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模版(20200606143217)

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模版(20200606143217)

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模版(20200606143217)
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验证方案模版(20200606143217)

方案批准

起草者日期:

质量研究室审核日期:

QC 审核日期:

法规事务部审核日期:

QA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注:在方案批准部分签字表明签字者同意方案中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记录要求。在执行本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影响严格执行本方案的偏差,对较小的偏差将通过偏差报告的形式来解决,对于关键性偏差,如对方法的调整、对参数或接受标准的调整必须制定出增补方案并按照原方案批准程序得到批准才能进行。所有的偏差报告和增补方案必须在提交验证报告供批准时一同提交。

目录

1.概述 ...................................................................................................................................

3

4 2.参考资料 ...........................................................................................................................

4 3. 职责 ..................................................................................................................................

4 4. 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

5 5. 器材与试剂 ......................................................................................................................

5 6. 验证试验 ..........................................................................................................................

5 6.1系统适应性................................................................................................................

6 6.2专属性........................................................................................................................

7 6.3耐用性........................................................................................................................

7 6.4定量限........................................................................................................................

8 6.5检测限........................................................................................................................

8 6.6线性与范围................................................................................................................

9 6.7准确度........................................................................................................................

11 6.8精密度......................................................................................................................

12 7.再验证周期 .....................................................................................................................

12 8.偏差及纠正措施 .............................................................................................................

12 9.最终审核和批准 ............................................................................................................. 药品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草案 (14)

1.概述

1.1根据ICH对药品中残留溶剂含量的要求及盐酸噻氯匹定生产工艺,必须控制盐酸噻氯匹定生产工艺中使用到的溶剂乙醇、丁酮、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残留量。限度分别为:乙醇≤5000ppm、丁酮≤5000ppm、甲苯≤890ppm、DMF≤880ppm。

1.2分析方法草案见附件。

1.3本分析方法属于杂质定量分析,因此需要验证的项目有:系统适应性、专属性、线性、

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耐用性,具体参数及接受标准要求见下表:

项目参数接受标准

系统适应性残留溶剂峰面积的RSD

理论塔板数(N)

拖尾因子(T)

分离度 (R) (残留溶剂间)

(1) RSD≤10.0%

(2) N≥10000

(3) T≤2.0

(4) R≥2.0

专属性

溶剂和已知杂质的干扰(1) 空白溶液图谱中目标峰出峰位置附近无显著

干扰峰。

(2) 供试品-标准溶液图谱中目标峰与相邻峰的

分离度应不小于 1.5。

(3) 对各残留溶剂出峰位置进行定位,用RRT

表示。

线性及范围研究范围为:定量限,10%,20%,

40%,60%,80%,100%,120%残留溶

剂限度水平,进行线性研究

(1) 列出残留溶剂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回归方

程,要求相关系数不小于0.99;

(2) Y轴截距绝对值与100%线性浓度水平响应

值比值应小于5%。

(3) 计算残差平方和;

(4) 报告Y轴截距95%置信区间

(5) 每个浓度水平三次重复进样峰面积RSD不

大于10%。

检测限信噪比S/N S/N在3~5范围内

定量限信噪比S/N (1) S/N在10~15范围内

(2) 定量限应不高于残留溶剂限度的50%

(3) 三次重复进样定量限溶液

准确度(回收率) 选取80%、100%、120% 三种浓度,每

一浓度配制3份,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方

法的回收率。

(1) 单一回收率应在80.0%~120.0%之间

(2) 各浓度水平内的回收率及各浓度水平回收率

平均值之间的RSD 不大于 2.0%。

(3) 报告平均回收率95%置信区间

精密度

重复性实验员A、仪器1测定标准溶液峰面积RSD不大于10.0%

中间精密度

实验员A、仪器1连续三

天测定

同一实验人员不同日期之间峰面积的RSD不超

过10.0%

实验员A、使用仪器2测

同一实验人员在不同仪器之间峰面积的RSD不

超过10.0%

实验员B、使用仪器1测

不同实验员,采用相同仪器,供试品峰面积结

果的RSD不超过10.0%

耐用性1. 改变流速(±XX%)

同“系统适应性要求”

2. 改变初始柱温(±XX℃)

3 改变色谱柱的批号

2.参考资料

ICH Q3C (R3), November 2005.

ICH Q2 (R1), November 2005.

<467> Residual Solvents,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31, November 2007.

<20424> Residual Solvents, European Pharmacopoeia 6.0, June 2007.

3. 职责

姓名部门资质职责

XXX 质量研究室助理工程师负责起草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及执行XXX 质量研究室检验员协助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执行

伍蔚萍质量研究室工程师负责审核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并提供指导XXX 质量检验部负责审核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并提供指导何利军法规事务部工程师负责审核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并提供指导周俊林质量保证部工程师负责审核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陆本乐质量副总经理负责批准XX残留溶剂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4. 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4.1色谱系统

项目第一台第二台第三台

GC主机Agilent 7890A Agilent 7890A Agilent 6890N

顶空进样器Agilent G1888A Agilent G1888A Agilent 7694E 自动液体进样器Agilent 7683B Agilent 7683B Agilent 7683B

工作站及版本号Chemstation B.03.01 Chemstation B.03.01 Chemstation B.02.01 校正有效期2009.09.20 2009.09.20 2009.09.20

4.2色谱条件

GC参数

柱温40℃保持20min,10℃/min升温至240℃,并在240℃保持20min

检测器温度【℃】250 进样口温度【℃】140

载气N2载气流速【ml/min】 4.8

分流比10: 1 运行时间【min】60

氢气流速【ml/min】40 空气流速【ml/min】400

色谱柱型号DB-624 检测器类型FID

色谱柱规格30m×0.53mm, 3μm

顶空进样器参数

平衡温度【℃】80 定量管温度【℃】90

传输线温度【℃】105 顶空瓶振摇方式low

顶空瓶平衡时间【min】45 加压时间【min】0.5

顶空进样器参数

定量管填充时间【min】0.2 定量管平衡时间【min】0.1

进样时间【min】 1.0 进样量【mL】 1.0

5. 器材与试剂

表2. 器材列表

名称级别/规格编号校正有效期厂家

分析天平分度值0.01mg QC-BA-01 2009.09.20 Mettler Toledo

分析天平分度值0.1mg QC-BA-02 2009.09.20 Mettler Toledo

移液管A/1.0ml, 10.0ml

容量瓶A/10ml, 50ml, 100ml

表3. 试剂列表

品名批号级别(纯度) 供应商/来源有效期/复测期乙醇609995 AR 临安青山化学试剂厂

丁酮050306 AR 汕头金砂化工厂

甲苯20060601 AR 临安青山化学试剂厂

DMF 501124 AR TEDIA

盐酸噻氯匹定供试

20069028 EP 企业自制

6. 验证试验

6.1系统适应性

目的:对由分析设备、实验操作、被分析供试品组成的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估。

接受标准:

