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文献综述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种维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行态,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1]。本文从人力资本内涵、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及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风险种类三个方面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最后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本原因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一、引言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使得以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经典人力资本理论在探讨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时,均是在确定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或者隐含地以“完全确定”这一假设为基础,忽视了不确定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影响,因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持续至今并日趋严重的、世界性的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的失业现象使得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进行了思考。为了更好地把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

二.人力资本内涵的研究

谈到人力资本理论内涵,我们不得不首先提及人力资本理论的溯源。人力资本理论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亚当·斯密。他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资本”作了定义,并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由于亚当·斯密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好的生产方式,并力图阐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获得财富,所以,他并没有完整系统地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令人遗憾的是,在亚当·斯密之后,尽管仍有一些经济学家从他自身的研究领域中触及到“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比如,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区分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这两个概念,并强调教育、科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再如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观察到“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但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却被大多数经济学家遗忘了。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仅处于滥觞阶段。通过阅读查阅相关文献书籍,我认为可将人力资本理论划分为以下几种:

1、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的一般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在其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在其代表作《人力资本》中均提出了自己对于人力资本内涵的的定义、研究。尽管贝克尔不同于舒尔茨而将其研究重点放在微观分析上,但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却显示出这一时期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共同特点,即是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称为一般人力资本理论。

这一段时间人力资本理论的优点在于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

义 、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通过这些内容,人们可以了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点。但其缺陷是明显的:其一,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项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内容显得单薄了。其二,虽然已经阐释了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对这个内在机理的认识却显得很不够,因为人力资本不仅有“知识效应”,还有 “外部效应”和“外溢效应”,尽管阿罗在《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中已触及至后面这些内容,但并不那么明确。与此同时,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这一人力资本理论无法反映这一历史背景。

2、以构建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产生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美、英等国兴起。这种以技术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中,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尔发表了《 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一文。在该文中,他建立了两个增长模型:简单的两时期模型和简单的两部门模型,利用这两个模型来阐述人力资本。卢卡斯(R.Lucas)发表了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提出了两个经济增长模型:两资本模型与两商品模型,在一般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研究人力资本。

新经济增长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为:其一,把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60年代,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一般人力资本理

论尽管也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但他们把人力资本和教育作为外生变量,也没有建立定量模型;而后来马扎华(H.Uzawa)的模型虽把人力资本纳入进去,但该模型并没有克服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的缺陷,因而有悖于将技术进步及作用内生化初衷。如前所述,卢卡斯和罗默尔的模型不仅把人力资本纳入过去,而且使之内生化。其二,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把对一般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强调变成了对特殊的知识即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强调,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更深入、更细致,使人力资本研究具体化、数量化了,这不仅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也给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并以此为根据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经济增长趋势,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其三,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和“外溢效应”,卢卡斯区分了人力资本所产生的两种效应:即舒尔茨型的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内部效应”与阿罗的“边干边学”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外部效应”。 罗默尔认为,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不同于普遍商品,它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从而进一步论述了知识的“溢出效应”。

3、21世纪以来“百花齐放式”的人力资本研究

随着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也愈来愈多。一些学者将人力资本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层次,前者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后者指人的天赋、才能和资源被开发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

同的生产力形态,提出了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还有学者将人力资本分为管理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作业型人力资本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人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人力资本两种类型来研究,有利于拓展人力资本研究的范畴。

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学术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我认为,对于每一种研究,都有其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理论依据,学者们应能提出充分的论据以支持其研究,自圆其说。我们不能盖棺定论,说哪一种研究就是完全正确的,应当说,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人力资本的研究。由上面可知,学者们分别从人力资本的层次、人力资本的能力、人力资本的类型以及人力资本的群体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角度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就各种各样了。当然,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远不止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定会更加丰富。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

对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来源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舒尔茨在1964年《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指出人力投资风险来自对自身才能的不确定性、就业的不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贝克尔在1975年也分析了教育投资收益不确定性的三种来源:人们关于他们能力的不确定性;关于作为收益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生命长短的不确定性;一个既定年龄与能力的人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程承坪等认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加以分析。而孔令锋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

原因主要有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投资客体的不确定性、投资行为的长期性和投资收益的间接性。

综合以上学者们的观点,可将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经济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在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承载者之同,员工是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其所有权,而企业是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只能使用员工所让渡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产权具有分割性,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产权不清蜥,这就孕育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

