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知识点掌握程度

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

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唱演故事。今存唯一的诸宫

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即是金杂剧,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成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是早期的戏曲艺术形态,是元代杂剧的母体,它们距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只有一步之遥。

两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温州一带的歌谣小戏而形成的。故事大都比较长,一般剧目都有三五十出之多。其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外、贴、丑七种。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各种样式,如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各种地方戏。尽管它们的审美风格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1.综合性。中国古代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与西方戏曲在希腊戏剧以后逐渐将歌、舞分离出去不同。并且,中国戏曲在

宋金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仍然不断从其它艺术成分中吸收养分,进一步丰富

和发展自己。必须指出的是,戏曲的综合性是在保留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逐

渐形成的。

2.写意性。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得鱼忘筌”的审美境界,即略其形而求其神,这种审美观念同样在戏曲中表现出来。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戏曲,其外在

形式就是歌舞化。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的中国戏曲,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化,

即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这就使戏曲具有“传神写意”的内在特点,造

就了中国古代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

3.技艺性。中国古代戏曲注意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仅在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的演出更加重要。戏曲表演对于演员的“四功五法”要

求非常严格。唱、念、做、打等技艺性表演是刻画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手

段。技艺性的要求并不只是追求一种技巧,而是要求表演达到“技进于艺”、

“技进于道”的境界。

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性作品

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

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就是用同一宫调演唱的一套乐曲,即是相对稳定的音乐单元,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一本四折,构成戏剧

故事发展的四个环节。楔子是指四折之外的场次,一般放在戏剧的开端或折与折之间,不用套曲,一般只唱和随后的套曲同宫调的一支或两支曲子。现存元杂剧大体都符合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范,只有少数作品有变通。元杂剧中的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等多种。科范是指剧本中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如“出门科”、“调阵字一遭科”、“内作起风科”等。元杂剧剧本后例有“题目正名”,也叫做“题目”或“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习惯上我们把最后一句作为全剧的剧名。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自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年-1294年),是元杂剧逐渐脱离宋金杂剧而独立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作品大约可分为四种类型: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公案剧,作品有《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等;绿林剧,作品有《双献功》、《李逵负荆》等;婚恋剧,作品有《墙头马上》、《曲江池》、《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全是北方人,最重要的有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纪君祥、马致远等。

中期:自元成宗贞元元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295年-1332年),是元杂剧的继续繁荣和题材转化期,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文人剧的著名作品有《荐福碑》、《王粲登楼》等,深刻揭示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爱情剧从市井化的文人风流转向以礼节情的伦理要求。这一时期出现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堪称划时代的杰作。其它优秀的爱情剧还有《两世姻缘》等;隐逸道化剧包括《岳阳楼》、《陈抟高卧》等。

晚期:元顺帝统治时期(1333年-1368年),是元杂剧整体走向衰微的时期。由于创作中心的南移,元杂剧逐渐走向衰微。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萧德祥、秦简夫、郑光祖等,而以郑光祖名声最著。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等,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北杂剧占据了元代舞台,但民间流传的南戏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曲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被认为是宋代作品,《宦门弟子错立身》和《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是元代作品。这三种剧本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本来面目。高明的《琵琶记》是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南戏振兴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一.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小说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系统,分志怪、志人两类。

1.志怪小说

重要作品:刘义庆《幽明录》、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等。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搜神记》的内容:

有些是“成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抄旧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

有些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构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情感。

2.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谈玄学的风尚有关。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记录历史,供人揣摩,但又具有欣赏和娱乐的文学特征。

代表作品: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以类相从。内容主要记述从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德言行,尤重于晋,涉及各类人物1500多人。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

唐代传奇——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

中国小说到了唐代又有了发展。唐人把小说称为“传奇”,这种说法始于唐代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们就以它改称唐人小说。

今存唐代传奇小说数量不少,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成就最高。

唐代小说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1.初唐时期: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代表作:王度《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等。

2.中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成熟和繁荣期。唐传奇的主要代表作品多数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代表作:沈既济《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等成就最高,还有李朝威《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许尧佐《柳氏传》。

3.晚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演变和衰退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重视技巧,语言刻意求工。

唐代小说直接影响了宋代的传奇小说乃至元明清三代的戏曲题材和艺术形式。

三.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

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湖三塔》等。

话本是唐宋以来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它有两个发展阶段:

前期:多为说书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

后期:后期的话本又叫“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是一种文人模仿民间话本形式创作的案头文学,也称“拟话本小说”。代表作: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四.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

1.明代小说

明代,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十分盛行,而正统诗文则相形见绌。

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大型叙事文学体制的成熟。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单元整饬,首尾完备,夹杂诗词。

