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文章编号:1000 0550(2007)04 0535 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 RT055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96)共同资助

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区域组.灵盐定地区直罗组研究小结.内部科研报告.1973.收稿日期:2006 11 28;收修改稿日期:2007 02 12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赵俊峰 刘池洋 喻 林 黄 雷 刘永涛 高 飞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西安 710069)

摘 要 根据岩性旋回结构,在全盆地范围将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地层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厚度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上段地层较下段厚。下段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大;而上段砂岩以层多、层薄为特点。直罗组砂岩总体成熟度较低,区域制图和碎屑组分等反映周缘存在多个源区。砂岩粒度分布表现为河道和分流河道等沉积特征。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反映陆上河流沉积环境的层面和层理构造。综合分析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内,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可见三角洲平原沉积。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

第一作者简介 赵俊峰 男 1975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工程师 盆地分析与石油地质 E m a i:l zjf2005@yeah .net

中图分类号 T E121.3 文献标识码A

砂岩是陆相含油气盆地最主要的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型铀矿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和铀成矿的储集空间

[1~4]

。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的研究可追

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盆地西缘灵(武)

盐(池)定(边)和盆地西南等直罗组有油气发现的局部地区。此后随着勘探重心的转移,直罗组很少受到关注,故研究程度十分薄弱。近年来,在盆地东北、东南和西部等直罗组中发现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和多处铀矿(异常)点;同时随着石油勘探领域的扩大,盆地西缘、渭北等直罗组有油气产出的地区亦被重新审视和重视,故有必要深入研究该套地层特别是其中砂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本文以石油、煤炭和核工业部门的大量钻井、测井资料统计解释和10余处剖面观测及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全盆地范围对直罗组进行了分段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罗组砂岩的空间展布规律、沉积特征及其成因类型等。

1 直罗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直罗组在今盆地呈大范围整体分布,总体西厚东薄。厚度一般在150~400m 之间,仅在鄂托克前旗

与苏里格庙间的小范围内厚度可达500m 。自乌海向南经鄂托克前旗东、大水坑至镇原一线为厚度400m 左右的较厚带,构成近南北向的堆积中心。在此带以西或东,厚度均依次减薄,至东部残留边界一般为100m 左右

[5,6]

前人曾对盆地部分地区的直罗组进行过地层划分对比,如在盆地西缘某些地区可划分为4个油层组

;东部据岩性可分为2个旋回[9]

;东北部东胜地

区可分为下、中、上3段

[2,10,11]

;但针对全盆地范围的

分段对比未曾开展。在今残留盆地范围,直罗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厚层含砾粗!中粒砂岩,与下伏延安组煤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覆主要为安定组黑色页岩或紫红色厚层砂岩,在盆地南部和东北部可直接

与下白垩统砾岩层不整合接触,故其顶底界线较易确定。直罗组岩性总体较单调,以砂岩广泛发育为特征,内部缺乏区域上稳定分布的标志层,仅在伊盟隆起和华池、庆阳一带下部零星发育1~5层褐煤级的煤线或薄煤层,可供局部地区分段对比参考。大量钻井和露头分析表明,直罗组旋回结构明显,不论在地层较厚的盆地西部还是较薄的东部,分别以2层较厚砂岩为底界(大致对应东部露头的?七里镇砂岩#和

第25卷 第4期2007年8月沉积学报

ACTA SED I M ENTO LOG ICA SI N I CA V o.l 25 N o 4

A ug.2007

?高桥砂岩#),一般都可划分为2个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图1,2,7,8),在盆地边部某些露头或钻井剖面(如镇4、华探10、天深1、盟6井及神山沟剖面等),上旋回也可包含2个次级正旋回或岩性段(图1)。但从全盆地来讲,顶部岩性段受安定组沉积前抬升剥蚀的影响,保留不完整,不便进行区域对比。部分钻井资料显示,上旋回的底部为厚层含砾砂岩,暗示该界面代表直罗期内较大的一次构造转折,可作为分段优选界线。故本文采用?旋回控制,厚度检验,区域闭合#的原则,以?七里镇砂岩#和?高桥砂岩#及与其大致对应的较厚层砂岩为旋回底界标志,结合地区性标志层(薄煤层及泥岩)和岩性、颜色变化特征,提出全盆地直罗组二分的方案。首先选择全盆地范围具控制性的146口钻井和东部8处直罗组露头资料点,将全盆地分为8个地层对比小区,在小区总结对比的

基础上建立4纵4横共8条对比剖面,经区域闭合确

定上、下段的划分方案(图1,2)。

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下段地层厚度一般为60~160m,自北部伊8井!伊5井!鄂托克前旗与苏里格庙之间,向南到大水坑!平凉一线,为厚度160~300m 的较厚带。上段地层较下段厚,一般为60~200m,厚度较大带与下段分布一致,最厚处在鄂托克前旗与苏里格庙之间,达340m 以上。

2 砂岩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控制性钻井和露头资料的解释统计,编制了直罗组上、下段砂岩累计厚度、层数分布(图3,4)和直罗组顶面埋深图,