计算标准溶液图谱中目标峰各检测参数:

连续六次进样标准溶液所得图谱中目标峰峰面积RSD≤10%

理论塔板数(N):≥ 10000

分离度(R):≥2.0 (残留溶剂间)

拖尾因子(T):≤2.0

6.1.1溶液配制

空白溶液:DMI。

标准储备溶液:精密称取乙醇0.25g、丁酮0.25g、甲苯 0.0445g、DMF0.044g置于已有

20ml DMI的10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

标准溶液:移取标准储备溶液10.0ml,置100.0ml容量瓶中,用DMI稀释至刻度,混

匀。即得乙醇250μg/ml、丁酮250μg/ml、甲苯 44.5μg/ml、DMF44μg/ml。

分别移取 5.0ml空白溶液、标准溶液,置于顶空瓶中,密封,即得。

6.1.2分析

色谱系统稳定后,按下列顺序进样分析:

编号名称进样次数

1 空白溶液 1

2 标准溶液 6

6.2 专属性

目的:对分析方法准确可靠测定被分析物的能力进行测试。

接受标准

空白溶液图谱中目标峰出峰位置附近无显著干扰峰。

供试品-标准溶液图谱中目标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应不小于 1.5。

对各残留溶剂出峰位置进行定位,用RRT表示。

6.2.1溶液配制

注:分别配制各残留溶剂限度水平的定位溶液,及残留溶剂混合定位溶液(标准溶液)。

乙醇定位溶液:称取乙醇0.25g,置于已有20mlDMI的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移取上述溶液10ml,置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浓度250μg/ml。

丁酮定位溶液:称取丁酮0.25g,置于已有20mlDMI的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移取上述溶液10ml,置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丁酮250μg/ml。

DMF定位溶液:称取DMF0.044g,置于已有20mlDMI的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移取上述溶液10ml,置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DMF44μg/ml。

甲苯定位溶液:称取甲苯0.0445g,置于已有20mlDMI的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移取上述溶液10ml,置1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甲苯 44.5μg/ml

项下。

标准溶液:配制同“6.1系统适应性” 

供试品-标准溶液:称取0.25g供试品,置20ml顶空瓶中,向其中加入 5.0ml标准溶液,密封,即得供试品-标准溶液。

分别移取 5.0ml空白溶液、标准溶液、各定位溶液,置于顶空瓶中,密封,即得。

6.2.2分析

色谱系统稳定后,按下列顺序进样分析:

编号名称进样次数

1 空白溶液 2

2 标准溶液 6

3 乙醇定位溶液 1

4 丁酮定位溶液 1

5 甲苯定位溶液 1

6 DMF定位溶液 1

7 供试品-标准溶液 1

8 标准溶液 1

6.3 耐用性

目的:确认在测定条件有微小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接受标准

各项改变测试结果均应满足系统适应性要求。

6.3.1柱温改变试验(±2%),其他条件不变。

原柱温:40℃

改变后柱温(1)39℃(2) 41℃

溶液配制: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分析进样: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6.3.2改变载气流速(±5%),其他色谱条件不变。

原载气流速: 4.8ml/min

改变后载气流速:(1)4.6ml/min(2)5.0 ml/min

溶液配制: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分析进样: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6.3.3改变色谱柱批号,其他色谱条件不变。

用同一型号、不同批号的色谱柱对系统适应性进行测试。

溶液配制: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分析进样: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6.4 定量限

在仪器系统稳定后,连续进样空白溶液3次,记录空白溶液图谱基线噪声值。按信噪比(S/N)在10~15范围的要求,配制定量限溶液,进样3次。以下式计算信噪比(S/N):

S/N=2H h

上式中:

H—定量限溶液图谱中待测残留溶剂峰高;

h—空白溶液图谱中在待测残留溶剂出峰位置附近的基线噪声。如有可能,基线噪声范围

应对称地覆盖待测残留溶剂出峰位置。

接受标准:残留溶剂定量限应不大于其限度的50%,3次重复进样所得目标峰面积RSD不大于10%。

6.5检测限

在仪器系统稳定后,连续进样空白溶液3次,记录空白溶液图谱基线噪声值。按信噪比(S/N) 3~5范围之内的要求,配制检测限溶液。信噪比(S/N)计算方法同“ 6.4 定量限”项下。

6.6 线性与范围

目的:测试在给定的范围内,待测物的响应值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的程

度。

注:线性范围从各待测残留溶剂定量限到标准溶液浓度的120%,共8个点,分别为:定量限、10%水平、20%水平、40%水平、60%水平、80%水平、100%水平、120%水平。

残留溶剂线性范围最低浓度应为定量限浓度;若残留溶剂定量限溶液图谱峰面积大于某浓度

水平线性溶液图谱中残留溶剂峰面积,则该浓度水平溶液及以下各浓度水平溶液不计算。

接受标准

用峰面积和与其相对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y=mx+b。

计算残差平方和;

∣%bias∣≤5%。

相关系数不小于0.99。

报告Y轴截距95%置信区间。

每个浓度水平溶液三次重复进样所得峰面积RSD%不大于10%。

%bias=100b/(mC+b)

其中: C为100%水平线性溶液浓度,μg/ml

m为线性曲线斜率

b为线性曲线Y轴截距

6.6.1溶液配制

空白溶液:DMI。

标准储备溶液:精密称取乙醇0.25g、丁酮0.25g、甲苯 0.0445g、DMF0.044g置于已有20ml DMI的100.0ml容量瓶中,以DMI稀释至刻度,混匀。其中乙醇2500μg/ml、丁酮2500μg/ml、甲苯 445μg/ml、DMF440μg/ml

标准溶液:移取标准储备溶液10.0ml,置100.0ml容量瓶中,用DMI稀释至刻度,混

匀。即得乙醇250μg/ml、丁酮250μg/ml、甲苯 44.5μg/ml、DMF44μg/ml。

线性溶液:按照下列水平配制各水平线性溶液。

水平(%) 标准储备溶

液体积(ml)

容量瓶

体积(ml)

浓度(μg/ml)

乙醇丁酮甲苯DMF

120 6 50 300 300 53.4 52.8

100 5 50 250 250 44.5 44.0

80 4 50 200 200 35.6 35.2

60 3 50 150 150 26.7 26.4

40 2 50 100 100 17.8 17.6

20 1 50 50 50 8.9 8.8

10 1 100 25 25 4.45 4.4

定量限————按6.5定量限浓度

6.6.2 分析

在获得稳定的基线后,按下列顺序进样分析:

