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_5c92b851_a47b_4737_800d_

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_5c92b851_a47b_4737_800d_

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_5c92b851_a47b_4737_800d_
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_5c92b851_a47b_4737_800d_

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浦县博物馆 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

图一 寮尾墓地位置示意图 寮尾墓地位于广西合浦县城东南郊约4公

里处的寮尾村民小组西北侧,行政隶属于廉州

镇中站村,为平坦的红土台地,海拔约41米,南

宁至北海二级公路从其西侧穿过,属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的分布范围(图

一)。在公路东侧,历年曾进行盘子岭和九只岭

汉墓的发掘〔1〕。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为

配合合浦工业园区的建设,广西文物考古研究

所组织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

对寮尾墓地的32座古墓进行了发掘。

一 墓葬形制

发掘的32座墓葬,略呈带状分布,为东北-西南向,且较明显地分为东北区、中区和西南区,区之间间隔数十米到一百余米(图二)。10座残存有封土堆的墓。除M 13b 、M 16为砖木结构墓外,余为砖室墓。合葬墓6座,其中直列式同穴合葬和并列式异穴合葬各3座。仅少数墓葬存棺板灰痕和棺钉等,人骨全朽,葬式不详。墓葬悉遭盗扰,多数墓葬随葬器物所剩无几,余下的多被扰动,故遗物分布情况不甚清楚。依墓葬的构筑材质和结构,墓葬可分为直券顶墓、直列式合葬墓、穹窿顶合券顶墓、横直券顶合穹窿顶墓、横直券顶墓、砖木结构墓和双穹窿顶墓七型(附表一)。

A 型:18座。直券顶墓。依带侧室与否,可分二亚型。—489—〔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北海市盘子岭东汉墓》,《考古》1998年11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

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年10期。

图二 墓葬分布图

 

Aa 型:7座(M 3、M 14、M 15、M 19a 、M 20a 、M 24、M 30)。带侧室,数量少仅一个,多则三个。侧室通常为直券顶,少数为穹窿顶。其中带三侧室的有M14,带两侧室的有M 3、M 15、M 19a 、M 20a 、M 24,带单侧室的有M 30。

M 14 位于中区,为本次发掘最大的墓葬。

现存封土堆高4.3、直径69米(图版壹,1)。墓口距地表深0.3米,方向196度。墓葬由墓道、墓室和三个侧室组成,总长29.86米。斜坡式墓道长20.5、宽2.32米,坡度12度。墓道填土经层层夯打,见密集夯窝,直径约0.05、每层厚约0.2米。封门为双重错缝平砌,上有额墙,“人”字形结砌,有一道宽0.48、深0.16米的隔水槽,底部铺砖。墓室长9.36、宽3.46米,墓壁下部为一层丁砖,内缩0.04米,上为双砖错缝,券顶三层结砌。底部有两纵枕木沟,枕木沟两侧及底部均为砖砌,后端伸入墓室后壁。枕木沟宽0.18-0.26、深0.22米。侧室与主室有券门相通,西侧两侧室也相连,前侧室深3.44、宽3.16米,后侧室深2.72、宽2.12米。东侧侧室深2.92、宽2.88米(图版贰,1)。平砖错缝铺地,墓室前端及三个侧室为单层,后端为三层。该墓多次被盗,残存器物出自西侧后侧室、墓室及扰土中,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玻璃器、玛瑙、玉器等(图三)。—

490—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图三A M 14平面图

1.陶井 25.提筒 6、7.陶四系罐 8.陶屋 9.陶仓 10.陶四耳展唇罐 11、1

2.铜镜 1

3.铁剑

 

M 3 位于西南区的西侧。

墓口距地表深0.75米,方向354度。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两侧室组成,总长18.55米。墓道长10、宽1.71米,坡度16度。封门位于甬道前端,双重,间隔0.33米。甬道长2.07、宽2.31米,前室长2.88、宽3.12米,两侧室对称,大小相若,深1.29、宽

