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测手:记录人:计算人:检查人:组长:年月日

实测地质剖面方法

实测地层剖面 为了对测区的地层情况有准确的了解,选择出露较好的典型地层剖面进行实际测量。 (一)小组成员共同承担的任务 1.确定剖面起、止点, 将其准确标定在地形图上并标上地质点号 剖面起、止点按地质填图地质点号统一编号,并在剖面线上用油漆做上醒目的标记。 确定剖面起、止点通常采用三点交汇法并根据地形、地物加以校正。目前多采用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定位。 确定剖面起、止点的原则: 剖面起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下伏层位中,终点要放在所测地层的上覆层位中。例如:所要实测的地层是石炭系(C),起点要放在泥盆系(D)的顶部,终点要放在二叠系(P)的底部。如下图: 2.划分地层,将分层界线和分层号标在剖面线上 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层的岩性特征,岩层剖面上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或岩石组合规律等等方面的差异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志。实测剖面所划分出的层,可以是单一岩性层,也可以是有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岩性层。所划分出的每一层与上、下相邻层的宏观岩性特征应有较明显的差异,易于识别。复合岩性层的的组合规律主要有①夹层型(以一种岩性为主夹有其它岩性);②互层型(由两种岩性交互产出);③韵律型(三种或三种以上岩性顺序排列、重复出现)。 地层划分的精度 地层划分的精度(即:分层厚度)与所选定的比例尺有关,两者的关系如下: 实测剖面分层精度与比例尺的关系

注: 最小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mm所代表的地层厚度,最大分层厚度等于实测地层剖面图或柱状图上1cm 所代表的地层厚度。分层厚度的下限通常为自然岩层厚度。 地层划分时应重视的问题 地层划分时应重视有意义的特殊岩层,例如底砾岩层、古土壤层、含矿层、化石富集层、岩性独特的标志层等等,对于这些岩层,即使厚度不大也应单独分层,在剖面图和柱状图上予以夸大表示(可夸大到1mm)。 3.寻找化石 应逐层依次寻找化石,将找到的化石顺序编号,并在化石发现地点用油漆做上标记。·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可作如下分工(见下表): 实测地层剖面人员分工 1. 前、后测手的任务 ①在已经确定的剖面线上,选择导线点,并做上标记(标注导线点号)。导线点的选择原则是:导线点应选择在地形明显起伏或剖面方向转折处以及剖面的起点和终点。导线点号的编码,由剖面起点至终点依次为0、1、2、3、……。 ②丈量导线距(斜坡距) ③测量导线方向:导线方向指的是导线起点至导线终点的方向。前、后测手共同测量,两者测量结果若相差太大,应重测;若相差不大,则取两者的平均值。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1202班 姓名陈俊霞 学号 20121190102 成绩 日期 2014年6月19日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验器材 (3) 三、实验地点: (3) 四、实验时间 (3) 五、实习内容 (3)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3)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4)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 (四)土壤剖面描述 (5)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5) 1.鉴别土壤颜色 (5) 2.湿度 (5) 3.质地 (5) 4.土壤结构 (6) 5.土壤松紧度 (7) 6.孔隙 (8) 7.植物根系 (8) 8.土壤新生体 (8) 9.侵入体 (9)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9)

一、实习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土壤的剖面形态全面的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它是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地点: 我们所选的实验地是文家山,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文家山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25米左右。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土壤较湿润,适宜动植物生长。其气候特征,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四、实验时间 日期:2014年6月19日经纬度:北纬30.233°东经115.05° 气压:996.2百帕海拔:48.7m 天气:25℃-33℃多云转阵雨 五、实习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土壤剖面

2.有机质积累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5.钙化和脱钙过程 6.盐渍化过程 7.碱化与脱碱过程 10.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11.白浆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来源 母质层.亦称“C层”。土壤发生层次之一。位于土壤剖面下部的层次。是原来的土壤母质,未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 自然土壤发生层 1.枯枝落叶层(A0):分解、半分解的有机物质积累的层次,木本植被下的森林土壤最为明显。 2.淋溶层(A) 腐殖质层(A1):由于腐殖质的累积,腐殖质和矿质养料含量丰富,且结合紧密,多呈良好的团粒结构,土色较深。 淋溶层(A2):由于雨水的淋洗作用,土体中易溶性盐类及铁、铝水化物、腐殖质胶体受到淋失,向下移动,使该层腐殖质及养分含量减少,土色较浅。 3.淀积层(B):A层淋溶下移物质淀积而成,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4.母质层(C):位于淀积层之下,是未受淋溶和淀积作用,发育程度很低或未发育的岩石风化层。 5.母岩层(D) 另参考: 自然土壤剖面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覆盖层:O(F、H)层,地面枯枝落叶层。