据此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总

图1 直罗组分段对比东西向剖面图

F i g .1 C ross secti on show i ng the partiti on and compar i son o f Zh il uo F or m ation i n W E directi on

536

沉 积 学 报 第25卷

图2直罗组分段对比南北向剖面图

F i g.2C ross secti on show i ng the partiti on and compar i son of Zh il uo F or m ation i n N S directi on

体来看,分段砂岩厚度与层数反映的变化趋势与全组地层厚度变化特征具一致性,地层厚处砂岩累计厚度大、层数多。直罗组顶面埋深反映了东浅西深的西倾单斜格局,东部伊金霍洛旗西!陕244!陕79!华38一线以东顶面埋深小于500m;西部盐池、环县以西埋深大于1200m。

2.1下段砂岩分布特征

下段砂岩厚度一般为30~100m。东部露头区为30m左右,向西厚度渐增。在伊金霍洛旗之西、乌海!苏里格庙南!靖边、大水坑!华池、镇原!庆阳东等地显示4~5个近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的厚度大于50~70m的较厚带,其间为厚度30~40m的较薄带分隔。在乌海、大水坑及镇原西,砂岩厚度可增至120~150m左右。下段砂岩层数与厚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展布规律一致,一般为4~10层,在盆地西北部可增至20层。

2.2上段砂岩分布特征

与下段砂岩较厚带与较薄带交错分布的格局不同,上段砂岩的较厚带与较薄带发生东西分异。庆阳!华池!安边!乌审旗以东广大地区砂岩厚度一般小于30m,为较薄带。此带以西的中北部、西南部构成两个较厚带。在盐池之南和苏里格庙之西南厚度最大,可达80~90m。下段砂岩层数与厚度亦呈较好的正相关性,在东部砂岩较薄带一般为3~6层,在盆地西部砂岩较厚带为8~14层。

综合分析上、下段地层厚度、砂岩累计厚度和层数分布发现,下段地层厚度较小,砂岩层数较少,但砂岩累计厚度较大,表明下段含砂率较高,且以厚层砂岩发育为特征;相反,上段地层厚度较大,砂岩层数较多,但砂岩累计厚度较小,表明上段含砂率有所降低,且砂岩以层薄、层多为特点。统计显示,各控制点下段单层砂岩平均厚度8~18m;而上段单层砂岩平均厚度一般小于8m。

3沉积学特征

3.1岩石学特征

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盆地5个地区500个(其中东北部21个为本文鉴定)砂岩(主要为下段)薄片样品的鉴定统计,总结直罗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图5)。

537

第4期赵俊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图3直罗组下段砂岩厚度与层数等值线图

F i g.3Isogra m of thickness and layer nu m ber of sandstone

o f the l owe r m e mber o f Zh il uo F or m

ation

图4直罗组上段砂岩厚度与层数等值线图

F i g.4Isog ram of t h ickness and l ayer nu m be r o f sandstone

o f the upper m ember of Zhil uo Fo r m ati on

直罗组砂岩岩石类型多样,总体成熟度较低。盆地西缘古峰庄!候家河地区为长石砂岩(186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46%,长石47%,岩屑7%);西南部庆阳!马岭!华池地区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256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61%,长石31%,岩屑8%);东部露头区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34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59%,长石35%,岩屑6%);东北部东胜地区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1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37%,长石25%,岩屑38%);西北部伊8井为岩屑长石砂岩(3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37%,长石45%,岩屑18%)。由盆地西缘、东北、西北向盆地南部,石英含量升高,长石和岩屑含量降低,表明盆地西部和东北部更靠近物源。由于统计样品主要集中在直罗组下段,故骨架组分的垂向变化不甚明显。

直罗组砂岩岩屑类型在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别,结合前文2.1,2.2砂岩空间分布特征,应是源区性质不同的反映。古峰庄!候家河地区的岩屑以变质岩为主;庆阳!华池地区的岩屑兼有千枚岩、石英岩及变质砂岩等变质岩屑和粉砂岩、泥岩等沉积岩屑。盆地东北部岩屑为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炭质板岩屑及炭屑等为主;其源岩可能为乌拉山群、色尔腾群等太古代高级变质岩和印支期的侵入岩[7]。盆地直罗组砂岩碎屑颗粒的磨圆度以次圆!次棱角状为主。胶结物类型较为丰富,以方解石、白

538沉积学报第25卷

云石、粘土质和粘土重结晶而成的长石胶结物等,伊8井还出现沸石。胶结物含量一般为5%~20%。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受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直罗组砂岩蚀变强烈,胶结疏松,多层姜黄色的砂岩有?豆腐渣砂岩#之称,

成为该组野外识别标志之一。

图5 直罗组砂岩岩石类型三角图(据Fo l k ,1974)F i g .5 T riangu lar p l o t of sandstone type o f Zh iluo

For m a tion(afte r Fo l k ,1974)

