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龙象之争_与_龙象共舞_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_龙象之争_与_龙象共舞_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_龙象之争_与_龙象共舞_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_龙象之争_与_龙象共舞_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4]X iaobo Zhang ,Ravi K anbur ,What differences do 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 ?An application to China.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 tudies 37,3:85-98,Feb.2001.

[5]侯明喜.防范社会保障体制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转移[J ].经济体

制改革.2007(4).

[6]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

收入角度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3(3).

[7]刘志英.社会保障和贫富差距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

保障出版社,2006.

[8]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个人所得税调

节作用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7(4).

[9]香伶.论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公正性[J ].经济学动态,2006

(11).

作者简介

杨天宇,男,36岁,吉林省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赵曾琪)

“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

———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祝树金 陈艳 谢锐

内容提要:基于按SIT C RE V 123位数分类的中印两国的出口产品数据,本文分析两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计算两国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相似性指数以及出口贸易的技术复杂度,探讨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印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中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改善程度远高于印度。中印在出口贸易结构、贸易品的技术层次方面存在差异,两国之间并不构成完全的贸易竞争,而是存在明显上升的互补性趋势。因此中印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发挥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达到“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贸易互补性;出口相似性指数;技术复杂度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9)04-0025-08

Competition or Cooperation betw een Dragon and E lephant :An Analysis of China 2I ndia Trade R elation B ased on

Technical Structure of Export

Zhu Shujin Chen Y an X ie Ru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IT C RE V 123,this paper explores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y analyzing changes of export trade structures and measuring both countries ’trade com petitive power ,com plementarities ,similarity index and T echnology S ophistication of export trade.Em 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export trade structures of both countries have been optimizing and technology levels have been rising.H owever ,technical structure im provement of China ’s expor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India.There exist differences on export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level between China and India.S o the relation between tw o countries is not com plete com petition but strong com plementarity.Establishing a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them can enlarge 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bring com plementary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 ,accelerate adjustme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advance of technology and achieve the “win 2win ”situation in final.

K ey w ords :S tructure of Export T rade ;T rade C om plementarities ;Export S imilarity Index ;T echnology S ophistication

①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07&Z D01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3011)的资助。

 第26卷第4期2009年4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 esearch V ol.26,N o 14

Apr.2009

 

一、引言

中国和印度,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其经济和贸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近年来,中印两国领导人频繁接触,政治和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着重提出了中印应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2006年1月20日,胡锦涛主席对印度的访问为中印友好合作开始了新的起点。2007年6月关于中印区域贸易安排合作的联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磋商。2008年8月,中印两国政府在经济、贸易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出口市场,而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相对而言要更高一些,到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当然除了双边的贸易合作,中国和印度也是亚洲地区主要的出口国,在两国人口、市场、土地、资源等都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两国在第三国市场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目前很多学者认为,与我国相比,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如果我国不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则面临着与印度的直接竞争,并且我国的研发技术又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到底如何?是竞争抑或互补?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部分学者认为两国贸易呈现很强的竞争性,并且一致认为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闫成海(2003)、李天华(2004)等指出中印两国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两国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产品具有很大的重合程度,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而说明中印在世界市场上构成竞争关系。Wadud,M okhtarul(1998)、王永利(2004)、谭晶荣(2004)和朱前(2005)等从纺织品行业、矿产品、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等方面分析了中印之间的贸易竞争关系,认为中印在制成品行业方面呈现较强的贸易竞争性,而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则较弱,主要是因为我国与印度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都较丰富,两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都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陈晓艳等(2006)运用相似度指数对中印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两国农产品在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相当一部分研究则认为中印贸易关系呈现互补性,加强两国贸易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张敏秋(2004)、叶德利(2005)、徐菲(2005)、Wu和Zhou(2006)等通过对中印贸易的实证分析比较得出,我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但是通过两国贸易环境和政策的不断改变,中印贸易合作潜力是非常大的。尤其是Wu和Zhou (2006)认为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为工业,而印度为服务业,故加强合作有利于双边相互学习与促进。万广华等(2008)也认为尽管中印在第三方市场存在激烈竞争,但总体上两国贸易结构有一定的互补性。

综上所述,部分学者认为中印之间的贸易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而一些学者则主张两国贸易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加强合作有利于扩大双方贸易往来和促进双边贸易结构改善。然而现有研究对于中印贸易关系的分析仅仅是基于产业层面的分类,而忽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国技术进步对于双边贸易结构和关系的影响,这可能使得研究结论偏离于真实的双边贸易关系。本文将结合贸易商品的技术特征进行分类,使用贸易竞争和互补性指数、相似度指数以及反应贸易品技术附加值的水平和高度指数等来考察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为我国调整和实施对印贸易政策、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提供现实依据和借鉴意义。

二、数据说明及贸易商品分类

本文实证分析的主要原始数据包括全世界所有国家对世界出口的Standard Inlernational T rade Classifiction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 C RE V123位数分类水平上的出口贸易额、人均G DP数据及各国各年度的CPI数据。其中贸易数据源于联合国贸易委员会数据(UNC OMTRADE DAT A)①,包括各国按SIT C RE V123位数分类的239种商品的出口额;人均G DP和CPI数据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F)数据库,各个经济体的贸易数据采用了当前美元价,而人

①非常感谢杜修立博士为本文提供主要的分国别贸易原始数据。

 ?26 ?统计研究2009年4月 

均G DP采用PPP价格,以美元为单位,因此货币数据均采用以2000年为基的美国CPI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2-2006年。

有效分析各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前提是选择一个合理的产品分类方法。本文摒弃了传统方法单纯将产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或单纯将产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分类。遵循Lall(2000)的分类标准,同时结合生产方式与研发投入的密集度两个方面,将239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成5类:初级产品(PP)、资源性产品(RB)、低技术产品(LT)、中技术产品(MT)、高技术产品(HT);然后再将四类制成品分成了9类,具体分类如表1。