1.44、高1.26米。后室长3.27、宽

2.31米。后室尾端有一壁龛,拱形,深0.33、宽0.63、高0.66米。墓壁为双砖错缝顺砌,双层起券。墓底呈阶梯状,前室后端有祭台,高于前端和甬道0.18、低于后室0.18米。两侧室后端平铺条砖,余为方砖。器物出自前室和甬道位置的扰土中,有案、井亭、屋、灶等陶器残件(图四)。

M 30 位于东北区的北侧。墓葬距地表深约0.6米,方向209度。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一个侧室组成,总长11.7米。墓道长4.5、前端宽1.25、后端宽1.5米,坡度25度。封门位于—491—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图三B M 14剖面图

 

甬道内,双砖平铺顺砌,残高1米。甬道长1.95、宽2.25、前室长1.75、宽2.75米,前室前端底部与甬道平,后端底部高于前端0.2米。侧室深2.55、宽1米,券顶中部有一圈丁砖加固。后室长

3.5、宽2.25米,后室底部高于前室后端0.2米,尾端带一壁龛,拱形,深0.32、宽0.35、高0.35米。甬道、前室左右两壁下部为一层丁砖,以上为二顺一丁,后室两壁为二顺一丁,均为双层券。—

492—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图四 M 3平、剖面图

 

侧室为单砖顺砌,单层券。甬道及后室前部铺方砖,前室、侧室及后室后部铺“人”字形条砖。残存器物出自甬道前端,有陶器和铁器等(图五)。

Ab 型:12座。无侧室。结构较简单。依墓室分室与否,可分二式。

Ⅰ式:7座(M 7、M 8、M 19b 、M 21、M 23、M 28、M 29)。分室墓。有三种结构形式,第一种如M 21、M 23、M 28、M 29,墓底分级,券顶前高后低;第二种如M 7、M 19b,墓底分级,券顶平直;第三种如M 8,墓底不分级,券顶前高后低以示分为前后室。

M 28 位于东北区的北侧。墓口距地表深0.6米,方向196度。由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总长9.7米。墓道长4.4、宽1米,坡度23度。封门位于墓道底端,下部为三组二顺一丁,以上为双砖错缝顺砌,残高1.15米。前室长1.9、宽2米。后室长3.4、宽1.45米,墓室两壁下部为二顺一丁,以上为双砖错缝顺砌,双层起券。后室底部高于前室0.2米,券顶则低于0.26米。墓底铺“人”字形砖。前室出土陶罐、仓、井、直身罐、碗、灯、灶,后室出土陶直身罐、熏炉盖(图

六)。

M 7 位于西南区的中部。

墓口距地表深0.4米,方向333度。由墓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5米。墓道长10.11、宽1.38米,坡度17度。封门砖位于墓室内,双砖错缝顺砌。墓室长4.89、宽2.22米,双层起券,券高1.92米。尾端有一拱形壁龛,深0.41、宽0.77、单层券高0.75米。后室底部高于前室0.18米。墓底铺“人”字形砖。前室扰土发现陶井、灶、釜,滑石暖炉,后室扰土有陶屋、仓、罐、灯、碗等(图版贰,2)。M 8 与M 7基本平行,相距14米。墓口距地表深约0.4米,方向326度。由墓道、

前室、后—

49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图五 M 30平、剖面图

1.陶仓 2、4、7、8.陶直身罐 3.陶灶 5.陶釜 6.陶井 9.陶屋 10.釉陶罐 11.铁环

 

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2.71米。墓道长7.24、宽1.3米,坡度20度。封门位于墓室内,双砖错缝顺砌。前室长2.48、宽1.92米,单砖错缝顺砌,前室券顶高于后室0.13米。后室长2.78、宽1.66米,后室两壁下部为四组二顺一丁,以上为双砖错缝顺砌。后壁尾端有一壁龛,拱形,深0.34、宽0.68、单层券高0.58米。墓底铺“人”字形地砖。器物主要出自前室扰土,有陶井、灯、罐、釜、甑、屋等,多已残损(图七;图版贰,3)。

