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现象”实验创新教案

“发酵现象”实验创新教案

“发酵现象”实验创新教案
“发酵现象”实验创新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洞口石江树林中学 曾晚容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明确利用细菌真菌发酵制作食品时要提供适合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不足之处: 1、 发酵原料及反应条件不明确,致使反应现象不明显及时间难以控制 2、 未探究发酵产物

3、 实验原型缺少对照实验,说服力不强

4、

原实验装臵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发酵现象

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窗台上,观察瓶中的情况,看看瓶中的液体会不会冒出气泡,气球会不会胀大。

1、实验设计方面

1)科学合理取材,选取葡萄糖和高活性酵母作为反应材料,加快了反应速

率及增强反应效果;

2)明确了实验条件,即选择适当水温,并且加上水浴保温装臵,加快了实

验反应速率;

3)设臵对照实验,使学生强化“酵母与葡萄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这一知识点。

2、实验装臵方面

1)改进实验装臵,通过导管导出气体,能快速看到实验现象并验证实验产

物,直观的探究了发酵产物;

2)尝试自制实验器具,用废旧饮料瓶充当反应器皿,用吸管自制实验用导

管,使得实验器具简单易得,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并提高实验操作的

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空饮料瓶、带橡胶塞的导管、水浴槽或透明脸盆(用作水浴

保温)、量筒、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气球

2 、实验用品:葡萄糖、高活性干酵母、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右的

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臵说明

实验原理:

实验装臵图:

(1号瓶进行室温摆放,2、3、4、5号瓶放在水浴盆中保温处理)

六、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配臵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用于实验备用,在水浴槽中配臵45摄

氏度左右的温水(水浴槽敞口大,水温降温快,为保证实验效果,要配臵稍高温度)

2)遵循对照实验的原则,取5个空饮料瓶分别进行如下表格所示操作

(先敞开瓶口,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作用,将瓶中空气排尽,排除瓶内原有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3)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作用,将1、2、3、4号的瓶口用小气球套上,将5号瓶

口连接导管,导管的另一头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七、实验效果

1)首先可以观察到1号、2号和5号饮料瓶里瓶中不断地有气泡产生,堆积,

说明发酵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气体,而2号、5号瓶里小气泡产生的数量和速度明显快过1号。

2)反应3min后,导管的一端不断的产生气泡,且气泡产生的速度由慢到快,

由少到多。一段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甚至变

成了乳白色。

3)反应10min后,打开橡胶塞,可以闻到一股芬芳的酒味,说明发酵过程还

产生了酒精。

4)1号与2号实验的对照说明了适当的水温,并且加以水浴保温装臵能够加快

反应速率。3、4、5号实验的对照验证了“酵母在无氧的情况下,能与葡萄糖反应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这一知识点。

八、自我评价

1)现象明显改善发酵条件和发酵材料,短时间内可明显地观察到发酵现象,

节省时间和避免原料浪费。

2)设臵对照组,实验设计合理按照对照实验原理,使实验设计严谨科学,

让学生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的同时,使实验结论更深入脑海。

3)实验装臵简单,便于操作透明性好,实验演示结果能够达成实验目的。

装臵简单、直观,器材易得,贴近学生的生活,甚至可以推广做学生分组

实验。

4)原理科学,材料绿色环保利用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验

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使实验更具说服力。反应所有原料都无毒副作

用,并且还可以用反应后的发酵液去发包子,不会造成浪费。或者将发酵

液制成酵母菌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的形态结构,使实验和教学

效果更明显。

5)实验效果突出,强化书本知识通过该演示实验,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

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上所

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为之后的相关学习打下基础。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反思