3.2 粒度特征

沉积岩的粒度受控于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及沉积场所等因素,因此粒度分布特征也可作为确定沉积环境的依据。据盆地东部露头区8个

[8]

、西部盐池地区

2个均采自直罗组下段砂岩样品的薄片粒度统计,砂岩的概率累计曲线全部为两段型(包括上三段型),由跳跃、悬浮两种组份构成(图6)。西部样品2个次总体的截点为2.8 左右,跳跃组分含量约50%~70%,悬浮组分含量为10%~30%。东部样品8个次总体的截点为1.20~2.25 ,与延安组底部的宝塔山砂岩类似,跳跃组分含量约45%~75%,悬浮组分含量普遍较西部增加,为15%~50%,说明东部更接近沉积中心。上述样品粒度特征反映为河道沉积,且以急流型为主。采自盆地东北部神山沟直罗组下段薄煤层之上和上段的2个砂岩样品表现为较小斜率的三段式,以跳跃组分为主,对照V isher .G (1969)判别模式,与三角洲分流河道的典型特征相似;另1个位于薄煤层之下的细砂岩样品累计曲线近似一段式,反映了快速堆积的特征,推测为三角洲平原决口扇沉积的产物。3.

3 沉积构造

图6 直罗组砂岩粒度概率累计曲线

F ig .6

G rain size cumu l ative curves o f Zh iluo Forma ti on

露头和岩心观察发现,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层面和层理构造。冲刷面是强水流侵蚀下伏沉积物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面,一般发育在河道的底部。直罗组砂岩冲刷构造主要发育在其底部砂岩与延安组的接

触面之上;在上段的底砂岩底面也有发育。冲刷面之上常有粒径0.5~3c m 左右的铁锰质结核和石英岩质底砾岩沉积。在铜川玉华镇白垩系宜君砾岩之下的直罗组上段紫红、兰灰色粉细砂岩中,可见泥裂构造,反映该组沉积后期气候向干燥转变。

直罗组层理类型包括槽状、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粒序层理等。槽状交错层理是露头区(如:榆林红石峡、达拉特旗高头窑、安塞延水河及富县葫芦河等剖面)最为常见的层理类型,主要发育在底部砂岩及中部厚层砂岩中,以大型(层系厚度>10c m )为主。单个层系厚度10~80c m,常呈多层系叠加,形成于厚层中、粗粒砂岩中,由层理底部向上粒度减小。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多发育在直罗组中、上部较薄的砂岩中,也可发育于与槽状交错层理共存的厚层砂岩上部或穿插其中。粒序层理主要发育在底部厚层砂岩冲刷面之上的滞留沉积中,表现为砂岩中砾石含量向上变少、粒度变小。上述冲刷面、泥裂和各类层理构造反映直罗组砂岩主要形成于

539

第4期 赵俊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陆上河流环境。3.4 垂向序列

考虑到直罗组在盆地内赋存特点和资料来源有别(中西部深埋覆盖区以钻、测井资料为主,东部露头区为剖面观测资料),选择西部盐9井和东部葫芦河两个有代表性资料点,剖析直罗组的垂向沉积序列特征(图7,8)

图7 盐9井直罗组岩电组合图F i g .7 T he lit ho l ogy e lectr i c co m po site graph o f Zhil uo Fo r m ati on ofW e ll Y an 9

富县葫芦河剖面直罗组累厚135m 。下段下部由多层砂体叠加而成,为黄绿色厚层块状中!粗粒砂岩,底部含石英岩质砾石,具冲刷面;发育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向上部层理规模变小,砂岩厚34m 。砂岩之上为灰绿、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含蕨类、裸子植物孢粉化石,厚21.8m 。上段底部为7.1m 厚的灰白色细粒长石砂岩,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之上为灰绿、紫杂色泥岩与细粉砂岩互层,厚15.8m 。上段中部为6.1m 厚的浅黄

色细粒长石砂岩、灰绿色长石石英粉砂岩,上部为灰

图8 葫芦河剖面直罗组岩性柱状图F ig .8 L it ho l og ica l colu mn o f Zh iluo For m a ti on

ofH u l uhe secti on

紫、灰绿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细粒长石砂

岩,泥岩中见双壳类化石,局部含钙质团块,厚51m 。

盐9井直罗组累厚286m 。下段由2个岩性段

组成,下部为灰色厚层中砂岩,底部含石英岩质砾石,

间夹薄层灰绿色泥岩。砂岩以泥质充填为主,局部含炭质条带,胶结坚硬,厚57.5m ,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箱型。其上为深灰绿色泥岩间夹浅灰绿色细砂岩,厚71.5m 。上段下部为暗绿色泥岩与灰绿色细!中砂岩互层。砂岩含少量绿色矿物及白云母碎片,厚62.5m 。上段上部为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浅灰绿色细!中砂岩,厚59.5m 。顶部为浅灰、微带红色粉!中砂岩,过渡为兰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厚35m 。上段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多个钟型的叠加,越向上部,砂岩厚度、含砂率越低。