O1: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基本没有。 O2:半分解,肉眼难以分辨原来有机质的形态特征,有少量腐殖质累积,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很薄或没有。 淋溶层:A层,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该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强烈的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累积作用,土层颜色暗,一般具有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土质疏松。 A1:腐殖质层,腐殖质累积为主要特征,腐殖质和矿物质紧密结合,机械方法无法分开。土壤剖面颜色最深,灰黑至黑。 A2:灰化层,由于强烈淋溶,易溶性物质和细小土粒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也发生变化而下移,该层只剩下最难移动、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质,以石英为主,颜色浅,灰白,土壤颗粒粗(砂、粉砂)。寒带针叶林土壤明显。 A3:A、B过渡层。 淀积层:B层,淀积由A层淋溶下的物质。质地粘重,具有柱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棕或红棕色。 B1:A、B过渡层。 B2:典型B层特点。 B3:B、C过渡层。 母质层:C层,尚未经过成土作用的物质,是土壤的前身。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经水力或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不是土壤发生层,但习惯把它包括在土壤剖面内。 基岩:D(R),如果C为残积物,C与D有继承关系,如果C为运积物,C与D 无关。 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经过长期耕作,土壤剖面性质会发生变异,常根据农民的习用名称分为:

实测剖面小结内容

实测剖面小结内容 1、前言 叙述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测量方法;工作起止时间、工作单位、主要工作 人员;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及样品数量等。 2、地质成果 1)、区域地质:简述测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产特征。2)、地层:依地层年代由新至老对剖面进行分层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 位叙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分层或填图单元详述岩性特征、接触关系,特别是不整合 接触或断层接触关系及标志层特征和分层的识别标志。 3)、岩浆岩:岩浆岩形态、产状、岩性(岩相)组合、穿插关系、接触蚀变类型及矿化 情况。 4)、构造:包括断裂及褶皱,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对地层或矿 层破坏,以及控矿特征等。 5)、矿产:含矿层、矿体及矿化线索应作详细叙述。 6)、新发现、新进展及新认识。

地质填图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执行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 一、地质填图的分类 地质填图包括正测、简测(正测77%)和草测(正测(65%)三种,不作特别说明时,所有地质填图均指正测。 目前,大家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1:10000和1:2000的地质填图,现就这两个比例尺度的地质填图工作进行说明。 二、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1、1:10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了解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区成矿找矿远景。 2、1:2000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 全面、详细研究矿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的数量、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估算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三、地质填图准备工作 1、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 (1)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 收集矿区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构造类型特征及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1:50000~1:25000)等。 b)矿区内已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矿区内褶皱、断裂构造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d)矿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图。 e)矿区内的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确定填图比例尺 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一般矿区比例尺为1:10000,矿段比例尺为1:2000。 (3)确定填图范围 a)1:10000填图范围,一般为矿区范围,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2000填图范围,一般为矿段范围(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2 填图准备工作与技术要求 (1)准备地形图 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2)野外踏勘与技术要求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测区进行实地踏勘,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 篇一:土壤调查报告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 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 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 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 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 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 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 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 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河源万绿

湖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省级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具有极高的 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供应水源和保护环境等价值。为了解保护区内的土壤本底情况及其对 湖水水质的潜在影响,同时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对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 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 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质发育特征及岩性特征决定着地貌类型的不同,进而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使风化壳性质和土壤发育条件随之发生变化。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母岩类型有花岗岩、花岗斑 岩、安山岩、流纹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夹炭质页岩、砾岩和泥灰岩等。保护 区内的地貌类型复杂,有中山、低山、台地、丘陵、河流、人工湖和湖中岛屿等多种地貌类 型。其中,中山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有大嶂 顶(890m)、轿子顶(915m)、蟾蜍嶂(932m)、桂山(1056m)和南山(954m)等。低山在保 护区内分布较广,海拔一般在500-800m,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台地和丘

