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UInanoSiO2复合材料的研制

PUInanoSiO2复合材料的研制

PUI/nano-SiO2复合材料的研制

作者:王仕财, 朱春凤, WANG Shi-cai, ZHU Chun-feng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刊名:

塑料

英文刊名:PLASTICS

年,卷(期):2008,37(5)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9条)

1.Fisch K C Preparation of isocyanurate-urethane 1987(03)

2.Hepburn H Isoeyanurate elastomers 1986(05)

3.王士财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体系反应动力学[期刊论文]-应用化学 2005(10)

4.亢茂青.张亮攻.王心葵提高聚氨醣弹性体耐热性能的研究 1997(05)

5.王士财原位悬浮聚合PVC/纳米CaCO3的制备及其性能[期刊论文]-合成树脂及塑料 2005(03)

6.鸥玉春.杨锋.庄严在位分散聚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1997(02)

7.Zhuang Guangping.Zhu Weiping.Yu Jianyong Enhancement of polypropylene copolymer by nano-CaCO3 2003(03)

8.胡圣飞.郦华兴.严海彪PP/纳米级CaCO3复合材料的研究[期刊论文]-塑料科技 2004(06)

9.Friseh C Isocyanurate-containing polyurethane 1982(04)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苏醒.徐标.吕槊贤耐150℃高温聚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研究2002

以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三聚催化剂、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研制了能长期在150℃高温下使用的聚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硬质泡沫塑料.同时具体介绍了它的性能及应用领域.

2.期刊论文周成飞.郭建梅.翟彤.Zhou Chengfei.Guo Jianmei.Zhai Tong聚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声学材料的研

究-化工新型材料2006,34(6)

以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和聚醚多元醇为原料,采用聚氨酯改性方法合成缮了改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声学材料,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泡沫的泡孔结构,还对泡沫的吸隔声性能、拉伸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泡沫材料具有比较均匀的泡孔结构,并具有较好的吸隔声性能、阻燃性能及拉伸强度,当泡沫材料厚度为20mm时,在125Hz~4000Hz范围内的平均吸声系数为0.34(驻波管法),在125Hz~8000Hz范围内的平均隔声量(声强法)21.7dB,氧指数为30.5,拉伸断裂强度为614.9kPa.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以聚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为主体材料的复合材料中,表面所加的饰面层对其吸隔声性能一般有较大的影响.

3.期刊论文王士财.张晓东.楼涛.佘希林.李志国.Wang Shicai.Zhang Xiaodong.Lou Tao.She Xiling.Li Zhiguo

纳米蒙脱土增强聚氨酯-异氰脲酸酯材料研究-聚氨酯工业2009,24(5)

采用原位插层聚合法制备了纳米蒙脱土(nano-MMT)增强聚氨酯-异氰脲酸酯(PUI)材料,考察了PUI聚合物基础配方及其nano-MMT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碳化二亚胺改性的MDI和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的聚醚二醇为原料、催化剂DMP-30的质量分数为2.5%、n(NCO)/n(OH)为10:1、nano-MMT、质量分数为3%时,nano-MMT/PUI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高,综合性能最优.

4.期刊论文王士财.李宝霞.张晓东.WANG Shi-cai.LI Bao-xia.ZHANG Xiao-dong纳米二氧化硅增强异氰脲酸酯三

聚体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现代化工2008,28(5)

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对异氰脲酸酯三聚体改性聚氨酯(Nano-SiO2/IMPU)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n(NCO):n(OH)=10:1,催化剂为DMP-30、其质量分数用量为2.5%的IMPU配方为基础,利用超声辐照技术将Nano-SiO2分散于液化MDI中聚合成型的Nano-SiO2/IMP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当Nano-SiO2质量分数为5%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5.期刊论文唐明静.周秋明.田春蓉聚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耐热性能的研究-塑料工业2010,38(10)

通过一步法制备了聚氨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PU-PIR)泡沫,采用材料试验机和热老化实验箱,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热失重分析(TGA)等考察了 PU-PIR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PU-PIR的压缩强度随着异氰酸酯指数提高而上升,在80℃测试条件下压缩强度下降幅度随着异氰酸酯指数升高而降低.PU-PIR在受热状态下的尺寸稳定性优于常规聚氨酯.PU-PIR的玻璃化温度较常规聚氨酯高,并且玻璃化温度随着异氰酸酯指数的增加而升高,当异氰酸酯指数为4时,其玻璃化温度达到210℃.Pu-PIR在高温区(350~550℃)的热失重率低于常规聚氨酯,而且在此温区内较常规聚氨酯呈现出更明显的热失重速率峰,说明Pu.PIR具有比常规聚氨酯更高的热分解温度.