(1)人力资本投资的产权收益主体多元化

人力资本投资者与承载者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当然主体。按照经济学上“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都具有收益权。但是如何计量各投资主体的投入和确定其收益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而且对于非人力资本载体的投资主体来说,由于人力资本是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结合在一起,那么其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要受到人力资本载体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无法受益的状况,“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无疑产生了投资的风险。

(2)人力资本投资载体具有天然产权性

人力资本载体对人力资本具有天然产权,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不可分割。人力资本所有权在与其载体不可分离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权利将可能被限制或被删除,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在某种

意义上的“残缺”,此时人力资本载体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那么就会严重影响人力资本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甚至会使其经济价值一落千丈。

(3)人力资本的不同产权结构

产权经济学理论发现由一个主体完整地行使产权是不经济的,需要出让部分产权给他人。而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又要求准确界定各主体之问的产权关系,如果不能准确界定,就会无法弄清人力资本产权的保护和产权规则的实施而形成风险。也有研究者把产权分割为合同性权利和剩余权利。合同性权利是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权利,或者为不受正规制约的合同各方所默认的权利。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不确定性的存在,合同并非总是尽善尽美的;非正规的制约在新的环境之中也可能变弱,这样就产生许多难以明晰的剩余权利,这些权利常常不明不白地分配给某些人。这些因素往往会增加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2.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存在多种委托一代理关系,如在人力资本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人力资本承载者)之间,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力资本生产者(如培训机构)之间,委托一代理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

(1)决策信息不完全造成投资对象选择风险

根据信息经济学对信息不对称的分类,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而委托人不知道,就会造成选择风险。人力资本投资者在决策前往往会由于难免受到自身知识、经历、经验等的局限,不能收集到进行人力资

本投资或投力所需的完全信息。从人力资本投资者来讲,往往会对投资方向和投资内容不能完全把握,对投资对象(人力资本承载者)和人力资本生产者(培训机构)情况不能完全了解,因而造成投资主体选择失误而发生风险。

(2) 市场或环境信息不完全带来投资收益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周期长、见效慢,投资过程中会有许多人们无法准确预测的诸多变化,即使在投资前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仍会由于在投资期内发生意想不到的变端而使得整个投资活动充满风险而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在投资决策前除要收集市场信息外,还要与其他人力资本投资主体进行博弈,就更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此外,市场需求、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等外部环境变化都可能导致形成的人力资本过时或相对落后而没有能力再去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

(3)“逆向选择”造成投资决策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实际上也是投资决策者与人力资本承载者之间的一种博弈,由于在博弈双方交易前信息不对称,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了利已而可能不利他的行为,就会导致逆向选择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不了解被投资者的真实情况,而只知道被投资者的市场一般情况,因此他们愿意以平均的投资量对被投资者进行投资。这样一来,那些“高质量”的被投资者就会退出市场。或者是投资主体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完全不进行投资,只好由人力资本承载者进行单一投资,从而造成投资不足,造成更大的投资风险。

3.行为经济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其整个投资周期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作为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两方面的人的决策,而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体,他们的理性和非理性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和回报,同时也成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1)人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造成投资风险

通常来说,人们作出行为决策都不是无理性和任意的,都能利用可利用的信息和推理工作,看似理性地作出决策。但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来讲,人们的决策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阿兰·斯密德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假设一个超市有30000种商品,那么即使现在有一本描述所有这些商品特点的书,消费者也没有时间在饿死之前参考这本书。因此即使提供足够的信息来供决策参考,人们并没有时问去经过理性的计算,而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因此使得决策质量受到影响。

(2)人的决策行为的有限理性造成投资风险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结合体。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会由于人的非理性行为活动,使人力资本投资在其形成、配置和使用过程中始终受到人的非理性活动和决策的影响,并形成种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如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风险、人力资本使用中的道德风险等。同时各种环境因素会对人的努力产生影响,使人力资本承载者的个人行为偏离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最大化目标,成为企业人力资

本投资的重要风险。

(3)人的规律性行为造成投资风险

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的规律性行为主要包括过分自信、心理帐户、对现状的偏爱、锚定效应、沉没成本效应、追风行为、盲目乐观估计未来状况、错误的共识等,这些人的规律性行为,同时也是人在决策行为中容易发生的一些缺陷,可以解释人们大量的不明智投资决策,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决策行为的风险。如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过分自信、盲目乐观估计未来会使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太高,对投资决策者来说往往会低估投资成本、忽视众多信息和决策工具的作用而造成投资决策质量的不高,影响投资过程的顺利进行和预期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获得。

(4)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决策行为的不匹配造成投资风险

Kahneman的预期理论认为,面临“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临“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也就是说人们常常列结果偏离某一非固定偏好水平(如现状)的程度,而不对用绝对项衡量的结果更加敏感。投资主体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有一个投资收益的预期,这个预期对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被投资者都会不同。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希望通过增加人力资本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而作为被投资的企业职工,却可能将增加人力资本作为寻求更好职位的手段而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情况下同样也是投资双方的利益标准和偏好不匹配、不一致造成了风险。

2.