(完整word版)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地质剖面图(map of geological cross section)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质剖面上的地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图件。地质剖面图与地质图相配合,可以获得地质构造的立体概念。垂直岩层走向的地质剖面图称地质横剖面图;平行岩层走向的剖面图,称地质纵剖面图;按水平方向编制的剖面图,称水平地质断面图。按地质剖面所表示的内容,可分为地层剖面图、第四纪地质剖面图、构造剖面图等;按资料来源和精确程度,又分为实测、随手、图切剖面图等。 一、绘制地层剖面示意图 1、地层剖面示意图内容 地层剖面示意图是表示地层在野外暴露的实际情况的概略性图件。用于路线地质工作之中。它是在勾绘出地形轮廓的剖面上进一步反映出某一或某些地层的产状、分层、岩性、化石产出部位、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地层的特征。地层剖面示意图的地形剖面和地层分层的厚度是目估的而非实际测量,这是它与地层实测剖面图的主要区别。 2 、绘图步骤 (1)确定剖面方向,一般均要求与地层走向线垂直。 (2)选定比例尺,使绘出的剖面图不致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分层的需要。如实际剖面长,地层分层内容多而复杂时,剖面图要长一些,相反则短一些。一般地,一张图尽量控制在记录簿的长度以内,对于绘图和阅读都是比较方便的。如果实际剖面长度是30m ,其分层厚度是数米以上时,则可用l:200或1:300的比例尺作图。 (3)按选取的剖面方向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的高低起伏要符合实际情况。 (4)将地层及其分层的界线按该地层的真倾角数值用直线画在地形剖面相应点之下方,这时,从图上就可量出各地层及其分层的真厚度,注意检查图上反映出的厚度与目估的实际厚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须找出绘图中的问题所在,加以修正。 (5)用各种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地层及分层的岩性、接触关系和时代,并标记出化石产出部位、地层产状。 (6)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方向及剖面图上地物的名称。如图1所示:

土壤剖面观察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 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 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 长2m 宽1m 深1-1.5m

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层:腐殖质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层:母质层(以风化岩石为主) 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5.土壤剖面描述

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 2)湿度 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 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 三、作业 1.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 2.剖面深6.8 3.剖面示意图

4.剖面形态特征 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 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四、反思与总结 做实验前要预习不然就会什么都不懂。 土壤剖面点选取很重要,不然在挖掘的时候会很麻烦。

实测实量检查记录表格模板

模板工程标高检查记录表表1 工程名称楼幢号单元/楼层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仪器编号 序号检查项目 检查 位置 实测数据(偏差值)mm 设 计 值 极 差 最 大 偏 差 备 注 整改后 情况 1 2 3 4 5 1 1m线控制点 2 1m线控制点 3 1m线控制点 4 1m线控制点 5 模板面标高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检查说明:1、编号原则:西北角为1号点,以顺时针编号,中间点位5号点,如下图。2、1m标高控制点每个单元检查4个角点,标高需从±0.000自下向上引,防止累积误差,高层可设阶段性控制点。模板标高:房间、客厅测5点。厨卫阳台可测对角线2-3点。3、合格表准:标高控制点:±2mm。模板标高允许偏差±5mm,极差允许偏差10mm。将不合格点用红笔画圈标注。 4、将标注检测点编号的平面图作为本表附件。检查时间复查时间 检查人员复查人 施工方确认监理方确认工程部确认

模板工程电梯井模板中心线检查记录表表2 工程名称楼幢号楼层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仪器编号 电梯井编号 实测数据 备注 整改后复查数据 备注中心线偏差中心线偏差 1 2 3 4 1 2 3 4 J1 J2 J3 J4 J5 J6 J7 J8 J9 垂直度偏差垂直度偏差J1 J2 J3 J4 J5 J6

