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浅析.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浅析.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浅析.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浅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浅析

----以南昌市东湖区刘将军庙社区为例

(外文):The General Analyses of Current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 Neighborhood

—— Taking General Liu Temple Community of

Donghu District in Nanchang City as the example

院(系): 法 学 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学生姓名: 王 新 荣

学 号: 20050026

指导教师: 陈 雪 娥

2009 年 4月 30

目录

1.引言 (1)

2.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 (1)

3.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5)

4.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8)

5.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议与对策 (11)

6.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调查问卷 (14)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浅析

——以南昌市东湖区刘将军庙社区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变动的加剧以来,人们惊呼人际关系的淡化。在这种宏观社会背景下,了解城市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改善人际关系现状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南昌市东湖区刘将军庙社区邻里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首先阐述了所要研究的问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再了解当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然后进一步分析当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不和谐,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南昌市东湖区刘将军庙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从而为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社区环境;变化;对策

1.引言

社区作为人们居住生活的重要结构层次,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邻里关系是社区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日益被各方面各层次的工作者所认识,社区邻里关系不仅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更能反映出社会成员的整体精神状态,反映出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作为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邻里关系曾经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时代的变化使城市社区传统邻里关系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似乎已经体会不到这种关系的存在,淡薄和冷漠充满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急剧变迁的年代,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区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城市居民的邻里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正确、有效、合理的应对这些变化,引导城市居民进行良性的邻里交往活动?因此,研究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是一项迫切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2.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

2.1研究背景

邻里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群体。邻里群体具有日常生活的守望相助、对儿童进行教导与看护等基本的社会支持功能。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素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说法,即是强调邻里群体在日常生活方面的社会支持功能。对个体而言,邻里是社会成员与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发生联

系的最重要的“管道”之一;对社会而言,邻里组织往往又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整合手段。因而,邻里关系一直引起理论界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共同关注。在党和国家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文件中,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被认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①。

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区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社会流动性增多。同时,商品住宅套间成为家庭单位的社区结构,左邻右舍没有任何亲缘、业缘关系或交往历史,使得传统的邻里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以沃斯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在现代社区里,由于人口的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以及对正式组织的依赖,使得在传统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亲密的首属关系削弱了②。家庭关系趋向表面化、肤浅化,甚至最终成为一个“同居的场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同亲属之间的联系和义务,初级社会关系衰弱。邻里关系——这种在早期社会学思想中被认为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因城市人经常性的搬迁而受到破坏③。因此,对我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2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城市拆迁和老城区重建的进行,南昌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格局和模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种快速的大规模的社区演变和社会变迁背景下,南昌老城区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基本特点?其内涵及功能有什么样的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从一个角度透视城市社会变迁,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和谐社区建设,对于落实南昌城市发展新的总体规划,把南昌建成“宜居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该论题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弄清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加深我们对于邻里关系的认识;可以深入研究出现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的原因,进而从中找出改善邻里关系的对策;有助于我们对人际关系和社区建设的研究,改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对于该论题的研究呼吁人们改善邻里关系,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

①安云风.北京人的邻里关系[J].北京观察, 2001 (9).

②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

③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推动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从而最终达到“通过认同而达到的推广”或“通过理论而达到的推广”①的效果。

2.3.1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此次调查以居住在南昌市刘将军庙社区的18岁以上的南昌市民,调查的抽样方式是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先从刘将军庙社区的55栋居民楼中随机抽取20栋,再按照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栋中抽取10户,然后从每户中随机抽取一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城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将楼房分为多层单元楼房、高层公寓、平杂房、筒子楼(公用厨卫)四类,如果在第一次抽取到某类楼,在下一次抽取中先排除这类楼,在其他类中抽取,随后的抽样依此类推。同时,为了使样本不至于过于集中在某个性别上,在抽样中控制了性别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的比例上。最后采用统一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调查于2008年11月实施,共发送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2.3.2研究变量

本研究的变量分为三个部分:自变量为业余爱好、邻里认同感和邻里熟识程度;因变量为社区中居民间的交往情况,即以邻里关系为代表指标的效果;第三部分为控制变量。各个变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如下:

(1)业余爱好、邻里认同感和熟识度(自变量)

业余爱好表现为受访者空闲时间的活动类型;邻里认同感表现为受访者是否愿意与周围邻居来往和受访者自己认为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熟识度表现为对邻居家里情况的熟悉程度,共有四个题目:共有几个人;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个人性格特点。然后分为完全清楚、大部分清楚、小部分清楚、不清楚四个选项让受访者在符合自己的情况下选择并进行赋值:1代表完全清楚,2代表大部分清楚,3代表小部分清楚,4代表不清楚。按照赋值得分的结果,得分越低,邻里熟识程度越高。

