61、44)

3、凸界面的能量是()。(77、45)

4、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现象。(70、38)

5、亮点是指振幅()的同相轴。(30、50)

6、每一张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的反应。(30、45)

7、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66、38)

8、当测线为任意方向时,界面的真深度与法线深度的关系为()。(56、42)

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55、55)

10、异向构造构之间不能存在()。(57、43)

11、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25、70)

12、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50、36)

13、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56、42)

14、构造图上在单斜上不允许出现()。(66、36)

15、一些断点很清晰的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能穿过()显示的剖面。(68、38)

16、断面不可穿过()反射波同相轴。(69、39)

17、断面波是()反射波。(78、32)

18、在时间剖面上,利用()确定断点。(76、50)

19、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真深度。(77、48)

三、判断题

第一章

1、地震波是弹性波。(95、30)

2、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射线垂直于波面。(92、31)

3、振动曲线是波剖面。(88、32)

4、每个检波器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的地面震动。(91、32)

5、岩性界面一定是地震反射界面。(68、45)

6、地下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90、30)

7、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零。(75、46)

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80、35)

9、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95、31)

10、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

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H。(78、35)

1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界面,纵直测线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98、

31)

1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88、34)

1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垂直。(67、44)

1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68、43)

1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56、56)

16、速度界面肯定是反射界面。(55、55)

17、沿着界面,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等的。(50、50)

第二章

1、信号越宽,频谱越宽。(95、30)

2、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高频成分容易衰减(9

3、31)

3、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90、32)

4、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99、30)

5、地质介质成层分布对地震勘探是最有利的。(9

6、31)

第三章

1、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好。(85、35)

2、放几炮即是几次覆盖。(68、36)

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不同。(72、32)

4、多次覆盖是指炮点和检波点同时搬家。(7

5、41)

5、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n倍。(7

6、32)

第四章

1、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效果最好(76、36)

2、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小了则校正不足。(90、50)

3、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常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与初至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相

同,则说明提供的叠加速度合适。(70、48)

4、多次波一般是低速异常。(90、38)

5、多次波总是校正不足,正好与倾斜界面相反。(80、35)

6、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不同压制干扰波的。(88、52)

第五章

1、进行动校正时,要用平均速度资料。(85、38)

2、时深转换时,要用均方根速度资料(85、35)

3、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收敛。(69、45)

4、二维偏移剖面交点是闭合的。(56、46)

5、地下界面埋藏越深,速度越低。(92、37)

6、地震波速度与密度成反比。(93、31)

7、平均速度总是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90、30)

8、均方根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65、42)

第六章

1、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等于真深度。(88、30)

2、构造图上在单斜上允许出现多线。(90、39)

3、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错开。(88、39)

4、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叠掩。(88、42)

5、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加上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55、55)

6、凸界面的能量是分散的。(70、40)

7、只有断点才会产生绕射波。(65、40)

8、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sinΦ=sinΨconα(60、30)

9、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双线。(80、40)

10、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亮点现象。(67、41)

四、简答题

第一章

1、地震勘探原理。(7

2、31)

2、岩性界面是不是地震反射界面?(75、35)

3、费马原理。(88、36)

4、惠更斯原理。(89、32)

5、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60、60)

6、面波的特点?(65、45)

7、为什么要进行动校正?(55、56)

第二章

1、频谱的物理意义?(90、33)

2、影响分辨率的因素?(30、30)

3、示意画出地震波的频谱图,指出频谱的主要特征。(50、45)

4、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滤波作用?(40、40)

5、高分辨率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办法压制干扰波效果好?(90、40)

2、组合的原理?(91、31)

3、为什么对压制随机干扰来说多次得叠加比组合效果好?(81、30)

4、采用6次覆盖时从那一炮开始反射点满足覆盖次数?从那一炮开始组成新的24个共反

射点道集?对12次覆盖的情形呢?(30、70)

5、多次覆盖的原理和目的?(60、40)

6、试说明水平多次叠加特性曲线的特点(20、30)

第四章

1、影响水平迭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60、40)

2、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缺陷?(65、65)

3、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68、38)

4、为什么叫水平叠加?(72、35)

5、地层倾斜对叠加效果的影响?(60、40)

第五章

1、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65、35)

2、为什么要进行反滤波?(50、38)

3、水平叠加常规处理流程?(75、36)

4、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叠加?(76、45)

第六章

1、空间校正的原理?(25、50)

2、反射波的识别标志?(60、40)

3、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任务?(70、35)

4、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50、50)

5、反射波的实际对比方法?(60、55)

6、标准层应具备的条件?(72、52)

7、断层的识别标志?如何确定断面?(68、52)

8、断层要素在时间剖面上的确定?(80、45)

9、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的构造规律?(45、60)

10、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应?(35、45)

11、亮点剖面的解释方法?(20、50)

12、时间剖面上常见特殊波的解释方法?(50、50)

五、详答题

第一章

1、从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机制,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什么?(70、45)

2、折射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75、32)

第二章

1、物理地震学的基本观点?(30、50)

2、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68、35)

3、详述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第三章

1、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覆盖?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能观测到哪四种记录?(78、45)

2、分别叙述利用地震测井和声波时差测井求取速度的工作原理?(85、38)

第四章

1、共中心点叠加原理。(75、35)

2、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70、52)

第五章

1、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76、40)

2、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原理?(30、55)

第六章

1、作构造图的方法和步骤?(78、35)

2、什么是标准层?如何确定标准层?(75、40)

3、写出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及数学公式?(78、38)

4、写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82、36)

5、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实际记录的对比方法?(70、35)

6、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80、35)

7、标定对比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8、45)

8、绕射波、回转波、断面波、多次波产生的原因与反射特征(65、45)

9、产生测线交点闭合差的原因?(75、34)

10、地震剖面上可能出现的假象 ?(69、46)

六、综合题

第一章

1、(88、30)在同一坐标内定性画出下列时距曲线(1)水平界面Ⅰ反射波 V av=2000m/s

t0=1.0s (2) 水平界面Ⅱ反射波 V av=4000m/s t0=1.5s (3) 界面Ⅰ折射波

(4)面波 V av=800m/s (75、40)

2、已知波速V=1000m/s,利用虚爆炸点做下列各图

a) 已知反射界面的位置定时距曲线的形状和长度。(反射界面的上倾方向与x正方向一致)

b) 已知时距曲线上t0=1.000s,t m=0.865s,求反射界面的位置和产状。(反射界面的上倾方向

与x正方向相反)

第二章

1、(85、35)在地震时间剖面的处理中使用了20—40HZ的数字滤波,在时间剖面上于t0=2s

处有一地震反射标准层,该处地震波平均速度为3.0km/s,是定量估算该项地震解释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

第三章

1、(45、45)野外数字地震仪的接收道数为120道,道间距为50米,偏移距为100米,若采

用单边放炮30次覆盖观测系统,试问:

(1)沿观测线上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移动多少米?