编号名称进样次数

1 空白溶液 2

2 标准溶液 6

3 定量限溶液 3

4 10%线性溶液 3

5 20%线性溶液 3

6 40%线性溶液 3

7 标准溶液 1

8 60%线性溶液 3

9 80%线性溶液 3

10 100%线性溶液 3

11 120%线性溶液 3

12 标准溶液 1

6.7准确度

目的:考察残留溶剂分析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注:分别向供试品中加入80%、100%、120%浓度水平稀释溶液,得三个水平准确度溶液。每个水平配制三份。

接受标准

单一回收率应在80.0%~120.0%之间

各浓度水平内的回收率及各浓度水平回收率平均值之间的RSD 不大于10.0%。

报告平均回收率95%置信区间

6.7.1 溶液配制

空白溶液:DMI。

标准溶液: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

80%稀释液:称取乙醇0.20g 、丁酮0.20g 、甲苯0.0356g 、DMF0.0352g 置于已有20ml

DMI 的100ml 容量瓶中,以DMI 稀释至刻度,移取上述溶液

10ml ,置100ml 容量瓶中,

用DMI 稀释至刻度,混匀。

80%准确度溶液:称取供试品0.25g ,置20ml 顶空瓶中,加入80%稀释液 5.0ml ,密封

瓶盖,即得。同法配制三份。

100%稀释液:称取乙醇0.25g 、丁酮0.25g 、甲苯0.0445g 、DMF0.044g ,置于已有20ml DMI 的100ml 容量瓶中,以DMI 稀释至刻度,移取上述溶液

10ml ,置100ml 容量瓶中,用DMI 稀释至刻度,混匀。

100%准确度溶液:称取供试品0.25g ,置20ml 顶空瓶中,加入100%稀释液5.0ml ,密

封瓶盖,即得。同法配制三份。

120%稀释液:称取乙醇0.30g 、丁酮0.30g 、甲苯0.0534g 、DMF0.0528g ,置于已有20ml DMI 的100ml 容量瓶中,以DMI 稀释至刻度,移取上述溶液

10ml ,置100ml 容量瓶中,用DMI 稀释至刻度,混匀。

120%准确度溶液:称取供试品0.25g ,置20ml 顶空瓶中,加入120%稀释液5.0ml ,密

封瓶盖,即得。同法配制三份。6.7.2 分析

在获得稳定的基线后,按下列顺序进样分析:

编号名称进样次数

1 空白溶液 1

2 标准溶液 6

3 供试品溶液 1 1

4 供试品溶液 2 1

5 80%准确度溶液 1 1

6 80%准确度溶液 2 1

7 80%准确度溶液 3 1

8 100%准确度溶液 1 1

9 100%准确度溶液 2 1 10 100%准确度溶液3 1 11 120%准确度溶液1 1 12 120%准确度溶液 2 1 13 120%准确度溶液

3

1 14

标准溶液

1

6.7.3 计算

以外标法计算准确度溶液中残留溶剂的测得量,减去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量,以此差值除以加入的稀释液中残留溶剂量,即得回收率,计算公式如下:100

5

P C C W 5

C 100

%A

F

加入量

样品原有量测得量

回收率

上式中:

C F 为准确度溶液各残留溶剂的测定浓度,μg/ml ;

W 为供试品的称重,

g ;

C 为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含量,

ppm ;计算公式见附件

C A 为加入的稀释液各残留溶剂的浓度,μg/ml 。P 为残留溶剂标准品纯度;S

S F F

A P

C A C 测定浓度上式中:

A F 为准确度溶液图谱中残留溶剂峰面积;A s 为标准溶液图谱中残留溶剂峰面积;C s 为标准溶液中各残留溶剂浓度,μg/ml ;

6.8精密度

注:由于实际供试品中目标残留溶剂有些能够检出,有些未检出,此时比较供试品含量测定结果无法反映精密度。故以标准溶液代替供试品考察精密度。6.8.1 重复性

目的: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测试在较短时间间隔精密度。接受标准

连续六次进样标准溶液所得图谱中目标残留溶剂峰面积的RSD 不超过10%。

6.8.1.1溶液配制空白溶液:DMI 。

标准溶液:同“6.1系统适应性”项下。6.8.1.2分析

在获得稳定的基线后,按下列顺序进样分析:

编号

名称进样次数

1 空白溶液

2 2

标准溶液

6

6.8.2 中间精密度

目的:按照重复性实验的测定程序,在同一实验室,评价在改变实验员、日期条件下所的结果之间的精密度。接受标准

不同实验者、不同日期、不同仪器的测试结果对应的

RSD 分别不大于10%。

6.8.2.1不同日期测定:由实验员A,以仪器Ⅰ不同日期1,2,3天按照重复性实验的测

定程序测定。

6.8.2.1.1溶液配制

同“6.8.1重复性”项下。

6.8.2.1.2 进样顺序

同“6.8.1重复性”项下。

6.8.2.2不同仪器的测定:由实验员A,以仪器Ⅱ按照重复性实验的测定程序测定。

6.8.2.2.1溶液配制

同“6.8.1重复性”项下。

6.8.2.2.2 进样顺序

同“6.8.1重复性”项下。

6.8.2.3 不同实验员的测定:由实验员B,以仪器Ⅰ按照重复性实验的测定程序测定。

6.8.2.2.1溶液配制

同“6.8.1重复性”项下。

6.8.2.2.2 进样顺序

同“6.8.1重复性”项下。

7.再验证周期

若分析方法的改变超出方法验证范围,或产品生产工艺发生改变,需对分析方法进行再验证。

8.偏差及纠正措施

中。对因发生偏差而导致的任

应将所出现的所有偏差和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记录在“偏差清单” 

何变更控制,应将变更控制表附在本验证文件后或指出其所在位置。应验证纠正措施并在相应

的栏目内签名并注明日期。

偏差清单

偏差序号偏差内容纠正措施负责人完成日期

9.最终审核和批准

验证结束后,应分析所有验证数据,完成分析方法验证报告。

如果:

a.本分析方法验证方案中的内容均已执行,并附相应的实验报告,结果符合要求。

b.所有偏差均已被明确列出且得到纠正。

c.验证报告均已经过质量研究室主管、QC代表、法规事务部代表、QA代表审核。则:

公司质量负责人批准验证报告。

药品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草案

1. 试剂与试液:

正庚烷(AR)

N,N-二甲基甲酰胺 (DMF) (AR或HPLC)

1,3-二甲基-2-咪唑基啉酮(DMI)(Fluka或等同)

2. 仪器:Agilent7890A气相色谱仪、G1888顶空进样器和色谱处理软件,或等同

3. 色谱条件

GC参数

柱温Temp0:80℃ Time0:3min Rate1:15℃/min Temp1:140℃ Time1:0min Rate2:35℃/min Temp2:245℃ Time2:10min

