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电影赏析梦旅人

心理电影赏析梦旅人

心理电影赏析梦旅人
心理电影赏析梦旅人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

—《梦旅人》赏析

姓名:吕鹏飞

学号:100103040019

校区:西校区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梦旅人》的主角是三个精神失常的孩子,包括为了证明自己是父母的唯一而杀掉孪生妹妹的可可(Chara饰)、备受老师欺侮终于反抗并杀掉老师的卷毛(浅野忠信饰)、害怕孤独的小悟(桥爪浩一饰);故事发生的场景则是冰冷恐怖的精神病院,以及冷漠的辽远蓝天下,孤独的、没有人烟的城市边缘。不到70分钟的光影交错,展现出如下情节:可可因为杀害孪生妹妹被送入精神病院,在那里遇见了卷毛和小悟。一日,卷毛与小悟爬上围墙看“世界”的时候被可可撞见,于是三人一同开始围墙上的旅程。可可与卷毛跨过精神病院的围墙,遇见一位神甫,并从神甫处获得《圣经》。卷毛从《圣经》中发现“有世界末日”,于是三人带上野餐篮向着“世界末日”进发,这也

就是影片片名《Picnic》的来历。旅途中小悟摔下围墙,孤单地死去;卷毛

在雨声中回想起凶杀现场痛苦得难以开解,可可为了解脱他的痛苦,用从警

察处抢得的手枪自杀。红色晚霞中的黑色羽毛漫天飞舞,影片末尾留给我们的是卷毛抱着可可的绝望身影,以及他未知的命运。这部立足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异视角的电影,通过出色的视听语言运用,为我们描述了最优美的仙境,然而也是最冷酷的真实:远离人群的孤独、罪恶感的折磨,以及救赎的无望。

从事件的角度来说,其实全片也只不过发生了三件事情,即可可进入精神病院遇到小悟和卷毛,可可与卷毛跃出精神病院院墙遇到牧师,以及可可、卷毛和小悟三人出走去看世界末日。而在这三个事件当中,前两者的篇幅又只占了差不多二分之一的比例,全片的重点显然只在最后三人出走看世界末日这一件事情上。在此片中,这种看似三段式的情节结构尽管有着十分统一完整的影像叙述,却又是十分鲜明的。从开头第一场可可入院直至第五场可可做黑色衣服,这是第一段的开场段落,主要是引入并交代三位主人公。虽然隐去了可可入院的原因,但三位主角的整体面貌还是被描绘地清晰可见。从第六场可可跟随卷毛和小悟爬上精神病院院墙并迈向另一道高墙开始,到第十场护士发现可可不见,通过这样一个中间段落,以可可及卷毛突破禁忌地暗喻式表述,成功地过渡到第三段落。从第十一场三人站在大门两侧的高墙直到影片结束,随着小悟跌落墙头而死,可可鸣枪自杀而亡,三个主要人物分别走到了自己生命尽头,整个故事也自然而然地到了完满终结的地方。

由于以表现蒙太奇架构起整部影片,使得《梦旅人》暗含着众多隐喻式的深意。

我们可以看出,在整部片子中,有一个很具有标志性的场景,也算是一个很具有标志性的动作,即高墙及三位主角不停地在高墙上前行。这种设计很像是小说《树上的男爵》中的情节,极具象征意味。可可、卷毛与小悟三人除了在精神病院中,始终是站在高墙之上的,片中也用了大量的仰拍镜头来表现,很显然,

这是一种处于高位精神的暗喻,甚至可以直接说成是“高尚精神”的赞美。他们三个人用一种极端世俗的眼光看去像是精神病人,但他们纯净的心底,不愿与污浊的世间为伍的精神则是高高在上的。如同可可和卷毛遇到的那个牧师所感叹,他们就如同天使一般。然而,高墙又是一种禁忌,天使是不能跌落人间的,就像小悟从高墙上跌下,他的后果就是黯然逝去。所以,他们三个一直小心地沿着高墙向前,看似自由自在,却又真的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也许就是中国所谓的“玉皇大帝也有他不敢做得事情”吧。在影片的最后一个情节段落中,利用表现蒙太奇的手法更是将“高墙”这个隐喻充分地表现出来。三位主角不停地走在各种不同的高墙之上,甚至让人分不清楚是各类高墙为他们铺设了这条不归之路,还是他们三人的行走连接出了这样一道高墙组成的通道。

同样,在情节的第二段落中,也是在高墙上的一段,当卷毛也跃出了精神病院的院墙时,小悟很有些彷徨无措地看着他,此时镜头切到在另一段高墙上快速向前跑的可可那里,通过这样一个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将突破禁忌者的自由快乐与受禁忌囿困者的矛盾胆怯相融合,成功地表达出导演岩井俊二对于“禁忌”问题的态度。

而在第一情节段落中,也是关于小悟和可可二人,当小悟和可可搭讪完,又寻问完卷毛是否喜欢可可后,紧跟着便是那个小悟趴在床上疯狂手淫的镜头。此处心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小悟的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完整地展现了出来。甚至小悟这个人物进入精神病院的原因也是通过这个心理蒙太奇词组来交代的。

而在我看来,全片之中最具震撼力的表现蒙太奇段落出现在小悟跌落高墙后的那组奔跑镜头。从小悟挣扎着从地上爬起开始,他试图爬上高墙,这时是一个俯拍小悟的镜头,然后是一组远景及近景表现小悟想要扶正自己已经折断地脖子,接着是一组跟拍,摄影机随着四肢如舞蹈般伸展扭动地小悟在地上奔跑,且类似于一种低空飞翔。最后,这个段落在特写俯拍最终倒地后的小悟那张满是鲜血的脸逐渐拉开成全景的镜头中结束。在此段落中,一个因乱欲而精神错乱的病人在失去最为纯洁的理想――顺着高墙看世界末日最终得到救赎――破灭后,那种直视到的折断与慌乱,以及精神层次上的失意与迷茫,直刺着观者的心底。

除此之外,另一个充分发挥表现蒙太奇的地方出现在影片结尾处。远景镜头中,卷毛和可可走在延伸到海中的一条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条路的尽头即是大海,而在海中的不远处有一个灯塔。画面中,通过一组镜头表现并强调出可可和卷毛毅然绝然地向路的尽头走去。而多少有些不合逻辑的是,在下一个镜头中,可可与卷毛出现在了那个与这条道路隔海相望的灯塔上。按照常识,两个步行的人不可能身不溅水的出现在被大海阻隔着的灯塔上,但这样一个蒙太奇的剪

辑连接方式,纯表意式地让观者接受了这一切。可可与卷毛在此时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而真正化身为了两个跌落人间的天使。