Ⅱ式:5座(M 9、M 10、M 12、M 18、M 31)。单室墓。底部不分级,券顶平直。

M 10 位于西南区的东侧。墓葬开口距地表深0.4米,方向259度。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总长11.6米。斜坡式墓道长7.12、前端宽1.2、后端宽1.4米,坡度18度。封门位于墓室内,双砖错缝顺砌。墓室长4.48、宽1.96米,墓壁下部为一层丁砖,以上为二顺一丁,上部为双砖错缝顺砌,双层券顶。墓底铺“人”字形地砖,靠南壁有棺床,长2.48、宽0.72、高出墓底一平砖厚约0.03米。棺床正对后壁的位置有一壁龛,拱形,深0.26、宽0.62、高0.46米,单层起券。扰土中发现陶罐、井、仓、灶、屋等(图八)。

494—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图六 M 28平、剖面图

1、7.陶罐 2.陶仓 3.陶井 4、5.陶直身罐 6.陶熏炉盖 8.陶碗 9.陶灯 10.陶直身罐 11.陶灶

 

图七 M 8平、剖面图

 

B 型:3座(M 1、M2、M 6)。直列式合葬墓。平面呈“中”字形,墓道分列于两端,墓室间以隔墙,为先后入葬,较晚的墓葬做法一般较粗糙,亦不甚对称。

M 1a 、M 1b 位于西南区的南侧,现存封土堆高1.3、径约18、墓葬开口距地表深0.6米。西南侧一座较早,编号M 1a ,方向230度;东北侧一座编号M 1b ,方向50度。M 1a 由墓道、

前室、后—

495—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图八 M 10平、剖面图

 

图九 M 1平、剖面图

1.陶井

2.釉陶罐

3.陶直腹罐

4.陶仓

5.陶耳杯

6.釉陶罐

7.陶罐

8.陶器盖

9.陶灶

 

室三部分组成,墓道长11.2、宽1.8米,坡度14度。封门位于前室内,两顺一丁排列。墓室全长

7.95、前室长3.4、宽3.1米,墓壁为双砖错缝顺砌。后室长4.55、宽2.3米,墓壁下部为四组二顺一丁,以上为双砖错缝顺砌。M1b 亦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是利用M 1a 后室,加砌后壁隔开而成。墓道已遭破坏,残长2、宽1.7米,坡度27度。封门位于墓道内,二顺一丁排列。甬道长1.1、宽1.7米,券门顶部有额墙,“人”字形结砌。M 1b 墓室底部比M 1a 高0.25米,是在原

M 1a 基础上加铺地砖抬高。墓室均为双层券顶,底部铺“人”字形地砖。M 1b 加砌部分的条砖和

496—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图一○ M 25平、剖面图

1.陶灶 2、3.陶直腹罐 4.陶罐

 

M 1a 明显不同,前者红色较薄,后者为规格较大的灰白色砖。残存有釉陶罐,陶直身罐、耳杯、井、仓、灶等(图九;图版贰,4)。

C 型:4座(M5、M 22、M 25、M 32)。穹窿顶合券顶墓。由直券顶和穹窿顶组成,前室为穹窿顶,后室为直券顶。

M 25 位于东北区的南侧。现存封土堆高1.5、直径25、墓口距地表深约0.7米,方向220度。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总长16.25米。墓道长9.15、宽1.2米,坡度17度。封门位于墓室内,甬道长1.7、宽2.2米,前端两侧有角柱。前室为穹窿顶,长2.65、宽3米,东侧带一侧室,深2.4、宽1.4、高1.3米。后室长2.75、宽2.5米,尾端有一壁龛,深0.25、宽0.57、高0.15米。墓壁下部为一顺一丁,以上为四组二顺一丁,上部为双砖错缝顺砌,甬道、前室、侧室为双层券,后室为三层券。墓室底部呈阶梯状,前室后端高于前端0.2、而低于后室0.2米,墓底铺方砖。罐、直身罐、灶等残存陶器出自甬道和前室一角(图一○;图版壹,2)。