人力资本即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对人力投资后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概念的提出应追溯到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著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1776年)中指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直到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教授沃尔什在一篇名为《人力资本观》的论文中才第一次正式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都是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

所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持久性收益的生产能力[2]。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人力资本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根据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原则,企业在享受因人力资本投资成功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因人力资本投资失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做出了相当多的研究,但在人力资本的内涵、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及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风险种类等方面的研究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或是不完善之处,这是需要我们在未来加强改进的地方;同时对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以及方法去做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分析。

二、正文

1.人力资本内涵的研究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他对于人力资本的定义是: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3]。聊城大学商学院甄芝举则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有计划的投资活动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或其知识技能、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资本[4]。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庆云这样理解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知识、经验和技术,在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所进行的资金、

实物和劳务的投入[6]。这三种定义是关于人力资本内涵的主要代表观点,从这三种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人力资本同企业的物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一样都是资本,都需要进行投资,投资包括方方面面,且投资能够带来未来的收益;同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载体是人,最终的投资价值会落在人的身上,取决于被投资人为投资主体即企业所付出的行为与工作努力。比较它们三个人的观点,我们容易看出:舒尔茨重点强调人力资本能够为自己及投资主体(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而甄芝举、曾庆云则重点说明人力资本须经过各种投资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为人(企业员工)。

他们所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对于人力资本涵义的重要理解。我们不能仅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待人力资本,因此,对人力资本的涵义可以综合地概括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生产知识、工作技能、逻辑思维和管理方法等资本存量的总和,可以为自己及投资主体带来未来的收益。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的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主体(企业)对人力资本投入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们都知道,收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放弃或牺牲眼前的利益和效用,所以也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即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般是指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企业时的一种投资活动。一般而言,所谓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由于企业决策者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变化情况不能准确判断,在企业所做出的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引起财务的可能损失。其风险大小是由主管人员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计划中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变化发生情况的预测和判断断的准确性、合理性决定的。

对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作出相应的研究。国内学者吴立军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一文中指出,企业人力资本的基本属性是产生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9]。即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主要缘于人力资本属性特点,而其属性是众多的。同时云南师范大学的许琴教授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10]。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着归属于自身的一些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投资风险的产生。也有学者如重庆工学院曾代富在其文献《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产权关系是投资风险的主要成因[14]。以上几种观点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的主要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有着重大贡献,它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人力资本属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及产权关系来论述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它们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尚待完善之处。它们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人力资本属性的分析不全面。人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是极其复杂的,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本属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等待着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慢慢发掘。其次,它们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受外部环境影响明显,国家政治倾向的变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有关法律条款及制度的完善,市

场需求的转变,科技创新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增大。最后,企业的文化及激励约束制度也会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风险[15]。因此,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原因是许许多多的,它包括企业内外部的原因、主客观的原因、人的原因等等。随着社会及企业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原因被我们发现、了解,故此,在进行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时,我们不能只从某一或几个方面去分析,而是要全面地、系统地、用发展的思想分析风险缘何会产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加完善地分析原因,以为风险的防范提供依据。

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风险的研究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一样,是为了获取最优的投资回报,然而,不论哪种形式的投资,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对于企业防范投资风险、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16]。

中国地质大学高勇强、唐昭明两位专家把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两大类[17]。但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种类繁多,这种分类方法难免会漏掉一些风险类型,使我们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由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风险。武汉理工大学冯晓宪、王传鹏等学者采用了更加具体化的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述。他们把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大致归纳为:对象选择风险、人职匹配风险、人才外流风险、科技创新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等[18],这些风险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发生的主要风

险。当然,如同高勇强、唐昭明两位专家对于风险的分类一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肯定还会存在着其他的风险,如:人事变动风险,激励政策风险,需求预测风险等,在此不一一赘述。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企业必然会认识到更多的风险,逐渐地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管理的重要性,以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

三、结论

目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虽然取得重大进展、成果丰富,但是缺少详细的人力资本战略规划的研究[19]。人力资本规划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本需求、供给及人力资本的考核、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使企业人力资本各方面的工作有序和正确地进行,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以期获得更大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同时,对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分析,我们还缺少一些完善的定量的分析方法,只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进行量化的分析,以选择较优的投资方案是我们将来应当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J],人才开发2009

