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课时同步练习汇总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A组·基础达标练]

1.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故细胞内液含量多于细胞外液,A、B正确;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血液不是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C错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D正确。答案:C

2.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在人体内,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A错误;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但淋巴受毛细淋巴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能回流到组织液中,只能单向流动,D错误;淋巴通过循环流入左、右锁骨下静脉,也是单向的,B错误。

答案:C

3.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4.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

A.纤维素B.尿素

C.激素D.维生素

解析:血浆为血液的一种组成成分,血浆中有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还有对细胞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因此B、C、D选项中的物质在血浆中都存在;纤维素作为一种植物多糖,属于大分子物质,人体血浆中不会存在纤维素,A正确。

答案:A

5.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解析:人体剧烈运动时组织细胞会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内的缓冲物质碳酸氢钠反应,形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无论是在剧烈运动时还是在安静时,血浆的pH始终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答案:C

6.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2-4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时,血浆蛋白会渗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D错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B错误。

答案:C

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输到 (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解析: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二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一部分水和二氧化碳;还有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答案:D

8.(2017·枣庄一中高二月考)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解析: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答案:C

9.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用字母与箭头表示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____________,原因是图中_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等离子。

(3)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4)A与B相比,A中不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地说,由A、B、C组成的________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_______。

解析: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人大量饮用酸性物质后,并不会引起内环境的pH 明显下降,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蛋白质含量很少。由A、B、C组成的内环境,在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答案:(1)如图所示:

(2)不会 B HCO-3(3)组织液(4)大分子蛋白质

(5)内环境海洋

10.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的物质交换。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E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5)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高等动物体内的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C)等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2)D吸收营养物质,应为消化系统;E排出代谢废物,应为泌尿系统。(3)(4)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中Na+、Cl-、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需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消化系统泌尿系统(3)消化循环(4)循环泌尿(5)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B组·能力提升练]

1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解析: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可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的某些成分也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回流形成血浆,C、D正确;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使血浆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所以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氧气浓度不同,A错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通常维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组织液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答案:A

12.如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红细胞。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和⑤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②处的O2到达④内参与生理活动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C.③和⑤可以相互转变

D.③中不可能出现淋巴细胞

解析:图中③是血浆,⑤是组织液,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错误;②处的O2到达④内需要穿过红细胞膜(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细胞膜(1层膜)进入④,参与生理活动要进入线粒体(2层膜),至少共穿过6层生物膜,B错误;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变,C正确;淋巴可以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流入血浆,因此③中可出现淋巴细胞,D错误。

答案:C

13.(2017·威海一中测试)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均表示液体,③中含较多的K+,④中含较多的Na+。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共同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B.②与④之间应添加一个箭头,方向朝上

C.③的渗透压约为770 kPa,④的pH为7.35~7.45

D.④与③相比,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解析:③中含较多的K+,故③是细胞内液,则①是组织液;④含较多的Na+,故④是血浆,②是淋巴。①②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②淋巴与④血浆间存在单向的物质交换,最终应该有一个从②到④的箭头,方向朝下,B错误;血浆渗透压正常情况下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血浆pH为7.35~7.45,C正确;④血浆与③细胞内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于细胞内液,D错误。

答案:C

1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

②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为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④比①量多,在生命活动中④比①更重要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两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D项错误。答案:D

15.请以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盐水(NaCl溶液)

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3%、0.5%、0.7%、0.9%、1.1%、

1.3%、1.5%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已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滴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期结果及分析:以0.9%的NaCl溶液实验组为例:

①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解析:(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输液时盐水的浓度,自变量是NaCl溶液的浓度,所以应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因变量应为红细胞的形态变化。(3)根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分组讨论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

答案:(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①吸水涨破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③失水皱缩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A组·基础达标练]

1.体温过低和过高对人体都有影响,主要是影响( )

A.汗液的蒸发B.热量的散失

C.酶的活性D.身体的活动

解析:温度和pH对内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答案:C

2.下列关于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对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B.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体液调节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坎农提供了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答案:B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解析:有些稳态的调节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如血浆pH的稳态,同样其调节中枢也不在大脑;稳态的形成有些是局部体液的调节,不一定有多种器官和系统参与。

答案:B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

B.人体能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C.细胞外液渗透压能保持相对稳定

D.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浆pH、细胞外液渗透压和温度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其保持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遗传物质在细胞内,其维持相对稳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

5.下列不属于稳态失调的实例的是( )

A.尿毒症B.高原反应

C.糖尿病D.红绿色盲

解析:红绿色盲属于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而尿毒症、高原反应、糖尿病均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答案:D

6.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

C.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着差异

D.化验结果会有误差,应当把误差考虑在内

解析: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相对稳定的,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答案:D

7.(2017·安庆检测)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维持生物体pH的稳定

B.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患病

解析:如果血液的成分稳定,但其他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人也可能患病。

答案:D

8.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一定范围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pH基本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盐酸和NaOH加得过多,pH会明显下降和上升。

