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阮成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武汉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人民砥砺奋进、共克时艰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与调结构、增功能、促改革、惠民生结合起来,危中求机、迎难而上,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应对危机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国际金融危机给武汉发展带来巨大困难与挑战。在形势最为严峻的去年2月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分别回落5.4个百分点、22.6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十年来最低。钢铁、汽车、石化等行业和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就业压力加大。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积极应对,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0亿元以上,增长13%以上,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亿元,增长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1亿元,增长14%。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汉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中心城区污水集

中处理率达到89.8%,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新建、改建6座远城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每个远城区都有1座以上污水处理厂运行。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3%和2.5%。

——武汉进入“高铁时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63.6亿元,增长45.7%,规模、增幅创历史新高。武汉火车站投入使用,武汉至上海、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武汉成为全国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增长12.8%。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30.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47.68平方米。

——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在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提前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基础上,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5项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保企业、扩内需,及时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建立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领导对口联系企业制度和定期与企业对话会制度,先后4次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新增中小企业贷款460

亿元,市、区两级担保机构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02亿元。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大本地名优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组织企业参与境内外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全面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取消和停止100项行政性收费以及工商“两费”等政策,减免企业税金104.4亿元,减轻企业负担4.32亿元。基本完成市属8户困难国有企业和61户集体企业改制工作。

(上接第一版)

强化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亿元,增长33.3%。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31个部门行政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建立“市区联动、以区为主、业主尽责”的拆迁工作机制,着力化解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征地拆迁矛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多元化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题。新组建4家市级专业投融资平台和12家区级投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新开工项目2117个,增长31.7%。40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37.5亿元,增长45%。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减免汽车购置税、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下乡、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等各项政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亿元,增长17%。

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支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汽车城。与东风汽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东风汽车公司武汉基地4年内实现年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1.9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开发区。

(二)兴产业、调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调整振兴支柱骨干产业。制订《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出台鼓励制造业投资及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政策,促进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八个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武钢三硅钢、东风本田、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59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80万吨乙烯、武石化扩能改造、武锅和武重搬迁改造等53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6亿元,增长18.5%。全市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从3个增加到6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由6个增加到8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户,增长17.9%。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订出台加快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等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组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生物研究院,大力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行动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55亿元,增长18.5%。武汉获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意见。组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汉口银行跨省设立分行。新引进7家境内外金融机构。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光谷金融港兴建后台服务中心。新成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光城计划”和“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阳逻港口物流园区、天河航空物流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业逆势上扬,全年接待国内和海外游客人次分别增长34.4%、24.5%,实现旅游总收入487.5亿元,增长30.5%。东湖欢乐谷主题公园、世茂嘉年华、巴登城等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商贸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汉口北商贸物流中心、武商摩尔城等15个投资超10亿元的商贸类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第三产业增加值2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3%。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参加环渤海、鄂港粤、台湾周等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9.3亿美元,增长14%。优化外贸结构,船舶、软件外包、光电设备等产品出口逆势增长,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大幅提高。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

(三)强基础、增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建成投入使用,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石武客运专线武汉段、汉宜铁路武汉段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4条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武汉新港建设全面提速,阳逻港集装箱二期、金口重件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恢复阳逻港至洋山港、新开通杨泗港至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武汉成为中西部地区最

快捷的“水上门户”。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第二通道开工建设。武汉获批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加强市内交通建设。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加速。二环线汉口段全面开工建设,武昌段建设积极推进;三环线南段基本建成,东北段加快推进,东段开工建设。武汉大道、白沙洲大道、八一路延长线、江北快速路、沙湖大桥开工建设。卓刀泉立交桥、新墩跨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过江通道建设力度加大。二七长江大桥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1号线二期主体结构基本完成,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3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开工建设,消除汉阳地区轨道交通建设的空白。

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调整完善王家墩商务区、武汉新区建设管理体制。推进武昌古城及首义文化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华中第一高楼——武汉中心建设全面展开。

加速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年完成17个村的整村拆迁任务,其中4个村全面完成综合改造任务。7个中心城区分别启动实施1—2个旧城改造项目。矛盾集中、影响较大的花楼南二片等片区拆迁工作圆满完成。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加强规划管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加强违法建设、违章占道、暴露垃圾、渣土污染等专项整治。推进创建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文明建设工地。实施“景观灯光提档升级工程”。武昌、青山、洪山三区“插花地”问题妥善解决。取消全市所有普通公路收费站。

