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篆刻史理论

中国篆刻史理论

中国篆刻史理论
中国篆刻史理论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简答: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

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

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印章用途后来渐渐扩大,人民群众也因为社会上互相交往的需要,使用印章代表凭信。这样印章就更多起来了。

2、简答:印章的“美”的因素?

答: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孕育了美的因素,以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行为的体现,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

答:战国时期印章都叫“玺”,写成“钅木”等。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

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

白文: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

朱文: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解释:摹印

答: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圆转的,印章是方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地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其字体仍属小篆,但已渗入了隶书成份,看起来是篆非隶,点画却篆隶相融,浑穆端凝。

5、简答:秦印的特点?

答:①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②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③与战国玺相比,秦印易认。战国玺印字形不一,参差不齐;秦印渐趋方整。

④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⑤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⑥根据现有资料,还未见朱文印。

6、简答:汉代的印制?

答: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订出等级体系,如名称上规定: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御史、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等级规定。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

答:西汉官印多数是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形制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8、简答:西汉私印的特点?

答:西汉私印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界。中期铸印渐多,大到2到3厘米,印文渐不用界格,形式渐变。除铜质外有玉质、银质。印钮有鼻钮、坛钮、桥钮、龟钮。

9、解释:缪篆印

答:缪篆是摹印篆的发展,为了适应印面文字布局的需要,把文字的线条加以曲折地延伸,以填满印面,使之充实,又有迂回婉转之美,这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在王莽时期定名为“缪篆”。只用于私印,官印不用。

10、简答:新莽官印的特点?

答:王莽时印制尺度复古,因而官印略小于西汉,多数为2.3厘米见方,印文多数为五字或六字。钮制有龟钮、瓦钮,雕作更加精美。

新莽私印与官印大小一样,比西汉私印要大,用五个字,姓名之后加“之印信”、“之信印”。

11、简答:东汉官印的特点?

答:东汉官印在文字上放宽了严谨性,但颇有写意性。凿印渐多,质地有金、银、铜、玉;钮有瓦钮、龟钮,半通印都是鼻钮、瓦钮。

12、简答:东汉私印的特点?

答:东汉私印形式多样,有方、长方、柿蒂形;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有姓名外加“四灵”装饰的,有姓名下加吉语、籍贯、表字。钮有鼻钮、坛钮、龟钮、虎钮。还有两面印、套印。质地有金银铜玉牙琥珀玛瑙。

13、简答:曹魏印的特点?

答:曹魏官印继承东汉印制,文字颇有意趣。钮有龟钮、驼钮、鼻钮。

曹魏私颇有自己特色,显示书法意味,有的书体近似《三体石经》中的篆书,有的来自《天发神谶碑》。有套印和六面印。钮有龟、瓦钮,开始有辟邪钮。

14、谈谈朱简的论断:“印眆于商、周、秦,盛于汉,滥于六朝,而沦于唐、宋。”

答: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玺都用古文,只有秦用籀文,秦统一六国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

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南齐朱文官印开始放大,影响到隋唐,导致了官印与私印的分离,篆法衰微。不过,隋唐官印的文字婉转尚有自然之趣,到宋以后,官印渐趋僵化,失去了艺术价值。

这种变化,有其主客观因素。秦汉时代,印章多用于封泥,所以印面不能大,都用阴文。南北朝绢与纸的普遍使用,使印章脱离了封泥,印纯用阳文且印面放大,以显耀目。

15、解释:印宗秦汉

答:字面意思便是篆印要取法秦汉,其中秦指先秦(战国古玺)。秦统一后,文字的改革导致了印章划时代的变化。

汉初承秦制,后来加以创造发展,平正方直的体制,树立了官私印庄重堂皇的雄伟规模,直到南北朝七百多年来基本上延承汉制。

“印宗秦汉”初现于吾丘衍的理论著作中,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主张也不断演变、不断丰满,逐渐确立为篆刻艺术的美学原则。

16、简答:南北朝篆法衰微的原因?

答:实用文字总是向简化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印篆渗进了隶楷,随意变改笔画,这是必然现象。所以南北朝篆法衰微,这是历史的使然。

第三章古代玺印的用途

1、简答:古代玺印的用途?

答:①官印是一种统治权力的凭信;私印是代表个人信用的凭据。

②用于赠送兄弟民族,这是古代团结少数民族的凭信。

③用于赠送邻国,这是中外友好的凭信。

④用于封泥。

⑤用于殉葬,官私印都有。

⑥用于制造器物记名。

⑦用于器物名称图记。

⑧用于金币、纸币。

⑨用于佩戴消除不祥。

⑩用于烙马。

⑾用于烙木。

2、解释:封泥

答:古代运送物件,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捺上玺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做“封泥”。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将竹简或木牍放在木匣里用绳子扎好,打结处粘上泥块,捺上玺印,以作保密。这些捺在泥上的印痕,硬化以后就像一个“印章”,叫做“封泥”或叫“泥封”。

3、简答:古代玺印达到很高水平的原因?

客观上:①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特别是古篆字,人们乐于欣赏;战国时代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形式多样,异彩纷呈。②秦汉文字虽改革趋于方正,但在印中经过加工处理,仍具有极大的艺术性。

主观上:①篆玺的人具有高度的文字处理水平,当时国家铸印设有专门机构。②凿铸的工匠具有高超的技艺。

第四章玺印从实用转向欣赏

1、简答:唐宋元时期的篆刻为明代的篆刻艺术的兴盛做了哪些准备?

①由于书画的收藏与鉴赏,导致了印章由实用向欣赏的转化。一些收藏家和鉴赏家都要在书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

②印谱的编辑问世,引出了欣赏的兴趣。篆刻艺术来源于古印,而古印的广泛流传,得力于印谱。

③书法理论启导了印论的发展,此外著名诗人、名人的夸赞欣赏也起着宣传作用。

④篆书书法对篆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简答:印章用上书画之后,印章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答:①斋馆印兴起,唐代李泌开先河。②词句印发展。③字号印兴起,唐宋时期文人喜用表字、别号刻印,如“东坡居士”。④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宋元又出现花押印。

3、简答:汉代印章与明代篆刻这两座高峰,有什么区别?

答: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汉代的印章主要是实用的目的,明代的印章主要是为了欣赏的。前者是工人制作的,后者是文人刻制的。这种性质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变。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发轫

1、解释:《学古编·三十五举》

答:作者元代吾丘衍,《三十五举》是此书的主体。内容主要说了如何写好篆书;讲了篆印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篆印的基础。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等多个方面,是一篇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对后来明代篆刻艺术的兴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起着直接的启迪作用。时代局限性是没有看到古代的玺印。

2、简答:《学古编》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客观上:①古代的玺印的不断出土,金石考证的兴起,集古印与印谱的刊行,书画家对于印章的使用提供了鉴赏的条件。②印泥的使用,使印章进入了书画。③文人的摹印,探索了印章创作的实践。

主观上:吾丘衍是一位能写一手好篆书,又能篆印的人。客观现实使他对汉印的审美加深了认识,产生了必须提倡学古的信念,写了《学古编》。

3、简答:《学古编》的主要内容及审美观点?