有了这样一种表现蒙太奇来架构全片,片中的人物也显得单纯而又多意。整个故事以可可为线索人物展开,是她进入精神病院中诱发出小悟的乱欲,也是她引领着卷毛接受上帝的救赎,更是由她促使小悟和卷毛一起迈上观看世界末日的不归之路。可可最为典型的外部特征即她那以黑色羽毛外衣与黑色破伞为代表的全黑行头。这种装扮无疑是给可可贴上了“黑色天使”的标签。这种“黑色天使”的身份又被她的行动和语言所强化。在全片中,可可是三位主角中唯一会唱赞美诗的,而她又自称世界因她出生而诞生,因她死亡而毁灭。这种真实与异想的结合,使她具备了一种最为接近于神的精神状态。而事实上,无论是可可突破性的一跃,还是她带着卷毛来到教堂,或是她引领着小悟和卷毛走向观看世界末日之路,可可一直都扮演着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她单纯地认为父母生出了自己就有了世界,所以世界就是父母所创;她直率地毫不顾忌禁条,勇敢地跃到非精神病院的另一道墙上;她好奇地追问着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她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黑色装束――这一切行为语言都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纯洁可爱的天使。然而可可毕竟是“黑色天使”,她必然有着极端黑色的一面。在雨中高墙的那场戏中,我们从可可口中得知,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孪生妹妹,原因是和那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妹妹打赌看谁是冒牌货。这是一个颇似玩笑话的赌博,但悲剧已然发生了,妹妹被杀,可可被送入精神病院。而可可在讲述这件事时又俨然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这种心理,既体现出现代社会中双胞胎家庭的问题,又再次表现出要可可单纯到极至的想法。在现代这个讲究个体性,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中,在这个人们逐渐迈向极端自私的世界里,人们开始非常注重自己的独特性,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企图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外向性的表现即为奇装异服,习惯性动作以及拿腔作调。双胞胎这种长久存在的正常性家庭结构似乎真的出现了异端。人们很难接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和自己长像穿着都一样的同一体,很难接受这个打破了个体性与个性化的怪胎。可可即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可能有唯一的自己,由此便单纯地认为那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妹妹一定是个冒牌货。同样,可可的妹妹也是这种想法,于是才有了那个玩笑似的赌博。姐妹俩互相勒住对方的脖子,先死的人就肯定是冒牌货了。当然,结局我们都已经看到,但即使死去的是可可,那么她的妹妹也必将被送进精神病院中――悲剧依然。

作为第一男主角的卷毛,其精神状态从他一出场便有了很突出的展现。病人们在天台画画的一场戏中,只有卷毛独自坐在一边看着书――书几乎成了与卷毛不可分离的道具,除了他在高墙上行走之外,他时时都拿着一本书,当然在情节的第二、三段落中,“书”则更加具象地变成了《圣经》。书是卷毛逃离痛苦记

忆的避难所,当大夫走到看着书的卷毛身边问他为何不画昨晚的梦时,卷毛说他头一天晚上并没有做梦。然而我们从之后的情节可以看到,其实卷毛会时常陷入千石屋老师的苦痛幻境中。他对大夫说自己没有做梦其实更像是说他不敢做梦,或者说他不敢画下做得梦,于是他就拿着一本书,用以逃避那个缠绕着的梦靥。卷毛把书看作是自己遁于世外的净地,所以他很轻信于书。开始还在与牧师争论神的问题,在看了《圣经》这本书之后便立刻相信了――这种相信,充分表明了卷毛对于书的依赖性,也表现出卷毛干净纯洁,近乎天使的心境。书这个道具,似乎也在暗示着卷毛的一些前史。在卷毛病房中的那场戏,卷毛正在看书时突然显现千石屋老师的幻境,我们可以假想卷毛上学时千石屋老师也总是在这种情景下突然出现在幼小的卷毛身边的。对于如此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到卷毛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真是如此的话,千石屋老师刚刚出现时说得那些卷毛做坏事的话应该全是诬陷之语了,这更像是一种恐吓与恫吓,而之后千石屋老师说得那番有些夸奖的话则就又有了利诱的意思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小的卷毛是受到了怎样的身心折磨,千石屋老师为了得到自己变态肉欲的满足,施用了如此的计量,让人不得不发指生恨。《梦旅人》作为一部反应精神病人生活的电影,其中最为彻底的精神病人在我看来正是这位千石屋老师。他的这种畸形的恋童癖甚至是虐童癖(我们始终不得知晓千石屋老师究竟对卷毛做了什么,只是从卷毛嘴中得知千石屋总是欺负他,因此我们可以恣意想象是如何欺负的),纯粹是欲望膨胀及能力低下的表现。这点,从千石屋露出的那些细小而繁多的阴茎中就可以直观的看出。千石屋对于卷毛的身心破害是极其严重的,甚至在牧师问卷毛都祈祷些什么时,卷毛竟然说他祈祷世界末日的到来。在卷毛眼中,整个世界都是丑恶需要废弃的,所以他渴望世界末日能够毁灭这个世界。而他又单纯地深陷于亲手杀死自己老师的悔恨当中。在雨中的高墙上,卷毛因为再次想起自己在雨天中杀害了千石屋而痛苦不堪,所以他相信上帝,相信上帝能够轻易的救赎他,他渴望着获救。

小悟这个角色在全片当中似乎有些模糊不清,首先便是原于影片当中并没有明确地告知他进入精神病院的直接原因。虽然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小悟疯狂手淫的心理蒙太奇词组可以表明一些小悟乱欲的精神状态,但“乱欲”的“乱”字本身就是十分模糊的。我将小悟这个角色的模糊不清当作是导演岩井俊二的有意为之。岩井导演设计可可与卷毛这两个具有特性的精神病人之后,把小悟设定为了一个具有共性特点的精神病人形象。小悟的乱欲似乎是现代人精神患疾的一个普遍原因。在现今这个物欲,肉欲,情欲等等各种欲望横流的时代,太多的人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才产生的精神与心理上的变异,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匮失性心理疾病。从服装上来说,在精神病院里,男性穿得全是长裤,好像只有

小悟穿了一条短裤,使得那种心理上的匮失感得到了外向化表现,尤其是穿着短裤的小悟和穿着长裤的卷毛站在一起,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之更加强烈。而从三个人走在高墙上的位置我们又可以看出,除了在高桥上与矮墙上外,小悟一直都是走在三人的最后面,处于一种跟从的状态。这从象征性的层面上说明了小悟的匮失感的心理诱因,即他的盲从,缺乏自信主见和嫉妒心理。当小悟见到可可“一见钟情”之后,他会问卷毛是否也喜欢可可;当他听卷毛说相信神就能得救,他便轻信了;当他看到卷毛送给可可布娃娃与手枪时,更导致他为找到能够送给可可的礼物而掉队,最终跌落墙头。小悟的这些匮失感的心理诱因,也可以概括成现当代非成功人士或称作大众人士们较为普遍的精神缺陷。