篇一: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 一名年轻教师的课后感想 临沧 市一中物理教研组李芳 时光 飞逝,转眼间,我步入教学岗位已经接近三年了,在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一名教师的巨大角色转 换中,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注重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的提高、注重反思教学中的缺漏、注意做好对学生和引导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但毕竟经验 不足、能力有限、应变能力还很欠缺,教学中还是经常快乐并失落着。 对于 一名教师来说,每上完一节课,都会有很多感受,有源于 传授 知识的喜悦、有对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对课中遗漏每个细节的遗憾、有对 部队学生有厌学情绪的不解、有对没有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沮丧、有对课堂效 率不高的忧虑 本节 课我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演示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 学。试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 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 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 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 首 先,开始时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个问题上 我做的还很不够。有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 其 次,课堂中还是没做到敢于“放”,善于“引” 。这堂课在学生探究方法上和时间可能不够 的问题上会比较突出,三个探究实验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科学引导密切相关。 如果“放而不引”,流于形式,不仅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也可能“玩无所获”,如探究“电磁 感应现象”实验、“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次数较多,操作中易出现 如电路故障、方法不合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 完成学习任务。 最 后,我对初中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 篇二: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高二物理《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创新实验:多种方法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创新实验:多种方法测物质的密度》 一、教材分析:八年级物理在第六章详细介绍了密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在学习完压强、 浮力、简单机械知识后,密度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密度把压强、浮力、杠杆联系在了一起,纵观近几年,用特殊方法测量物质密度的中考题层出不穷。这类题知识联系广泛,稳中有变、变中求活、活中求新、新而不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从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 了一定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密度的知识 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 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 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有关天平使用、量筒使用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巩固密度测量的 基本方法;通过变式训练掌握密度的其他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密度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变化器材和实验条件提高 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 学态度,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思想、采纳他人合理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其他器材代替天平或量筒测量密度的方法;学习方法的引导 2.难点:用浮力的知识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分析: 变式训练是物理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运用课件演示和学生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以学生主体的理念。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最后及时总结归纳。 2、学法指导: 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使教学轻松而高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回忆思考,先温故后知新,进而思考测密度的其他方法。通过大量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获取新知。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篇一: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本从4个层面介绍了电磁感应——定性了解定磁感应现象、掌握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判定规则和定量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了解电磁感应的两类情况、了解电磁感应规律在自感涡流电磁阻尼电磁驱动中的应用。 教材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等的处理,全部是从唯象的角度,而且全部是拿磁通量来说事;但实际上,电磁感应存在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情况,而且谈论磁通量必须有一个回路,可是一根导体棒切割磁感线却没有回路。这种处理,实际上给学生造成了许多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 不过,教材利用第五节做了一个补充,那么,一轮复习,笔者认为就应该纠回正常思路,先分两种情况说明,然后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则和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的磁通量表述。 另外,一轮复习,第一讲承担着全章知识内容的引领作用,因此本讲可以将本章所涉及的大部分关键模型拿出来与学生见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自主复习了教材,并自主完成了第一讲资料前后的填空、

辨析和例题、练习,对本章、本讲所涉及的内容和题型都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 但是,从练习的完成质量来看,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实质、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的综合应用都存在明显困难,这需要老师引导梳理和透彻理解本讲内容、并分类讲解楞次定律的应用思路和技巧。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磁通量及其变化的计算方法,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深刻理解楞次定律并能够熟练、灵活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一起重新整理知识脉络,从而加深对本章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对练习题的归类分析,从而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入学习本章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磁通量及其变化;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3、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媒体 PPT多媒体课件,《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资料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反思 1、本讲第一部分内容——知识串讲部分,结合PPT课件讲快一些,因为特殊原因我的课件未能用成,导致知识串讲部分没有讲完。 2、有教师反映,感生电动势的讲解超纲——高考不考,一轮复习就不应该涉及。 3、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的难点,从后续几讲练习完成情况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_0613