大量剖面分析对比表明,直罗组下段下部普遍发育厚层灰白、黄绿色(含砾)中、粗粒砂岩,之上为薄

540

沉 积 学 报 第25卷

层泥岩、粉砂岩或砂、泥岩互层,单旋回砂岩百分含量一般为50%~70%,形成?砂包泥#的组合,具有辫状河沉积的岩性组合特征。下段的上部和上段,砂岩厚度普遍减薄,泥岩厚度增加,砂岩百分含量一般为20%~40%,形成?泥包砂#的组合,具有明显的多阶二元结构,反映多期河道或分流河道叠置沉积序列特征。在盆地中、东部直罗组的顶部,可演变为泥页岩、粉砂岩为主的湖相沉积序列。

4 沉积环境及演化

4.1 下段沉积环境

基于146口控制性钻井和东部8处露头的统计解释和制图(图9)表明,多数地区直罗组下段砂地比值在40%~60%之间。比值30%~4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杭锦旗!苏里格庙!陕55一线以东、环县以西等地。比值60%~8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西北、西缘和西南部,与下段砂岩厚度高值区一致,另在盆地东南宜君之西也有一高值区。

各资料点相分析表明,下段砂地比值大于40%的广大地区,厚层(含砾)中-粗粒砂岩发育,一般单层厚20~70m 左右,横向延伸较稳定;测井曲线表现为典型的高幅箱形特征;其上为2~3个较小的箱形或钟型组合。砂地比值小于40%的东北部地区,底部砂岩厚度15~25m 左右,测井曲线以钟型组合为主。伊金霍洛旗以东地区下段泥岩含量显著增加,较大比例尺制图显示出鸟足状的砂体分散体系,剖面岩性组合显示先倒粒序后正粒序的垂向序列,表现为三角洲前缘的特征

[2]

。综合单剖面相分析、砂地比、砂

岩厚度与层数分布、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垂向序列

等,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内,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曲流或辫状)河流三角洲相。在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以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以西、镇原南及黄陵以南,厚层含砾粗砂岩广泛发育,表明距物源不远,结合平面制图和岩石类型分析,认为有来自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的4~5个物源区。早期辫状河沉积可占据残留盆地2/3的地区,向东部远离物源区和下段沉积的后期演化为曲流河。东北部东胜西、西部乌海!苏里格庙南、大水坑!华池、西南部镇原!庆阳东以及东南宜君西北,分别为多期河道叠加发育区。河道亚相之间为河漫滩亚相发育区,以灰黑、深灰及灰绿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细!中砂岩。在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一线以

北,10口钻井和柳沟、神山沟等剖面均显示直罗组下

段发育薄煤层或煤线,一般1~5层,单层厚度0.5~

2m 。在盆地西南部华池、庆阳一带,少数钻井亦揭示有薄煤层或煤线存在,说明直罗组早期尚有一定的聚煤古气候和地理环境,但主要局限在河漫滩地带(如伊7、伊深4井一带)和三角洲平原区(如神山沟),难以形成工业性煤层。笔者与前人

[10]

(对东部富县葫

芦河!东胜高头窑12个剖面的古流向观测结果显示,下段砂岩总体具向东、东南的流向特征。结合剖面沉积相和区域制图等推测,下段沉积时的湖盆中心位于今剥蚀边界之东,且略偏北部。

图9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下段沉积相图F i g .9 Sed i m entary facies distr i bution o f l owe r m e mber

of Zhil uo Fo r m ati on of O rdos basin

4.2 上段沉积环境

直罗组上段砂地比值(图10)明显降低,多数地

541

第4期 赵俊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区小于40%,在定边!靖边一线以南,环县!华池!富县以北的广大地区,砂地比值小于20%;东胜西北、乌海!合参井!大水坑、庆阳西、宜君西北及榆林!子长一带,比值为40%~50%;与上段砂岩厚度

和层数分布反映的趋势基本一致。

图10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上段沉积相图F i g.10 Sedi m entary fac i es distributi on of upper m e m be r

of Zh il uo F or m ati on of O rdos basi n

在镇原西北、盐池西、鄂托克旗西和伊盟隆起地区,上段底部测井曲线形态仍以箱形为主,岩性为灰

白色含砾粗砂岩或砾状砂岩,其上为薄层粉砂岩或泥岩,反映为辫状河沉积特征。上述地区上段中上部及以东广大地区,以钟型组合为主,对应岩性为中!细砂岩,横向可追踪性差,夹较厚层粉砂岩或泥岩,表现为曲流河或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特征。在靖边!定

