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凝脂.(zhī)闲暇.(xiá)

绰.约(chuò) 马嵬.(wéi)

B.修葺.(qì)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mèi)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解析:C项“簟”应读diàn。

答案:C

2.下列词语的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阙萧索娥嵋连理

B.修葺芳馨逍遥装饰

C.慷概黄鹂频繁链接

D.瓜州时事阮籍变换

解析:A项,嵋-眉。C项,概-慨。D项,州-洲。

答案:B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

..兮夕张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

..歌路难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

..天下计频烦:多次

解析:B项,佳:佳人,指湘夫人。期:约会。

答案: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

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

近代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他清淡、婉丽的诗风。

解析:B项,应为评价鲍照的诗。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A项,“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新乐府》是讽喻诗。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

(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

(3)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6)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_______,才下眉头,___________。

答案:(1)在地愿为连理枝此恨绵绵无绝期(2)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3)举杯断绝歌路难(4)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5)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6)深巷明朝卖杏花(7)此情无计可消除却上心头

三、阅读题(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9分)

塞下曲四首(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开元二年(714)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此诗在构思上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

B.开头四句从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C.写苦寒,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浓墨重彩,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D.最后两句是说“今古”贯通,临洮这一带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E.“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针对众人的这种说法,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答。

解析:C项,“浓墨重彩”错,应该是“笔墨简洁”;D项,“今古”不仅指一年四季,还包括从古到今,此句是说临洮这一带常年四季黄尘弥漫。

答案:CD

8.诗人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是如何表达这种看法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要抓关键句。本诗卒章显志,但又没直接表达观点,可以从“白骨乱蓬蒿”的描写中看出作者态度。第二问应该考虑本诗的构思特点,这里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答案: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情绪。此诗在构思上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的。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9分)

鹊桥仙

滕宾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残鸦古渡,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万里澄江如练”运用夸张,把长江比作一条素练,突出了江水的澄澈。

B.上阕前三句从大处、远处着眼,状写黄昏时江天澄净空阔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空阔、幽远的画面。

C.上阕后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状写黄昏时的景象,营造了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

D.下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三句写古道荒凉,乌鸦归巢,野外村店,鸡禽回笼,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热闹的乡村图景。

E.下阕后三句与前面构成对比,有桃花流水小桥,这恰恰是词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解析:A项,“夸张”错,应该是“比喻”;C项,“化静为动”错,应该是“以动衬静”;D项,描绘的是一幅寂静残败的荒村图景。

答案:BE

10.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要分析词人的情感,需抓住诗歌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案:下阕表现了词人想要从冷寂的境地中寻找可以逃避尘世的喧嚣,以求得内心安宁的隐逸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11~12题。(9分)

白门感旧

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

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

伤心耆旧①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②,

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

华年如水不堪论。

注:①耆旧:年高而有声望之人。②闻笛:向秀的好友嵇康和吕安死后,向秀很怀念他们,一次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有人吹笛子,笛声触动了他对旧友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了一篇《思旧赋》。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联一发声就为全诗定下了悲苦的基调。以“伤春”(半有痕)衬托悲秋之情(无处不销魂),突出了作者悲秋的心境。

B.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强调的是年老的旧好多已弃世,这是令人何等“伤心”!作者对人生短促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感伤。

C.颈联选取的“夜雨”“落叶”“西风”等景物具有凄清、悲凉的特点,构成了哀怨、萧条的意境,与作者心情的凄苦相契合。

D.颈联寓情于景,“独掩门”的动作突出孤寂落寞之感。两句诗情景交融,其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有着鲜明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E.本诗以写景为主,又辅以直接抒情,虚实结合,使感情既真切又形象,有骨有肉。

解析:B项,“间接抒情”错,应该是“直接抒情”;E项,应该是“以抒怀为主,又辅以颈联的景物描写”。

答案:BE

1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诗深广。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杜诗被称为诗史,因为杜诗中有一个大我,他的作品大都把个人的际遇和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所以,解答本题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的,故其感情更显深广。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6分)

登楼感怀【注】

于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3.“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的一般作答要点是“释意+描述+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也应指明。

答案:“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需扣文本,结合注释做相应解读。

答案:①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②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③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归隐不得之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6分)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5.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写“红杏枝头花”,用“啼痕止恨”加以描绘,这种拟人手法,极力写出词中人物的感伤情怀。

答案: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16.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缠绵悱恻,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词句来分析词中人物的多种情感。

答案: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6分)

长安春望

卢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生不得重用。

17.诗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位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用一个短句点明形象的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家在梦中”“几人还”“客秦关”,思家、孤单、漂泊;“草色闲”“落照间”,寂寥,伤感;“为儒逢世难”,不得志;“衰鬓”,年老。