D 型:2座(M 4、M 13a)。横直券顶合穹窿顶墓。由直券顶、横券顶和穹窿顶三部分组成。M 4前室为横券顶,中室为穹窿顶,后室为直券顶,M 13a 则前室为穹隆顶,中室为横券顶。

M 13a 与M 13b 为同莹异穴合葬墓,位于西南区的最北侧,与中区墓葬的距离约110米(图版叁,1)。现存封土堆高1.6、直径约47米,两墓基本呈平行排列,墓室相距3.5米,中间为生土隔墙。M 13a 开口距地表深约1.33米,方向261度。墓穴周围有柱洞18个,其中十个密集分布于墓道的一侧,其余八个不甚对称,应是修筑墓葬时临时建筑的遗存。M 13a 由墓道、前室、中

497—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图一一 M 13a 平、剖面图

1.陶簋

2.铜壶

3.陶四耳罐

4.陶壶

5.陶器盖

6.陶鼎

7.铜鼎

8.陶仓 9、10.陶碗 11.陶底座 12.陶直身罐 13.陶盆 14.陶器盖 15.陶釜 16.陶盆 17.滑石锅 18.釉陶碗 1

9.陶盂 (D1-D18.柱洞)

室和两个后室五部分组成,总长22.15米(图版叁,2)。斜坡式墓道长12.25、宽1.65米,坡度14度。墓道与前室相接处有一宽0.25、深0.09米的沟槽,可能为封门位置。前室穹窿顶长3.3、宽

3.3米,两壁下部为一层丁砖,中部为七组两顺一丁,上部为双砖错缝顺砌。中室横券顶纵深

2.85、横宽4.45米,两壁下部为一层丁砖,中部为十一组二顺一丁,以上为双砖错缝顺砌,双层券顶。中室北壁M 13b 距墓底高2.2米处有一土洞,深0.25、宽0.23、高0.28米。北后室前有一祭台,长2.65、宽0.85、高出中室底部0.13米。中室、后室之间有一条宽0.3、低于中室0.15米的沟槽,底部铺“人”字形砖,用于隔水。南北后室并列,北后室长

3.25、宽1.95、高1.9米,双层券顶,后壁尾端有壁龛,深0.6、宽0.75、残高0.1米。南后室长1.92、宽1.25、高1.4米,单层券顶。前室、中室、南后室底部铺“人”字形地砖,北后室铺地砖为两层,底层为一层丁砖,上层为“人”字形顺砖。北后室局部见板灰痕,应用于安放棺木,南后室则用来放置随葬器物。残存器物出自中室和后室,有陶器、铜器和滑石器等(图一一)。

E 型:2座(M 11、M 17)。横直券顶墓。由直券顶和横券顶组成。依有无甬道,可分二式。Ⅰ式:有甬道。M 17,位于中区的东侧。现存封土堆高约1.5、

墓葬开口距地表约0.5米,方向293度。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总长16.72米。墓道长9.45、前端宽1.5、后端宽1.6米,坡度19度。封门位于墓道底端,二顺一丁结砌,残高0.3米。甬道长1.9、宽2.2米。前室为横券顶,纵深2.2、横宽4.65米。后室为直券顶,长3.17、宽2.27米,底部高于前室和甬道0.2米,墓壁下部为二顺一丁,上部为双砖错缝顺砌,双层券顶。墓底铺“人”字形地砖。出土—

498—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图一二 M 17平、剖面图

1.铜镜

 