答案:D

9.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能与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

(2)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

(3)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2)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在构建模型时要注意,成熟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但可携带O2。

答案:(1)血浆和组织液(2)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3)如图

10.在正常情况下,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是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给某病人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200 mL,预计此病人的内环境的渗透压将________,细胞将________。

(3)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给一个健康男子静脉推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100 mL,请在图中绘出你预测的血糖含量变化的大致情况。

(4)对于人体来说,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呼吸不畅,O2供应不足,易导致无氧呼吸加强,产生的乳酸会引起血浆pH下降,同时CO2排出不畅也会使血浆

pH下降。(2)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已远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此时细胞将失水皱缩。(3)注射初期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暂时升高,但之后会恢复。(4)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酶活性正常的必要条件之一。

答案:(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O2不足时,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2)升高失水皱缩(3)如图所示(4)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酶活性发挥正常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B组·能力提升练]

11.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只要与两者有关的平衡,都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12.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机体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不断把终产物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红骨髓不断造出新的血细胞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

答案:D

13.如图所示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细胞进行的无氧呼吸增强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解析:初进高原,由于空气稀薄,人体细胞得不到足够的O2,故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了一定量的乳酸,故A~B段呈上升趋势;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发生作用,

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H2O和CO2,CO2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使乳酸的浓度下降,表现为曲线中的B~C段。

答案:A

14.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解析:解答本题需先明确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然后再逐项分析。“等量”是为了排除数量多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即为了控制无关变量,A正确;“摇匀”是为了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混合均匀,有利于反应充分进行,B正确;甲试管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不含缓冲物质,因此各自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甲试管中pH 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pH变化明显,C正确;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pH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不发生变化,D错误。

答案:D

15.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探究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步骤

(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

(3)预测结果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结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

答案:(1)等量蒸馏水(2)等量的乳酸(3)1号试管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A组·基础达标练]

1.(2017·南京月考)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其特点是外正内负,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当在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由受刺激点S向两端未受刺激部位传导;电流流动方向是从正电荷部位到负电荷部位,所以膜外的电流流动方向为从未受刺激部位流向受刺激部位,膜内的电流流动方向从受刺激部位到未受刺激部位。C正确。

答案:C

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②点,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①②③④⑤⑥

B.当⑤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分布为外正内负

C.刺激图中④点,能测到电位变化的是②④⑤⑥

D.刺激⑥处,神经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解析:刺激图中②点,①②在上方的同一神经元上,①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由于中间两个突触的存在,信号可以传递到下方两个神经元,可知③④⑤⑥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A正确;当⑤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分布为外负内正,B错误;刺激④,由于突触不能逆向传递,信号②不能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刺激⑥处,神经兴奋只能传到⑤,D错误。

答案:A

3.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解析:由图可知,甲、丙和丁区域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乙区域的电位正好相反,即动作电位,电流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图示兴奋传导的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丁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造成的,无Na+内流。

答案:A

4.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到B

B.①和②一定有磷脂双分子层

C.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④

D.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或腺体细胞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①②都具有膜结构,因此一定含有磷脂双分子层;

③处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它和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不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细胞中;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或腺体细胞(属于效应器部分)。

答案:C

5.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答案:C

6.(2017·烟台月考)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解析: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末梢为树突末梢,树突末梢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到细胞体,然后再通过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答案:C

7.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于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到电位差的变化

B.若于S处给予刺激,则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而传递的

D.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A→B的传导速度大于D→E的传导速度

解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刺激S处,在A处不能测得电位变化,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的,局部电流的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同的,D错误;兴奋在突触处是通过递质的形式传递的,C正确。答案:C

8.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排尿反射有两个中枢,低级中枢在脊髓,在婴幼儿时期控制排尿功能,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随着婴幼儿脑的发育,高级排尿中枢形成,脑与脊髓建立联系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从而控制排尿。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

答案:D

9.下图中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乙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1)图甲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的刺激后,下图丙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________。

解析:由图示可知,A装置测的是静息电位,B装置测的是动作电位。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给予一定刺激后可以出现膜电位变化,出现动作电位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所以钠离子浓度越高,内流量就越大,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就越大,则膜电位变化就越大,神经细胞外膜电位变化和钠离子浓度成正相关。

答案:(1)A 静息 C 动作(2)通透钠内 B

(3)D

10.(2017·大连高二检测)下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________(填“内”或“外”)为正电位。

(5)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正常情况下被酶催化分解而失去活性,如果用某种药物破坏该酶的活性,则肌肉会________。