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合称“四大奇书”,其出现体现了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演进历程,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

《三国演义》:明初罗贯中作品,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示了一幅反映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历史的生动画卷。

《水浒传》:明代施耐庵作品,主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明代后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期,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都有佳作问世,留传至今的尚有五六十部之多。其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最为突出。尤其是《金瓶梅》,因为明代的长篇小说,即使《三

国演义》、《西游记》这样成熟而优秀的作品依然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唯有《金瓶梅》是没有多少依傍,由文人独创的反映社会、家庭生活的作品。

2.清代小说

清代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十分繁荣的局面,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超过明代,达到了新的高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部作品通过对鬼、狐、仙、妖的描写,曲折地反映现实,抨击时弊,歌唱爱情。情节变幻离奇,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席方平》、《小翠》等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讽刺文学的杰作。它以巧妙的文笔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面目,揭露并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旧礼教吃人的罪恶。

中国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史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深刻反映了我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历史趋势。其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富有强烈个性的语言,可与世界任何一部文学巨著相媲美。

《红楼梦》最初以80回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高鹗和程伟元增补后四十回,书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是:“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其题材来源于作者最熟悉的“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并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精心提炼和反复细致的描绘,再现出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它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题材因袭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2)全书内容丰富,篇幅浩瀚,是头绪纷繁的长篇巨著。作者对其结构、布局经过周密细致的深思熟虑,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荣宁二府的一般轮廓,主要人物的一一出场。在虚构的太虚幻境中,用“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题词暗示全书中几个主要女性的命运和结局,作为

全书发展的线索。又在贾雨村判案时,借一个门子之口,很自然地介绍了一张“护官符”,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亲缘关系一一作了剖析。

3)成功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全书人物达四百余,其中有数十个形象都达到了典型的高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晴雯、袭人、探春、史湘云、贾母等均写得极为成功。作者善于从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从矛盾冲突中去描写人物。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都是《红楼梦》里的大事件,作者就在这些大风波、大冲突中去描写有关人物各自的心理、语言和行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叙写人物思想性格。通过日常生活和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这也是作家常用的手法。

4)语言自然纯净、准确精炼、生动流畅、色彩鲜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六十五回,兴儿说王熙凤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评论林黛玉和薛宝钗时,他说遇到这两个人,“连气儿也不敢出,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这些语言精炼形象,在朴素诙谐,饶有风趣中一语道破,把人物性格的本质揭示出来。

林黛玉的话尖锐犀利,晴雯的话锋芒毕露,贾政的话装腔作势、枯燥无味,薛蟠的话低级下流,无不切合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令人听其言便可以立刻想到其为人。

作家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和俗语。王熙凤的“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贾珍的“黄柏木作了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另如“树倒猢狲散”、“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等含义深刻的谚语,形象地揭示了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衰亡的命运。

《红楼梦》中的诗词,都能符合人物的个性,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造诣也很高。

此外,作者对诗词、绘画、雕刻、工艺、建筑诸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的长篇小说,达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巅峰,成为东方文学的瑰宝,中华文化的骄傲。

清代的小说还有钱彩的《说岳全传》、李汝珍的《镜花缘》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徐文长传》

1.徐文长独立一时,卓尔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癫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2.“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点

3.不求事件完整,围绕笔下传主个性特征精心选材

徐渭的生平事迹颇有传奇色彩。他吞吐河山、指论天下的气概和胆识,多方涉猎、无施不可的艺术创作才能,及清高傲岸、狂放不羁的个性,皆独立一时,卓尔不群;而他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用斧锥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本文作者以简明的笔调对徐渭其人其事作了生动的描述,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的由衷钦佩,对徐渭遭际的深切同情,对徐渭率情任性、恣意表现的浪漫精神的赞颂,体出了作者一贯倡导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我”,始终满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无论是对传主的揄扬、评论、还是正面描述文长其人其事,都明显地传达了作者与传主之间思想感情的交融与共鸣,既可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这篇人物传记在写法上既吸取了《史记》等书“以事传人”的长处,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作者叙述事件,不像史书那样有头有尾、具体完整,而是以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而且于所记各事,均围绕文长“才能奇异”、“性情奇怪”、“遭遇奇特”来写,因此,尽管所记事例纷杂,文笔疏荡、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阿宝》

1.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作者自我人格的投射

3.“性痴则其志凝”的哲学思考

爱情,是《聊斋志异》的主要题材之一,佳作甚多。而其中《阿宝》卓然异色,除去人物形象生动,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离奇等原因外,还有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点铁成金。《阿宝》故事的展开是以孙子楚求婚,阿宝设“去枝指”、“去痴”二难题为起点的。“难题求婚”是各民族民间文学普遍存在的故事模式,蒲松龄虽用此模式却有所超越,如突出了两情相感、两心相契的过程。另外,因恋情而灵魂出窍的故事古已有之。蒲松龄却又演化出附体于鹦鹉的情节,使之更加生动、离奇、让读者耳目一新。

