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无答案)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无答案)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无答案)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无答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本文概述内容,及作者笔下的叶圣陶的形象。

2、通过朗读法,以读促悟,把握文章脉络。

3、感受作者笔下的叶圣陶先生所具有的独特品质。

学习重点

把握本文概述内容,及作者笔下的叶圣陶的形象。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笔下的叶圣陶先生所具有的独特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

我们之前接触了好多名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闪光点。鲁迅先生,待人和蔼、幽默风趣,学术上一丝不苟;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满腔爱国热血……

我们今天又将接触另一位名人——叶圣陶。那么,这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在他的身上具有什么样的闪光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 小组依次读下列字音,解释词义。

2.全班齐读生字词,并找学生用其中至少两个词造句。

草率.() 生疏.() 商酌.()

恳.()切譬如

..() 朦胧.()

累赘.( ) 拖沓.() 妥帖

..()

诲.( )人不倦.() 不耻.()下问

鞠躬尽瘁

....()

....() 颠沛流离

2解释词语。

诲人不倦:颠沛流离:

不即不离:晦涩:

著作等身:高文典册:

3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知识积累

1.简介作家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简介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

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四、初读感知

1.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2)请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求:先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等。

如何理顺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通常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2.作者在叙述中不仅加入自己的评论,还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在文中将这些名人名言画出来,小组合作说说它们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发表过随笔集《________》等。

2.注音释词。

商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颠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累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什么样的材料?

缘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并实践了略读的读书方法,通过整体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精神品质。

七、布置作业

1.选择叶圣陶先生的2~3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2.找出文章中让你印象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和摘抄。

八、学习反思

第2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其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二、合作探究

1.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含义丰富的句子。

(1)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学法指导: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是品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的重要途径。品读时,可用增减转换的比较阅读法,在对比中体会本文语言平实而蕴藉丰富的特点。

2.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文章是如何表现的?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学法指导:理解叶圣陶的形象,可从文章记叙的典型实例和作者的评论两方面着手,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3.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在本文有所体现吗?举例说说。

学法指导:本文语言简练,但内蕴深厚,需要细细品味。如“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繁碎”一词,既写出了鞭炮声,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请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角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

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由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

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1930年7月,北平清华园

(有删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人说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大家之作”,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四、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丁卯.(mǎo) 遵嘱.(zhǔ) 诲人不倦.(juàn)

B.譬.如( pì) 朦胧.(lóng) 鞠躬尽瘁.(cuì)

C.累赘.(zhui) 拖沓.(tà) 颠沛.流离(fèi)

D.修润.( rùn) 别扭.(niu)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B.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C.在文风方而,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D.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你到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

A.《论语别裁》B.《<庄子>心得》

C.《战国策》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2)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要思考叶老具有怎样的品德以及在写作与文风方面有怎样的主张。我们要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学习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六、布置作业

本文对人物的刻画,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全貌。请你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七、学习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品教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 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完整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二、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三、梳理内容 1.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板书)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四、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明确:——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4.字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教学文档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生疏.(shū) 商酌.(zhuó) 拖沓.(tà) 诲.人不倦.(huǐ juàn) B.草率.(shuài)晦涩 ..(huì sè)牵涉.(sè)自顾不暇.(xiá) C.恳.切(kěn)冗.长(rǒng)累赘.( zhuì)颠沛 ..流离(diān pèi) D. 譬.如(pì) 朦胧.(nóng)搀.合(chān)鞠躬 ..尽瘁(jū gōng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繁碎慎重不屑不即不离 B.躬行尊嘱拙作以身作则 C.峰芒恢复效法付之一笑 D.规矩生疏妥贴下里巴人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 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文章所呈现的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能说出各部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美德。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人物性格的观察能力,能够树立起“事必躬亲”和“宽人严己”的社交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稻草人》的连环画图片,请同学来讲述故事。老师提问:“大家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那么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作者

是谁”经过提问得出结论:“叶圣陶”。然后教师接用多媒体展示叶圣陶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然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老师接着解释“因为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那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并由此导入本课:叙事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公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叙写叶圣陶先生的具体事例。 2.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 3.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4.感知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陶冶性情,涵养美德。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品析文中所展现的先生人优秀品质。二、教学难点:学习以生活中小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略细结合,朗读感悟;圈点批注;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标记段落,利用生词造句。 2.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有关作者张中行的资料,重点查找除课文以外的能够表现叶圣陶先生优秀品质的名演或轶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