J7 J8 J9 检查说明:1、检查范围:电梯井全数检查,每个电梯井设置4个检测点,在4个面的中间。2、电梯井自东向西编号。3合格标准:中心线允许偏差5mm,垂直度允许偏差8mm。不合格点用红笔圈注。检查时间复查时间 检查人员复查人 施工方 确认 监理方确认工程部 确认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复习进程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一、目的 1.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2.掌握不整合(不整合,地层序列中两套地层之间的一种不谐调的地层接触 关系。它意味着不整合面下的地层形成之后和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沉积开始 时所经历的沉积中断,下盘发生褶皱、断裂、变质、上升、遭受剥蚀和下盘 重新下沉或海侵接受沉积等。不整合表明地层记录的重要间断或缺失。地层 剖面中的岩层是现存的地层部分,而不整合则包含缺失的地层部分。)在剖 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二、实习内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内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目前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内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 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方法同前)。 4)投影地质界线。 5)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6)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 插图6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 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 界线平行或重合,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 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 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 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

实测地质剖面

第九章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实测剖面的目的及剖面位置的选择 在某一地段内,沿一定方位实际测量和编制地质剖面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也是对工作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岩性特征、厚度、古生物演化特征、含矿层位和接触关系等进行综合研究的手段。在实测剖面工作中,凡是剖面线所经过的所有地质现象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各种地质数据和资料都要进行测量和收集;所涉及的地质问题都要详细进行研究。包括沿剖面线的地形变化;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厚度;古生物化石层位及所含化石的种属特点;地层的接触关系;系统采集岩石标本及化石标本,采集各种分析样品待室内进行分析研究;有时要有专门人员进行地球物理及放射性测量等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该区地质发展史的研究,以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的特征,推断地壳运动的时期及特点,通过不同地质剖面的对比,研究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的变化等等。因此许多专门性的研究工作也都要通过实测一定数量的地质剖面来完成。 在地质测量工作中,通过实测剖面系统掌握测区内上述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而准确地划分地层,确定填图单位,明确分层标志,为顺利开展地质测量作好基础工作。在踏勘测区的基础上,选择几条典型的剖面进行实测和研究,是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实测剖面顺利而有效地进行,选择好剖面线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选择剖面线有以下几点要求: 1.剖面线要通过区内所有地层,也就是说,在剖面线最短的情况下,通过的地层越全越好。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于岩层走向。有时一条剖面不能包括所有地层,这时可分几个剖面进行测量,然后综合成一个连续剖面。所测每一时代地层最好要有顶面和底面,选择发育好、厚度最大的地段。以解决地层问题为目的的剖面,最好选择结构比较简单,尽可能不受断层、褶皱及岩体干扰的剖面。如果以解决构造问题为主,所选剖面应反映测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剖面线要垂直主要的褶皱轴线和断层走向。 2.剖面线经过地段露头要好,尽可能选择连续山脊或沟谷。避开障碍物,减少平移。为使制图整理方便,剖面线尽量取直,避免拐折太多。 3.根据对剖面研究的精度要求,确定剖面比例尺。如果要求将出露1m宽的岩性单位划分并表示出来,就应选取1︰1000的比例尺绘制;如果要求将出露2m宽的岩性单位划分并表示出来,则应选取1︰2000的比例尺绘制等等。所以,在实测剖面过程中,凡是在图上能表示1mm宽度的岩性单位都要划分出来,而有特殊意义的矿层、标志层等,即使在图上表示不足1mm,也应放大至1mm夸大表示。 4.剖面的起点与终点应作为地质点,标定在地形图上。 第二节实测剖面的野外工作 剖面测量方法有直线法和导线法。如果剖面较短,地形简单,利用直线法便于整理。如果剖面较长,且地形变化较复杂时一般用导线法进行。 野外工作有地形及导线测量、岩性分层、测量岩层产状、观察描述、填写记录表格、绘制野外草图、采集标本及取样等。 一般需要3—5人,最好5—7人(包括前测手、后测手、分层员、记录员和采样员等)共同测制一条剖面,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一、测量导线方位、导线斜距及地形坡度角 此项工作由前、后测手(各1人,二人身高最好一样)来完成。一般用50m、100m长的测绳,后测手持0m端,前测手持另一端。测量开始时,后测手站定剖面起点,前测手向

