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第六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单元教案

苏教版第六册单元教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及有关词语。

3、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体会《国歌》表达的爱国情感,会唱《国歌》。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会相关的字词。【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在课前学会唱国歌;磁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歌导入:

1、放磁带听国歌,让学生对国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告诉学生有

关国歌的知识。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表达了中华人民顽强不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后被定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板书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一、学生熟悉歌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或查字典;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做上记号。

师巡视了解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

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及时纠正。

2、指导读好重点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二、交流讨论,理解字词。

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理解将不明白的地方坐上记

号。

2、交流:

奴隶被迫中华民族义勇军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介绍“奴隶”的意思,告诉学生义勇军进行曲是指我们的国歌。“义勇军”指人民为了抗击侵略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军队,特指我国抗日时期人民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抗日武装。

三、指导写字

义:强调笔顺,提醒学生注意撇比捺高,下平稳。

隶:第四画是竖钩,第五画是点。下方张开。

族:左狭窄,右宽大,右边撇横下一个矢。

边指导,边示范。学生练习时强调写字姿势。

四、作业:

1、练写生字4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导入新课。

及时纠正存在问题。

二、品读课文。

1、指导观察图画

图上讲了什么故事这些发生在什么时候

2、介绍故事的背景:

当时的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内忧外患,三座大山紧压在头上,只有起来反抗才能救自己救国家。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要求: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3)反复读,思考,体会。生自由提问。

(4)重点理解“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亿万人民团结起来,誓死抗日。)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2、自由练读,体会诗情。

3、指导朗读:呼吁、紧急。教师领读与学生自由结合起来。

4、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指导朗读:“起来”一声比一声豪迈,一声比一声富有激情。

“前进”渐弱。

教师示范读,学生展开想象。

三、齐唱国歌,情感升华。

国歌是烈士们用鲜血谱写的,代表着民族的尊严。在国歌响起的时候人们常常不禁热泪盈眶。每一周我们总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在升旗时要求我们立正、行队礼。

齐唱国歌。

课堂练习

1、扩词

族()()()义()

()()

2、抄写词语P8第3题2遍。

3、说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句话的意思。

2、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3、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4、了解长城、京航大运河的简单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文,感悟;学习相关生字词。

【教学准备】

有关运河和长城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 2、长城和运河

二、指导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

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 驾驶着飞机/ 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 出现在/ 我的眼前:像/ 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 谱写了/ 不朽的诗篇。是谁/ 创造了/ 这/ 人间奇迹是/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嘉:区别于“喜”,将下面的“口”改为“加”第九画横要长。

朽:左右结构,右边是横下竖折折钩,横和木旁的横平齐。

蜿:区别于“碗”,第十三画是横折钩。左窄右宽。

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在练习册上描红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远远望去,长城像什么在大地上指导说话(长城像巨龙一样盘旋在大地上。……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相机板书: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3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8个生字,其中6个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沙群岛。

【教学准备】

挂图、资料、投影、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出示挂图,显示南沙群岛概貌。

简介南沙:宽广无垠的大海真美呀,浪花飞溅,蔚为壮观。一派“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的迷人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板书课题:3、美丽的/ 南沙群岛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尝试识记。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清字音,读通句子,将不理解的做上记号。标上自然段序号。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及时纠正。

重点正音:辽阔簇讴歌繁衍海域碧波浩淼

4、反复练习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三、感知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边思考:(出示中国地形图)南沙群岛位于------------。

口头回答:南沙群岛是祖国的---------也是------------。

在课文中画出有关句子,齐读这三个句子。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识字、写字

巩固生字词

认读生字词,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浩瀚海域岛屿辽阔繁衍星罗棋布心旷神怡

查字典,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礁:看清结构,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域:左右结构,“或”上有撇。

2、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写。

5.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1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

句。

3.能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词语,自己解决问题。

4.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桑兰面对重大不幸,坚强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

精神。

【重点难点】

学会带问题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示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她是谁吗(桑兰)

2.介绍桑兰:我国女子体操队员,1981年2月生,浙江人,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3.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桑兰,(板书课题)齐读。

过渡:桑兰所必须“承受”的“一切”是什么她是怎样“承受”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少字。

2.检查。

(1)出示词语。

体操选手国际赢得第四届

摔下来固定套询问治疗脊椎

配合毅力瘫痪气喘吁吁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操、赢、摔、疗、椎等字音)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自由轻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4.讨论交流。

(1)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

(2)剧痛:剧烈的疼痛。

(3)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5.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思考:桑兰承受的“一切”指什么那么,她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是怎么承受的这一切的

三、理清脉络。

第一段(第1节):些桑兰迅速成长的过程。

第二段(第2节):些桑兰在运动会上意外受伤。

第三段(第3-6节):写桑兰以顽强的毅力,勇敢的面对挫折。

第四段(第7节):写桑兰以惊人的毅力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赞誉。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桑兰承受着“一切”指的是什么,怎么样承受的

二、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出示“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身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这”指的是什么