(2)满足30次覆盖的第一、第三个共反射点的道集分别由原来的哪些道组成?

(3)若偏移距变化时,上述各问的答案有何变化?

(4)如地下有一平界面,该界面产生一个全程二次反射波,其波速Vd=2000m/s,t0=1.0

s,同t0的有效波V=3000m/s,计算炮检距X=1000米所在道的动校正量,并定性画出动校正后二次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

2、(92、30)野外工作通过干扰波调查结果表明有一组干扰波能量较强即:

T G=50ms V G*=1500m/s

有一组有效波能量较强即:

Ty=30ms Vy*=6000m/s

试设计用5个检波器作线性组合。

(1)请你画出这个组合系统的方向特性。

(2)组内距选多少合适?

3、(90、31)画出24道接收,道间距为25米,偏移距为50米,3次覆盖的单边放炮的观测系

统图(图上标出炮点、接收点及共反射点)。

4、(6

5、45)O1、O2、O3……O21时测线上等间隔的221个接收点,有一种观测系统,其炮

点和接收段关系为:

炮点:O7O9 O11O13O15

接收段:O13~O17O11~O15O9~O13 O7~O11 O5~O9

请完成下列工作:

(1)画出该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

(2)画出各炮所观测到的时距曲线(假设地下有一水平界面)。

(3)从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看,这是多少次覆盖?

第四章

1、(75、40)在多次覆盖观测时,使用72道6次覆盖的观测系统,道间距为50米,偏移距为100米。

(1)抽道集。

(2)试确定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移动多少米?

(3)如地下有一平界面,该界面产生一个全程二次反射波,其波速Vd=2000m/s,t0=1.0s,同t0的有效波V=3000m/s,计算炮检距X=1000米所在道的动校正量,并定性画出动校正后二次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

(4)如地下有一300的倾斜地层,动校正后反射波的同相轴的形态如何?剩余时差是多少?

2、(65、45)推导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和剩余时差公式。

第五章

1、(65、45)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

2、(65、40)某一工区已有的原始资料是野外的多次覆盖地震记录(即未作地震测井、声波测井

等),试问如何利用多次覆盖资料求得:

(1)叠加速度Vd(2)均方根速度V R(φ=0,φ≠0两种情况)(3)层速度3、(80、32)已知三层水平层状介质,其厚度分别为h1= h2= h3=1000m,各层的速度分别为

V1=3000m/s, V2=5000m/s,V3=6000m/s,试求出这三层介质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

第六章

1、(70、40)已知某工区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地震剖面AB和AC,AB剖面上某一界面视倾角为Φ1,AC剖面上同一界面视倾角为Φ2,如何求该界面的真倾角?

2、(68、48)示意画出给定地质模型的自激自收剖面,假定子波为零相位子波。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2、波前: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点所在的面。

3、波尾: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点所在的面。

4、波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

5、等相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

6、波阵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

7、波线:波的传播方向。

8、射线:波的传播方向。

9、振动曲线:不同时刻某一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10、波形曲线:同一时刻不同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曲线。

11、波剖面:同一时刻不同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曲线。

12、子波: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后波形开始稳定,这时的地震波叫地震子波。

13、视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测线方向的速度。

14、射线平面: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

面。

15、运动学:地震波波前面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16、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接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曲线。

17、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

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18、动校正:将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均校正到炮检距中点处的时间。

19、几何地震学:地震波波前面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第二章

1、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物理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3、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么组成这个复杂振

动的特征与其频率的关系总和。

4、波的发散: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5、波散: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

6、频散: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

7、吸收:因摩擦而引起波强度的衰减现象。

8、纵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

9、垂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

10、横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质体大小的能力。

11、水平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质体大小的能力。

12、菲涅尔带:组成反射的最小界面单元。

13、主频:在振幅谱中能量最大点对应的频率。

第三章

1、规则干扰波:震源产生的,有固定的主频和传播方向。

2、不规则干扰波:没有固定的主频和传播方向的随机干扰。

3、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4、多次覆盖:地下界面被连续多次接收到反射。

5、共反射点道集: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集合。

6、检波器组合:在每一个地震道上采用两个以上检波器,按一定的形式安置在排列上同时

接收地震波。

7、方向特性:组合后总振幅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的n倍之比。

8、方向效应:组合后的信噪比与组合前的信噪比之比。

第四章

1、共中心点迭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在室内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2、水平迭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

叠加起来。

3、剩余时差:指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m之差。

第五章

1、偏移迭加:将地下真正的共反射点道集叠加起来。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入射的总路径与总时间之比。

3、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的时距曲线近似为双曲线时引入的速度。

4、迭加速度:作速度谱是能量最大点对应的速度。

第六章

1、标准层:反射波特征明显,波形稳定,能在测线上大面积连续追踪。

2、绕射波:几何地震学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点相当于一个次生震源,按惠更斯原理产生球面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3、剖面闭合:两条相交的水平叠加剖面交点处的t0时间相等。

4、三维地震:在一个面上采集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

5、水平切片:每一张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上的反映。

6、等厚图:两个地震层位之间的沉积厚度平面图。

7、构造图:用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其它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二、填空题

第一章

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波)。

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反射系数的绝对值),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反射系数的大小),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反射界面的深度和速度)。

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双曲线),极小点坐标(±2hsinΦ,(2h/v)cos Φ)。

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波阻抗差界面)。

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v2>v1 ,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盲区半径(2htgθ)。

7、射线总是(垂直)波面。

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9、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大于等于H )。

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无穷大)。

11、如果地震波以临界I入射到倾角为φ的折射界面时,地面上若能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I +φ<900 )。

12、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

13、两种介质分界面情况下,下部介质的速度比上覆介质的波速(大)时,在这个分界面

上才能行成折射波。

14、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

15、反射系数(R=(ρ2V2-ρ1V1)/ (ρ2V2+ρ1V1))。

16、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t=x/V )。

17、当地震测线垂直界面走向时,射线平面(垂直)界面,(垂直)地面。

18、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19、折射波时距曲线形状(直线)。

20、折射波与同界面反射波在( 2htgθ)处相切。

第二章

1、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特征 )。

2、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它的极值是(λ

/4 )。

3、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

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那复杂的振动信号的(频谱)。

4、频带宽度(Δf=f2-=f1)。

5、菲涅尔带半径((λh/2)1/2)。

6、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高频)成分容易衰减。

7、岩石的选频吸收性质,损失了(高频)成分,(降低)了地震分辨地层的能力。

8、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地下的不均质体,会发生波的(散射)。

9、信号越宽,频谱越(窄)。

10、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

11、地震界面的稳定性是指地震界面的(延续程度)。

12、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13、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得现象叫(频散)。

