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浆半月: 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2结构〕

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由靠近上皮部分的基板和与结缔组织相接的网板构成。

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小板: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参与凝血和止血。骨板: 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蛋白)黏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层板状结构。

破骨细胞: 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盐,分解有机成分。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肌卫星细胞:附着在肌纤维表面的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明带的交界处。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尼氏体:光镜下,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的胞质内,含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基地。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可分为电突出和化学突出,通常泛指的突出是指化学突出,电镜下它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出后成分构成。

运动终板: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的长轴突,抵达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出连接,比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

血窦:或称窦状毛细血管,其形状不规则,管腔大,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微循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等)。

抗原呈递细胞:指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有较明确界限的球形小体,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数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动脉周围淋巴鞘:中央动脉周围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称动脉周围淋巴鞘。

表面粘液细胞:构成胃小凹的单层柱状上皮,核椭圆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以至透明,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是胃黏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呈分支管状。

帕内特细胞:小肠的特征性细胞,常三五成群位于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细胞之间,HE染色浅。胰尾部较多,大小不等。

肝小叶: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状,由中央静脉、肝板、肝索、、肝血窦和胆小管构成。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内有定居的肝巨噬细胞。

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间隙充满血浆,为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内有贮脂细胞又称肝星状细胞。

肺小叶: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呈锥形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型肺泡细胞以胞吐方式将内容物分泌到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一薄层液体膜,称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表面能,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

气-血屏障:从肺泡腔到肺泡隔内毛细血管腔所经过的结构。组成:肺泡表面液层、I型肺泡上皮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作用:有利于气体交换。

肾单位: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与集合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整体上呈球形。

滤过屏障(血-尿屏障):毛细血管内的物质从血液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需经过有孔的内皮、基膜和足细胞间的裂孔隔膜,这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

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球旁细胞:是入球微动脉近血管极处的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成的上皮样细胞,胞体较大,呈立方形,胞质内含丰富的分泌颗粒。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

致密斑:是远端小管直部近肾小体血管极一侧的管壁上皮细胞增高并紧密排列,形成一个椭圆形斑,称致密斑。其细胞质着色浅,核椭圆形,位于细胞近顶端,是离子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内尿液的Na+浓度变化。

『球外系膜细胞:又称极垫细胞,是位于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细胞形态结构与球内系膜细胞相似,并与之相连。在球旁复合体的功能活动中起信息传递作用。』卵泡:呈球形,由一个卵母细胞和包绕在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组成。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卵丘:由于卵泡腔扩大,致使初级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居于卵泡腔的一侧,形成一个圆形隆起突入卵泡腔。

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同时连同外周的透明带,放射冠与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

黄体:排卵后残留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显黄色,称黄体。

月经黄体:黄体的发育取决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如卵未受精,黄体维持两周左右后完全退

化,称月经黄体。如卵受精,在胚胎绒毛膜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黄体继续发育增大,直径可达4~5cm称妊娠黄体。

受精:是卵子和精子融合为一个受精卵的过程。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桑椹胚:受精卵形成后的第3天,其卵裂产生的子细胞数达12-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观如桑椹,故称桑椹胚。

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

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的壁层构成的膜。随着胚胎发育,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共同构成了胎盘,而平滑绒毛膜则和包蜕膜一起逐渐与壁蜕膜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