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职院字[2006]63号

酒职院字[2006]63号

酒职院字[2006]63号
酒职院字[2006]63号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改革与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教育体制改革,适应高职教育新要求和新挑战,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学院目前为融职教、高教、成教和远程开放教育为一体的普通专科院校,主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并继续承担着师范类师资培养培训任务,是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酒泉市第六国家职能鉴定所、酒泉市旅游培训中心和酒泉市政府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成立以来,培养大、中专学历人才15000余人,为酒泉市乃至甘肃省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先后获得“文明校园”、“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庭园绿化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作为甘肃省2001年批准设置的七所高职学院中发展态势较好的院校之一,具备了“十一五”期间长足发展的基本条件:

㈠基础设施较好

学院占地2091.59亩,固定资产1.24亿元。建有教学综合楼、逸夫教学楼、图书馆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大学生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综合实验实训基地等,校舍总面积9.7066万平方米。拥有语音、计算机、生物、化学、物理、财会、建工、力学、材料、电教、兽医解剖、作物育种、作物栽培、种子检验、食品加工、植物病理、微生物、声乐、舞蹈等各类教学实验室50个,教学用计算机670台,各类教学设备总值1000万元。校

外实训基地104个。图书馆藏书17万册。

㈡教师队伍较强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383人,专任教师165名,双肩挑教师96名,其中高职高专系列教师242名,中职系列教师31名,副高职称46人,中级职称118人。

高职高专系列教师中,专任教师146名,双肩挑教师96名;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50人,硕士及在读硕士52名,“双师型”教师33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不含高级讲师)教师比例达到15%,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含在读)教师比例达到21%,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2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师资结构渐趋合理,逐步适应了高职教育教学需要。

㈢专业结构趋于合理

近五年来,学院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了“工、农为主,文、理、经、管结合,兼顾艺、师”的专业框架,开办专业总数达到60余个。其中,高职专业35个,主要分布于工程管理、农业技术、语言文化、电子信息、计算机、财务会计、教育(筹建)等7个二级类自主设置专业,具体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维修、石油化工、作物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园艺工程技术、园林技术、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汉语、艺术设计、文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图文信息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会计、财务信息管理、税收、财政、英语教育、语文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成人专业24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党政管理、电算会计、地理教育、生化教育、政史教育、微机财会、企业管理、幼儿教育、计算机应用、

财政税收、旅游英语、电子商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商管理、商务英语、公安交通管理、保险营销、证券投资管理、农学、园艺、工程监理和市场营销。中职专业主要有农学、园林、水利、电算会计、幼师、缝纫、烹饪、电工电子、汽车维修、音乐美术等。

㈣科研实力和潜力较大

建院以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2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1篇,其中国家级58篇,省级103篇;编辑出版学报2期,发表本院教师论文约50篇;举办高职教育教学研讨会2届,交流论文近160篇;完成院级科研课题立项8个,参与完成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天然南瓜籽仁一代杂交“金苹果★★”的选育及生态适应性研究和示范)1项;农业产教研发中心发展了玉米、瓜菜等制种产业,每年制种1000多亩,产值10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显示了产学研结合的美好前景。随着学科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术氛围渐趋浓厚,可挖掘潜力正逐步显现。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作为酒泉市唯一的普通高校,学院发展方向应定位于建设一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教育及各类继续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等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面向的区域化——“立足酒泉、辐射周边、服务甘肃、面向全国”,成为区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辐射的重要基地;二是学科建设的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为重点,农为特色,文、理、经、管结合,兼顾艺、师,全方位服务社会;三是办学模式的特色化——以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改革办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据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

㈠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根本、专业建设为基础、管理服务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注重创新,产学研结合,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高职院校。

㈡办学定位

立足酒泉,辐射周边,以工、农为主,旅游为特色,文、经、管结合,兼顾艺、师,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建筑、农学、机电、旅游等一批拳头专业,培养理论够用、技能娴熟、素质全面、适应基层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负责。

㈡总体目标

2007年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良好等次评估,至2010年,使高职专业达到40个以上,在校高职生达到5000人,高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突破80%;在册成人生达到2000人,中职生达到1000人;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000万元,馆藏图书22万册,校园环境更为优美,管理机制协调有效,师资队伍素质精良,专业结构科学合理,人才培养独具特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科学研究显著进展,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兼顾成人继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末建成酒泉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和文化中心;“十二五”末建成在校生规模过万,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省内一流高职院校。