(2)邻里关系(因变量)

邻里关系指在社区中邻里之间的交往情况,表现为邻里互动程度,共有十个题目:当您遇到邻居时,是否经常打招呼;您是否经常帮邻居捎带东西、收发报纸信件;您是否找邻居家借过东西;当您需要钱应急时,是否找邻居帮忙;您是否找过邻居临时帮忙照看自家小孩;您是否找过邻居临时帮助照顾自家老人;当您感到孤单时,是否经常找邻居闲聊;您是否经常跟邻居聊那些让您非常心烦和失望的事;当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①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是否经常找邻居帮忙;您是否会到隔壁邻居家里串门。然后分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四个选项让受访者在符合自己的情况下选择并进行赋值:1代表经常,2代表有时,3代表很少,4代表从不。按照赋值得分的结果,得分越低,邻里关系越好。

(3)受访者的人口社会背景资料(控制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在年龄上的分组情况:18-35岁为青年,36-55岁为中年,56-70为老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在岗情况、职业状况、月收入、住宅类型。

2.3.3概念界定

(1)城市社区

所谓城市社区,指的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且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以特定的自然地理位置及其他社会因素为条件,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基础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的基本特点是:①人口居住聚集且稠密,其来源和成分构成也较为复杂,异质性强;②社会及经济活动比较频繁,活动形式也趋于多样化;③各种制度、信仰、语言复杂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④各种群体和组织众多而复杂;⑤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不甚密切,人际关系广泛而松散;

⑥政治、思想、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信息流量大①。城市社区的发展,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城市化进程日渐加快且呈扩展的趋势。城市社区的概念与城市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城市社区,但是一个具体的城市社区则既可能是一个城市,也可能是包括若干个相邻的城市的一个城市带,或一个包括中心城市及其卫星城镇在内的大都会;而且,一个大的城市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城市社区②。

(2)邻里与邻里关系

所谓邻里,《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是:“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因而,邻里关系就具备了以下基本特征:①地域特征。它是依靠地域这个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一个初级社会群体。②社会特征。它是指家庭之间存在的交往,在没有任何公共设施的最简单的邻里中,其主要社会交往就是相互往来和相互协助;而在较复杂的邻里中,其社会交往的内容就更为间接和广泛。③心理特征。对邻里关系与邻居

①周运清.住宅社会学导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②陈一筠.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M].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6.

角色的认同,实际上是对这种社会关系内含的特有行为模式和规范的遵从①。公共设施将邻里的这种认同感物化,反过来,邻里的这种认同感又使得邻里间建立的非地域因素的社会关系得以维持和强化。具体说来,邻里关系主要发挥着五种功能:①生产互助功能。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还是采用手工和体力操作,因而街坊邻里的各种形式的换工现象十分普遍。②生活服务的功能。邻里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家庭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服务。如照顾小孩和老人、交换某些剩余产品,相互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和传授生产、生活经验。③社会化的功能。传统习俗在邻里的日常交往中不断积淀和发挥影响,使得对于社区内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自觉地成为邻里间的义务;同时,作为一个社区成员,就会努力接受并适应它的文化、规范和变化。

④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功能。空间的接近性是为邻里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共同的角色“邻居”则淡化了成员间的社会角色、并舒缓了由此所带来的角色扮演压力,使得成员间能够畅所欲言;特别是邻居群体的异质性较大时,信息及其交换渠道就越多样化,从中获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⑤社会控制与整合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舆论和正式的公约维持着邻里间的交往规范,从而对社区起到整合的作用②。

3.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3.1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男性97人占调查总数的52.7%,女性87人占调查总数的47.3%,18-35岁的青年人为64人,36-55岁的中年人为66人,56岁以上的老年人为54人。南昌市刘将军庙社区居民空闲时间活动最频繁的三项活动是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电脑(上网),所占比例分别为70.7%、63.0%、45.1%。受访者的文化程度表现为小学及以下的占9.2%,初中的占17.9%,高中(中专、职高)的占33.2%,大专的占12.0%,大学本科的占17.4%,研究生以上的占9.2%(如下图1)。住处附近认识1-5户人家的占23.6%,6-10户的占24.7%,11-15户的26.6%,16-20户的占15.6%,20户以上的占9.5%。由此可以看出,该社区大部分居民对附近邻居不大熟悉。

①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②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在受访者主观方面,觉得在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的帮助一般的受访者最多,其比例为34.8%。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觉得邻里关系为一般,其比例高达55.4%。由此可以判断,该社区邻里之间的作用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邻里关系也在渐渐疏远了。