图一三 M 11平、剖面图

 

铜镜1件,其余陶器、铜器、玻璃珠均出自扰土(图一二;图版叁,3)。

Ⅱ式:无甬道。M 11,位于西南区的北部。墓口距地表深约0.4米,方向255度。由墓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5.66米。墓道长9.66、宽1.5米,坡度18度。封门位于墓室内,双—499—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500—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501—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图一五 M 16平、剖面图

1、7、10、11、13.陶罐

2、

3、5.陶壶 4.陶仓 6、1

4、17、23、2

5、2

6、33.陶四系罐 8、9、34-36.陶双系罐 12.陶盆 15、24.铜锅 16.陶罐盖 18、21.铜壶 19.陶井 20.陶灶 22.陶屋 27.陶小口罐 28-32.陶

提筒 37.陶四耳罐 38、40.铜矛 39.铁环 41、42.铜镦 43-46.铜戟 47.铜镦 48.铜扁壶

 

砖平砌,残高1.30米。前室为横券顶,纵深2.13、横宽5.1米。后室为直券顶,长3.57、宽2.4米,后室底部高于前室0.12米,后壁尾端有一壁龛,拱形,深0.42、宽0.72米,单层券,残高0.39米。墓室两壁下部为二顺一丁,上部为双砖错缝顺砌,双层券顶。墓室底部铺“人”字形砖。扰土中出有陶屋、灶、熏炉、直身罐、仓、壶和铜镜等(图一三)。

F 型:2座(M 16、M 13b)。砖木结构墓。M 13b 为砖圹墓,M 16仅侧室用砖。—

502—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图一六 M 26平、剖面图

M 13b 开口距地表深约1.33米,方向257度。墓室及墓道周围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柱洞,共30个,基本对称,也应是修筑墓葬时临时建筑的遗存。该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总长21.86米。斜坡式墓道长14.76、宽1.8米,坡度13度(图版肆,1)。墓道填土经夯筑,每层厚约0.2米,夯窝清晰可见,直径约0.03、深0.01米。在墓道底端发现三道车辙痕,宽约0.03、每道车辙痕间距约0.5米。墓室长7.1、宽4.25米。墓壁下部为一层丁砖,以上为二顺一丁,后壁下部为一层丁砖,以上依次为二组一顺一丁,四组二顺一丁,二组一顺一丁,一组侧砖。墓室北壁有半圆柱洞5个,南壁有半圆柱洞6个,柱洞大小、深度各异,均往下向墓室内倾斜,可能为吊放棺木和盖板的设施。墓底有两纵枕木沟,宽约0.2、深0.13米。墓底铺侧砖,呈“人”字形。墓顶与封门均用木料,在砖壁上方有连续分布的朽木痕迹。棺木位于墓室后部偏北侧,从板灰痕迹可作复原,长2.6、宽0.7米。残存器物集中分布在墓室后端一角,主要有陶器、铜器、漆器、玻璃珠、玛瑙等(图一四;图版肆,2)。

M 16 位于中区。现存封土堆高1.2、

径2、墓口距地表深1.2米,方向193度。由墓道和墓—50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室两部分组成,总长16.44米。墓道长11、宽2.12米,坡度16度。墓室长5.44、宽3.1、前端底部低于后端0.1米。底部有两纵向枕木沟,长5.44、宽0.2、深0.16米。墓室西侧有一侧室,深1.6、宽1.9米,底部高于前室0.4米。侧室两壁及后壁均为单砖错缝顺砌。侧室底部铺“人”字形砖。随葬器物主要出自侧室,少量出自墓室,有陶器、铜器、铁器(图一五)。