其次,自我投射。本篇的中心题旨是“痴”人天佑,因“痴”得福。孙子楚也许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蒲松龄自称“素不达时务”(《与韩刺史樾依书》),“回头自笑痴颠”(《醉太平》)。

“一拙心所安”(《拙叟行》)。在“孙痴”身上,他投注了很多自己的切身体验,可能有些借此形象表达其白日梦的意味。

其三,含哲理意味。由于作品不无夸张地描写孙子楚之“痴”,且与其命运、遭际联系起来,于是便隐含有对“痴”、“拙”与“慧”、“巧”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反思。结尾处“异史氏曰”提出“性痴则其志凝”,哲理意味相当显露。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

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边”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影视文学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22道试题,共44分。) 1.《飞越疯人院》对()作出了非常有意识,同时也是非常主观的选择。在影片中基本上只有黑和白两种基本色调,它被用来表现疯人院这个单调的非人的环境。 A.色彩 B.光调 C.布光的变化 D.构图方式 ------选择:A 2.最常见的镜头视点是(),它模拟摄影师或观众的眼睛。 A.主观镜头 B.客观镜头 C.正反打镜头 D.鬼视点 ------选择:B 3.环境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是()。 A.灵活性 B.变通性 C.逼真性 D.多样性。 ------选择:C 4.()是一种从后面照亮演员的强光。这种光通常用来增强演员的立体感,把演员从背景上突出出来。 A.主光 B.辅助光 C.闪光 D.轮廓光 ------选择:D 5.()指采用非常人所能有的视点,如在地面滑行,在空中飞行等。 A.主观镜头

B.客观镜头 C.正反打镜头 D.鬼视点 ------选择:D 6.()主要是指光线相对集中的程度。 A.光的材料 B.光的质量 C.光的方向 D.光的强度 ------选择:B 7.()镜头把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引向细节方面,是表现人物的强有力的手段。但也因为它几乎完全排除了环境,所以这种镜头也是最脱离环境的镜头。 A.特写 B.远景 C.中景 D.近景 ------选择:A 8.()主要用以表现环境的全貌。这样的镜头通常用来介绍环境,如果没有人物,就叫着“空镜头”。 A.全景 B.远景 C.中景 D.近景 ------选择:B 9.()也称短焦距镜头。它视角广、视野大,景深也大。 A.望远镜头 B.广角镜头 C.变焦镜头 D.运动镜头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11 学号: 222011321081058 姓名:伍贤龙 教师:郭川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摘要: 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身临其境的典型环境、物我一体的文本接受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等特性而成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中国古代小说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可以说,成熟晚于诗歌散文而略早于戏曲的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生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关键字:中国古代小说特征发展唐传奇鉴赏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间,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 第二,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 第三,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 第四,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