检测器温度【℃】250 进样口温度【℃】200

载气N2载气流速【ml/min】 4.8

分流比10:1 运行时间【min】20

氢气流速【ml/min】40 空气流速【ml/min】400

色谱柱型号DB-624 检测器类型FID

色谱柱规格30m×530μm×3.00μm

顶空进样器参数

顶空瓶加热温度【℃】100 定量管温度【℃】130

传输线温度【℃】140 顶空瓶振摇方式High

顶空瓶平衡时间【min】30 顶空瓶加压时间【min】0.40

定量管填充时间【min】0.20 定量管平衡时间【min】0.10

进样时间【min】 1.00 进样量【mL】 1.0

4. 溶液配制

空白溶液:DMI。

标准储备溶液:称取正庚烷0.100g、DMF0.176g,精密称定,置一已有约20ml DMI的100.0ml容量瓶中,并用DMI定容至刻度,混匀。

标准溶液:取标准储备溶液10.0ml于100.0ml容量瓶中,并用DMI稀释至刻度,混匀。

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 1.00g,精密称定,置20.0ml顶空瓶中,加入 5.0mlDMI,密封瓶盖。同法配制2份。

分别移取 5.0ml空白溶液和标准溶液,置20ml顶空瓶中,密封瓶盖,即得。

5. 系统适应性

5.1系统稳定60min以上,进样空白溶液,根据需要可多进几针空白。

5.2取标准溶液顶空 1.0mL分析,记录色谱图,重复进样6次各残留溶剂对应峰的峰面积RSD应不大于10%,理论塔板数不小于10000。

5.3测定

进样供试品溶液顶空 1.0mL分析,并记录色谱图。

5.4计算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各溶剂残留量:

溶剂残留量(ppm)=

A u×C s×P

×106 A s×C u×(1-b)

式中:

A u-供试品溶液图谱中各残留溶剂的峰面积;

A s-标准溶液图谱中各残留溶剂的峰面积;

C s-标准溶液中各残留溶剂的浓度,g /ml;

C u-供试品的浓度,g/ml;

P -各残留溶剂纯度;

b -供试品水分,%。

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报告方法验证方案设计模版2

方案批准 注:在方案批准部分签字表明签字者同意方案中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记录要求。在执行本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影响严格执行本方案的偏差,对较小的偏差将通过偏差报告的形式来解决,对于关键性偏差,如对方法的调整、对参数或接受标准的调整必须制定出增补方案并按照原方案批准程序得到批准才能进行。所有的偏差报告和增补方案必须在提交验证报告供批准时一同提交。

目录 1.概述 (3) 2.参考资料 (4) 3. 职责 (4) 4. 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4) 5. 器材与试剂 (5) 6. 验证试验 (5) 6.1系统适应性 (5) 6.2专属性 (6) 6.3耐用性 (7) 6.4定量限 (8) 6.5检测限 (8) 6.6线性与围 (8) 6.7准确度 (9) 6.8精密度 (11) 7.再验证周期 (12) 8.偏差及纠正措施 (13) 9.最终审核和批准 (13) 药品残留溶剂顶空分析方法草案 (14)

1.概述 1.1根据ICH对药品中残留溶剂含量的要求及盐酸噻氯匹定生产工艺,必须控制盐酸噻氯匹定生产工艺中使用到的溶剂乙醇、丁酮、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残留量。限度分别为:乙醇≤5000ppm、丁酮≤5000ppm、甲苯≤890ppm、DMF≤880ppm。 1.2分析方法草案见附件。 1.3本分析方法属于杂质定量分析,因此需要验证的项目有:系统适应性、专属性、线性、 准确度、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耐用性,具体参数及接受标准要求见下表:

2.参考资料 ICH Q3C (R3), November 2005. ICH Q2 (R1), November 2005. <467> Residual Solvents,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31, November 2007. <20424> Residual Solvents, European Pharmacopoeia 6.0, June 2007. 3. 职责 4.1色谱系统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H7-1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二OO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基本内容 (2) (一)残留溶剂研究的基本原则 (2) 1、确定残留溶剂的研究对象 (2) 2、确定残留溶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 3、残留溶剂分类及研究原则 (4) (二)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6) 1、研究方法的建立 (6) 2、方法学验证 (8)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制定 (9) 1、残留溶剂表示方法 (9) 2、质量标准制定的一般原则及阶段性要求 (10) (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2) 1、附录中无限度规定和未收载的有机溶剂 (12) 2、未知有机挥发物 (12) 3、多种有机溶剂综合影响 (13) 4、中间体的残留溶剂 (13) 5、制剂工艺对制剂残留溶剂的影响 (14) 6、辅料残留溶剂的研究及对制剂的影响 (14) 三、参考文献 (14) 四、附录 (16) 五、著者 (17)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而又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根据国际化学品安全性纲要,以及美国环境保护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公布的研究结果,很多有机溶剂对环境、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保障药物的质量和用药安全,以及保护环境,需要对残留溶剂进行研究和控制。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颁布的残留溶剂研究指导原则,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BP)、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EP)、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 ChP)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药物研发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残留溶剂问题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制定的。本指导原则总结了对残留溶剂问题的一般认识,旨在帮助药物研发者科学合理的进行残留溶剂方面的研究,也为药物评价者提供参考。 考虑到残留溶剂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原料药的残留溶剂问题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和总结药物研究过程中对残留溶剂问题的一般性原则。药物研发者可参考本指导原则对制剂和辅料的残留溶剂问题进行研究。

安全隐患整改方案模板

安全隐患整改方案模板

XXXX煤矿 安全隐患整改方案 编制: 审查: 批准: 编制单位:XX煤矿技术部编制日期:2014年10月30日

XXXX煤矿 安全隐患整改方案综合会审意见XX煤矿会审意见: 会审人员签字: 姓名职务签名 工程师 生产矿长 安全矿长 机电矿长 矿长 总工程师

会审时间:2014年10月1日 XX煤矿规程(措施)会审签字单 措施名称安全隐患整改方案 工程师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 生产矿长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机电矿长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安全矿长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矿长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 矿总工程师审批意见: 签字:

年月日XX煤矿安全隐患整改方案 集团公司审批意见 煤矿所属集团公司审批意见: (章) 年月日

XXXX集团公司XXXX煤矿 安全隐患整改方案 2013年3月30日,贵州***工矿股份有限公司对我矿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经现场检查,共查出隐患6条,建议2条。我矿对本次所查出的隐患高度重视,于当天晚上19:00分在矿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安全隐患专项整改会议,成立了专项隐患整改治理领导小组,按照“五落实”(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时限、落实预案)原则和有关规定要求逐条进行整改,为安全、科学、合理、认真地搞好本次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工作,按照会议精神编制本整改方案。 一、落实整改责任,成立组织机构 1、设立安全隐患整改领导小组: 组长:xxx(负责隐患落实整改工作的安排布置、全面指挥及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副组长:xxx(负责整改工作期间的现场指挥、跟踪、随时抽查跟进隐患整改落实进度情况) XXX(负责审核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协助组长解决整改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成员:XXX XXX XXX (具体负责各项整改工作的实施和安全检查。经常深入现场,根据自身职责分管范围进行隐患整改跟进,力争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整改任务。)

