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课内实词

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课内实词

七年级(上)课内文言实词

1、见两小儿辨斗,问其故。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去

3、及其日中如探汤及汤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

5、孔子不能决也决

6、孰为汝多知乎孰

7、子将安之将安

8、乡人皆恶我鸣恶

9、以故东徏以故

10、子能更鸣,可矣更

11、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

12、有闻而传之者闻

13、闻之于宋君闻于

14、丁氏对曰对

15、得一人之使使

16、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

17、晏子将使楚使

18、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19、今方来方

20、吾欲辱之,何以也何以

21、为其来也为

22、过王而行过

23、何为者也何为

24、何坐何坐坐

25、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26、齐人固善盗乎固善

27、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28、叶徒相似徒

29、其实味不同其实

30、所以然者何所以然

3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32、寡人反取病焉取病

3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

34、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

35、诸儿竞走取之竞走

36、寻作复裈寻裈

37、母甚异之,知为国器异国器

38、蜀之鄙有二僧鄙

39、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40、吾欲之南海,何如何如

41、子何恃而往恃

4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

43、犹未能也犹

44、越明年越明年

45、西蜀之去南海去

46、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

47、行牧且荛且

48、布囊其口囊

49、贼易之易

50、植刃道上植

51、童微伺其睡伺

52、遽曰遽

53、彼不我恩也彼

54、孰若为一郎僮耶孰若

55、郎诚见完与恩诚

56、市者良久计曰计

57、孰若吾得专焉专

58、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即

59、虽疮手勿惮惮

60、虚吏白州白

61、刺史颜证奇之奇

62、惟闻女叹息惟

63、愿为市鞍马市

64、旦辞爹娘去旦

65、关山度若飞度

66、朔气传金柝朔

67、赏赐百千强强

68、出郭相扶将郭69、木兰当户织户

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课内实词

七年级(上)课内文言实词 1、见两小儿辨斗,问其故。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去 3、及其日中如探汤及汤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 5、孔子不能决也决 6、孰为汝多知乎孰 7、子将安之将安 8、乡人皆恶我鸣恶 9、以故东徏以故 10、子能更鸣,可矣更 11、家无井而出溉汲溉汲 12、有闻而传之者闻 13、闻之于宋君闻于 14、丁氏对曰对 15、得一人之使使 16、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 17、晏子将使楚使 18、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19、今方来方 20、吾欲辱之,何以也何以 21、为其来也为 22、过王而行过 23、何为者也何为 24、何坐何坐坐 25、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26、齐人固善盗乎固善 27、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28、叶徒相似徒 29、其实味不同其实 30、所以然者何所以然 3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32、寡人反取病焉取病 3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 34、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