可可和小悟以及卷毛的关系并不像很多电影中将两男一女的主角设置成三角恋关系,却又有着这样的一丝端倪。小悟对可可的爱恋是较为明显的,从上面提到的那个小悟手淫的小段落即可看出,而在雨天的一段中,可可吻向卷毛也多少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爱恋因素。在我看来,这种爱情表述也有着导演岩井君的明确指向。小悟因欲而生的爱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尾,而卷毛和可可在纯精神领域的爱慕情感则由可可大义的死而获得了永恒。尽管有这些端倪的存在,但这种爱情成份也是极其隐晦的。小悟对可可的爱慕其实是为他自身的“乱欲”性找到了一个施放点,而可可去吻卷毛与其说是一种爱恋倒不如说是一种拯救,一种处于母性地位的神状式的救赎。

由于片中存在着大量的基督教的内容成份,我们不妨也以此来套用对比一下三位主人公的关系,这样也许会更贴切一些。我们都知道施洗约翰的故事,在基督教中,神子耶苏也是由约翰施得浸水礼,浸水礼如同是一种精神指引,带领着基督徒们进入到神的怀抱之中。然而,按照三位一体说,神子耶苏也即基督神本身,所以靠着约翰施洗的耶苏却又会翻回头来给约翰们讲经说道。这种关系十分近似于可可与卷毛。是可可引领着卷毛来到教堂的高墙上,使得卷毛得到了那本《圣经》。如同约翰给耶苏施洗一样,靠着可可的引领,卷毛开始相信神并祈求救赎。然而卷毛拿到《圣经》不久后,他便开始给可可讲述上面的内容,且也是卷毛告诉了可可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尽管时间有误)。我们也听说过耶苏信徒的故事,他们既不像耶苏一样是神子,也不像约翰一样是先知,他们是最为平凡的人。所以他们会跟从着耶苏,时常也会有因私欲而动摇的时候。最为典型的就是那个为钱财而出卖了耶苏的犹大。小悟虽然并没有出卖谁,但他却在走向观看世界末日之路的中途上迷失了,迷失的原因是他由对可可的爱恋而产生了对卷毛的嫉妒。小悟为了也找到一个能博得可可欢心的礼物,掉了队,与可可和卷毛走散了,他忘记了自己是要去看世界末日的,满足自己讨得可可欢心的私欲此时占

据了最上风。小悟找到的那只断手是一种邪恶的预示,像是魔鬼的引诱,而他最终的结果也是跌落至死的惨剧。

不过,在终极生死问题中,三人的关系又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小悟仍然是一种常人的精神状态,当他跌落高墙折断脖子后,他以人的本能挣扎着想要重回高墙,得到生机。而在结尾处,可可以自己的死来拯救卷毛,这如同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苏,以死来洗清众人的罪过。可可在临死之前对卷毛说道:“让我替你洗清你的罪吧”。卷毛却只能揽住即将倒下的可可,孤独地站在那里,疯狂地对着太阳痛苦地开着空枪。卷毛似乎又归到了迷茫无助的先知们的角色中,像是得知了耶苏死询的那些信徒们。从全片的整体看来,可可处于一种独立的个人信仰之中,而卷毛则相信着神的存在。但无论可可与卷毛的关系有如何的转化,此二人也具有着互为的坚定的信仰。

至于影片当中的其他一些人物与此三人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引领性的,另一类则是制约性的。引领性的人物包括牧师和教堂中的孩子,还有天台上出现的那个大夫。制约性的人物包括可可的父母,精神病院中的大夫护士以及那个警察。而那些同在精神病院中的另一些病人,更像是符号化的精神独立个体,他们独立于影片情节之外,又给影片带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

鉴于除了三个主人公之外的其他人物与此三人的关系相对简单化,而三位主角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复杂,在这里,就略去人物关系图谱。但是,在这里我觉得仍有一位人物需要单独列出加以说明分析。这个人物就是可可与卷毛在教堂院墙上遇到的那位牧师。牧师在基督教的意义中是一种最接近于神的身份,他们是人的启示者与引领着,或者是一种教育者的身份。而片中的这位牧师的出现,则更多得是担负起了一种反衬的作用,除了送给可可和卷毛的那本《圣经》外,牧师所本应起到的引领作用就再也未曾体现过。牧师的这种低姿态的反衬作用首先表现在那组先是从牧师身后仰拍墙上的可可与卷毛,再接俯拍牧师的镜头上。墙上墙下的位置关系本就反应出一种精神地位上的等级关系。然后牧师笨拙地靠着梯子爬上了墙头,坐在了可可和卷毛中间。然后就是由卷毛的“你也相信神”的疑问引发的一系列对话。牧师回答卷毛的提问说,相信是他的工作。这种回答与卷毛的相信甚至与小悟的相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现当代,高度的职业化把本是精神层次上的信仰问题也给具象化物质化了,牧师不再称为精神上的引领者,而仅仅是一种职业,不仅大众是如此看待,连牧师本身也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而作为精神病人的卷毛与小悟,不管他们是轻信也好,盲从着相信也罢,他们始终是处于一种精神理念上的相信。当然,牧师角色的关键性,在全片的情节结构中来看,主要还是在于他送出的那本《圣经》,引发出三位主角出走观看世界末日的高潮。

作为现代寓言故事的《梦旅人》,其间还饱含着其它众多的能指成份。比方说那座如同监狱一般的精神病院,比方说天台上那些飘展着的白衣与白色床单,再比方说那个其中空无一物的餐篮以及那把可以肆意射击却只是射穿了可可脑袋的手枪。它们分别代表着现代都市具象物质与人们精神层次中的猛烈撞击。尤其是三位主角在出走时手中分别执有的三件道具更具有其强烈的所指意味。可可手中的那把黑色破雨伞,尽管与可可全身的黑色装束相统一,但已经是千疮百孔,这是自我信仰与社会认知碰撞后的伤痕。卷毛手中的黑色旗帜与他本身的白色装束相抵触,这是卷毛矛盾心理的一种暗示。而小悟手中与白色衣装相符合的白旗,尽管达到了外形上的统一,但却是显得那样的空白与苍白。

