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塑料制品出口欧盟有新规

塑料制品出口欧盟有新规

塑料制品出口欧盟有新规
塑料制品出口欧盟有新规

欧盟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个出口大国,近年来各国尤其是欧盟在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限量、检测方法等层出不穷,对华更是频频发难,中国塑料餐具生产厂家屡屡受困。“虽然欧洲提高了进口塑料制品的标准,但只要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发展,仍然可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浙江省东阳市一家餐厨具出口企业的参展人员信心满满地说。塑料制品出口欧盟有新规在第115届广交会的餐厨用具展区,记者与多家出口塑料厨具企业参展人员交谈了解到,输往欧洲的塑料餐厨具产品标准有所提高。“欧盟对于塑料制品进入市场实施的新法规,给我国塑料制品出口欧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出口到欧洲的塑料制品质量标准更为严格,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与检验成本。”汕头市锦泓贸易有限公司的参展人员表示。近日,欧盟发布新法规(EU202/2014),对有关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要求进行了修订,新修订要求主要为:新增2种可用于制造食品接触材料的单体;明确双氰胺单体的特定迁移限量为60mg/kg;将原有物质1,3-苯基二甲胺的限制,由单独迁移限制改变为与新增物质间苯二甲基异氰酸酯共同限制,特定迁移总量为0.05mg/kg;对限制说明等进行了更新。新规规定在发布20天后生效,并设定缓冲期,即在2014年3月24日以前合法进入欧盟市场的塑料材料及制品,即使不符合该法规要求,也可以继续投放市场至2015年3月24日,直至存货销售完毕。“我们生产的一次性塑料杯主要出口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东等地区,欧盟的塑料制品新规对塑料制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塑料餐厨具面临新挑战,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抢占国际市场。”浙江一家餐厨具出口企业参展人员表示。重质量、重品牌才能取胜面对严格的欧盟塑料制品准入标准,我国塑料餐厨具出口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发展自主品牌来获取更多的订单。“目前,我国塑料餐厨具企业设计研发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部分出口塑料餐厨具企业的产品多为来样设计,自主研发产品较少,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依附性强,自主创新能力差。”浙江省东阳市塑料有限公司的参展人员表示,未来,我国塑料餐厨具出口企业改进企业的基础性技术,为出口塑料餐厨具企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提升企业的保障性技术,通过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筹建、企业自检自控技术的全面提升,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增强产品的原创性技术,突破常规的产品设计路线,融入多元化的独有元素,走原创性发展之路。此外,“我国塑料餐厨具标准法规滞后,产品质量检验不全面,也阻碍了国内塑料餐厨具企业输往欧洲市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塑料厨具出口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国大部分的涉及塑料制品的法规标准制定于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2009年我国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涉及密胺餐具的国家标准GB9690-200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对该类产品的检测项目及指标标准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仍有部分塑料制品执行标准混乱,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影响到对产品的整体质量作出合理的评价。

2013年我国对欧盟出口企业百强榜

2013年我国对欧盟出口企业百强榜 企业(集团)名称 1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2达功(上海)电脑有限公司 3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 4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5旭硕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6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 7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8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 9名硕电脑(苏州)有限公司 10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11鸿富锦精密电子(重庆)有限公司 12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13鸿富锦精密电子(烟台)有限公司 14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15仁宝电脑(重庆)有限公司 16英源达科技有限公司 17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 18国际商业机器系统集成(深圳)有限公司 19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 20仁宝信息技术(昆山)有限公司 21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22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23深圳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24伟创力制造(珠海)有限公司 25纬智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26富士康精密电子(太原)有限公司 27康硕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28上海进才物流有限公司 29深圳盐田港普洛斯物流园有限公司 30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31牧田(昆山)有限公司 32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33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34昆山环宇物流有限公司 35京瓷办公设备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36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37富泰京精密电子(烟台)有限公司 38戴尔(成都)有限公司 39达运精密工业(厦门)有限公司 40深圳市深国际华南物流有限公司 41三星电子(山东)数码打印机有限公司42纬创资通(重庆)有限公司 43昆山世远物流有限公司 44东莞市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45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46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出口有限公司 47佳能(苏州)有限公司 48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49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50威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51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 52英业达(重庆)有限公司 53仁宝资讯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54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 55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6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 57深圳市盐田港出口货物监管仓有限公司58广碁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欧盟出台最严排放新规 倒逼车企技术升级