3.2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

3.2.1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

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更深层次社会互动的基础。在调查中,设计了“是否知道邻居家共有几个人”、“是否知道邻居的名字”、“是否知道邻居在哪里工作”、“是否了解邻居的个人性格特点”4个依次递进的指标,来测量邻里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如表1) 。

从表1的调查数据显示,19.9%的被调查者“不太清楚”或“不清楚”邻居家有几个人;而超过三成(36.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邻居叫什么名字;超过六成(63.8%)的被调查

者不知道邻居在哪里工作;超过八成(82.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邻居的个人性格特点。这说明,南昌市东湖区刘将军庙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在总体上呈现表面化和浅层次的特点。

3.2.2邻里之间的认同感

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愿意与周围的邻居来往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居民表示邻里交往意愿“一般、无所谓”,其比例高达44.6%。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表示“比较愿意”和“很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1.0%和15.2%。从所研究的城市社区样本来看,认为邻里交往中应该“经常来往、经常串门,有困难时互帮互助”的被访者最多,比例为48.9%;其次为赞同“见面时打打招呼、闲聊几句,有点头之交”的被访者,其比例为37.0%;随后,依次为“好得像一家人、不分彼此”,“自扫门前雪、没事一般不来往”,认同者比例都为7.1%。这说明,该社区邻里之间的认同感偏低,但也存在不少居民对于理想中的邻里关系还是比较憧憬的。

3.2.3邻里之间的互动情况

调查显示,“当您遇到邻居时,是否经常打招呼”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分别为57.4%、30.4%、10.2%、2.0%;在回答“您是否会到隔壁邻居家里串门”的居民中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分别为6.2%、18.8%、15.6%、59.4%;在回答“您是否找过邻居临时帮忙照看自家小孩”居民中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依次为4.3%、10.3%、40.2%、45.1%;在回答“您是否经常跟邻居聊那些让您非常心烦和失望的事”居民中表示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的比例依次为3.6%、19.2%、23.9%、53.3%。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该社区大多居民在邻里之间的互动情况表现为浅层次上的交往,而在深层次上的交往就相对缺乏。

3.2.4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通过上述对南昌市东湖区刘将军庙社区邻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有日益淡化的趋势。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 其较强的独立性要求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从而导致对自我空间的关注和对他人事物的冷漠, 邻里之间的交往也日趋表面化、形式化。

时代的变化使得空间形式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城市社区传统邻里关系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1)城市邻里规模较小、熟识度偏低。居民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不是很深,从总体上而言,邻里关系呈现表面化和浅层次的特点。(2)人与人之间互助意识淡化,表现为社会冷漠。 (3)城市邻里互动频率大幅下降,邻里交往趋于表面化。邻

里友善较多地体现为点头之交式的客气,邻里信赖则是出于对社区规范与公共道德的遵守,邻里间的方便感源于现代城市功能的优化,而非对城市邻里关系的褒扬。

4.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应用Compute命令创建熟识度和邻里关系这两个新变量,赋值得分的结果体现这两个变量。其次,应用Recode命令将其重新编码,使熟识度由高、低来体现,邻里关系由好、差来体现,从而使熟识度(1代表低,0代表高)和邻里关系(1代表好,0代表差)成为1与0“二分”数值型变量。由于数据采集和输入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因此,不能急于为寻找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仓促上阵,先运用SPSS的数据检验技术来考察数据的真实性①。通过使用Frequencencies过程和Explore过程检验数据,找出数据存在的差错并进行改正,然后进行相关的分析。

4.1影响城市邻里关系的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住宅类型与城市邻里关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SPSS中的Correlations技术,分别测量出这些相关变量与城市邻里关系的相关系数与显著性水平(如表2)。

表2 各相关变量与城市邻里关系的相关情况

(1)从表2可知,年龄与城市邻里关系之间的相关系数呈现较强的正相关(0.536),而且该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0.000<α值0.05,是极其显著,即居民的年龄越大,其

①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6-77.