《梦旅人》中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灿烂的阳光下,可可他们愉快地在高高的围墙上行走,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观众已忘记了他们的特殊身份。与病人们恰恰相反,那些所谓正常的医生、护士在变形的镜头下却显得格外的阴森可怖。动人的配乐和唯美的画面丝毫没有减轻电影主题的沉重,影片结尾处,悲痛的卷毛在一片夕阳中拥抱着已经死去的可可,黑色的羽毛在空中飞舞,不知他们的灵魂能否得到解脱。

《梦旅人》就是这样一部发生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的几位游走在精神层次上的行者的故事,是一部单纯洁净的颂歌。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

《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结课论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专业:10工商管理一班 姓名:税莲 学号:100105010003 教师:李靖环 时间:2012年一月六日

内心理想境界的情感呓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完结时,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解压抑的心绪。脑海里又浮现了1900的那干净,忧郁还夹杂着一些我摸不透的情感双眸,忍不住潸然泪下。是感动亦或是惋惜。钢琴师终于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的演奏了最后一曲,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可是却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逐渐将我带入了主人公1900的心灵深处。整部片子随着麦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麦克斯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当麦克斯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维吉尼亚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从战前离开维吉尼亚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麦克斯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麦克斯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麦克斯这个好友……但是,他终究还是留在了船上,尽管麦克斯流尽了无数眼泪,而他,这个只为钢琴而生的1900,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我脑海里始终记得那些打动我心的场景:麦克斯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杰里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展现出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傲慢与偏见 电影观后感

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傲慢与偏见》身着亚麻色布裙,手捧一本书,快速穿过草原,对着远方的夕阳浅浅一笑,Elizabeth的优雅从她回眸时露出的洁白锁骨流露无疑。 背景音乐是流动的钢琴曲,如丝带连缀起小屋里静坐熟读圣经的Mary,因争夺好看帽子而拌嘴的Lydia和Kitty,而玻璃上总是会浮现她们的大姐Jane平静倾城的面容。 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开场便以唯美的手法嵌入这五个鲜活的生命,阳光湖泊树,中世纪欧洲田园风光如一帧不真切的画像舒缓展开。静谧蔓延到那个信奉“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的妈妈惊呼着尼日斐花园来了一位公子哥而戛然。 记得初中那会儿,班上青春疼痛小说泛滥,我们在作业本遮掩的空隙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撩人心弦的剧情,前排一个女生旁若无人地读着这本名著,时不时还捂嘴笑。 我向来对外国文学的长名头晕眼花,对那些排斥插图密密麻麻全是字的泛黄书籍敬而远之。 那时我不懂读名著的乐趣,因为害怕无法承受严肃的思想而下意识抗拒,家里买的高尔基和雨果都被束之高阁。 直至今日,泡在图书馆同夏绿蒂和奥斯汀幸福共处一个个午后,我才真正开始震慑于经典的力量。

那些印刷的字码飘浮空中,钻入波澜肆意的脑海,看见Jane手执鹅毛笔给妹妹写信时睫毛低垂的投影,或是Darcy在花园凝视同众人嬉笑的心爱之人时那道沉默眼神。 花费漫长两周的时日,断断续续地读。最后阖上书页时,揉揉疲惫的眼球,满意地微笑。 奥斯汀太聪明,这个和知识缠绕一生的女子仿佛是女主角Elizabeth 的化身,她鬼马而幽默,在书籍字间狡黠穿梭,因而笔下的男主角Darcy示爱时诚实地说“我爱你的脑子灵活”。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姻是女子后半辈子的主题。奥斯汀深谙此理,其著作几乎都是和婚姻有关,而她对于爱情横溢的描述却源于自己终身未嫁的干涸,此事古难全。 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幸运,正是因了现实中遇人不淑,书写中傲慢与偏见的灵魂才能相遇。 Elizabeth和Darcy的相吸很特别,两个自恃清高的人由厌恶结缘,愈发有成见而愈发想了解,愈了解愈爱慕,但被那份特别的相憎钝化了情感,所以Darcy说“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 影片里Darcy表现最多的是无声。茫茫舞池的娇艳翠容都不及Elizabeth折射于眼中的大笑,借陪同朋友之由翻山越岭只为看她一眼却没有问候,帮她的糊涂妹妹处理了所有烂摊子却把功劳移给他人,鼓起勇气闯入她的房间竟又忽而无语凝噎。

经典电影赏析资料讲解

经典电影赏析 如何解读一部影片呢?我们应该从主题和元素这两个角度来看。 主题:你应该知道一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元素:视觉和听觉的两方面组成了电影的元素,画面和声音就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语汇。 1. 画面 A.镜头元素 (1)景别运用,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2)运动镜头——相对于固定镜头,通过相机的推,拉,摇,移和升降 来表现 推:分为变位置和变焦距(霸王别姬) 拉,相对与推 摇:借助三脚架来上下左右移动 移:横移,纵跟和斜移 升降:用升降车或升降臂(罗马假日) B、转场: 每个段落(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

经典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的教学大纲

“经典心理电影赏析”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经典心理电影赏析是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电影在专业维度上的心理学探讨认识并理解心理学影片所要传达的人性包容的观点和态度来提升大学生对各种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自我分析和调试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剧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心理分析,进而揭示其深刻内涵和人生启示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帮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自我提升的基础上拥有更加健康、成功、快乐、幸福的大学生活。 二、课程任务与教学方法 “于光影世界中休整灵魂,在他人故事里解读生命”是这门课的主旨。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在校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的窗口;完善人格和充实自我的平台。具体教学任务是使在校大学生透过心理学电影所展现的人物了解人心、人生、人伦、人性,以电影中的人物为镜折射自我的内心世界,经由分析电影中的人物,提高在校大学生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为此将采取“五个一”的教学模式: 1、一个主题与大学生人格成长息息相关的生命主题和生活要义; 2、一部电影深刻反映主题的一部心理学电影; 3、一次互动围绕主题和电影的分析、研讨和感悟; 4、一次作业每次课结束时完成一次主题作业; 5、一本好书课后推荐与主题相关的一本书籍,将成长延伸。 具体教学方法是将采用教师讲授、视频欣赏、研讨分析、素质拓宽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教学要求及成绩考核 1、授课使用多媒体合班教室合班上课。 2、考核方式为日常作业和结课论文相结合。 四、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 1、使用教材: 自己编写的教案一本:《心理学电影赏析》 2、参考教材: 1.[美]格里格、津巴多等著《心理学与生活》(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2.[法]勒庞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1月 3.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将按照以下三方面展开: 1.人性的解读:主要阐述和分析人性的双面解读、树立真善美的人性取向。(1—4讲,共4