14、频散现象对地震波影响(不大)。

15、同一类型的地震波,在炮检距大的道上频率(低)。

第三章

1、检波器组合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压制干扰波的。

2、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好)。

3、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记录的集合称为(共反射点道集)。

4、多次覆盖是通过(炮点)和(检波点)同时搬家,使其(地下反射点)不变来完成的。

5、对有效波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振幅增加了(n )倍。

6、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n)1/2)。

7、在最有利条件下,检波器个数越多,信噪比越(高)。

第四章

1、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效果最好。

2、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双曲线)。

3、多次波的旅行时间是同界面一次反射波的(n )倍,它总是校正(不足)。

4、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大了则校正(不足)。

5、倾斜界面总是校正(过量)。

6、多次波一般是(低)速异常。

7、绕射波一般是(高)速异常。

8、用(共中心点叠加)办法压制多次波最有效。

9、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不同压制干扰波的。

10、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 -x2sin2Φ /2V2t0m)。

11、地面是倾斜的,地下反射界面为水平的,对水平多次覆盖方法观测的原始数据抽道集

后可获得(倾斜情况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

第五章

1、一维正演模型( x(t)*h(t))。

2、一维滤波方程(X(f)H(f) )。

3、进行动校正时,要用(均方根)速度之资料。时深转换时,要用(平均)速度资料。

4、DIX公式({[t0,n V R,n2- t0,n-1V R,n-12] /[t0,n- t0,n-1]}1/2)。

5、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孔隙压力成(正比),与孔隙度成(反比)。

6、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密度成(正比)。

7、时间平均方程(1/V=(Φ/V)+(1-Φ)/V)。

8、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不收敛),回转波不(不归位)。

9、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

10、岩石中含气时,地震波传播速度(低)。

第六章

1、绕射波极小点坐标(L,[(L2+h2)1/2+h]/V )。

2、回转波形成的条件(R

3、凸界面的能量是(分散的)。

4、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亮点)现象。

5、亮点是指振幅(增强)的同相轴。

6、每一张水平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的反映。

7、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单线)。

8、当测线为任意方向时,界面的真深度与法线深度的关系为( H=h/cosΨ)。

9、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sinФ=sin Ψcosα)。

10、异向构造构之间不能存在(双线)。

11、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加上)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

12、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错开)。

13、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叠掩)。

14、构造图上在单斜上不允许出现(多线或少线)。

15、一些断点很清晰的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能穿过(无断点)显示的剖面。

16、断面不可穿过(可靠的)反射波同相轴。

17、断面波是(大倾角)反射波。

18、在时间剖面上,利用(半幅点)确定断点。

19、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等于)真深度。

三、判断题

第一章

1、地震波是弹性波。√

2、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射线垂直于波面。√

3、振动曲线是波剖面。×

4、每个检波器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的地面震动。√

5、岩性界面一定是地震反射界面。×

6、地下界面埋藏越深,反射波时距曲线越平缓。√

7、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零。×

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9、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10、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

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H。×

1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界面,纵直测线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

1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

1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走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垂直。×

1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1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

16、速度界面肯定是反射界面。×

17、沿着界面,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等的。√

第二章

1、信号越宽,频谱越宽。×

2、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高频成分容易衰减。√

3、低频地震波的分辨率比高频地震波的分辨率低。√

4、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5、地质介质成层分布对地震勘探是最有利的。√

第三章

1、在压制随机干扰方面,多次叠加比组合好。√

2、放几炮即是几次覆盖。×

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不同。×

4、多次覆盖是指炮点和检波点同时搬家。√

5、对随机干扰来说n个检波器组合后随机干扰对有效波相对缩小了n倍。×

第四章

1、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效果最好。√

2、对CDP道集记录的某个反射波作动校正时,速度用小了则校正不足。×

3、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常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与初至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相

同,则说明提供的叠加速度合适。×

4、多次波一般是低速异常。√

5、多次波总是校正不足,正好与倾斜界面相反。√

6、共中心点叠加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不同压制干扰波的。√

第五章

1、进行动校正时,要用平均速度资料。×

2、时深转换时,要用均方根速度资料。×

3、水平迭加剖面上绕射波收敛。×

4、二维偏移剖面交点是闭合的。×

5、地下界面埋藏越深,速度越低。×

6、地震波速度与密度成反比。×

7、平均速度总是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

8、均方根速度与孔隙度成反比。√

第六章

1、当测线垂直于界面走向时,界面的法线深度等于真深度。√

2、构造图上在单斜上允许出现多线。×

3、构造图上对于正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错开。√

4、构造图上对于逆断层,上下盘断点投影到地面上的水平位置叠掩。√

5、断层上升盘某点的等值线的数值加上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的数值。√

6、凸界面的能量是分散的。√

7、只有断点才会产生绕射波。×

8、真倾角、视倾角和测线方位角三者关系是sinΦ=sinΨconα√

9、两个同向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双线。×

10、地下介质含气时会出现亮点现象。√

四、简答题

第一章

1、地震勘探原理。

答: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2、岩性界面是不是地震反射界面?

答:不一定是,地震反射界面必须是波阻抗差界面。

3、费马原理。

答: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4、惠更斯原理。

答:初至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是次生震源。下一时刻波前的位置是次生震源发出的球面波的包络。

5、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

答:它基本上时追随大的时代界面的沉积表面。

6、面波的特点?

答:在大地和空气的分界面附近,有震源产生的,频率较低能量沿垂直方向衰减快,沿水平方向衰减缓慢,延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且有频散现象。

7、为什么要进行动校正?

答:因为由于炮检距的影响检波器接收的记录不是自激自收时间,不能反映地下界面真实的情况。

第二章

1、频谱的物理意义?

答:频谱表示不同频率的信号对整个信号贡献的大小。

2、影响分辨率的因素?

答:野外仪器和采集因素,大地吸收,信噪比,表层因素,动、静校正。

3、示意画出地震波的频谱图,指出频谱的主要特征。

答:图略。主频,频带宽度。

4、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滤波作用?

答:实践说明实际介质对地震波的能量具有不同的吸收作用,使波的能量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很快衰减。高频成分衰减很快。

第三章

1、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办法压制干扰波效果好?

答:传播方向可能不同(组合),频谱不同(滤波),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多次叠加),出现的规律(组合、多次叠加)

2、组合的原理?

答:检波器组合时,由于有效波接近垂直入射地面,Δt=0组合后信号叠加相互加强,对于倾斜入射地面的干扰波,Δt≠0可调节组内距使Δt干=1/2T干组合后信号叠加相互抵消。

3、为什么对压制随机干扰来说多次得叠加比组合效果好?

答:多次叠加是不同炮、不同道更符合互不相关原理。

4、采用6次覆盖时从那一炮开始反射点满足覆盖次数?从那一炮开始组成新的24个共反

射点道集?对12次覆盖的情形呢?