[2] 曾代富, 重庆工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

[3] 舒尔茨, 论人力资本投资[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4] 甄芝举,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2009年

[5]王开国。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

会科学,2009年

[6]曾庆云,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

[7] 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经济出版社,1999年

[8] 姚水洪,陈仕萍,《商业时代》年2008第19期

[9] 吴立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人才开发 2009

[10]许琴,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防范[J],企业天地,2008

[11] 王爱华,《经济师》2008年第10期

[12] 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3] 商业故事:西门子公司人最大[EB/OL].

[14] 曾代富,重庆工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

[15] 程承坪、谢科范,防范人力资本投资风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

[16] 向志强,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J],人才开发2009

[17] 高勇强唐昭明,科技进步与对策第111期

[18] 冯晓宪、王传鹏,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探讨[J],人才开发2010

[19] 刘茂福,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其规避对策[J].广义博论

[20] 王海燕,《经济研究导刊》2010 No.34 P.120-122

[21] 刘苓玲,张俊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资本运作[J],2009

[22] 王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中国商贸》2011年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 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 (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 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和原因 (一)财务风险和分类 财务风险也称为融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因为各种 不可预测的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一个经济利益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决 定论者定义风险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狭义的风险。其他专家认为, 损失的风险不但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从这 个角度看,风险是不确定性,这盈利和亏损可能会对企业构成威胁,可能 也带来机会,这是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能够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外部看,中小型企业业务活动的各种类型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会受到自己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大致分为外部和内部原因。当一些行业激励措施鼓励和倾斜的状态,对一些产业也将是有限的。在内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原因。 未知的内部责任,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严重的资本损失,所以不能保证基 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增加了财务风险管 理的不科学因素。 二、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风险分析 从财务管理现状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很多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导致闲置资金或不足,没有严格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基金中,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怀疑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很多中小企业基金的使用往往是没有计划性的 需要时资金紧张,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导致财务风险,进而使得公司 遭受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的不 确定性。对未来的业务和财务都有影响。 (三)盲目的投资 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要求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之前,选择了多元化的 投资,使投资最终失败。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财务控制失效 很多中小企业不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如财务库存系统,成本会计系统,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不完善的基本体系虽然得以构建,但没有认真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内部意识薄弱,导致混乱基金账户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运企业的 管理需求,人为地增加了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从风险的角度看,一 方面,财务风险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中小企业会依赖于会计和财务部门的控制功能,而不是实行特定的评估和分析财务活动的活动,会计部 门就承担财务预测、分析得功能,一些公司甚至处于不健全会计部门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对财务风险评 估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仅仅专注于销售增长和总利润实现, 导致过度使用基金。中小企业,因为盈利水平有限,更关心生产和销售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即使它也可能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优点和缺点,但 是成本因素,他们不愿意改善财务风险预测和控制技术投资。所以,虽 然表面上降低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商业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现实,从而要想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小财务风险,但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企业现金管理问题文献综述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货币资产,可以支付企业日常的零星开支,随时购买各种存货物资。现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一个企业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可以没有足够的现金。在历次金融危机中,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现金流管理是个复杂切严肃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有学者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会计研究之中,随后会计在西方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我国关于现金流量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尚待不断完善。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在现金流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五方面:一是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分析;而是现金流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级中的应用;三是现金流与企业融资行为之间的研究;四是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五是现金流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为优化基于价值链现金流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哈佛大学詹森(Jensen)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理论(FreeCashFlowHypothesis):指出自由现金流量满足所有具有正的净现值的投资项U所需资金后多余的那部分现金流量,这些投资项LI的净现值按相关资本成本贴现讣算出来。为基于自山现金流量的企业融资、投资、运营以及价值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础。 帕罗?佛门罗(Matteo paro Buddha luo) (2010)认为,现金流量是一个事实,净收益只是一个观点,他主张用现金流来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是净收益。帕布洛?费尔南德斯(2010)还据此提出了一个现金流计算公式。 施科特?查理森(Charlie Carson) (2011)认为,现金流是过度投资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企业不是在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运作,资本市场的各种摩擦阻碍了管理者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关于现金流管理的基本概念问题,现金流管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现金、现金流和现金流管理方面。陈琦伟(2003)认为现金流管理中的现金是广义上的现金,即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狭义现金流)而且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蔡昌(2007)安流向对现金流作了详细解释,即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以及现金浄流量。贺志东(2009)认为现金流是一个速率变量,并指出现金流按用途分为营业现金流、投资现金流以及筹资现金流。枯古军,王守海(2011)认为现金流管理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期限安排方面的所作出的预测和讣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报告以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管理系统。 关于现金流管理重要性问题,李广子(2004)将现金流视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指出现金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精品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js0843544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学历本科 开题报告内容: 本篇论文综述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从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杜邦分析方法的研究三个层面来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在总结各个文献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他们采用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并采用以传统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个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析时,分析公司基本情况,关注上市公司的历史,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对利润的影响、分析子公司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分析会计主要项目的详细资料,并且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被分析对象所处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公司财务报表是关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财务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财务资料,便于投资者查询。上市公司公布的一整套财务资料中,主要是一些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利用会计报表直接提供的信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资料归集、加工、分析、比较、评价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善财务状况的措施办法。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新的会计分析信息。这些会计分析信息,对于企业的主管部门,投资者、经营者及有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工作的升华。 财务分析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判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前面的财务分析通常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就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所做的分析,这种分析不足以全面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效,很难对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关联性做出综合结论。为弥补财务分析的这一不足,有必要在财务能力单项分析的基础上,将有关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报表体系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 姓名:王宇帆 学号: 110770205 指导教师:卢宁文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互联网企业,其中不乏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不难看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的范围。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商务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如何加强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企业高管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所关心的话题。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其他相关研究都显示互联网企业具有风险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个别研究者也提出了对于IT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的创新。 一、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在国内提出,并在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规范和指引文件推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同时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 (二)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