平行检查记录表格.docx

监理工程师平行检查记录表(1) 工程名称:蓝湾半岛二期编号:承包单位珠海市年顺建筑有限公司分项工程名称模板工程检查项目模板安装检查部位 施工执行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002名称及编号 检查项目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检查评定记录 主 控 模板及支架第 4.2.1条符合要求1 项 目 1模板安装第 4.2.3条符合要求 2梁、板起拱第 4.2.5条符合要求 一 允许偏差( MM)实测记录 般 截面内基础± 10 3 部尺寸柱、墙、梁+4,- 5 项 层高垂不大于 5米6 4 直度大于5米8 目 5轴线位置5 6底模上表面标高±5 7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2 8表面平整度5 检查检查人员: 结论时间:注:平行检查一项目监理机构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在承包单位自检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独立进行检查或检测的活动。合格点率

监理工程师平行检查记录表(2) 工程名称:蓝湾半岛二期编号:承包单位珠海市年顺建筑有限公司分项工程名称钢筋工程 检查项目钢筋连接及安装检查部位 施工执行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002名称及编号 检查项目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检查评定记录 1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方式第 5.4.1 符合要求 主条 控 2焊接接头性能第 5.4.2 符合要求 项条 目 3品种、级别、规格、数量第 5.5.1 符合要求条 1接头位置第 5.4.3 符合要求条 2接头外观检查第 5.4.4 符合要求条 第 5.4.5 3接头错开 条 符合要求第 5.4.6 一 条 4 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第 5.4.7 符合要求内的箍筋配置条 般允许偏差( MM)实测记录合格点率 5绑扎钢长、宽±10筋网网眼尺寸±20 项 绑扎钢长±10 6 筋骨架宽、高± 5目间距±10 受力钢排距± 5 7基础±10 筋保护层 柱、梁± 5 厚度 板、墙± 3 8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20 9钢筋弯起点位置20 10预埋件中心线位置5 检查检查人员: 结论时间:注:平行检查一项目监理机构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在承包单位自检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独立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第九章实测地质剖面第一节实测剖面的目的及剖面位置的选择在某一地段内,沿一定方位实际测量和编制地质剖面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也是对工作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岩性特征、厚度、古生物演化特征、含矿层位和接触关系等进行综合研究的手段。在实测剖面工作中,凡是剖面线所经过的所有地质现象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各种地质数据和资料都要进行测量和收集;所涉及的地质问题都要详细进行研究。包括沿剖面线的地形变化;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厚度;古生物化石层位及所含化石的种属特点;地层的接触关系;系统采集岩石标本及化石标本,采集各种分析样品待室内进行分析研究;有时要有专门人员进行地球物理及放射性测量等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该区地质发展史的研究,以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的特征,推断地壳运动的时期及特点,通过不同地质剖面的对比,研究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的变化等等。因此许多专门性的研究工作也都要通过实测一定数量的地质剖面来完成。在地质测量工作中,通过实测剖面系统掌握测区内上述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而准确地划分地层,确定填图单位,明确分层标志,为顺利开展地质测量作好基础工作。在踏勘测区的基础上,选择几条典型的剖面进行实测和研究,是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实测剖面顺利而有效地进行,选择好剖面线的位置是很重要的。选择剖面线有以下几点要求:1.剖面线要通过区内所有地层,也就是说,在剖面线最短的情况下,通过的地层越全越好。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于岩层走向。有时一条剖面不能包括所有地层,这时可分几个剖面进行测量,然后综合成一个连续剖面。所测每一时代地层最好要有顶面和底面,选择发育好、厚度最大的地段。以解决地层问题为目的的剖面,最好选择结构比较简单,尽可能不受断层、褶皱及岩体干扰的剖面。如果以解决构造问题为主,所选剖面应反映测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剖面线要垂直主要的褶皱轴线和断层走向。2.剖面线经过地段露头要好,尽可能选择连续山脊或沟谷。避开障碍物,减少平移。为使制图整理方便,剖面线尽量取直,避免拐折太多。3.根据对剖面研究的精度要求,确定剖面比例尺。