答:第6炮,12炮;12炮,18炮

5、多次覆盖的原理和目的?

答:炮点和检波点同时搬家,地下反射点不变。为进行共反射点迭加。

6、试说明水平多次叠加特性曲线的特点

答:剩余时差为零的一次波有最大的幅值。通放带波迭加后加强;压制带迭加后消弱。

第四章

1、影响水平迭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迭加速度;界面倾斜。

2、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缺陷?

答:界面倾斜时共反射点分散;存在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反射点向界面下倾方向偏移;绕射波不收敛;回转波不归位;干涉带不分解。

3、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与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

答:(1)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地下一段界面的情况,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了一个点的情况。

(2)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了炮点到界面的法线深度,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了炮检距中点的法线深度。

4、为什么叫水平叠加?

答:因为不管什么波,什么界面计算机全部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进行处理。

5、界面倾斜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答:界面倾斜时共反射点分散;存在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反射点向界面下倾方向偏移。

第五章

1、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

答:(1)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压制在野外接收时,没能有效压制的干扰波。

(2)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能力。

(3)消除由于野外工作方法的限制和地下构造形态而在地震剖面上造成的各种假象。

(4)提取各种有助于解释的地震参数。

2、为什么要进行反滤波?

答:目的是为了压缩子波的长度,经反滤波的地震记录,应为地层的反射系数系列,它代表地层的脉冲响应。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3、水平叠加常规处理流程?

答:预处理,动、静校正,滤波、反滤波,振幅处理。

4、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叠加?

答:使得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干涉带分解,使反射点反映地下真实的情况。

第六章

1、空间校正的原理?

答:O1O’=H1sinΦ

H Z=cosΦ

2、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答(1)同相性(2)振幅显著增强(3)波形相似(4)剩余时差

3、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任务?

答:(1)进行波的对比(2)进行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3)绘制构造图

4、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主要任务?

答:(1)确定标准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搞清地层厚度的变化和接触关系;(2)确定构造形态及其特征;(3)确定断层的性质、落差及断面的产状;(4)了解基底埋藏深度;

(5)划分构造带。

5、反射波的实际对比方法?

答:掌握地质资料;重点研究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相位对比;波组对比;异常波;沿测线闭合圈对比。

6、标准层应具备的条件?

答:反射层的特征明显;且比较稳定,分布范围广。能在较大范围内连续追踪。反射层能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即能反映地下前终身层的起伏情况,最好在含油层系附近。

7、断层的识别标志?如何确定断面?

答:反射同相轴错断;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加;反射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反射标准波出现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有异常波。

浅、中、深层断点连线即为断面。

8、断层要素在时间剖面上的确定?

答:浅、中、深层断点连线即为断面;上、下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测线垂直断层走向时,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不垂直为视倾角。

9、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的构造规律?

在单斜上等直线间隔应均匀变化,不允许出现多线或少线现象;两个同相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单线;两个异相构造之间不能存在双线;勾汇构造两侧的等直线应考虑断开前的构造形态上的联系,另外断层上升派某点等值线的数据加上断层的落差,等于下降盘等值线上的数值。

10、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应?

答:同相轴中断、错开;振幅发生突变,即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度发生突变;同相轴发生突然拐弯;相临同相轴走向不一致。

11、亮点剖面的解释方法?

答:突出的强振幅;偶极相位特征;水平反射下弯;油水界面的反射微弱。

12、时间剖面上常见特殊波的解释方法?

答:(1)绕射波:与正常界面在断点处相切,振幅减半,形成绕射尾巴。一般是中小断层。

(2)断面波:大倾角反射波,能量强弱变化大,常断续出现、往往是大断层。在相交测线上相互闭合。

(3)回转波:来自凹界面的反射波(R

偏移剖面上是凹陷。

(4)多次波:旅行时间是正常一次波的n倍。它总是校正不足。

五、详答题

第一章

1、从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机制,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反射波的形成必须满足有波阻抗差。折射波的形成必须满足下覆岩层的速度大于上覆岩层的速度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2、折射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答:有盲区,时距曲线是直线与反射波有切点。

物探仪器分类

物探仪器分类 按照地球物理勘探依据的原理分类,可将仪器分为以下几种: 一高密度电法仪 1. 吉林大学骄鹏E60M、E60D高密度电法仪(分布式,即电极接口处有自动转换开关),一次布设电极多,线缆多 2. 美国劳雷公司的AGI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仪(分布式11/6芯电缆) 3. 北京地质仪器厂DCX-1多功能高密度电法仪(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DCX -1A 型集中式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由工控机做主控器,采用大屏幕LCD 显示器并附有触摸屏,数据处理能力强,存储数据量大,界面友好,易于操作。 ■LCD 彩显可实时显示测量数据,如:电流、电压、电阻率、极化率等、工作状态、当前测量层位、 A , B ,M ,N 各电极工作位置、电位曲线显示、视电阻率彩色剖面图像,显示内容丰富,测量进程直观。 ■集中式多路电极转换器采用复合控制技术,精简了硬件规模,使控制电极道数增多,本系统以120 道为基本组态,可以方便地做长剖面的“ 滚动” 测量。为满足特殊用户需求,可以接受240 道测量系统的订货。 ■采用双向覆盖电缆,使现场布线与分布式仪器的布线速度相当,与以往普通式连接电缆相比,施工简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电缆接头均有防水功能,可在水中作业。 ■本系统测量通道数量多,而且易于扩大测量通道数,使之探测有效空间增大,便于增加勘探深度和提高探测分辨率。 DCX-1B 型分布式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 DCX-1B 型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其电极转换器与电缆串接,每个转换器控制盒都设有微处理器芯片,控制准确快速,各串电缆可随意串接并自动排序编址,野外施工方便。 ■测量主机与DCX -1A 型系统的主机相同,有PC 机及大屏幕LCD 显示器并附有触摸屏。LCD 彩显可实时显示测量数据,如:电流、电压、电阻率、极化率等、工作状态、当前测量层位、A ,B ,M ,N 各电极工作位置、电位曲线显示、视电阻率彩色剖面图像,显示内容丰富,测量进程直观。 ■现有120道、180道、240道基本配置。 ■每六个电极盒为一串,视需要串接控制电极数。电缆(Φ 7mm )以及电极盒(Φ 22 × 170mm )均防水,可在水中作业。

