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临床实习学生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技术的现状调查与培训

对临床实习学生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技术的现状调查与培训

对临床实习学生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技术的现状调查与培训
对临床实习学生危重病人气道管理技术的现状调查与培训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13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の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の,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の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 制定本指南の目の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の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の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の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の各年龄段の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の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の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の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の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の面罩通气。根据通气の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の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SAD 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の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の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の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管理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管理 1.导(套)管位置管理 1)气管插管 检查气管插管的方法:①听诊。听诊胸部和上腹部来确定插管在气管内还是在食道内。②观察。双侧胸部膨胀一致,证明插管在气管内;气管插管内有冷凝湿化气,证明插管在气管内。③血氧饱和度(sp02)检测:观察Sp02升高者,表明插管在气管内。④胸片:插管尖端应位于左右支气管分叉即隆突上1~2 cm,此为金标准。 气管插管(经鼻或经口)胶布固定方法按科室现行固定。经口固定要选择适当的牙垫,比导管略粗,防止患者双牙咬合时,将导管咬扁,护士要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及时发现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或滑出;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以损伤气管粘膜;1~2 h转动变换头部,头部稍微后仰,以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经鼻或经口都要记录插管深度,班班交接。 每日更换胶布及在胶布松动时更换,并经常检查导管有无移位;做好病人双手的约束,以防自行拔管。 2)气管切开 松紧度要适宜,以能伸人二小指为宜,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其松紧度经常检查并随时调整,过紧易导致颈部皮肤、组织损伤,过松套管易滑脱。气管切口不宜过大,否则容易脱出。尽量减少头部活动或强调头颈部一致转动。 2.气囊管理 1)气囊压力 气管内导管和气囊压迫气管壁造成气管黏膜水肿、糜烂、溃疡以致狭窄,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为减轻气囊对局部黏膜的压迫,维持气囊压力在22~32cmH2O,压力太高可导致压迫性溃疡、气管食道管瘘,压力太低易致误吸。 2)气囊放气

定期气囊放气有利于防止气管长时间受压,应每4 h放气1次,每次5—10 min。需要注意的是放气前应先清除气囊内滞留物。在不使用呼吸机时,气囊不必充气,有利于呼吸;进食时,气囊要充气,以防食物或液体误人气管引起阻塞或吸入性肺炎。 3.人工气道内分泌物的吸引 1)吸痰的指征 采用非定时适时吸痰技术:(1)床旁听到痰鸣音。(2)患者咳嗽、气促。(3)气道压力增加。(4)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吸痰还应选择在翻身拍背时、肺部有湿啰音并行体位引流后或气囊放气时进行。对咳嗽反射好的病人,应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管导管口咳出,然后再从气管切开内吸净残余痰液。对于老年人,非紧急情况下,应选择餐前15min彻底吸痰,进餐中、进餐后30 min内避免吸痰,以防止剧咳嗽致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 2)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应选用粗细适中,多侧孔可调适硅胶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3)吸痰的步骤 吸痰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每次均须更换无菌吸痰管。吸痰前可让患者吸纯氧30 s以上,或加大吸氧浓度并过度通气5~10次。气道内注入5一10 ml湿化液,必要时拍背松解痰液。调节合适负压,吸引负压要求一般为10.7—16.0kPa,每次吸引不超过15 s,同时应监测Sp02、心率及心律变化。吸痰后加大吸氧浓度数分钟,吸痰操作要柔、准、稳、快。对严重缺氧或PEEP>5cmH2O,可两人配合操作减少患者缺氧时间。注意防止分泌物在气囊放气时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的吸痰管禁止再吸气道内分泌物,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4)吸痰的程序 三步吸痰法:一雾:通过雾化吸入、溶解,稀释干燥痰液;二拍:翻身拍背,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吸出;三吸:吸痰前后均吸纯氧2 min,以提高氧储备和防止缺氧和窒息。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 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RR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龄段的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maskventilation , DMV :有经验的麻 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 3. 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 tubati on ,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 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 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airwaRdevice , SAD)置入和 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 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 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⑵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 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 n't In tubatio n,Ca n'tORRge natio n.CICO)” ,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用于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种之多,我们推荐最常用和公认的几种。将这些工具和方法分为处理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的工具和方法。处理非紧急气道的目标是无创,而处理紧急气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科医师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建立气道。 1. 非紧急无创工具与方法主要分为喉镜、气管导管和声门上通气工具 (SAD)三类。 (1)喉镜类:分为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 A. 直接喉镜:包括弯型镜片(Macintosh )和直型镜片(Miller )。选择合适的尺寸类型非常重要,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尺寸类型的镜片和不同型号的喉镜柄。 B. 可视喉镜:包括 Glidescope、McGrath、C-Mac、Tosight 和 UE可视喉镜等,不需要口、咽、喉三轴重叠,可有效改善声门显露,但一般需借助管芯,以防显露