边!华池!富县包络范围,以厚层灰黑、黄绿色、兰灰及紫红色泥页岩、粉砂岩夹灰绿、黄绿色硬砂质长石砂岩为主,部分地区顶部有薄层泥灰岩,泥岩中含少量完整植物化石,软体、叶肢介及零星鱼鳞、软骨针化石,反映湖相沉积特征。在湖区边缘,部分测井曲线表现为由细变粗、再由粗变细的若干个反、正旋回的组合,具有三角洲前缘的响应特征。综合单剖面相分析、砂地比分布等区域制图和其它指相标志等,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上段以河流、湖泊和小规模三角洲相发育为特征。上段沉积时主要物源方向与下段具较好的继承性,仍以盆地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为主;沉积中心有所扩大且向。值得注意的是,东部榆林!子长一带砂地比值由东向西增加。前人在大理河、无定河的古流向观测

[8]

显示有多期向

西、西南的古流向。笔者等在山西宁武!静乐盆地和大同地区的野外观察和古流向测定亦显示晋北同期地层与鄂尔多斯东部具原始沉积统一性。此外,镜下观察发现,大理河、无定河地区砂岩碎屑中黑云母含量较东胜地区明显增高。故榆林!子长一带较高的砂地比值可能代表有来自东部物源的作用。总体来看,上段沉积时,反映近源、水动力作用强的辫状河流不再盛行,代之以?源远流长#的曲流河沉积为主。在河湖过渡地带,有湖泊三角洲和湖湾沉积,但由于水体较浅,入湖河流的冲蚀作用较强且碎屑物供应不足,导致河口坝不很发育。上段岩性出现紫红色、紫杂色等砂泥岩互层(东胜地区)或厚层状的紫红色砂岩(铜川西北地区),成煤作用完全消失,在盆地东南部发育大型泥裂,反映气候进一步向干旱氧化环境演变。4.3 沉积环境演化与砂岩储集性

在延安组沉积后受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差异抬升剥蚀的改造作用

[6]

,直罗组沉积早期盆地周缘地貌

高差较大,物源供给充分,对延安期温暖湿润的成煤古气候环境具一定延续性,在今盆地以辫状河流沉积为主;晚期向曲流河过渡。从中生代鄂尔多斯大型克拉通内盆地演化的规律看,直罗组沉积早期盆地范围仍然较为广阔,向东可及山西中北部地区,推测其沉积中心位于今残留盆地之东。上段沉积时,周缘地貌高差减小,气候干旱,物源供给不足,以曲流河和湖泊沉积为主,三角洲规模不大,聚煤条件完全丧失。从层序地层的角度讲,下段以辫状!曲流河为主的河流相沉积可代表低位体系域,下段上部和上段曲流河!湖泊沉积体系可作为湖进体系域,而在盆地西部、东

542

沉 积 学 报 第25卷

北部部分地区上段上部保留的以砂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可作为高位体系域的代表。因此,直罗组沉积记录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演化过程。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决定了砂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而直接关系到其中沉积矿产的富集程度。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空间分布稳定[10~13]。下段砂岩结构疏松,孔隙发育,渗透率一般大于100?10-3 m2,物性远优于其下部的延长、延安组。勘探表明,盆地东北部特大型砂岩型铀矿、盆地西缘和渭北已发现的直罗组油层均赋存于下段以辫状河道沉积类型为主的砂岩。

5结论

(1)直罗组垂向旋回结构明显,依据旋回性结合标志层等,将全盆地范围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

(2)直罗组下段地层厚度较小,砂岩层数较少,但砂岩累计厚度较大,以厚层砂岩发育为特征;而上段地层厚度较大,砂岩层数较多,但砂岩累计厚度较小,砂岩以层薄、层多为特点。

(3)区域制图、碎屑组分分析等表明,直罗组砂岩沉积时以多物源、近物源为特点。砂岩粒度分析显示河道和分流河道等沉积特征。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反映陆上河流沉积环境的层面和层理构造。

(4)在今残留盆地范围,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5[Li u B aoj un,Zeng Yun f u.The Base and Op erati ng P ractice of L it hofaci es Paleography.B eiji ng:G eological Pub lis h i ng H ou s e,1985] 2焦养泉,陈安平,王敏芳,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底部砂体成因分析!砂岩型铀矿床预测的空间定位基础.沉积学报,2005, 23(3):371 379[J i ao Yangquan,Chen Anp i ng,W angM i nfang,et a l.

Gen eti c an al ysis of the bott o m sandstone of Zh iluo For mati on,North easter n O rdos Bas i n:p red i cti ve base of s pati al ori en tati on of s and st one typ e u ran i um depos i t.A cta Sed i m entologica S i n i ca,2005,23(3):371 379]

3田兆成,姜秀萍.砂体及其研究价值.吉林地质,2002,21(4):20 25 [T i an Zh aoc h eng,Jiang X i uping.Th e sand body(sand bed)and its research val ue.Jili n G eol ogy,2002,21(4):20 25]

4孙卫国,杨成顺.砂岩透镜体储油机理新认识.油气地球物理,

2005,3(2):57 59[Sun W e i guo,Y ang Ch engshun.An new under stand i ng of the oil storagem echan i s m i n s and l en s.Petroleu m Geophys

i cs,2005,3(2):57 59]