【题库】地球物理测井试题库汇编

二、填空 1、 储集层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孔隙性和_含可动油气_,描述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有岩性,孔隙度,含油气孔隙度,有效厚度等。 2、 地层三要素倾角,走向,倾向 3、 岩石中主要的放射性核素有铀,钍,钾等。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主要与岩石的_泥质含量含量有关。 4、 声波时差Δt 的单位是微秒/英尺、微秒/米,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 5、 渗透层在微电极曲线上有基本特征是_微梯度与微电位两条电阻率曲线不重合_。 6、 在高矿化度地层水条件下,中子-伽马测井曲线上,水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_大于油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在热中子寿命曲线上,油层的热中子寿命长于_水层的热中子寿命。 7、 A2.25M0.5N 电极系称为_底部梯度电极系,电极距L=2.5米。 8、 视地层水电阻率定义为Rwa= Rt/F ,当Rwa ≈Rw 时,该储层为水层。 9、 1- Sxo ﹦Shr ,Sxo-Sw ﹦Smo ,1-Sw ﹦Sh 。 10、 对泥岩基线而言,渗透性地层的SP 可以向正或负方向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的相对矿化度。在Rw ﹤Rmf 时,SP 曲线出现负异常。 11、 应用SP 曲线识别水淹层的条件为注入水与原始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 12、 储层泥质含量越高,其绝对渗透率越低。 13、 在砂泥岩剖面,当渗透层SP 曲线为正异常时,井眼泥浆为盐水泥浆_,水层的泥浆侵入特征是低侵。 14、 地层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分别是铀,钍,钾。沉积岩的泥质含量越高,地层放射性越高。 15、 电极系A2.25M0.5N 的名称底部梯度电极系,电极距2.5米。 16、 套管波幅度低_,一界面胶结好。 17、 在砂泥岩剖面,油层深侧向电阻率_大于_浅侧向电阻率。 18、 裂缝型灰岩地层的声波时差_大于_致密灰岩的声波时差。 19、 微电极曲线主要用于划分渗透层,确定地层有效厚度。 20、 气层声波时差_高,密度值_低,中子孔隙度_低,深电阻率_高,中子伽马计数率_高_。 21、 如果某地层的地层压力大于_正常地层压力,则此地层为高压异常。 22、 油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低于地层水矿化度比较高的水层的中子伽马计数率,油层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矿化度比较高的水层电阻率。 23、 地层三要素_倾角,倾向,走向。 24、 单位体积地层中的含氯量越高,其热中子寿命越短。 25、 h s φ=_________,t R F =_________。 一、填空题 26、 以泥岩为基线,渗透性地层的SP 曲线的偏转(异常)方向主要取决于_泥浆滤液_和 地层水的相对矿化度。 当R w >R mf 时,SP 曲线出现__正_异常,R w

工程与环境物探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绝版

不一、填空题 1. 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土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称为_____地球物理变化______。 2. 按照介质的物理性质分类,物探方法可以分为__纵波___、_磁场____、__电磁___、_振动____、__放射____、__地热___大类。 3. 工程物探的特点主要要求探查目标对象_____、埋藏____、分辨率_高___。 4.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的 电学性质 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关的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查明地下地质结构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5. 电法勘探按照场源分为_天然_____和___人工_____,按电流性质分为___直流____和____交流_____。 6. 影响岩石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有:_矿物结构______、___空隙排列_____、__含水性______、_温度______。 7.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 剖面法 和 测探法 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测量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装置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求取比值参数而能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8. 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中,I U K MN S ?=ρ,其中K 称为___装置系数________,主要与_电极距____有关。 9. 影响水的电阻率的主要因素是_矿化度______和__温度______。 10. 激发极化法是以岩、矿石的 激发极化效应 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大地激发效应来探查地下地质情况或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其视极化率的定义为_二次场______和___总场_____比值,它表征了不同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11. 地下溶洞、采空区等是一种地质灾害,在通常情况下,视电阻率值为高阻,但在实际测量中,常常为低阻,原因是__封闭性不好,有低阻填充物____。 12. 地震勘探按照有效波类型分___反射波_______地震法、_折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投射波___地震法三种。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人工方法使地表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传播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分界面_______时,会产生__反射____成反射波.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质点振动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机械振动_______转换成____电信号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数字__________地震记录。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处理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解释_______,并根据解释的结果做出工程设计,完成地震勘探。 13.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形变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恢复__原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弹性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弹性波_______;弹性体在___外力______作用下所发生的___体积______或___形状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弹性________形变.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观测系数___两大类。 15. 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_采集___, 处理 和_解释 三大部分工作。 16.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相对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数________ 1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弹性分界面上下地层的__波阻抗______的大小.

地球物理仪器

地球物理仪器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分类号密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结课报告 地球物理仪器 学生姓名马敏院(系)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 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学号 任课教师邓明职称教授 二O一四年四月

1 前言 球物理仪器是认识地球、资源探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前沿技术。在地球物理学领域,地球物理场主体上分为重力场、地磁场、电场、地热场、放射性辐射场和地震波场。日常工作中对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和环境的勘察与监测,对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预防,对地球深部圈、层结构以及物质组成和空间状态的探测等都是通过物理场完成的。随着地球物理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不断进步,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应学科的仪器与设备得到了迅速发展,物理学、力学、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新成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地球物理观测的精度和对信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是集当代先进技术如传感器、电子、计算机、数据传输和通讯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它的革新与发展总是伴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完善。地球物理仪器按照所测量的地球物理场,主要分为重力仪、磁力仪、电法仪、浅层地震仪、测井仪以及放射性仪器等。 地球物理仪器在许多部分存在相似的电路,例如模拟通道和数字通道,前置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A/D采样和数模转换等,除此之外还会连接通信接口、显示接口以及键盘接口等等。但是地球物理仪器往往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1)频带较宽,大动态范围;(2)高速、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3)集成度高,功能多但是功耗较低;(4)操作简单,轻便灵活,现场实时显示结果,宽工作温度范围,高稳定度在以上各个重要参数中,高分辨率是地球物理仪器的最为关键参数,这是因为在地球物理勘探中,传感器接收的信号一般都很小,如直流电法仪中,测量大地的自然电位时,信号可能只有几uV;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收的信号也只有几pV;瞬变电磁仪接收到的二次场信号也只有几nv。这就要求A/D转换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因此目前的地球物理仪器设计中大都采用了24位△∑A/D采样技术,以达到高分辨率的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石油和天然气就埋藏于地壳的岩石中,埋藏可深达数千米,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要找到油气首先需要搞清地下岩石情况以及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的导电性、磁性、密度、地震波传播等特性。地下岩石情况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随之而变化。我们把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引起的重力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和起伏状态的方法,称为重力勘探。油气生成于沉积盆地,应用重力勘探可以确定沉积盆地范围。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磁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磁力勘探。在沉积盆地中,往往会分布着各种磁性地质体,磁力勘探可以圈定其范围,确定其性质。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导电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岩往往导电性良好(电阻率低),应用电法勘探可以寻找和确定这类地层。 通过观测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速度变化及其他特征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地震勘探。 在以上这四种方法中,重力、磁力、电法三种方法联合起来应用往往可以找出可能有油气的盆地在哪里,盆地中哪里是隆起,哪里是坳陷,哪里是可能最有利的构造等等。这种工作是在找油的开始阶段做的,一般叫做普查。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最主要的一种勘探方法,具有勘探精度高,能更清晰地确定油气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岩石性质等优点,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 什么是地球物理测井 井下地层是由各类岩石组成,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了研究各类岩石的物理性质及井下地层是否含有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有用矿产,建立了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 学科---地球物理测井学,简称“测井”,它以地质学、物理学、数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及传感器技术,设计出专门的测井仪器,沿着井身进行测量,得出地层 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地层结构及井身几何特性等各种信息,为石油天然气勘探、油气田