影视文学

影视剧剧本:是摄制电影或电视剧的基础和蓝图。在进入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阶段之前,人们需要根据影视思维特点对故事情节、场景和人物等进行文字描述的蓝本,一般分为影视文学剧本和影视分镜头剧本。 情节:指人物在促使他行动的环境变化过程,是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事件的发展和结局的历史。情节由一系列人物、人物关系及矛盾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事件构成,它的核心要素是矛盾冲突。情节是影视文学最基础的内容。情节包含三个要点,概括地说即时代情境性格,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时代背景,或称大环境;情境就是可以感知的现实生活环境,或称小环境;性格就是人物性格。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1.如何评价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思想? 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对电影艺术视觉方面的强调,为电影艺术手段的发展成熟乃至电影艺术语言的形成,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当时大多数电影照搬戏剧演出模式、图解文学作品的倾向给予十分有利的批评,在今天也有着同样重要的理论价值。 法先派理论与实践活动处于欧洲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兴盛的年代,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有着直接的关联,关注艺术自身的特征研究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表达问题,而将社会生活、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剥离其外;他们处于电影的默片时代,法国先锋理论家们在指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同时,可以大胆地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入手强调它的视觉特征,从音乐舞蹈入手强调它的节奏和动态特点,也从诗歌调度指出它超越现实物象和直抵心灵、精神的诗意特性;法国先锋电影理论家很少关注电影的生存条件问题,即电影的大众接受问题。 2. 请以实例说明镜头匹配现象。①电影中的镜头匹配现象,常常出现在场景转换之间,电影编导可以利用这一场景阻截的特性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也可以借此传递故事新的信息。镜头匹配现象包括画面匹配和声音匹配两种。 ②画面匹配,指两个镜头画面在内容相似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剪辑,例如画面中图形、形状、动作、大小或色彩等相似则可匹配剪辑。画面匹配既可以推进剧情,也可以在两个画面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 例:《现代启示录》中“丛林上空飞翔的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叠印出一架四个叶子的电风扇悬在天花板上不停地转动”,这是一个通过形状相似进行匹配的例子,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直升机的螺旋桨叶和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风扇的桨叶之前形成了一种匹配关系,巧妙地把战场时空转换到了旅馆中的时空中来。 ③声音匹配,是指两个相似或具有某种联系的声音相继出现时形成的一种新的含义。例:《公民凯恩》中不端在年轻的凯恩监护人与年老的凯恩监护人所说出的圣诞快乐,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匹配剪辑,在叙事方面巧妙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可以省略许多铺垫,节省时间,加速了情节发展的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匹配剪辑能够精妙地表现创作者艺术构思以及角色思想意识。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编导)考试大纲概述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大纲 1.考试内容及考试科目 (1)考试内容: 戏剧影视文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由于考试内容相同,因此合并编制大纲。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组成,满分200分,其中笔试满分150分,面试满分50分。 (2)考试科目: 笔试:①文学常识、影视常识(50分)、②写作(100分) 面试:命题编讲故事(满分50分) (3)考试时间 笔试:120分钟(如写作部分需播放40分钟影视作品,考试时间为160分钟)。 面试:3分钟,不得超时。 2.《文学常识、影视常识、写作》考试内容 (1)文学常识、影视常识部分: ①考试目的:考查考试对中学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历史、地理常识以及文学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和将来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广播电影电视基本知识。 ②考试形式:A.集中进行闭卷考试,满分50分。B.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 ③考试要求:A.对本专业需要的基本知识识记准确,对基本概念理解正确。B.文字通顺,表述准确,卷面整洁。 ④考核知识点: A.文学常识部分: *《诗经》中的民歌代表作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左传》与编年体史书 *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 *“三曹七子”及“三曹”的代表作 *“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散文“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三言二拍” *中国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鲁迅小说和杂文的主要成就 *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作品 *茅盾、巴金的长篇小说 *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曹禺和田汉的戏剧作品 *张爱玲、钱钟书、杨沫、赵树理、沈从文、丁玲、周立波的小说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怡园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园林苏州怡园藕香榭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可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可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又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以及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我生活在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苏州,说起苏州,苏州园林又是一大亮点。苏州园林以它秀丽,幽雅,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下面我就谈谈苏州园林——怡园。 怡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原为顾文彬私家花园,是由花园、住宅、义庄、祠堂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绅宦私人宅园。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怡园在苏州各园林中建造时间最晚,它吸收了苏州诸园的优点,形成了集锦式园林的艺术特色。 怡园总平面东西狭长,面积约0.6公倾。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

