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效率品质的提高与对工作环境改善的一些看法

效率品质的提高与对工作环境改善的一些看法

效率品质的提高与对工作环境改善的一些看法
效率品质的提高与对工作环境改善的一些看法

V-cut效率品质的提高与对工作系别: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环境改善的一些看法

学科专业: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

姓名:防化兵

指导教师:特

运日we

2012年06月

1 前言

从1990年到2007年的十八年间,我国的印制电路板生产率年平

均增长25.3%,从2006年开始我们保持产量和销售额的全球第一的地位,而且现在将占全世界的37%---38%.在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我们还

应该看到不足。我们PCB产量和销售额中的三分之二是以不到三分之

一的境外投资企业创造的,许多高端产品和自主研发的专利都在境外

投资企业中,我们的生产效益和日本相差近十倍以上……

站在2012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原材料,用工成本的上

涨压力,我们PCB企业只有通过降低报废率,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来

增加利润。同时为了履行企业责任,我们还应该改善一线工人的工作

环境,增强环境保护与工人的健康安全。

本文以机加部门中V割制程为例对生产制程加以改进,并提出针

对V割产生的粉尘加以合理控制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最终为企业

增加效益,提升企业形象提供良好的指导意见。

2 机加部门的介绍

机加部门属于混合型部门,部门中又分为冲床班,V-cut 班,成品清洗以及OSP 线(Organic Solderanility Preservative 有机可焊性保护剂)。 大型设备有冲床,成品清洗机以及OSP 机;精密仪器包括V-cut 机,V 槽深度测量仪,金手指倒角机。

机加部门中冲床班主要是将已成品的电路板由PNL 冲成SET ;V-cut 班是将SET 中每一Piece 的厚度切至一定厚度,便于客户将SET 上的每一块电路板分开;成品清洗则是将电铣或V 割之后的电路板进行彻底的除污处理;OSP 则是在特定的电路板上加上一层膜,以防其在空气中被氧化。

3 V-cut 操作流程

图 3-1V-cut 操作流程流程图 3.1 查看流程单

注意事项:a 、生产前检查上工序加工是否以完成及流程单上的签名,日期和时间,否则按流程卡管理制度处理;

b 、生产前检查流程单和板子是否送错工序;否则反馈IPQC 处理;

3.2 查看机械图纸 注意事项:a 、根据图纸要求确定待V 割板的割线条数和方向,V-cut 线角度,残厚等;

b 、注意V-cut 线残厚公差,可依连接位大小而调整残厚上下限值; 3.3 测垫片厚度 注意事项:a 、 2刀以上的板子:先计算垫片总厚度=V-cut 线距-胶滚轮厚度 –刀片厚度,后分别测每个组合垫片的厚度值是否符合精度要求;

查看机械图纸 测垫片厚度 测刀片直径

安装刀片和滚轮 安装垫片 安装主轴 调整上下刀尖对准度

调整定位挡板位置

放板 检板 检查V-cut 出刀口 测V-cut 残厚 已V-cut 板摆放 填写首件记录,便于后续查阅

查看流程单

b 、1刀的板子:不需考虑垫片大小和数量,只需将V-cut刀片尽量居中安装在主轴上;

3.4 测刀片直径

注意事项:a 、检查刀片是否崩角,缺齿,严重磨损等现象;

b 、测V-cut刀片时,d < 51mm(大刀片)或d < 39.5mm(小刀片)时,刀片做报废处理;

c 、安装时,新旧不可混用,以免导致深度不一;取放刀片小心,以防损伤齿轮;

3.5 安装刀片和滚轮

注意事项:a 、根据刀数,从主轴一端套入刀片滚轮,住刀片两侧都需装一滚轮保护;

b 、装前检查滚轮是否灵活,胶圈是否老化,滚轮上是否有胶迹,否则更换。主轴拆下前,在有齿轮的主轴端插入“n”型垫片;

c 、上主轴刀齿向前,下主轴刀齿向后;

3.6安装垫片

注意事项:a 、刀片间套入计算好的垫片,优先顺序:50mm,30mm,20mm;

b 、用完零件后归入原位,新旧零件应分开;

c 、轻拿取放,以免影响精度;