Q3C: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杂质: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页脚内容1

1.介绍 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它们在工艺中不能完全除尽。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结晶型。纯度和溶解度。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表1),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使用。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人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3)较为理想。附录1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列人。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新的安全性资料的获得而调整。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Q3A新原料药中的杂质)或新药制剂(Q3B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 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因此,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地测定制剂,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剂中的残留溶剂。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 页脚内容2

(完整word版)方法验证试验的一般内容及要求

方法验证试验的一般内容及要求---青岛科标检测 方法验证一般要求: 1.标准编制组应编制方法验证方案,根据影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和数理统计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样品类型、含量水平、分析人员、分析设备、分析时间等内容。 2.标准编制组除可以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外,还应提供实际样品进行方法验证,实际样品应尽量覆盖方法标准的适用范围。 3.在方法验证前,参加验证的操作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流程,必要时应接受培训。 4.方法验证过程中所用的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及分析步骤应符合方法相关要求。 5.参加验证的操作人员及标准编制组应按照要求如实填写《方法验证报告》中的“原始测试数据表”,若有必要,应附上与该原始测试数据表内容相符的图谱或其他由仪器产生的记录打印条等。 6.标准编制组根据方法验证数据及统计、分析、评估结果,最终形成《方法验证报告》。 具体要求 1.检出限的验证 确定检出限,按方法操作步骤及流程进行分析操作,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检出限等各项参数。最终的方法检出限为各验证实验室所得数据的最高值。 2.精密度的验证

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测定:采用高、中、低3 种不同含量水平(应包括一个在测定下限附近的浓度或含量)的统一样品,每个样品平行测定6 次以上,分别计算不同浓度或含量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各项参数。实际样品的测定:各验证实验室应对1 ~3 个含量水平的同类型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按每个样品平行测定6 次以上,分别计算不同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等 各项参数。 对各验证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计算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重复性限r 和再现性限R。 3.准确度的验证 若各验证实验室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进行分析测定确定准确度,则需对1 ~3个不同含量水平的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进行测定,按全程序每个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平行测定6 次以上,分别计算不同浓度或含量水平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对误差等各项参数。 若实验室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分析测定确定准确度,则需对每个样品类型的1 ~3 个不同含量水平的统一样品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进行测定, 每个加标样品平行测定6 次以上,分别计算每个统一样品的加标回收率。 对各验证实验室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计算其相对误差或加标回收率的均值及变动范围。

个人整改方案范文

个人整改方案范文 一、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二、近期个人发展目标。 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学校规定的数学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2、坚持每天读书两时,做到读书有体会,上网有博客,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 3、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老师。 4、利用现代化设备,借鉴网络资源,加强对教材体系的梳理,多看名师课堂实录,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三、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树立了终生学习的观念,在不断的综合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数学素养,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教师。 4、锻炼好自己,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做人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 2、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从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处请教,从名家光盘里学习,从市区名师中汲取,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必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3、坚持写“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并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现形式。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出不足,积极客观地面对,辨证看待问题,创新工作,把反思的成果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中,并形成书面笔记。 4、加强基本功训练。 “三字一话一画”的老师基本功要不断练习,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于我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今后的学习中,我也将重点训练这一条,以便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 5、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 由于一直处于农村小学,现代化配置不够,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有待于提高,这方面的欠缺也是我今后重点要加强的。 生动的课堂、全面的素养,都不是一日之功,我不敢奢望自己一下子成为名师,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教育专著发表,但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会一直朝着心中的梦想迎风起航,在三年的成长中虽一路风风雨雨,但是我一定坚持不懈,尽心尽力,使自己通过三年的磨练,能更胜任今后教书育人的工作。 通过共产党员的“3 新大讨论”,我感触很深,受益非浅,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问题、不足,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以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 2、加强为教育、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学习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而实践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职责,立足本职,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为教育教学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真正把本职工作当作党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和使命,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 人民,是看实践。"作为教研室的负责人,我要带领科室人员搞好全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组织好每1 次教育教学活动; 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评估工作;认真做好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新课标在我区刚开始践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新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贯彻下去,我们教研室就要加强培训,和教师们1 起努力,为教育、为学生不懈地奋斗; 临近中考,最后的把关很重要,模拟试题的导向至关重要,教研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1.介绍 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它们在工艺中不能完全除尽。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结晶型。纯度和溶解度。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表1),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使用。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人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3)较为理想。附录1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列人。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新的安全性资料的获得而调整。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 (Q3A新原料药中的杂质)或新药制剂(Q3B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 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因此,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地测定制剂,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剂中的残留溶剂。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进行检测,以确定制剂制备过程中是否降低了有关溶剂的量以达到可接受水平。果制剂生产中用到某种溶剂,也应进行测定。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准新原料药、准赋形剂和准制剂。也不适用于已上市的药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剂型和给药途径。短期(如30天或更短)使用或局部使用时,允许存在的残留溶剂水平可以较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评判这些溶剂水平。 有关残留溶剂的背景附加说明见附录2。 3.通则 3.1 根据危害程度对残留溶剂分类 “可耐受的日摄人量”(TDI)是国际化学品安全纲要(IPCS)用于描述毒性化合物接触限度的术语。“可接受的日摄人量”(ADI)是WHO及一些国家和国际卫生组织所用的术语。新术语“允许的日接触量”(PDE)是本指导原则中用于定义药物中可接受的有机溶剂摄人量,以避免与同一物质的ADI混淆。 本原则中残留溶剂的评价以通用名和结构列于附录1,根据它们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分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溶剂:应避兔的溶剂 为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 (2)第二类溶剂。应限制的溶剂 非遗传毒性动物致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测神经毒性或致畸性)的试剂。 可能具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溶剂。 (3)第三类溶剂:低毒性溶剂 对人体低毒的溶剂,无须制定接触限度;第三类溶剂的PDE为每天50mg或50mg以上。 3.2 建立接触限度的方法 用于建立残留溶剂的PDE方法见附录3。用于建立限度的毒理数据的总结见Pharmeuropa,Vol . 9,No . l,Suplement,April 1997. 3.3 第二类溶剂限度的选择方法 制定第二类溶剂的限度时有两种选择。 方法1: 使用表 2中以 ppm为单位的浓度限度,假定日给 药量为10g,以方程(1)计算。 方程(1) C(ppm)= PDE:mg/天剂量:g/天 这些限度对所有原料药、赋形剂和制剂均适用。因此,这一方法可用于日剂量未知或未定的情况、只要在处方中所有的赋形剂和原料药都符合方法1给定的限度,就可以以任何比例用于制剂。只要日剂量不超过10g,就无须进一步计算。服用剂量超过 10g/天,应考虑用方法 2。 方法2:制剂中的每一种成分不必符合方法1的限度。药物中允许的残留溶剂限度水平,可根据表2中 PDE mg/天及已知最大日剂量,用方程(1)来计算。只要证明已降低至实际最低水平,便可以认为这种限度是可接受的、该限度能说明分析方法的精度、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合理变异,并能反映当前生产的标准水平。 应用方法2时可将药物制剂的每种成分中残留溶剂叠加起来,每天的总溶剂量应低于PDE给定的值。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用方法l和2来考虑制剂中的乙睛限度。乙睛的允许日接触量是4.1 mg/天,因此由方法1算出限度是