表1 贸易商品的分类

初级产品PP

新鲜鱼类、肉类、大米、茶

叶、咖啡、木材、煤炭、原

油、天然气等

制成品资源性

产品

低技术

制成品

中技术

制成品

高技术

制成品

RB1

农业加工

产品

经加工的肉类鱼类、饮

料、木制品、植物油等

RB2

其他资源

性产品

金属精矿、石化产品、水

泥、玻璃、石材等

LT1

纺织服装

产品

纺织产品、衣物、皮革制

造、箱包等

LT2

其他低技

术产品

陶瓷、金属铸件、家具、珠

宝、玩具、塑料制品等

MT1

汽车工业

产品

汽车及配件、摩托车及配

件等

MT2

中技术加

工产品

合成纤维、化工制品、颜

料、合成肥料、钢、塑料、

管道制品等

MT3

工程机械

产品

引擎、制造业机器设备、

水泵、轮船、钟表、常用家

电等

HT1

电子电力

产品

办公自动设备、视频接收

发送器、发电机等

HT2

其他高技

术产品

制药业、航空设备、精密

光学仪器等

该分类方法的优势在于,反映了产品的技术结构的区别,有利于更深入的揭示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变化,从而从产品的角度真实的反应两国贸易结构的变化。

三、中印对外贸易的趋势与结构分析

(一)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市场、土地、资源等方面都拥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印度的外交关系的改善,两国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与印度的经济与贸易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G 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而印度的G DP增长率也超过8%;1990年我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额仅为216亿美元,但2002年以后,中印贸易以年均53%的速度增长。

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和增长率在样本考察期间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2003年到2004年之间,双边贸易增长量翻了一番,此后两国双边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到2006年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48161亿美元。2007年更是达到了386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量,2008年初,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期间,与温总理达成共识,将2010年双边贸易目标由原计划的400亿美元提高到600亿美元。

(二)中印双边贸易结构变化

1992年我国对印度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PP)和其他资源性产品(RB2),这两类产品分别占据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约40%和2915%;而我国从印度进口产品的分布更加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其他资源性产品(RB2),它占据了我国从印度进口的6515%;而到2006年,我国对印度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占据较低份额的电子电力产品(HT1)、工程机械产品(MT3)和中技术加工产品(MT2)等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占比具有明显上升,分别达到2718%、1616%和12124%,而原来具有绝对优势的初级产品(PP)和其他资源性产品(RB2)占比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3419%和1715%;反观印度对我国的出口仍然集中在其他资源性产品(RB2),占到印度对我国总出口的65%。这些表明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而印度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类别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仍然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

(三)中印对世界的出口结构的变化

我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我国的资源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的份额在总出口中呈下降趋势,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呈递增趋势,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尤为显著。我国总的出口结构由1992年的“简单”制成品占主导地位转变为2006年的“复杂”制成品占主导地位,到2006年我国“复杂”制成品出口占到出口额的60%以上。具体而言,我国出口变化最大的是HT1,在15年间其出口份额增长率达到25%,其次是LT1和PP的出口量的变化,分别下降了18%和11%。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是

第26卷第4期祝树金等:“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27 ? 

因为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大量外资进入。而印度的出口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图3表明,印度在1992-2006年期间,其资源型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也存在微弱的增加,低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中出口变化最大的是LT1,其出口量变化在15年间下降了18%。总的说来,样本期间两国贸易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升,但印度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变化不如中国明显,到2006年印度仍以“简单”制成品出口为主。

四、中印之间的贸易竞争与互补性

在研究各经济体贸易竞争和互补的关系中,一般采用各种用于描述贸易品结构变化的指数来衡量。本文主要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来度量两国贸易的互补与竞争性。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该指数指的是一国净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比重,用于考察一国某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N TB ia=(X ia-M ia)Π(X ia+M ia)(1)其中X

ia、M ia分别表示i国a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

额,N TB

ia表示i国a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N TB ia

∈[-1,1],-1≤N TB

ia

<0时,表示产品a的贸易

竞争力比较弱,0≤N TB

ia

<1则表明a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比较强。根据式(1),本文计算了按照表1分类1992-2006年的我国与印度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并据此可以得到变化趋势。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国的竞争力变化有很大的不同。从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其他低技术产品(LT2)、汽车工业产品(MT1)、电子电力产品(HT1)和其他高技术产品(HT2)的国际竞争力都增强,其中MT1由1992年的竞争力指数为-0162到2006年的0132,HT1的竞争力指数由1992年的-0125到2006年的0151,由此说明我国中高技术的出口竞争力是不断增强的,同时可以看到我国初级产品(PP)和纺织服装品(LT1)的国际竞争力走势是向下的,说明了我国中低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弱化,从上面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我国的整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印度不同技术类别的产品竞争力变化却没有这么明显。其中纺织服装品(LT1)一直是印度出口竞争最强的产品,在2000年以来,其竞争力稍有下降,而初级产品(PP)、其他低技术产品(LT2)、汽车工业产品(MT1)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在15年间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其他高技术产品(HT2)仅在2000年和2001年表现出微弱的竞争力优势,之后其竞争力一直较弱。也由此说明印度的出口品总体国际竞争力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二)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用于衡量两国贸易互补程度,考察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本文主要采用于津平(2003)提出的产业贸易互补指数和综合贸易互补指数。其中产业贸易互补指数是指利用一国特定产业以出口衡量的比较优势乘以贸易伙伴国该产业以进口衡量的比较劣势来测度。综合性贸易互补指数则通过对两国间各产业贸易互补指数按照在世界中各产业的贸易比重进行了加权平均,以加权平均值来测度。其主要公式如下:

C a ij=RCA a xi×RCA a mj(2)其中C a

ij为i国和j国a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其中RCA a xi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i国在a产品上的比较优