傲慢与偏见电影简介 4个版本

IMDB上抄来N个版本 The story is based on Jane Austen's novel about five sisters - Jane, Elizabeth, Mary, Kitty and Lydia Bennet - in Georgian England. Their lives are turned upside down when a wealthy young man (Mr. Bingley) and his best friend (Mr. Darcy) arrive in their neighborhood. ----Written by Marcy Gomez ---------------------------------------------------------------------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humorous story of love and life among English gentility during the Georgian era. Mr Bennet is an english gentleman living in Hartfordshire with his overbearing wife. The Bennets 5 daughters; the beautiful Jane, the clever Elizabeth, the bookish Mary, the immature Kitty and the wild Lydia. Unfortunately for the Bennets, if Mr Bennet dies their house will be inherited by a distant cousin whom they have never met, so the family's future happiness and security is dependant on the daughters making good marriages. Life is uneventful until the arrival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e rich gentleman Mr Bingley, who rents a large house so he can spend the summer in the country. Mr Bingley brings with him his sister and the dashing (and richer) but proud Mr Darcy. Love is soon in the air for one of the Bennet sisters, while another may have jumped to a hasty prejudgment. For the Bennet sisters many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stand between them and their happiness, including class, gossip and scandal.---- Written by Dom ---------------------------------------------------------------------- This tale of love and values unfolds in the class-conscious England of the late 18th century. The five Bennet sisters - including strong-willed Elizabeth and young Lydia - have been raised by their mother with one purpose in life: finding a husband. When a wealthy bachelor takes up residence in a nearby mansion, the Bennets are abuzz. Amongst the man's sophisticated circle of friends, surely there will be no shortage of suitors for the Bennet sisters. But when Elizabeth meets up with the handsome and - it would seem - snobbish Mr. Darcy, the battle of the sexes is joined. ----Written by focus features -------------------------------------------------------------------- In Georgian England, Mrs. Bennet raises her five daughters - Jane, Elizabeth, Mary, Kitty and Lydia with the purpose of getting married with a rich husband that can support the family. They are not from the upper class, and their house in Hartfordshire will be inherited by a distant cousin if Mr. Bennet dies. When the wealthy bachelor Mr. Bingley and his best friend Mr. Darcy arrive in town to spend the summer in a mansion nearby their property, the shy and beautiful Jane falls in love for Mr. Bingley, and Lizzie finds Mr. Darcy a snobbish and proud man, and she swears to loathe him forever.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ir wonderful love story. ----Written by Claudio Carvalho, Rio de Janeiro, Brazil

傲慢与偏见影评

爱情与婚姻 ——评《傲慢与偏见》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饰)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格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马修·麦克菲迪恩饰)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格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班纳特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格来和简·班纳特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的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两对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班纳特姐妹们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简·奥斯汀笔下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重新展现在大银幕上。 1.1.评主题 《傲慢与偏见》描写中产阶级男女的爱情与婚姻。在奥斯丁之前,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中有一股女性感情潮流,充满伤心流泪的感伤情调和为忧郁而忧郁的嗜好。《傲慢与偏见》克服了这种倾向而接近于现代生活。她在小说中运用喜剧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严肃批评,探索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心理过程。小说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表达了作者的婚姻观,即为财产打算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应当儿戏毫不足取,理想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什么事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女主人公和达西的婚姻是作者颂扬的“为天下有情人树立一个榜样”的幸福婚姻。

1.2写观后感 所谓「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而所谓「偏见」是指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一个眼光锐利,一个机智聪明,都属人中杰,但却都难免人性的弱点的纠缠。他们在一次的家庭舞会上初次见面,却因对彼此的印象不佳,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第一个印象先入为主,以后又加上女人们在旁闲言碎语,而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曾对达西说过:“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碍,同时也是因为这才最后促成美满的婚姻.伊丽莎白:如果放到现实社会,可能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关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尔不懂礼节,调皮一点.却是这样迷住了达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不”。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心理学与电影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34G78AGX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电影赏析改卷教师:魏知超学号:096010373 姓名:陈佳军得分: 《重生男人》:整体一般,观看后的几点想法 《重生男人》套着科幻片的大衣,打着B级血腥暴力片的组合拳,并以PPTV上8.6分的评价,让我以一种犹豫的姿态点击了“在线观看”。作为一个忠实的科幻迷,我只能说这部电影花了95%以上的时间,用几个铁疙瘩做的人体器官模型以及若干幕伤口迅速愈合的场面来阐述了这部科幻片的真相,只有在108分钟时终极神器“M5神经网”的出现,才开始了一幕让人略感意外的科幻场面;这实在是让我这个冲着科幻片绚丽场面来的有志青年有些失望。 对于这部电影,导演明格尔·萨普什尼克采用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英雄主义电影模式:英雄自救(觉悟)然后英雄拯救世人。这当然比那些“英雄”一出镜就宣布要拯救世人的老套电影模式好一些。但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略早一些的电影《全民超人》。主人公汉考克无疑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另类英雄。它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模式:“世人改造(拯救)英雄,英雄拯救世人”这样的模式中英雄不单单只是自救,他同样需要那些作为普通人的帮助与认可,虽然淡化了英雄主义情结,少了一些美国电影中英雄无敌的感觉,但这种模式却让英雄有血有肉,让英雄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重生男人》的救世之路虽说略为老套,整体感觉一般,但结局还是拯救了这部近似平庸的电影:

英雄不再完美到底。 以上是对这部电影的一个大概的整体感觉。接下来先稍微介绍一下主要情节,然后再谈谈对于这部电影另外几点杂七杂八的感受。 《重生男人》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但遭受了战争摧残之后,人们的心灵也被严重扭曲。同时,为了延长生命,人们用机器器官替代坏死的人体器官。贫富悬殊情况严重,很多人只能像今天的房奴一样贷款购买机器“器官”以延长自己的生命,高额的利息导致很多人无力偿还贷款。就像银行收回贷款购房者的“房子”一样,生产机器“器官”的公司则雇用回收员合法地回收机器“器官”,说得直白点,就是活生生地剖腹切肚,将器官取出来,后果自然就是器官使用者的直接死亡。裘德·洛作为回收员,他对自己有怀疑,然后就是家庭危机,遭遇意外,在彻底觉悟之后,为了自救以及拯救世人,最终走向了公司的对立面,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111分钟的片长下来,我感受到这不只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科幻片。在大众口味越来越苛刻的时代背景下,《重生男人》也像《黑客帝国》、《I, Robot》这些成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一样,希望能让观众在过了科幻瘾之后,还能说明一些哲学道理;即所谓的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但明显本片没有很好的做到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电影像风过水面一般在思想方面和娱乐效果中均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你想在科幻主题思想方面有所斩获,还是抱着娱乐的态度享受视听,本片都不会太让你兴奋的。但无论如何此片都还没到沦为烂片