欧盟出台最严排放新规倒 逼车企技术升级 施压欧洲各国欧盟严苛限定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50年前,一家车企的存在只是单纯地提供就业和生产消费品,而如今企业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保的压力、油价的上涨、燃料枯竭的可能性……加在汽车业上的紧箍咒并没有一丝的松懈,车企不仅要考虑商业行为本身,同时还要考虑整个价值链中的环境可持续性。 2014年2月25号,在斯特拉斯堡召开的欧洲议会上,欧盟设定了一项当今全球最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控制目标,这项改革法案以压倒性优势获得通过。根据法案内容,从2020年1月1日起,欧盟范围内所销售的95%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须达到每公里不超过95克,到2021年这一要求必须覆盖所有在欧盟范围销售的新车。欧盟委员会的影响评估报告显示,采用95克/公里的排放限制可为欧洲的司机们一年节省下来的汽油费用高达250亿欧元。 事实上,短时间内达到法案规定的目标并不轻松。早在2012年,欧盟委员会就提议进一步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标准降至95克/公里,此消息一出,立刻招来车企特别是德国车企的抗议。对消费者而言,环保目前还不算一个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卖点。新规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出台的?车企为何一面做新能源车,一面阻止碳排放新规?公布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否会成为行业趋势?这又对中国汽车市场和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利润空间被压缩强制标准出台曾被车企拖后腿 欧洲交通废气占了整个大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在1990年至2008年近20年里上升了26%。为了应对因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削减交通领域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去几年,车企二氧化碳自愿减排行动的效果的寒心。欧盟终于痛下决心,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列为强制标准。 但这也注定是一场介于商业和学术、责任之间的博弈。在这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一度被巨大成本和顽固的既得利益拖住了后腿。欧盟同老牌汽车强国德国就汽车碳排放计划的实施细节进行了数月的艰苦谈判。为了保护本国大排量汽车工业利益,德国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就汽车排量制定过于严格的标准。

1. 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1]的增加值核算及变动分析 - 全球价值链

2010-2016年中欧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 中国全球价值链课题组 2017年5月

1. 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1的增加值核算及变动分析 自2004年5月1日,欧盟扩大至25国以来,欧盟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2013年7月1日起,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成为欧盟的第28个成员国,因此本报告中核算的2010-2016年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增加值,2010-2013年仅包含当年的欧盟27个成员国数据,而2014-2016年则包含了克罗地亚在内的欧盟28个全部成员国,但克罗地亚自身经济体小、且与中国的贸易量较小(2016年中国与克罗地亚进口、出口分别占对欧盟总进出口的0.07%和3.0%),因此报告中直接进行了年度间的比较。 2010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商品总值为168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总进口的12.06%;至2016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商品总值达到2081亿美元,占当年中国总进口的比重提高至13.17%,中国从欧盟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基本稳定,2010年来未出现较大变动。2010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为3112亿美元,至2016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略有上升,为3390亿美元,中国向欧盟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在2010年以来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由2010年的19.7%降至2016年的16.2%。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16年,中国对欧盟的进口和出口波动趋势大致相同。虽然中国向欧盟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有下降,2016年欧盟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本章中欧贸易数据均指货物进出口,不包含服务贸易。

欧盟国家税收政策新变化

欧盟国家税收政策新变化 龚辉文 欧盟网站近日公布的《欧盟国家的税制改革2014》,对欧盟28个成员国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的主要税收政策变化进行了梳理。梳理发现,主要税收政策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原有特点,如以增值税、消费税等为主体的间接税继续保持增税势头,中低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税负趋于下降,高收入阶层税收呈现上升,环境税更加受到重视等,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去杠杆化 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财务过度杠杆化的危害,因此去杠杆化的税收政策日益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公司所得税中对利息扣除的限制措施。公司所得税允许负债利息税前扣除而不允许股利分配在税前扣除的政策差异本身鼓励企业负债经营,容易造成企业财务过度杠杆化。 欧盟成员国比较重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对利息支出扣除的限制。如芬兰2014年1月实施新规定限制集团内部贷款的利息扣除,规定低于50万欧元的净利息支出可以扣除,超过的部分,限于利息、税款、折旧和摊销前收益的30%额度内扣除;希腊对超过300万(2015年底以前为500万)欧元的利息支出也实行类似的限制规定,并适用于所有公司。 许多成员国调整了利息扣除的限额,如法国从2014年起,对超过300万欧元的净利息支出只允许扣除75%;葡萄牙将300万欧元的起限标准降至100万欧元;斯洛文尼亚修改了资本弱化规则。但有的成员国(比利时和意大利)调整