2.“这真是天大的不幸!”说明了什么

3.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这“美好的人生”是什么

4. 可当桑兰摔下来后,她的后半身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外着什么

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自读3-6自然段、

1. 思考:桑兰知道自己的伤势后,队友们“忍不住痛哭”,而桑兰未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询问队友比赛情况。

2. 在每天的康复治疗时,桑兰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3.虽然桑兰为吃饭、刷牙等简单动作练的气喘吁吁,但是她出院却带着微笑说她一定能战起来。

4.默读课文。

思考:理觉得桑兰怎样

5.自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讨论交流。

(三)齐读第7节。

桑兰微笑着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挫折、打击,赢得呢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结尾点题“一切”指什么桑兰都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贯的微笑”迎接着,她不愧是一位坚强的姑娘,她这种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赢得了海内外的敬佩。

三、总结全文。

桑兰姐姐用她那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们也要向桑兰一样,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困难,坚强乐观。

四、布置作业。

板书:

5.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人生——天大的不幸——微笑承受

坚强不屈

6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词语,自己解决问题。

3.通过学习,了解队员们遇到的重重困难,学习他们团结协助,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中国人历来对探险、探秘有着浓厚的兴趣,你了解历史上哪些这方面的故事

2.今天,课本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故事,题目是:政府世界第一高峰

3.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学指导

1.指导自学: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后回答问题。(2)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写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尽管晶莹夺目攀缘犹豫稀薄困难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

踩着噙着晶莹夺目攀缘犹豫稀薄清晨

尽管困难

(2)指名解释词语。

噙着:含着。

尽管:本文市虽然的意思。

晶莹夺目:形容物体非常光亮而透明。

犹豫:拿不定主意。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踩、豫注意右边的笔画与笔顺。

三、理清脉络

轻声读课文按照“准备和决定登山——攀登第二台阶——攀登峰顶”

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并说说各段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讨论:第一部分(1~2小节);第二部分(3小节);

第三部分(4~6小节)。

四、精读第一部分

1.导读。

登顶前的情况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自由练读。

2.讲解。

(1)把时间和对应的情况画线连接起来。

(2)从时间的发展势头来看,准备的____决策的______。

讨论并理解有关词语:抓紧海拔连绵的暴风映照清晨

3.指导朗读。

这部分全是登顶前的情况,想一想登上健儿的精神越来越怎样。如何读出来。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男女生分段读,指名评议。同座分段读,互相纠正。

齐读。

4.小结并过渡:充分的准备、有利的气候为突击登顶提供了方便。队员们在突击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的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用钢笔描红生字。

2.课外作业:

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口述第一部分。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四名队员从“突击营地”来到了什么地方中国队员攀上去了吗各自轻读。

2.讲解。

完成课后习题第五题(讨论层次划分)

(1)这里的“台阶”是真的吗为何称为“第二”呢外国探险家为何认为它“不可逾越”用横线画出表示“第二台阶”特点的句子。

出示:

①“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供攀缘的地方也没有。”

读中体会:这句说明又陡又滑的程度之深。

我们的队员是不是退缩了用波浪线画出来表示队员怎样爬行的句子。(提示学生从不同的爬行方式考虑。)

②出示:他们双手抠着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读中体会:这句话说的具体,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2)他们是不是很顺利地爬上去了这时谁提出了请求怎样请求的你觉得哪两个词语最感人(理解“立即、斩钉截铁”)这两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队友们听了刘连满的建议吗用波浪线画出一句表示队员是怎样爬行的联系上下文想想,课文在“一个跟着一个”和“攀上了绝壁”中间省略了什么词语“绝壁”是什么意思指前面的什么

眼里为什么噙着泪花“只好”跟前面哪个词语照应在书上找出“犹豫”的反义词。

出示句子:

眼下空气十分稀薄,站着不动都感到喘不过气来,怎么能顶的起一个人(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3.指导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

4.小结。

三、精读第三部分

1.理解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完成练习。

请用横线画出表明登山不利因素的语句。

讨论这些句子。

(2)队员们又是如何战胜困难的用波浪线画出具体表现他们战胜困难的句子。

讨论这些句子。

2.指导朗读课文。

读表示困难的语句用深沉的语气。读队员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句子要用激昂的语气。

四、总结深化

全文写了登顶的哪三大过程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你从队员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外作业:见参考书P72页。

板书:

6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

准备和决定登顶“突击营地”风和日丽

困难:岩壁十分陡滑空气十分稀薄攀登“第二台阶“征服:使出全身力气一个跟着一个

困难:夜黑风猛天冷氧少人疲攀登峰顶征服:匍匐借光留下更加顽强

7 雪儿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的形象。【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今天,老师未小朋友带来一个发生在受伤的孩子和受伤的白鸽之间的故事,题目是:雪儿(板书,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雪儿指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等等)

二、初学指导

1.指导自学: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你知道的我和雪儿之间的故事。

(2)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写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明媚敷药喃喃忠实盼着弧线施展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多音字。