答案:刻画了一位思乡盼归、怀才不遇的游子形象。主人公白发苍苍,在春风吹拂春草如茵的季节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而独自神伤。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万状和无限悲叹。

18.尾联表现了诗人哪几种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尾联的情感,可将尾联中的词句一一拆开,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逢世难”,世道艰辛;“为儒逢世难”,不得志;“独”,孤独;“衰鬓”,年老;“客秦关”羁旅他乡,惆怅。

答案:①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孤独寂寞的愁苦;③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6分)

渔家傲题玄真子①图

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虚③同一照,浮家泛宅④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⑤,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9.在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中描写的意境,要抓住关键意象和人的活动:“青嶂”“绿蓑”“细雨”“春江”“白鸟”以及“渔童拍手樵青笑”。这些景物和活动都给人一种景色明媚、画面优美、人物和乐的感受。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蒙、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

20.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做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笔下的“玄真子”的形象在词的下阕表现得十分明显:忘却昏晓,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终老烟波,一生高洁。能结合相关词句细加分析即可。

答案: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6分)

登宝公塔①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ónɡ):竹杖。

2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是鉴赏的前提,在诗歌的首联写“倦童疲马”而自己却游兴不减,中间两联是沿途看到的景色,最后一联是诗人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情态。据此分析

即可。

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

2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采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前句写鼠声反衬环境的幽寂,后句借鸦影反衬月夜的澄澈。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四、语言运用(8分)

23.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根据(1)、(2)两种不同要求,各自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超过60字)(4分)

珠算是一种古老的用于计算数目的简便工具,具有独特的数理内涵。

珠算的故乡是中国,人们有时候会将之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珠算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强调算盘的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调算盘的影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算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

(2)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的珠算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下面是五代梁楷所画的《太白行吟图》,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根据要求答题。(4分)

(全图)(局部)

(1)请描绘画中李白的形象,不超过4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略说明画作的妙处,不超过5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悄然无语,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

(2)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抓住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状态的瞬间,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人在捕鱼,一只鸢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鸢鸟。鸢鸟不论飞东还是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鸢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

鸢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带着这条鱼,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鸢鸟因为叼着一条鱼,而被一群乌鸦紧追,它无处可逃,疲惫不堪;第二层意思,叼在嘴里的那条鱼掉下来之后,乌鸦不再追它,鸢鸟感到了轻松与平静。这两层意思之间,构成明显的对比关系,意在启示人们——当我们得到“物质”方面利益的时候,可能因此而身心疲劳,甚至痛苦不堪;当我们丢弃“物质”方面利益的时候,可能获得心灵的轻松平静。据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得”与“失”的辩证分析;②懂得舍弃,方可收获;③放弃物质利益,拥有内心轻松等。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