财务管理的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的文献综述 篇一: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文献综述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 西方财务管理的产生、发展是与股份公司的产生发展相伴随的。17、18世纪,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金融业的兴起,生产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态。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国家产业革命的完成,制造业迅速崛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股份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 企业则务管理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企业经营要求,遵循资本营运规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价值管理,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的财务活动,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财务活动所体现的各种财务关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让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精神贯穿并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对改善企业的生存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国外学者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研究的学术性刊物是1952年在德国创刊的杂志Internationales Gewerbearchiv.Zeitschrift fur Klein und Mittlunternemen代表了中小企业研究工作的开端。之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美国家陆续创刊了一系列专门登载中小企业研究文章的刊物。此后出现比较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的Bobson 会议,瑞士的小企业周和国际小企业世界年会理事会等。实证方面的研究有Atherton 和Garson等完成关于零售业中小企业的研究,Taber 和Marberg 等分别以刀具和黄铜制品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研究,Soltow在1965年对英格兰小规模金属制造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研究,最早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小企业能够成长,这是一项在学术界有主要影响的工作,Vatter1970年研究了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后得出:大企业形成美国工业的垄断核心,而“工业的剩余部分则散布在中小企业部门”的结论。 这些研究,被学术界认为是对中小企业的早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国外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相关立法工作方面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韩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等。融资渠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 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J]。会计研究,2002,(7)。 [3]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4] 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 [5]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2)。 [6] 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8]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9]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10]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11] 周琳。战略导向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理论和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8。 [12] 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13]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14] 夏志勤。内部控制理论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5] 李刚。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16] 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 楼德华、傅黎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8] 张连起。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J]。财务与会计,2006,(6)。 [19] 李凤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20](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1](美)鲁特。超越COSO[M]。刘霄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2](美) 贝利,格拉姆林,拉姆蒂。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3](美)Treadway 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 司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4]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 [25]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

企业财务管理文献综述

1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为信息化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使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高效;“无纸化办公”在很多企业机关节约了资金和时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校园网”、“企业网”的搭建以及与Internet 的连接,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已经处于网络的包围之中。 1.1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20 世纪末期,全球市场竞争空前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做出迅速敏捷的反应,以适应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建立更富有弹性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管理思想,将客户要求、企业内部资源以及上游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也就应运而生。 企业资源计划(ERP它实际上仍以MRR!(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它们得以协调发挥作用)为核心,但在两方面实现了拓展,一是将资源的概念扩大,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资源,而是扩大到真个供应链的资源,将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被作为可控对象继承进来;而是把时间也作为资源计划的最关键的一部分纳入控制范畴,这使得决策支持系统被看作ERF不可少的一部分。 ERP是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建立跨越企业各个部门、各种生产要素和环境的单一的数据库、单一的应用和统一的界面,在单一的应用原则下处理所有的事务。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世纪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缺乏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和精通信息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尤其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缺乏管理信息化方面创新的意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