答:《学古编》卷一为“三十五举,“三十五举”是此书的主体,内容主要说了如何写好篆书;讲了篆印的知识,前后的关系;说明了识篆、写篆是篆印的基础。

(一)①在“识篆”部分里,吾丘衍完全以艺术眼光来看待篆书,指出古字“神气敦朴”,②道出了古代印章艺术的魅力是由于篆书的“妙处”,③指出了篆刻艺术必须首先重视篆书,以“敦朴”为归。

(二)在“篆印”部分里,①他提出要确立汉印的优秀传统,正确地写“摹印”篆,②批判了唐篆的屈曲盘回,并编辑了《印式》奠定以学习汉印传统的理论基础。

(三)在章法上他具体谈了文字如何安排合适,尤其是注意到了虚实问题。

(四)《三十五举》以条举的方式,论述了印制、文字、篆法、章法等多个方面,牵涉到文字学、印史、金石学、美学等范畴,可说是一篇印学基础理论的启蒙纲领,对后来明代篆刻艺术的兴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起着直接的启迪作用。

4、解释:《印史序》

答:作者是元代赵孟頫。在宋代,已经出现了许多“集古印谱”,但摹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古印的考证。赵孟頫第一次以篆刻艺术为目的,摹辑《印史》,其《印史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看作是篆刻史上第一篇篆刻艺术的“宣言书”,它宣告:篆刻艺术的新时代已开始了,提出了以汉魏的质朴为典型,并向“流俗”宣战。

5、简答:《印史序》的主要内容及审美观点?

答:《印史序》主要批判了唐宋元士大夫的印章风格,深感于这种印风堕于流俗,遂要树立汉魏印章的典型质朴,这篇序是篆刻史的开篇,可与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等量齐观。

赵孟頫一面提供汉魏质朴的印风,一面却至力于圆朱文印,他篆的圆朱文印用玉箸篆,流利有神,确立了圆朱文印的典型。

6、简答:王冕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王冕开拓了花药石刻印之路,并在创作实践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王冕用石刻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他为文人刻印开拓了以石质为印材的新路,这是前所未有的;②他检验了花药石为篆刻艺术表现的可塑性,开辟了无限的前景,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以后的文人篆刻以石材为表现形式的“石上之趣”奠定了物质基础。

7、简答:篆刻艺术的发轫?

答:在元代,吾丘衍在印学基础上提出了开宗明义的纲领;赵孟頫进一步在理论上高举汉魏典型质朴的旗帜,并把圆朱文印定型;而王冕却为文人篆刻开拓了以石材为表现形式,并在创作上为继承汉印优秀传统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第六章明代篆刻艺术在文人中的普及与发展

1、简答:谈谈明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明代篆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兴起时期,二是开拓时期,三是创新时期。

文人篆刻的兴起时期: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树坛立帜为起点标志,从1522到1572年为第一时期。

文人篆刻的开拓时期:以《集古印谱》的问世为标志,从1572年到1597年。

文人篆刻的创新时期:以朱简的《印品》为标志,直到明灭亡。

2、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必要条件?

①篆刻的物质基础:大量易于受刀作章的石材供应;

②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印学的知识,而且自己能篆能刻,对印章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并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人,才能坚持篆刻创作。

3、简答: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作用?

答:文彭对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①针对宋元明初那种繁杂靡弱的印风,予以拔乱反正,补步纳入以汉印为规范的轨道。

②推广了以石质为篆刻艺术创作的材料,便于文人创作。

③以私人传授的形式,培养后进,逐步在文人阶层普及篆刻。启导了流派的形成。

解释:文彭(吴门派)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他与何震同为当时杰出的印学家,世称“文何”。在中国篆刻史上,文彭首开明代流派印之先河,被推为一代宗师。文彭治印基本上承袭汉印和元朱文印,主要受元人影响,对汉印的古朴理解不够透彻。印风静逸雅丽、秀润流畅,用刀富于变化,且首创双刀刻行书边款,对后世影响很大。

文彭刻印有自己的创作思想,且善于总结技法理论,其理论主张之后形成“吴门派”的治印要旨,他的印风为当朝和后世印人效仿并奉为典范,故而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篆刻艺术流派。

4、简答:明代篆刻艺术开拓时期的两种趋向?

答:明代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有两种趋向,一是更新派,二是复古派。更新派代表人物:何震、苏宣;复古派代表人物:程远、金光先、甘晹。“更新”是一种驱古为今的探索,“复古”是一种以古涵今的探索,他们虽取径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把普及与提高互相结合起来,推动前进。

5、解释:《集古印谱》

答:《集古印谱》由武陵人顾从德委托罗王常精选古玉印一百五十余方、铜印一千六百余方,历数年之功用原印钤出,准确地再现了秦汉印的本来面目,“印章之荒,自此破矣”。

6、简答:何震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贡献?

答:①开拓了明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创作道路,启发了人们的继承创新;②古代印章以姓名印为主,现代篆刻艺术以词句印为主,何震是一位积极的开拓者;③他为了抒情,锋芒毕露,后人评为“猛利”,导致了后来篆刻在刀法上表现情趣,边款首创用单刀法,启迪了刀法的研究。④他在游历中为大将军刻印取得报酬,开篆刻艺术的商品意识,为文人打破了清高的旧观念。⑤流派的形成,为篆刻艺术在文人群中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何震(新安印派)

何震,字主臣,号雪渔山人,新安人。他与文彭同为当时杰出的印学家,世称“文何”。他以治印闻名。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刀法上,他用刀稳健,线条平直拙朴,冲刀畅快猛利,并首创切刀法,富于金石味,苍劲朴厚,工稳匀称,对篆刻创作极为严谨,并依托当时资源研究吸取了丰富的传统艺术精华,敢于创新。

著有《续学古编》,由于何震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宗师,世称新安印派,又称黄山派、皖派,追随者众多,有苏宣、程林、朱简、汪关等。

泗水派:苏宣,受“文何”影响,后成大家,风格雄强、沉着凝练,被称为泗水派。

7、解释:朱简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安徽人。朱简潜心文学,对篆刻颇有研究。他的研究对当时的印学发展和篆刻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他当时治印受何震影响,由于他修养广泛,治印不拘于时,独具个性,开辟了一条迥然不同的创作途径。用刀以切为主,印风苍莽峻峭,纯拙朴实,他的风格对清代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影响颇深。对印学上提出的一些观点,也是很有创见性的,代表作《印品》。

8、简答:《印品》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①《印品》作者手摹周秦到元明玺印,加以评说,涉及到玺印的考证、篆法、章法的研究,辩别印章的真假,匡正印作的优劣,并对当时名家的败作,进行批评。

②《印品》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继承传统、进行创新。

③反映了篆刻艺术的审美趋向。要学古有“法”,创新出“趣”。

④提出了品评篆刻的标准。“刀法浑融,无迹可寻,神品。有笔无刀,妙品。有刀无笔,能品。刀笔之外别有情趣,逸品。”他把刀法放在第一位。

⑤对篆刻的技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⑴字法上,认为“印字是随代便用之俗书”意在使篆刻用字从小篆中解放出来。⑵把章法放在体裁篇章的更高层次来考虑。⑶刀法上,认为“使刀如使笔”,要注重“笔意”。

《印品》被陈继儒称为“周秦以后一部散易”,其篆刻批评也被评为“六书董狐。”

9、简答:朱简记述篆刻流派资料的特点?