邻里关系会越好。

(2)从表2可知,性别、职业与城市邻里关系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069和-0.123,而且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依次为0.352和0.09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因素对于城市邻里关系的影响力极弱,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从表2可知,文化程度与城市邻里关系的相关系数呈现较强的负相关(-0.552),该系数的显著性水平0.000也极其显著,表明学历越低者,其邻里关系会越好。

(4)从表2可知,婚姻状况与城市邻里关系的相关系数是0.126,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是正向关系,故可以认为婚姻状况越接近于社会常态,邻里的融洽度越高。

(5)从表2可知,住宅类型与城市邻里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343,而且该系数的显著性水平0.006<α值0.05(足够显著),说明住宅类型对城市邻里关系具有很大的影响。

4.2城市邻里关系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用Binary Logistic命令对在岗、熟识度与邻里关系做二分逻辑斯蒂克回归分析,其中有价值的结果见表3和表4。

表3 模型正确率

从表3可知,模型的正确率为85.9%,所以模型基本合格,可继续观察图表4。

表4 回归的预测模型

从表4可知,回归的预测模型为:

邻里关系好的概率指数Z=-20.071-1.735*在岗情况+20.959*熟识度

因此,若一位失业的熟识度高的居民的邻里关系好的概率指数

Z=-20.071-1.735*0+20.959*1=0.898

则这位失业的熟识度高的居民的邻里关系好的概率为:

prob(Z)=1/(1+e-Z)=1/(1+e-0.898)≈0.65>0.5

所以,通过预测结果看,这位失业的熟识度高的居民的邻里关系可能好。

4.3结论

通过上述相关变量的分析和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导致城市社区传统邻里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4.3.1社区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传统邻里关系发生变化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空间的分异与重组成为趋势。我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高层建筑,使得社区的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开发商在尽可能提高建筑容积率以及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居住建筑内部公共交通部分的面积,使每家每户的建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紧密”却不能真正地拉拢住户的距离,关门之后就是自己独立又私密的空间。孩子们出门就是楼梯,根本没有可以玩耍和逗留的空间;老年人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只能在电梯里面与邻居简单的寒暄几句。空间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随之相应的是,许多历史上生成的邻里关系被中断,而一些新型社区中邻里关系正在重构,因此,城市空间的变化使传统邻里关系发生变化。

4.3.2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邻里关系发生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工作上,必然导致休闲时间的减少,早出晚归的紧张生活往往让人忽视了个人与家人、邻居的交流。即使拥有闲暇时间,这些时间也会更多地被运用在家务、娱乐、深造等诸多方面,同样不利于传统邻里关系的保持与继续。社区生活设施的完善化,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困难都可通过社区及社会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来解决,而不再需要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这在客观上减少了邻里之间交往的机会①。通讯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摆脱了面对面近距离的要求,人们日常的交往对话范围不再限于身边的人、家人和邻居,可以轻松地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随意交流、对话②。许多人沉迷于电话、网络等

①白得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77 -78.

②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2000,(2):63-65.

方式与远方的人的交流活动,必然忽视对身边人的交往活动。信息网络的发展,丰富了获取信息方式的途径。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吸引了许多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使用,使人减少出门的机会。

4.3.3人的情感意识变化导致传统邻里关系发生变化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在人类生活的任何时期、任何社区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多少已有所异化,个人的意识强化了,可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却弱化了。这是由于城市社会的家庭生活越来越技术化和高科技化,家庭困难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由于社会分工决定的某些问题只有具有专业技能者才能完成。如家庭装潢、家庭用品维修等,求助邻里往往是于事无补,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员和专业组织。另外,人们交往理性化。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领域的大变革,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人们交往方式就是其中之一。人际交往的感情因素更多地被理性因素所替代。

5.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议与对策

5.1社区文化建设要为居民提供相互交流的载体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实施“素质工程”,建设人文型社区,这是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精神保证。良好的社区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不仅可以沟通社区成员间的感情,进一步改善邻里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为此,社区可以将居民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工作单位、身体状况详细记录在案,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领导班子,并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定时定期发动家庭参加慈善活动,举办烹饪、插花、茶道之类的学习班,以自愿形式组织野外春游、秋游活动,开展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举办“我爱我家”、“我爱小区”等征文活动等。

5.2社区环境建设要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的场所

提供相应的社区空间与外部环境,创造适宜的活动机会,促进社区居民的相互认识和人际交往,可以为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提供物质保障。在现代城市中,原来的居民大院逐渐被楼房单元的结构所代替,而且居民流动性加强,相互间的陌生与戒备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城市社区的规划与设计上,不仅要加强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还要为社区居民创造共同活动的机会,建立居民之间的情感网络,以消除城市生活的封闭性带来的

隔离感。如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的、定期在社区邻里之间举办符合本社区特点的“邻居节”活动。