地球物理测井学习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1、 在扩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这样在低浓度溶液一方富集负电荷,高浓度溶液富集正电荷,形成一 个静电场,电场的形成反过来影响离子的迁移速度,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此在接触面附近的电动势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记为Ed 。 2、 泥岩薄膜离子扩散,但泥岩对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部分氯离子,扩散的结果使浓度小的一方富集大 量的钠离子而带正电,浓度大的一方富集大量的氯离子而带负电,这样在泥岩薄膜形成扩散吸附电动势记为Eda 3、 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低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负异常。 4、 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高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正异常。 5、 在钻井过程中, 通常保持泥浆柱压力稍微大于地层压力,在压力差作用下,泥浆滤液向渗透层侵入,泥浆滤液 替换地层孔隙所含的液体而形成侵入带,同时泥浆中的颗粒附在井壁上形成泥饼,这种现象叫泥浆侵入. 6、 高侵:侵入带电阻率Ri 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 7、 低侵:侵入带电阻率Ri 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 8、 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距离的电极系叫梯度电极系。 9、 标准测井:是一种最简单的综合测井,是各油田或油区为了粗略划分岩性和油气、水层,并进行井间地层对 比,对每口井从井口到井底都必须测量的一套综合测井方法。因它常用于地层对比,故又称对比测井。 10、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距离的电极系叫电位电极系。 11、侧向测井:在电极上增加聚焦电极迫使供电电极发出的电流侧向地流入地层从而减小井的分流作用和围岩的影响,提高纵向分辨能力,这种测井叫侧向测井又称为聚焦测井 12、横向微分几何因子 : 横向积分几何因子 : 纵向微分几何因子: 纵向积分几何因子 : 13、声系:声波测井仪器中,声波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按一定要求形成的组合称为声波测井仪器的声系 14、深度误差:仪器记录点与实际传播路径中点不在同一深度上。 15、相位误差:时差记录产生的误差。 16、周波跳跃:在裂缝发育地层,滑行纵波首波幅度急剧减小,以致第二道接收探头接收到的首波不能触发记录波,而往往是首波以后第二个,甚至是第三或第四个续至波触发记录波.这样记录到到时差就急剧增大,而且是按声波信号的周期成倍增加,这种现象叫周波跳跃. 17、体积模型:把单位体积岩石传播时间分成几部分传播时间的体积加权值。 18、超压地层、欠压地层: 当地层压力大于相同深度的静水柱压力的层位,通常称为超压地层;反之,成为欠压地层。 19、放射性 放射性核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各种射线。 20.同位素 凡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核素 21..基态、激发态 基态—原子核可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能量最低状态。 激发态—原子核处于比基态高的能量状态,即原子核被激发了 22.半衰期 原有的放射性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 23.α射线—由氦原子核 组成的粒子流。氦核又称α粒子,因而可以说是α粒子流。 24.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V=2C/3(C 为光速),对物质的电离作用较强,而贯穿物质的本领较小 25.γ射线—由γ光子组成的粒子流。γ光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以光速运动。 26.含氢指数地层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主要决定于地层含氢量。中子源强度和源距一定时,慢中子计数率 就只 的贡献。 介质对的无限长圆柱体物理意义:半径为横积a d r r r dr r G G σ? =≡2 /0 )(的贡献。薄板状介质对无限延伸物理意义:单位厚度的a z dr z r g G σ?∞ ≡0 ),(的贡献。 板状介质对的无限延伸物理意义:厚度纵积a h h h dz z G G σ?-≡2 /2 /)(的贡献。圆筒状介质对的无限长 径为物理意义:单位厚度半a r r dz z r g G σ?∞ ∞ -≡),(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 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 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 的换算:.=10-1mGal 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 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到为宜。 ②布置测网的原则: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对于走向不明或近于等轴状的勘察对象,宜采用方形网,即点线间距相等。对于在地表投影有明显走向的勘探对象,应用矩形网,测线方向与其走向垂直。 8、野外重力观察资料整理包括几部分工作? 消除自然引起的干扰要进行: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高度校正;消除地球正常重力场影响要进行:正常场校正。 9、为什么地形校正横为正值? 由于测点所在水准面以上的正地形部分,多于物质产生的引力垂直分量都是向上的,引起仪器读数偏小。负地形部分相对该水准面缺少一部分物质,空缺物质产生的引力可以认为是负值,其垂直分量也是向上的,使仪器读数减小。因此地形影响恒为正值,故其校正值恒为正。 10、什么是布格重力异常?自由空间异常?均衡异常? ①布格重力异常:是对测值进行地形校正,布格校正(高度校正与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获得的。 ②均衡重力异常:是对布格重力异常再作均衡校正,即得均衡校正。表示了一种完全均衡状态下其异常所代表的意义。 ③自由空间异常:对观测值仅作正常场校正和高度校正,反映的是实际地球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与参考椭球体的偏差。 11、重力观测结果如何用剖面图和平面图来表示?