答:最早记述明代篆刻流派的当推朱简,他在《印经》中论列的流派名单,是最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其所记资料有如下特点:

①他以创派的篆刻家别号为流派的名称,比较科学,不致造成混乱。

②他以师承关系为标准,不限于地域,更符合实际。

③在当时已形成营垒,尚未成派的另行罗列,不硬以师承关系列派,比较客观。

10、解释:汪关(娄东派)

汪关,字杲叔,安徽人。治印师从何震,却独有心得,他取法汉印中的铸印及经典作品,汉印基本功深厚,篆法端庄和谐,恬静俊秀,刀法圆润婉转,光洁流利,一扫前人残留的板滞之气,开创新的篆刻艺术风格。

周亮工《印人传》以文、何为猛利,汪关为平和两派,后世人亦推崇汪关风格,可见其影响之深。他所创这一风格被称为“娄东派”。

PS:印谱的作用:认识古印。鉴别研究。练基本功。繁荣创作。深化欣赏。

答:作者周公谨。《印说》一书,内容包括了印章的考证,篆书的源流,篆刻创作的规律,篆刻家的修养,印章的品评和欣赏等方面。不但论述内容全面,而且艺术思想深刻。其篆刻美学理论是超前的,是从实用理论向审美理论的转变。周公谨可以说是篆刻美学的奠基人。

12、简答:《印说》的主要内容?

答:《印说》一书,内容包括了印章的考证,篆书的源流,篆刻创作的规律,篆刻家的修养,印章的品评和欣赏等方面。不但论述内容全面,而且艺术思想深刻。

论章法、篆法:作者用了许多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概念。用辩证的观点对章法矛盾统一的特点作了和谐的处理。强调“理”与“趣”的统一,“法”与“情”的统一。引进刘勰“神思”的美学思想,把概念转化为“意象”。

论刀法:具体地说了七种刀法:复刀、覆刀、反刀、飞刀、挫刀、刺刀、补刀。他研究了刀中的“取势”、“取式”、“取情”、“取韵”、“取锋”,给刀法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又提出“刀之害六”。

周公谨对篆刻创作非常强调“兴”字,讲究“情以物兴”,把“兴”列为创作的首要条件。

13、解释:《印母》

答:作者杨士修。他把当时印坛在篆刻创作上的优劣得失进行了总结概括,提高到美学的高度来抒述自己的观点,既有针对性,又有学术性,是继周公谨之后的又一篇篆刻美学论文。

14、简答:《印母》的主要内容?

《印母》共分十节。①《五观》:情、兴、格、重、雅。

其中“兴”与周公瑾所提是同一内涵,是“情以物兴”的一种首要创作心理活动。

“格,品也。”“重”要求对创作要慎重认真,不能随便苟且。

②老手所擅者七则。讲的是老手篆刻家在作品中应展现的风貌。

③以伶俐合于法者四则。讲的是心灵手巧的篆刻家们的作品特点:明净。

④以厚重合于法者三则。整,“整齐不乱”;丰,“刀下浑厚”;庄,“篆法端方”。

⑤大家所擅者一则。求“变”。

⑥贤愚共恶者五则。死指用刀刻板不灵活、肥指修刀过多、单指瘦弱、促指不善布置、苟指草率从事。

⑦俗眼所好者三则。造、饰、巧。

⑧世俗不敢议者三则。乱、怪、坏。

⑨无大悖而不可为作家者二则。袭、拘。

⑩总论提出修养五个方面:虚心;广览;篆文;刀法;养机。

15、简答:《印母》从形式到内容的特点?

①每一个所论述的条目,都用一个字为标题,颇有一字穷理的作用。

②把篆刻的创作始终纳入于一个“情”字,强调“神情畅满”,创作就是“陶铸性情”。指出“情以物兴”,重在“神悟”,由心灵的外化,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光芒飞动”。

③把篆刻家分为:“大家”、“老手”、“伶俐者”、“厚重者”等层次。

④它提出的“格”和许多条目的审美观,实际揭示了篆刻作品的艺术境界,而要创造这种艺术境界,归根结底是人的修养问题。

答:《印谈》是一篇随笔式散文,作者沈野。该文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文学艺术各方面的修养问题,充实了篆刻学理论的宝库。

17、简答:《印谈》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答: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印章兴废,绝类于诗”,“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是统摄全文的论点。①以诗论印。②以书、画论印。

③以禅理论印。

18、解释:《印章集说》

答:《印章集说》作者甘暘,文章条分缕析,简要明了,共有六个方面:①识篆,②印史,③技法,④印类,⑤印品,⑥制印泥法。介绍了篆刻的常识,浅显易懂,很适宜于初学阅读。

19、简答:《印章集说》的特点?

①既集别人的经验成果,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审美观点。

②条理分明,循序渐进,每个条目有解释,简单明白,基本上完备了技法的提要。

③反映了当时已确立:篆法、字法、章法和刀法为技法的四个要素;也反映了当时印坛对边款尚未注意研究。

20、解释:《印法参同》

答:《印法参同》作者徐上达,全书四十二卷,除谈了一些古玺印的知识外,还充分地论述了篆刻技法,分别有章法、字法、笔法和刀法四个方面。《印法参同》是一部较好的篆刻技法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21、简答:《印法参同》的主要特点?

答:①辨其要于精微;②阐其理于辩证;③由技进乎道。

22、谈谈朱简的篆刻史论和批评?

答:朱简的篆刻史论和批评见于《印经》《印章要论》《印品》《菌阁藏印序》等篇,其理论是首屈一指的。

(一)印史论

①《印章要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而非诗矣。”他用了“始、盛、沿、滥、废弛、变”几个字勾出了一个朝代印史的概貌,十分精练。

②辨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断为“先秦”,他是第一人。

③辨印。他第一个划分出古代印章与今天篆刻,点出“法”与“趣”的区别。

④《印章要论》:“先秦以上全有字法,故汉晋莫及。然汉晋虽以章夺字,而字尚完。其增损不成字样者,近代印也,不可为法。”

(二)文字论

①关于“序字”。朱简从学篆出发,先正后变,先易后难,提出“为则”、“为宗”、“疏源”、“极变”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论述,极有创见。

②关于《说文》。《印章要论》:“许氏《说文》正汉字之失。”“《说文》不用于汉印。”如何正确对待《说文》,比较明确。

③关于其它文字。“《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次则《峄山碑》《诅楚文》。商、周、秦、

汉款识、碑帖、印章等字,刻诸金石者,庶几古法犹存,须访旧本观之。其他传写诸书,及近人翻刻新本,全失古法,不足信也。”

(三)批评

对当代篆刻家的批评,朱简开风气之先。他编《印品》选取篆刻家的作品,“不以时名为去取”,而是依照作品的艺术水准;对历代印谱的优劣得失,都在《印经》中作了评述。

23、简答:明代篆刻创作跟不上理论要求的原因?

答:明代的篆刻理论是先进的,如果拿篆刻的创作与之比较,却显得后者是相形见绌,跟不上理论的要求。其原因:①理论对创作指导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慢地渗透的,因而有些人误认为这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形成了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②搞理论工作是艰苦的,没有像刻印那么便当轻松,因而放弃了搞理论;③搞理论工作,更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24、简答: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演变的不同流向?

①文字的演变是沿着实用的途径而发展的。简单地说,它是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到目前的简化汉字。这种由繁到简是为了书写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②印章中的用字是由实用沿着艺术的途径而发展的。具体地说,战国时代的古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特规定摹印篆专门用于印章;汉代发展为缪篆,又有鸟虫篆,魏私印有《正始石经》体;汉印体制一直流传到六朝。元、明文人发展篆刻艺术,印中用字除古玺文字外,又汲取了古代钟鼎、兵器、镜币、权量、碑额、碑瓦等文字,晚清又以甲骨文入印,可说是兼收并蓄。

25、简答:我国印章发展的两条流向?