明媚敷药喃喃忠实盼着弧线施展捧起

咕咕剩下白鸽身子很脏

(2)指名解释词语。

明媚:鲜明艳丽。

敷药:涂药。

喃喃:小声叨唠。

忠实:忠诚可靠。

施展:发挥,显示。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剩、鸽、捡、盼、线”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三、理清脉络

轻声读课文按“盼着——渴望——快慰”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说什么

学生自学讨论:

学生自学后讨论:第一部分(1~2小节)写我和雪儿熟了。第二部分(3小节)我盼望雪儿快的好起来。第三部分(4~6小节)雪儿远走高飞。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讲读。

(1)用○圈出第一自然段表示情感的词语。“明媚的春光”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向往这明媚的春光

(2)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鸽子,什么样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我”

此时的心情。

(3)用横线画出第2自然段中“我”对刚到家的“小客人”的做法。

读一读,概括一下(洗澡敷药取名)

为什么取名“雪儿”呢

这一系列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4)过了几天,雪儿和“我”的关系怎样具体表现是什么

“飘飘悠悠”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自由自在)“蓝天白云”与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2.指导朗读。

表现作者的高兴、同情、盼望的心情一一表现出来。

3.过渡:“我”的盼望有没有成为现实请同学们预习下文。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钢笔描红

2.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口述第一部分。

3.“我”的盼望成为现实吗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我”了解到雪儿有哪些本领这使“我”的心情更加怎样

2.讲读。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描写信鸽的本领的词语。(板书:飞越万水千山传递信息)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描写信鸽品格的词语。(不怕忠实)

正因为信鸽有以上高超的本领,忠实的品格,人们称赞它是什么正因为如此,“我”的感情发生呢什么变化

3.指导朗读。

要表现出我对信鸽的佩服和对雪儿的渴望的心情。

3.小结.

“于是”可换成哪些词语渴望雪儿好起来干什么作者见到雪儿飞翔时,心情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部分。

三、精读第三部分

1.导读。

自由大声读课文,看看哪些动作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边读边圈出有关词语。

2.讲读。

(1)出示: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体会这句话的感情。

(2)一个“啊”又表达作者什么心情(惊喜)有什么动作表现(欢呼)“欢呼”一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

雪儿真的能在蓝天中划出一道弧线吗“弧线”指什么换成其他的词语好不好“划”又指什么能换成“飞”吗

(3)“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你能想象我此时的心情吗”(学生表演)

出示:

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体会作者的此时的感情。

(4)雪儿渐渐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 我此时的心情不再矛盾,变得怎样(十分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的是什么得到安慰的什么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惊喜——矛盾——快慰”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学生看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2.讨论“我”的腿好了后,会做些什么令父母惊喜一番呢

3.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2.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7 雪儿

盼望洗澡敷药取名

渴望飞越万水千山传递信息

快慰欢呼望着喃喃说道轻轻捧起

练习2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施”、“剩”、“缘”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2.学会用数笔画查字法查字典。

3.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4.照样子改写句子。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成语。

7.进行“关于春游建议”的口语交际练习。

8.学会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施”、“剩”、“缘”。

(2)从笔顺规则来看,他们的规则是什么(从左道右)

(3)这三个字在书写时应有那些地方需要注意

(4)学生回答问题。

(5)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范写。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唱读这三个字的笔顺并书写。

(2)打开练习本,每个字写两遍。

4.反馈。

(1)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2)展示写的好的同学,表扬。

(3)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纠正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讲述

1.常见的建筑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精品 第1单元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球上生物的变化。 3.模拟辩论,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生物由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结论依靠事实证据进行证明。 科学知识 1.知道化石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四个时期中的代表生物。 教学准备有关说明地球上生物来源的科普书籍。(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课,课前可制作专题网页)化石形成过程短片。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阅读思考: 学生阅读单元页中的诗,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发现了哪些科学问题?” 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借助本课教材引入部分揭示要研究的问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仲,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教师讲述:在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辽阔的天空中有众多的生命形式,它们是如 何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生命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曾经有两种观点: “古时候人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 你们认为呢?(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2.讨论 那么你们看待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一说法?还知道哪些有关神创造生物的神话故事?(约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并认识到,人类自古就关注自己的来历,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方式。 3.思考: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可以凭空得出吗?(需要证据) 4.我们怎样查找? 5.学生查找资料,并分析提取证据 6.交流小结 三.布置作业 课后利用网络或其它资料继续查找生物进化的证据。 第2课时 一.组织交流:又查到了哪些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师:前面的证据让我们零碎的了解了一些动物由某一种进化到某一种,那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怎样变化过程?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人们靠什么去研究去认识呢?(化石) 活动2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教学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1、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布置展览台。 教学活动: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病毒》教学设计doc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 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 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 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 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你都知道最进在非洲出现的传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吗?病毒课件埃博拉病毒图片.doc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博拉图片,激发 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

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案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目标: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教学重点: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提问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二、猜想与假设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三、分析与总结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四、计划与组织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教学目标: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 4 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引入学习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

小学科学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