经典电影分析心理学

经典电影分析心理学 姓名:学院:学号: 一.《修女也疯狂》 本部影片中女主人公迪劳丽丝从小就是一种胆汁质性格的人,长大了在一家酒店当歌手, 交了一个黑道上的男朋友….一次巧合亲眼目睹自己的男朋友杀人的场面,为了逃避杀手的追 杀,警察把她送到了一家修道院里。刚开始进入修道院里她感觉自己生不如死并说在这个鬼 地方还不如求她男朋友放过她,但是经过警察的劝说最终还是留在了修道院,在修道院里面 结识了小修女,胖修女和院长几位。在里面女主人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院长把她送去指挥练 歌那里,在她得指导下修女的唱歌水平大大提高尽管也原始的唱法有很大的抵触,之后修道 院每天都是满座,最后总统还要来听这家修道院的唱修歌,但是就在时期快到了的时候,却 被男朋友的手下发现并抓走,修道院里的修女们坐着飞机去帮助女主人公逃脱,但是在威胁 其他修女的姓名的时候她主动站出来了,最后他男朋友被警察抓住。.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后天可变的。 人的性格特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性格特征是内向、思考者、悲观。多血质:性格特征是外向、多言、乐观。粘液质:性格特征是内向、旁观看、悲观。抑郁质:性格特征是内向、旁观看、悲观。职业气质与职业匹配:胆汁质适合导游、勘探员、推销员、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者;多血质的适合外交人员、管理者、律师、运动员、新闻记者、服务员、演员等。粘液质的适合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播音员、会计、调解员;抑郁质的适合是人、技术员、打字员、机要秘书、化学检验员。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这种性格特征的人都会遇到,但是在处理之间的关系却有着不同的方式。 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遇见了气质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我自己做了陈会昌的气质 量表后,知道自己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我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 易变化和消失,要是我能控制好我的情绪变化的话,相信在学习和事业上都会有更好的发展。

《傲慢与偏见》电影鉴赏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世界百部经典电影鉴赏·让眼睛去旅行》 课程主讲人: 课程开设单位: 《傲慢与偏见》本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一本小说,后来被改编为一部电影。年轻的导演乔·怀特是英国从事电视剧的导演,而这部影片是他电影处女作。 这部电影由第一个镜头开始,摄影机一路远景跟拍伊丽莎白,当她走过家门,摄影机又不拍她,而是笔直地进入班内特家里,转拍班内特家里的情况。穿堂过屋,可以看到弹钢琴的简,看报纸的班内特先生,从窗口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经过。摄影机在屋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才交代了班内特家的大概布局,然后再穿过走廊,来到屋外接着拍伊丽莎白。这样的长镜头,难免有点让人不耐烦,而且这样,观众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影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中,凯拉·奈特莉扮演伊丽莎白,无论从外形与性格上,凯拉·奈特莉都显得比较现代。她把伊丽莎白演绎成活泼风趣,非常讨人喜欢。小说中的达西是一个十分自傲的伯爵,反而电影中的达西有点沉闷木讷,似乎傲气不足,其实在许多情节里,达西都可以表现出高傲的气质,但演者都忽略了,使得这部电影的达西缺乏了应有的生气。电影就是时代的反映。宾利像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与年长稳重简配对,暗含着现代流行一时的姐弟恋,还有开明的乡绅班内特先生也是。每个时代的电影都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潮流、风俗趣味。简·奥斯汀的故事大同小异,讲的都是落魄贵族的女儿们在寻觅体面夫婿过程中发生的恩恩怨怨,她不像琼瑶笔下的女主人公那样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求物质与感情双丰收。整部电影都没有回避人物对物质、身份方面的追求,如伊丽莎白游览达西豪宅后的心理变化是真实可信的。夏洛蒂迫不及待地嫁给柯林斯的仓促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她比伊丽莎白年长,短暂的青春再也经不起蹉跎了。甚至班内特太太嫁女心切的不得体行为也是符合作为一个无法提供丰厚嫁妆的母亲焦灼心态。 电影中的情节总是令人回味无穷。首先,舞会就是《傲慢与偏见》的一大亮点,尤其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时,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四周人们凭空全都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其次,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非常美丽,山色青翠,风光旖旎,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配合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优雅的古典衣裙,那真是唯美浪漫的极致。

心理电影赏析

<<心灵捕手>>的心理学赏析 ——所用心理学知识主要有:自我意识;潜意识;心理暗示;阻抗心理;同理心。自我暴露。 这部影片是讲述一个桀骜不逊,聪明绝顶但却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的故事。主人公威尔仅有20岁,从未上过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名清洁工。有一天数学教授蓝波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威尔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这个难题,因此引起了蓝波的注意。可是威尔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和好朋友们四处闲逛,打架滋事。威尔之所以自甘堕落,之所以浪费才华,无比重要的原因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了友谊,而他和查克等3名死党的友谊,是他多年以来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支持。当蓝波找到这个天才的时候,他正因为打架袭警被法庭宣判送进看守所。教授想帮助他,将其保释,并要求其接受心理治疗。 威尔是一个天才,不仅是在数学方面。可惜,他不幸的幼年经历,使得他不敢正视自己。在还没有接受心理治疗之前,威尔表现出的是遇到幼儿园欺负过他的的同学的“愤怒”,“愤世嫉俗”,对大多数人都怀有敌意,具有攻击型,容易激动。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即使在面临牢狱之灾时也是无所谓的风轻云淡,其实此时他内心是非常渴望有人能够来拉他一把,但是他不认为有这样的人,这其实是他为了避免自己失望而采取的逃避想法,使这样失望的打击的刺激性减少。他是骄傲的又是不自信的,他骄傲是对自己拥有的那些别人不具备的天赋,那种过目不忘的本领,那种可以引经据典为其自辩的能力;而他不自信则是对于那些不可掌控的事实,比如家境和不堪回首的过去;他具有开心的一面,那是对朋友,对自己倾慕的女孩;他更具有孤独的一面,对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使他表现出自我保护、防御性、警觉性、紧张等等,这使他总是在发现别人对自己有放弃打算的时候先下手为强自己走开。其实这就是一种“社交焦虑”,归根究底这就是一种不自信。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那些想探索自己内心的人比如那些蓝波教授请来的心理医生,内心里威尔就不接受他们、抗拒他们对他们都变现出一种防御的轻蔑的情绪,这就是他的阻抗心理,是他太过保护自己避免自己受伤的本能。 后来教授找来了自己的同学肖恩,在对威尔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肖恩也遇到了其他咨询师所遇到的同样问题(没有治疗动机、攻击等)。但是,肖恩治疗一开始就让其他陪来的人到咨询室外面去等,这是心理咨询会谈设置的严格运用,也是他后面开展谈话的良好开端。他们的第一次会谈中,面对威尔发起的多次攻击,肖恩每次都很尊重地、很有兴趣地倾听和回答,使得威尔无法找到真正能实施攻击的地方(你看,如果咨询师能尊重和接纳他人的话,就能与攻击性很强的来访者建立初始会谈的关系并使会谈继续下去)。可是在治疗结束的时候(由于威尔还想继续寻找攻击的机会,咨询师肖恩却说“现在时间到了”),威尔还在继续看着油画,对肖恩进行攻击。这时,肖恩被击中了,他气愤地掐住了威尔的脖颈,直到威尔说“结束时间到了”。这是他们进行的第一次会谈。这次会谈,整体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肖恩却在愤怒之下掐了来访者的脖子(这是对咨询师人性化的描写)。肖恩由于受到强烈的攻击,他也受到了伤害,治疗后他也很痛苦,但是,他最后还是决定约威尔下次见面。这表明,高明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不是没有情感,不是不会发怒,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发怒和痛苦之后,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如果不能自我修复的话,就需要找督导帮助了)。至于