检验方法验证方案(含量测定)

检验方法验证方案 目的:证明所采用的检验方法适于相应的检测要求,具有可靠的准确度、精密度。范围:含量的检定方法的前验证 编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版及验证管理办法 职责:验证小组人员 目录 1.概述 2.验证目的 3.职责 3.1验证小组 3.2品质部 3.3化验室 4.验证内容 4.1验证的准备工作 4.2适用性验证 4.2.1准确度试验 4.2.2精密度试验 4.3拟订验证周期 4.4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 5.附件

1. 概述 对小容量注射剂的含量测定,本公司采用福林酚测定法,该检验方法具有测量准确、精密度高、专属性强、定量准确可靠、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可满足小容量注射剂含量测定的要求。检验方法标准操作规程。用本方法进行转移因子注射液、胸腺肽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2. 验证目的 为确认对转移因子注射液、胸腺肽注射的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适合相应的检测要求,特制订本验证方案,进行验证。 验证过程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若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时,应填写验证方案变更申请及批准书,报验证工作小组批准。 验证前,应首先对验证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验证,对所需仪器、仪表、量具等进行校正。 3. 职责 3.1 验证工作小组 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批。 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本验证方案规定项目的顺利实施。 负责验证数据及结果的审核。 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 负责发放验证合格证书。 负责再验证周期的确认。 3.2 品质部 负责验证所需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负责组织验证所需仪器、设备的验证。 负责仪器、仪表、量具等的校正。 负责拟订检验方法的再验证周期 3.3 化验室 负责验证所需的标准品、样品、试剂、试液等的准备。 负责验证方案指定的试验的实施。 负责收集各项验证、试验记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报验证工作小组。 4. 验证内容 4.1 验证的准备工作 4.1.1 验证所需文件资料 品质部负责提供验证所需的文件资料,包括该检验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负责提供验证所需仪器、设备的验证报告以及仪器、仪表、量具等的校正报告。 检查人:日期:

整改方案范文

整改方案范文 篇一:整改方案范文 整改方案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 重要思想为指导,借这次活动的东风,以措施得力、量力而行分期分批实施整改时 限要求明确为原则,以让党员群众监督、领导监督为手段,认真 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奔小康。 二、个人存在问题和不足 1、纪律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不高,严格执法做不到自觉,热 情服务做不到主动。 2、放松了自我学习,在理论学习上存在浮燥情绪,忽视了知 识能力的培养再造。 3、宗旨观念差,服务意识不强。怕苦怕累,工作浮漂,联系 群众少,关怀体贴不够。 4、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思维不活。对新生事物要么嗤之以鼻, 要么冷嘲热讽,而不去积极地观察了解,去伪存真。 5、服务意识不强。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体察民意。 6、党性觉悟差,不主张正义,对坏人坏事不揭发、不斗争; 不讲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好人主义严重,不敢开展批评与自 我批评,一团和气。

三、整改的任务目标 1、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的党性观念,永葆 共产党人的青春和本色。 2、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经济、法规、 科技,围绕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习业务知识,求精求细。 3、牢记宗旨,增强服务意识。 4、发扬主人翁精神,致力于探索改革和创新。 5、提高政治敏锐性,维护社会稳定。 四、完成整改任务,实现整改目标的办法和措施 1、加强思想改造,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 ***** 和 ****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提高个人的政治修养。整改时限:坚持一生,永不放弃。 2、坚持正义正气,强化组织观念。努力做到讲学习、讲政治、 讲正气,坚持正义和党性原刚,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刚,小 事讲风格,全力支持支部和本窗口的工作,积极参与组织决策,行 使民主权利,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牢记宗旨,工作更上一层楼。通过查摆问题,我深刻认识 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所从事的岗位不同,职责不一,但 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一 样的,都应当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一种奉献,牢记手中的权力是 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服务,身体力行 **** 重要思想,兢兢业业,勇于奉献。让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时刻保持。以新的思想观念,

分析方法验证报告2.2

分析方法验证报告 2019QQHJKX01 分析方法:《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970-2018) 验证人员: 验证时间:2019年01月23日—25日 乌拉特前旗环境保护监测站

1参加人员情况 2仪器、标准物质情况 3 工作曲线的测定 3.1 工作曲线的测定条件 分析日期:2019年01月23日 温度:20℃湿度:18% 测定波长:225nm 3.2 工作曲线的测定

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 方法检出限的测定 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附录A 方法特性指标确定方法。 方法检出限的一般确定方法: 按照样品分析的全部步骤,重复n(≥7)次空白试验,将各测定结果换算为样品中的浓度,计算n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按公式A-1计算,方法检出限按公式A-2计算。

标准偏差S= (A-1) 式中:n —— 样品的平行测定次数 X i —— 单次测定值 X —— 测定平均值 MDL=t (n-1,0.99)×S (A-2) 式中:MDL —— 方法检出限 n —— 样品的平行测定次数 t —— 自由度为n -1 ,置信度为99%时的t 分布 S —— n 次平行测定的标准偏差 ( ) 1 1 2 - ? ? ? ? ? - ∑ = n X x n i i