5.3社区居民个体要正确处理好邻里关系

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每个市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俗话说:“低头不见抬头见”,道出了邻里关系的密切程度。作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区中的居民,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尽职尽责,正确处理好邻里关系。首先,居住环境应保持安静。在使用音响等设备时,要掌握好音量,以免影响上夜班的邻居休息。平时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任意打闹。其次,共同爱护居住地的公共部位。保持整洁,不要乱抛垃圾杂物;住在楼上的居民,不可随意向楼下倾倒污水、杂物;平时浇花、晒衣服时注意不要让水滴到楼下晒的被子上,不要随意拍打棉胎或衣物,以免弄得灰尘飞扬;要固定好放在阳台上的花盆等物品,以免被大风刮落,发生意外事故。再次,邻里之间应加强团结,互相帮助。谁家有困难,应伸出援助之手。如发生矛盾,应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因此,我们每个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主动关心天天见面的邻居,这也是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基本前提。

6.结束语

目前众多学者对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却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1)如研究对象的模糊性。在学术性的和普及性的论著中,邻里和社区通常作为同一的术语出现;(2)研究内容的分散性。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较多,而对于宏观影响与微观互动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3)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文献法、实地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运用较多,即使使用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也还存在着规范的问题。本文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得了南昌市东湖区李将军庙社区邻里关系的有关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笔者来说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在一些方面做了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江西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科学发展观大学生读本[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2] 安云风.北京人的邻里关系[J].北京观察,2001,(9).

[3] 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

[4] 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5] 周运清.住宅社会学导论[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6] 陈一筠.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M].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86.

[7] 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8] 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9] 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6-77.

[10] 吴圣苓等.邻里关系:衡量社区精神状态的标尺[J].社会,1997,(6).

[11] 白得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77 -78.

[12] 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2000,(2):63-65.

[13] 胡秀萍.浅析现代住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98-199.

[14] 蔡海飞.城市社区现代邻里关系的构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4-5.

[15] 王莉彬、韩春雨.论和谐社区建设中邻里关系的重建[J].法制与社会,2006,(9):219-220.

The General Analyses of Current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Neighborhood

——Taking General Liu Temple Community of Donghu District

in Nanchang City as the example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changes aggravating, people have exclaimed the desalination of personal relation- ships. In such a macro-social context,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neighborhood of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survey results of personal relation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is text will adopt the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survey results of community neighborhood of General Liu Temple, East Lake District, Nanchang City, and then use the SPSS Software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First of all, stat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issue to be researched, together with the purpose and means of researching;Secondly, getting a knowledg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community’s neighborhood; After that further analyzing the disharmony of the current urban community’s neighborhood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esalination of neighborhood; Finally, drawing some conclusions through sampl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of General Liu Temple, East Lake District, Nanchang City so as to provid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community’s neighborhood.

Key wor ds:urban community;neighborhood; community environment; change; countermeasures

附录: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__

1、您的年龄:______岁

2、您的性别:______

(1)男(2)女

3、您的文化程度:______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中专、职高)(4)大专

(5)大学本科(6)研究生及以上

4、您的婚姻状况:______

(1)未婚(2)已婚(3)离异(4)丧偶(5)其他_____

5、您目前的健康状况:

(1)很好(2)比较好(3)一般(4)较差(5)很差

6、您目前是否在职、在岗?______

(1)是(2)否

7、您目前的职业状况为:(内退、下岗、退休、待业或失业者请选择内退、下岗、业或失业以前所从事的职业——

即您最后一份工作的职业) ______

(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2)专业技术人员(3)企事业单位职员

(4)商业、服务业人员(5)私营、个体经营者(6)工人(7)其他___

8、您目前的月收入(含工资、津贴)在下列哪个范围内?______

(1)没有收入(2)500元及以下(3)501—1000元(4)1001-1500元

(5)1501—2000元(6)2001—2500元(7)2501—3000元(8)3001元以上

9、您家住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子?______

(1)多层单元楼房(2)高层公寓

(3)平杂房(4)筒子楼(公用厨卫)

10、空闲时间您主要干些什么?______

(1)种花养草(2)打牌(麻将)(3)看电视、听广播(4)读书看报

(5)电脑(上网)(6)泡吧和参加聚会(7)串门聊天(8)其他___

11、您在住处附近大概认识多少户人家?______

(1)1—5户(2)6—10户(3)11—15户(4)16-20户(5)20户以上

12、您是否愿意与周围的邻居来往?______

(1)很愿意(2)比较愿意(3)一般、无所谓(4)不太愿意(5)很不愿意

13、您认为,邻里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______

(1)好得像一家人、不分彼此(2)经常来往、经常串门、有困难时互帮

(3)见面时打打招呼、闲聊几句,有点头之交(4)各人自扫门前雪、没事一般

14、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邻居对自己的帮助______?

(1)几乎没有(2)较小(3)一般(4)较大(5)很大

15、总的来说,您与邻里的关系如何?______

(1)很不好(2)不太好(3)一般(4)比较好(5)很好

16、您对隔壁(或对门)邻居家里的下列情况清楚吗(每行选一个格打勾)

17、请根据您家的实际情况,在下列每行中选择一项打勾。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谢(赠礼品)!