G型:3座(M20b、M26、M27)。双穹窿顶墓。由双穹窿顶组成,穹窿顶之间有短小的直券顶过道相连。

M26 位于东北区,现存封土堆高2、径约18米。墓口距地表深约0.8米,方向192度。由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总长17.18米。墓道长5.44、宽1.6米,坡度17度。封门位于甬道内,下部为双砖错缝顺砌,上部为二顺一丁。甬道长2.26、宽2.54米,西侧有一耳室,深0.77、宽1.08、双层券高0.92米。前室长3.8、宽4.08米,两侧带侧室,西侧室深0.87、宽1.2、券高1.39米;东侧室深4.24、宽2.48、券高2.68米。尾端有壁龛,拱形,深0.32、宽0.72、单层券高0.58米。侧室底部前端高于前室0.19、低于后端0.38米。甬道长1.56、宽2.5米,底部后端高于前端0.19、低于后室0.37米。后室长3.84、宽3.68米,尾端有壁龛,拱形,深0.56、宽0.86、单层券高0.74米。墓室左右两壁均为双砖错缝顺砌,墓底铺方砖,后室及侧室后端铺二层地砖,下层为“人”字形侧砖,上层为方砖。仅在东侧室扰土中出土若干陶片和陶案足(图一六)。

二 出土遗物

因墓葬被盗,随葬品不多,部分还被扰动到填土中,个别墓葬甚至没有剩下随葬品。出土器物共477件,大部分为M13a、M13b、M14、M16出土,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银器、玉器、玻璃器、滑石器以及水晶、玛瑙、琥珀、玻璃珠等串饰。器物大多残损,铜、铁器锈蚀较严重,漆器均腐朽,仅可见朱漆。

(一)陶器

375件。以轮制为主,陶土大多经淘洗,胎质细腻。硬陶主要出自M8、M13-M18等,火候较高,器表原多施青黄釉。软陶约占三分之一,胎质灰白或红色,火候较低,多破碎残损。主要器物有鼎、盒、壶、瓮、罐、提筒、簋、魁、盆、熏炉、灯、耳杯、盂、钵、碗、卮、釜、甑、纺轮、案等生产、生活用具及屋、井、仓、灶、动物等模型明器。

墓砖 有方砖、三角形砖和条砖三种,以条砖为主。

方砖 见于M3、M15、M20、M21、M23、M24、M26、M27等墓。灰白或淡红色。用于铺地。M15的方砖边长36、厚4.8厘米,M3方砖边长34、厚6厘米。

三角形砖 见于M22甬道与前室穹窿顶相接处。淡红色或浅灰色。呈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高9.5、底宽4.5厘米。

504

图一七 陶砖纹饰拓本

1、2.方格竖条纹(M1) 3.菱形纹(M1) 4.“V”形纹(M1) 5.动物纹(M4、M6) 6.“V”形纹(M1) 7.斜条三角组合纹(M6) 8.菱格纹(M

10)

图一八 陶砖纹饰拓本

1.人形纹(M13a)

2.斜条纹(M13b)

3.菱形纹(M14)

4.复线菱形纹(M15)

5.叶脉纹(M15)

6.对称“V”形纹(M14)

7.网格纹(M17)

8.方格竖条组合纹(M 18)

图一九 陶砖纹饰拓本

1.动物纹(M17)

2.对称杯状纹(M20a)

3.方格纹(M20a)

4.方框菱格纹(M20a)

5.菱形框菱格纹(M20b)

6.对称“V”形纹(M20b)

7.叉形纹(M20b)

8.条纹(M

21)

图二○ 陶砖纹饰拓本

1、2.菱格纹(M26,正面、侧面) 3、4.条纹(M27、M32)

 

条砖 颜色有灰白、淡红和浅灰色。均拍印纹饰,有动物纹、方格纹、方格与竖条组合纹、条

纹、网格纹、菱形纹、菱格纹、叶脉纹等几何纹

饰。长24-31、宽12-15、厚3-5厘米(图一七至

图二○)。

鼎 5件。依腹部的差异,可分二型。

A型:2件。扁圆腹。一件为软陶。M2b∶扰

505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图二一 出土陶器

1.A 型鼎(M 2b ∶扰1)

