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贤东_北京理工大学_毕业设计

龙贤东_北京理工大学_毕业设计

龙贤东_北京理工大学_毕业设计
龙贤东_北京理工大学_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高校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的探索性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09220801

姓名:龙贤东

指导教师:李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类别:毕业论文

题目性质:理论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高校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的探索性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 09220801

姓名:龙贤东

指导教师:李波

题目内容:

当前,高校对助学贷款学生群体倍加关注。一方面,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高校助学贷款学生群体也逐年扩大;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由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于在校期间偿还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家庭贫困的助学贷款学生来说,助学贷款及其产生的利息,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毕业意向;然而由于助学贷款的利息无偿性和延展性,为该群体选择继续深造时提供了一些空间。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了解助学贷款学生是如何做出毕业意向的选择及其如何看待助学贷款对其毕业意向选择时的意向,具体包括助学贷款对就业意向的影响、对读研的影响和对出国留学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等内容,希望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做好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工作有所启示。

任务要求:

一、内容要求:大学四年级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在即,由于家庭贫困仍然还不起助学贷款,这就极易影响到他们的毕业意向。助学贷款学生是如何选择毕业意向的,助学贷款在其毕业意向选择时又有何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其就业意向、读研意向和出国意向的,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了解有关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大学生毕业意向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要求查阅至少20篇文献,其中有一篇外文文献;其次,加强理论学习,复习青少年心理发展、层次需要等相关理论,为深入思考和分析研究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结合社会工作毕业实习的经验和个人思考,进一步提出明确的研究范围;最后,对关于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剖析。

二、方法要求:第一,复习个案访谈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查阅运用访谈法开展研究的相关资料,熟练掌握访谈技巧及研究过程;第二,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社会工作实习经验,编写访谈提纲;第三,采用目的性取样与方便性取样选择4名被试,确定具体的访谈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注意遵守学术研究的规范及伦理;第四,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应用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并结合个人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第五,根据研究结果从社会工作角度对高校针对助学贷款政策的完善、学生贷款偿还工作以及如何促进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工

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时间要求:严格遵照《2008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日程安排表》执行,定期讨论,按时间节点提交阶段性成果,按时完成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二三稿等各阶段工作,保证论文质量。

四、形式要求:论文撰写要独立完成。论文结构完整,写作格式规范符合要求,各级标题层次清晰,语言文字通顺流畅、严谨,参考文献引用合理且著录符合学术规范。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责任教授签字:年月日

摘要

助学贷款学生逐渐成为高校贫困生的主体。作为贫困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助学贷款学生特有的标志是助学贷款。他们在毕业意向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常常要多余非贷款贫困生。探讨高校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意向现状,对了解这一群体在毕业时如何充分发挥助学贷款政策的优势和克服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弱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国家和各高校制定相关的助学贷款政策提供依据,为高校做好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工作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结合典型取样和方便取样,采用预访谈和正式访谈的形式,最终选取北京某高校4名助学贷款学生作为样本,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他们的毕业意向现状,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毕业情况。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助学贷款的学生认为助学贷款对其毕业意向有一定影响,既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

2.对于选择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助学贷款是一种负担,影响其生活开支,压力较大。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他们会尽量选择能为自己代偿的单位,尽量选择“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之类的基层工作岗位。

3.另一些选择就业的助学贷款学生对助学贷款感到压力较大。他们认为尽管毕业后能够有工作,可以慢慢还款,而且还有6年的还款时间,但是比较高的贷款利息足足要偿还2年,这对自己将来的生活会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还款将对自己贷款的信用度也会有所影响。

4.对于选择读研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助学贷款可以申请延展,在读期间不计利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能够继续深造。

5.助学贷款的学生由于其家庭都比较贫困,都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但有个别大学生认为如果能够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还是想去留学,至于助学贷款可以在留学期间通过兼职来偿还。

关键词:助学贷款;意向性;毕业意向;贫困生;助学贷款学生

Abstract

Loaning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group of poor students.As a special groop among poor students,educational loan is the special sign of loaning students. They have to consider of the factors that is more than not-loaning poor students.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intention to graduate of the loaning student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is group that i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loan policy advantage and overcome their family economic insufficient vulnerable condition, which can provide basis for the nation and the universities to formulate relevant student loan policy,which can provide basis to deal with the work of students graduate for the college .

