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大学《刑法分论》第五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吉林大学《刑法分论》第五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吉林大学《刑法分论》第五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吉林大学《刑法分论》第五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吉大《刑法分论》第五章

一、引起他人自杀案件中故意杀人罪的认定

自杀,即自己结果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人之所以自杀,往往是由于其心胸狭窄或另有其他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行为或语言引起其自杀者自杀的人往往根本就不可能预见到其行为或语言会造成他人自杀,因此,对方并不应当对死亡负刑事责任,与故意杀人罪有本质区别。

因其他犯罪行为(强奸、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引起被害人自杀的,应当分别以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定罪处罚,引起被害人自杀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在下列情况下,行为人使他人自杀或者形似自杀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其一,行为人采用暴力、胁迫方法,故意置他人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迫使其自杀。

其二,故意设下圈套或陷阱,或者利用被害人年幼无知或精神失常,而引导其在无意中走向自杀性的死亡。

其三,故意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

其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99年10月所做的《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2001年5月所做的《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规定,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指使、胁迫其成员或者其他人实施自杀行为,或者组织、策划、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2、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的界限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由于客观上行为动作往往一样,都可能产生死亡结果,主观上又都实施了故意行为,因而使二罪的界限往往不容易分清,这也成为司法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有无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内容,是区别两者的关键。

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在区分上述界限时,有以下事实是值得考虑的:(1)案件的起因。(2)被告人和被害人平时的关系。(3)犯罪有无预谋和准备。(4)伤害的部位。(5)犯罪行为有没有节制。(6)犯罪人的一贯表现。(7)犯罪后态度和表现。

二、强奸罪的构成特征

强奸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在理论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①本罪侵犯的是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②侵犯的是妇女的性自由权利;

③侵犯的是妇女的性权利

④侵犯的是妇女对与之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子拒绝发生性交的权利和幼女的身心健康。

强奸罪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女性,既包括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家妇女,又包括未满14周岁的幼女。另外,女性是否有合法配偶,生活作风如何,精神状况如何,均不影响其可以成为本罪的侵害对象。

2、客观特征

强奸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1)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违背妇女意志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暴力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对被害妇女采取殴打、捆绑、卡脖子、按倒等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人身自由、使妇女不能抗拒的手段。胁迫手段,是指犯罪分子对被害妇女威胁、恫吓,达到精神上强制的手段。“其它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手段,使被害妇女无法规抗拒。

受害对象为精神病患者,严重痴呆症病患者时,行为人利用这些人对性行为缺乏认识能力或控制能力,趁机奸淫的,也符合强奸罪的本质特征,应以强奸罪论处。

强奸罪的本质特征是违背妇女的意志,而判断是否违背妇女的意志的标志又是行为人的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84年4月26日《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条第四款规定“认定强奸罪不能以被害妇女有无反抗作为必要条件。对妇女未作反抗表示,或者反抗表示不明显的,要具体分析,精心区别。”此解释准确地把握了强奸罪的本质特征,是完全正确的。

需要指出的是,“违背妇女意志”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是在妇女有自由决定能力、有自由意志的情形下不经妇女同意因而违背其意志,另一方面是指妇女在无自由意志的情形下,未经或已征得该妇女同意,也视为违背其意志。

强奸罪在客观上除表现为采取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外,还有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2)与幼女发生性交的行为。

200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3、主体特征。强奸罪主体,是年满14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子。

4、主观特征。强奸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主观心理。

三、简述非法拘禁罪与非罪的界限。

非法拘禁行为只有达到相当的程度,才构成犯罪。因此,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危害大小、拘禁时间长短、行为人动机等因素综合分析,以确定非法拘禁行为的性质。

根据1999年8月《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

(2)3次以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

(3)非法拘禁他人,并实施捆绑、殴打、侮辱等行为的;

(4)非法拘禁,致人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的;

(5)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6)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辜的人而非法拘禁的。

四、简述诬告陷害罪与伪证罪的区别。

(1)两罪的主体不一样。

(2)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一般是发生于刑事诉讼活动之前。伪证罪只能发生于刑事诉讼过程之中,是在已经运行的刑事诉讼过程之中捏造、歪曲事实。

(3)告发的机关不同。

(4)两罪的表现形式不尽一致。

(5)诬告陷害罪捏造的往往是犯罪事实本身;而伪证罪只是歪曲与案件处理有重要关系的某些情节。

(6)两者的对象不完全一样。

五、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行为如何定性?

刑法247条规定,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232条(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处罚。但是否凡是刑讯逼供告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都不按刑讯逼供罪而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