答:自战国时代的古玺到秦、汉、六朝印章,官印与私印基本没有多大区别,简单地可分为两大类:①古玺类。②汉印类。到了六朝以后,南齐的官印如“永兴郡印”,以及唐代官印开始放大。自此,官印与私印就分成两条流向:①官印沿着放大的趋向发展,一直到现在成为圆形简化汉字印,原有的艺术性消失,这是一条实用的流向。②元、明文人篆刻兴起,它继承了古玺、汉印的传统,加以发展,成为一条篆刻艺术的倾向。这两条流向也是泾渭分明的。

26、简答:篆刻艺术的发展,使原来玺印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①印中文字,在古玺、印中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篆书;篆刻是兼收并蓄,综合利用,还汲取了各种书体。②古代玺印以名印为主体;篆刻以词句印为主体。③古印以铜、玉质为印材;篆刻以石质为印材,由是讲求表现石趣。④古印原是完整的,由于年久受到剥蚀形成残损;篆刻把古印的自然残损现象看作是一种艺术因素,故作残破;也可以崇尚完整,独辟蹊径。

⑤由于词句印的发展,篆刻家往往通过创作来放志肆情,把文学因素、书画艺术因素引进篆刻,大大地扩展了篆刻的艺术内涵。

这些变化了的事实说明:⑴继承不是单纯的复古。⑵艺术是创造。

27、简答:明代篆刻艺术的特点?

①明代在整个印学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它继承了汉印的艺术成分,开拓了文人篆刻艺术;它确立了篆刻艺术是古文字在石质上表现的形式,并加以普及,开创了篆刻流派。明代的篆刻家可以说是我国文人篆刻的拓荒者,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明代的篆刻理论,不特总结了古代玺印的体制和创作方法诸方面的知识使之系统化,而且

把我国传统的文论美学思想引进到篆刻艺术中。综观明代的篆刻理论成就,它要高于创作的成就。

③明代的篆刻家和收藏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编辑、摹刻了大量古玺印印谱以及篆刻家印谱,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

1、简答:谈谈清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①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在清初印坛上,最有影响的篆刻家当推程邃,他的创新比较成功,在清初印坛树立了第一面旗帜,是清代篆刻艺术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其他如沈世和、丁元公,清初印坛新秀主要有林皋、吴先声、许容等。

②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聚集在扬州的高凤翰、沈凤、金农、高翔、潘西凤以及汪巢林等人,既是画家,又是篆刻家,但不是一派。丁敬,浙派,西泠八家。徽派。云间派。邓石如派。徐三庚。

③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成就最高的当推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硕。

2、解释:《印人传》

答:周亮工撰写的《印人传》是我国历史文学的一个创举。他把收集到的印蜕,粘为一谱,写上序跋,积帙成册。死后,其子在浚、在延订成为《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三卷行世,共六十五篇,所写自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的部分篆刻家,附有印人姓名六十一人,打算续写,尚未完成。后收入《四库全书》,简名为《印人传》,是研究印学的重要文献。

3、简答:《印人传》的特点?

答:①勾画了印坛的侧影,把当时所见、所闻、所感作了记述;②摄收了印人群像,有的写他们的学术成就,有的写他们的遭遇,有的写他们的交往,多方面多角度地记述了印人的情况;③为印人作不同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发表了许多印学上的见解。

PS:林皋(扬州派):字鹤田,福建人。他的篆刻古雅清丽,疏朗娴静,多以汉篆入印,走工整一路,布局平整稳妥,用刀明快劲挺,纯熟遒劲,印风清奇。其印得汪关之学,印风与汪关、沈世和如出一辙,后世称为“扬州派”。

4、分析丁敬对印学的观察、理解、探索?

(一)在深度上

①他辩证地看待六朝唐宋的印学历史,吸取其妙处。

②它对汉代的印章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汲取众人的优点加以创造,创造出有自己个性的汉印。

③他明确地将《说文》跟篆刻区别开来。

(二)在广度上

①他的篆刻式样多,几乎把过去所有的式样都进行了探索。

②他的篆刻中的文字,常从金石考证中得来,有的还采取于佛经。

③他还注重印外求印,研究禅理、书法绘、画,把词句用在边款上。

5、解释:丁敬与浙派

丁敬,浙江杭州人,浙派创始人。他早期篆刻受皖派影响,而针对当时印坛弊病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提出“《说文》篆刻自分驰”。用刀继承明代朱简短刀碎刀的方法,创造了浙派以切刀为基本刀法,轻重有致,方中有圆,拙朴见胜,印文线条有强烈的节奏感,奠定浙派篆刻艺术的基础。其篆刻“思离群”思想一直是浙派创作的主导思想。

继承者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等,由于都是杭州人,于是后人就把他们连同那些效仿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丁敬创作的很多方面他们尚未继承。嗣后,陈豫钟、陈鸿寿在此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使这一路更趋成熟;到了赵之琛、钱松又发生了嬗变。代表人物是西泠各家。

6、解释:西泠八家

答:西泠四家:丁敬、黄易、蒋仁、奚冈。六家:加上“二陈”——陈豫钟、陈鸿寿。八家:加赵之琛、钱松。

黄易,刻印重创作感情。蒋仁,强调神韵意兴。奚冈,边款书体多样。陈豫钟,书法求印法。陈洪寿,喜以剥蚀为意趣,从神理中表现雄健。赵之琛,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钱松,学浙派风格的造诣很深,独树一帜。

7、简答:浙派篆刻艺术的主要特点?

①刀法是浙派篆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以短刀切涩进显示刀趣。浙派的刀法开创了“刀笔合一”的新时代。

②篆刻用字具有独创性。篆书趋于简化,这种简化又与刀法结合起来,胜于汉印的篆书。

③浙派的边款独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诗文并发,刀笔共茂,特别是以论印为内容,长篇挥洒,呈微观之妙。

丁敬的“思离群”思想一直是浙派创作的主导思想。“思离群”即是创造。浙派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然挺立,主要是它艺术思想所蕴含的创造力。这就是浙派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8、解释:程邃(徽派或歙shè派):字穆倩,号垢区,安徽歙县人,明代遗民,精于书画印。篆刻初学文彭、何震,后自立风格。他的白文取法汉印,苍劲凝重;朱文喜用大篆,对汉印、古玺颇有研究,把大小篆、钟鼎文融会贯通,时有出新,自成面貌。对邓石如等人有很大影响。

篆刻史上,程邃与他同乡的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子”又称“歙四家”,即所谓的“歙派”。

9、解释:云间派

答:上海奉贤云间派。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他们的作品别有构思,追求创新,可创新都没有成功。

10、解释:邓石如(皖派)

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安徽人。其篆刻初得父传,早期受明代文、何等人影响较多,后通过观摩历代钟鼎器、石刻,提高了书法篆刻水平。他以书法之用笔、结体,运用到篆刻上,把篆书上千变万化的姿态用刀印章上来,这是印学家从未有过的。强调章法对比效果,提出“计白当黑”等见解。用刀猛利流畅,作品爽利洒脱,苍劲浑厚,刚柔并济。

正当“浙派”的大旗称雄于印坛时,邓石如在长江的北面别树一帜。如果说浙派以“方拙”为特点取得了“立异”,那么邓石如是以“圆劲”为特点,取得了“标新”,它们宛如南北

两座高峰屹立于中国,代表着清代中期的篆刻艺术。“刚健”和“婀娜”的矛盾统一,实质上是篆刻中“方”与“圆”的统一,是美学上的和谐美。铁、钩、锁是邓石如刻印的方法论。后人有“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评。邓派其他人物:吴让之、吴咨。

11、简答:邓石如治印的方法论?

