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八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八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八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八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八岁儿童一般都进入二年级学习,此时的孩子和初入一年级时相比,明显有了变化了。像变得更加活泼自信了,对大人的心理依赖更加少了,活动范围更大了,有了更多的伙伴,学习能力增强了,等等.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多了,像闹情绪的频率增加了,顶嘴现象突出了,不愿意受管教约束,玩儿的心思更重了,做事缺乏条理,注意力分散现象明显等。

孩子为什么会两级分化现象如此突出呢?这源于儿童心理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认知、思考、行动力上出现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下面我从几方面来做一个剖析.

一、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儿童对大人的心理依赖逐渐降低。

(一)成长变化:经常会看到一年级孩子,在上学和放学路上,会牵着大人的手紧紧跟随.这说明孩子独立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经过一年的成长、适应和锻炼,进入二年级后,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逐渐放开紧牵着大人的手.孩子在一年级时对大人有很强的心理依赖,主要源于对陌生的环境还没有熟悉,出于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心理,常常紧紧伴随着监护人。进入二年级后,这种依赖于大人的情形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儿童已经熟悉了小学校园,熟悉了上学和放学的路径,清楚每天自己要做什么,这为他们逐渐摆脱对大人的过度心理依赖创造了条件。

(二)突出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父母,包括老人在内,大都无视孩子这种成长变化,仍然会对孩子不敢放松,常常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以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其他意外的发生.这种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儿童探索活动得到限制,使孩子自信心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女孩儿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进入八岁后的玩伴儿时期里,都普遍对玩儿有了很大的渴望,如果大人过度保护放不开手,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不情愿或者反感情绪,这对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又产生了新的影响。

(三)重点工作: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活动能力增强这一现实,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则应该成为重点工作,否则,你会越来越放不开手,越来越对孩子自由活动不放心。很多家庭常忽略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一是缺乏家庭教育的强烈意识,二是不清楚安全教育重点,三是没有连续性培养的时间,四是第一教育责任人不能明确定位,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孩子安全教育没有具体责任人.安全教育关系到生命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孩子今后是否能真正走独立的关键,只要你重视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把上述四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儿童学与玩儿的矛盾更加突出,常会因此引发大人情绪失控。

(一)产生原因:因为八岁儿童已经处于玩伴儿期,对玩儿的渴望更为强烈,但应试教育却又极大地限制着孩子玩儿的时间和空间。我接触全国各地很多家长,普遍反映说孩子课外作业多,加之又有兴趣班学习,常使孩子想玩儿又没有时间,只能在学习或者做事的过程中夹杂着玩儿,这样一来,既让孩子玩儿不痛快,又不能保持做事时的注意力专注。当大人看到孩子做事或者学习不认真时,会不厌其烦地督促孩子要认真,但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却不被大人所理解,一味督促或者用生气发火来逼孩子就范是起不到作用的,相反,却常让自己情绪失控.

(二)情绪管理:如果你经常陪伴教育孩子,你就得成为情绪的积极管理者,不能拿成人的心态去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否则,你心态不好,情绪管理能力又很弱,必然导致你每天重复发脾气。很多家长不清楚一种现象,就是情绪的相互影响与强化作用,凡是经常爱和孩子发火的家长,你去认真观察,你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肯定也会不好。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在给孩子树立一个负面的榜样,孩子不知不觉间便模仿了你的言行,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不管孩子表现如何,你必须要管理好情绪,不被孩子行为牵动着.

(三)解决方法:理性的家长都会充分重视处于玩伴儿期的孩子,上面谈到的情绪管理问题,光一味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根本的所在,就是要合理安排孩子玩儿和学习的时间,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玩儿的时间,同时给孩子意识的灌输-—玩儿要专注,学习更要专注。有些家长还真不知怎么关注孩子玩,不清楚玩儿的内容也,说到玩儿就放开孩子,让孩子随便去,这可不行.玩是有讲究的,像亲子游戏,玩伴儿游戏,单人游戏等,都要动动脑筋鼓励孩子去专注玩儿。至于兴趣班我建议能减则减,时间就有了。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之下,孩子玩儿的专注了,自然学习也就更专注了,这样一来,学习效率提高了,用在课外学习的时间就相应少了,反而又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玩儿的时间。

三、好习惯培养进入关键期,儿童此时更不愿意受约束.