3.7安装主轴

注意事项: a 、装好的主轴放入“u”型槽,抽出“n”型垫片;

b 、装刀时切记V-cut机已按下紧急停止开关;调整传动胶辊下左右两边之平衡螺丝支撑高度,确保前进时平衡;

3.8调整上下刀尖对准度

注意事项:a 、取试刀板进行V割,根据上下刀尖对准偏差,调整主轴旁的微调螺丝进行对准上下刀尖;方向控制:顺时针方向旋转,主轴左移;逆时针方向旋转,主轴右移;

b 、一般上下刀尖对准度最佳控制公差+0.05mm;V-cut刀角度30度(公司标准),角度公差+5度;调试刀板的边缘应光滑平整,方便检查刀尖对准度。

3.9调整定位挡板位置

注意事项:a 、取2块板分别放于放板处和出板处成“八”字型进行V-cut 刀尖与板子V-cut线位置对准;

b 、对准后可锁紧定位挡板旁的螺丝;

c 、调整定位挡板旁的前后微调螺丝,确保板子自然前进;

3.10放板

注意事项:a 、取一板放板V割进行首件检查,戴手指套。检查进刀区有无胶轮印或擦花,露铜;

b 、板与板间距至少1cm,不可叠板;

3.11 检板

注意事项:抹去粉尘,检查板子是否严重V偏,露铜,擦花,撞板角,V 槽粗糙。

3.12检查V-cut出刀口

注意事项:a 、无特殊要求,残厚=成品板厚的1/3;

b 、用10X刻度镜检查上下刀尖对准度,误差+0.05mm内;

c 、V-cut线位置偏移公差在+0.10mm内;

3.13测V-cut残厚

注意事项:a 、残厚公差控制在+0.10mm内;

b 、小心操作,防止操作时擦花板面;

3.14已V-cut板摆放

注意事项:检查好无漏V割的板子,用规定的蓝色胶框摆放整齐后转序;

3.15 填写首件记录,便于后续查阅

公司标准:大刀片:直径51mm,厚2.4mm,大滚轮厚12mm;

小刀片:直径39.5mm,厚2.4mm,小滚轮厚10mm;

4 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4.1 漏V-cut

漏V-cut即是在需要进行V-cut的地方没有进行应有的V-cut。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操作员自身原因:a 、操作员安装V-cut刀具时需使用一块板作刀位参考,最终该板被误放入已V-cut板中;

b 、操作员试刀的板没仔细检查或未重新V-cut,混入已V-cut板中;

c 、为方便检查,操作员,抽查员用来V-cut 的板和已V-cut的板作比较最终混板漏割;

d 、不看图纸批量性漏割;

e 、因同SET板割刀数较多在分刀割时方向没排好;

○2外因:现场标识不清,V割组和上工序交接不清;

○3解决措施:调刀时只许拿五块以内的板调刀;进行V-cut一部分板子之后,对照图纸进行检板,确保无漏V-cut;

4.2 V-cut偏位

V-cut偏位是指实际V-cut线路与所要求的V-cut线路出现偏差,导致板子不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调刀时未把螺母调节平衡,挡板上的固定螺丝松动,刀轴移位,板子本身偏,传送棒不平衡;

○2解决措施:固定螺丝不可固定在平面上,必须在凹面,调刀前挡板必须很容易左右推移确保螺母调节平衡;

4.3 上下刀深度不均

上下刀深度不均是指V-cut完成之后同一条V-cut线不同位置残厚不一样。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上下刀片,滚轮上胶带新旧不一,传送棒位置未控制好,刀轴,轴承磨损严重;

○2解决措施:刀片,滚轮分类使用,可通过调整传送棒来调节上下深度,定期检查,更换刀轴,轴承;

4.4 V-cut跳刀

V-cut跳刀是指V-cut完成之后同一条V-cut线有的部分没有V-cut痕迹。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操作员装刀时右边压紧螺丝打的较紧,当退松移位螺丝后,刀轴并没有及时弹回,在V-cut过程中,因机器振动,刀轴回位,产生此现象;

