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与简答

中国古代史名词与简答

名词与简答:
先秦: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共和行政 仰韶文化 盘庚迁殷 有亡荒阅 李悝变法 合纵连横 敬天保民 裘卫铜器 耦耕 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 善平籴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宗法制 三监 上计 长平之战 法经 三家分晋 吴起变法三桓 弭兵之会 五德终始 禅让 城濮之战 性善论二里头文化 国人暴动 马陵之战 云梦秦简 胡服骑射 牧野之战 三分公室 田氏代齐 围魏救赵
1、 简述夏朝“家天下”确立的过程。
2 、《诗经》中“命我众人,庤乃钱镈 ,奄观铚艾”中的“钱”、“镈”、“铚”分别相当于后世哪一类农具?
3、战国时代有哪几个国家曾修筑北边长城?这些长城主要是为防止哪几个游牧族的?
4、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哪些急剧变化?
解释“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句话,说明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什么思想?
5、考古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有许多珍贵史料,请举出两件青铜器铭文作例子, 说明他们分别反映了周代的何种史实?
6 、李悝在魏国变法的内容。
7、以北京猿人体质特征为例,说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8、 以越王勾践重用范蠡等为例,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9、诸子百家的由来。
10、孔子搜集整理了哪几部重要文献?
11、吴起在楚国变法的主要内容。
12、嫡长继承制的内容。
13、《战国策》的内容。
14、周宣王“不籍千亩”是怎么回事?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15 、举出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四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16、 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有了哪些进步?
17 、西周时代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和周王朝发生过军事冲突?
18 、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请举出一例古文献的资料加以证明。
19 、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20、简述管仲在齐国的内政改革。
21 、战国时代商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传说我国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及其附近地区有哪几个部落集团?
23 、商代中期的“九世之乱”是怎么回事?造成“九世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24 、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兴修了哪几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25、战国时期产生了那几部重要史学著作?
秦汉:三公九卿 鸿沟 约法三章 丝绸之路 察举 灵渠 附益法 代田法 巨鹿之战 五斗米道 中朝 四分历 清议 盐铁会议 《白虎通义》三独坐
1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2 、西汉边疆有哪些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如何?
3、三公九卿的名称及职能。
4 、西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5 、“汉承秦制”的内容是什么?
6、简述刘邦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7、西汉时期对商人的政策如何?
8、简述

西汉农民对封建国家的四项主要负担。
9 、简要评述度田事件。
10、为什么说东汉统治者对羌族的战争是反动的?
11、解释“令黔首自实田”这项法令的内容,说明它反映了秦代什么性质的土地占有制度
12、西汉后期的“限田限奴”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失败?
13、《史记》和《汉书》的作者各是谁?两部史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又各是什么?
14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各是什么?
16、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7、东汉时期边疆分布有哪些少数民族?所居地区各如何?
三国两晋南北朝:宗主督护制 土断 河阴之变 三长制 八王之乱 淝水之战 刘渊九品中正制 酎金律 昆阳之战 户调制 十六国征辟 谶纬 士家制度 世袭领兵制 检籍 王与马共天下 假民公田 玄学 袁绍 府兵制 经今古文之争 度田 河清改制 元嘉之治 告缗令 范缜 北府兵 高平陵政变
1、 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如何?你怎样评价?
2、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 、略述祖逖北伐。
4、北魏末年发生了那几次大的人民起义
5 、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6 、简述宇文泰创设的府兵制度。
7 、刘裕掌握东汉政权以后进行了哪些社会改革?
8 、三国鼎立的原因是什么?
9 、东晋为什么要进行“土断”?其结果如何?
10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队伍有几支?领导人各是谁?有何历史意义?
11 、说明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12 、东晋时期北伐战争有几次?各是谁发动的?历次北伐战争的结果如何?
13、 孙吴为什么要征服山越族?结果怎样?
14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有几支?领导人各是谁?
15 、侯景之乱给江南社会造成哪些影响?
16 、试述北周灭亡北齐的原因。
论述题:
1、 用考古资料说明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2、 老子哲学思想有哪些基本内容?
3、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的异同。
4、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意义。
5、试述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6、试述商代青铜器工艺的高度成就。
7、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它是怎样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的?
8、试述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伦理思想的关系。
9、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10、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1、说明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12、试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和曹魏屯田情况,说明你对屯田制的看法。
13、 略述东汉桓帝以前(包括桓帝)外戚与宦官斗争的主要史实及评价。
14、说明刘秀是