2.B 型Ⅰ式鼎(M 13b ∶86)

3.B 型Ⅱ式鼎(M 13a ∶6)

4.A 型盒(M 13b ∶22)

5.B 型盒

(M 13b ∶15) 6.A 型Ⅰ式壶(M 16∶5) 7.A 型Ⅱ式壶(M 13a ∶4)

 

1,硬陶。子母口,平底,三足外撇,截面略如菱形,长方形附耳,顶端外折。腹中部饰二周宽带纹。口径13.2、腹径16.8、通高14.2厘米(图二一,1;图版伍,1)。

B 型:3件。折腹。硬陶。依盖面形状,可分二式。

Ⅰ式:2件。盖面圆隆。子母口,长方形附耳,耳中间有一长方形孔,平底,三蹄足。盖顶中央为一乳丁,外饰二组弦纹,内圈弦纹处等布三钮衔环。腹部饰一周弦纹。M 13b ∶86,口径—

506—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西合浦寮尾东汉三国墓发掘报告 

16.4、腹径22.4、通高22.8厘米(图二一,2;图版伍,2)。

Ⅱ式:1件(M13a∶6)。盖呈半球形。子母口,平底,三蹄足。盖顶中央有一乳丁,外饰柿蒂纹,盖面饰二组弦纹,间饰一周三角形刻划纹,内侧弦纹上等距三乳丁。上腹饰二组弦纹,折腹处有一周凸棱。口径13.6、腹径20.4、通高18.4厘米(图二一,3)。

盒 9件。均出自M13b。依器物大小,可分二型。

A型:2件。形体大。硬陶。盖面圆隆,平顶,中央有一圆钮扣环,边缘凸起,周围等距三只卧羊,头朝外。钮座四叶纹。子母口,圈足,腹部有一对铺首衔环。一组弦纹从铺首中间穿过,饰一周三角形刻划纹,下部饰鳞状羽纹。M13b∶22,口径26.4、腹径27.6、通高26.6厘米(图二一,4;图版伍,3)。

B型:7件。形体小,明器。红色软陶。髹朱漆,多已剥落。盖顶中央有一乳状钮,边圈处有一周凸棱,棱外等距三乳丁,盖面刻划多圈细弦纹。M13b∶15,口径11.6、腹径13.6、通高11.3厘米(图二一,5;图版伍,4)。

壶 10件。硬陶。上腹有一对半环耳,圈足上有一对称穿孔。依口沿形状,可分二型。

A型:2件。子母口。依腹部形状,可分二式。

Ⅰ式:1件(M16∶5)。圆腹。盖面隆圆,中央有卷角形钮。外饰二组弦纹。长颈,高圈足较直。颈中部、肩、腹部各饰一组弦纹。口径11.2、腹径20.8、圈足径12.4、通高35厘米(图二一, 6;图版伍,5)。

Ⅱ式:1件(M13a∶4)。扁圆腹。短颈,垂腹,喇叭形圈足。口径10.4、腹径22.2、圈足径16.4、高25.4(图二一,7)。

B型:8件。盘口。四件残无法分式。依腹部形状,可分二式。

Ⅰ式:2件。鼓腹,器形大。M16∶2,盖面隆圆,中央有凹形立钮。外饰二组弦纹。喇叭形圈足,上腹环耳另一侧模贴两铺首衔环。颈部和上腹饰复式倒三角形纹,肩部饰菱形刻划纹,间以宽带纹或弦纹。口径18.4、腹径30、圈足径17.2、通高45.4厘米(图二二,1)。

Ⅱ式:2件。扁圆腹。器形小。颈中部、肩部和腹部各饰一组弦纹,颈肩相联处刻划一圈复式倒三角形纹。M13b∶56,口径12、腹径22.4、圈足径13.4、通高31.6厘米(图二二,2;图版伍, 6)。