(一)问题表现:绝大多数八岁儿童,因为父母不懂家庭教育,或者不知道如何连续性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情感习惯,结果进入二年级后,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不管你如何约束和督促孩子,他们都会我行我素,让家长拿孩子没有办法.与此同时,进入二年级后,孩子学习明显有了分化现象,一部分孩子成绩保持稳定,一部分孩子成绩缓慢上升,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急剧下降。我常讲,孩子成绩的好与差,本不在学习本身,全在各种习惯养成方面,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品质和习惯培养的家长,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兴趣.

(二)适应约束:好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常与规则约束和时间意识培养相辅相成,可是纵观很多家庭里,既没有家庭规则,又没有生活作息时间表,也忽略对孩子进行时间意识的培养,哪还谈得上对孩子进行好品质,好习惯的培养呢。即便从家长自身榜样作用来讲,又有多少家长有好习惯呢?光对孩子强调怎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用行动来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好习惯带动之下,孩子自然就会跟随着大人的节奏走。否则,面对没有秩序的家庭氛围,孩子根本不愿意单方面受约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矛盾和冲突。

(三)决战时期:我这么讲,可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儿童为什么进入少年期后,行为失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儿童期没有好习惯培养,最后养成行为散漫,不愿意受管束。从长远教育的意义来讲,家长必须要重视八岁儿童的好习惯培养,否则,你错过了这个阶段,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再去谈习惯养成就很难很难了.习惯缺失,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品质的培养.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孩子对好习惯培养有一个适应期,如果从现在开始,长期连续性保持下去,孩子会从不适应到适应,直到好习惯定格.

四、儿童认知能力出现分水岭现象,重视家庭与否其结果天壤分明。

(一)认知表现:有些儿童进入八岁后,行为表现的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认知也日趋朝健康方向发展。但有些儿童却呈现对什么都无所谓,尤其对不良行为,根本不再乎别人怎么看,怎么批评.大凡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归因去查找家庭教育现状,基本都属于缺失状态,要么是父亲教育缺失,要么是母亲不懂教育,要么是隔代教育占据家庭教育主体。说到这里,如果你是父亲,或者是母亲,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孩子到底该由谁来做第一教育责任人。如果教育责任人都不明确,又何谈教育内容的实施呢?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危机感。

(二)认知来源:有家长常问,孩子认知源自哪呢?答案很简单,就源于朴素的生活,家长至少得给孩子灌输好孩子意识,这属于目标发展问题.如果孩子连好坏都分不清楚,美丑善恶也弄不明白,那肯定对什么也无所谓了。认知培养一方面源于情感习惯教育和培养,从感恩、爱心、孝心、同情心、宽容之心、承受挫折、助人为乐等方面着手。另一方面源于孩子丰富的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孩子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丰富的知识。课外阅读领域是很宽广的,家长不要拘泥于经典本身,像科学、自然、社会等儿童书刊杂志等都适合。

(三)认知实践:任何学习,最终都要付诸实践,在应试教育的今天,知识学习往往脱离实践本身,而只单纯追求成绩和分数,最后让孩子成了学习机器。有些孩子可能成绩很出色,但是回归生活后,却表现的截然相反.所以,请家长必须要理性看待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只追求应试教育本身.说到认知实践,并不复杂,孩子一日生活,从早到晚,只要家长成为有心人,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场景,生活现象去随机择取。只有让孩子看得见,体验得到,引导和教育才成为可能,否则,空口说教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五、儿童对性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但性好奇心尚且不强。

(一)性别取向:八岁儿童此时已经能够明确定位男孩儿和女孩子,也概略清楚性别角色,知道男孩子与女孩子在衣着和发型上的区别,在与异性同学,或者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彼此能够友好相处。但是也并不能说八岁同龄男孩儿和女孩儿相处的过程中没有矛盾产生,比如男孩子喜欢用游戏心理面对女孩,追逐打闹过程中常会把她们惹的很烦,如果遇到相对利害得理不饶人的女孩儿,男孩儿会受到反击,进而发生矛盾和争吵.遇到这些情况时,老师常会批评男孩儿,而“护”着女孩儿,同时女孩儿父母也可能介入矛盾解决.