影视文学创作重点

蒙太奇思维:电影剧作者运用蒙太奇思维得以将一个电影剧本构筑起来。电影艺术家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蒙太奇思维的表现是创造“第三种意义”。蒙太奇思维的实质是电影的形象化能力。 文学剧本:用文字描述,表达未来影片内容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未来影片的基础和框架。它提供了影片的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明确了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和风格样式,是影片创作的“施工蓝图”。影视剧本的写作特点是叙事与造型的结合,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蒙太奇思维。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他一个形式。 题材:广义上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方面。狭义是构成影视作品内容的因素。即所描写的具体事务是从客观生活中来的。 悬置:是指在冲突和危机正在迫近的一刻,突然打断动作,让观众自己想像剧作者所省略了的危机。叙事则进入另外一系列事件的讲述,然后再回过头来交待前面的危机或者干脆直接呈现它的结果。 延宕:在悬念发展的主要关头,将悬念拉长,用各种方法拖延揭秘时刻的到来。造成观众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揭秘的欲望。 戏剧性结构: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非戏剧性结构:“一系列偶然的时刻被随意地串联在一起”。 悬念: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关系地期待心理,在剧中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引起观众的注意。总悬念:一部影视剧中贯穿剧情始终并蕴含和激发剧情中主要冲突和对抗悬念。分悬念:剧情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并在这一阶段得到解决。 类型人物:1.性格相对单一、固定和平面化。 2.容易辨认,容易被观众所记忆。3.性格指向性的明确容易赢得观众的认同4.便于创作者把握和使用。 性格人物:1.性格人物有“深度”,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 2.性格的立体“深度”,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随着剧情的变化逐渐生成和变化的。 场景:①场景是一个空间概念,指同一空间范围内所发生的情节,此范围一般以人的视线再做不跨越障碍物的移动,并没有门、窗、墙等阻挡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范围来区分。②场景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场景发生在一个具体、连续的时间段内;若空间不变,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即使连在一起,也是不同场景③自然元素:即自然氛围雨雪雾等,若影响到情节,先交代场景里的环境 西方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取意,复合 我国电影改编的方式:1、忠实于原著基础上的创造2、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3、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套层结构又称戏中戏,有两条线索构成,一是在讲述故事的人本身的发展,二是影片讲述的故事。 银幕时间: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所经历的叙述时间。其中也故事中人物行为构成的动作时间。 素材:影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在生活中积累的未经加工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形式。 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动作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流动性。 第二个特征是取决于它对于剧情的“意义”和它所引起的人物情绪上的反应 独白:独白实际上就是人物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 旁白:旁白则是创作者或是剧中人物说明剧情、抒发感慨的解释性语言。 叙事线:影视剧的情节发展线索,他与人物关系的设置密切相关。分为单线结构,平行结构,网状结构。 故事梗概:按未来剧本的情节结构来直接叙述构思中的剧情。 分场提纲:不是故事梗概的进一步细化,而是将梗概中的故事情节大致分到各个具体场景中,可以了解之间大体连接方式。 将摄像机纳入剧作构思:1将摄像机纳入剧作构思最常见的是,剧作者在构思时已经考虑到景别和构图的变化2还应包括剧作者对生活中光影变化的观察和捕捉,别出心裁地将其运用到剧本中去。意义:把摄影机纳入剧作构思,其好处不仅在于它可以决定凡是能进入电影剧作中的素材必须是运动性的造型素材;而且,它确立了一个电影剧作的原则:使得银幕的造型表现成为电影刷体者在用文字表现时最重要的思考形式。 影视创作开端需要怎么做?:1.开端要包括剧情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一个开了头的事件。 2.开端要为叙事做准备的说明和介绍,为叙事的发展指明方向。但要避免单纯地交待或说明,开端应当是一个有进

第十三章 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

第十三章儿童戏剧文学与儿童影视文学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系统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特点和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内涵与艺术特点,充分认识道儿童戏剧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儿童影视文学的银幕和荧屏呈现的差异,掌握基本概念的涵义。 教学重点:1、课本剧创编的基本原则和表演要领;2、儿童影视作品的类型特征。 教学难点: 儿童戏剧文学的舞台呈现需要综合考虑的要素,即指导表演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 ⒈张健主编:《声光灯影里的社会与人生——影视艺术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⒉ ⒊罗培坤、左培俊主编:《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第一节儿童戏剧文学(3课时) 教学要求: ⒈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线索。 ⒉结合优秀儿童戏剧剧本,引导学生认识儿童剧本的社会意义。 ⒊指导学生合作创编课本剧。 教学内容: 儿童戏剧文学和儿童戏剧是密切关联而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概念。儿童戏剧是以少年儿童为观众、适合于少年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儿童剧剧本——儿童戏剧文学具有双重性:即具有作为演出脚本的戏剧性与作为阅读欣赏对象的文学性。 一、儿童戏剧文学的含义和特征 儿童戏剧文学是儿童戏剧艺术的文学部分,通称儿童剧本。它直接规定了儿童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儿童剧本,称为儿童剧脚本或台本。 儿童戏剧文学,既可供儿童阅读,又可供戏剧排练演出使用,而且后者还是主要用途。因舞台时空、演员表演及面对剧场观众的限制,它不能像儿童小说等体裁的作品那样。由作者来对人物、事件、环境等作详细的描写,而必须通过舞台的布景、灯光、音响以及人物的装束、动作、表情、对话来体现。即要求通过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员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形象、表现情节,并通过人物性格、行为和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反映儿童生存其间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冲突同样是儿童戏剧的灵魂,由冲突才形成儿童戏剧的情节,有冲突才有戏剧的故事性与可读(视)性。 儿童戏剧剧本的构成,主要由人物的对话(台词或唱词)和舞台指示两大部分。台词或唱词是剧中人物的口语。“舞台指示”也称“舞台说明”,是指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人物的形貌特征、生活场景、舞台气氛、舞台时空变化以及舞台美术方面的若干要求。因而,儿童戏剧文学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剧中人物的对话务必适应人物自身的身份与性格,又要照顾到儿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所述文学史包括5大历史史段: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教材在编排上分别按照这5大史段划分为5编。 2、以纵向代表史段,以横向代表文学体裁,以教材所划分的编为单位,可将课程内容所涉文 联系,文学在担负明言载道的同时,其满足大众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也日益发达。这种特点造就了文学史发展演变的群众基础性和集体创作累积性力量更为强大,文人独创的代表作家和杰出作品都有着更为深广的时代背景。这种自下(民间文学)而上(文人士大夫文学)的发展特点明显不同于传统文学自上而下的特点。事实上,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由文人士大夫独领风骚、代表了道统学统的正声雅调的话,宋代以后迅速崛起的各种通俗文学,则是不断从民间文学汲取新鲜血液,并给予日渐萎缩的传统文学的创作以灵感的滋养。因而,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材中的文学史重心,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转移——除宋代依然以诗词为主要内容外,元明清文学基本全是戏剧和小说的天下。因此,教材依然沿用历史朝代断限的方法对文学史进行分段编排和叙述,虽然从行文的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元明清是戏剧和小说这两大文学体裁创作不断探索、演进、分化乃至最终逐步定型的历史阶段,需要进行蝉联学习,如果按照自然朝代更替的人为划分,反而使我们在理解和记忆上很不方便。 4、基于上述思路,如果以3大类文学样式作为逻辑框架,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和所涉文体特点,可将教材目录结构重新分布排列如表2-2-1。表中,与原课程章节排列顺序有所调整的标题分别用括号“【】”加以标示。 附带说明的是:文学理论批评在逻辑结构目录表中作为一条文学发展线索予以独立罗列,目的是在于更好归纳知识点,方便读者的记忆检索,以线带点,强化和加深理解。至于具体内容,在【笔记】栏目中则仍然按照文学理论批评所涉文学体裁,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内容之中。例如,有关诗歌创作的理论批评归入传统文学类,有关戏剧、小说的理论批评,则分别归入曲艺文学类和小说文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经过上述整理之后,课程的学习线索已经比较清晰:课程内容分为3大版块,每个版块之中,每种文体的发展史便形成一条主线索。总的来说,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本上还是一样。所不同的是,重要文体的实际发展情况更加复杂,流派纷呈,创作繁盛,因而每条主线索上的知识点也就更加驳杂,课程知识容量相对更加庞大。 、以下,以诗歌、散文、词/散曲、戏剧、小说这5大主要文体在不同史段内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课程教材相关知识要点,全部罗列如概览表2-2-2和2-2-3。