答:“铁、钩、锁”三字作为邓石如篆刻的方法论,概括得比较全面。“铁”是指刀法,铁笔就是以刀代笔。要使刀法刚健,避免纤弱的毛病。“钩”即笔法,字要圆转遒劲,避免板滞断硬的毛病。“锁”是指章法,字与字的配合要紧扣,浑成一体,避免松散的毛病。

12、简答:徐三庚篆刻成功的主要原因?

答:徐三庚的成功主要从篆法上找突破口,借取文学上的“夸张”手法,把篆书的结体,采取紧益紧、疏益疏,显示出虚实对比,呈现飘动的气势。所以,他能以“飘然思不群”称誉于世,独树一帜。

13、简答:赵之谦篆刻艺术的贡献?

①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强调虚实关系,字与字的对比,结构,都十分讲究虚实。刚柔相济,字形基本上是方的,但大方当中有小圆。转折处外方内圆,甚至有些直笔画也带有弧形。藏露互用,刀与笔紧密结合。

②开拓了印章文字广阔的前景。大胆汲取古钱币、汉器、铭文等材料,广泛使用各种文字。

③大胆地探索了边栏的艺术。有些白文印的边栏并不靠边,而是有意地留出四边红底,类似边栏,有的印章用多重直线相隔。朱文印的边栏形式多样,除了一般的破残以外,有的作弯曲状,有的一边全缺,有的似有似无,但都与文字布局相一致。

④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字体多样,且大量使用魏碑元素;文字内容丰富,有议论、记叙等;用刀讲究金石味。

⑤把刀法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把笔、墨、刀、石四者合而为刀法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刀法论。

14、简答:赵之谦白文印的鲜明特点?

①强调虚实。字与字的对比,结构,都十分讲究虚实。

②刚柔相济。字形基本上是方的,但大方当中有小圆。转折处外方内圆,甚至有些直笔画也带有弧形。

③藏露互用,刀与笔紧密结合,有藏有露。

15、简答:赵之谦篆刻对当世和后世的影响?

答:赵之谦的篆刻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很大。①是使当时的人们认识到“博学”的重要。②是使后来的人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印外求印”的重要。③是更使人们看到篆刻的成就在于“变”。他在日本影响也很大。

16、简答:黄士陵及其篆刻的特点?(粤派或黔山派)

黄士陵,字牧甫,安徽人,后居于广州。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邓石如,后去北京致力于金石学,终于自成一家,人称“黟山派”。黄士陵的印从光洁中求古朴,各种文字集于一印,和谐统一。他善于疏密穿插,错综参伍,灵巧变化。他的篆刻总的特点:“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狂怪之失。”他的刀法取于汉印,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有朱文印却用单刀。

17、简答:吴昌硕及其诗书画对篆刻艺术的影响?

吴昌硕,原名俊卿,字昌硕,浙江人,近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家,与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并称为“晚清四大家”。篆刻先学浙派,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的独特面貌。

①诗融于印。印中有诗,诗中有印。

②画融于印。大起大落,善于留白。

③书融于印。他的篆书极具个性,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

总之诗书画印融于一炉,难分难舍,才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18、简答:吴昌硕如何破解诗书画印熔为一炉的难题?

①雄而媚。他的印风格是雄健的,但又是秀媚的。雄即粗壮。在篆字的处理上,处理得左高右低,在章法布局上处理得有高有低,造成了雄的气势。以回锋的圆转来表现妩媚之趣。

②拙而朴。以“封泥”之趣来造拙,要求用刀也要“拙”。

③残破。不惜用刻凿、刮、钉、敲、击、磨等法造成残碑断简之状。

④古而今。他学古与一般人不同,学古直到唐虞,不受秦汉束缚,篆刻有崭新的时代感。

⑤变而正。把求古作为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19、解释:《篆刻针度》

答:陈克恕把明清篆刻家的印论与技法相结合,编成《篆刻针度》,这是一本简明的篆刻指导书,对推动篆刻艺术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

《篆刻针度》成于乾隆年间,本书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是为初学而设的。在理论上选取了元代吾丘衍的《三十五举》,明代周公谨、甘暘、徐上达、朱简,清代袁三俊等的有关印论,便于阅读,实用方面采用了明清印家的经验,参以已意,比较全面。

全书分八卷。卷一考篆、审名、辨印、论材;卷二分式、制度、定见;卷三参考、摹古、撮要;卷四章法、字法;卷五笔法、刀法;卷六总论、用印法;卷七杂记、制印色、收藏;卷八选石。

20、简答:《篆刻针度》的优、缺点?

本书的优点:理论选择精要;在论述各种技法中,章法选取了各家之长;论字法、刀法等均精讲甚微。

本书的缺点:局限于作者本人的所见,未加考究。书中的引文多不加出处,姓名有误。但作为指导用书,虽有缺点,功劳亦是很大。

21、解释:西泠印社

答:西泠印社由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四人发起,于民国二年(1913)宣布正式成立。因地临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定名为:西泠印社。吴昌硕是第一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每年清明、重阳雅集两次。印社曾出版过叶为铭编著的《广印人传》《续广印人传》以及印学丛书、印谱等。社刊《西泠印丛》,社报《西泠艺报》。

22、谈谈清代篆刻艺术的特点?

①清代篆刻艺术,在明代基础上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篆刻总体上重笔法,清代中期浙派产生以后,刀法实现了“刀笔合一”的突破。

②清代篆刻流派的繁衍超过了明代。浙派成为庞然大派,至今未艾。

③篆刻创作到了晚清,吴昌硕全面总结了明、清两代的成果,为后人继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④篆刻理论,在形式上转向于短小散文,简洁而切实际,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

⑤古印的出土,考证工作的兴起,印谱的大量出版,印人传的续写,大大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同时扩大了国际文化交流。

⑥西泠印社的成立,标志了篆刻艺术开始向群体发展。

第八章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繁荣

1、简答:民国时期印坛的两条路?

①遵大路,觅新径:黄牧甫之路,吴昌硕之路,浙派之路,赵时棡之路,多师或无师之路。

②起异军,举新旗:齐白石。

2、解释:黄牧甫之路

答:黄牧甫是晚清印坛上开宗立派成就较高的篆刻家。岭南无数人师承黄牧甫,取其神,不肖其形,各人面目各有不同,将古玺艺术发扬于当代,显示了岭南印风的特有本色。成就最高的当推李尹桑、乔大壮、邓尔雅、罗叔重、冯康侯、陈语山等人。

3、解释:吴昌硕之路

答:吴昌硕出任了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高举宏扬祖国文化的旗帜,提出“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为篆刻艺术的独立而呐喊。他的篆刻融诗书画于一炉,内涵丰富,令人景仰,以绝对的优势称雄于整个印坛,学者翕然成风。成就较高的有:徐新周、赵石、陈师曾、李苦李、陈年、钱瘦铁、沙孟海、王个簃、邓散木等。

4、简答:吴昌硕对篆刻艺术创作的简要总结?