地球物理仪器

第一章绪论 1.1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需要采集大量的有效信息,可靠信息和信息量的缺乏或不足则是任何数学技巧和图像显示无法弥补的。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观测与实验仪器和设备乃是在地球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的“前哨”。在地球物理学领域,地球物理场主体上分为重力场、地磁场(包括航磁)、电场、地热场、放射性辐射场和地震波场。对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和环境的勘察与监测,对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预防,对地球深部圈、层结构以及物质组成和空间状态的探测等都是通过物理场完成的。随着地球物理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不断进步,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应学科的仪器与设备得到了迅速发展,物理学、力学、信息学和计算技术中的一些新成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地球物理观测的精度和对信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 1.2 地球物理仪器 众所周知,在野外进行地球物理勘查要求所使用的仪器重量轻、体积小、坚固耐用,要能防潮、防晒、不怕振动,无论在寒冷的北极或是在炎热的赤道地区都能正常工作。同时还要求仪器有多种功能,即能同时测量多种参数,例如不仅能测重力值、磁场值,而且还能测定它们的梯度;不仅能用来做电阻率法,也能用来做激发极化法、交流电法等。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中迫切需要有轻便多功能的地球物理仪器;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海洋及西部的沙漠戈壁石油资源有待于开发,城市与环境物探方兴未艾,也迫切需要功能强,精度高,运用现代物理、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地球物理仪器装备。 第二章放射性勘探仪器的方法简介 2.1 放射性勘探基本理论 放射性勘探又称放射性测量或“伽玛法”。借助于地壳内天然放射性元素衰变放出的α、β、γ射线,穿过物质时,将产生游离、荧光等特殊的物理现象,人们根据放射性射线的物理性质利用专门仪器(如辐射仪、射气仪等),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射线强度或射气浓度来寻找放射性矿床以及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也是寻找与放射性元素共生的稀有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多金属元素矿床的辅助手段。放射性物探方法有γ测量、辐射取样、γ测井、射气测量、径迹测量和物理分析等。 2.2 放射性勘探方法简介 2.2.1 γ测量 用盖革式辐射仪或闪烁辐射仪在地面步行作放射性总量测量,是铀矿普查工作中最有成效、最广泛采用的方法。它是以测量岩矿石的γ(或β+γ)射线总强度来发现放射性异常的。该法的优点是几乎能在任何地区、任何地质条件下进行最详细的测量。缺点是不能区分放射源的性质(铀、钍、钾),探测深度有限。 步行测量还可利用γ能谱仪在野外直接测定(点测)浮土及岩矿石中铀、钍、钾的等效含量。本法适用于各种地质、地形条件,即使在覆土掩盖区,只要存在放射性元素的分散晕就可采用。但效率较低,不适于大面积测量。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探矿法 一、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基本原理 物探的基本特点是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放射性场等,而不是直接研究岩石或矿石,它与地质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掩盖区的地质构造和产状。它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或地球物理学,系把物理学上的理论(地电学、地磁学等)应用于地质找矿。因此具有下列特点和工作前提: (一)物探的特点 1.必须实行两个转化才能完成找矿任务。先将地质问题转化成地球物理探矿的问题,才能使用物探方法去观测。在观测取得数据之后(所得异常),只能推断具有某种或某些物理性质的地质体,然后通过综合研究,并根据地质体与物理现象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把物探的结果转化为地质的语言和图示,从而去推断矿产的埋藏情况与成矿有关的地质问题,最后通过探矿工程验证,肯定其地质效果。 2.物探异常具有多解性。产生物探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体可以有相同的物理场,故造成物探异常推断的多解性。如磁铁矿、磁黄铁矿、超基性岩,都可以引起磁异常。所以工作中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往往不易得到较肯定的地质结论。一般情况应合理地综合运用几种物探方法,并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肯定的结论。 3.每种物探方法都有要求严格的应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因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而异,从而影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 (二)物探工作的前提 在确定物探任务时,除地质研究的需要外,还必须具备物探工作前提,才能达

到预期的目的。物探工作的前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物性差异,即被调查研究的地质体与周围地质体之间,要有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2.被调查的地质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适的深度,用现有的技术方法能发现它所 引起的异常。若规模很小、埋藏又深的矿体,则不能发现其异常;有时虽然地质体埋藏较深,但规模很大,也可能发现异常。故找矿效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能区分异常,即从各种干扰因素的异常中,区分所调查的地质体的异常。如铬铁矿和纯橄榄岩都可引起重力异常,蛇纹石化等岩性变化也可引起异常,能否从干扰异常中找出矿异常,是方法应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 (一)应用物探找矿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1.物探找矿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因物理场是以水平面做基面,越平坦越好;矿体形态规则;具有相当的规模,矿物成分较稳定;干扰因素少;有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最好附近有勘探矿区或开采矿山,有已知的地质资料便于对比。 2.物探找矿的不利条件:物性差异不明显或物理性质不稳定的地质体;寻找的地质体或矿体过小过深,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不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等。 (二)物探方法的种类、应用条件及地质效果简要列于表4—5。 物探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依据工作区的下列三方面情况,结合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进行选择:一是地质特点,即矿体产出部位、矿石类型(是决定物探方法的依据)、矿体的形态和产状(是确定测网大小、测线方向、电极距离大小与排列方式等决定因素);二是地球物理特性,即岩矿物性参数,利用物性统计参数分析地质构

《地球物理测井》试题答卷A参考答案

08地质专业《地球物理测井》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1.泥岩基线: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中,大段泥岩测井曲线幅度比较稳定,以它作为测井曲线的基线,称为泥岩基线。 2.周波跳跃:在声波时差曲线上,由于首波衰减严重,无法触发接收换能器,接收换能器被续至波所触发,造成”忽大忽小”的幅度急剧变化的现象。 3.水泥胶结指数:目的井段声幅衰减率/完全胶结井段声幅衰减率。 4.滑行波:当泥浆的声速小于地层的声速(V1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 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 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 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 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 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

地球物理测井试题库

地球物理测井试题库

A .R xo《R t C .R i =R t 13. 一般好的油气层具有典型的 A ?高侵剖面 C. 伽玛异常 14. 与岩石电阻率的大小有关的是 A .岩石长度 C. 岩石性质 15. 在高阻层顶界面出现极大值,底界面出现极小值 A .顶部梯度电极系 C. 电位电极系 16. 下面几种岩石电阻率最低的是 A.方解石 C .沉积岩 17. 电极距增大,探测深度将. A .减小 C. 不变 18. 与地层电阻率无关的是 A .温度 C. 矿化度 19. 利用阿尔奇公式可以求 A .孔隙度 C. 矿化度 20. N0.5M1.5A 是什么电极系 A .电位 B .R xo》R t D.R i 》R t 【】 B. 低侵剖面 D. 自然电位异常 【】 B. 岩石表面积 D. 岩层厚度 ,这种电极系是【】 B. 底部梯度电极系 D. 理想梯度电极系 【】 B .火成岩 D.石英 【】 B. 增大 D. 没有关系 【】 B. 地层水中矿化物种类 D. 地层厚度 【】 B. 泥质含量 D. 围岩电阻率 【】 B. 底部梯度 、选择题(60) 1. 离子的扩散达到动平衡后 A ?正离子停止扩散 C ?正负离子均停止扩散 2. 静自然电位的符号是 A ? SSP C. SP 3. 扩散吸附电位的符号是 A .E da 【】 B. 负离子停止扩散 D. 正负离子仍继续扩散 【】 B. U sp D.E d 【】B. E f C. SSP D.E d 4. 岩性、厚度、围岩等因素相同的渗透层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值油层与水层相比【 A .油层大于水层 B. 油层小于水层 C. 油层等于水层 5. 当地层自然电位异常值减小时,可能是地层的 A .泥质含量增加 C. 含有放射性物质 D. 不确定 B. 泥质含量减少D.密度增大 6. 井径减小,其它条件不变时,自然电位幅度值(增大)。 A .增大 B. 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7. 侵入带的存在,使自然电位异常值 A .升高 B. 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8. 当泥浆滤液矿化度与地层水矿化度大致相等时,自然电位偏转幅度 A .很大 B. 很小 C.急剧增大 D.不确定 9. 正装梯度电极系测出的视电阻率曲线在高阻层出现极大值的位置是 A .高阻层顶界面 C. 高阻层中点 10. 原状地层电阻率符号为 A .R xo C. R t 11. 油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相比 A .二者相等 C .油层大 12.高侵剖面R xo与R t的关系是B. 高阻层底界面 D.不确定 B. R i D.R o B. 水层大 D.不确定 [ 【 [ [ 【 [ 【 【 】 】 】 】 】 】 】 】 】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