2020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 _0613 EDUCATION WORD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_0613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重铬酸钾溶液遇到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实验操作: 1.将(100ml)40℃温水倒入锥形瓶,再用汤匙将一大勺糖及适量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后,将锥形瓶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30―40℃左右。(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是酵母菌迅速繁殖,并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有气泡产生,塞上橡胶塞(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气体散失,影响后面实验效果,也为酒精的产生提供保障)。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3.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徐徐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原理:二氧化碳遇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4.将重铬酸钾试剂分别滴在比色板的凹槽内,并分别标注1号、2号(作对照)、3号。在3号试剂上滴1滴酒精,在1号试剂上滴1滴酵母菌发酵液。发现1号和3号都由橙色变成了灰绿色。 通过上述实验,让我们对酵母菌“发酵现象”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使我们养成很好的节约意识。 1.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 2.详见【实验操作4】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一摇瓶发酵法制备糖化酶 (1)掌握摇床发酵法制备糖化酶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 (2)了解利用黑曲霉菌菌种发酵时的生长条件及注意事项 (3)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菌种:黑曲霉 仪器:锥形瓶(500ml)、移液管、恒温水浴锅、秒表、50mL 比色管、牛皮纸、纱布(8层)、pH计。 药品:三水乙酸钠、冰醋酸、硫代硫酸钠、碘、氢氧化钠、硫酸、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豆饼粉、麸皮

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通过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仪器:电池组,电键,导线,大磁针,矩形线圈,碲形磁铁,条形磁铁,原副线圈,演示用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板书: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内容 1.复习:磁通量()的概念 教师:我们知道,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可以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如果一个面积为 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则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的条数就是确定的.我 们把与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1)定义:面积为,垂直匀强磁场放置,则与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Φ表示. (2)公式: (3)单位:韦伯(Wb) 1Wb=1T·m2 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强调: ①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 (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 小.如果用公式来计算磁通量,但是只适合于匀强磁场.

②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 2、电磁感应现象: 内容引入: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在磁可否生电这个问题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把导线放在各种磁场中想得到电流需要一定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 3、实验演示 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学生得到初步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 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 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实验2:演示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观察提问: A、条形磁铁插入或取出时,可见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B、磁铁与线圈相对静止时,可见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 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 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实验3:演示实验——关于原副线圈的实验演示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昌吉市第四中学 常志平 【教学依据】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四节 【教学流程】 1.感应电动势:创设问题情景→设计问题→迁移类比→回答问题→定义概念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总结规律→规律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3-2模块的一个二级主题“电磁感应”的一节内容(另外两个二级主题分别是交变电流和传感器)。本模块的大部分内容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与活动来展现。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一些探究的过程,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结合这一要求,虽然本节教材没有安排实验,然而我认为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根据教材前后内容的承接关系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还是以实验定性探究来突破重难点和落实三维目标。 由于高中阶段电磁感应定律的定量实验很难完成,因而【新课程标准】没有要求通过定量实验来研究,但应通过定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通量的变化快慢是影响感应电动势的主要因素,从而直接给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公式。要求学生能应用电磁感应定律解释一些生活和技术中的现象,要会应用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就本节内容而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它既能与电场、磁场和恒定电流有紧密的联系,又是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重要基础;从能力的发展来看,它既能在与力、热知识的综合应用中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全面体现能量守恒的观点。因此,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应着重揭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公式E=n t ??Φ的建立过程、物理意义及应用,(而公式E =BLv 只作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特定条件下推导出的表达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分清主次,减轻学生认知上的负担,又不降低应用上的要求)可选讲。 【学情分析】 此部分知识较抽象,而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紧扣教材,通过实验、类比、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化难为简、循序渐进,力求通过引导、启发,使同学们能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规律,力求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启发同学们主动起来,从而活跃大脑,激发兴趣,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认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感应电动势的含义,能区分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定性分析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快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和对实验的观察能力;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的发酵方法很多,有老面发酵法、酒曲发酵法、化学膨松剂发酵法、酵母发酵法等等。实验证明无论从食品营养的角度,还是从操作的角度,酵母发面都有很强的优势。用酵母发面不仅适合家庭和工业化生产线,也适合小型作坊式馒头房,特别是对于要求不增加成本的用户也是非常合适的。酵母发酵是馒头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于馒头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常见的酵母发酵工艺 酵母的发酵原理是利用面粉中的糖份与其他营养物质,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成海绵状结构。 在酵母馒头的生产中,常见的发酵工艺简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一次发酵法 原辅料: 和面、压面、成型、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和面: 将所有的原辅料一次加入和成面团,干酵母用量0.3%,鲜酵母用量为1%左右,加水量38-40%,和好的面团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8℃。 成型: 馒头成型由馒头成型机来完成,家庭制作由手工完成,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馒头坯。 发酵: 在温度30-32℃,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让面团发酵35分钟。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温措施。 蒸煮: 面团发酵完成以后,沸水上笼蒸20分钟。 (2)发酵特点: 用一次发酵法生产馒头,具有工艺线路短,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等许多优点,并且生产出来的馒头有很好的咀嚼感。因此该方法被许多馒头厂家广泛使用。 2.二次发酵法 部分原辅料:第一次和面、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和面 压面、成型、第二次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第一次和面取30%左右的面粉加入所需的干酵母(添加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的0.16%计)再加上50%左右的水(加水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计),和成面团。 第一次发酵和好的面团在温度26-28℃,湿度70-80%的条件或温暖的自然条件下发酵8-12小时。发酵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酵母的用量、两次和面时面粉的配比以及发酵温度、湿度来灵活调节。