影视欣赏心理学感悟及建议

影视欣赏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切入,研究影视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选择这门课之前,听很多同学说这门课很热,有很多人选。原因是几乎每隔一个星期都可以欣赏一部好看的电影。而对于许多学习压力很大的同学,这门选修课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我来说,选择哪门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门课中总能学到一些对你有用的东西。我一直都相信每部电影都是有灵魂的,只有当欣赏电影的人能够敞开心扉,毫无杂念毫无偏见的去欣赏它时,用心灵去与之对话才能读懂电影深处的东西,才能发现它独一无二的的价值。有灵魂的电影它就不只是一部纯粹的娱乐电影,演员一个眼神、一个简单而又随性自然的动作。电影,在用光与影演绎人生。电影外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电影里面是虚虚实实的人生。 在《影视欣赏心理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欣赏的影视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许,这正是影视的魅力的所在。通过影音的交错塑造出各式人物,各式的人物体验着不同的时代、文化、事件,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在经历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他们和剧中的人物交流着,比较着,不断的进行着关于自己自我概念的认识、体验。还清楚记得第一观看的影片是迪士尼的3D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它讲述了由于王国被冰天雪地永久覆盖,安娜为寻找姐姐拯救王国而展开的一段冒险之旅。这个故事不仅温情满载、欢乐无敌,而且情节流畅自然,还有几位性格鲜明、各有特色的主角来拉动剧情发展,带出影片的欢乐爆笑点与感动泪点,以出乎观众意料,令人惊喜的关于“真爱”的创新定义,且影片中处处体现的“追寻自我”、“做回自己”、“真情消融冻结的心”等元素。而后观看了美国纪录片《轮回》。当我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会对整个自然、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地关系这些主题产生自然而然地思考。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入殓师》则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大悟将会了我们在逆境中如何让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到找到自我的价值,从宽恕他人到自我的新生。《地球上的星星》告诉我们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每个人都是一颗明亮的星星。父母、老师能多与孩子沟通,对于叛逆的孩子要进行具体分析,能够及时悬崖勒马。同时孩子们也要学会自我肯定。每个人都能以乐观的精神感染身边的人。 建议:1.引导学生对自我认识进行讨论,使学生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 2.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行回味和剖析,仔细地研究其深层次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的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将同学们无规则分组,希望学生能在新的群体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 4.通过对电影作品中人物的种种人际关系的分析,然后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人际关系现状。 5。通过观影让学生联系片中人物分析自身遇到挫折、面对失败时的心态,提醒他们要用积极向上、永不厌弃的精神和顽强意志鼓励自己,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受挫能力。

傲慢与偏见 中文赏析

傲慢与偏见个人赏析 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却深深震撼我心。 ——题记 又一次翻开已经稍稍发黄的书,熟悉而亲切的文字,让我立刻想起伊丽莎白美丽的眼睛,达西似乎冷竣却隐藏着温柔的面容……这并不厚的一本初中就已读过的书,我却不惜千里之远从家里带到学校,让它时刻伴我身边。也许它并不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却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本。 真的,这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薄薄300来页,不到30万字,没有波澜壮阔,也谈不上深奥,和例如长达4000余页、超过300万字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一比就相形见绌。就像作者奥斯汀本人一样无法和那些大文豪相提并论。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本书太平常而根本就不屑于去评价它。然而这却是一部极具生命力的小说,历经200余年,仍然吸引着无数读者。在今天著名的腾讯BBS论坛外国文学版面上,只要出现与《傲慢与偏见》或者奥斯汀有关话题的帖子,点击率和回复率一定会直线上升,尽管这些话题已不知被讨论过多少次了。 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正如夏洛蒂?勃朗特曾说:“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汀)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在我看来,奥斯汀的小说有点像小女子文学,缺少一种大气的感觉。但我却喜欢这种“小女子文学”。你可以说她目光狭窄,也可以说她缺乏深度,你却无法抵挡她的魅力。事实上,取材范围的狭窄,并没有限制作者的视野,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一段对话。达西说:“在乡下,你四周的环境非常闭塞,很少变化。”而伊丽莎白却回答到:“可是人本身变化那么多,你永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这也许正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吧。奥斯汀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其小说独到的地方。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娓娓道来,细水长流,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小女子文学”的特点。无怪乎有人建议奥斯汀换一种写作方式的时候,奥斯汀拒绝道:“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忽然联想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其最受欢迎的几本散文集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无非也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取材也不见得有多广泛多深刻,却如此受亲睐,大概也源于此吧。反映生活的作品即是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英国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反应永恒的人性,普通人的心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评论家们始终把奥斯汀排在勃朗特之前,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在于她的平淡、安宁。更何况有道是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取材虽小,反映的问题却不一定小。这一点下面将谈及。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要内容,自然是吸引读者的。但描写爱情的小说不计其数(言情小说似乎就很多产),要像《傲慢与偏见》这样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称得上世界文学名著而不流俗于一般爱情小说,自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它脱颖而出呢?一部好的小说,内容、情节是非常重要的。《傲慢与偏见》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却引人入胜。读过本书的读者应该对小说开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It is a tru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在英文中in want of 是指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想要;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反映出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与利益的结合,可见作者的目光之透彻犀利,也正应证了前面所说的细微之处却能反映大问题。小说开篇就这样牢牢抓住了读者,接着通过班纳特夫妇风趣的对话,把读者带进一个女儿多得发愁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个家庭家道已经中