(四)抓试验、促改革,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探索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新机制。完善污染监管机制,实行重点污染源“飞行监测制度”,新建155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开通全国首个重点污染源

排污信息网上发布平台。探索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和绿色信贷试点,在一批大型企业探索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武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14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8万亩。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撑,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成立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

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中心城区16个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劣Ⅴ类湖泊减少9个。中心城区和远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分别新增19.6万吨、18万吨。成功举办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发表了《武汉宣言》。实施城市清洁空气工程,完成291台燃煤锅炉改造、794家餐饮单位油烟污染治理,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长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启用。全年新增绿地475.6万平方米,建成37个小森林、小游园、小绿地。人工造林1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48%。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5%。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开展“十城万盏”试点工作,推进节能新光源在社区、道路等公共场所的规模化应用,对居民购买使用节能灯具给予50%的价格补贴。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新建12层以下建筑统一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开展“十城千辆”试点工作;设置816个便民自行车服务点,投放2.3 万辆自行车供市民免费使用。完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累计回收废旧电池500余吨。我市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两型社会”沿江集中展示区建设初具规模。“两型”社区、机关、学校、村镇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

(五)重“三农”、统城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制定远城区工业发展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发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30亿元。全市远城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58亿元,增长19.8%。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建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0万亩。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7个、面积3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54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59.5%。乡村休闲旅游实现综合收入15.3亿元,增长18.4%。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3万亩。设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交易金额达18.16亿元。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不断扩大。汉南区城乡一体化试点积极推进。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城市机关、单位与农村建制村实现“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全覆盖。新解决农村6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3903户远城区农村无力自建房户的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450个建制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创建任务圆满完成。新建通自然村湾水泥路1200公里。完成2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处大型排涝泵站和56处中型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六)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新建创业基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9亿元,增长25.3%。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成功3.24万人,直接带动8.81万人就业。全年新增企业2.4万户、个体工商户6.2万户。采取社会保险费“缓、降、补”等手段为企业减轻负担,促进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帮扶,落实社保、职介、培训、岗位补贴4.7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1.6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2万人。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13.5万人、21万人、10.2万人、21.5万人和20.4万人。82万名在汉大学生纳入居民医保。2.3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困难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万名农民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78.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3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中心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248元提高到300元,远城区从186元提高到240元。“城中村”村改居人员养老标准每人每月提高6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3.6万人,参合率达到98.9%。落实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10.5万人。

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调整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和政策,完善《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竣工经济适用房163.34万平方米,销售19234套。配房租赁廉租住房7500户,实现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应保尽保”。青山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安置房42.7万平方米。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51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和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完成,优质高中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全部免除。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远城区10个综合文化站和450

个村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儿童剧《古丢丢》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琴台音乐厅建成投入使用。光谷国际动漫节、“德中同行—走进湖北武汉”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效明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七个中心城区和两个远城区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735.2万人次,增长18.8%。40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第八届武汉市运动会成功举办。“健康武汉、活力江城”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建“警民关系最和谐城市”取得初步成效。命案破案率达到92.5%,“两抢一盗”刑事警情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总体平稳。英雄特警谭纪雄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和谐社区建设成

效明显,中心城区5个区、6个街道、8个社区,分别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我市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11个区被评为国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待信访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信访稳定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态势保持平稳。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国家安全、人防、消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步。

市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七)抓服务、提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级行政机构由56个减为46个,具有行政职能的市级事业机构由12个减为9个。完善公共服务职能,49个部门向社会公开作出254项服务承诺,民政、供水、供电、供气、出入境管理等14类公共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双休日照常办公,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电子政务系统不断完善。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和市政协建议案、提案1415件,回复率达100%。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制定、修订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23件。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组织全市1690个基层站所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开展工程建设、土地执法、保障性住房等领域专项执法监察,探索对行政处罚实行电子监察。注重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严肃查处经济适用住房“六连号”、套牌“黑的”等违法违纪案件。坚持厉行节约,严格财政开支,市级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压减5%,项目支出压减3%。

各位代表: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在严重的危机和困难面前,武汉人民没有畏缩不前,更加奋发有为;武汉的发展没有停滞不前,愈加生机勃勃;武汉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地位日益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决策完全正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全市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还未消除,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优、重大产业项目不多等问题依然存在;远城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固;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就业、医疗、住房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需要加快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城市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时有发生,经济适用住房“六连号”、套牌“黑的”等事件的出现,对政府公信力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起步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十