祝您生活安康、顺心如意!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 年级专业:11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浅谈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内容摘要】2011年最受公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次是:房价,物价,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腐败问题,住房改革,社会道德风气,教育改革,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就业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首次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连年位居关注度榜首也都有涉及到社会道德问题。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社会道德,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已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有人说:中国是经济巨人,道德侏儒。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跻身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榜前几位,但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总令人难以接受,全国范围内经常有一些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发生。面对种种呼声,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应该怎么解决。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象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道德风气令人担忧。2011年春天“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开始屡见于媒体,十月份“小悦悦事件”将有关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舆论推向高潮,还有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公民在道德方面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中国社会道德现状 1.基础礼貌的认知水平提高,但礼貌意识仍然偏低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对基本礼貌知识了解甚多,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对应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偏弱,不讲礼貌、不注意礼仪的行为随处可见。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时忧心忡忡,但知行脱

我国的党政关系

我国的党政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党政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党,而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的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因此而变成了各级党的一把手的个人领导。本文通过对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分析认为,党政关系规范化是党在新时期面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关系体制的变革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党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的途径在于党和政之间关系的法治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党在政府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政关系体制党政分开 一、我国党政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现存的党政关系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是党把自己混同于国家政权机关,包办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以致党的组织国家化、行政化。 我党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党在革命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威信。这是我党取得政权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这也同时导致党容易包办社会生活的一切,将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包揽在自己手中,这导致党政不分体制最终形成。同时,这种体制也是在经济建设的快、慢之争中,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控制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党必须建立一个权力集中的指挥中心,这种权力集中的指挥体现在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系上,就是党的权威远远大于政府的权威。关于党政关系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也曾经酝酿要求进行规范,要求改变常常以党的名义下达命令的习惯。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威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能够及时自觉地改变这一习惯,相反还加强了这一习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了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党的组织和党的各级干部走到了国家政权的前台,党直接掌握政权,执政党代替政府和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行一元化领导,最终形成“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从此,我国政治生活中以党建政的党政关系最终演变成了典型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党政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一元化领导被无限制地发挥以至于党统领一切,有党无政、有党的政策而没有国家的法律。这种极端化的政治状况,严重窒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党的一元化集权式领导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反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决定了党的工作方式尤其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也为党政关系的合理调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传统的党统一切的党政关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消失,并为新型的党政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内在驱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调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当代中国农村“两委”矛盾透视-孙文文

当代中国农村“两委”矛盾透视 [摘要]农村村民自治中的“两委”关系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两委”的矛盾问题更加突出,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实行“两票制”或“一肩挑”,认为它们是解决“两委”矛盾的理想选择。但是,笔者不赞同这些做法。在笔者看来,分析“两委”矛盾形成的原因,继而探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实现由“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的思想转变,实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是解决“两委”矛盾的正确做法。 [关键词]“两委”矛盾二元权力结构让民作主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作者]孙文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7级硕士 Clairvoyance to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arty branch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China’s Modern Villages Abstract: People have always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branch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Organizing Law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taken into practice, the problem has been more outstanding. On this basis, some scholars uphold “liangpiaozhi” or “yijiantiao”, believing that they are the ideal choices to settle the problem. But I do not approve of these opin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 analyzing the reasons and probing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are our main purpose. Meanwhile, I believe that the method is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villagers? representative meeting while changing our thoughts from “making decisions for people” to “making decisions by people themselves”. Key Words: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arty branch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make decisions by people themselves; binary power structure; the system of villagers? representative meeting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课题,其中一条就是“管理民主”,主要内容就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可见,国家对于实行村民自治的关注,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