6.期刊论文慕春明.史铁钧.史先磊.MU Chun-ming.SHI Tie-jun.SHI Xian-lei固体酸催化合成三(三溴苯氧基)异

氰脲酸酯及其阻燃聚氨酯脲的研究-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8,6(2)

以异氰脲酸(CA)和三溴苯酚(TBP)为原料,用SO42-/MxOy型固体酸作催化剂合成三(三溴苯氧基)异氰脲酸酯(TTBPC).利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TG)对其结构及热稳定性、热分解行为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添加该阻燃剂的聚氨酯脲(PUU)的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此阻燃剂能够增加PUU的力学性能,且能阻止其燃烧.

7.期刊论文杨建勇.牛节光.韩非.辛浩波.YANG Jian-yong.NIU Jie-guang.HAN Fei.XIN Hao-bo扩链系数对异氰

脲酸酯改性聚氨酯脲弹性体性能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

考察了扩链系数对异氰脲酸酯改性的聚氨酯脲弹性体(PUU)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扩链系数探讨PUU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扩链系数为0.8时,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64 MPa和90kN·m-1,100%定伸应力则在扩链系数为0.6时达到最大值

6.23MPa,扯断伸长率、硬度随着扩链系数的增大单调增大;耐溶剂性实验表明,PUU耐乙酸乙酯较好,耐环己酮较差.在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中试片10 h后溶胀率达到恒定值,最佳值为1.32.

8.期刊论文王士财.李宝霞.张晓东.WANG Shi-cai.LI Bao-xia.ZHANG Xiao-dong纳米碳酸钙增强聚氨酯-异氰脲

酸酯材料的研究-塑料2006,35(1)

通过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分散方法及其聚氨酯-异氰脲酸酯(PUI)基础配方的研究,采用原位聚合方法研制了nano-CaCO3增强PUI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n(NCO)/n(OH)配比为10:1,催化剂为DMP-30、其用量为2%(质量分数,下同)的PUI配方为基础,利用超声辐照技术将nano-CaCO3分散于液化MDI中原位聚合所制的材料,不仅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得到显著提高,而且热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提高,当nano-CaCO3质量分数为8%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9.会议论文罗伊·布鲁克用芳烃聚酯多元醇(APPs)生产的改性聚异氰脲酸酯(PIRs)泡沫能够满足高阻燃需求

2005

减少温室效应和适应“欧洲包装废弃物令”是回收废弃PET生产建筑业用阻燃隔热板材计划的孪生目标。

欧洲大约一半的化石燃料用于建筑供暖和制冷。然而,通过高效绝热材料的使用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向大气中排放CO2的量。因为CO2正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该废物利用方法带来的一个直接益处就是为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无论是新楼建造还是旧楼改造,硬质聚氨酯泡沫无疑都是最好、最普遍的现有绝热材料之一。因此制造使用这些材料提供的潜在价值就是改善环境。 本文讨论了用回收PET废弃物生产的芳烃聚酯多元醇生产改性PIR泡沫。用该工艺生产的聚氨酯硬泡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广泛用于建筑工业的阻燃隔热板材生产。

所有废弃物对环境和商业都是不利的:事实上,环境和商业不再被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或竞争的主题。

目前仅欧洲就需要回收5亿只PET包装瓶。可见,支持更多的回收原料应用到聚氨酯工业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中的时候到了。

10.学位论文金建锋聚氨酯材料的增强研究2000

该文研究了聚氨酯泡沫塑料增强改性的几种不同途径,发现采用含刚性组份多元醇增强PU泡沫塑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分别采用工业马来松香和双酚A环氧树酯(E-51)合成了两类含刚性骨架的新型多元醇,并用FTIR、端基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用马来松香酯多元醇成功地制备了聚氨酯-聚异氰脲酸酯硬质泡沫塑料,发现其压缩强度、尺寸稳定性、导热系数和热稳定性均优于工业聚酯多元醇P744制备的PU硬质泡沫塑料,同时通过FTIR、DSC、SEM研究了泡沫塑料的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用双酚A基多元醇制备了PU软质泡沫塑料,现泡沫塑料的压陷硬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用FTIR(红外分峰)、DSC、光学显微镜分析考察了影响PU软质泡沫塑料性能的微观(软、硬相分离,组成)及宏观因素(泡孔结构).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c17393802.html,/Periodical_sl200805010.aspx

授权使用:山东建筑大学(sdjzdx),授权号:7fd5b339-2b7f-4d72-a7e2-9e4900af24de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