三、重点任务与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四项建设”,切实推进“三项改革”,积极发挥“两支合力”,凸现改革与发展主题。

㈠重点抓好“四项建设”

1、基础条件建设

以加强和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创造学院健康、协调、持续

发展的良好条件。

——在校园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上,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结合我院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就地办学、内涵发展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从2006年到2010年完成新校区第二期工程建设。在项目建设上,要积极抓好国家、省、市计委的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工作,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要积极引进和筹措资金,完成逸夫教学楼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并积极主动地协调配合建设高档次的田径运动场,落实校园绿化美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从2006到2010年,每年购置图书1万余册,到2010年实现馆藏图书22万册以上,生均图书达到40册以上;在藏书体系上,突出专业和学科建设及新专业、新知识的特点,以高职各专业所需图书为重点,进行购置建设;同时抓好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充分发挥多媒体阅览室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完善视听、复制、缩微、信息检索等现代化服务手段,不断强化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提高师生获取和利用新知识的手段与能力。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条例》,年均投入200万元以上,外引内联,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善实验教学手段。2006年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方式,重点建设金工实验室、建筑力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共计7000平方米的高职实验实训基地,完成校园网络工程、电化教育工程;到2010年,实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000万元以上,生均设备总值4000元以上;并在重点实验室配备较强的实验力量,强化实践性教学,优化实验教学的主导因素,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利用率和实验效果,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搞好体育设施与器材的管理,为组

织体育教学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学生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完成200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

以“品牌”打造为依托,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能胜任高职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树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品牌”。

——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通过转、引、聘、培养、协作等途径,力争至2010年专任教师逐步达到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30人左右,生师比小于16,50%的专任教师周学时小于12。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专任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逐步引进博士生,力争到2010年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不含在读)比例提高到35%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含在读)比例达到2%。

——积极建立一支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名师队伍,到2010,培养选拔40名学术、学科带头人和80名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使省、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占到专任教师的3%左右。同时聘请5-10名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和学者作为兼职教师。

——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逐步形成相对合理的职称梯次,到2010年,专任教师中教授达到5人以上,高级职称(不含高级讲师)比例达到30%以上,各专业教师结构分布合理,大多数专业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年均投入资金20万元左右,用于师资培训,同时采取引进、到基层锻炼、到基地参加实践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到2010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

3、学科与专业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工、农为重点,旅游为特色,文、经、管相结合,兼顾艺、师”的专业建设思路,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规划,主动调整和改造原有的专业结构,重点在旅游业、农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工商业、信息产业等6个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联办或试办应用型本科专业,力争在“十一五”末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

——重点建设以建筑技术、数控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工科专业和以种子工程、园林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专业以及以旅游英语、广告艺术、管理服务为重点的实用性文科专业;本着“学科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原则,整体优化学科和专业,使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适应,与学生就业相适应,达到学科和专业的最优化和科学化。

——积极开设新的专业,不断开拓新的专业生长点。根据各教学系的办学能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机电工程系可增设软件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等专业;生物工程系可增设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烟草栽培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动物防疫与检疫、水产养殖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建筑工程系可增设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测量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等专业;旅游管理系可增设旅游日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政服务、护理等专业;经济管理系可增设金融保险、营销与策划、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等专业,力争“十一五”末高职专业达到40个以上。

——进一步理顺入口(即招生环节)和出口(即就业环节)的关系,以就业带动招生,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招生工作要专门化,抽调专人,划片负责,建立相对可靠的招生宣传网络;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设置计划,积极扩大招生区域,调整生源结构;不断完善奖学金、助学和帮扶特困生等配套制度,积极鼓励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助困基金,以优惠政策确保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力争每年普通高职招生1600人,五年制高职招生200人,成人类招生1000人,到2010年在校高职生达到5000人,在册成人生达到2000人,中职生达到1000人。就业工作要系统化,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甘新等地区建立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调研,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构建科学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逐年提高就业率,力争到2010年高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加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学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干部聘任与调整工作,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完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提高素质、增强党性、

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加大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和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加强在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抓好对教工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培训、督查和指导工作,严把入口关,确保新党员质量,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德育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积极倡导和建设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坚持不懈地抓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加强工作作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㈡切实推进“三项改革”