如果要求将出露1m宽的岩性单位划分并表示出来,就应选取1︰1000的比例尺绘制;如果要求将出露2m宽的岩性单位划分并表示出来,则应选取1︰2000的比例尺绘制等等。所以,在实测剖面过程中,凡是在图上能表示1mm宽度的岩性单位都要划分出来,而有特殊意义的矿层、标志层等,即使在图上表示不足1mm,也应放大至1mm夸大表示。4.剖面的起点与终点应作为地质点,标定在地形图上。第二节实测剖面的野外工作剖面测量方法有直线法和导线法。如果剖面较短,地形简单,利用直线法便于整理。如果剖面较长,且地形变化较复杂时一般用导线法进行。野外工作有地形及导线测量、岩性分层、测量岩层产状、观察描述、填写记录表格、绘制野外草图、采集标本及取样等。一般需要3—5人,最好5—7人(包括前测手、后测手、分层员、记录员和采样员等)共同测制一条剖面,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一、测量导线方位、导线斜距及地形坡度角此项工作由前、后测手(各1人,二人身高最好一样)来完成。一般用50m、100m长的测绳,后测手持0m端,前测手持另一端。测量开始时,后测手站定剖面起点,前测手向剖面终点方向前进,待到地形起伏变化处则停止。两人将测绳拉直,此时,前测手向记录员报告导线斜距——测绳终点所记米数。前测手应当注意寻找地形恰当的位置作为导线终点,有时需前后照应,尽量选择地形起伏的折点部位,如沟底、山顶等,使每一导线尽量放长,减少导线次数,加快工作进度,降低整理的工作量。前后测手共同测量导线方位和地形坡度角,导线方位是指导线的前进方向,用方位角记数。前后测手测量误差小于2°~3°,取其平均值记入记录表格中。地形坡度的测量是利用罗盘测斜仪,前后测手分别瞄准对方相同高度部位,使视线与地面平行一致,多测几次,前后校正,开始读数。以后测手为准,仰角为“+”,俯角为“—”,测准后将角度连同“+”或“—”号一同报告给记录员,记入表格中。二、观察、描述及分层观察、描述及分层(1—2人)是实测面的中心工作,一切都围绕其进行。所以一般都由工作细心、经验丰富的人员承担。分层是根据岩石的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上的差异性特征,按照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划分出不同的岩石单位,在分层处做好标记(如插上小红旗等),并且将分层的位置在导线上读出,报告给纪录员记入表格中。首先确定沉积岩大类,然后根据具体特征进行边观察边描述,准确定名,详细描述、记录。此项工作,最好两人进行互相研究共同切磋,取样人员可同时配合,采集地层标本和各种样品。要注意分层准确合理,有时无须将岩层分得过细,但有时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岩层、矿层又必须详细的划分,待室内整理时再行取舍。分层人员要及时向记录人员报告分层位置、层号及岩性定名,当一导线工作完毕及时指挥测手前进。重要的地质现象要作素描图或照像。对一些出露不好而又关键的地段,要向导线两侧追踪补充描述,必要时可将导线附近的地质界限沿走向平移至导线上来。如果附近不可见或难于平移时,则须动简单山地工程,清理出露头以便观察。三、标本和样品的采集及编号原则上对所分层岩层应逐层取样,其中包括地层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岩石薄片标本、矿石光片标本、岩石化学分析样品、人工重砂样、同位素年龄样、古地磁样等等。对重点层位要加密采样。根据地质测量规范的要求而定取样项目。标本及样品一定要准确系统编号,填好标本签(见附表1),并用标本纸包装起来。所有的标本及样品编号不准重复。一般编号要有剖面代号、层号、标本及样品类型(如薄片标本、化学分析样等)、标本的序号等。如果在实习中有多组或不同班级同测一条剖面,则班级或小组的代号也要编入。如:W—②—B1W—代表王庄剖面②—该标本取自第层②内B1—代表薄片用标本,该层的第一块薄片标本ⅢZ—②—H2Ⅲ—代表三班或三组Z—代表张崖子剖面⑤—该标本取自⑤层H2—化石标本,该层的第二块采集标本及样品的注意事项:①一定要在真正露头上采集样品及标本,不能用转石代替。②取样位置要准确,在测绳上读准斜距记入表格中。③标本与样品一定要取新鲜岩石,规格视需要而定,一般情况下标本规格为3×6×9cm3或2×4×6 cm3、,特殊样品可大一些或小一些。标本上用白胶布贴好、写上记录编号,或者用记号笔直接写在标本上。回室内最好涂上白漆,用墨笔编号、包装。负责采样人员,要逐层测量岩层产状,报告记录员填入表中。四、填写记录表格实测剖面需要在野外填记专用的记录表格(见附表2)。表格内除各项水平距、高差、累积高差、产状视倾角、分层厚度等项待室内整理时,经计算或查有关表格填入外,其余各项均应在野外准确无误填写。导线号要写导线起始点的位置编号,如第一根导线为:0—1,第二条为1—2等等。导线方位角是记录后测手所测定的导线前进的方位,注意不要把方位记反。各项地质内容的记录都要与分层号相对应,如斜距起止点,是指所分这一层在该导线测绳范围内的具体起终数字,如22—43。地形坡度角要以后测手为准,倾角为“+”或“-”。其他各项要准确填写不得遗漏,记录人员要及时向各工作人员询问所测数据及记录内容,分层人员得知记录员已将表格填写无误后,方可指挥测手移动测绳,记录员应起到监督作用,保证质量。五、绘制草图实测剖面需要在野外填记专用的记录表格(附表2)。在实测剖面中,应现场绘制草图,包括平面图和剖面图,以便在室内整理时参考。①野外平面图的绘制方法首先大体确定剖面的总方位,可在野外大体测量,也可在地形图上用量角器量得设计剖面的总方位。以图纸的横线作为该剖面的总方位线,在图纸的上方标明北的方向(N)。在图纸上确定剖面的起始位置,一般图纸的右端为东或南,左端为西或北。如剖面的总方向为NW310°,则在图纸上应将130°方向放于右方,而310°方向放于左方,这样有利于与地形图相对应。开始,在图纸上剖面起点处沿导线方位角画一射线,在该射线上截取出导线水平距(根据导线斜距及地形坡度角求出水平距D=(L1- L2)cosβ,或者按比例用作图法求出)。将导线起止点标好序号,按照导线顺序一一作出。在各导线上,按照分层水平距截取各分层位置,每分层段内要标好分层号。在适当位置标记产状符号、古生物化石采集部位等。导线号记在导线变换处,如有拐折,则标于导线相交角尖处,层号最好用圆圈圈起,标于分层段的中间,数字大小要一致。分层界线及产状符号等所画线的长短也要做统一规格(图9-1)。

