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第十八讲

阅读第十八讲

阅读第十八讲
阅读第十八讲

第十八讲:怎样阅读新型材料(一)

姓名年级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最能体现语文综合素质的阅读检测题中创设了不少新型阅读,这些试题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题型新颖独特,因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而被广泛重视,在各级考试竞赛中也屡屡出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整理与操作阅读

常见的形式有:①根据一段文字进行有关数据、信息的整理,提炼其中的要点;②对文中提出的某些事物按不同属性或特点进行分类;③根据文中的内容画出某个事物或某个地方的平面示意图;④根据文中相关信息绘制图表;⑤伟1文中某个事物,某种产品或某处名胜古迹设计广告语、保护语等。

完成这种阅读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试题的要求,在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筛选、整合出有用的信息,按要求回答即可。

2、感悟与评价阅读

近年来阅读试题中常见的感悟、评价阅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或主要事件的评价;②对文中主要人物进行评价;③对文章表达方式进行评价;④对文章提出问题。

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①评价要以材料为依据,不要凭自己主观想象去下结论;②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评价,一般要从利弊两方面着手;③尽量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和感悟,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常见考点】

感受评价能力指的是感受作品的内容、语言、思想、人物形象、情感倾向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作出评价的能力,常以开放题型出现。

在阅读题中,考查感受评价能力的考点主要有:1.摘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3.结合现实生活,谈对文中某问题的认识。4.是否同意文中的某种说法并说明理由。5.针对阅读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6.根据文章内容,想像情节。7.揣摩文中人物性格,想像其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8.自选角度,谈读了文章之后的感受。9.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答题点拨】

1.摘录句子并说明理由时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必须在感悟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把握的句子。答题重点应放在“说明理由”上,“理”要充分,要能说服人。

2.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应着眼全文,结合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对感情较隐晦的文章要挖掘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力求准确。

3.谈对文中某问题、某说法的认识必须“结合现实生活”,要有创意,还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4.针对文章内容提出建议或设想,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深入的分析、

认真的态度,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答题时建议使用“我认为”“我建议”的句式,使口吻谦虚,表达规范。

5.根据内容想像情节及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一定要在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材料中的情节、人物、细节、情景、场景,要想得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性格,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想像内容要丰富,描述要生动,并能与文章浑然一体。

6.谈阅读感受比较灵活,可以从构思、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思考,但一般应着重从文章的情节内容、思想内涵给人的心灵启迪及精神影响方面来谈,最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7.评价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要在感知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性格、精神实质方面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语言要概括凝练。

【单项训练】

(一)接力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中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夷为平地,全村无一人幸免于难!

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面的小木屋,仅剩下一角屋顶。

救援人员凶暴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的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求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下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全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前文内容,在文章结尾横线处添上一段话,使之与前文构成一个整体。

2.从作者描写的两位盲人的站姿中,你发现作者对两位盲人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与“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中“竟”与“也”能互换吗?为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

(二)眼界

有一位非洲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四年后,别人问他那里的情形,酋长想了想,回答“英国人都说英语,连小孩也在说。”

酋长说的并不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注目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的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

有一次,哲学家池田大作问历史学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时间和地点,您想选择什么时间和地点?汤因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会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会聚并扩散到全球,亲历其间,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视在历史的苍茫之处。

斯诺问毛泽东,如果您卸去领袖重任,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骑马沿黄河流域考察。毛泽东为祖国兴衰走,但内心深处仍有诗人情愫,蹈李白步履,观黄龙东去,谋划天下利害,其眼界广阔、深远、又不乏潇洒。

眼界里面有金,也有粪土。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

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1.从全文看,作者对非洲酋长和对汤因比、毛泽东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由汤因比和毛泽东的事例,你还会想到哪些事例?请简要叙述。

3.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摘录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并略加点评。

4.你同意作者“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5.说说你自己的眼界并作简评。

【综合阅读】

(三)迎向阳光

阳台上有一只空花盆,一直放在墙脚。前不久心血来潮,找来一把菜子撒了进去。

仅过了两天,早晨起来时便见到嫩芽已破土而出,细细的茎上顶着两片小小的叶子。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幼苗钻出,原来空空的花盆很快站满了小豆芽一般的菜苗,看上去满眼都是可爱的浅绿色。

下午再见到菜苗时我大吃一惊,那盆挺立向上的菜苗竟然全部转头向东,似乎刚有一阵狂风从西边吹过。这怎么可能呢?楼群很密,平时连台风都吹不进阳台啊!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将花盆转了180度。两小时后,当我再次来到阳台上时,那些菜苗如同得到命令的士兵,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又一次齐刷刷地转头向东。回到室内,已是黄昏,夕阳透过窗子,静静地照在地板上,也照在我心里,我想起来了——

由于楼前3为外有一座高楼,所以大约在早晨9点钟的时候,太阳只在东边的栏杆旁悄悄地探一探头便溜走了。然而,即使在没有阳光的阳台上,那些菜苗,那些普通的、纤弱的、娇嫩的菜苗,依然能够感知阳光的气息,依然能够寻找阳光的方向,于是便齐刷刷地朝东弯下身子,去迎接那一缕阳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阳光照不到的阳台上,那一盆青菜朝着东方努力生长着,一个星期后,叶瓣才舒展成椭圆的叶子。可我知道,它们会一直不断地长下去,在阳台上,也在我的心里。

只要我的心中长着那一盆青菜,即使在阴霾密布的日子里,即使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我也能感知阳光的气息,我的心也会迎向阳光。

1.青菜为什么总是转头向东?

2.“可我知道,它们会一直不断地长下去,在阳台上,也在我的心里”表现出作者对青菜怀有怎样的感情?

3.在没有阳光的下午,青菜依然寻找阳光的方向,让你想起哪些人或事?4.如果将文题改为“青菜的启示”好不好?为什么?

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与文章内容,谈谈青菜给你的人生感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