5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等.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地质学报,2006,80(5):617 638[L i u Ch i yang, Zhao H ongge,Gu iX iaoj un,et a l.Space ti m e coord i nate of t he evolu ti on and refor m ati on and m i neraliz ati on res pond in Ordos Basi n.A cta Geologica S i n ica,2006,80(5):617 638]

6赵俊峰,刘池洋,喻林,等.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构造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59 166[Zhao Jun feng,Liu Ch i yang,Yu Lin,et al.Sed i m en tary tect onic features ofO r dos basi n i n M i dd le J urass i c Zh il uo And i ng stages.O il&G as G eol ogy, 2006,27(2):159 166]

7张复新,乔海明,贾恒.内蒙古东胜砂岩型铀矿床形成条件与成矿作用.地质学报,2006,80(5):733 739[Zh ang Fux i ng,Q i ao H ai m

i ng,Jia H eng.Th e m et allogen i c cond ition and ep i genetic alterati on

m i nerali zati on of Dongs h eng Uran i um Depos i t i n the Inner M ongo li a.

Acta Geologica S i n ica,2006,80(5):733 739]

8陈庸勋,戴东林,杨昌贵.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96 115[Chen Yongxun,Dai Dongli n, Yang Changgu.i The Study M et hod of L it hofaci es Paleogeography!A

C ase Study fro m O rdos Basin.B eiji ng:G eol ogi cal Pub li shing H ou s e,

1981.96 115]

9长庆油田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二):长庆油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51 55[Ed it ori a lC o mm ittee of Petroleum Geology of Changq i ng O il Fiel d.Petroleum G eol ogy of Ch i na(Vo.l

12).Ch angq i ng O il F i eld.B eiji 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1992.

51 55]

10焦养泉,吴立群,杨生科,等.铀储层沉积学!!!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13 304[Ji ao Y an gquan,W u Liqun,Y ang Shengke,et al.Sed i m en t ology of U ran i um reservoir:The exp l orati on and producti on bas e of sandston e type uran i um deposits.Beiji ng:Geological Pub lis h i ng H ouse,2006.213 304] 11焦养泉,陈安平,杨琴,等.砂体非均质性是铀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规律探讨.铀矿地质,2005,21

(1):8 l5[Jiao Yangquan,Chen Anp i ng,Yang Q i n,e t al.Sandbody

h eterogeneity:one of the key fact ors of u ran i um m etall ogenesis i n O r

dos b as i n.U ran i um Geo l ogy,2005,21(1):8 l5]

12吴仁贵,陈安平,余达淦,等.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以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东胜地区为例.铀矿地质,2003,19(2):94 99[W u R engu,i Chen Anp i ng,Yu Dagan,et al.An al ysis on depositi onal s yste m and d iscussion on ore f or m ati on cond itions of channel s and st one t ype uraniu m deposit:t ak i ng Dongsh eng area,OrdosM es o Cenozoic basi n as an examp le.U ran i um G eol o gy,2003,19(2):94 99]

13吴仁贵,余达淦.辫状沉积砂体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剖析.铀矿地质,2005,21(1):8 l5[W u R engu,i Yu Dagan.Discuss i on on rel a ti onsh i p b et w een s and body of b rai d ed strea m chann el sands t on e type u ran i um deposit.U ran i um Geology,2005,21(1):8 l5]

543

第4期赵俊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544沉积学报第25卷

Distributi onal and Sedi m ent ary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 ones

i n Jurassic Zhil uo For m ation,Ordos Basi n

Z HAO Jun feng LI U Ch i yang YU L i n HUANG Lei L I U Y ong tao GAO Fe i

(Sa te K ey Labo ratory of Continenta lD yna m i cs(N ort hw est Un i versity),I nstitute of O il and G as Ba si ns,N ort hw est University,X i'an710069)

Abst ract A ccordi n g to the cycle architecture o f litho logy,the Zh il u o For m ati o n is d i v ided i n to t w o m e m bers(na m ed upper and lo w er ones)i n the scale ofw ho le basi n.The figures aboutm e mber thickness,sandstone t h ickness and l a y er num bers of sandstone i n d icate tha:t the t h ickness d istri b uti o n patterns of sandstone about bo th upper and l o w er m e m bers are consistentw ith that of the w ho le for m ation,all of t h e m sho w it is thicker i n the w estwh ile th i n ner in the east;the thickness of upper m e mber are th icker than that of lo w erm e m ber,genera ll y.The lo w erm e m ber has less l a y er num bers of sandstone and bigger thickness o f si n g l e sandstone layer,w hile the upper m e m ber ho l d s the opposite character i s tics.The analysis o f detrital co mponents,detritus type,supporti n g sty le and reg ionalm apping i n dicate tha:t t h e sandstone of Zh iluo For m 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 fm ulti provenances and prox i m a l depositi o n.The analysi s of gra i n size sho w s t h at the sandsto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l u v ia l channel deposition.Several types of surface and bedd i n g struct u res ex isted i n the sandstone o f Zh il u o For m ation,wh ich reflect the fluv ial deposit envir onm en.t The vertical sequence of lo w er m e mber has t h e typical characteristi c of bra i d ed strea m syste m,wh ile the upperm e m ber re flects t h e co mb i n ation characteristic of superi m position ofm ulti p le phase m eanderi n g braided strea m syste m.V ia co m prehensi v e ana l y sis,it is consi d ered that t h e m ain sedi m entary facies of l o w er m e m ber of Zh il u o For m ation is bra i d ed strea m syste m,and transited to m eanderi n g ri v er at latter i n the resi d ual basi n.W hile that o f the upper m e m ber are m a i n l y bra i d ed m eanderi n g strea m syste m,delta and lake.The sandstone deposited i n braided channel o f lo w erm e m ber of Zh il u o Fo r m ation has excellent per m eab ility,connectedness and w ell bedd i n g,so it is the w ell reser vo ir of sandstone type uran i u m deposits and hydrocarbon.