(6)如果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尖,会立即缩回,但是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图中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突触、e为传入神经、f 为感受器。图乙为突触结构,①为轴突、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⑤为突触后膜。(2)神经元间传递兴奋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3)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因而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4)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电位。(5)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肌肉收缩。若分解乙酰胆碱的酶失活,则肌肉持续性收缩。(6)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针刺手指取血化验时,手指不缩回,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1)传入神经 d (2)神经递质(3)兴奋或抑制(4)轴突外(5)传出电位变化持续性收缩(僵直) (6)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B组·能力提升练]

11.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曲线a可以表示正常海水中膜电位变化;由图可知两种海水中的静息电位是相同的,均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Na+浓度都是膜外高于膜内。

答案:C

12.下图中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

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右图)。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效应器

B.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乙酰胆碱与肌肉细胞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会出现痉挛现象

D.肉毒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从而阻止兴奋的传递

解析:乙酰胆碱能引起肌肉细胞收缩,但首先需要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否则肌肉细胞无法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影响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所以当发生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会出现松弛的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是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的基础,所以当肉毒毒素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后,会阻止兴奋的传递。答案:C

13.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观象

B.将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C.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D.将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解析:由图知B所在神经为传入神经,C所在神经为传出神经,②为效应器。要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将该药物分别放置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对反射弧的某一位点进行刺激,看兴奋能否通过药物放置点,观察指标为效应器的反应。

答案:C

14.如图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两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解析:刺激肌肉,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项正确;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B项正确;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应为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错误;由于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刺激N点,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表的一个电极,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D项正确。

答案:C

15.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骨骼肌收缩,此过程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2)因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而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要证明骨骼肌受损,只需用b刺激骨骼肌,而骨骼肌不收缩;要证明部位d受损,只需用a 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答案:(1)不属于(2)不能(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A 组·基础达标练]

1.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做出假设,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胃酸――→①小肠―→促胰液素――→②胰腺―→胰液

A .①过程肯定为神经调节

B .②过程肯定为激素调节

C .小肠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

D .①②过程都属于激素调节

解析:①过程是化学物质(胃酸)对小肠的直接刺激,不属于神经调节,也不属于激素调节;②过程中促胰液素调节胰液的分泌,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的范畴;小肠不属于神经系统的部分,不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

答案:B

2.(2017·台州高二检测)一只成年雄狗仍然保持幼年的体态,且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呆笨,无求偶行为,其原因是( )

A .睾丸发育不全

B .甲状腺功能低下

C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睾丸发育不全

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缺乏生长激素,神经系统和性腺都会发育,但身体长不高。根据题意可知,该成年雄狗的神经系统和性腺都发育不完全,故B 选项正确。

答案:B

3.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B .加速血糖分解

C .降低血糖浓度

D .促进肝糖原分解

解析: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氧化分解、糖原合成等,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D

4.以下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C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合成和分泌激素

解析: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调节代谢,B 错误。

答案:B

5.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多

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

C.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增多

D.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从题中可知,当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就不会再对垂体起作用,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时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答案:B

6.(2017·徐州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是某同学在模拟活动中建立的血糖调节模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甲可使细胞乙的活动增强

B.细胞乙是胰岛B细胞

C.激素甲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D.激素乙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

解析:激素甲是胰岛素,可抑制细胞乙的活动,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细胞乙是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提高血糖含量,但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

答案:C

7.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见下图,其中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

解析: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垂体切除手术后,促甲状腺激素(b)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甲状腺激素(c)分泌减少。此时为了合成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b),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分泌增多,故选B。

答案:B

8.如图为性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

A.a、b分别表示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性激素产生促进作用

C.性激素可对x和y进行反馈调节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解析:x表示下丘脑,y表示垂体,a、b分别表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A、D 项错误;a作用于y,b作用于z,B项错误;当性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C项正确。

答案:C

9.下图中,甲图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乙图表示a激素信息传递的一种机制。请回答:

甲图乙图

(1)由甲图中可知,影响激素a和激素b分泌的有效刺激是________。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________g/L。当血糖升高时,a的分泌量增加,它在降低血糖过程中具体的作用有两条调节途径,一是通过________(填甲图中序号)过程促进血糖的去路;二是主要通过⑥过程抑制血糖的来源。

(3)甲图中b激素与a激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________。

激素b作用于肝脏细胞,使其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_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a激素分泌不足。现有一个糖尿病患者体内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乙图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该糖尿病患者最可能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解读图可知,a为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b为胰高血糖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的变化可直接刺激相应细胞的分泌。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 g/L。当血糖升高时,a的分泌量增加,通过⑥⑦⑧促进血糖的去路,通过⑥过程抑制血糖的来源,降低血糖浓度。

(3)b激素与a激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拮抗作用,激素b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

(4)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a激素分泌不足。糖尿病患者体内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最可能的病因是a激素不能和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或控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基因突变使受体蛋白不正常。

答案:(1)血糖浓度的变化

(2)0.8~1.2 ⑥⑦⑧

(3)拮抗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胰岛B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正常

10.(2017·南昌调研)下图为甲状腺分泌活动调节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