答:吴昌硕1918年对篆刻的创作总结归纳为20字: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为篆刻最难达到之所在。

5、解释:浙派之路

答:浙派一向有篆刻家的摇篮之称,清代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人均从此出,民国时代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王福厂、韩登安、唐醉石等固然承受着浙派的余烈,称雄印坛的齐白石同样是吮吸着浙派的乳汁成长。因为浙派的篆刻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它承受汉印的来路而带有刀趣;浙派的短刀运行,使初学者拿稳刀,进而游刃恢恢;篆刻中的金石趣总是人们的追求。

6、简答:浙派篆刻所蕴藏的丰富营养?

①它承受汉印的来路而带有刀趣,比学汉印多了一种情味;

②浙派的短刀运行,使初学者拿稳刀,进而游刃恢恢;

③篆刻中的金石趣总是人们的追求。

7、解释:赵时棡之路

答:赵时棡的篆刻植根于清末,声名虽不及吴昌硕,但收徒授课,桃李满园,颇培育了一些人才。其《门弟名录》列有弟子六十人,成就较高的有陈巨来、方介堪、陶寿伯、叶潞渊、张鲁庵、沙孟海、方节庵七人。这种授徒的教育方式是我国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作用很大,至今还在采用。

PS 齐白石:曾为木工,后经长期的刻苦自学,成为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大家。治印初师浙派,后学习晚清诸家,受吴昌硕的影响最大。他受汉代单刀直入的将军印的启发,进一步发展了赵之谦治印的单刀直切之法。他认为,治印要力忌“摹、作、削”,所以他的作品不加修饰,别具天趣。他的“写意派”篆刻艺术在吴昌硕外又另开一派,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8、简答: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特点?

①由于古代玺印的不断出土,篆刻的形式取古玺式已渐多,以大篆文字入印的水平也超过了清代。

②由于甲骨文的出土,开始以甲骨文入印。

③由于许多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的加入,使篆刻的队伍在素质上空前提高。

④师承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老师不再从形式上摹拟,而是从精神上去汲取。

⑥篆刻创作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开辟了现代篆刻艺术的新境。

9、解释:《印学概论》

答:沙孟海的《印学概论》,是较好的篆刻理论趋向学科化的代表。这本书的优点:把印学科学地分为两个时期,宋元以前的印章为创制时期,宋元以后的为印章的游艺时期。评论篆刻流派具有鲜明的作者观点。三是初步理顺了印史条理。

10、解释:乐石社

答:杭州师范学校学生丘志贞发起,李叔同参与,1914年成立。存三年。这是我国校园中最早的一个印社组织,也是一朵奇葩。

11、解释:濠上印学社

答:濠上印学社成立于1918年,于广东清水濠盛鹏运家中濠上草堂。1920年因社友北上南迁而停止。

12、解释:冰社

答:1921年易大厂在北京组织“冰社”,社员约41人,大多为社会名流,1941年因故停止活动。

13、解释:龙渊印社

答:龙渊印社在浙江的一个爱国印社。成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由西湖博物馆馆长金维坚倡议组织,印题内容旗帜鲜明,富有战斗性。油印社刊《龙渊印社月刊》,是篆刻史上第一本刊物。印社虽仅存三年左右,但在我国篆刻史上却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4、简答: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显著的时代特点?

①时代赋予篆刻艺术以一路新的创作思想,爱国成为一大主题。

②涵古开今。总结明清篆刻艺术成果,厚积宏发。各种文物的出土,丰富了篆刻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③篆刻创作走向群体。印社的成立,素质的提高是空前的。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品是: A.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B. 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 C. 干宝的《搜神记》 D. 鲁迅《铸剑》 满分:2 分 2.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形式最为成熟的作品是()。 A. 《子夜歌》 B. 《读曲歌》 C. 《西洲曲》 D. 《那呵滩》 满分:2 分 3. ()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A. 《典论?论文》 B. 《文心雕龙》 C. 《文赋》 D. 《诗品》 满分:2 分 4. ?“无韵之《离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是()。 A. 写法上如《离骚》 B. 采用楚地的方言 C. 充分铺陈描写 D. 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满分:2 分 5.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6. 《九歌》的名称非常古老,最早来源于()。 A. 宗教祭祀 B. 民族音乐 C. 典故 D. 神话传说 满分:2 分 7.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汉代乐府民歌是()。 A. 《东门行》 B. 《十五从军征》 C. 《江南》 D. 《陌上桑》

满分:2 分 8.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9. 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品是()。 A.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B. 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 C. 干宝的《搜神记》 D. 鲁迅《铸剑》 满分:2 分 10.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A. 《昭明文选》 B. 《玉台新咏》 C. 《乐府诗集》 D. 《古文苑》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就其内容的表现方式来说,()是构成“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A. 人民受压迫 B. 封建统治的残酷 C. 游子之歌 D. 思妇之叹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满分:2 分 3. 《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两汉大赋形成内的标志。表现在: A. 在内容上它已呈现出叙事写物、铺张扬厉的特征 B. 在形式上改变楚辞句式中多用虚词的样式 C. 在美学上体现了对崇高壮美的追求 D. “述客主以首引”,此后遂成汉大赋之定式 满分:2 分 4. 下列选项中属于班固的作品的是()。 A. 《甘泉赋》 B. 《解嘲》 C. 《两都赋》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003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 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 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 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 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 5、摹印: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 7、秦印的特点: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 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 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史(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民族史上的五方格局: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间的华夏民族 五胡:勿吉(亦有说法为匈奴)、鲜卑、羯、氐、羌。 古代各少数民族对首领的称谓: 鲜卑:(大人)维吾尔:(伯克、和卓)藏族:(赞普,雄强丈夫)乌孙:(昆弥)契丹:(大人)蒙古:(可汗) 乌桓:(大人)匈奴:(单于)突厥:(可汗) 高句丽:(王)女真:(汗) 古代各民族图腾: 回纥(回鹘):树土家族:虎鲜卑:鹿匈奴:狼 契丹:青牛白马(亦有说法为狼)蒙古(苍狼白鹿)苗(枫树)各地名内涵: 乌鲁木齐在维语中意为“美丽的牧场” 各民族分述 契丹(镔铁之意) 属东胡族系,源出鲜卑。 太祖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改契丹国为金国。

政治制度: 1、投下州军制(投下制) 辽太祖阿保机曾实行的一种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2、南北面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即在南方汉民族地区任用汉族官员,北方任用契丹官员。加强了对于全国控制。 3、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蒙古(永生之火) 古东胡语“蒙古”意为“永生之火” 源出东胡族系,蒙古室韦。 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孛儿只斤家族出生,铁木真。元朝由蒙古族建立。 四大汗国:钦察汗国(金帐汗国)、伊利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前期词 一、晏殊、欧阳修 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是以小令为主。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1、晏殊: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2、欧阳修: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 二、范仲淹、张先、王安石 1、范仲淹: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 2、张先: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张三影” 3、王安石: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三、柳永 1、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其二、开拓词境,雅俗纷陈。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他的艳情词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对

古代文论(先秦至唐代)