高中物理1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教案教科版

1.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要点导学] 1、不同自然现象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来发现。例如摩擦生热则表明了机械运动与热运动是互相联系的,奥斯特之所以能够发现电流产生磁场,就是因为他相信不同自然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 2、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奥斯特的发现是必然中的偶然。发现中子的历史过程(在选修3-5中学习)也说明了这一点。小居里夫妇首先发现这种不带电的未知射线,他们误认为这是能量很高的射线,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就与小居里夫妇擦肩而过了。当查德威克遇到这种未知射线时,查德威克很快就想到这种不带电的射线可能是高速运动的中子流,因为查德威克的老师卢瑟神福早已预言中子的存在,所以查德威克的头脑是一个有准备的头脑,查德威克就首先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比记住奥斯特实验重要得多。 3、法拉第就是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他坚信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应该可以产生电流。信念是一种力量,但信念不能代替事实。探索“磁生电”的道路非常艰苦,法拉第为此寻找了10年之久,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4、法拉第为什么走了10年弯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原来自然界的联系不是简单的联系,自然界的对称不是简单的对称,“磁生电”不象“电生磁”那样简单,“磁生电”必须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法拉第的弯路应该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联系和对称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范例精析] 例1奥斯特的实验证实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途径,法拉第认识到必须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法拉第当时归纳出五种情形,请说出这五种情形各是什么。 解析法拉第把能引起感应电流的实验现象归纳为五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它们都与变化和运动有关。 拓展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也曾将恒定电流或磁铁放在导体线圈的附近,希望在线圈中看到被“感应”出来的电流,可是这种努力均无收获。因为“磁生电”是在变化或运动中产生的物理现象。 例2 自然界的确存在对称美,质点间的万有引力F=Gm1m2/r2和电荷间的库仑力F=kq1q2/r2就是一个对称美的例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传递的,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则是通过引力场传递的。点电荷q的在相距为r处的电场强度是E=kq/r2,那么质点m在相距为r 处的引力场强度是多少呢?如果两质点间距离变小,引力一定做正功,两质点的引力势能一定减少。如果两电荷间距离变小,库仑力一定做正功吗?两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减少吗?请简述理由。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实在学生学习了电学的初步知识和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电与磁的重点,同时也是电磁学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加深对电能生磁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对电磁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和以后有关电磁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电磁感应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对事物存在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加强。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渗透科学探索的精神。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电”由何而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磁生电”的过程中,采取了“逆向思维”、“科学探究”等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而在学习发电机的过程中,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结合图片和模型,解决有关问题,同时通过“三峡工程”和“磁记录”等内容,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际中,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终生的探索乐趣。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②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及磁场的方向有关。

③知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发电机在工作时能量如何转化。 ④知道我们的生活用电是交流电。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经历探究“磁生电”的过程,培养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②通过制作发电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 发明、小制作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向学生介绍法拉第的生平,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 ②通过介绍发电机的发明,是学生了解科技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磁如何产生电。 (2)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制作小发电机。 3、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法、科学猜想、实验探索法、讨论归纳法、多媒体演示、合作探究。 4、学法指导 现代的素质教育有一个更新的观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懂得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别人来提问题,这也是我们以前教学过程中不太注意的,所以,现在我们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发现。 对现时期的教学来讲,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传播学习的思想方法,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学法部分有:(1)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然后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