(二)教育困难:传统的家长常会有谈性色变的心态,经常有家长前来咨询,都说面对孩子的性教育感觉极为别扭。面对这些相似的现象,我经常告诫家长,性教育是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是生理教育,如果你不改变传统的观念,坦然面对,肯定会造成孩子性教育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性犯罪,同性恋,性心理问题等,都无一例外与健康的性教育有密切关系。如果家长本着对孩子成长教育负责的精神,必须要更新性教育观念,学习有关性教育知识,来理性面对孩子的性教育。我建议男孩儿由父亲来做性教育,女孩子由母亲来做性教育更为稳妥。

(三)教育途径:由于八岁儿童性心理仅限于对简单的性知识问答,此时身体源本性冲动尚且没有建立,所以,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基本能满足孩子对性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建议家长买一些书籍,特别是图文并茂的书,或者画册,重点来引导孩子观察和了解自己身体器官构造、功能和生理卫生保健等内容,而对于异性身体器官构造和功能,则可以结合图片来讲解,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男孩儿和女孩儿在身体上有哪些不同。同时性教育主题还应该有,如何欣赏和接纳异性,比如相互尊重,礼貌往来,互相帮助等。

六、儿童审美观有了明显发展,需要家长格外重视。

(一)审美心理:很多家长极少考虑对孩子进行审美心理的教育和培养,这也不奇怪,当今社会丑恶现象无处不在,成人世界大都被污染了,美在人们心中正一点点淡化。审美心理包括几方面,一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二是对行为的辨析,三是个人形像的重视,四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分辨,五是对人际关系中美丑现象的态度等。审美心理,需要从儿童期加以重视,否则,当孩子纯洁的心灵被社会负面现象所同化后,再教育就要费力气和周折了,甚至有些孩子行为表现出现严重偏差时,就很难彻底矫正.

(二)会发现美:八岁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所受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对处于玩儿伴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多关注玩儿的内容本身,如果没有大人的引导,很少主动去关注发生在身边事情的观察和思考.而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家长常变得麻木不堪,很少有人愿意直面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丑恶现象,唯恐避之不及,这种消极的心态,常会与浅表的家庭教育意识交织在一起,直接造成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缺失。如果你想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要清澈你的心灵,擦亮你的眸子,心怀善良,理性地捕捉生活细节,不管是美的现象,还是丑的现象,都可以拿来做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娓娓道来中让孩子理解何为美。

(三)持之以恒:八岁儿童认知能力已经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又处于一个愿意受约束的行动习惯阶段,很多家长常会感觉孩子进入二年级后,明显有教育吃力的现象。这说明,你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需要你系统化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才能拥有育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常讲,优秀的家长,至少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对于眼前孩子成长教育不仅思路清晰,还要清楚今后至少三年之内孩子应该处于何种成长状态,这样你才能耳聪目明,不管孩子现在产生哪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要点

1 前言 1.1 心理发展的动荡期 1.1.1 第一个逆反期发生在3-5岁 1.1.2 第二个逆反期发生在13-15岁 1.1.3 第三个逆反期发生在21-23岁 1.1.4 第四个逆反期发生在成人的更年期 1.2 幼儿期间的基本特点 1.2.1 幼儿自出生后脑容量就已确定,可以改变的只是仓库的结构、内容 1.2.2 在该期间的教育基本原则是“先固本、不是先装内容”,学龄后才开始装内容 1.2.3 孩子在0-3岁期间接受的内容,从3岁开始搭架子,大脑开始整合,部分内容被放在货架上,达成基本结构,部分内容则被弃之一角。 1.2.4 孩子在搭架子、仓库整理期间,部分内容将被忽略。 2 步入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3-4岁) 2.1 产生鲜明的自我意识(有主意、不听话、爱占有、试图摆脱依赖、要求独立) n 三岁的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建立自主意识。 2.2 家长对策: 2.2.1 让出部分主动权给孩子; n 例如:先给爷爷奶奶发筷子;让孩子决定所吃饭菜的顺序 2.2.2 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提高自理能力(穿衣穿袜、搬椅子);