实测地质剖面方法

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实测剖面的目的及剖面位置的选择在某一地段内,沿一定方位实际测量和编制地质剖面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也是对工作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岩性特征、厚度、古生物演化特征、含矿层位和接触关系等进行综合研究的手段。在实测剖面工作中,凡是剖面线所经过的所有地质现象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各种地质数据和资料都要进行测量和收集;所涉及的地质问题都要详细进行研究。包括沿剖面线的地形变化;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厚度;古生物化石层位及所含化石的种属特点;地层的接触关系;系统采集岩石标本及化石标本,采集各种分析样品待室内进行分析研究;有时要有专门人员进行地球物理及放射性测量等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该区地质发展史的研究,以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的特征,推断地壳运动的时期及特点,通过不同地质剖面的对比,研究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的变化等等。因此许多专门性的研究工作也都要通过实测一定数量的地质剖面来完成。 在地质测量工作中,通过实测剖面系统掌握测区内上述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而准确地划分地层,确定填图单位,明确分层标志,为顺利开展地质测量作好基础工作。在踏勘测区的基础上,选择几条典型的剖面进行实测和研究,是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实测剖面顺利而有效地进行,选择好剖面线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选择剖面线有以下几点要求: 1.剖面线要通过区内所有地层,也就是说,在剖面线最短的情况下,通过的地层越全越好。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于岩层走向。有时一条剖面不能包括所有地层,这时可分几个剖面进行测量,然后综合成一个连续剖面。所测每一时代地层最好要有顶面和底面,选择发育好、厚度最大的地段。以解决地层问题为目的的剖面,最好选择结构比较简单,尽可能不受断层、褶皱及岩体干扰的剖面。如果以解决构造问题为主,所选剖面应反映测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剖面线要垂直主要的褶皱轴线和断层走向。 2.剖面线经过地段露头要好,尽可能选择连续山脊或沟谷。避开障碍物,减少平移。为使制图整理方便,剖面线尽量取直,避免拐折太多。 3.根据对剖面研究的精度要求,确定剖面比例尺。如果要求将出露1m宽的