贵州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函授试题《影视文学》课程期末考试

贵州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函授试题《影视文学》课程期末考试 贵州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函授试题《影视文学》课程期末考试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爱森斯坦认为,镜头之间的________是电影艺术的基础之一,他的《________》被卓别林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影片”。年的秋天,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拍摄了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无声戏曲片《 ________》,这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最早的京戏________。 3.《罗马十一时》、《偷自行车的人》等是意大利________电影的代表作,他们的最高理想是“每个人演他自己”。 4.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郑洞天拍摄的《________》是一部体现纪实美学的杰出影片。 5.________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 6.

随着声音在电影中的使用,人们发现蒙太奇也存在于声音与________之间。 7.在我国,真正大量地、有意识地运用长镜头的影片是韩小磊导演的《________》。 8.以________来凸显主题化的叙事空间在新时期电影中是比较普遍的,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就频频映现陈家大院这所明代风格的豪宅,以物化的形态体现陈佐千及其祖先所具有的封建性。9.电影技术的第四次大变革是在以________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的直接推动下产生的。 10.________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1.影视是________艺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元素的功能,达到声画珠联璧合,异彩纷呈,是影视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关键所在。12.电视记录片的南北两个创作群体虽然在创作手法、风格样式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方面大异其趣,但在不同的风格背后都有着颇为相似的________关怀。

小说鉴赏论文

摘要: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所以充满了历 史意识。本文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 为三类,继而渐次论及其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关键词:金庸小说历史意识现代意识 前言 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想一口气看完,有时简直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说没有看了头就知道尾的毛病。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变幻莫测,犹如精神的磁石,艺术的迷宫,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创作的15部小说,就情节设计而言,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这同样非常难能可贵。 一、武侠演史 今之论说金庸者,多谈其继承侠义小说传统的一面,而很少有人谈到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讲史演义的深厚传统。这是一个研究视野上的阙失。作为民间话语的侠义小说,一向重视演“义”,即使以包公案为核心的《三侠五义》也如是。但因武侠“快意恩仇”的思维方式和“自我了断”的社会行为,已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难以表现现实社会的种种恩怨是非,必然会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这也决定了金庸小说里充满了历史意识。 曾有好事者罗列过金庸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康熙朝,《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乾隆朝,《连城诀》为清末。所述虽多“查无实据”,但毕竟“事出有因”。亦可见他确有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意图。从讲史演义的角度大体而言,金庸的小说作品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第一类是依史敷衍,即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关系作为大框架,虚构主要人物故事穿插其间,如早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晚期《鹿鼎记》描述明清时代的作品。 第二类是以史点染,即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的大框架作为背景,如中期《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这一类描述宋辽金元时代的作品,其中郭靖等人守襄阳,是贯穿于《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的重大事件。 第三类则是着意虚化历史背景的,如我个人喜欢的《笑傲江湖》,以及《侠客行》等作品。即使这类作品,一样有作家的强烈的历史关怀在焉。 作为当代最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金庸小说虽然不以“历史小说”的面目出现,但是它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仍然会对读者或大或小地产生影响。因此金庸封笔以来专注于修订当初连载发表的作品,已经补苴罅漏,作了大量更改,尤其着重对史实和史观采取了更为慎重而非放纵的方式。 二、革除暴政与反抗侵略 “侠义小说”源于反抗暴政。这是金庸小说第一期创作的基本色调。将明清易代的历史演为传奇,本是清末民初武侠小说取材的一大特色,也是金庸小说历史叙事的逻辑开始。 明清易代的外侮内乱,曾是横亘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挥斥不去的历史情结。海宁查家更是身历国难,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载记和口头传说,特别在经历过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感最为强烈的一代人中,故金庸更容易切入这个主题。《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