This study u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advancing interview and formal interview,selecting four loaning students born in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with typical sampling and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to make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discussed their own intentional status,further enrich theory.

After making collation and analyzing the interview material,the author comes to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

1.Loaning students think that loaning has certain effect on the intention to graduate.There ar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t is a double-edged sword .

2.For sel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al loan is a kind of burden,affecting their living expense and the pressure is bigger.When they are in the choice of jobs, they will try to choose of the compensatory grassr- ootal work unit for himself,try to choose of the“University Student Village Officer”and “Wester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Program”.

3.Other laoning students who choose to employment feel great pressure for educational loan.They think that they can have a job and can solwly reimbursem- ent,and there are six years of reinbursement time.But higher interest on loans to pay for 2 years,this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future.If not seasonable reimbur-

semnt,the creditworthiness of loans will be affected.

4.For the loaning students of choosing to graduate school,due to educational loan can apply for extension,during reading without inerest, which makes them have a chance for further study in some degree.

5.Because their family is poor,all loaning students have no plans to go abroad to study.But there are individual college students who think that if they can apply for a full scholarship,they still want to go to study abroad.As for educational loan,it can be paid off through the part-time in studying abroad.

Key words: educational loan;intention;intention to graduate;poor students;laoning students

目录

第1章引言 (1)

第2章文献综述 (2)

2.1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研究的综述 (2)

2.2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研究的综述 (2)

2.2.1助学贷款学生相关概念研究 (2)

2.2.2意向性及毕业意向相关概念研究 (2)

2.2.3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的相关理论 (3)

2.2.4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情况相关研究 (8)

2.3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8)

第3章研究过程 (9)

3.1研究问题 (9)

3.2研究目的 (9)

3.3研究意义 (9)

3.3.1理论意义 (9)

3.3.2现实意义 (10)

3.4关键概念 (10)

3.4.1助学贷款 (10)

3.4.2贫困生 (11)

3.4.3助学贷款学生 (11)

3.4.4意向性及毕业意向 (11)

3.5研究方法 (11)

3.6研究程序 (12)

3.6.1研究工具 (12)

3.6.2研究对象 (12)

3.6.3研究流程 (12)

第4章研究结果 (13)

4.1个案的基本资料 (13)

4.2助学贷款学生对就业意向的选择 (14)

4.2.1选择就业可以尽早偿还助学贷款 (14)

4.2.2工资和待遇决定还款能力 (14)

4.2.3代偿政策吸引学生选择代偿岗位 (16)

4.3助学贷款学生对读研意向的选择 (18)

4.3.1目标影响读研意向 (18)

4.3.2消费水平影响读研意向 (20)

4.3.3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读研意向 (20)

4.3.4助学贷款的展期性影响读研意向 (22)

4.4助学贷款学生对留学意向的选择 (23)

4.4.1家庭经济贫困限制了留学意向的选择 (23)

4.4.2“留学贷款”鼓舞学生选择留学意向 (24)

4.4.3国外奖学金吸引留学意向的选择 (25)

第5章讨论与建议 (26)

5.1研究者的分析与思考 (26)

5.1.1关注学生还款问题,做好助学贷款后期工作 (26)

5.1.2关注学生毕业需求,做好高校毕业指导工作 (27)

5.1.3立足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意向选择 (28)

5.2研究者的建议 (28)

5.3研究局限 (30)

5.4研究展望 (31)

第6章结论 (32)

致谢 (33)

参考文献 (34)

附录A (36)

附录B (38)

第1章引言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得到了突出强调,高校收费实行成本分担制,高校收费逐年上升,再加上我国东、中、西部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高校中出现了一批当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助学贷款大学生。由于助学贷款大学生是贫困生的主体,加上贫困生的日益增多,助学贷款大学生也将日益增多。因此,对于助学贷款大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关注贫困上,更要关注他们的毕业情况,关注助学贷款对他们的影响。

