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人教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挖掘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挖掘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党的十九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圣人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记录他和弟子一言一行的《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读《论语》开始。

《论语》是孔子人生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论语》选录中的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探究: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几方面表现孔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的?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学生分成五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12则选文可以分为三类:求学(1、2、6、12),

做人(3、4、5、7、9、11)

为政(8、10)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正视自己的无知之后,就要想办法解决遇到的不会的问题,不能应付搪塞,要勤于思考。

2、第六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努力,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3、第十二则: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而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5、第七则“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6、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7、第十一则: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要经受得住考验,要有骨气,有气节。

8、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9、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信守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

本。

四、课堂小结

课文仅有十二则选文,却让我们在求学、做人和为政三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可见,圣人虽逝,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受用无穷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都应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五、随堂检测

(一)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六、课后作业

1、练笔:请从课文所得到的启发中选择一个作为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小短文。

2、背诵全文。

七、青春寄语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十九大报告把寄语青年作为结束语,充分表明了党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殷切期望,青年人的青春自信也必定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部分。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每一个人都应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素养,让自己更凸显青春自信。

板书:

(1)求学:正视无知、勤于思考、自强不息

知之为知之(1、2、6、12)

(2)做人:知错能改、宽容、诚信、有气节

不知为不知(3、4、5、7、9、11)

(3)为政:勿急功近利、勿失信于民

(8、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挖掘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挖掘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

代风采。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学生分成五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探究:文中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的?从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提示:给十二则选文分类)

教师引导点拨:

1、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在读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归纳小结

五、随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知之为知之,______,是知也。

(2)_____,是谓过矣。

(3)_________,则远怨矣!

(4)逝者如斯夫,______!

2、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六、课后作业

1、练笔: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小短文。

2、背诵全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