绪论 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性质 中国古代文论是以中国两千多年来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的总结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史,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古代文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追问它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作用以及它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 综合性;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分散性: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关于文学的看法、评论,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除《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诗薮》等少数著作,古代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段:或见之于朋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等。 直觉体验性:思维方式上,古人对文学的评论往往采用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方式。这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西方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中国哲学注重人的内心修炼。儒家追求内心世界的“乐”与“和”,道家追求描写世界的“忘”与“适”,玄学追求兴会与神思,禅宗追求自性与顿悟,心学追求良知与童心,都是讲内心应修炼到何种状态,才能更好地领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讲的都是一个直觉体验的问题。(中医阴阳调和望闻问切西医检查科学) 隐喻性:在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古代文论家多采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强调文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这又与中国哲学的为学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哲学著作,不像西方哲学那样长篇大论,而多是通过一些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格言来表达。中国哲学家只要求这些言辞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使人们在想象中直接洞达道体。这就使哲学思维成果的表述,长于诗的韵味和想象的驰骋,而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中国哲人认为,言辞既是传道的必要手段,弄不好也可能是横在道与接受者之间的一道屏障。他们是说,人们一旦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能超越文辞进入圣人之心,就必然只会寻章摘句,陷入繁琐的名言分析。他们因此而倡导“修本废言”,以无言见天地之心。 功利性:受中国文化实用性的影响,古代文论带有鲜明的功利教化色彩。春秋战国时代,人文混一,文学独立的价值和自觉的意识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文人也不存在,写作常常是一种政治活动,《史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政治者也。”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家重功用、重教化的文艺观便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它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内容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很少构成思潮。由于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古代文论范畴、术语、命题的模糊性、具象性和多义性特点。中国古代批评家常用直观取象的方式,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拈出一二术语,借助于感性对象的突出特点使人领悟其所要表达的审美内涵。比如“味”原指味道,味觉,后引申为评论作品,人品。“清”味觉,后指人品。 二、古代文论的哲学思想背景 儒道释三家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 1、儒家哲学和社会价值标准;如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以政治教化为中心。 2、道禅哲学和审美价值标准:如意境说、妙悟说——以审美为中心。 三、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 古代文论和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一样,不是以推翻或批判前说为前提,而是在述旧中创新,其基本的内核很少改变。(与西方不同)这就使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具有滚雪球似的特点,基本问题并非层出不穷,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随着社会、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是中国古代文论成为由这些独特问题构成的知识体系。 根据中国文论的基本问题,我们这学期分四个阶段来梳理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线索。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源头和背景(先秦两汉)——诸子百家 第二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创建(魏晋南北朝)——魏晋玄学 第三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与徘徊(唐至明中叶)——佛学和禅学 第四阶段:中国古代文论的总结和拓展(明清)——启蒙思潮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属 性 作者版本出版社 介质类 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66(上下 册) 主 郭丹、陈 节 2008年10月第1 版 海峡文艺出 版社 书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填空题:(20分) 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 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 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三颂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 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容”字,“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 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 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 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建安七子中是曹操的反对派并被曹操所杀的是( )。 A. 孔融 B. 刘桢 C. 阮瑀 D. 王粲 满分:2 分 2.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 A. “ 杂曲歌辞” B. “ 清商曲辞” C. 《玉台新咏》 D.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 满分: 2 分 3. “兼爱”是( )。 A. 孔子的中心思想 B. 墨子的中心思想 C. 孟子的中心思想 D. 庄子的中心思想 满分:2 分 4.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完整的七言诗是()。 A. 《七哀诗》

B. 《燕歌行》 C. 《荐弥衡表》 D. 《公燕诗》 满分:2 分 5. 标志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A. 淮南小山《招隐士》 B. 《鵩鸟赋》 C. 贾谊《吊屈原赋》 D. 枚乘《七发》 满分:2 分 6.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7.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 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8. 王粲今存赋二十多篇,多为抒情小赋,其中最为传诵的是()。 A. 《论盛孝章书》 B. 《荐弥衡表》 C. 《七哀诗》

D. 《登楼赋》 满分:2 分 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易经》 B. 《古诗十九首》 C. 《楚辞》 D. 《诗经》 满分:2 分 10.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A. “礼” B. “仁” C. “性善论” D. 美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感情的澎湃激越 B. 意象的运用 C. 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吸收楚国方言 D. 对上下求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印人 明代: 1、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 文彭 2、文人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 何震 苏宣 程远 金光先 甘暘 3、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 朱简 汪关 归昌世 李流芳 梁@ 顾听 戴本孝 万寿祺 黄枢 江皜 清代: 1、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 胡正言 黄经 程邃 沈世和 丁元公 林皋 吴先声 许容 周亮工 独立 心越 2、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 高凤翰 沈凤 高翔 潘西凤 汪士慎 朱耷 郑板桥 浙派: 丁敬 黄易 蒋仁 奚冈 陈豫钟 陈鸿寿 赵之琛 钱松 徽派: 程邃 巴慰祖 胡唐 汪肇漋 云间派: 王睿章 王玉如 鞠履厚 邓石如派: 邓石如 吴熙载 吴咨 别具一格的徐三庚3、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 赵之谦 黄牧甫(黟山派) 吴昌硕 胡钁 民国时期: 黄牧甫之路: 李尹桑 邓万岁 罗叔重 冯康侯 陈语山 乔大壮 吴昌硕之路: 徐新周 赵石 陈师曾 李苦李 陈年 钱瘦铁 沙孟海 王个簃 邓散木 浙派之路: 王福厂 韩登安 唐醉石 赵时棡之路: 陈巨来 方介堪 陶寿伯 叶潞渊 张鲁庵 沙孟海 方节庵 多师或无师之路: 王大(火斤) 丁尚庚 经亨颐 易大厂 杨仲子 简琴斋 童大年 李叔同 谈月色 马一浮