助学贷款大学生由于贫困,家庭无法为其支付昂贵的学杂费,只能通过国家“绿色通道”,选择助学贷款,才能勉强顺利的跨进高校大门。虽然,国家和学校解决了他们“上学难”的问题,但是4年后“毕业难”将成为他们更难的问题。

作为贫困生的主要群体,助学贷款大学生不仅拥有着贫困生所有的弱势,而且还承担着一个深深影响其毕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助学贷款。国家和学校又该如何完善助学贷款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尽量减小助学贷款对他们在毕业意向选择时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有利影响,已成为该群体毕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高校云集,每个学校的学生(包括贫困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五湖四海。这些北京高校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和助学贷款政策上相对比较完善,所以以北京某高校为例,探索助学贷款大学生的毕业意向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对于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怎样,对其毕业意向的影响又是怎样,并据此为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为高校做好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工作提供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第2章文献综述

2.1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研究的综述

助学贷款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二是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其中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又可以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助学贷款[1]。在国外,助学贷款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助学贷款类型,分别是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助学贷款、传统型助学贷款[2]。传统型助学贷款一般由政府提供支持,银行提供资金,贫困生可以直接向银行借贷和还款,这保证了学生均等的接受教育机会,也确保了国家教育的公平。

对于助学贷款应不应该贷于学生的探讨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雷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学生应该通过银行贷款缴纳学费,以回收部分学费成本,而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后的工作收入来偿还因接受高等教育而借的贷款[3]。

国内对助学贷款的研究认为,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有:第一,助学贷款总需求量大但供给量量小,供需之间存在缺口,也就是说当前高校贫困生较多,他们大部分需要助学贷款,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还款能力以及家庭贫困不能够按时缴纳贷款,这就导致银行不愿意借贷给学生。第二,学生信用观念不强影响了银行放贷积极性,最终可能导致银行拒绝贷款[4]。

2.2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研究的综述

2.2.1助学贷款学生相关概念研究

对于“助学贷款学生”的定义,国内外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指国家招收的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其由于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杂费,从而向银行借贷以缴纳学费的大学生[5]。杨东平认为,“助学贷款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直接带来了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同时也使得助学贷款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6]。”

2.2.2意向性及毕业意向相关概念研究

国内外对于意向的界定,大致有着相同的定义。意向一词最早是被布伦塔提出来的,他把意向性(Intentionality)作为心理现象区别于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作为一

种心智状态,意向(Intention)在主体实施行动的前因后果中起着与众不同的作用[7]。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意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其中,塞尔(Searle)等人提出的集体意向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8]。集体意向论认为,意向在诸多心智状态(心智状态包括意向、信念、判断、希望、需求等等)中显得尤为特别,个人行动的意向性包括两个部分:“心智”部分和“物理”部分。其中心智部分是指人实施某一行动的意图,物理部分是指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为动作[9]。这两部分关系密切,前者既表达了后者,同时又导致了后者。

在分析哲学中,意向性描述了心灵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指向外部事物的特点,是意向、信念、判断、希望和需求等所拥有的共同特征[9]。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行动意向从而引发了意向中的行动,用生活语言来说似乎是:“我试图做某事的努力导致了某种结果,而次结果又正是“我”欲试图达成的,于是可以说“我完成了某一行动”。此外,塞尔还指出了意向的结构。他认为,个体的意向可以描述为两部分:在先意向(Prior intention)和动作意向(Intention in action) [10]。这就表明,在先意向指向整个行动,而动作意向包含在行动中。

在国内,有学者将“意向”定义为自己将要去做某件事和已拥有了某个方向的大致想法。从语言的意向性到心理的意向性,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意向性并不是内在于语言当中的,而是心理的意向性派生出来的[1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意向是指人们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信念等行为反应倾向。毕业意向是指学生毕业后将要选择哪一种途径,而这些途径有就业、读研和留学以及其他等。

2.2.3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的相关理论

2.2.