气道管理

?气道管理 ?南阳医专附属医院 ? 急诊科张银宝 ?主要内容 1.呼吸系统结构及功能 2.无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 3.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 4.人工气道管理的意义 5.人工气道的建立对机体的影响 6.人工气道的分类 7.人工气道的护理 8气道湿化 9.吸痰 10.控制呼吸道感染 ?正常呼吸系统功能 ?正常的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保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 ?气管解剖图 组成,中间夹有杂杯状细胞与浆液细胞等多种分泌性上皮细胞。纤毛功能是将来自呼吸道远端各种微粒缓慢排出痰性分泌物。气管与支气管粘膜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推出,后将粘液性物质咳出,纤毛节律收缩运动频率为160~1500 次/分,体温升高时,纤毛运动频率将进一步增强;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湿润作用。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刺激引起的腺体分泌及局部刺激杯状细胞产生分泌物进而形成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一般情况下,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总量每天约10~100ml。粘液于气管支气管表面形成一层覆盖,可湿化空气,还限制气管支气管水分蒸发,并能携带细小异物微粒排出气道;免疫功能。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和抑菌杀菌成分。 ?当患者的气道解剖功能被破坏,轻则导致肺部感染重者危及生命。 ?无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管理 ? 1.对于清醒患者应协助并鼓励深呼吸、咳嗽咳痰,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 2.对于不能自行咳痰者应备好用物,及时吸痰,必要时及时建立人工气道. ? 3.对于昏迷、全麻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严防误吸。 ?4.对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采取合理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 ?5.对于危重患者常规进行雾化。 ?6.紧急情况时可以采用抬颈法、抬下颌等体位以暂时维持呼吸道通畅。 ?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 ?1.在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是保证各项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人工气道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 ?2.人工气道是为了保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是呼吸系统危重病患者重要的抢救措施。 ?3.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的呼吸通道,以辅助患者通气及进行肺部疾病的治疗。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 】目的探索人工气道建立后的有效护理措施和最佳的管理方法,以保证气道的畅通。方法 2年来对MICU/CCU住院36例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采取了规范的护理措施与创新相结合,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经过严格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和护理,减少了并发症,无1例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气道阻塞和窒息,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结论规范护理流程,熟练掌握呼吸机通气原理的使用方法等,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危重病人;人工气道;护理;管理 建立和使用人工气道是危重病人抢救的重手段,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近年来MICU、CCU应用人工气道患者逐年增多,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重点,现将32例人工气道和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0月MICU、CCU共32例患者使用人工气道,男20例,女12例,年龄65~91岁,平均78岁;气管切开15例,气管插管17例。病种为呼吸衰竭23例,心肌梗死3例,脑血管意外6例。最短时间为3天,最长时间为15天。 2 监测方法 (1)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呼吸机性能及运转情况、参数、气道阻力及吸氧浓度,气道压力过高或过低的原因分析,如气道压力过低查看是否管道脱落、管道漏气,气道压力过高是否分泌物过多或管道折叠,使用呼吸机病人床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待用,一旦发生呼吸机故障及停电时紧急脱机,使用简易呼吸器。

(2)血气分析监测,其结果可作调整通气量和吸氧浓度的依据。 3 正确的体位与鼻饲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病人保持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1]。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留置胃管的患者,护理不当导致胃液返流、误吸,为了避免或减少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逆流入气道的危险,降低肺部感染的机会,病情许可尽量床头抬高30°,颈下略垫高。 4 口腔护理 患者的口腔和咽喉部的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重的污染源,0.01ml 的咽喉部分泌物含有106~108个细菌[2],所以口腔护理是非常重的,把口腔残留物清除掉,气管插管的病人先将分泌物抽吸干净,然后进行口腔擦洗,操作前将套管气囊充足气,头偏向一侧。口腔护理每日2次。 5 套管松紧度适宜 用口罩戴,不能用绷带代替,因为绷带容易松开引起套管脱落,带子保持清洁,若污染随时调换。气管切口处套管周围的皮肤,每班使用安尔碘消毒并调换开口纱布,痰管污染随时调换。 6 气道管理 呼吸机的管道是细菌寄居的重部位,因此各环节严格无菌操作是关键。呼吸机管道24h更换1次,使用时呼吸机管道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两头高,中间低,避免冷凝水返流入气道及机器。 正确有效吸痰,使用呼吸机患者由于导管的影响,患者不能自行排痰,只能依靠吸痰清理分泌物,正确掌握吸痰的技巧,加强呼吸道的清理是十分必的。深部吸痰:吸痰前先予纯氧2min,吸痰时应由浅而深轻轻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吸痰管,达到一定的深度后,边旋转边向外吸出粘附在气管壁上的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一、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n't Intubation, Can't Oxygenation. CICO)”,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用于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种之多,我们推荐最常用和公认的几种。将这些工具和方法分为处理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的工具和方法。处理非紧急气道的目标是无创,而处理紧急气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科医师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建立气道。 1.非紧急无创工具与方法主要分为喉镜、气管导管和声门上通气工具(SAD)三类。 (1)喉镜类:分为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 A.直接喉镜:包括弯型镜片(Macintosh)和直型镜片(Miller)。选择合适的尺寸类型非常重要,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尺寸类型的镜片和不同型号的喉镜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