35、诸儿竞走取之竞走 36、寻作复裈寻裈 37、母甚异之,知为国器异国器 38、蜀之鄙有二僧鄙 39、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40、吾欲之南海,何如何如 41、子何恃而往恃 4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买 43、犹未能也犹 44、越明年越明年 45、西蜀之去南海去 46、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 47、行牧且荛且 48、布囊其口囊 49、贼易之易 50、植刃道上植 51、童微伺其睡伺 52、遽曰遽 53、彼不我恩也彼 54、孰若为一郎僮耶孰若 55、郎诚见完与恩诚 56、市者良久计曰计 57、孰若吾得专焉专 58、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即 59、虽疮手勿惮惮 60、虚吏白州白 61、刺史颜证奇之奇 62、惟闻女叹息惟 63、愿为市鞍马市 64、旦辞爹娘去旦 65、关山度若飞度 66、朔气传金柝朔 67、赏赐百千强强 68、出郭相扶将郭69、木兰当户织户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 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 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重要实词: (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 ②温故而知新_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 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 (三)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古今异义: 1、去:太丘舍去:古义: 今义: 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 今义: 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6、是:是非木杮:古义: 今义: 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 今义: 8、人皆吊之:古义: 今义: 实词积累: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聚(不久)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8.期日中(正午时分) 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 10.去后乃至(才) 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3.下车引之(拉) 14.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5.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 16.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发怒) 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1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20.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1. 三十而立(站立) 22.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23.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越过,超 过)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25. 不堪其忧(忍受) 2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2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8.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 29.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30. 子在川上曰(河流)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 七年级第一学期文言文实词简表 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 1 比并列,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七上) 2 彻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七上) 3 从跟从,跟随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伤仲永(七上) 4 当在(某时、某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七上) 5 道路,途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记(七上) 6 得得到,获得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七下) 7 伐砍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记(七上) 8 犯侵害,危害并皆暴犯百姓周处(七上) 9 负背,以背载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七上) 10 更交替,轮换,更换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周处(七上) 11 观 仔细看,看 (观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启窗而观 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七上) 核舟记(七上) 伤仲永(七上) 12 还返回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还自扬州 伤仲永(七上) 伤仲永(七上) 13 会正好,恰巧会宾客大宴口技(林嗣环)(七上) 14 计计算,计量通计一舟,为人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七上) 核舟记(七上) 15 间夹杂,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林嗣环)(七上) 16 简挑选,选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七上) 17 见看见,看到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下见小潭 伤仲永(七上) 周处(七上) 卖油翁(七上) 小石潭记(七上) 小石潭记(七上) 18 居①停留 ②居住,安居 ③处在,处于(某种地 位或某个地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面山而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居右者椎髻仰面 小石潭记(七上) 愚公移山(七上) 核舟记(七上) 核舟记(七上) 19 具①具备,具有 ②器械,用具 ③全部,详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总结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常见字词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 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du坐:通座ó):量置:放履:鞋子度(座位 ù):尺码d (度操:拿着遂::相信反:通返信返回 终于 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词 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

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2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词坠:掉渡涉:惑:糊涂刻契:遽:立即用法同上其虚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

生、出现或进行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于”A 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亦:也所......的事、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所从坠)?物”所契者的人”等。(“...... ......的地方”、“ ------ ---- 若像,好像?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全是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狡猾) 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 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最佳答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 纳 一、概述 本文档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出现的文言文实词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实词的整理和分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记忆,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实词分类及归纳 1.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名词分为实词名和虚词名两类。实词名可分为实物名和抽象名。以下为部分例子: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名词分为实词名和虚词名两类。实词名可分为实物名和抽象名。以下为部分例子: - 实物名:人、物、动物等实际存在的事物。如「日」、「水」、「鸟」。

- 抽象名:抽象概念和动作的名词。如「忧伤」、「欢喜」、「行」。 2. 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或存在状态的词语。文言文中的动词分 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以下为部分例子:是表示动作、变化或存在 状态的词语。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以下为部分 例子: - 实义动词:表示具体动作或变化的动词。如「行」、「受」、「走」。 - 系动词:表示存在状态或属性的动词。如「是」、「有」、「在」。 3. 形容词 形容词是描述名词性质或特征的词语。文言文中,形容词可分 为五种常见的类别:数量词、性质词、程度词、趋向词和关系词。 以下为部分例子:是描述名词性质或特征的词语。文言文中,形容 词可分为五种常见的类别:数量词、性质词、程度词、趋向词和关 系词。以下为部分例子:

- 数量词: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如「多」、「少」。 - 性质词: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的形容词。如「美」、「善」。 - 程度词:表示事物程度的形容词。如「甚」、「稍」。 - 趋向词:表示事物趋向、方向的形容词。如「去」、「来」。 - 关系词:表示事物关系的形容词。如「同」、「异」。 4. 副词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副 词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和疑问副词。以 下为部分例子: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副词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和疑问副词。以下为部分例子: - 程度副词:表示动作、状态程度的副词。如「甚」、「颇」。 - 方式副词:表示描述动作、状态方式的副词。如「以」、「由」。 - 时间副词:表示描述动作、状态时间的副词。如「昔」、「今」。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2)投以骨 “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3)意暇甚 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4)身已半入 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 (2)贤哉,回也! “也”表判断 六、重点句子翻译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