n 例如:扶助孩子穿衣服,一边帮忙,一边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总体原则是要一边抚育,一边教育。 2.2.3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执拗、任性、急躁) n 例如:不要急于纠正孩子洒在桌上的饭菜,5岁之前是正常的 n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不经意的过程中确认孩子不吃某种食品,大人的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不吃某种菜。这完全不同于13-15岁的逆反期孩子宣布不吃某种菜,此时的孩子可能经常给自己弄个个性,例如不吃某种菜。 n 逛商场时,不要让孩子有选择商品的权利,买什么商品家长做主,商场只是孩子的博物馆。 n 自主意识要良性发展,不能给孩子大事情的选择权,只给小事情的选择权。小事孩子做主,大事不能做主。例如到幼儿园只带小玩具,这是他的精神伴侣,可以降低分离焦虑。 n 不能严厉批评孩子说的错话 3 3至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观察力笼统放散不稳定 n 不是神经病,是健康的表现,是正常的。 注意力随兴趣转移 n 不必过度培养注意力 n 孩子该阶段是放散性注意、思维。例如,孩子与父母一起去买菜,孩子路上看蚂蚁,买菜不重要,看蚂蚁最重要(介绍与蚂蚁相关的知识,家长此时应是蚂蚁知识的天使) n 原则:根据孩子随时兴趣而及时给孩子送相应知识大餐 记忆力形象具体 n 孩子不会记住社会规则。例如吃饭不能看电视 思维能力以形象为主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具有下列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示范,作榜样。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根据儿童的这种好奇心,做父母的对他爱看爱问就不要厌烦而予以斥责,应当尽量满足他,给予他解释一切。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那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做父母的就必须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应为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动;给孩子适宜的伴侣,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利用他好动的心理,教以待人接物等行为,或指导其有益的运动。 4.合群心理:婴幼儿尤其喜欢群居,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就发展得更强烈。做父母的要积极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良好的小朋友,驯服的动物和小布娃娃之类,以安慰他的寂寞,促进孩子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 5.喜欢野外生活心理: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室外去玩就欢喜,终日在家里就不十分高兴。不过小孩子的野外生活须以年龄为限。年龄较小的儿童,叫他们采采花、种种树,举行短距离的活动就可以了。年龄较大的儿童,便可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游活动等等游戏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体魄,愉快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无形中得到许多好处。小孩子不论年纪大小,男的女的,都喜欢野外生活,做父母的要经常领孩子到野外去玩玩走走。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特征 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 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普通的小孩子生来虽有种种不同之点,然大抵是相仿佛的。若家庭教育不好,小孩子本来不怕动物,大来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大来会瘦弱的。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然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所以我略略地把儿童心理述之如下,以资施行家庭教育者之参考。 一、小孩子好游戏的 小孩子可以说是生来好动的。二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敲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看见东西就要来抓,抓住了就要放进嘴里去。到了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的运动了,一等到会爬会走,那他的动作更加复杂了。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忽而爬到那里,忽而走到这里。假使我们成人象他那样活动两个钟头,那一定疲乏不堪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游戏动作比从前还要繁多,而他的游戏方法也与从前不同了。从前他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现在他要把椅子抬来抬去,当花轿了;从前他只能把棒头敲敲作声以取乐,现在他要拿着棒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他的身体比从前更加强健得多了,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与从前不同了。此时他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了;什么放风筝,踢毽子;什么斗蟋蟀,拍皮球;什么打棒头,捉迷藏他都能够玩了。