心理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影片,虽然没有生死离别,惊险刺激的场面,却以温婉柔和的生活故事带给我们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让我体会到老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影片讲述了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到一所“池塘底学校”,当一名小小的音乐老师。这所学校聚集着许多问题青年,他们搞恶作剧,说谎,偷盗。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面对犯错的孩子,只会惩罚和关禁闭。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些,他怀着仁爱之心面对孩子们,他组建了合唱队,为孩子们谱写乐谱,用音乐的魅力感化和引导孩子们。在马修老师的努力下,打开了孩子们束缚身心已久的绳索,唤醒了冰冷麻木的管教们,他就如冬日后的第一缕春风,给这个学校带来了温暖。他用自己的真诚,用美妙的歌声打开了学生封闭已久的心,重拾童年的快乐与希望。当孩子们为送马修老师而放飞满天的纸飞机时,相信我们每一个观众都会为之感动。这部看似简单质朴的电影,却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和温情。当然这不仅仅是一部书写青春校园的文艺片,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而我们作为未来的一名教师,将会有更多感悟,为我们今后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可以说这是一部不看会后悔,看了还想看的电影,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马修老师给“放牛班”带来春意的故事,让我感触很多。他面对顽皮学生,不像其他管教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只会惩罚他们。而是尽力保护每个孩子自尊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宽容而不失严厉,用他独有的幽默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面对不守纪律,“捣蛋王”头目莫杭治,马修老师没有将犯错的他关禁闭,也拒绝了校长提出的严厉惩罚的建议,而是让他通过帮助别人的方式弥补过错。这样既没有让小莫杭治产生逆反心理,也达到了教育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目的,这样一举多得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马修老师并不把惩罚当做目的,而是真正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我们将来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也要注意这一点,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们,以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挖掘出莫杭治出色的音乐天赋后,马修鼓励培养他,让莫杭治从音乐中找到自信,打开封闭的心灵。他的歌声征服了所有人,也成就了他的梦想,可以说马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信心,让他们更有动力的向前。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赞扬的声音,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即使是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差等生”。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发掘孩子们的无限可能。我们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便能激励他们走向成功。 而佩皮诺,那个执着又有些木讷的小男孩,因为是最小的孩子,饱受同学欺负,性格内向怯懦。但是马修老师的出现,带给他如亲人般的关爱,给他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佩皮诺执意要和马修老师走。与对待莫杭治恩威并重不同的是,马修一直给他鼓励,让小皮诺渐渐开朗起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并且对每个孩子都倾注目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尽量做到不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有所偏向。 这部影片给我最主要的启发在于马修那令人有舒适感的教育管理模式,他充分理解孩子,掌握他们内心世界想法。他给予孩子尊重,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商讨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在教学过程中,马修也展现了他独有的幽默及人格魅力,

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赏析论文(中英对照版本)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婚姻与爱情的平衡 作者个人简介:奥斯丁(1775-1817)英国著名女性女小说家。出生于英国的小乡镇史蒂文顿。父亲是乡村牧师。她没有讲过正规学校,在家由父母指导学习,所受教育大多是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和流行小说。她终身未婚,家境小康,长期居住乡村,生活圈子较狭窄。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6部长篇小说:《理智和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非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诺桑学寺》(1818)和《劝导》(1818)。奥斯丁的小说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描绘了她所熟悉的狭小世界;有资产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她的代小说中没有可怕的祸和重大的矛盾;只有日常生活中的风波和人物之间的喜剧冲突,格调轻松诙谐。她的作品主要是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的描述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她的代表作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其中尢以《傲慢与偏见》影响最大。这部小说表达了她的婚姻观,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结婚当儿戏,小说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语言流畅,机智幽默,深受读者喜受。 背景介绍: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文学中有40年左右没有出现过第一流的小说作家和作品,社会上充斥着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的展现了当时尚无受到资本主义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戏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力和盲目自信等可笑的缺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期。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应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窥探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赏析

心理电影欣赏论文

拥有积极的人生 中文摘要:人生只有一次,将是如飞而去,历史可以重演,生命不可以彩排。人生就像开弓没有回头箭。 如果每一天都乐观,即使有一天死的很惨,但人生几乎是快乐的;如果每一天都是悲观,患得 患失,但有恐惧,结果在生命结束那刻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那我们的人生就如一张白纸。 关键词:积极心理幸福人生电影赏析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遇到困难,有时遇到挫折,有时遇到变故,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然而,有时遇到这些现象时,或心烦意乱,或痛苦不堪,或萎靡消沉,或悲观失望,甚至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但这些表现不能过而极之,否则你会活的很累,活的很不开心,活的很不幸福。人生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所谓积极心态,就是拥有积极的,向上的,宽容的,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 曾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当幸福来敲门》,它描述了主人公对面的穷困的生活压力,人生的种种挫折,事业失败穷途潦倒的生活时,他依然积极追求幸福。只要你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幸福会对你不离不弃,始终伴随在你的周围。或许生活压力让我们疲于奔命,但是只要你拥有积极的心理,你就会发现,生活的一些琐事也能折射出生活的亮点。生活中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一种积极的心态。 电影介绍1981年时的克里斯是一个30多岁,带着一个5岁儿子的医疗器材推销员。他推销的那种医疗器材叫骨密度扫描仪,据说这种骨密度扫描仪比一般的扫描仪照得清楚些,但价钱贵一倍。可惜这种东西很难推销出去。克里斯靠推销这个维持一家的生活,推销出去两台就可以保证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而因为美国的城市车位紧张,他忙于推销随意停车,于是经常被警察抄牌,他为了交清罚款又必须再多推销一台骨密度扫描仪才能保证自己一个月的生活。他的妻子琳达为了与他一起生活养家,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终于妻子捱不住贫穷而忙碌的生活离克里斯而去。结果克里斯要独自一人抚养儿子,每天还得到幼儿园接儿子回家。克里斯在维茨证券公司门口见到一个有钱人,他上前问那个人:“你是做什么的?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人说是证券经纪人。克里斯说证券经纪人,需要不少学问吧?大学生?对方答道:“不一定啊!只要你能处理好数字,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可以了。” 原来那个证券公司门口遇到的人是维茨证券的经理杰。克里斯想尽办法接近杰,终于获得面试成为维茨证券实习生的机会。克里斯终于被杰邀请参加面试,他自我表白自己诚实、勤奋、具有团队精神。他面试的前天晚上因为欠交违章的罚款而在警察局被拘留了一晚,早晨衣着狼狈得象个清洁工出现在面试办公室里。克里斯自我表白:“我就是这样一种人,你向我提问如果我答不上来我就会告诉你我不知道,当我保证我清楚能找到答案,我就会找到答案的人。”维茨证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