了公司权益的扣除规则。比利时允许公司权益扣除,即公司股息分配可以按规定标准视同利息扣除。2014年对公司权益扣除标准作了调整,同时对享受公司权益扣除的大公司开征最低替代税性质的“公平税”,税率为5.15%,以避免公司过度享受优惠;意大利对决定在欧盟股票市场上市的公司实行增量权益扣除制度(称“超级公司权益扣除”),2014年提高了其扣除标准。不过,拉脱维亚2014年取消了公司权益扣除制度。 二是对住房税收的债务利息扣除的限制。欧盟许多成员国对自住住房抵押贷款的利息支出允许部分或全部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这会刺激家庭举债,推动房价上涨,增加金融风险。因此,住房税收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解决债务偏好问题,即限制抵押贷款利息扣除。多数成员国这方面都作了调整。如西班牙和爱尔兰取消新抵押贷款利息扣除;荷兰和芬兰则逐步降低其扣除标准。荷兰,利息扣除只限于自住住宅的新抵押贷款,而且贷款期限不超过30年。此外,可以享受此项扣除的纳税人要求适用的最高所得税率从52%逐步下降至38%。芬兰抵押贷款利息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85%将逐步下降至2018年的50%。卢森堡和爱沙尼亚也大幅度下调了利息扣除上限。 更加致力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为了帮助小企业,刺激私人投资,一些成员国调整公司所得税税基以鼓励投资和企业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措施主要包括研发优惠、创业投资优惠和小企业优惠等。 研发优惠。多数成员国通过税收优惠促进私人的研发投入。这类优惠是危机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优惠,这种趋势仍在延续。2013年7月以来,大约有半数成员实行或决定对研发

欧盟进口规定

欧盟进口规定 欧洲联盟由西欧15个发达国家组成,分别是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共和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及英国。欧盟所有成员国采取一致的贸易政策,让货物自由进口,只在少数情况下才要求进口货品办理进口签证手续,例如要符合有关的欧盟贸易协议条款,以及配合个别进口国的需要。 根据欧盟的《技术协调新方案》,某些产品须符合特定的品质标准,详情可参考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7e17811101.html,/。该指令适用于玩具安全、机械、电磁兼容性、电讯终端设备、活性移植医疗装置、医疗装置、非自动秤重设备、建筑产品、防爆炸电气设备、低压电气设备、简单压力容器、个人防护装备及气体用具。合格的产品须附有CE标志,以示符合标准。该标志由制造商或进口商贴于产品上,以自我申报形式确认产品合格。 厂商必须注意遵守欧盟的产品责任法。该法律的保障范围是消费者通常预计不到的产品缺陷,并规定产品在欧盟的销售者及产品的制造商均须负法律责任。 由1998年5月1日起,香港已完全不受欧盟的普及特惠税制优待,但若干类源自中国内地的产品在欧盟仍享有普及特惠税制的关税优惠。不过,经香港付运的中国内地产品必须附有「未再加工证明」,以示没有在香港作进一步加工,始能享有这项优惠。「未再加工证明」由中国检验有限公司签发(电话:25031988)。 产品输往欧盟须缴纳有关的进口税(通常施加于进口产品的到岸交货价(CIF)),另外须按不同进口国的规定缴付增值税。以标准增值税税率来说,奥地利是20%;比利时是21%;丹麦是25%;芬兰是22%;法国是20.6%;德国是16%;希腊是18%;爱尔兰共和国是21%;意大利是19%;荷兰是17.5%;葡萄牙是17%;西班牙是16%;瑞典是25%;英国是17.5%。 欧盟对源自中国内地的木质包装材料所藏的光肩星天牛虫实施紧急管制。由1999年6月10日起,所有从中国内地付运(包括经香港转运)的货物均受这新措施影响。 欧洲委员会提交了建议草案,准备修订有关禁止使用含偶氮染料的《欧盟指令76/769/EEC》。该建议列出应禁止使用含偶氮染料的产品,包括服装、寝具、毛巾、鞋履、钱包/皮夹、公事包、椅套、玩具等。修订该指令,标志欧盟在取缔含偶氮染料,以及含偶氮染料成份超过规定标准的产品方面,迈进一大步。该指令建议采用德国的测试方法。现时禁止进入含有偶氮染料产品的欧盟成员有:荷兰、奥地利及德国。 欧盟公布其环保标志计划有进一步发展,现适用于219种产品,尤其规定鞋履、纺织品及个人电脑必须附有环保标志。出口商如有意销货往环保标志计划的成员国,必须敦促供应商严格遵守欧盟的环保生产方法,以符合领取环保标志的资格。对于本港出口商来说,产品付运往欧盟之前,宜查明产品的制造方法是否符合环保标志准则。如想取得受环保标志计划管制的产品组别详细清单,请浏览欧盟的网站,网址:http://europa.eu.int/comm/dgs/environment/index_en.htm。 在环保方面,厂商还须遵守《包装及包装废料指令》。该指令订明一般的废料回收和循环再造标准。输往欧盟的产品应尽量减少使用包装物料。 欧盟指令确立产品责任的原则,规定如产品有缺陷,引致消费者受到损伤,过失在于生产者。此原则适用于所有农产品和含活动式部件的消费品。受产品缺陷伤害的消费者,有权在其察觉受伤害、得知产品的缺陷及生产者的身份之日起计3年内,追讨赔偿。产品的生产者、进口商和零售商均须对损害负责,给予受害人赔偿。 由2000年7月1日开始,欧盟委员会即时禁制以动物进行测试的进口化妆品。此外,欧盟亦会于指引实施的三年后禁止所有对化妆品用料成份以动物进行的测试。 欧盟互联网网址:http://europa.eu.int/index.htm 欧盟委员会法律及官方刊物 (EUR-Lex-theEuropeanUnionLawandOfficialJournals) http://europa.eu.int/eur-lex/en/index.html 欧洲专利局 (OfficeforHarmonizationintheInternalMarket(TrademarksandDesigns) Website: http://www.oami.eu.int/en/default.htm