以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以高职教育为建设与改革的重点,适当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积极争取开展本科教育,各类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管理改革)为动力,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1、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索“搭建平台、分层教学、分流培养”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大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体

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让多数专业建立起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装备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在省内同类职业院校中居先进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扩充和创建校外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使高职各专业都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处;力争5年内建成省级示范基地1处,院级示范基地2-3处。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体现时代特色、专业特色和遵照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求的课程体系。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加强基础、突出专业、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培养技能”的原则和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建设的方法,加强重点课程建设,至2010年,努力使50%左右的课程达到教育部规定优秀标准,95%以上的课程达到合格标准;要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使20门左右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成为院级精品课程,5-10门左右课程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2-3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力争1门以上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切实强化实用性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根据实用性要求推进教材改革,大胆摒弃不适合高职教育的陈旧内容,结合实际,重新制定各专业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和调整现有科研力量,积极投入教材开发,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自编教材2部以上;要将实践性贯穿到高职各专业的教学中,紧紧围绕高职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控制在1:1以内,个别课程还可按1:2的比例分配。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抓好教学质量监控。要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测机制,优化教学过程监控,建立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改革考试制度、方法,确保考试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科学

命题,保证考试内容结构的全面性;合理选择,力求考试方式的多样化,逐步增加知识应用和各种能力的测试比例;健全机制,维护考试全过程的严肃性,逐步做到骨干课程教考分离。

——完成高职专业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完善现代教务管理体系,为推行学分制提供必要条件。

2、人事制度改革

——要强化竞争机制,认真落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精简效能,优化结构,职位挑战性”原则,完善聘任制。科学设立机构,合理核定编制,以事设岗,以岗择人,按岗定编,竞聘上岗,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优化组合,能位匹配,,逐步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完善部门经费包干使用的各项政策规定。

——要进一步调整并科学合理设置党政职能部门,在上级主管部门确定的编制总数内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本着“工勤人员负增长,行政人员零增长,教学人员正增长”的原则,搞好教职工队伍结构调整和合理分流,保证党政管理人员不突破教职工总数的15%。

——要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进一步推进学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加大内部岗位津贴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定岗、定责、定待遇,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后勤管理改革

——要以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为宗旨,以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社会化为目标,以“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院负担、有利于保证学院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提高总体办学质量)为原则,积极推进后

勤改革。

——要按照“先独立,后剥离”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理顺关系,强化服务,提高效益,逐步将原有后勤服务部门转为各类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并积极创造条件,选择适当时机,组建后勤服务总公司,形成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解决思想,转变观念,挖掘潜力,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既坚持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又不单纯依赖于财政渠道。要拓宽校企合作的路子,争取企业或个人投资,通过改造、新建、购置、租赁等途径,完成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银校合作”形式为契机,积极利用银行贷款,解决学院资金严重短缺的根本问题。

㈢积极发挥“两支合力”

要充分挖掘产学研结合和合作办学这两股力量,打开学院与社会之间的通道,获取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1、产学研结合

——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校企合作办学为努力方向的办学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努力打开“定单式”培养的局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艺型、创新型人才。

——要立足于促进教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院倡导重视科研工作的风气,以为经济建设和高职教育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为主要方向,完善科研机构建设,建立专兼职科研队伍,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以补贴形式鼓励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开发科技成果与技术,力争五年内建成农业产教研发中心、畜禽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旅游产业开发中心等3个以上具备研究所(中心)资质的科研机构,形成自身科研优

势和特色。

——要充分发挥以理工、农林、旅游、应用文科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学科的科研优势,采取政策扶持、建立科研基金等方式,加强科研管理,鼓励各系积极承担省、市和学院科研课题,力争五年内承担省级科研课题5项,落实15个以上的院级研究课题。积极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争取3项以上获省级奖励,5项以上获市级奖励。

——要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特别是本地高新企业的合作关系,以科技成果和技术为依托,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或联办新的产业。

2、合作办学

——要遵循“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原则,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走联合办学的道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稳步扩大规模,到2010年,在册成人生达到2000人规模。

——要进一步推进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抓好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在校生90%以上获得职业技能或岗位资格证书,并充分发挥学院师资、设备、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其他行业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力争每年培训各类人员3000人左右。

未来五年,是学院真正起步的第一个五年,任务光荣而艰巨。全院上下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统一思想,团结协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勤政、务实、高效的作风,知难而进,扎实工作,有重点,分年度,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