○2解决措施:装刀时,根据V-cut板深度选刀,深度深,选刀片则要新一点;

4.5 V-cut定位划伤

V-cut定位划伤是指进行V-cut时由于定位挡板面才粗糙,使板子在V-cut 过程中出现板面有划伤的现象。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定位挡板面粗糙;

○2解决措施:检查挡板面是否光滑平整;

4.6 V-cut伤铜

V-cut伤铜是指在V-cut过程中电路板上的铜箔部分被刀片通过,导致露铜现象。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V-cut线不直或间距太小;

○2解决措施:a 、调整定位挡板螺母使V-cut线直;

b 、查看工程书看V-cut线间距是否偏小;

4.7 线路板上有滚轮胶印

线路板上有滚轮胶印是指V-cut过程中由于胶轮的转动导致V-cut完后的板子上有胶轮的印迹。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V-cut过程中由于板子与胶滚轮接触紧密,使得板子在传送过程中与胶滚轮产生摩擦,从而产生此现象;

○2解决措施:装刀时将胶滚轮用胶带缠住,避免胶滚轮与板子直接接触;

4.8 V-cut残厚不达要求

V-cut残厚不达要求是指V-cut后的板子的残厚超出了要求的范围。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如下:

○1原因:V-cut机的固定螺丝过紧或者松动;

○2解决措施:a 、板子残厚比要求标准大,则应该将固定螺丝轻微的调紧;

b 、板子残厚比要求标准小,则应该将固定螺丝稍微的调松;

以上都是针对具体操作员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的的处理方法来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板子数量多,造成操作员压力大,从而减少检查板子的次数,加上QC的工作量大,人手不够等因素,经常会有漏V-cut,伤铜,V偏等不良板子流入下道工序,造成本部门的报废率居高不下。怎样解决此类问题,进而降低本部门的报废率呢?下面来谈一下我自己的见解。

5 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产品品质的一些看法

我所在的机加部门V-cut班有五名操作员,其中两名操作员的工龄都在两年以上,这些老师傅们无论是在装刀速度,V割速度,还是现场解决突发问题的反应能力都是其他员工无法相比的。但是当待V-cut的板子数量繁多,赶工期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在如此大的压力下范很多低级错误,从而为本部门的报废率做“贡献”。想要解决这种问题,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所创建的“泰勒制”。

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最合适的劳动工具。这就是“泰勒制”的基本思想。

现在我们将工人的劳动分解为不同的作业,再将这些作业分解为不同的动作,并对每一动作进行分析。从而我们可以清楚的将每一动作所花费的时间划分为三类,这种划分对每一次劳动优化都是必需的。直接生产时间:即每一工人花费在严格的产品转化上的操作时间,如进行V割的时间;间接生产时间:即工人执行那些严格说来不改变产品形态但又是产品转化过程所必需的操作时间,如V-cut操作员俯身取板子的时间;闲置时间,即工人执行与产品转化完全不相关或不必要的操作时间,即在没V-cut的板子时,工人在等待送板子的时间。

我们将第一种时间称为Hp,第二种时间称为Hi,第三种时间称为He(这是需要消灭的时间)。这样,如果我们将工人特定的工作时间段定义为H,就会得到下面的等式:

H=Hp+Hi+He

这种分解的目的是将工作时间区分为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非生产性时间可以被清楚,从而生产作业可以需要更少的时间。这样,一项作业所占用的时间就变成下面的等式:

H=Hp+∈

∈代表最小量的额外工作时间。这一公式是每一次劳动优化的依据。例如,我们以V-cut的动作当中之一的取板为例加以分析,当操作员进行V-cut 的时候,他不得不经常弯下腰去胶框中取板,排序,而当有人专门帮他取板,排板的时候,他的先前那些动作会变为无用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动作被优化和减少了。以前用于弯腰和直起身来的能量,现在可以被用来提高动作的强度和速度。由此我们可以轻松的增加V割的数量,以及减少不良板的出现。

优化经常包含减少迂回的,间接的生产性工作,这些工作曾经是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而“科学劳动管理”努力使之成为不必要的。通过这种方