干红葡萄酒酿造实验报告

开放性实验报告干红葡萄酒的酿造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 11 月 12 日

学习葡萄酒的酿造原理,掌握干红葡萄酒的酿制工艺 二实验原理 葡萄酒+果糖→酒精+CO2(条件:人工酵母或天然酵母)(酒精发酵) 高级醇+脂肪酸+挥发酸+酯类(陈酿) 色素+单宁+有机酸+果香物质+无机盐(葡萄酒原料)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1)材料:新鲜葡萄、活性酵母、果胶酶、偏重亚硫酸钾、白砂糖、纱布、明胶; (2)仪器设备:分柄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称量纸、水浴锅、温度计、比重计、3L发酵瓶、纱布袋、漏斗、干净瓶子。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清洗容器或仪器,冷开水清洗。 (2)分选和清洗葡萄:剔除生的,有破损的,发霉的果实。清洗过后的葡萄自然晾干(为节约时间也可以用吹风机冷风吹干) (3)手工去梗,将葡萄的蒂部微微捏破,直接放入发酵瓶中。 (4)装瓶:装量不超过容量的75%,同时加入克的偏重亚硫酸钾搅匀,并加入克果胶酶,搅匀。 (5)酵母复水活化:称取7克冰糖溶解于少量冷开水定容100ml,加入2克酵母,混匀,放置于水浴锅30℃静置3小时活化,每10分钟搅拌一次,活化结束后直接加入葡萄醪中发酵。 (6)酒精发酵:酵母菌活化结束后取15ml加入发酵罐搅匀,当有酒帽形式时,加入25克白砂糖,每天测量一次比重、温度,并定期挥帽。 (7)当比重降至—时,酒精发酵结束。使用纱布袋与漏斗过滤皮渣,酒液用干净的瓶子装瓶,满瓶。 (8)陈酿:在装入干净的瓶子的同时加入克偏重亚硫酸钾摇匀,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

1 整理干红葡萄酒发酵实验过程中,每天测量发酵温度和比重的结果,作出发酵 第二天葡萄酒温度较高,可能是受室温影响,总的来看,发酵较为正常。 2整理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相片,从气泡产生的多少、葡萄皮的浮沉、葡萄汁和葡萄籽的位置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描述。 气泡由一开始的无气泡,到后来发酵搅拌时产生气泡。 葡萄皮由一开始挤入时的分布不均,到最后的悬浮在上层。 葡萄汁由一开始的堆积在下层,到最后的中层,位于沉淀之上。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 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

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 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 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1)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发酵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结果 1.详细描述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培养物(外观、气味、培养物状态等) 答:枯草芽孢杆菌淡黄色,中间色深,表面较平整,无光泽,边缘不整齐,形成的菌落为圆形。培养基中的枯草芽孢杆菌有腥臭味,长势良好,观察培养基,无明显染菌现象。 2.记录个人活菌测定中各平行数据,计算最终平均值。 答:平行试验中,其他几个由于菌落连成一片,无法计数。只有如图一个平板中大约有100 个透明圈,因为是稀释了5亿倍,所以600亿\克。 (二)思考题: 在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霉菌与酵母的污染,可采用什么方法? 答:可以加入抗真菌制剂。 (三)注意事项 1. 实验所用稻壳应尽量剪碎,使固体发酵培养基混合均匀 2. 无菌水高压灭菌时,应向三角瓶中加入玻璃珠防止暴沸。 3. 使用涂布器时,注意使用用酒精灯灭菌,待涂布器冷却后再进行涂布,以免杀死菌体。