1、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它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 2、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3、各向异性系数:岩石的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岩石的导电性不同,称为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可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示 4、视极化率:当地形不平或地下不均时,按式η=△U2/△U计算出来的参数称为视极化率。 5、衰减时 :把开始的电位差△U 2作为1,当△U 2 变为(30%,50%,60%)时所需的时间称为 衰减时S 6、含水因素:测深曲线的衰减时与横轴在一起所包围的面积 7、勘探体积 :长为两个点电源之间距离AB,宽为(1/2)AB,深也为(1/2)AB的勘探长方体 8、扩散电位:两种不同离子或离子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其液液界面上由于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电位。 9、卡尼亚电阻率: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以实测阻抗计算出的量称为卡尼亚视电阻率.它的数学表达式为:ρa=Z2(ωμ)(3)ρa—卡尼尔电阻率(Ω·m) 10、趋肤深度:电场沿Z轴方向前进1/b距离时,振幅衰减为1/e倍。习惯上将距离δ=1/b 称为电磁波的趋肤深度 11、振动图: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图 12、波剖面图: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13、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 14、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 15、动校正: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与检波器距离爆炸点的距离远近有关,并与反射界面的倾角、埋深和覆盖层波速有关,由此产生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需要进行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

石油华东《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50分。)V1.形成反射波的基本条件是()。 A.分界面上下介质波速不相等 B.分界面上下介质波阻抗不相等 C.分界面上下介质密度不相等 2.时深转换使用的速度是()。 A.平均速度 B.叠加速度 C.等效速度 3.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 A.平均速度 B.均方根速度 C.层速度 4.用M个检波器组合检波且组内距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对随机干扰而言其组合的统计效应为()。 A.M的二分之一次方 B.M C.M的平方 5.岩石密度增加时,地震波的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6.速度随压力的增大而()。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7.一般而言,在浅层和在深层的速度梯度相比()。 A.浅层速度梯度较大 B.深层速度梯度较大 C.二者相同 8.若上部介质波速为V1,下部介质波速为V2,且在分界面处可形成滑行波,则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的速度为()。 A.V1 B.V2 C.介于V1,V2之间的某个速度 9.多次叠加和组合检波压制随机干扰的效果相比()。 A.多次叠加的效果较好 B.组合的效果较好 C.二者相同 10.孔隙中流体性质主要对哪种速度产生影响()。 A.横波速度 B.纵波速度 C.横波和纵波速度 二、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50分。)V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

勘探、测井。 A.错误 B.正确 2.直达波和折射波所对应的介质波速为其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A.错误 B.正确 3.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数目少得多。 A.错误 B.正确 4.正弦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一般不小于它们的真速度和真波长。 A.错误 B.正确 5.对于二维地震勘探而言,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A.错误 B.正确 6.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称为纵测线。 A.错误 B.正确 7.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曲率随着界面埋藏深度或t0时间的增大而变陡。 A.错误 B.正确 8.振动传播的速度为波速,与质点本身运动的速度有关。 A.错误 B.正确 9.产生折射波的界面埋藏越深,盲区越小。 A.错误 B.正确 10.波动是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推移的运动过程,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A.错误 B.正确

最新地球物理勘探试题库

一、填空题(37道)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_______时,会产生______成反射波。 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 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 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______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_________。 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 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 答:外力;体积;形状;弹性。 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 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 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_______形变。 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 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 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 12、当外力作用_________,而且作用时间又_________,大部分物质主 表现为弹性性质。 答:很小;很短。

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报告

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及应用课程报告 姓名:xx 班级:xxxx 学号:xxx 指导老师:xxx 20xx年xx 月

第一章地下水勘探的地球物理前提 地下水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资源,而利用一般的钻探,水文等领域的方法找水存在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而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寻找地下水则是费省效宏的找水方法。它可以更好地定位地下水的位置,形态,提高找水的效率,节约成本,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越性。 以研究不同物理场空间分布规律为基础的各种物探方法种类繁多, 通常我们主要应用以岩石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的地面电阻率法、井中电阻率测井法; 以岩石激电性差异为基础的激发极化法; 以岩石自然激电性差异为基础的声频大地电场法和以岩石磁性差异为基础的磁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如表1-1) 表1-1 主要水文物探方法的分类及应用范围 各类物探方法, 尤其是地面物探方法, 都是通过观测地下地质体在地面产生的物理场空间分布规律来推断地质情况, 达到地质勘探的目的, 这比用肉眼观察推断, 比钻探手段了解地层深部构造来说, 显然具有透视性、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1]

第二章地下水勘探的地球物理仪器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是一种有效的地下深部资源勘探方法,采用人工场源可以克服天然场源信号微弱的缺点,但是波的非平面波特性决定了处理资料时的复杂性。当发射距是探测深度的3~5倍,高频时非平面波可以近似地看作平面波,低频时则会出现电阻率随频率降低而在双对数坐标图上呈45°上升的近场效应,因此须作近场改正,校正后的数据可看作为平面波产生的结果,然后再采用用MT的方法来分析。所以,MT的反演方法原则上都可用来做近场校正后的CSAMT反演。如不作平面波校正的反演,其有效数据只能取远场的值,而对于近场甚至过渡场的资料都要摒弃不用,这将造成较大的浪费。 由于现有仪器分段分时的工作方式使得其观测精度受不同排列观测条件差异的影响。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研制了一种实现整条测线多点同步观测的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 第三章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 一、工作原理 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主要采用CSAMT法标量测量的工作原理。通过沿一定方向(设为x方向)布置的接地导线向地下供入某一音频谐变电流,在其一侧或两侧60°张角的扇形区域内沿与发射平行的方向布置测线;分布式接收机同时布置在一条测线上,所有测点同步观测相应频率的电场分量和与之正交的磁场分量。根据公式(1)、(2)计算卡尼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 式中:|Ex|,|Hy|和φEx,φHy分别为Ex,Hy的振幅和相位;μ为大地的磁导率;ω=2πμ为角频率。在音频段内逐次改变供电和测量的频率,便可测出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随频率的变化曲线,经过数据处理及反演,获得反映地下结构的地电断面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