【教育策略】总起来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第一,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有此二者,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二、小孩子好模仿的 小孩子未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他一听见鸡啼羊叫,也要啼啼看叫叫看;一看见别人洗面刷牙,也要洗洗看刷刷看。到了二岁光景的时候,他能模仿复杂的动作了。倘若他看见他母亲扫地洗衣,他也扫扫洗洗看;倘若他看见他父亲吐痰吃烟,他也要吐吐吃吃看。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他的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大了。什么娶亲,什么出殡,他都要模仿了。 【教育策略】总而言之,小孩子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三、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来好动的,生来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岁,他的好奇动作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马车来了,他总要停住脚看看;听见外面的锣声鼓声响了,他总要跑出去看看。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一日同他的母亲去探望他的小朋友,看见他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蜜蜂,他拿了一根棒头把蜂巢敲敲看,不料一敲蜜蜂出来刺他了。又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天天把园里所种的红萝卜掘起来,看他怎

2.2.5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节 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教学目标: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重点: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难点: 掌握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时数: 1 微课 作业: 简述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教学反思: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1-3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重点讲解这一年龄特征,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较好,知道了1-3岁儿童出现独立性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独立性。但大多数同学对于1-3岁儿童缺乏感性认识,建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1-3岁儿童,增加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第5微学时 1-3儿岁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一、导入 复习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会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二、重点讲解“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1. 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 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右,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2. 孩子“闹独立”的心理原因 思考讨论:“闹独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么正确处理“独立性”? 2-3岁时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2岁左右能分清你我,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3. 正确处理孩子的“独立性” 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尽量满足这一阶段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变得快乐和顺从。 案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尹建莉) 三、本课小结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希望同学们理解并正确对待1-3岁儿童的独立性,课后请观看《自我意识敏感期》。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幼儿期的年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

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二、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3岁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

3岁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有板有眼翻看电话本,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

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 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 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比如一些儿童感 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 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 1、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孩子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要满足孩子这种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 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满的时候,成人能接纳他,体谅他。比如孩 子倒水倒不好,会打翻,或者动作很慢,这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充 分地体谅孩子。如果我们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 上手替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 2、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或游戏 家长每天要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时,要用正确的语言,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孩子多交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通过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能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的成长。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孩子的快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弹性的亲子关系 成人要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成人对孩子就 不必事事帮他。不要过于啰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长。 有时孩子不愿听到家长的念叨,觉得家长老一套,不愿跟家长多谈,就是因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缺乏弹性。 4、注重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 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

3-5岁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

论3-5岁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 有人说:“3-5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对于3-5岁宝宝的心理发展,作为家长的应该及时关注。所谓“三岁定八十”,3-5岁这个阶段是塑造宝宝人格与性格的关键阶段。因此如何能在这个阶段好好的处理宝宝的心理问题,是各位父母都应当关心的问题。 (一)3-5岁幼儿在合作与助人心理表现 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它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在幼儿阶段,幼儿与他人共同玩一玩具,给受伤的小朋友揉一揉都可作为合作或助人行为,这些行为被看作是个体友善的开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孩子未来的人生将因友善的种子已经播下而获得来自他人的善待,品尝到与人相处的真正快乐。因此,关于合作与助人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关研究了揭示3-5岁幼儿在实际游戏情境和假设故事情境中合作、助人行为的表现特征以及与幼儿自身归因方式、家庭环境因素(家庭背景变量、亲子日常活动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3-5岁幼儿亲社会行为还处在萌芽状态。合作游戏情境中更多表现为一种公平取向而不是合作取向,在助人游戏情境中,幼儿更多在成人提示下进行帮助,表现为一种对成人权威的顺从。不同年龄、性别幼儿在合作与助人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在合作与助人情境中的两类行为表现以及行为策略均具有较高一致性,但是幼儿在实际游戏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与假设故事情境中的行为策略之间不存在一致性。 3、在合作故事情境中,幼儿的归因方式以客观条件性归因为主,其次为同伴关系归因;在助人故事情境中,以个体或活动性归因为主。3-5岁幼儿阶段,共同利益性归因已经出现,但在四个情境中所占比例均很小;规则权威性归因仍然存在。幼儿在合作与助人行为的归因特点上不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4、母亲鼓励成就、诱导取向与幼儿合作行为呈正相关并具有显著意义,母亲惩罚定向与幼儿合作与助人行为均呈负相关并具有显著。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性与鼓励成就与幼儿合作行为显著负相关。亲子依恋与幼儿亲社会行为间的相关不显著。 5、亲子日常活动中,父母对孩子讲故事频率、讲故事内容侧重点、亲子游戏侧重点、亲子活动中父母关注点以及父母与儿童一起自制玩具的频率均对幼儿在合作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显著产生影响。 6、在合作故事情境中,客观条件性归因和同伴关系归因下幼儿的行为策略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助人故事情境中,个体或活动归囚下幼儿的行为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年龄差异。小班幼儿更多表现出间接帮助,中班幼儿直接帮助比例更高。 (二)理解3-5岁宝宝的叛逆心理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 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 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 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 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 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 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 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 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