势,RCA a

mj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j国在a产品上的比较劣势,具体公式为:

RCA a xi=

X a i

X i

X a w

X w

(3)

RCA a mj=

M a j

M j

X a w

X w

(4) X a i、X a w分别为i国和世界a产品的出口额;X i、X w分

别为i国和世界的出口总额;M a

j为j国a产品的进口额;M

j为j国的进口总额。综合互补性指数的表达式为:

C ij=∑

a

C a ij×

X a w

X w

=∑

a

RCA a xi×RCA a mj×

X a w

X w

(5)该指数越大,说明一国出口与贸易伙伴国进口的吻合程度越大,两国贸易合作的潜力大。这一指数同时间接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两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该互补性系数越小,反之,则越大(于津平,2003)。通过绘制贸易互补性指数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其他资源型产品(RB2)的出口与印度对于该类产品的进口吻合程度一直较高,但近几年吻合程度存在下降趋势;而我国在电子电力产品(HT1)、技术产品(LT2)、中技术加工产品(MT2)和工程机械产品(MT3)的出口与印

 ?28 ?统计研究2009年4月 

度对这几类的产品进口的吻合程度有所提高,对于电子电力产品(HT1)和低技术产品(LT2)而言,是因为我国的出口比较优势增强,而中技术加工产品(MT2)和工程机械产品(MT3)互补性提高,是因为印度的进口比较劣势较大。

印度纺织服装产品(LT1)和其他资源型产品(RB2)的出口与我国进口吻合程度较高,印度在这两类产品出口中一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其他技术类别的产品印度出口与我国进口的吻合程度都没有变化,近几年,中技术加工产品(MT2)和农业加工产品(RB1)的互补性呈现微弱上升,主要是表现在我国特别是在中技术加工产品(MT2)进口比较劣势较强。

我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性系数与印度出口的贸易互补性系数都有所提高,说明两国产业间贸易的交易量在双边贸易中逐渐增加,结合竞争性指数的分析,我国在其他低技术产品(LT2)、汽车工业产品(MT1)、电子电力产品(HT1)和其他高技术产品(HT2)的国际竞争力在增强,说明我国出口结构有较大改善,出口逐渐以中高技术产品为主,而印度则仍以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两国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有所提高,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有利于发挥双边的比较优势。

(三)相似度指数

该指数从出口产品结构来测算中印在第三方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来考察两国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S p(ij,n)=∑

a X a inΠX in+X a jnΠX jn

2

1-(X a

inΠX in

)-(X a

jnΠX jn

)

(X a

inΠX in)+(X a jnΠX jn)

×100(6)

在上式中,S p(ij,n)表示i国与j国出口到n市场的产品相似度指数,i、j分别表示国家,n为第三方市

场或世界市场。a表示产品,X a

inΠX in、X a

jnΠX jn分别表

示i国和j国出口到n市场上a产品所占本国总出口的份额。该指数的范围为[0,100],如果两国产品分布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反之,则为0。如果指数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则表明两国结构趋于一致,竞争将更加激烈,反之,则说明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正在上升,两国互补性增强。

通过我国与印度从1992-2006年分别在美国市场上、日本市场上和世界市场上的相似度指数。可以看出,我国与印度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一直都比较高,直到2006年,两国相似度仍然有53101,说明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印在世界市场中的相似度指数是趋于下降的,说明两国的专业化分工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改善;中印在日本市场上有同样的趋势,也说明了中印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下降,相对而言,双方互补性程度在上升;而在美国市场上,在1992-2002年,中印在美国市场上的相似度指数与中印在世界市场中的趋势一样,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2003-2006年,双方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又有所增加,2006年,相似度指数达到61176,高于中印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说明我国与印度在美国市场上出口结构有趋同的走势。

五、中印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比较

对于测度产品的技术含量,关志雄(2002)提出用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测度方法,樊纲、关志雄和姚枝仲(2006)对该技术附加值测度方法进行了完善,何帆、齐俊妍(2006)运用该指数考察了中韩之间的贸易技术结构。Lall,John and Zhang(2006)提出“复杂度指数”来测度不同产品的技术含量,杜修立、王维国(2007)对该指数进行了修正;Hausmann,Jas on and R odrik(2006)提出用产品对应的收入水平作为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测度指标,Xu(2006)运用该指数重新衡量了我国出口收入水平与出口品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方法区别主要在于赋值权重不同,其中关志雄(2002)和Lall、John and Zhang(2006)的赋值权重为各类产品的世界出口份额,杜修立、王维国(2007)的修正指数则是以每类产品的生产份额作为权重,樊纲等(2006)和Hausmann,Jas on and R odrik(2006)则是利用了每类产品标准化后的比较优势指数为权重。以上这些方法基于更细的产品分类,可以更深入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结构。

本文综合Hausmann,Jas on and R odrik(H JR) (2006)、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和杜修立、王维国(2007)对产品技术附加值的度量方法,来考察中印技术结构分布和整体的技术高度。

(一)中印出口技术结构分布和整体技术水平变化的比较

结合H JR、樊纲等提出的技术复杂度的指数,本文将产品的技术含量定义为:

第26卷第4期祝树金等:“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29 ? 