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推介

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推介 影视: 1、电影《婚纱》是从高云身患绝症之后开始讲述她与女儿之间来之不易的小幸福和小甜蜜的。在短暂的制造快乐、燃烧幸福之余,作为母亲的她深感愧对自己的女儿少拉,于是,身为婚纱设计师的母亲为年纪尚小的女儿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想让女儿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婚纱走上女人一生一世最为幸福的顶峰。 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少拉一个人走出学校的大门,一个人行走在瓢泼大雨之中,一个人擦掉眼角的泪水,继续的走她自己才展开的人生之路。母亲追随父亲去了,留下她一个在世上孤苦伶仃的行走和成长。这种延续和担当是很沉重很艰辛的,故事中的人为之痛心落泪,故事之外的我也会为之扼腕动容,很不幸,很残忍,很痛恨。 故事的凄惨兼温馨和人物的纯真兼友爱之外,该部电影感人至深、令人动容的是“婚纱”意象的选取和对“情之为何”的深度阐释。婚纱是女孩子的梦想和期待,是女人最美丽身影最灿烂笑容的见证,是世上最绚烂最靓丽的风景。以“婚纱”为电影的核心意象,既是主人公职业和事业的需要,更是亲情和关爱的体现,还为电影平添了些人气,赚足了泪水。 落地的婚纱,不落的亲情。那么温馨,那么残忍,那么延宕,那么多镜头共同诉说了一段非常岁月母女之间的亲情。此生此世,有一个家,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足以。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本片的主题是“希望”,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时至今日,本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电影排行中始终稳坐第一。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 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0-08-05T13:52:38.5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作者:孙德春 [导读]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正日益被“边缘化”,大力推进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河南新乡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2-01 摘要: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正日益被“边缘化”,大力推进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就这一课题,主要从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注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提供一己之见。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思潮和经济效益至上等负面的影响,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古代文学作为传统人文基础学科之一,其也不能例外,并且其学科地位正在日益被“边缘化”。笔者以为,为了切实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加强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度,应加大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本文针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浅见,具体如下: 一、注重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也不能一成不变。想要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生机,充满现代感,在教学实践中就应不断吸收学界及相关学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凝聚着学者和教学者深入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探索,它的引用和介入无疑会大大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含金量”,与此同时,它的实际运用亦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但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者教学视野狭窄,只拘泥于教材的讲解,很少涉及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状况,其结果必然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甚至出现错误,更不用说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977 年考古学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钟柄上刻有“乐府”二字的秦代错金甬钟后,这说明秦代就已经有了“乐府”,自然推翻了以前一直为学者大都承认的汉武帝设置乐府之说,而现在有些文学史教材还沿用“乐府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观点,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对齐梁和初唐的宫体诗讲解,只注重讲解柔媚绮靡文风的不良影响,很少涉及到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现状,如宫体诗对文学体制和形式的促进作用。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必然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因而,若要改变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形式,高校古代文学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该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因地制宜地介绍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要想方设法地将学术成果转化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中。 二、注重课堂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古代文学兴味索然,厌学、旷课等不良习气层出不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文学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太大,即古代文学教学的社会实践空间太小,而目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集中在走向社会后表现的实际能力上。笔者以为,要改变眼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良的现象,教学一线的教师并不是无计可施,因为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文人群体安身立命、仕宦金曲的“资本”。如八股文和策论是文人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诗歌和文章是文人结交好友、自我举荐的“交流工具”,词曲更是文人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娱乐资源”。虽然它们的具体社会环境和条件已经全部消失了,但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学的实际应用机会和空间还是不少的。因此,如果古代文学教学者能够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环境,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失时机地拓展该学科的社会实际应用范围,完全可以使这门学科成为当代的“显学”。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古代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利用文学鉴赏和古代实用文体,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识水平。只要我们的高校能够面向社会实际办学,只要我们古代文学课的教师能够不遗余力地拓展古代文学的社会实践空间,在当前社会大众学习 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我们一定能够为传统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 笔者以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缺陷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考核目标过于单一,只注重日常的论文作业和期末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这不能切实、有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这种单一的考核制度既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又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情况,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参照西方、日本、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古代文学的成功教学模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如加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考察力度和范围而不单单拘泥侧重于“文学史”的考察;改革考试制度,改变单一的书面考试制度,设法以多样化的形式加强综合素质的测试;完善选修课的考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浮泛风气等。只有在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的保障下,我们才能确保古代文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 四、注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 从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来看,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资源利用相对不足,这使得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有余,生动不足。因而,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条条框框,应在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开发上多下功夫。 首先,在硬件资源方面,我们应在现有的办学基础条件上,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利用好高校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等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课件制作、多媒体软件和画图软件等,尽可能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技术含量,完善和提高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这个方面,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尽管多媒体以及课件、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但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也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切不可将手段当成目的。 其次,在软件资源方面,历代遗留下来的有关古代文学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比如杜甫草堂、西安碑林、帝王陵寝、七大古都、各地文庙等人文遗址和景观,都是古代文学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如果我们能把教学课堂设置在这些具体的人文环境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展古代文学教学的课堂内容,还可以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虽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会使一些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较少(如东