5 精密度、准确度测试 分别对标准浓度为0.4mg/L、0.8mg/L、1.0mg/L和有证标准物质BW022四个浓度进行6次测定,测定结果见表5-1。

6 评价与验证结论 6.1 评价 根据《水质石油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970-2018)对本实验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进行相关评价。 6.1.1 空白值最低检出限评价 根据《水质石油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970-2018)中的检出限为0.01 mg/L,本实验石油类的检出限为0.004mg/L,符合标准方法要求。 6.1.2 精密度评价 本次实验分别对油浓度为0.4 mg/L、0.8 mg/L、1.0 mg/L和有证标准物质BW022进行测试,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6%、2.9%、4.7%、5.0%,符合标准方法要求。 6.1.3 准确度评价 根据方法条件,本次实验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6%-104%,平均值为99.75%,对标准浓度为0.4 mg/L、0.8 mg/L、1.0 mg/L和有证标准物质BW022的测定,相对误差分别为 2.5%、-1.2%、0.0%、5.0%,其结果均在标准范围内。 6.2 结论 通过对上述指标的验证,证明本站具备按照《水质石油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970-2018)进行监测的能力,该项目可在本监测站正常开展。 分析者:复核者:审核者: 报告编写时间:2019年01月26日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1.介绍 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它们在工艺中不能完全除尽。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性质,如结晶型。纯度和溶解度。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表1),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使用。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人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3)较为理想。附录1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列人。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新的安全性资料的获得而调整。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Q3A新原料药中的杂质)或新药制剂(Q3B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 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因此,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也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地测定制剂,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剂中的残留溶剂。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进行检测,以确定制剂制备过程中是否降低了有关溶剂的量以达到可接受水平。果制剂生产中用到某种溶剂,也应进行测定。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准新原料药、准赋形剂和准制剂。也不适用于已上市的药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剂型和给药途径。短期(如30天或更短)使用或局部使用时,允许存在的残留溶剂水平可以较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评判这些溶剂水平。 有关残留溶剂的背景附加说明见附录2。 3.通则 3.1 根据危害程度对残留溶剂分类 “可耐受的日摄人量”(TDI)是国际化学品安全纲要(IPCS)用于描述毒性化合物接触限度的术语。“可接受的日摄人量”(ADI)是WHO及一些国家和国际卫生组织所用的术语。新术语“允许的日接触量”(PDE)是本指导原则中用于定义药物中可接受的有机溶剂摄人量,以避免与同一物质的ADI混淆。 本原则中残留溶剂的评价以通用名和结构列于附录1,根据它们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分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溶剂:应避兔的溶剂 为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 (2)第二类溶剂。应限制的溶剂 非遗传毒性动物致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测神经毒性或致畸性)的试剂。 可能具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溶剂。

问题整改方案范文精选

问题整改方案范文精选 1 一、概况 20xx年2月22日,建设单位会同监理、施工、劳务四方单位对我单位施工的17#、 18#楼工程外墙砖粘贴、内墙抹灰进行了质量检查,提出了一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我单位确定了整改方案,主要整改措施如下: 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方案: 存在问题1:外墙砖阴阳角线缝不顺直碰角不协调;外墙滴水线未按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施工。 存在问题2:室内阳台墙面砖粘贴垂直度平整度达8,阳台两边宽尺寸±2;阳台窗边 线条不顺直,窗边墙平整度超规范。 存在问题3:窗边墙面砖粘贴平整度超规范;窗边不方正;楼梯间窗边上下接错不平整:楼梯间窗台无压顶。存在问题4:花架墙面不平整,阴阳角碰角不协调。处理办法:返工 处理。具体方法为:先将不合要求的外墙砖踢打干净,提前1d用水充分湿润墙面,修补时,先在底面及四周刷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一遍,用1:3水泥砂浆扫毛。再用 水平仪测出外墙各阴阳角处的水平控制点,弹上水平线使外墙水平线四周交圈,再根据面 砖的皮数尺寸,弹出各施工段水平控制线。根据排列状况,用线锤挂出直阴阳角做上灰饼 并作为阴阳角的垂直标志,外墙有排水要求的部位应贴滴水线。滴水线应顺直,流水坡度 方向正确,坡度应贴合设计要求。 存在问题5:内抹灰局部墙面垂直度、平整度超规范。存在问题6:沉降缝处飘窗板 平整度超规范,板与板之间线条不统一、不顺直。 存在问题7:局部有裂纹、空鼓现象、阴阳角不顺直。处理办法:返工处理。具体方 法为:先将墙面凿毛,提前1d用水充分湿润墙面,修补时,先在底面及四周刷水灰比为 0.4~0.5的素水泥浆一遍,施工时先湿润墙面,做标志块。检查墙体表面垂直度平整度,根据检查的实际状况并兼顾抹灰总的平均厚度规定,决定墙面抹灰厚度,再抹上砂浆找平,用刮尺垂直水平刮找一遍,用木抹子搓毛。然后进行全面检查,墙面垂直度、平整度、阴 阳角方正,各面交接度光滑平整均匀贴合标准规定。 对于局部有裂纹、空鼓现象,应先将空鼓部分凿去,四周凿成方块形或圆形,并凿进 结合良好处30~50mm,边缘凿成斜坡形,处理时,水泥采用硅酸盐水泥,严禁混用不一样品种、不一样强度等级的水泥,砂采用中、粗砂,过8mm孔径筛子,含泥量不大于3%。底层表面适当凿毛,凿好后,将修补处周围100mm范围内清理干净。修补前1d,用水冲洗,使其充分湿润。修补时,先在底面及四周刷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一遍,然后分 两次用和原面层相同材料的1:2水泥砂浆填补并槎平。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方法验证报告

方法验证报告 检测项目:硅酸盐岩石中锂、铍、钪等44个元素 量测定 方法名称及编号: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GB/T 14506.30-2010 二O二O年三月

一、方法依据: 根据GB/T 14506.30-2010电感耦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硅酸盐岩石中锂、铍、钪等44个元素的含量。 二、方法原理 样品用氢氟酸和硝酸在封闭溶样器中溶解,电热板上蒸发赶尽氢氟酸,再用硝酸密封溶解,稀释后用ICP-MS外标法直接测定。 三、仪器、试剂及标准物质 3.1 仪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安捷伦7700 感量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烘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3.2 试剂 3.3 标准物质

四、样品 4.1 样品采集和保存 按照HJ/T166的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的采样和保存,样品采集和保存应使用塑料或玻璃容器,采样量不少于500g,新鲜样品小于4℃时可保存180天。 4.2 样品的制备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置于风干盘中自然风干,适时压碎、翻动,检出砂砾、植物残体。 在研磨室将风干的样品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木锤敲打,压碎,过孔径2mm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搅匀,用四分法取两份,一份留样保存,一份用作样品细磨。 用于细磨的样品混匀,再用四分法分成四份,取一份研磨到全部过孔径0.074mm筛,装袋待分析。 4.3 样品前处理 称取约0.025g(精确到0.0001g)样品,置于50ml聚四氟乙烯