寿石工 闻一多 宁斧成 卢鼎公 马万里 张大千 金维坚 齐白石 印作 永兴郡印-南齐官印广纳戍印-隋官印元从都押衙记-五代梁官印新浦县新铸印-北宋官印建炎宿州州院朱记-南宋官印州南渡税场记-南宋官印太尉之印(八思巴文)-元官印帖木儿不花记-元私印零陵太守章-晋代石印日庚都萃车马-战国时烙马玺端居室-唐-李泌 布衣道士-吾丘衍 赵氏子昂-赵孟頫(圆朱文印)松雪斋-赵孟頫(圆朱文印)王元章-王冕 文王子孙-王冕 会稽外史-王冕 方外司马-王冕 会稽佳山水-王冕 竹斋图书-王冕 文彭之印-文彭 文寿承氏-文彭 听鹂深处-何震 泽物为务-何震 兰雪堂-何震 登之小雅-何震 俞安期印-何震 无功氏-何震 啸民-苏宣 张灝印章-苏宣 深得酒仙三味-苏宣 懒拙生-程远 承清馆-程远 铁研斋-程远 湖山长-程远 半日村-朱简 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汪关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程邃 蟫@阁-程邃 随庵、三余堂-丁元公 杏花春雨江南-林皋 晴窗一日几回看-林皋 案有黄庭尊有酒-林皋 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吴先声 月落江横数峰天远-许容 一@鸠外雨-许容 若邪溪上人家-许容 廓然-许容纸窗竹屋灯火青荧-周亮工遗世独立-独立放情物外-心越冰木-心越左军将司马-高凤翰仁者寿-沈凤意思萧散-高翔宽柔和惠则众相爱-高翔先忧事者后乐事-高翔巢林-汪士慎七峰草堂-汪士慎黄竹园-朱耷龙泓馆印-丁敬砚林亦石-丁敬徐观海印-丁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丁敬相人氏-丁敬一不为少-黄易三摩-蒋仁磨兜坚室-蒋仁南宫第一-陈鸿寿声仲父-陈鸿寿补逻迦室-赵之琛一日之迹-邓石如石户之农-邓石如家在环峰漕水-邓石如两地青@-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生气远出-吴熙载安雅-吴熙载画梅乞米-吴熙载砚山-吴熙载岑仲陶父秘笈之印-吴熙载则古昔斋-吴熙载人在蓬莱第一峰-吴熙载白云深处是吾庐-吴熙载子宽-徐三庚黄建芫印-徐三庚耐寒庐主-徐三庚新安西岩-徐三庚江澄印信-徐三庚圆鉴斋-徐三庚益甫手段-赵之谦虚寿花馆-赵之谦二金蝶堂-赵之谦餐经养年-赵之谦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赵之谦祗雅楼印-黄牧甫家在扬州二十四桥-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黄牧甫美意延年-黄牧甫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黄牧甫吴俊之印-吴昌硕海日楼-吴昌硕染于苍-吴昌硕爱己之钩-吴昌硕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陆机根据文学的实践经验,指出文学创作的难处在于“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从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对“物、”“情”、“文”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比较细致地论述了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奠定了研究文学创作的基础.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把创作论列为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神思》中指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神与物游”的思维特点;在《情采》篇中阐明了“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在《物色》篇中提出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概括理论,同时还涉及文学创作的其他许多方面的问题,大大地开拓了有关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领域.此后,出现了浩如烟海的文论、诗话、评点等,其中不乏有关文学创作的甘苦之谈和真知灼见,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把被表现的客观事物概括为理、事、情,把作者的主观条件归纳为才、识、胆、力,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提出了可贵的见解;明代李贽、清代金人瑞、李渔等研究了小说、戏剧的创作经验,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主张主观和客观统一,崇尚物我交融,寓情于景,形神兼备,是中国文学创作理论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文学创作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既要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融和结合,无疑地要受“美的规律”的直接制约.许多杰出作家的经验表明,文学创作要对人生进行探索,必定要在作品中反映作家对生活的审美体验,倾注他们的感情和理想.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指出,文学创作“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阿Q正传》反映的正是“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指出:“我曾经说过:‘我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五十多年中我也有放弃探索的时候;停止探索我就写不出作品.……我的每篇作品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声.”作家的这种探索和追求,正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性质. 文学创作需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着诸如素材积累、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它因时因事而异,变化无穷,但又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可循.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因此,作家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文学描写的中心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人、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关心人们的各种命运,设身处地地体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和节奏,从生活中获得只有作家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同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深入思考,透过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真谛,逐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生活中,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各种人和各种社会现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前提.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其特点,人们把作家形象地认识和反映生活的过程称为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讲解学习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中国篆刻大字典 大字典

中国篆刻大字典大字典 大字典大字典 我有一本大字典 字典大的像 社会书那么大 共1767页 拼音、部首查字法 几千个字 我只会认 七八百字 这本大字典的作用很大 字不懂 义不会 我都会找我的好朋友— 大字典 词义)解释 拼音)组词 样样俱全 我爱我的好朋友— 大字典 大字典相关内容:Bird,bird,flyandfly bird,bird,flyandfly,flyinthetree,flyinthenest,flyinthesky,fly,fly,ha ppyb

ird.鸟儿飞呀飞,飞到树上,飞到巢里,飞到空中,?飞呀飞呀, 快乐的鸟儿。... “冰红茶” “冰红茶”我家有一只毛皮光滑,洁白如玉的小兔子,它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耳朵下镶了两只红宝石似的眼睛,三瓣嘴上小巧的鼻子总在不停的动。一条短小的尾巴妥帖的缀在身后。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可好玩了。 请给我一缕阳光你喜欢花吗,你想买一盆花吗,我就是一朵花,我叫“牵牛”花。我是一株牵牛花,我被一位老奶奶放在一个车上,推到花市,我一看,吓了一跳,原来老奶奶要把我卖了。 我爱家乡的竹一怀恋故乡,就不得不想起房前屋后的竹林了。从奶奶这辈到我们这一代,不知历经多少年,多少沧桑,而竹却像虔诚的守望者,陪伴着我们走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竹是“看”着我长大的,就像爷爷奶奶一样看我,爱我那样,所以我经常亲切的管它... 蚕 ,月,日蚕宝宝长大了别人送给我的蚕宝宝长大了。现在它长得又白又胖,每个大约有筷子那么粗,和牙签一般长。本来我以为蚕宝宝的头上长了个黑点,现在才知道那是蚕宝宝的嘴。 水你们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水龙头,正在艰难的往外滴着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就枯竭了。然后画面上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了一滴泪水。 黄瓜黄瓜平时,我最喜欢的蔬菜就是黄瓜。在课堂上,我了解了一点黄瓜的小常识。原来,黄瓜的出产地在印度。你肯定会 奇怪,为什么它会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呢,这是因为,有一个印度商人带着黄瓜来到了中国新疆。于是,黄瓜就流传到了中国了。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期末复习资料 一、宋代文学: 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二、宋初三体: 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代表诗人有林逋,内容多写幽清净穆山林景色,枯寂淡泊隐逸生活,艺术上学习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特别注重字句声律的雕琢推敲。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2. “西昆”因宋初馆阁文臣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取玉山、册府之意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咏物与流连光景。 4. 作诗宗主李义山,多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强调用典故,语言华美,风格典丽细密,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三、“三影”——张先 “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 “柔柳摇摆,堕轻絮无影”(《剪牡丹》) 四、柳永词的新变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 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 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雅俗并存:

整理古文史——第三编

整理古文史——第三编(鸣谢365网友)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1 、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 、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1 、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 、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 拟乐府" 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 、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 、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 、曹丕诗歌的特点。

【独家首发】“巾帼印人”——当代女性篆刻家20强

【独家首发】“巾帼印人”——当代女性篆刻家20强 (马青原篆刻:余是作印人) “巾帼印人”——当代女性篆刻精英20家 (北京)骆芃芃(浙江)吴莹(山西)阴凤华(浙江)沈颖丽(山东)程少彦(浙江)林如(黑龙江)芦海娇(内蒙古)顾景云(重庆)孙小平(重庆)杨瑾宁(湖北)张尤(浙江)胡朝霞(山东)袁朝霞(河南)陈春芳(上海)顾琴(江苏)蒋雪莲(江苏)方淩波(北京)马青原(山东)李莉(安徽)张林(排序不分先后)巾帼印人·骆芃芃骆芃芃,1958年生,籍贯浙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中国(广西)篆刻艺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代表。2009年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2011年获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文联推荐的“德艺双馨”·中国文明艺术家称号。2014年荣获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

全国篆刻艺术展以及国际性书法篆刻展等。先后举办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天翰云章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和由新闻出版署、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曾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举办展览、讲学和艺术交流。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台湾鸿禧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编著、主编及编辑有《篆刻艺术教程》、《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作品集》、《青草芃芃——骆芃芃文论集》、《骆芃芃篆刻书法》、《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作品集》等书籍一百七十余部,并有“篆刻艺术展示方式的审美取向与当代转型”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骆芃芃篆刻人类非物质化遗产骆芃芃篆刻仁者乐山 骆芃芃篆刻巾帼印人·吴莹吴莹,女,1958年生,浙江杭州人。篆刻师从茅大容、余正,书法师从骆恒光,由传统入手循序渐进。印学秦汉,以西泠八家、王福庵、韩登安诸先辈为楷模,尤擅工稳一路。1988年加人中国书协,1991年加入西泠印社,作品多次参加各大书法篆刻展并获奖。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莹篆刻“痛饮读离骚”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