古代名著专题论文

古代名著专题论文 经过12周对古代名著的学习,虽说学习了很多的名著小说,但是觉得还是学习时间太短,只是了解到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要我对学过的每篇小说都写出我的感悟的话,我肯定写不过来。在学过的小说中有包括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以我以这四本小说来谈我的感悟,因为这四部小说是我最熟悉的,而且既然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见影响力之深广。 这其中我最熟悉的要数《西游记》了。书我是没有看过的,可是童年却是少不了它的。最先我接触的肯定是影视化的《西游记》电视剧,一开始就被它充满神奇色彩和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其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孙悟空了,小时候可能就觉得他很厉害,现在在上完课之后再解读,我又有发现了另外一些我喜欢这个角色的点。一是对神权的蔑视,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实际上结合时代的背景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皇权的漠视。二是他的战斗精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那个时代下的人们缺少的而内心又极度渴望的,轻视封建传统和封建礼仪。我觉得这部小说带着一点微弱的民主思想。 再来说说《三国演义》,可能不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如果看了这本书会被误导,以为这就是真实中的三国时期。这本书中有很多并不是真的三国历史,我觉得是作者为了使故事更精彩和丰满而做的改动。这也使故事增加了可读性让人更加喜欢。像小说中就把诸葛亮这一人物神话了,而我读完小说后想了一下作者这样做的原因。看背景,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看意义,诸葛亮思想的积极面已经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用来昭示后者。所以我领悟到一本小说的创作要有它起到积极作用的一面。 《水浒传》可能是三本小说中我觉得感兴趣最少的一本小说了,相比三国中还有些人人都爱的英雄美人的故事,《水浒传》中我觉得尽是一群大老爷们的故事。可是我觉得这本小说中最令我敬佩的地方就是虽然书中人物众多,但是每个人的人物性格都很鲜明。而且故事的发展有条有据,不会让人突兀。一些细节也能突出人物当时内心的想法。比如:林冲在发配去沧州的路上被鲁智深所救,林冲制止了鲁智深杀两个解差,说明他内心还抱着对朝廷的一丝希望。所以我认为我们读书的应该读得认真一点,可能会发现更多你没发现的书中精彩的点,学到更多的知识。 《红楼梦》是四本小说中我读纸质档读得最多的,高三那年读了四十回,结果是我没有把它完整的看下去,当时我看完了《呼啸山庄》、《红与黑》等一系列外国名著,唯独这部没看完,当时觉得这本小说为什么会被评为四大名著,一点都不好看啊!然后和一个姐姐说起了这件事,她告诉我等你上大学以后会喜欢上这本小说的。现在已经是大学生的我应正了那句话,然后我发现《红楼梦》这本小说中的它无与伦比的美。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林妹妹好像是活的一般,作者那从容细腻的笔调及倾注了心血的描述都是令人膜拜的。然后我觉得你在人生中每一个时期读每一个小说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一本好的名著小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它。 从这短时期的学习中,我感觉我收获多多。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选择一本好的名著小说,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启迪的作用。自己更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无关乎你是不是学文科的,这不是对你的专业,而是对你的人生有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