部编201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字词。详细版

部编201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字词。详细版 第一课《春》朱自清 嗡(wēng):1.〔~子〕京二胡,胡琴的一种。2.象声词:飞机~~响。蜜蜂~~地飞。 朗润(lǎng rùn):1 明亮润泽。2 爽朗温和 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 nò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喉咙(hóu lóng):泛指喉腔。 应和(yìng hè):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 tuō):1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jìng mò):1 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2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 风筝(fēng zhēng):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 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第二课《济南的春天》老舍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牙。~嵌。~边。 单单(dān dān):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 着落(zhuó luò ):1. 事情有归宿、有结果。2. 依托;靠头;指靠。 慈善 (cí shàn ):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肌肤(jī fū):肌肉皮肤。 秀气(xiù qì):言谈文雅,举止优美。 宽敞(kuān chǎng):宽阔;宽大。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也指积存的钱。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词、成语运用习题【部编版七下第13课】 一、课后读读写写: 修疏.shū商酌.zhuó恳.切pì朦.累赘.zhui 别沓.tà妥.帖tuǒ诲.耻.下问chǐ颠沛.流离pèi 以身作则.zé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累:累.赘léi累.积lěi劳累.lèi 别:别.离bié别.扭biè 率:草率.shuài效率.lǜ 形近字: 蒙.眬méng朦.胧méng 恳.切kěn开垦.kěn 诲.人不倦huì悔.恨终身huǐ 憔悴.不堪cuì鞠躬尽瘁.cuì 三、词语解释: 重点课下注释: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补充词语: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鞠躬尽瘁】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四、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譬.如(pì)修润.(rùn)累赘.(zhui) 叶圣陶.(táo) B.拖沓.(tà)妥帖.(tiē)悲哀.(āi)丁卯.年(mǎo) C.触.及(chù)恳.切(kěn)监.督(jiān)颠沛.流离(pèi) D.感慨.(kǎi) 草率.(shuài)告辞.(cí)诲人不倦.(huǐ) 【答案】D【解析】 D“诲”应读“huì”。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拖沓.(tà)生疏.(shū)商酌.(zhuó)诲人不倦.(juān) B.草率.(shuài)晦.涩(huì)牵涉.(sè)自顾不暇.(xiá) C.恳.切(kěn)冗.长(rǒng)累赘.(zhuì)颠沛 ..流离(diān pèi) D.譬.如(pì)朦胧.(nóng)搀.合(chān)鞠躬 ..尽瘁(jūgōng) 【答案】C【解析】A.诲人不倦(juàn)B.牵涉(shè)D.朦胧(ló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润生疏商酌诲人不倦 B.恳切譬如蒙胧不耻下问 C.累坠别扭拖沓颠沛流离 D.妥帖恳切累赘以身作则 【答案】A【解析】B.朦胧C.累赘D.以身作责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 全街干部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3 班级姓名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1909—2019),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解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非常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其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都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本文作者通过对往事的追忆,列举自己与叶圣陶先生接触和交往的一些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揭示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过人品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阅读时,应认真通读全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

己严的过人品性。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春宴琐谭?等。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 A、丁卯.(mǎo)教诲.(huǐ)儒.学(rú) B、商酌.(zhuó) 慎.重(shèn) 恳.切(hěn) C、感慨.(kài) 强.调(qiánɡ) 累.赘(léi) D、别.扭(biè) 拖沓.(tà) 譬.如(pì) 【解析】A项,教诲.(huì);B项,恳.切(kěn);C项,感慨.(kǎi)。 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D) A、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惯之,宽厚待人。 B、告别,他躹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C、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肺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D、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解析】A项,一以贯之;B项,鞠躬;C项,颠沛流离。 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 诲人不倦 ....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①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而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这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引擎。 ②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 ③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几G,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的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 图: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 ④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如在智慧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监测,从而动态调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实现缓解拥堵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为司机提供优化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可见,面对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 ⑤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⑥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精选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A卷基础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 .. 作则 ..、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 ....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4.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至“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 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提升篇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 800万左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课稿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课稿 一、植根单元说教材 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修身正己”,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的美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关键点之一:略读。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在单元提示中,有对略读的要求:本课还规定了时间要求:“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读完。” 关键点之二:选材。本单元的“怎样选材”写作专题与单元课文阅读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本文围绕中心,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组材。待人厚主要从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三个材料写;律己严主要从写话是话、重视简洁、力求完美三个事件来写。可见,本文也是选材的典范。 二、立足课标说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同时要求:“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和细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创意。 【教学目标】1、略读,了解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精读,感知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深沉怀念和深挚敬意。 【教学创意】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全课三个板块:从了解二三事,到感知叶圣陶其人,再到感受作者的敬仰之情。既落实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略读”,又在归纳事件、认识人物中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生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的技巧。 【教学步骤】(主要的教学步骤) (一)、了解二三事 浏览全篇,用笔勾画,文章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你们用了什么方法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春》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作者把存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处她”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缴嫩的,绿绿的” 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写出了小草情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枪,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腿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睛”,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3、品味语言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一些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拟人的修辞。将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突出济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出了夕阳映射下的雪景,更加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四首》 1、反复诵面读《观沧海》.体会这首诗质朴刚健、音调整佛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答:诗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是远观之景。景物浩大,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闻王品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诗人选取的这两个景物,一是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春季,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给人一种画面感,三是运用其象征的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的哺叫如“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杯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 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 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 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商酌(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简明扼要(è)躬行(gōng xíng)不耻下问(chǐ)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繁碎:繁杂琐碎。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累赘:拖累、麻烦。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冗长:(、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四、认真倾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篇的缘由是什么? 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纪念他。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五、学会略读,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