TC a=∑n i=1w ia Y i(7) w ia为某种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权重,其中:

w ia=RCA iaΠ∑n i=1RCA ia(8) RCA ia即为i国a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一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则为:

ETC=∑m a=1TC a×X ia X

i

(9)其中,ETC为一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m为产品数量。

我国和印度在1992年的技术分布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我国在中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高于印度,而印度在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高于我国,说明我国在1992年的出口品技术结构优于印度。但同时看到,当年我国出口最多的仍是技术含量在第3组类别的产品,而且技术含量在第1-5组类别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418%,说明在1992年我国出口结构以低技术含量为主;印度的出口量最多的组别为第2组,该类别的产品占到本国总出口的25%,同时印度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相比而言更低,其第1-5类别的出口产品占本国份额的78158%。总体上,在1992年印度出口贸易技术结构低于我国,但两国出口均以低技术产品为主,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要大于其互补性。

相对1992年而言,2003年我国与印度的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我国出口量最多的组别从第3组上升到第9组,出口占主导地位的产品由1992年的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变为2003年中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2003年我国出口第6组别到第10组别的商品量占总出口的66157%,这些说明我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有了显著提升。反观印度的出口技术结构,到2003年印度出口量最多的组别从第2组上升到第3组,相对于1992年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印度总出口总额占比下降了11%,印度出口技术复杂度也存在上升趋势,然而到2003年印度以低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印度出口总额中仍然占据67139%。但在最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上,印度的出口份额高于我国有4个百分点,说明印度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的国际竞争优势要高于我国。总的来说,从技术结构分布看,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下降,而互补性在不断提高。

本文进一步基于式(9)计算中国、印度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世界等主要国家或经济体在1992-2003年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以进行比较,绘出了这些经济体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发现,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出口技术水平要高于世界出口的平均技术水平,其中日本、美国又高出发达国家出口的平均技术水平,尤其是日本;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水平要远远低于世界出口的平均技术水平。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与印度出口的技术水平长期以来都要低于世界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个别年份我国出口技术水平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但两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上升很快,存在向世界出口贸易技术水平趋同的走势。对比中印两国,一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水平和赶超速度均要高于印度,自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水平已经超出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印度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在迅速上升,尤其是1999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618%,最高增长速度达到13%。总体而言,我国出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高于印度,与印度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竞争性趋于下降,两国合作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我国可以利用印度丰富的资源和高新技术,而印度则可以借鉴我国中高等技术产业的技术和经验。

(二)中印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比较

一种产品的技术高度,不仅仅取决于本身的技术含量,而且决定于该产品技术含量相对于同时存在的其他产品的技术含量(杜修立,王维国,2007)。故本文定义产品的技术高度指数为:

TCI a=(TC a-TC min)Π(TC max-TC min)(10) TCI a表示产品a的技术高度指数,TC a、TC max、TC min 分别表示产品a的技术含量和与产品a相对应的同期所有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最大和最小值。因此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高度可以定义为该经济体出口产品的技术高度指数的加权和,权数为该经济体各产品的出口份额,如式(11)。

ETCI=∑m a=1TCI a×X ia X

i

(11)

该高度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该经济体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升级变化的趋势。如果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提高,说明

 ?30 ?统计研究2009年4月 

了该经济体的技术结构出现了升级,否则该经济体在自由贸易中,产业被低端化(杜修立、王维国, 2007)。本文计算了中国、印度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欧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世界等主要国家或经济体在1992-2003年出口贸易结构的技术高度指数。

总体上,我国与印度的出口贸易结构的技术高度指数与世界和各经济体的技术高度走势是趋于一致的,而且从技术高度的变化来看,印度的技术结构高度变化是最快的,以年均215%的速度提高,其次是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年均变化为213%,而其他的各经济体,东盟的技术结构变化是最快的,年均速度也仅为113%。说明我国与印度的技术结构在样本期间内改善速度迅速。就我国而言,技术结构在1997年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后就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在2002年,达到与欧盟,发达国家的技术高度水平,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近几年来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分不开的。而从印度来看,印度的技术高度一直低于世界和其他各经济体,但是印度的出口结构高度相对于其本身而言,2003年比1992年的技术结构高度已经超过8个百分点,其自身的技术结构改善程度也是相当大的。

总的来说,我国与印度的技术结构高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没有出现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两国出口技术结构有可能低端化的情况。但是我国技术结构高度指数高于印度,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与印度对世界出口总体上应该是贸易互补性多于竞争。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按SIT C RE V123位数分类的我国和印度239种商品的出口贸易数据,考虑商品生产方式与研发投入的密集度,将239种产品归于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5大类和10小类,通过分析两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和计算贸易竞争力、贸易互补性、相似性指数等探讨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出口贸易结构来看,我国对印度的出口从1992到2006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出口低技术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和其他资源型产品为主转到以出口中高技术产品为主,而印度对我国的出口仍然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从对世界总的出口情况来看,两国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均有明显上升,但印度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不如中国明显,到2006年我国“复杂”制成品出口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印度仍以“简单”制成品出口为主。

从贸易竞争力来看,样本期间由于我国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上升,促进我国整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而印度的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初级产品、纺织服装品、其他低技术产品等一直都是印度出口竞争最强的产品。从双边的贸易互补性而言,我国出口与印度进口互补性程度最大的是其他资源型产品,我国对印度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与印度对这些产品的进口吻合程度存在上升趋势;而印度出口与我国进口产品中吻合程度较高的一直是纺织服装和其他资源型产品。而在第三方市场上,相似度指数的计算表明中印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结构趋同,竞争越发激烈;而在日本和世界市场上,两国的出口相似度下降,贸易互补性在上升。

进一步考虑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计算了两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高度,并通过与其他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进行比较以考察中印两国的贸易关系。总体上我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高度都高于印度,而低于世界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但样本期间两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高度都有显著上升,存在向世界平均水平趋同的趋势,我国中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份额下降,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贸易份额上升,尽管印度的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也在改善,但不如我国明显。这与前文关于贸易结构的分析以及指数度量结果是一致的。

总体上,中印两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因为资源、市场、政策体制方面的不同,两国在出口贸易结构、贸易品的技术层次方面存在差异,并不构成完全的贸易竞争,两国经贸合作存在互补性。因此从这一点而言,中印双方可以积极推进和开展双边贸易谈判,进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印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因为这将形成一个拥有2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和区域经济体,其中任何一方对于另一方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通过把产品贸易转入区内贸易,改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解决繁琐的商品进出手续等问题,从而扩大双方贸易额;同时可以提高投资者信心,增加区域内的相互投资,吸引

第26卷第4期祝树金等:“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31 ? 