3.1意向性的因果关系对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心理学家塞尔(Searle)曾提出了关于意向性的生物主义解释,其基本观点主要有:(1)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固有性质;(2)意向性是不可还原的;(3)意向性是一种生物特性。他称自己的这种立场为“生物自然主义”(Biological Naturalism)。由于塞尔已经认定,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特性,而具有意向性就相当于心理状态具有自己的对象[12]。例如,助学贷款大学生在考虑毕业意向时,在他们的意向中有就业、读研、留学和待业以及创业等,这些特性属于心理状态层次,没有变成现实。

在塞尔看来,心理样式规定适配方向,从而规定意向内容得以满足的方式。意向内容确定满足条件,这是意向内容的逻辑性质。这也就是塞尔所指出的从意向到语言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心理样式的给出决定意向内容是一种心理上的内容,这种内容以特定的心理样式得到满足[10]。

在对诸种心理状态进行分类研究并确认信念(Belief)和欲望(Desire)是两种基本心理状态之后,塞尔转而考察知觉(Perception)与行动(Action)具有意向性的方式。在塞尔看来,信念和欲望不过是知觉与行动衰减了(etiolated)的形式。知觉与行动在塞尔的思路中起着连结逻辑性东西(意向内容)与心理性东西(心理状态)的作用,而这种连结在信念或欲望这些“衰减了的”心理状态那里似乎很难实现[9]。

塞尔认为,意向性的因果关系(Intentional Causation)(下文简称IC关系)在知觉与行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以视觉知觉为例,IC关系的分析形式是:我看到一辆黄色货车在那里,此时我视觉经验的内容可以表达成“一辆黄色货车在那里,并且一辆黄色货车在那里(这一事态)引起这一视觉经验”。对于举起手臂的行动,相应意图的内容可以分析成:“我做举起手臂这一动作,并且这一意图使我(做)举起手臂(这一动作)”

[13]。

因此,IC关系具有如下特征:(1)这是一种内在于意向内容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被意识到的因果关系;(2)IC关系包含一个以指称形式出现的作用项;(3)这个关系项是对整个意向内容的指称。总之,IC关系就是意向内容中的对象性内容与自指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13]。例如,“一辆黄色货车在那里”和“我做举起手臂的动作”与“这一视觉经验”和“这一动作”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意向性的因果关系。

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意向如何,其内在的因果关系比较多,有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的影响,有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影响,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当然也有助学贷款的影响,而且助学贷款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14]。对于学习成绩一般、家庭比较贫困的助学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的代偿特性诱使某些大学生选择“村官”、“西部计划”,走进基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助学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展期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对于想要留学的贫困生,如果国家设立留学贷款,也将会促使一些贫困生选择留学的机会。

2.2.

3.2信任关系是交换得以进行的桥梁

在心理学家看来,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可以说社会交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15]。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的《做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和《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等著作中,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的思想,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与此同时,布劳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一书中,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

社会交换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16]。霍曼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济学这两大学科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项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该命题是指人们虽然有种种行为,但某项行为获得报酬或奖励的次效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去重复该项行为。人们行为的次数取决于得到奖励的次数,同时,人们会由于得到奖励的份额固定不变而逐步减少行为次数。霍曼斯认为,入们所以积极从事钓鱼打猎,甚至沉溺于赌博,即使收获很少,也乐此不疲,正是由于这类行为的特点使得到奖励的份额没有一定规律。(2)刺激命题。如果人们在过去因对某种刺激作出某项行为而得到奖励,那么一且今后出现的刺激或情况和过去越相似,他们就越有可能作出同样或类似行为。这就好比一个钓鱼者在混水中钓到鱼以后,就很可能在混水中继续下钩。(3)价值命题。行为的结果对人们越有价值,人们就越有可能实行该项行为。对人们来说,行为获得奖励意味着行为具有正价值;如遭到惩罚,则意味着具有负价值。正价值越高,人们就越有可能实行该项行为,负价值越高,人们就越有可能中止该项行为。(4)剥夺——满足命题。人们在近期内获得奖励的数量过多,就会感到这种奖励的价值正在变小,但仍产生满足感。例如,当你刚刚大完吃一餐美味佳肴后,即使再有美味佳肴,也会因过分满足而不想接受。

(5)攻击——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如果人们的行为并未获得预期奖励或者反而遭到惩罚,他们就会愤愤不平,并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也可能对他们更有利;二是如果人们的行为得到预期奖励,甚至得到大于他