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3,No.7July 2014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9-),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管理、 植物生理生态、SPAC 系统水分运动等方面研究,E-mail:yugr@https://www.doczj.com/doc/7f13922188.html, 。 925-930页 1引言 “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 CEF)是由国家生态系统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CERN 秘书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CEF 的宗旨是“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其涵义是:①中国专家谈中国生态问题的大讲堂,②国外专家谈中国生态问题的大讲堂,③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生态问题的大讲堂。同时,“中国生态大讲堂”也期望能够为决策者、媒体和社会团体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广大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提供了解生态学前沿、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大课堂。“中国生态大讲堂”采用开放式的主题演讲、大型学术报告、专题学术研讨及高级研讨班等学术交流方式,与会人员自愿参会,没有参会资格限制,也 不收取任何费用。自2005年12月21日举办第1期 开始,至2014年4月25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100期系列学术讲座。2014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的内容,通过对演讲主题的梳理,来观察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热点问题、以及中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以期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2中国生态大讲堂基本情况回顾 “中国生态大讲堂”大致每月举办一次,每年举办春季与秋季学术研讨会、热点问题论坛,并不定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 ——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于贵瑞,于秀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 摘 要:“中国生态大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一个中国生态学领域的综合学术论坛;它以“传播新知 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春冬季专题研讨会、高级研讨班以及焦点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自2005年创办以来,“中国生态大讲堂”已经组织了100期主题演讲和12次大型学术研讨会、6次专题研讨会、2次高级研讨班,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迄今,已有300人次的知名科学家、中青年学者在大讲堂作了学术讲演,其中150人次是来自国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从近年来演讲的主题来看,“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以来,根据“中国生态大讲堂”研讨会整理出版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5本,涵盖了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反映了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本文通过对“中国生态大讲堂”讲座和研讨会主题的梳理,探讨了近年来生态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希望能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国生态大讲堂;演讲主题回顾;《中国生态大讲堂系列丛书》;生态学;研究热点doi:10.11820/dlkxjz.2014.07.007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

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

作者:日期:

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冲击及相应对策 摘要: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于2011年4月28日由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总人 口达13.397亿人,10年增加7390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 13.26%,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必将日益严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其必将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图在总 结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Abstract: The sixth census of China in April 28, 2011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nnoun ced that Chin a's total populati on of 1,339,700,000 people, an in crease of 73.9 million 10. In which the population aged 60 and over 177,648,705, accounting for 13.26%, the 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118,831,709, accounting for 8.87%. With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deepening degree of aging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s also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aging populati on in the lower level of social product ion, un derdeveloped economy ushered in the con text of an aging populati on, its bound to bring econo mic and social developme nt in China profo und cha ng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have been based on studie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corresp onding coun termeasures. Keywords: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jt countermeasure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党政关系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改革开放后,中国党政关系是走向执政守位。中国党政关系现状是党政走向分离,还在演变中,还不完善。尽管取得很大成就,还存在很多弊端,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状依然存在。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党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针对中国党政关系存在的弊端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党政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党政关系现状弊端途径 党政关系是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通过何种途径、方式、方法和程序来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党政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导和核心关系,也是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政治关系。党政关系的运行状态是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党政关系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演进,由党政合一,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了党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全面干预和直接管理的局面,逐步走向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定制度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以实现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但党政关系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党政关系的现状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党政关系从改革开放前党对政府具有绝对的、随意的干预和指挥

权,从党管一切,逐步走向当管大政方针和干部人事,政府负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规划和具体执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政关系,但党政关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既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党政分工主要表现为党管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具体执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样,减少了党对政府的干预,党政各司其职。 (二)党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权利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党既坚持对国家权利机关的领导,也尊重并支持各级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从法律上说,中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改革开放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都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以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强调“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善于领导的问题。”①改革开放后,党对人大进行领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人大工作,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解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当人大与党的意志冲突时,党会凌驾于人大之上依然存在。 (三)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审判案件,同时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329页。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措施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30年来实现了年平均8%左右的持续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 万吨、水泥10.60亿吨。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口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过去几年间,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巨大。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2006年8月 理论学刊 Aug.2006 第8期 总第150期 Theory Journa l No.8Ser.No.150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方 雷,赵永超 (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的政治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这种政策形成模式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实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关键是要使党政关系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共政策;治理;政党政策;党政关系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6)08-0079-03 在当今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现代政治又主要表现为政党政治,因此,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与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党”与“政”之间的关系,成为深受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党政二元管理主体及其权力配置方面不合理问题的分析,探讨执政党与政府在公共政策形成方面发挥的实然作用和应然作用,并进一步提出理顺党政关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公共政策与政党政策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政府与政党之间、公共政策与政党政策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政府是整个社会的代表,是由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社会阶层和全体国民选出的利益代言人,它是具有合法授权的、完全代表民意和社会普遍利益的行政机构,并且以全社会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形式,其政策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然而,政党是政治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团体和组织。“从政党本身的社会属性来看,它仅仅是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关系之结集,是部分人的最高的政治组织而已,……政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1](P133-134)公共政策是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为解决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目标与措施。我国学者陈庆云对公共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把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P9)这一定义强调的其中一点是: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简单地说,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3](P3)。 政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政党代表的只是次级的公共利益,政党力量只是社会局部政治力量而不是公共权力,即使政党成为执政党从而掌握社会的公共权力,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合法的转化程序。”[1](P134)因而,政党政策只能是对本党党员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活动目标和措施,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公共事务,不能对公众产生直接的约束力。政党政策不等同于公共政策。 二、传统的以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形成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从本质上看是政党政治时代。“所谓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党的政策。”[4](P66)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党通常通过控制议会或掌握政府行政权来制定政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作为处于特殊国情环境下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有自己 97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摘要: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正如 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由于国情所涉及的内容相 当广泛,要准确把握所有的国情因素,几乎是不可能。但没有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就不会有符 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指导和成功的建设实践。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要在“变”中把 握“没有变”,并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当代中国,国情,三个没有变 认清基本国情,需要有多维视角。所谓多维视角,指不仅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而且应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状态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来考察。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作为中共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三个没有变”是基本国情论在发 展阶段、主要矛盾、国际地位这三方面的展开,为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提供了多维视角。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在“变”中把握“没有变” 马克思认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正是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 恩格斯后来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 展过程的阐明。”恩格斯还直接谈及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 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发展是过程性与阶段性 的统一,“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不变寓于变中,但只有肯定相对的“没有变”,社会过程才可认知。认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必须深入研究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丰富的量变内容中把握当今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三个没有变”的三个方面都体现了这种辩证发展的逻辑。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度概括了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本质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实质,抓住了基本国情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起始阶段,是结合中国具体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