式,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总时间H就必须无限接近“真正”增加商品价值的直接生产时间Hp。劳动优化和去除部分无用时间的事实使生产时间可以得以削减,因此,采取这一措施的工厂可以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另外通过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生产力的最大改善均起源于分工。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综上所述,现在我把V-cut班的操作员分别用字母代替,即A,B,C,D,E (A,B为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其中A是组长。C的工龄次之。D,E的工龄最小)。将A,E分为一组,B,C,D为一组。实际操作中,BCD为V-cut 的实际实施者,AE则负责其他两台机器的装刀,以及拆机。并在V-cut前进行板子的排序,放板,以及V-cut后的收板,检板和送板。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AE搭配的过程中,新员工E在A 指导下,可以很快掌握装刀,调刀的操作方法。而且E还可以了解一些V-cut过程中使板子报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BCD在实际操作过程中,B一般负责对小于0.8mm的板子进行V-cut。C由于经常漏割,所以AE的频繁检板是必须的。

为了减少员工的疲劳程度,以及提高每一员工的劳动素质,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让A替换B,让E与C或D进行替换。这样在保证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前提下,还可以促进员工的技能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大大缩小非生产性的时间,从而提高产量。经过高密度的检板,又可降低不良板的数量,保证了产品品质。为了证明我这一想法,让我们结合V-cut班五月份的产品报废走势图来进行说明:

图5-1 五月份V-cut班报废趋势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第10,16,17,20,21,22,23,24这些天的报废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由于这些天的板子的订单量少,所以我只在这些天对我的想法进行了验证,从中我们可以证明我的思路基本正确。通过科学的规范管理及合理的分工,报废率大大降低了,从而保证了线路板的品质。

只有在规范的操作,严格的要求,合理的分工之下,我们才能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电路板,最终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

6 工作环境改善的一些建议

随着国内PCB产业的快速发展,由PCB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如何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进而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这是PCB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PCB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V-cut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声污染,尤其是在没装空调的情

况下,“风扇一吹,粉尘满屋飞”。导致员工的工作环境中粉尘的浓度显著增加,尽管劳动者戴有防护口罩,但在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环境下,加上口罩的不严密性,终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劳动体内,时间一长,职业病在所难免。怎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保证有效的清扫。每一种板子在V-cut完毕后,对工作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清扫,使粉尘不沉积,提高工作台整洁度。生产环境内的粉尘浓度,常与清扫制度有关,故应注意环境的清洁工作,推行实施清扫能有效降低粉尘浓度;

二,在V-cut班装中央空调。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的同时,可以消除“风扇一吹,粉尘满屋飞”的现象;

三,在V-cut机的进板口,出板口以及防尘罩的合适位置,根据刀片的转动方向来安装大小合适的挡尘纸。从而降低V-cut过程中粉尘“乱飞”的现象;

四,为员工提供防尘眼镜和防尘口罩,并严格要求员工规范穿戴。在有粉尘的环境下,粉尘会与眼睛分泌物相融合,最终会有部分进入眼睛,长时间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危害可想而知,因此防尘眼镜是不可缺少的。

7 结束语

通过对泰勒制和专业分工的优势的介绍,提出了自己对提高V-cut品质产量的一些见解,希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PCB企业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其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对此我们还应该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努力改进,并最终为PCB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致谢

本论文是在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和

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直到论文撰写的这一整个过程,我所在部门的各位师傅们以及王金来老师以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清晰的思路,自始自终给我以耐心的指导,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论文写作。尤其是王金来老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受益匪浅。故借此论文完成之际,对王金来老师以及V-cut班的各位师傅表示深深的感谢。

与此同时,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学校对我的栽培,以及所有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尤其图书馆的管理员殷切的关怀,使我在大学期间能够掌握充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并且了解到很多其他诸如社会科学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完成本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且还要深深感谢在此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给予我及时帮助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 E.S.伯法著,孙耀君译. 生产管理基础[M].

[2] 亚当?斯密著. 国富论之分工理论[M].

[3] 王龙基. 强大的思考[N]. 印制电路信息报,2012-3-13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