K ey w ords O rdos B asi n,Jurassic,Zh il u o Fo r m ation,sandstone

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开发潜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

文章编号:100121986(2007)0120029205 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开发潜力 ———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 张培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为例,分析了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地质特征、保存条件、主要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煤层气资源状况。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的变质程度低,煤层发育层数多、厚度大,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煤层气资源条件优越。与美国粉河盆地对比,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中国低变质煤分布广泛,煤炭及煤层气资源量巨大,煤层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其勘探程度较低,应进一步加大勘探力度。关 键 词:低煤级;煤层气;开发潜力;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Coalbed methane (CB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low rank coal : A case study from Ordos B asin ZH ANG Pei 2he (Xi ′an Branch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Xi ′an 710054,China ) Abstract :The low rank coal C BM geology ,including reserve condition ,reserv oir parameters and res ource ,is discussed in a case of Jurassic formations in Ordos Basin.Through this stud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Jurassic formations ’coals in Ordos Basin are charac 2terized by low rank ,m ore coal bed targets ,big thickness ,fav orable hydrological condition and res ource.C ontrasted with the C BM geological setting in P owder River basin in America ,the Jurassic formations in Ordos Basin has certain development potential.I t is known that the low rank coal C BM development is success ful in America ,and in China there is the extensive low rank coal distribu 2tion ,the vast coal and C BM res ource ,the fav 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ut m ore strengh to explore C BM reserv oirs in Ordos Basin. K ey w ords :low rank coal ;C BM;development potential ;Ordos Basin 低变质煤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在美国等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末,美国开始在粉河盆地、犹因塔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又在大绿河、风河盆地进行勘探。 我国低变质煤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伊犁盆地、柴达木北缘以及内蒙古东部的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等,成煤时代主要有:侏罗纪、早白垩世和古近纪等。我国低变质煤具有煤层发育层数多、厚度大、埋藏浅、煤炭及煤层气资源量大的特点(表1)。根据第3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我国陆上垂深2000m 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t ,其中,褐煤、长焰煤和气煤为42439.92亿t ,占76.20%;最新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表明,我国陆上垂深2000m 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 为32.56×104亿m 3 ,其中,褐煤、长焰煤和气煤为 17.67×104亿m 3 ,占54.26%。 由于低变质煤的成煤期普遍较晚,煤层遭受构造运动的破坏程度低,因此,煤层原生结构普遍较 好,煤层裂隙发育,渗透率高,煤层气开发的地质条件优越。煤田勘探、油气田勘探或煤层气勘探显示,部分低变质煤区的煤层气开发潜力大。1993年,在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钻探的彩17井和彩19井对侏罗系八道湾组煤层测试,日产气2000~4000m 3Πd [1];新疆煤田地质局156队在准南煤田进行煤 层气勘探,实测煤层气含量为7~12m 3 Πt ,渗透率2.7 ~18.5md [2] ;大黄山煤矿侏罗系煤层瓦斯含量较 高,排放气量达2000m 3/d [1] 。辽河断陷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欧利坨子区古近系煤层含气量为4.63~ 11.07m 3 Πt ,欧31井煤层孔隙度为4.6%~9.8%,渗 透率为4.19~16.8md [3]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矿区 收稿日期:2006209229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与勘探开发有利地区优选研究” (2001BA605A -07-01)和“973”国这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 (2002C B11700)资助作者简介:张培河(1969— ),男,山东胶南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1第35卷第1期2007年2月 煤田地质与勘探C OA L GE O LOGY &EXP LORATI ON V ol.35N o.1 Feb.2007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文章编号:1671-1505(2005)01-0034-11 文献标识码:A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 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付金华1,2 郭正权2 邓秀芹2 1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 710069 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东北和西南两大沉积体系,东北的河流三角洲体系已为大量的勘探研究资料所证实,而西南体系因受勘探程度限制,目前研究不够 。本文通过最新钻探成果,结合盆地西南部露头资料,确立盆地西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 (浊积)相。冲积扇以西南缘平凉崆峒山和 水河剖面为代表,扇三角洲及湖泊(浊积)相为区内钻井剖面所证实。 长6—长8为区内主力油层组,地层保存完整,钻探程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局部发育河口坝。浊积体以厚层块状为主。长8亚期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最发育期,横向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三支前缘砂体带,是石油聚集的重要区带;长7亚期随着湖盆沉降,周边抬升强烈,湖岸较陡,大量发育浊积体系;长6亚期湖退导致扇三角洲再次发育,但规模较长8亚期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单层厚度大,砂岩粒度较粗,颗粒分选及物性好,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相带。