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何历史意义
15、试述东晋南朝时期世族门阀衰落的原因。
16、 曹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
17、 说明王猛是怎样辅佐苻坚治理前秦政权的?有何历史意义?
18、 北魏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的内容如何?你是怎样评价的?
19、 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0、 我国中央集权的政体是在什么时候初步形成的?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21、 说明西晋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的内容?对这些制度你是怎样评价的?
22 、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分哪几个阶段?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历史?
23、 说明黄巾农民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4、 说明东晋南朝世族地主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25、 说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你是怎样评价的?
材料题:
1、史料分析
宗室曹冏上书曰:“臣闻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非贤无与兴功,非亲无与辅治。夫亲亲之道,专用则其渐也微弱;贤贤之道,偏任则其弊也劫夺。先圣知其然也,故博求亲疏而并用之;近则有宗盟藩卫之固,远则有仁贤辅弼之助,盛则有与共其治,衰则有与守其土,安则有与享其福,危则有与同其祸。夫然,故能有其国家,保其社稷,历纪长久,本枝百世也。今魏尊尊之法虽明,亲亲之道未备。《诗》不云乎,‘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以斯言之,明兄弟相救于丧乱之际,同心于忧祸之间,虽有阋墙之忿,不忘御侮之事。何则?忧患同也。今则不然,或任而不重,或释而不任,一旦疆场称警,关门反拒,股肱不扶,胸心无卫。臣窃惟此,寝不安席,思献丹诚,贡策朱阙。谨撰合所闻,叙论成败。论曰: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先王知独治之不能久也,故与人共治之;知独守之不能固也,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建。是以轻重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并兼路塞,逆节不生。及其衰也,桓、文帅礼;苞茅不贡,齐师伐楚;宋不城周,晋戮其宰。王纲弛而复张,诸侯傲而复肃。二霸之后,浸以陵迟。吴、楚凭江,负固
方城,虽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奸情散于胸怀,逆谋消于脣吻;斯岂非信重
亲戚,任用贤能,枝叶硕茂,本根赖之与?自此之后,转相攻伐;……暨于战国,诸姬微矣,惟燕、卫独存,然皆弱小,西迫强秦,南畏齐、楚,忧惧灭亡,匪遑相恤。至于王赧,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海内无

主,四十馀年。秦据势胜之地,骋谲诈之术,征伐关东,蚕食九国,至于始皇,乃定天位。旷日若彼,用力若此,岂非深固根蒂不拔之道乎?……秦观周之弊,以为小弱见夺,于是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弃礼乐之教,任苛刻之政;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地,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藩卫,仁心不加于亲戚,惠泽不流于枝叶;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棹,观者为之寒心,而始皇晏然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岂不悖哉!……始皇听李斯偏说而绌其议,至于身死之日,无所寄付,委天下之重于凡夫之手,托废立之命于奸臣之口,至令赵高之徒,诛鉏宗室。胡亥少习刻薄之教,长遭凶父之业,不能改制易法,宠任兄弟,而乃师谭申、商,谘谋赵高;自幽深宫,委政谗贼,身残望夷,求为黔首,岂可得哉?遂乃郡国离心,众庶溃叛,胜、广倡之于前,刘、项弊之于后。向使始皇纳淳于之策,抑李斯之论,割裂州国,分王子弟,封三代之后,报功臣之劳,士有常君,民有定主,枝叶相扶,首尾为用,虽使子孙有失道之行,时人无汤、武之贤,奸谋未发,而身已屠戮,何区区之陈、项而复得措其手足哉?
——节选自《三国志》卷二○《武文世王公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回答:
1.曹冏认为周长久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确切?
2.曹冏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确切?

2、史料分析
第4页 共8页
(贾)谊数上疏陈政事,……其大略曰:‘……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

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节选自《汉书》卷四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
回答:
1.西汉初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度?得失如何?
2.贾谊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
3.汉景帝、汉武帝分别采取什么措施,缓解、消除王国对皇权的威胁?

3、史料分析: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所以恤彼贫微,抑兹贪欲,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毁,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又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侥幸之徒兴,繁多之狱作。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虽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卷53《李安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回答:
1、文中的“高祖”指谁?
2、李安世为他的“均田”主张提出了哪些理由?
3、李安世的主张有哪些基本指导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