实习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32356

实习1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一、目的与意义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现阶段的标志。研究土壤剖面,现场观察土壤的各种形态特征,可以了解成土因素的影响和土壤特性,是土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生产实践中,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调查时,土壤条件是必不少的调查内容。为了取得必要的土壤资料,必须首先对土壤进行现场观察。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 1. 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内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 2. 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点选定后,即可开始挖掘,规格一般为:1.5~2m,宽0.8~1m,深度以达到母质、母岩或地下水面。观察面上方不要踩踏和堆土,以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整,观察面应向阳,丘陵山地的观察面应与坡向同向。较平坦的地方,观察面对面应修成阶梯状。以利于观察者上下土坑。 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时,应使剖面与等高线平行(与水平面垂直)。农田、苗圃、果园等种植园挖掘剖面时,应将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在剖面两侧,观察结束填埋土坑时,不应使土层搅乱。 剖面挖好后,应用小锄修理观察面,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出来,以便正确判别土壤特征。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通常包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载、简易化验、现场讨论等。 1.观察点基本情况的记载 (1)对剖面编号,可按所调查的一系列剖面顺序编号,也可自行编号。(2)观察点要写明观察剖面的详细位置。 (3)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上标高点或海拔仪指示的高度来记载,也可根据附近已知海拔高度来估算。 (4)地形可分为大地形和小地形两种类型。大地形指相当大面积内,某一种地形占据很大的地段,海拔高度变化可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小地形则指某一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10米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1米以下),较平坦(高差1-2米),起伏(高差>2米)等。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知识

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及制作方法 一.目的 1.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编制地质剖面图。 2.掌握不整合在剖面图及平面图上的表现特点。 二.实习容 (一)地质剖面图的基本概念 1)地质剖面图的定义: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一定的距离,地下一定深度地质现象的图件。地质剖面图分为实测剖面、信手剖面与图切剖面,但目前我们就了解两种。 2)地质剖面图的组成:地质剖面图由图名、比例尺(水平和垂直比例尺)、剖面方位、图例、责任表等组成。 (二)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1)剖面线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图的构造特征,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线方向,以及地层出露最完整,构造最清晰的地段。 2)剖面基线的选择:所谓的剖面基线是指剖面所反映深度的一条基准线。剖面基线的确定主要根据剖面线地形的起伏,比例尺的大小而定。 3)绘制剖面地形曲线。 4)投影地质界线 5)剖面方向与倾向夹角:ε=A(倾向)—C(剖面方向) 6)根据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先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再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7)整饰图件:图名、方位、图例、颜色等的标注,各单元的合理布置。一幅标准的剖面图各单元组成及布置如下。见插图6。

(三)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特点 1.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平面图上不整合线与新、老地层界线平行或重合,不整合面的产状与新、老地层产状相同。在平面图上用实线加虚线(新地层一端)表示,剖面图上用虚线表示。 2.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与剖面图上的特点分两种情况: 1)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不同,倾向大致相同时,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上与新、老地层大致平行,剖面图上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 2)当新、老地层的倾角与倾向均不同时,则不整合面(或界线)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均与新地层平行,与老地层斜切。见插图7 (四)勾绘角度不整合时注意事项: 1.先绘制不整合面界线,再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新地层,最后绘制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 2.当不整合面以下的老地层界线被不整合面所切时,应将老地层的界线适当用虚线延长至剖面线,再将其交点投影到剖面线上。根据该交点的位置和老地层的倾角,可 在剖面图上勾绘出老地层的界线。见插图8。 3.当面方向与岩层垂直或基本垂直时,剖面图上的岩层界线按真倾角绘制。若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不垂直时,二者所夹锐角<80o时,剖面图上岩层界线应按视倾角绘 制。 4.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一般要与地形图相同,如需放大,则水平比例尺也一致放大,避免歪曲剖面地形和岩层倾角。如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只放大垂直比例尺,但要变 换岩层倾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