浅谈我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韩雨杉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作为当代一名青年,我们再也不能效仿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飘逸心境了。当代社会已经慢慢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在学校汲取知识的时候,通过各种媒介也能时刻了解到身边事、国事、天下事。在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个人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 一、社会人口结构 提到社会人口结构,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免被提及:社会老龄化。我最近在各大门户网站看到相关机构发布的一些权威数据,据统计,到2013年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达到2.02亿。又一批为祖国大发展付出心血的人们,在经受时间的冲洗后步入了夕阳红。因此,养老机制改革也迫在眉睫。 关于社会人口结构,有这样一个值得所有在校生关注的群体:高学历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中清晰的了解到: 2013年就计划统招博士研究生69000,硕士研究生539000。中国慢慢的不再单纯的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逐渐变为了一个人才大国,进而成为一个人才强国!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其他类型的群体还有很多,在此

就不一一赘述。 二、改革与机遇 在中国依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提到改革,让人不禁想到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展的齿轮快速旋转。前些日子我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运行。它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商业嗅觉灵敏的人们争相前往购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而且,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会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如果能够顺利推进,定然能够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改革刻不容缓,例如:医疗改革。当然,改革与机遇并存,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更要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脚步为社会作贡献,在社会各方面改革产生的机遇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不管从经济方面,还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都能够很清楚地发现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性。打开中国地图,就能很清晰地发现,东部沿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随着与国际接轨,像广州、深圳这样的沿海城市能够率先接触到国外市场,有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题库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复习思考题 1、简述本特利政府过程思想的内容。 2、名词解释:理想政府现实政府 3、现实政府偏离理想政府的表现 4、政府过程中的“过程”的四种含义 5、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 6、学习“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7、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在执政方式上的区别 8、党政关系的含义 9、试析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10、名词解释:利益群体农民工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官员 11、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作为意见表达主体所具有的特点 12、中国官员群体作为意见表达主体所具有的特点 13、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作为意见表达主体特点 14、名词解释:意见表达“权利性”意见表达个体“责任性”(义务性)意见表达个体 15、当代中国,“权利性”意见表达个体的特点 16、当代中国意见表达团体的总体特点 17、名词解释:意见综合 18、论述:“意见综合”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19、简述中国意见综合主体体系 20、论述:结合十八大报告的诞生过程分析“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制定过程。)。 21、名词解释:决策 22、联系实际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过程 23、简述国家机关领导人人事安排的酝酿决策过程 24、名词解释:决策的施行提取传达 25、简述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26、简述政府“提取”资金和劳动的方式 27、简述当代中国党政系统实施重大决策的基本步骤。 28、简述当代中国政府试点工作的特点 29、简述公检法司之间的关系 30、名词解释: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

31、简述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弊端 32、简述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的特征 33、名词解释:公民监督 34、简述当代中国公民监督的特点 35、试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新闻监督的作用及制约因素 36、名词解释:社会组织 37、简述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社会组织参与决策的方式 38、论述: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39、名词解释:预算外资金预算外之外资金 40、简述单位的特点(内涵) 41、简述单位所分担的政府职能 42、简述单位分担政府职能的弊端 43、简述单位的“社会——政府职能”复归于社会的阻力 44、名词解释:职责同构条块分割 45、简答:为什么要维护中央权威? 46、试述当代中国实现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 47、试述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 48、试述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县(区)和乡(镇)的政治关系 49、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