(一)实验结果 1、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数据。 结果记录如表: 糖化后,加入可乐瓶中的上清:400ml, 活化的酵母种液:10ml ,置于28℃的培养箱中静置培养36h左右。 2、对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实验结果检验:○1二氧化碳生成的检验培养约48h后,观察瓶中混合液,淀粉大部分沉降在瓶底,上清浓度较稀,靠瓶壁边缘有一连串微小气泡 ○2酒精生成的检验打开瓶塞,闻到有浓重酒精气味。取发酵液5ml, 加10%硫酸2ml,加1%K2Cr2O7溶液10-20滴,颜色由黄色变为黄绿色,稍加热后现象产生更快,更明显。 图示:酒精生成的检验结果左侧:蒸馏水5ml,颜色偏黄,透明度高右侧:发酵液5ml,黄绿色,与对照管有明显差异 1、思考题:现有3株不同来源的酒精酵母,请设计实验判断哪株酵母发酵酒精能力最强?

电磁感应现象教案(公开课用)

课题:电磁感应现象 扶沟高中曹曼红 授课学生使用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六章第一节)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在初中对电磁感应现象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 (2)在实验中逐步深入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动手正确组装和连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电路,并在实验过程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器材。 (3)在表述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能逐步认识到引入磁通量的物理意义。并能用磁通量的概念表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4)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能初步理解磁通量的定义方式,并准确的掌握磁通量的定义式。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初中所学电磁感应现象的回顾,建立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电路模型。清晰研究对象,明确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归纳,明确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即探讨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否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遍条件,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遍条件是什么。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逐层深入挖掘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实验的研究方法采用通过实验来“证伪”的方法。 (3)用演示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得到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去伪存真,创设情景是学生在认知的不断冲突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体验到引入磁通量这一物理概念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4)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来完成对磁通量概念初步认识,并在教师引导下从磁通量的变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实验结论,并能找到实验中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因素。 (5)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运用实验探索求知规律的价值观。 (2)体验科学探究和严谨和艰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过程和方法及磁通量的概念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设计思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了丰富学生经历,体现学习过程是一个体验、反思、自我构建的过程。本节课以魔术作为引入来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在学生初中学习基础上,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将学生的直觉兴趣,逐步转化为操作兴趣、和理论兴趣,帮助学生构建新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课堂手脑活动量,逐步引导学生用设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活动。在学案和教材的辅助下,由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对实验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我们的物理“很美”,它具有“和谐的美”、“规律的美”——如浩瀚的宇宙及我们的太阳系在各就各位的运行着;它还具有“对称美”——如有“正电”就有“负电”、磁体有“南极”就有“北极”、平面镜中的像与物完全对称、还听说有“物质”就有“反物质”??当然物理也具有“奇异的美”,如听说有“磁单极子”,还有什么“宇称不守恒”……随着以后年级的递增,你会逐渐发现物理的各种美。通过奥斯特实验,我们知道:“电”能产生出“磁” ,(老师不妨在30秒内重现这个实验),那么同学猜想,反过来,“磁”能否生产出“电”来呢?(顺便板书逆向箭头并带问号) 几乎所有学生猜:“磁”也能生“电”。(那只是乱猜,无正当 理由,只是思维定势喊的) (二)引导学生确定需要哪些器材(这里,老师起很大主导作用):当然要有磁体,还得有导线(否则,电流在哪流?),我给准备的是2m长的。还得有检验是否生出电流来的电流表(否则,你生出电来 了都还不知道呢)。 (三)这时,老师宣布:“开始试验,我看咱班那位同学把法拉 第憋了10年才发现的电流找出来”:同学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都想第一个发现,情绪激动,但无从下手,不知怎么摆弄好,憋得难