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拟测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模拟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共39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3、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 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 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 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的赞语。 7、唐有两大文学运动,分别是、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 8、宋代词坛分为二大词派,分别是以柳永、秦观、等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9、宋代词人苏轼曾用“郊寒岛瘦”来形容中唐时期与在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上的相似特征。 10、“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散文复习材料(教师使用) 第四单元: 《庖丁解牛》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庖:厨师。 2.解:剖开、分割。 3.履:踩。 4.踦:支撑、接触。 5.砉:象声词。 6.騞:象声词。 7.中:合乎。 8.会:节奏。 9.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10.进:超过。 11.方:在。 12.遇:接触。 13.官知:视觉。 14.神欲:精神。 15.批:击。 16.郤:空隙。 17.导:顺着、循着。 18.窾:空。 19.因:按照。 20.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 21.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22.軱:大骨。硎:磨刀石。 23.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24謋:象声词。 24委:卸落。 二、一词多义 善: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三、虚词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连词,表转折。 而况大軱乎连词,表递进。 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 善刀而藏之连词,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天理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五、通假字 向:通“响”。盖:通“盍”。技:通“肢”。善:通“缮”。 六、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履,名词作动词,踩。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 七、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八、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 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8小题,共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A. 修葺.(qì)水裔.(yì)欢谑.(nüa)蕙櫋.(m ián)锦官城外柏.森森(bó) B. 踯.躅(chí)回眸.(móu)乾坤.(kūn) 皓腕.(wǎn) 红藕香残玉簟.秋 (diàn) C. 女娲.(wā)衣袂.(mai)坼.裂(cha)箜.篌(kōng)月照花林皆似霰. (xiàn) D. 聒.噪(ɡuō)戎.马(róng) 雪霁.(qí) 神妪.(yù)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 2.下列词语、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城阕辗转聘望绸缪还乡需断肠 B.纤尘捣衣萧湘栖隐三顾频繁天下计 C.清冥悸动轩冕寂廖粟深林兮惊层颠 D.迤逦逶迤潺湲馔玉雕栏玉砌应犹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我们在跟随诗人一路上 天入地,目不暇接 ....之际,能感受到诗人潇洒出尘、耿介、孤高的气概。 B.白居易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 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 ....的篇章。 C.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其风格颇接近李煜,多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往往让读 者不堪卒读 ....。 D.自中唐开始,杜甫就被称为“诗圣”,宋人对他更是推崇备至 ....,谓“杜甫集开诗世界”,后人似乎从任何角度都能从中各取所需。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在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各种后人现存的史传材料和评 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B.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 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 美、新奇之美。 C.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和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我们在接触作品之 初,首先第一步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 感和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9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得清贫 ..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 ..D.大块假我以文章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名.我固当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和硕一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4、下列叙述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等。 B、《家》: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C、《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D、《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虽然是一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24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代表作《阿房宫赋》。 25冰叔,号裕斋。清朝散文家。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代表作《大铁锥传》。 26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伶官传序》。 27退之,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代表作《祭十二郎文》。 28凤久,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曾因《南山集》案入狱,后被特赦。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著有《望溪全集》。代表作《狱中杂记》。 29宗子,号陶庵,自称蜀人。他家自曾祖以来都是显官,服用奢华。明亡,隐居剡溪山中。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著有《瑯環文集》《西湖梦寻》以及纪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书》。代表作《陶庵梦忆序》。 30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代表作《项脊轩志》。 31伯温,元末明初人。通经世之学,又精天文及兵法,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立基业,封诚意伯,谥文成。代表作《苦斋记》。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3、鲍照,字明远。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代表作《拟行路难》。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诗风沉郁顿挫(思想感情低沉郁闷,语调音律停顿转折)。 5、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7、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6、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柳栖士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清单 1) 《长恨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新乐府》《秦中吟》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 《湘夫人》《国殇》屈原字原名平浪漫主义诗人《楚辞》为楚地民歌发展起来的新诗体“楚辞体”“骚体”反映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的《离骚》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加工的《九歌》 3) 《拟行路难》鲍照鲍明远鲍参军南朝宋发展了七言诗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 4) 《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杜甫杜工部杜拾遗号少陵野老字子美“诗史”“诗圣”成立七言律诗诗风沉郁顿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5) 《书愤》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中兴四大家”之一诗风深沉蕴藉 6) 《咏怀八十二首》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阮瑀之子“竹林七贤”之一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用诗歌抗争黑暗政治 7)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字元亮字渊明名潜开创“田园诗”“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杂诗》 8) 《越中览古》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将进酒》时被“赐金放还”八年之久 9) 《一剪梅》李清照易安居士 10) 《今别离》黄遵宪子公度人境庐主人“诗界革命”“史诗” 11)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闻一多称“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2)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山人孟襄阳山水田园诗与王维并称 13) 《菩萨蛮》韦庄字端己与温庭筠并称“温韦”“花间派”词人代表作家《浣花集》 14)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字摩诘诗佛王右丞 15) 《新城道中》苏轼字子瞻“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北宋诗坛最有成就诗人 16) 《扬州慢》姜夔字尧章白石道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 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 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 .. ..,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 ..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⑤、思厥先祖父 ..之理 ..之数,存亡 ..⑥、则胜负 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知识整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4、骑皆伏.曰 5、乌江亭长檥.船待 6、往往阳狂垢污 7、扣其乡及姓字 8、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9、皆不幸早世 10、敛不凭其棺11、少纵则逝矣 12、駴駴为野人13、既然已 14、早缫而绪15、鼓瑟希 16、暮春者,春服既成 17、序天伦之乐事 18、而母立于兹19、覆之以茆 20、楛竹之笋21、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22、燕坐于华堂之上 23、籍柔覆温之躯 24、终葬先人之兆25、与可没于陈州同 26、前十有九年27、零丁孤苦 28、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29、暴秦之欲无厌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 1、信造化之尤物 2、与江山相发挥 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4、所见无非牛者 5、依乎天理 6、因其固然 7、虽然,每至于族 8、吾见其难为9、视为止,行为迟 10、期山东为三处1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12、左右皆泣13、地方千里 14、各抱地势,钩

心斗角 15、隔离天日 16、韩魏之经营17、齐楚之精英 18、可怜焦土 19、而气候不齐 20、欲以此驰骋当世 2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2、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色 23、使从事于其间 24、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25、长子灿七岁,少同学 26、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27、其实亦百倍 28、思厥先祖父29、然后得一夕安寝 30、至于颠覆31、可谓智力孤危 32、刺客不行3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5、与其所以失之者 3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7、至于誓天断发 38、明年,丞相薨 39、又可冀其成立也 40、而齿牙动摇4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42、吾将以为袜43、而心识其所以然 44、余叩所以45、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6、然后得死47、吾辈无生理 48、一寒士乡试中式 49、既然已,勿动勿虑 50、不抑耗其实而已 5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52、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