更多的区域外投资,扩大总体投资规模。另外建立自贸区有利于两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优势互补,促进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正如前文分析所表明的,目前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电子电力产品、工程机械产品和中技术加工产品等中高技术产品占据较大份额,从印度进口的主要集中在其他资源性产品,而印度生物工程、软件开放等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要高于我国,因此自贸区的组建有助于扩大我国电子、机械等中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利于我国引进印度生物工程、IT技术等高技术产品,促进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进口,从而利于双方的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闫成海.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J],世界

经济,2003(1):57-60.

[2]李天华.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

(1):49-54.

[3]W adud,I.K.M.M okhtarul.“An international com paris on of dynam ic

advantage in texiles and clothing trade:Estimates and im plications”[JΠO L].http:ΠΠw w https://www.doczj.com/doc/7818123761.html,.auΠeconom icsΠecom2con fΠwadud.pd f,1998.

[4]王永利.从竞争性和互补性看中印两国服装纺织品的贸易发展

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04(8):59-63.

[5]谭晶荣.中印两国商品贸易研究[J],南亚季刊研究,2004(3):6

-12.

[6]朱前.中国与印度工业制品比较优势以及贸易互补性分析[J],

国际商务研究,2005(3):30-34.

[7]陈晓艳,朱晶.中印农产品出口竞争关系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006(4):52-58.

[8]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叶德利.中国和印度贸易发展潜力和贸易政策修正探析[J],国

际经贸初探,2005(5):32-35.

[10]徐菲.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J],南亚研

究季刊2005(2):118-122.

[11]Wu Y anrui,Zhou Zhangyue.“Changing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 ics,2006,17(3):509-518.

[12]万广华,Qureshi M.S.,伏润民等.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

还是机遇?[J],经济研究2008(4):66-77.

[13]Lall Sanjaya.“The T echnological S 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 ountry M anu factured Exports1985-1998”[J].Ox ford Development S tudies,2000,28(3):337-368.

[14]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

性[J],世界经济,2003(5):33-40.

[15]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

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4):5-12.

[16]樊纲,关志雄,姚枝仲等.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

[J],经济研究,2006(8):70-80.

[17]何帆,齐俊妍.中韩出口产品的竞争程度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6(4):59-66.

[18]Lall Sanjaya,W eiss John and Zhang Jinkang.“The‘s ophistication’of

exports:A new trade measure”[J].W orld Development,2006,34

(2):222-237.

[19]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

[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20]Hausmann Ricardo,Jas on H wang and R odrik Dani.“What Y ou Export

M atters”[J],NBER W orking Paper11905,2006.

[21]Xu Bin.“M easuring the technology content of China’s exports”[J].

W orking paper CEI BS,2006.

作者简介

祝树金,男,1974年生,汉族,湖南省隆回县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陈艳,女,1984年生,汉族,湖北省石首县人,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谢锐,男,1981年生,汉族,江西省兴国县人,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贸易自由化。

(责任编辑:李峻浩)

 ?32 ?统计研究2009年4月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中印龙象之争是一种不同文明的冲突 雷柳青(文) 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同为10亿量级以上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国家和发展速度最快新兴经济体国家。近年来,中印龙象之争被炒得沸沸扬扬,印度将复制中国模式,成为下一个中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热词。但如果深入研究中印两国的文化和国民性差异,你就会发现中印龙象之争不是两个人口大国的竞争,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激烈冲突: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像犹太人、德国人,甚至是非洲黑人,而一点不像印度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两矛盾并对立的文化;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印度人不理解,印度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更不理解! 中印两国虽同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由于被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阻隔,从古至今中印的交往并不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战争也很少,历史所见只有唐朝的牛人王玄策从当时的尼泊尔借七千骑兵灭了印度的摩揭坨王国。玄奘西天取经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式微后,在中国反而发扬光大,为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最大影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道教和主体文化儒家融合,却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主体特性。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则更小。 中国是全世界最世俗化的国家,从古至今,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即使有信教的也是临时抱佛脚,完全功利化的信仰,并不真心对神顶礼膜拜。其实中国古代的商族人是很信鬼神的,屁大一点事都要占卜问神,所以甲骨文记录的基本是“卜辞”。周人成为统治者后,鬼神的地位大为下降,更重视现实的人。特别是孔子出,倡导“不知人焉知鬼?敬鬼神而远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中国世俗文化的底色。中国人敬的神也不过是英雄祖先的化身。中国的人本文化根深蒂固,天地人谓之三才,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地位远比动物高。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陶俑像人形,是对人的极大不敬!中国文化还有深深的民本传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实际上做不到,但影响还是很大的。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印度星期天卫报转载过一篇文章《加勒万战役后,中国士兵处于恐慌状态》并配文道:“我看过很多文章,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意见,印度军队的士气比中国士兵高得多,印度军队在山区作战方面比中国军队有更好的训练经验。”与此同时,印度一位精英阶层的新闻记者也写道:解放军,特别是被要求在中印度边境服役的人,没有动力,因为他们要忍受身体上的苦难和低廉的工资。。。解放军依靠恐惧来提高效益。。。解放军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信心。”以小见大,由此我们看出为什么印度在边境敢如此冒进。 追本溯源,龙象之争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边界划分问题。中印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线,但根据各自的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习惯线,在过往时期中双方皆相安无事。直至工业革命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印政府为自身利益不断拓展疆界,致使中印边界问题放大并争议不断。 而在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妄图以继承者的身份来继承英印政府的“遗产”,致信要求我国纠正我国在麦克马洪线上的立场,并要求将阿克塞钦地区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所有。而在我国打太极般地回绝了他们无理的要求后,印军便开始频繁越线修筑据点挑起流血冲突,并且专挑我国国内面临比较棘手问题时,比如80年代我国大裁军专心搞经济建设时期,90年代面临台海危机时期,千禧年后的奥运会时期,一直