受,我则煞有介事的巡视着??我知道他们几乎发现不了。但我就想让他们憋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还没书看,急的难受。巡视时,我发现各种各样的做法:1、导线敞开着,放在蹄型磁体上不动(很多学生);2、导线敞开着,在蹄型磁体上随便乱动(很多学生);3、导线敞开着,放在蹄型磁体中间不动(很多学生);4、导线敞开着,放在蹄型磁体中间晃动(部分学生);?? 这时候,我只问学生一句话:“开着的导线里会有电流吗?”只见大部分学生开始把导线闭合。但还是没有同学生产出电流来,我再说:“不急,人家法拉第用了好几年,我们才一节课,不过二班有个同学发现了”(其实没有)。就这样,学生们在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的想着办法??我巡视着,开始发现有些学生把导线缠绕到蹄型磁体上。约15——20分钟以后(绝不是浪费),我走上讲台演示,我用的演示器材就是普通导线,我用夸张的慢动作缠绕10圈,快速切割,学生不约而同的:“啊,电流!”,我再用夸张的慢动作缠绕20圈,30圈,学生高呼:“大电流!”;再换正规实验器材——线圈,再做实验,然后,在线圈里接入一个灯泡,也发光。到此,学生一直感叹,后悔,我就差那么一点点!此时,我讲法拉第及科拉顿的故事。发给学生们线圈也感受感受。师生共同总结:产生电流的条件及电流方向与什么有关。

发酵大实验实验报告

2010级发酵大实验(1) 实验报告 任课老师: 姓名: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 学号: 日期:2013年6月

实验报告 一、目的要求: 了解筛菌的基本操作,包括: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涂板,摇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 二、实验材料 1、菌种来源:英语公园葡萄树下土壤和生物学院院楼门口土样。 2、培养基: (1)淀粉液体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1% 、葡萄糖0. 5%、NaCl 0. 5%、牛肉膏0. 5% (2)淀粉固体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1% 、葡萄糖0. 5%、NaCl 0. 5%、牛肉膏0. 5%、琼脂粉1.5% 。 3、器皿:试管,量筒,烧杯,移液管,培养皿,洗耳球,玻璃棒,酒精灯,接菌环,三角瓶,玻璃棒等。 4、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水浴锅,恒温培养箱,摇床,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5、试剂:1%碘液、1M NaOH、DNS、pH 5.6 0.05M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1%淀粉溶液、1mg/mL的麦芽糖,结晶紫溶液。 6、其他:封口膜、纱布,棉花,试管架等。 三、实验步骤: 1、初筛: (1)配制培养基:按照上述培养基成分及数量称取各物质,放入三角瓶中,加水到100ml,包扎。和包扎好的试管、移液管、涂布器、培养皿等一起放入灭菌锅中121℃高压灭菌20min。然后干燥后使用。 (2)倒平板:把培养基置于无菌工作台上,待冷却到55℃左右后,倒入灭菌后的平板中,每个平板中约15-20ml,之后待冷却凝固。 (3)菌悬液制备:我们组分别从英语公园的葡萄树下和生物学院院楼门口采集土样,各称取10g,放入装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震荡20min后静置5min。(4)浓度稀释:在无菌试验台上进行浓度梯度稀释,把土样摇匀,从中吸取1ml 置于事先灭好菌的试管中,再加入9 ml无菌水,再从该试管中吸取1ml土样置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1)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 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探究,体会电和磁间的联系,感悟自然的对称与和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通过实验观察,概括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 从大量的不同的实验现象中,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用具: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导体棒,电流计,线(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演示用电感线圈,演示用变压器,导线若干 , 环保电池。 五、教学流程: 情景引人: 【实验展示】让学生体验变压器通、断瞬间有电流产生这个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兴趣,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内容 一.磁通量() 1.如果一个面积为的面垂直一个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放置,我们把与的乘 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 2.几何意义:磁通量就是表示穿过这个面的磁感线条数.

注意:只要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所讨论面的面积,在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条件下(不垂直可将面积做垂直磁场方向上的投影.)磁通量是表示穿过讨论 面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在今后的应用中往往根据穿过面的净磁感线条数的多少定性判断穿过该面的磁通量的大小. 二.电磁感应现象 【强调说明】 1820年,奥斯特梦圆‘电生磁’。法拉第心系‘磁生电’,1831年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今天我们沿着法拉第曾走过的足迹,来探究电磁感应的 产生条件。 【引入实验】演示法拉第最初的设想:将蹄形磁体缠上导线,和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并没有电流产生。 设疑:有磁,又有电,为什么没有产生电流?哪位同学,根据初中知识,上来改进一下。实验1:学生实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总结:闭合回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能够产生电流。 设疑:有其它方法使磁产生电流呢? 实验2:学生实验——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