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全国重要中心城市,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与调结构、增功能、促改革、惠民生结合起来,危中求机、迎难而上,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应对危机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国际金融危机给武汉发展带来巨大困难与挑战。在形势最为严峻的去年2月份,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分别回落5.4个百分点、22.6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十年来最低。钢铁、汽车、石化等行业和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就业压力加大。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积极应对,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0亿元以上,增长13%以上,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亿元,增长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1亿元,增长14%。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武汉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8%,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新建、改建6座远城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每个远城区都有1座以上污水处理厂运行。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3%和2.5%。

——武汉进入“高铁时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63.6亿元,增长45.7%,规模、增幅创历史新高。武汉火车站投入使用,武汉至上海、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武汉成为全国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增长12.8%。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30.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47.68平方米。

——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在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提前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基础上,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5项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保企业、扩内需,及时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扎实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建立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领导对口联系企业制度和定期与企业对话会制度,先后4次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新增中小企业贷款460

亿元,市、区两级担保机构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02亿元。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大本地名优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组织企业参与境内外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全面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取消和停止100项行政性收费以及工商“两费”等政策,减免企业税金104.4亿元,减轻企业负担4.32亿元。基本完成市属8户困难国有企业和61户集体企业改制工作。

强化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亿元,增长33.3%。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31个部门行政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建立“市区联动、以区为主、业主尽责”的拆迁工作机制,着力化解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征地拆迁矛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多元化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题。新组建4家市级专业投融资平台和12家区级投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新开工项目2117个,增

长31.7%。40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37.5亿元,增长45%。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减免汽车购置税、汽车以旧换新、家电下乡、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等各项政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亿元,增长17%。

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25%以上的快速增长。支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汽车城。与东风汽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东风汽车公司武汉基地4年内实现年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1.9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开发区。

(二)兴产业、调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调整振兴支柱骨干产业。制订《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出台鼓励制造业投资及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政策,促进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八个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武钢三硅钢、东风本田、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等59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80万吨乙烯、武石化扩能改造、武锅和武重搬迁改造等53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6亿元,增长18.5%。全市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从3个增加到6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由6个增加到8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户,增长17.9%。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订出台加快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等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组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生物研究院,大力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行动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55亿元,增长18.5%。武汉获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意见。组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汉口银行跨省设立分行。新引进7家境内外金融机

构。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光谷金融港兴建后台服务中心。新成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光城计划”和“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阳逻港口物流园区、天河航空物流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业逆势上扬,全年接待国内和海外游客人次分别增长34.4%、24.5%,实现旅游总收入487.5亿元,增长30.5%。东湖欢乐谷主题公园、世茂嘉年华、巴登城等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商贸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汉口北商贸物流中心、武商摩尔城等15个投资超10亿元的商贸类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第三产业增加值2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3%。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参加环渤海、鄂港粤、台湾周等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9.3亿美元,增长14%。优化外贸结构,船舶、软件外包、光电设备等产品出口逆势增长,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大幅提高。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

(三)强基础、增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建成投入使用,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石武客运专线武汉段、汉宜铁路武汉段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4条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武汉新港建设全面提速,阳逻港集装箱二期、金口重件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恢复阳逻港至洋山港、新开通杨泗港至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武汉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快捷的“水上门户”。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全部建成。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第二通道开工建设。武汉获批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加强市内交通建设。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加速。二环线汉口段全面开工建设,武昌段建设积极推进;三环线南段基本建成,东北段加快推进,东段开工建设。武汉大道、白沙洲大道、八一路延长线、江北快速路、沙湖大桥开工建设。卓刀泉立交桥、新墩跨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过江通道建设力度加大。二七长江大桥

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1号线二期主体结构基本完成,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3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开工建设,消除汉阳地区轨道交通建设的空白。

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调整完善王家墩商务区、武汉新区建设管理体制。推进武昌古城及首义文化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华中第一高楼——武汉中心建设全面展开。

加速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全年完成17个村的整村拆迁任务,其中4个村全面完成综合改造任务。7个中心城区分别启动实施1—2个旧城改造项目。矛盾集中、影响较大的花楼南二片等片区拆迁工作圆满完成。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加强规划管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加强违法建设、违章占道、暴露垃圾、渣土污染等专项整治。推进创建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文明建设工地。实施“景观灯光提档升级工程”。武昌、青山、洪山三区“插花地”问题妥善解决。取消全市所有普通公路收费站。