到2017年的萨德部署时期和今年的疫情期间,印度从未放弃对于边界线的执着,始终保持着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对我国进行不间断的骚扰。对于他们这种持久无赖般的行径,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印度对于自我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而他们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来自哪儿呢?我认为来自他们自身的“大国梦想”和基于宗教民族主义的群体思想。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使得印度的民族主义精英们的神经十分紧张。殖民时代,在目睹了作为“人上人”的英国人所顶着的各种光环、强势、受尊重、有地位后,成为同样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了他们理所当然的梦想,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印政府一直通过道义、宗教和政治手段对自我和印度民众塑造“印度必然成为大国”的心里事实,而其他国家看来正常的谈判和求同存异原则在印度人眼里也都统统成为了绥靖政策,基于此的“大国梦想”就成为了印度对外骚扰不断地外在因素。 印度的民族主义群体思想则是内在因素。虽然印度历史上被外族征服也屡次反抗,但是他们的独立不是通过自我流血革命而来的,这就导致了某些通过暴力才能革除的宗教统治和殖民统治遗毒一直被保留下来,比如种姓制度、神明至高等。而印度统治者为了统一将宗教制度和民族主义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宗教民族主义,即印度是神明的化身。这种充满封建激进思想的主义在促使印度独立后更是被奉上了神坛,于是印度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与周边各国纷争不断的局面。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中印对外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最近几年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各种经济利害关系也不断突出,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小组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从双方历史原因以及各自的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应的建议。 一、中印贸易摩擦及其现状: 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甚至被誉为是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的一个奇迹,其GDP增长率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左右。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世界工厂。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逆差11.4亿美元发展为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5933.2亿美元、顺差320.9亿美元。这其中服务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55.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2%,然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而亚洲的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改革之后,也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50亿美元,占当年印度贸易出口总额的31.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印度跟中国一样GDP保持在8%以上.它也拥有着庞大的人口.也拥有着从那个相似的历史.从殖民地到被帝国主义统治到经济困难年代,到经济初步发展,到政府开始改革经济.制定经济改革计划.但是各自发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印度在美国的支持下承接着美国的软件等第三产业的转移.过去30年中国抢先占领制造业的时候,印度也类似的占领了服务业.在中国强大的同时也有着一个同样聪明的国家以对手的角色与我们竞争,合作. 随着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上的崛起,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同时,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2000年不到20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433.8亿美元,年均增长33%,经济上的亲密度与日俱增。两国经济贸易显示了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在对中印贸易规模、商品贸易结构、贸易摩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分析影响中印贸易有关的因素,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边界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两国的交通状况会得到改善,以及两国都有加强经济往来的愿望都会使得中印贸易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然而服务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迥然不同。虽然印度的服务贸易在绝对数量上还比不上中国,但其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不可小视。但另一方面,两国贸易的发展之中还有一股阻碍的力量,印度的大国意识、竞争意识、两国国内的一些问题等因素妨碍了两国经贸的快速的发展

[中印,哲学]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早期中印哲学比较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史因诞生了两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摩罗衍耶》,而被称为史诗时代。《薄伽梵歌》(以下简称《梵歌》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化成印度教的一部独立的经典。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缈,中国的思想界也呈现极大的繁荣,并且因先秦诸子思想竞相争鸣而被称为百家争鸣拍寸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它们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与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梵歌》的梵(B rahm ark与老子的道,《梵歌》证悟之道与道家的境界说,《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笔者将分别就以上三点剖析早期中印哲学义理之异同。 一、梵与道 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吠陀经典,彼时梵的概念主要集中在对多神的崇拜与祭祀中,表现为一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崇拜。《奥义书》在继承了吠陀时代梵的概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神以及宗教祭祀的地位,使梵的意义有了些新变化,梵成为更加抽象的绝对精神,并且成为一元论的世界本体。大体而言,此时的梵已经蜕变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甚至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假象所限制的存在。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白骡奥义书》:高于这世界的是梵。 二、智解与境界说 在印度哲学中,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梵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奥义书》时期的印度神学家们提出了宗教实践的途径以获得证悟与解脱:业解、智解、信解。业解是通过吠陀的宗教祭祀取悦神明,利用神明的力量使个人得到解脱;信解是通过苦修以净化灵魂,与自然合一,通过自然的神秘力量观证真实;智解贝}J是通过理性直观证得神与人的合一。《梵歌》对以吠陀祭祀为主要手段的业解进行了批驳,同时抬高智解的地位,认为证得梵的关键在于智慧。根据《奥义书》的智解传统,《梵歌》认为,真实是分层次的,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认识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诸有若处黑暗,圣者适获光明,诸有若处白昼,圣者适见黑夜,大家看到的是黑暗,圣者贝}J看到了光明,大家看到的是白昼,那么圣者看到的贝}J是黑夜。这种认识层次说暗示了主体性的透显作用,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的方式讲的形而上学,其中义理直接影射出道家的境界说。首先,道家按照其义理,可以分为实有层和境界层,这两层(由于玄的作用)不能明确分开实有层,主要是指牵涉到是什么的问题,如儒家的仁就是实有层上的肯定,而道家却没有单独实有层的提法,道家是实有层与境界层结合在一起谈的。所谓境界层就是指如何做的问题,比如,道家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是境界层上的否定。而通过否定这些东西抽象出一个无的概念,从反面透显出实有层的位置。 三、无执之行与无为 有许多学者认为,《梵歌》中明确指出反对无为的思想,并且带有鲜明的行动主义思想。他们所依据的原文是《梵歌》中黑天对因生怜悯之心而想放弃战争的阿周那王子说的话: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您一定要为之!然而实际上,《梵歌》中黑天所拒斥的无为并不是老子的那种无为。接下来笔者首先说明《梵歌》中推崇的行为与明确摒弃的行为,接着说明老子的无为,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