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学龄前儿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我国通常把3周岁至6~7周岁界定为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诸多显著的身心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越发完善,其大脑皮质的传导纤维都已髓鞘化。这使得他们的精细动作如解纽扣、系鞋带等更加准确,粗大动作如跑、跳更加协调、稳定。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有时会把内部的思维活动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在伴随某些动作或思考时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形。其思维发展还表现为想象力异常丰富,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化的规则意识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龄前儿童以被动注意为主的注意力发展迅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外来事物更易于引起其注意和兴趣。类似的,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的记忆力也发展迅速,但由于发展阶段所限,儿童很容易将自身经历与某些故事的内容或想象的内容相混淆,无法区分其真实性。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体验有显著特征,如高兴、悲伤、恐惧、紧张、害怕等较为深刻,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还不完善,不善于掩饰和控制,情绪易外露,擅长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比如哭笑、手舞足蹈、撒泼打滚等。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儿童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理解性提高,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让周围的人开心或不开心。 情绪易波动,学龄前期儿童的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受到外界事物或情景刺激时,情绪就会爆发。但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情绪易调整,学龄前期儿童的情绪有情境性,其情绪随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在得到一个新玩具、发现某个新事物后都可以迅速变化。值得一提的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1) 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 (2) 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 (3) 性器期, 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4) 潜伏期, 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 (5) 生殖期, 12岁以后,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

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的心理特征1、婴儿期的孩子心理特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婴儿期的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会产生极大的信任安全感,碰到陌生人就会有不信任不安全的感觉。这是婴儿时期孩子的主要心理特征。所以在婴儿时期,爸爸妈妈要给予孩子极大的安全感。 2、幼儿期(1~3岁)的孩子心理特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幼儿时期,孩子渐渐有了自主思维,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当然,爸爸妈妈不能去一味的责骂孩子。也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3、学龄前(3~6岁)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时候的儿童如果收到表扬会有积极性,也会产生上进的心。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心理发展。 4、青春期的孩子主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父母要特别的关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引导和解决。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2至3岁的儿童的心理特点

2至3岁的儿童的心理特点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

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矛盾性 青春期孩子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 1、身心失衡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期间,面对自己的外形变化,生殖器官的变化等等,特别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既为自己的长大成人而欣喜,又不知道如何应对眼前的情况,从而走进身心失衡的矛盾中。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非常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大成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度,有了独立自主的欲望,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老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然而,由于青春期孩子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所以经常碰壁,不得不从父母那里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不能独立,从而又充满依赖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孩子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经常会感到迷惑,自己跟自己“较劲”。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绝多大数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希望同朋友、父母平等交往,并且非常渴望他人对自己敞开心扉,推心置腹。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如孩子们所愿,朋友之间由于性格,想法的不同,孩子可能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亲子关系之间,能够对孩子敞开心扉的家长亦不多。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只好选择另一种方式来诉苦,比如写日记,画画,自言自语等,同时,自己的所说、所写,孩子们又不愿意被他人知道,从而形成了既想让人了解自己,又害怕他人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 4、自制性与冲动型的矛盾 几乎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经常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比如有时片面的坚持己见,对老师、家长的要求合乎自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等等。这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自制性与冲动性的矛盾。 5、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