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相 冲积扇 扇三角洲 浊积 第一作者简介 付金华,男,1963年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现为西北大学在读博士,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地质研究。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of Upper T riassic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implication in southw estern Ordos B asin Fu Jinhua 1,2 Guo Zhengquan 2 Deng Xiuqin 2 1Depart 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 niversity ,Xi ’an 710069,S haanxi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 ield Com pany , Pet roChina ,Xi ’an 710021,S haanxi Abstract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 in the Ordos Basin mainly two sedimentary sys 2tems are developed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system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northeast 2ern sedimentary system is a river delta system through abundant research data 1However ,the south 2western system is little studied as there has been only limited efforts in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Or 2dos Basin is an alluvial fan 2fan delta system and the alluvial fan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were developed 1The alluvial fan is typical in the sections of Pingliang K ongdongshan and Ruishuihe River 1The fan delta and lake facies or turbidite facies are proved by observation on the drilling sections in the study area 1The main reservoirs include the intervals Chang 6to Chang 8and the 第7卷 第1期2005年 2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7 No 11 Feb 1 2005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文章编号:1000 0550(2007)04 0535 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 RT055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96)共同资助 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区域组.灵盐定地区直罗组研究小结.内部科研报告.1973.收稿日期:2006 11 28;收修改稿日期:2007 02 12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赵俊峰 刘池洋 喻 林 黄 雷 刘永涛 高 飞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西安 710069) 摘 要 根据岩性旋回结构,在全盆地范围将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地层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厚度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上段地层较下段厚。下段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大;而上段砂岩以层多、层薄为特点。直罗组砂岩总体成熟度较低,区域制图和碎屑组分等反映周缘存在多个源区。砂岩粒度分布表现为河道和分流河道等沉积特征。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反映陆上河流沉积环境的层面和层理构造。综合分析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内,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可见三角洲平原沉积。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 第一作者简介 赵俊峰 男 1975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工程师 盆地分析与石油地质 E m a i:l zjf2005@yeah .net 中图分类号 T E121.3 文献标识码A 砂岩是陆相含油气盆地最主要的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型铀矿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和铀成矿的储集空间 [1~4] 。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的研究可追 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盆地西缘灵(武) 盐(池)定(边)和盆地西南等直罗组有油气发现的局部地区。此后随着勘探重心的转移,直罗组很少受到关注,故研究程度十分薄弱。近年来,在盆地东北、东南和西部等直罗组中发现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和多处铀矿(异常)点;同时随着石油勘探领域的扩大,盆地西缘、渭北等直罗组有油气产出的地区亦被重新审视和重视,故有必要深入研究该套地层特别是其中砂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本文以石油、煤炭和核工业部门的大量钻井、测井资料统计解释和10余处剖面观测及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全盆地范围对直罗组进行了分段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罗组砂岩的空间展布规律、沉积特征及其成因类型等。 1 直罗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直罗组在今盆地呈大范围整体分布,总体西厚东薄。厚度一般在150~400m 之间,仅在鄂托克前旗 与苏里格庙间的小范围内厚度可达500m 。自乌海向南经鄂托克前旗东、大水坑至镇原一线为厚度400m 左右的较厚带,构成近南北向的堆积中心。在此带以西或东,厚度均依次减薄,至东部残留边界一般为100m 左右 [5,6] 。 前人曾对盆地部分地区的直罗组进行过地层划分对比,如在盆地西缘某些地区可划分为4个油层组 ;东部据岩性可分为2个旋回[9] ;东北部东胜地 区可分为下、中、上3段 [2,10,11] ;但针对全盆地范围的 分段对比未曾开展。在今残留盆地范围,直罗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厚层含砾粗!中粒砂岩,与下伏延安组煤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覆主要为安定组黑色页岩或紫红色厚层砂岩,在盆地南部和东北部可直接 与下白垩统砾岩层不整合接触,故其顶底界线较易确定。直罗组岩性总体较单调,以砂岩广泛发育为特征,内部缺乏区域上稳定分布的标志层,仅在伊盟隆起和华池、庆阳一带下部零星发育1~5层褐煤级的煤线或薄煤层,可供局部地区分段对比参考。大量钻井和露头分析表明,直罗组旋回结构明显,不论在地层较厚的盆地西部还是较薄的东部,分别以2层较厚砂岩为底界(大致对应东部露头的?七里镇砂岩#和 第25卷 第4期2007年8月沉积学报 ACTA SED I M ENTO LOG ICA SI N I CA V o.l 25 N o 4 A ug.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