(四)抓试验、促改革,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探索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新机制。完善污染监管机制,实行重点污染源“飞行监测制度”,新建155套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开通全国首个重点污染源排污信息网上发布平台。探索建立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和绿色信贷试点,在一批大型企业探索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武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14个,核心示范区面

积1.8万亩。强化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撑,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成立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

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中心城区16个湖泊水质提档升级,劣Ⅴ类湖泊减少9个。中心城区和远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分别新增19.6万吨、18万吨。成功举办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发表了《武汉宣言》。实施城市清洁空气工程,完成291台燃煤锅炉改造、794家餐饮单位油烟污染治理,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长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启用。全年新增绿地475.6万平方米,建成37个小森林、小游园、小绿地。人工造林1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48%。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5%。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开展“十城万盏”试点工作,推进节能新光源在社区、道路等公共场所的规模化应用,对居民购买使用节能灯具给予50%的价格补贴。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新建12层以下建筑统一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开展“十城千辆”试点工作;设置816个便民自行车服务点,投放2.3 万辆自行车供市民免费使用。完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累计回收废旧电池500余吨。我市被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两型社会”沿江集中展示区建设初具规模。“两型”社区、机关、学校、村镇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进。

(五)重“三农”、统城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制定远城区工业发展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发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30亿元。全市远城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58亿元,增长19.8%。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建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10万亩。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7个、面积30万亩。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54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59.5%。乡村休闲旅游实现综合收入15.3亿元,增长18.4%。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速推进,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3万亩。设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交易金额达18.16亿元。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不断扩大。汉南区城乡一体化试点积极推进。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城市机关、单位与农村建制村实现“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全覆盖。新解决农村6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3903户远城区农村无力自建房户的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450个建制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创建任务圆满完成。新建通自然村湾水泥路1200公里。完成2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处大型排涝泵站和56处中型骨干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六)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新建创业基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9亿元,增长25.3%。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成功3.24万人,直接带动8.81万人就业。全年新增企业2.4万户、个体工商户6.2万户。采取社会保险费“缓、降、补”等手段为企业减轻负担,促进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帮扶,落实社保、职介、培训、岗位补贴4.7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1.6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2万人。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13.5万人、21万人、10.2万人、21.5万人和20.4万人。82万名在汉大学生纳入居民医保。2.3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困难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万名农民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78.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3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中心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248元提高到300元,远城区从186元提高到240元。"城中村"村改居人员养老标准每人每月提高6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3.6万人,参合率达到98.9%。落实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10.5万人。

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调整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和政策,完善《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竣工经济适用房163.34万平方米,销售19234套。配房租赁廉租住房7500户,实现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应保尽保"。青山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安置房42.7万平方米。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51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和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完成,优质高中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住宿费全部免除。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远城区10个综合文化站和450

个村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儿童剧《古丢丢》等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琴台音乐厅建成投入使用。光谷国际动漫节、“德中同行—走进湖北武汉”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效明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七个中心城区和两个远城区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735.2万人次,增长18.8%。40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第八届武汉市运动会成功举办。“健康武汉、活力江城”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建“警民关系最和谐城市”取得初步成效。命案破案率达到92.5%,“两抢一盗”刑事警情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总体平稳。英雄特警谭纪雄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中心城区5个区、6个街道、8个社区,分别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称号。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我市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11个区被评为国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待信访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信访稳定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态势保持平稳。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国家安全、人防、消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步。

市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七)抓服务、提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级行政机构由56个减为46个,具有行政职能的市级事业机构由12个减为9个。完善公共服务职能,49个部门向社会公开作出254项服务承诺,民政、供水、供电、供气、出入境管理等14类公共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双休日照常办公,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电子政务系统不断完善。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办理市人大议案、建议和市政协建议案、提案1415件,回复率达100%。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制定、修订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23件。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组织全市1690个基层站所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开展工程建设、土地执法、保障性住房等领域专项执法监察,探索对行政处罚实行电子监察。注重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严肃查处经济适用住房“六连号”、套牌“黑的”等违法违纪案件。坚持厉行节约,严格财政开支,市级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压减5%,项目支出压减3%。

各位代表: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在严重的危机和困难面前,武汉人民没有畏缩不前,更加奋发有为;武汉的发展没有停滞不前,愈加生机勃勃;武汉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地位日益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决策完全正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

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全市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还未消除,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优、重大产业项目不多等问题依然存在;远城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固;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就业、医疗、住房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需要加快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城市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时有发生,经济适用住房“六连号”、套牌“黑的”等事件的出现,对政府公信力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起步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全国重要中心城市,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