中印战争资料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捲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倖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 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印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虽然两国贸易进展平稳,贸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印经济贸易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国印度两国国内,以及中印之间三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应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印贸易合作的进程。 一、中印贸易现状 (一)中印双边贸易现状 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2007 年11 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印度2007—2008 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而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印贸易额虽然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二)中印贸易互补度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印两国有着一定的差距。从国内经济总产值、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指标看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己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两国可以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 二、目前中印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1950-2010年中印GDP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0-2009年中印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0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印度的1.49倍,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1.03倍。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印的差距开始逐年拉大,到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49847.13亿美元,而印度仅为12250.62亿美元,中国相当于印度的4.07倍。人均GDP方面,2009年中国初步核实数达到3744美元,印度为1022美元,中国是印度的3.66倍。 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1986年、1987年和1990年,1985年与印度持平。其中1985年至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从1985年100美元兑换293.66元人民币贬至1990年的478.32元人民币(1985-1990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分别为2.9366、3.4528、3.7221、3.7221、3.7651、4.7832),而且1989年和1990年中国经济陷入低谷,年均增长率仅有4.1%和3.8%。 印度则在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从以前的公私混合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印度经济改革以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受制于其国内社会环境、政治体制及民族特性的影响,与中国的差距则是越拉越大。当然,在西方的“赞扬”下,印度对未来仍一如既往的充满信心,向着超过中国的美丽肥皂泡继续如痴如醉的梦想着,前进着。 年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中国印度中/印中国印度中/印1970 114 111 1.03 918.57 614.7 1.49 1971 120 117 1.03 989.22 659.47 1.50 1972 133 124 1.07 1127 717.35 1.57 1973 159 145 1.1 1373.96 855.46 1.61 1974 162 160 1.01 1429.61 965.52 1.48 1975 180 163 1.11 1620.13 1004.37 1.61 1976 167 160 1.04 1525.43 1011.96 1.51 1977 186 182 1.03 1733.8 1174.21 1.48 1978 228 205 1.11 2165 1358.33 1.59 1979 277 222 1.25 2612.86 1503.17 1.74 1980 318 267 1.19 3033.9 1847.61 1.64 1981 301 278 1.08 2870.05 1970.78 1.46 1982 298 278 1.08 2812.68 2012.28 1.40 1983 314 296 1.06 3018.17 2195.55 1.37 1984 312 287 1.09 3106.9 2174.67 1.43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和印度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国际社会先后出现了“亚洲世纪”“龙象之争”等关于两国关系的提法。不容否认,中印关系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两国综合国力提升迅猛,在经济、外交等领域存有共同点和互利点;另一方面,边界争端问题仍是影响两国边界安全的主要因素,也对两国关系深入发展有深刻影响。 中印边界安全问题事关和平与发展大局,没有边界安全,发展就不可能得到根本保障,政治互信、军事互信、经贸和民间交往也就不可能具备跨越发展的前提。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印边界安全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互信的边界安全机制,只有这样,中印战略伙伴关系也才能真正走向更高的层次。 中印关系已经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地缘政治等角度来分析,中印边界安全对亚太地区和全球安全格局都有重大影响, 21世纪是亚洲世纪,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而强国复兴的梦想需要保持中印边界安全,更需要保持稳固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对中印边界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它既是推动边界争端等影响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现实性问题解决的需要,更是适应复杂的地区和国际环境的需要。 一、中印边界问题概述 1、边界争端问题的形成 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印关系稳定,不存在边界纠纷。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为扩大其殖民利益,利用中国国内的混乱局面,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刻意避开中国政府代表,与西藏

地方代表擅自、秘密签订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若按此线来划分中印边界,印度就能获得大片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并能将边防线向中方一侧推进。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历代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其存在。事实上,英国政府在当时及以后的较长时期内也未公开承认过这一条约印度独立后,在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上并未完全摆脱英国殖民者的影响,反而是继承和推进了把中国西藏变成印度“缓冲国”的战略意图,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利益诱惑,印度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视为中印边界线,并积极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和“蚕食政策”,还不顾历史事实私自篡改地图。事实上,从历史记载和实际控制情况来看,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只是在长期的实际控制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且有东段、中段和西段之分。印度独立后,特别是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反对和谈判主张,利用蚕食等多种策略和手段,强行侵蚀中国领土,以图造成事实占领的战略优势,还在西藏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并最终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1962年,由于印度的进攻和挑衅,中印两国爆发了边界战争,即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边界战争后,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几近中断,加上受美苏争霸影响,之后的十几年间,两国关系并未得到缓和。从1976年开始,两国关系才逐步解冻、恢复,实质上直至1988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访华,中断28年的中印政府首脑访问才得以恢复。边界战争给两国关系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致近几十年来中印两国在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其严重制约。事实上,两国边界安全的格局也就是在这一战争后基本形成,并逐步维持和稳固下来。 2、中印边界安全现状 现在,中印在边界争议地区的分歧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东段和西段,“在东段,印

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比较分析

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比较分析 摘要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既是邻国、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又是全球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都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世界中心。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和印度相比较处于领先地位,但两国的经济结构都必须进一步调整。在宏观经济竞争力上中国优于印度,但微观经济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通常两国都愿意把对方作为经济发展的参照对象。通过中印进出口贸易优势的比较可以看出印度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中印的进出口贸易进行比较分析,涉及中印的商品及服务贸易领域,如中印的纺织业、汽车产业、机电工业、软件业等加以比较。主要利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贸易构成上,商品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必须调整贸易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发扬纺织品,机电行业等在商品贸易中的原有优势,规避其子贸易中的劣势,从而达到优化进出口贸易的目的。 关键词: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纺织品;软件行业 I