们所预期的奖励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人们就有可能采取赞同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也可能对他们更有价值[17]。

霍曼斯的五项基本命题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社会人进行交换的缘由和目的。在这过程中,交换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还在于一个桥梁,那就是信任。

信任是构建人与人互动关系和健全社会的主要因素,在人与人互动关系中起着调节的作用,在交换过程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有助于减低交换成本与提升人对危机的忍耐度[18]。Blau (1964)指出信任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必要本质,Rotter、Chance 及Phares(1972)强调信任或不信任是可以预测一般性的行为。Bok(1978)更进一步宣称假如信任被破坏,就会导致社会混乱甚至崩溃。

助学贷款学生的信任问题是构建在学校和国家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和国家担保的形式向银行借贷,由国家向银行支付学生在校期间贷款所产生的利息,年利息率是7%。学生毕业后,利息则由学生本人自己承担。因此,在学校、银行、学生这三者中就存在着交换关系,而维系着这种关系正是建立在学校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信任理念,信任理念又是依靠国家来完善助学贷款体系来维持的。

2.2.

3.3助学贷款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

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是个体积极性的动力源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1943)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该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这是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包括对水、食物、睡眠、空气等要素的需要,是最低层最基本,也是最具有驱动力的需要。(2)安全需要。主要指对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的需要,现实生活中主要包含社会稳定、职业稳定和生活有保障等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体对这一需要体现为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能得到社会和一定社会团体认同,这一需要不能被满足个体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疏离感。(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被他人的尊重。个体对成就和价值的体验及来自他人的赏识、注意和欣赏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基本的满足就可以产生较为持久的干劲。(5)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潜力得到发挥的倾向,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感到真正有意义[19]。

马斯洛的个体五层需要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前四层为缺失性需要,最后一层为成长性需要。所谓缺失性需要意指因为缺少需要,因为满足而不再需要,有一个满足的最大量;而成长性需要却不是因为缺少而需要,也不会因为满足而不再需要,相反,越满足越需要,永远不可能有最高的满足点。成长性需要又称为超越性需要或丰富性需要。缺失性需要是成长性需要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导致成长性需要[20]。

马斯洛认为,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增的。一般来说,当某种低层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之后,这种需要就失去对于行为的动力作用,其上一级需要变得清晰和迫切起来,成为激励的因素。五种需要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总有某一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是主导需要,其需要强度亦最大。一个社会的多数人的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外还与该社会经济状况及教育普及程度有关。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其需要多在低层次;经济越发达,教育程度越高其需要越向高层次发展[21]。

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量减轻而已。

对此,马斯洛做了三点说明:(1)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驱动我们的行为。一旦某个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它就不能继续影响一个人的动机。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为了吃饱也许会不顾自尊,可当他丰衣足食的时候,面包就不能驱动他,他很可能会去追求更高级的目标。(2)基本需要的固定程度。通常情况下,人的需要是按照五个层级逐步上升的,但也存在例外。例如,有些人把自尊看得比爱更重要;当我们的某种需要长期得到满足后,常常会出现对这种需要的价值估计不足现象;我们有意识的感到的需要或愿望,与用行为表现出的优势需要,在层次上可能出现不同。(3)相对满足的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当然这些需要往往是部分得到满足,而部分却得不到满足。随着优势需要等级的升高,满足的百分比就逐渐减少,越是处于低层的的需要,需求程度也就越强烈,相反越往高层的需要,其需要的程度也会越低[22]。

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目前高校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的现状,助学贷款学生选择去读研,而暂时放弃就业的机会,则是属于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如果选择就业,因考虑到偿还贷款和家庭经济贫困而无法选择读研,为了先生存下来,能够独立生活,拥有自己独立的收入来源,则是属于生理的需要。在考虑毕业意向时,学生基于何种需要,也就决定了该生的毕业意向。

2.2.4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情况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状况研究的资料较少。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大学生毕业工作,例如在美国,大学生的毕业工作开展得较好,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都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如果失业,他们的社会保障也相对完善,也能够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偿还助学贷款。所以,国外专门针对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和贷款偿还的研究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国外高校助学贷款的运作、管理模式。