(PTFE)消解罐中,加1ml氢氟酸,0.5ml硝酸,密封,将溶样器放入烘箱中,加热24h,温度控制在185℃。冷却后取出内罐,置于电热板上加热蒸至近干,再加入0.5ml硝酸蒸发尽干,重复操作此步骤一次。加入5.0ml硝酸,再次密封,放入烘箱中,130℃3h。冷却后取出消解罐,将溶液定量转移至塑料瓶中,用水稀释,定容至25ml,摇匀。此溶液直接用ICP-MS测定。 4.4 实验室空白试样:随同样品进行双份空白试验,所用试剂取自同一瓶,加入同等的量。 4.5 结果计算与表示 计算固体样品中待测物的量: m V c w0? -=) ρ (ρ ) ( 式中:W C—样品中待测元素的量,μg/g; ρ—试样中元素的质量浓度,μg/L; ρ0 —空白试样中元素的质量浓度,μg/L; V—消解后试样的定容体积,ml; m—被称取样品的质量,g; 五、校准曲线 5.1 锂、铍、钒、锰、钴、镍、铜、锌、镓、砷、锶、镉、钡、铊、铅、铋标准曲线 取 5.00ml 100mg/L 多元素混合标准溶液(GSB 04-1767-2004(196046-1))于100ml容量瓶,以1%硝酸定容,得5.00mg/L 标准中间液。取5ml 5.0mg/L的标准中间液浓度于100ml容量瓶中,用1%

ICH_Q3c_杂质:残余溶剂的指导原则(中文版)纯净版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1.介绍 本指导原则旨在介绍药物中残留溶剂在保证人体安全条件下的 可接受量,指导原则建议使用低毒的溶剂,提出了一些残留溶剂毒理 学上的可接受水平。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在此定义为在原料药或赋形剂的生产中,以 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它们在工艺中 不能完全除尽。 在合成原料药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 物的性质,如结晶型。纯度和溶解度。因此.有时溶剂是合成中非常 关键的因素。本指导原则所指的溶剂不是谨慎地用作赋形剂的溶剂, 也不是溶剂化物,然而在这些制剂中的溶剂含量也应进行测定,并作 出合理的判断。 出于残留溶剂没有疗效,故所有残留溶剂均应尽可能.去,以 符合产品规范、GMP 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制剂所含残留溶剂的 水平不能高于安全值,已知一些溶剂可导致不接受的毒性(第一类, 表 1) ,除非被证明特别合理,在原药、赋形剂及制剂生产中应避免 使用。一些溶剂毒性不太大(第二类,表 2)应限制使用,以防止病 人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低毒溶剂(第三类,表 3)较为理想。附录 1 中列出了指导原则中的全部溶剂。
第 1 页 共 18 页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表中所列溶剂并非详尽无遗, 其他可能使用的溶剂有待日后补充 列人。第一、二类溶剂的建议限度或溶剂的分类会随着。新的安全性 资料的获得而调整。含有新溶剂的新药制剂、其上市申请的安全性资 料应符合本指导原则或原料药指导原则(Q3A 新原料药中的杂质) 或新药制剂(Q3B 新药制剂中的杂质)中所述的杂质控制原则,或者 符合上述三者。 2. 指导原则的范围 指导原则范围包括原料药、 赋形剂或制剂中所含残留溶剂. 因此, 当生产或纯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溶剂时。应进行残留溶剂的检验。也 只有在上述情况下,才有必要作溶剂的检查。虽然生产商可以选择性 地测定制剂, 但也可以从制剂中各成分的残留溶液水平来累积计算制 剂中的残留溶剂。如果计算结果等于或低于本原则的建议水平,该制 剂可考虑不检查残留溶剂, 但如果计算结果高于建议水平则应进行检 测, 以确定制剂制备过程中是否降低了有关溶剂的量以达到可接受水 平。果制剂生产中用到某种溶剂,也应进行测定。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准新原料药、 准赋形剂和准 制剂。也不适用于已上市的药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所有剂型和给药途径。短期(如 30 天或更短) 使用或局部使用时,允许存在的残留溶剂水平可以较高。应根据不同 的情况评判这些溶剂水平。 有关残留溶剂的背景附加说明见附录 2。
第 2 页 共 18 页

甲醛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分光光度法验证方案 方案编号:

目录

1. 概述 本文件验证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的分光光度法本检测方法实施细则参照 GBZ/T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中甲醛的酚试剂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测定为主要依据,以及在此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检测中心实际配置的仪器和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将标准中的技术要素编写了相关的作业指导书。 为了保证此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应的验证程序特别编写了此验证方案,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将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在验证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方法中,做了方法的线性范围实验、检出限实验、方法精密度实验、准确度实验,以证明该方法适用于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的的浓度。 2. 目的 通过验证工作,确保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甲醛浓度的分析方法在广德众康职业卫生检测服务有限公司适用。 3. 分光光度计操作条件: 4. 试剂 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至刻度。 开机准备 检查仪器,准备10mm石英比色皿。 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同时预热分光光度计10min 预热完毕,仪器自检完毕后,准备实验。 在成套的石英比色皿中加入参比溶液,做基线校准与校准能量。 校准完毕后,输入本方法所需要的波长645nm,确认,实验开始。 5.方法验证 线形范围

在3操作条件下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标准曲线的绘制:取7只 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甲醛标准溶液,加水至,各加2ml酚试剂溶液,摇匀,于43±1℃水浴中放置10min,期间摇动几次,加入硫酸铁铵溶液,摇匀,再放入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放冷至室温,在645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 以吸光度均值对相应的甲醛的含量(g)绘制标准曲线。 见表1: 表1:方法验证线性范围数据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标准含量(μ g) 吸光度(A) 相关系数 线形方程Y=+ 检出限 在3工作条件下将仪器调至检测状态,连续测量10次空白溶液,按公式计算检出限: C L = 3σ/s 式中:C L —检出限,g/mL; σ—测量10次空白溶液的浓度标准偏差; s —方法的灵敏度,即工作曲线斜率,mL/μg。 表2:连续测定10次空白溶液检出线数据 序号 1 2 3 4 5 吸光度值 浓度(μg /mL) 序号 6 7 8 9 10 吸光度值 浓度(μg

整改方案格式范文

整改方案格式范文 整改顾名思义就是整顿修改,那你知道怎么样的整改方案更有作用吗?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有关整改方案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有关整改方案范文1 自我们学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等有关文件及其他必读内容,并展开讨论。我围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体内容的学习,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 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 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 展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 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 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 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

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 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 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 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党员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 3、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

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验证内容: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一、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百分回收率表示。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二、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过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1、重复性:相同条件下,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至少9次。 2、中间精密度: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3、重现性: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分析方法被法定标准采用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三、专属性: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用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的程度。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圴应考察专属性。 四、检测限: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无须定量。用百分数、ppm或ppb 表示。 五、定量限: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测定结果应具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六、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七、范围:能达到一定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的条件下,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八、耐用性:指在一定的测定条件稍有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这一项可不必再做。 2.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情况下,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 3.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意见3:是否对所设定的浓度范围作出要求,如:该方法用于药品的含量测定,回收率试验的样品浓度应设定于含量100%的±20%之间;用于溶出(释放)曲线考察时,回收率试验的样品浓度应设定于全曲线范围的上、中、下部位。) 二、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条件下,由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设计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各分别制备3份供试溶液,进行测定。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 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 3.重现性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应进行重现性试验,例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的样品本身的质量均匀性和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