Abstract China and India are both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ve many similarities. For instance, they are neighbors and both are large countries mainly in agriculture and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hey are also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of these two countries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they are likely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in the future. For the time being, compared with India, China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infrastructure, capit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economic volume, and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must be further adjusted. China is better than India on ma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while India is stronger on 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dia has the obvious advantag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ually, the two counties are willing to put the other side as a refer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at China has much to learn from India, and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of China still have larger space to develop. This paper is aim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China and India involving China and India's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such as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India's textile industry, automobile industr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ies, and software industry. It mainly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of large mounts of data charts. It can be drawn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that, in the trade, the commodity trade is the main par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s small. As service trad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hina must adjust the trade structur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trade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to promote the original advantages of textile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rades in merchandise trade, and to circumvent the disadvantages of sub-trad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Key Words: merchandise trade; service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textiles; software industry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大约是从2004年起,咔嚓酥就经常看到这种说辞,言必称印度的先进及孟买的发达。说依靠印度政治经济金融制度的先进,赶超中国简直是小菜一碟。仿佛印度的兴盛与中国的崩溃在朝夕之间。言之凿凿,万分恳切。咔嚓酥向来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无奈人微言轻,而且印度的发展确实旺盛蓬勃。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整个世界,印度制度优劣的事实逐渐呈现,咔嚓酥终于能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谈论这个问题。 通常褒扬印度批判中国的观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二是开放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谈“民主”。“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主”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咔嚓酥遍观西方世界,这种“民主”,没有。别再絮叨“民主”的定义与理论。现在贩卖的各种“民主”概念是西方人给的。我无法想象极度拥护推崇这种“民主”概念的西方社会为何会出现“次贷危机”,为何在“次贷危机”中还会有政府巨资救市而华尔街金融业者却派发“高额奖金”,为何卡梅伦会喊出“民主自由”是“骗人的把戏”,为何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对示威民众采取两套标准,为何美国国税局持枪实弹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没有法律依据,为何美国人民缴纳的个税会直接从政府账户直接转入银行家户头。太多的为什么,谁来解释。其实,卡梅伦着急了,说出了实话。 印度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推崇的“民主政体”的典范。印度1950年建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实际行使职权。议会分两院。上院议员任职六年。下院议员五年举行一次大选。司法独立。有四大主要党派。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民主”式社会,本应该廉洁高效、发展迅速、安康富强。可事实恰恰相反,印度几乎有着世界上最低效的政府,最腐败的社会环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印度的腐败,国际上曾这样描述:95%的钱被贪掉,剩下的5%,再把项目搞黄。比如说,想搞某个政府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各级官僚先侵占95万,最后剩下5万雇佣项目涉及到的民众捣乱(宣称项目扰民,或者干脆做“钉子户”,

中印战争

《陆海疆域冲突与战争》作业 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班级:边管0701 姓名:马广良 学号:0705030109 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一、战争背景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二、英国种下中印边界纠纷的祸根 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过去中印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亦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只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这才逐步使中印 边界发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状况, 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争执的种子。 三、战争爆发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 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 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 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 “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 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 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四、战争双方部署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中印的贸易额一直在快速的上升,这成为了中印之间贸易合作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在近十年之内,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4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期间两国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提高,并且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

2010中印贸易数据

2010年1-6月印度货物贸易 及中印双边贸易概况 一、2010年1-6月印度货物贸易概况 据印度商业信息及统计署与印度商务部的统计,2010年1-6月印度货物贸易进出口266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41%。其中,出口1044.1亿美元,增长36.9%;进口1617.1亿美元,增长43.8%;逆差573亿美元,增长58.1%。 分国别(地区)看,阿联酋、美国和中国是印度的前三大出口市场。1-6月,印度对三国的出口分别为149.7亿美元、117.4亿美元和70.6亿美元,分别增长59.9%、38.7%和52.1%,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4.3%、11.3%和6.8%。中国、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是印度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1-6月,印度自上述三国的进口分别为175.5亿美元、136.4亿美元和101.2亿美元,分别增长29.1%、106.4%和63.8%,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0.9%、8.4%和6.3%。印度前五大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瑞士、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伊朗,分别占印逆差总额的12.7 %、9.7%、9.6%、7.4%和6.1%;顺差主要来自美国、荷兰和中国香港地区,顺差额分别为37.5亿美元、19.1亿美元和16亿美元,分别增长257.6%、2.1%和602.1%。 分商品看,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是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1-6月,三类产品出口分别为232.5亿美元、179亿美元和130.4亿美元,增长95.3%、50.9%和25.1%,占印度出口总额的22.3%、17.1%和12.5%。除机电产品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出口分别下降5.3%和1.8%之外,其他各类主要商品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和机电产品是印度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1-6月,矿产品和贵金属及制品进口分别为604.1亿美元和287.9亿美元,增长68.5%和94.4%,占印度进口总额的37.4%和17.8%;机电产品进口221.4亿美元,减少0.4%,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3.7%。其他主要进口商品中,运输设备进口继续下降,进口额为41.2亿美元,减少23.5%。 二、2010年1-6月中印双边贸易概况 据印度商业信息及统计署与印度商务部的统计,2010年1-6月中印双边贸易额为246.1亿美元,增长35%。其中,印度对中国出口70.6亿美元,增长52.1%;自中国进口175.5亿美元,增长29.1%;印方逆差105亿美元,增长17.3%。中国继续保持印尼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次于阿联酋,同时还是其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矿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1-6月三类产品对中国出口分别为44.4亿美元、7.3亿美元和5.1亿美元,增长84.3%、248.4%和22.2%,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2.9%、10.3%和7.3%。 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1-6月机电产品自中国进口72.8亿美元,减少1.7%,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1.5%;化工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自中国进口26.4亿美元和20.9亿美元,分别增长34.3%和132.7%,占印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5.1%和11.9%。中国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塑料、橡胶、光学、钟表、医疗设备、陶瓷;玻璃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优势,1-6月上述各类产品分别列印度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HS类)的前五位和第七至第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