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下期马概A卷

2009年下期马概A卷

2009年下期马概A卷
2009年下期马概A卷

湖南科技学院二○○九年下学期期末考试Array全校本科文科专业2008年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考试类型:开卷试卷类型:A卷考试时量:120 分钟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哲学基本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C.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元气说”和“五行说”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句话说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4、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变化过程

B.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

C.事物的量变过程

D.事物的运动过程

5、唯物辩证的同一是()

A.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B.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C.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

A. 发展过程及状态

B. 发展的总趋势

C. 发展的内在动力

D. 发展的前进性运动

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 阶级性

B. 相对性

C. 主观性

D. 可变性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明()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它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C.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D.离开科学技术就没有生产力

13.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 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保持一致

B.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 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 商品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1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15、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6、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包括()。

A. c、v

B. c、m

C. v、m

D. c、v、m

17、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

A.成反比变化

B.成正比变化

C.没有任何联系

D.二者此消彼长

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C、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中( ) 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A.和平手段 B. 街头政治手段C.改良手段 D. 暴力手段

20、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 (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

A历史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 E主观唯物主义

2、下列说法符合辩证法的有()

A白马非马B眉毛胡子一把抓C失败是成功之母

D物极必反E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了事物发展的形式是()

A直线式发展B循环式发展C波浪式前进

D螺旋式上升E跳跃式进行.

4、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B人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本质

C现象与本质之间是不可逾越的D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E认识现象不等于掌握了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6.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

A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B用先进的文化制度代替落后的文化制度C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D用先进的社会思想代替落后的社会思想E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7.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是( )

A. 货币资本循环

B. 流动资本循环

C. 生产资本循环

D. 固定资本循环

E. 商品资本循环

8.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

A.社会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B.劳动力价值降低

C.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相对延长

E.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9.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10.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

A.必然的B.长期的C.乌托邦式的理想D.不可能的E.一帆风顺的

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是不现实的。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相互矛盾的。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本题共20分)

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说明当代中国为什么既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

事业和各项工作”,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2、运用资本周转原理分析企业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五、材料题(每小题10分,本题共20分)

1、材料1: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失业问题、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2: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材料3: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回复”如何理解?(2分)

(2)请对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加以分析?(4分)

(3)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4分)

2.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大多数出口导向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2分)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4分)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4分)

2009下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D.

3.A. 4.B. 5.B. 6.C. 7.A. 8.C. 9.B. 10.D

11.D. 12.C. 13.B. 14.C. 15.D. 16.D. 17.B. 18.C.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BC

2. CDE

3.CD

4.AE

5.ABD

6. CE

7.ACE

8.ABCDE 9 ACE 10.AB

三、辩析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 这是有积极意义的。(1 分)但是认为 "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2 分 )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 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 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 分 )

2、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2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只要有产生这种社会意识的条件,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产生,(1分)实际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并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为我党所提倡。(1分)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样是现实的。(1分)

3、答:该命题是错误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而不是必要劳动时间。

(2 分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 ,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2 分 ) 而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1 分 )

4、错误。所谓“两个必然”,指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1分)“两个绝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分)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个必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1分)

“两个决不会”揭示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强调“两个必然”的实现条件。(1分)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1分)。

四、论述题(共2小题,2X10=20分)

1、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与深化(2分)。

从真理的绝对性来讲,邓小平理论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后不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逼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无条件的适用性,因此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

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3分)从真理的相对性来讲,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而言,它只是对社会主义某种层次、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它不可能穷尽社会主义所有问题,具有近似的性质,根据实践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深化发展。所以又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2分)

2、答: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1分)考察资本周转 , 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 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 分〉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 主要有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 ,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 (2 分)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 , 因为加快资本周转 , 一方面可以节省资本 , 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量。也就是说 , 可以以更少的资本投入 , 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产出 , 从而提高资本的效益。(2 分)资本周转的原理 , 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 因而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来说 , 是完全适用的。(2分)资本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 , 可以节省资金 , 提高资金利用率 , 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2 分)

五、材料题(共2题,20分)

1、(1)答:材料1中的“回复”是纯粹的回复,是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没有“扬弃”的回复,

是错误的。

(2)答:材料1的观点是盲目悲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弊端;材料2的观点是盲目乐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不能正确评价和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均不能对实际起到正确的引导。

(3)答: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科学技术是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并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禽流感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2、(1)答: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答: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答: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通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2009下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讲课重点内容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P25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对物质范畴的理解P26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28

4.发展的含义及其实质P36

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P38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运用P39

7.质量互变规律P41

8.否定之否定规律P41

9.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P44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50

11.认识的本质P58

1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61

1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及其对待真理的态度P65

1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86

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P90

16.社会革命的实质P106

17.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P111

18.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规律P130

19.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P131

20.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含义P140

2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P140

22.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P142

2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P146

2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P147

2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P147

26.资本周转原理及对企业的启示P147

27.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P147

28.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构成P148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P188

30.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P191

3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大理论基石P191

3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内容及其关系P2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