长颈壶 3件。硬陶。依颈部形制,可分二式。

Ⅰ式:2件。直颈。M13b∶73,小口,扁圆腹,最大径略居中,圈足。颈部等饰四周凹弦纹,肩腹部各饰一组凹弦纹,间饰倒三角纹和鳞状羽纹。口径5.4、腹径18、圈足径10、高25.4厘米(图二二,3;图版陆,1)。

Ⅱ式:1件(M4∶扰3)。仅余部分颈部,可辨颈部往上收分,饰复线菱格纹。

壶 1件(M11∶扰10)。软陶,器身内外呈灰黑色。盘形口,束颈,斜肩,扁圆腹,平底,三斜足,截面呈半圆形。肩腹间有一周凸棱,把残。口径9.6、腹径15.2、高23厘米(图二二,4)。

507

图二二 出土陶器

1.B 型Ⅰ式壶(M 16∶2)

2.B 型Ⅱ式壶(M 13b ∶56)

3.Ⅰ式长颈壶(M 13b ∶73)

4.壶(M 11∶扰10)

5.A 型Ⅰ式罐(M 16∶7)

6.A 型Ⅱ式罐(M 16∶13)

7.Ⅱ式瓮(M 4∶扰7)

8.Ⅰ式瓮(M 18∶扰1)

 

瓮 4件。硬陶。依颈部形状,可分二式。

Ⅰ式:3件。折颈。侈口,方唇,沿外折,圆腹,最大径居中,凹底。器表饰方格纹底加方形戳印纹。M 18∶扰1,口径23.6、腹径31.8、底径26、高31厘米(图二二,8)。

Ⅱ式:1件(M 4∶扰7)。短颈。尖唇,沿外翻,圆腹,凹底。腹部饰方格纹底加方形戳印纹,戳印纹外框为阳线。口径26.8、腹径36、底径27.8、高33.8厘米(图二二,7;图版陆,2)。

罐 24件。硬陶。残7件,形制不明。依器形不同,可分四型。

A 型:10件。器形小,尖唇,侈口。依腹部形状不同,可分四式。

Ⅰ式:4件。扁圆腹,最大径居中。折颈,溜肩,凹底。腹部饰方格纹底加方形戳印。M 16∶7,口径16、腹径21.8、底径17.6、高13.2厘米(图二二,5)。

508— 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30?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在重点发掘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 迹的同时,也发掘了几座中小型墓葬,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分布与发掘概况 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1994年3~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在距离大墓不远处发掘了几座小型秦墓。2006年,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大堡子山遗址之前, 首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钻探,除发现夯土城墙、建筑基址、文化层堆积外,还钻探出中小型墓葬400余座。这些墓葬绝大部分已被盗扰,主要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东北城墙外的山坡上,但城址内也有少量分布。 大堡子山遗址被分为四大象限,墓葬发掘主要集中在第I象限(东北)和第III象限(西南)。第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大堡子山东城墙外,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地势较为陡峭的几个台地上,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第III象限墓葬发掘区位于城址内,在21号建筑基址以北约150米处,即大堡子山梁向东北延伸的缓坡台地上。10月初至11月中旬,在第I象限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IM22、IM23、IM24、IM25(图一)。在第III象限发掘墓葬2座,编号为IIIM1、

?31? IIIM 2。此外,在同属于第III 象限的21号建筑基址内也发掘了2座墓葬,编号为IIIM 11、IIIM 12,这两座墓在本期大堡子山2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简报中已见报道。两处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其中第I 象限墓葬发掘区的地层分为2层,即耕 土层和近现代扰土层,耕土层厚20~30厘米, 扰土层厚30~60厘米。所发掘的5座墓葬均开 口于扰土层下,并打破原生土层。第III 象限墓 葬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4层。第1层为耕 土层。第2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厚10~25厘米。 第3层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层,厚30~35厘米,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