在国内,针对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的研究也不见。要么是集中于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要么是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和生活现状,而对于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的研究和关注颇少。国内侧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例如,江西教育学院的王健老师和熊建设老师在2010年曾研究过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他们通过发放900份问卷,回收796份问卷,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大学毕业生的一些真是想法,以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实际工作的服务水平,做好大学生的毕业工作[23]。

2.3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当前国外的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关注点都集中在高校助学贷款运作模式上,而国内也相对缺乏关于助学贷款大学生的毕业意向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大学生的毕业情况调查和统计的研究,并且专门针对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实地深入的访谈,深入了解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意向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为高校贫困生的贷款政策和毕业工作资提供依据。

第3章研究过程

3.1研究问题

(1)助学贷款学生如何选择自己的毕业意向,如何看待助学贷款政策及其对毕业意向的影响;

(2)助学贷款学生对就业意向的选择,包括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如何偿还自己的助学贷款,如何评价“村官”、“西部计划”对偿还助学贷款的影响;

(3)助学贷款学生对读研意向的选择,包括如何看待助学贷款的展期性对学生读研的影响,如何看待助学贷款学生选择读研的目的,如何看待禁止助学贷款学生读研期间再贷款这一规定;

(4)助学贷款学生对留学意向的选择,包括如何看待助学贷款学生选择留学的问题。

3.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索高校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意向现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更好地去理解他们的选择特点和选择规律,以期高校资助部门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关注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状况,关注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措施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和做好高校大学生毕业工作。

3.3研究意义

3.3.1理论意义

研究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意向,了解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状况,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工作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外对助学贷款学生的研究较为侧重信任问题,学生的信用缺失和贷款回收难的问题制约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给贫困学生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24]。然而对于毕业意向的研究,则又扩大了聚焦范围,侧重于某所高校的大学生,强调学生的先赋因素对毕业去向的影响[25]。

大学生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6]。我国在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即使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

看也是如此。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综述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的国内外研究,通过实证访谈对高校助学贷款学生毕业意向现状的初步探讨,可以进一步以实证分析分的方式对其进行填补。

3.3.2现实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学校的规模和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现[27]。高校助学贷款大学生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困扰,内在因素包括传统观念、心理负担、综合素质等,外在因素包括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成本压力巨大(无论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到企业求职,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助学贷款学生面前的障碍)、社会资源的缺乏,加大了这一群体就业难和读研难的问题[28]。而助学贷款在该群体中又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

本文关注于助学贷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毕业意向——助学贷款赋予了他们隐性的特色,从而使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也不同于一般的贫困生。文章从实证的角度了解高校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意向选择特点,更好地理解该群体的就业意向、读研意向和留学意向现状,为针对助学贷款大学生毕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的继续完善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

3.4关键概念

3.4.1 助学贷款

对于助学贷款的定义,几乎所有专家学者都认为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助学贷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利用金融手段来完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家庭贫困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措施。目前,助学贷款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由于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力度和规模是最大的,是助学贷款的主要内容,况且又具有代偿性和展期性[29]。因此,本文所指的助学贷款即是国家助学贷款。

3.4.2 贫困生

对于“贫困生”的定义,国内外基本是一致的,主要是指国家招收的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其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的伙食标准,且无力支付学杂费用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上述定义比较宽泛,为了方便抽样访谈,本研究将贫困生定义为已申请并完成国家贫困生认定的在校学生。

3.4.3 助学贷款学生

对于“助学贷款学生”这一概念的界定,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认为助学贷款大学生是指已申请且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

3.4.4 意向性及毕业意向

综合国内外文献,将意向性定义为这样的一种生物特性:某些心智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一种固有性质,以通过这种性质从而指向或关系到外界所存在的对象和事态。

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毕业意向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办理完离校毕业手续前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做一个预期的选择,主要包括就业意向、读研意向、留学意向等三种意向选择。

3.5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4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运用录音访谈和录音誊录的方式来收集被访者的准确信息,辅助以文献资料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形成本文的文字性描述和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