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与应对

欧盟最新食品安全法规与应 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欧盟最新食品安全法规与应对 管恩平 欧盟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世界上食品安全管理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欧盟不断对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出台了大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成为世界上食品安全体系运作最成功的区域之一。为此做好对欧盟最新食品安全法规的学习培训与应对工作,对于保障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盟与欧盟法规概括 (一)欧盟扩张与发展 自欧共体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8次扩大,成员国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目前的28国。 从欧共体成立之初,欧共体的成员国数量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6国。 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与丹麦加入欧洲三大共同体。1976年1月1日,希腊成为第十个成员国。1986年1月1日,西班牙与葡萄牙加入,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1995年1与1日,瑞典、芬兰与奥地利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数量扩充到15个。2004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维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等10国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数量增至25国。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欧盟拥有27个成员国。克罗地亚于2013年7月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 (二)欧盟组织结构 1、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盟的立法、预算、监督和咨询机构,代表各成员国人民的意愿,议会成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主要权利为:部分立法权;预算决定权,与欧盟委员会一起决定欧盟的年度预算;民主监督权等。 2、欧洲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最高决策机构,也称为“欧盟首脑会议”、“欧盟高峰会”或“欧洲高峰会”,是由欧盟28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参加的首脑会议,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也参与欧洲理事会活动,主要职责是商定欧盟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它是欧盟事实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无立法权。 3、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俗称“欧盟部长理事会”,由欧盟各成员国部长组成,又称"部长理事会",简称"理事会"(the Council),是欧盟的重要决策机构。欧盟理事会负责日常决策并拥有欧盟立法权。 4、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是欧盟的常设执行机构,也是欧盟唯一有权起草法令的机构(除条约规定的特殊情况外)。根据《里斯本条约》从2014年起,欧盟委员会的委员人数将从29名减至18名。欧委会主席人选由欧洲理事会一致同意提出,经欧洲议会表决批准。欧委会成员由欧洲理事会指定并经委员会主席同意,再经欧洲议会表决并批准授权后才可就职。欧委会的具体工作由总司承担。 (1)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DG SANCO)

向欧盟出口禽肉检验检疫要求

附件2: 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相关要求 第一部分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企业基本条件 第二部分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产品生产加工卫生要求 第三部分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产品检验检疫要求 第一部分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企业基本条件 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须获得欧盟注册的出口熟制禽肉加工企业; 二、须获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资格的屠宰(屠宰厂必须已获得欧盟注册)、熟制加工、出口一体化的企业,其HACCP体系须持续有效运行; 三、出口原料须来自该企业自属备案饲养场,有关动物疫病、农兽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四、企业连续两年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并且诚信度高,须持续符合我国相关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并严格按照欧盟相关法规进行饲养、屠宰、熟制加工; 五、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自检自控体系,具有完善的检验管理制度和较强的自检能力,其实验室按ISO/IEC17025运行和管理,能满足供欧盟熟制禽肉相关项目的检测要求;

六、企业拥有完善的产品可追溯体系,且能有效运行。 第二部分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的生产加工卫生要求 一、备案饲养场的用料、用药及免疫管理 向欧盟出口熟制禽肉加工企业应建立“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饲养、用料、用药、动物免疫及卫生防疫制度。饲料、药品及免疫管理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饲料管理要求 1、备案饲养场的饲料须由出口企业统一供应,并获得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备案。饲养场应建立完善的领、用料管理制度; 2、生产饲料的原料须来自非疫区,原料进厂前应进行品质检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农业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出口食用动物饲用饲料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严禁使用违禁药品及有毒有害物质; 3、饲料中添加的动植物源性成份应符合输入国或地区的有关规定;出口企业应定期对饲料中农、兽药残留进行检测; 4、备案饲养场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除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欧盟183/2005法规(制定饲料卫生方面的要求)和1831/2003法规(动物营养添加剂要求)要求。 (二)药品管理要求 1、饲养场所用药品应符合农业部下发的《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禁用药物、限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标准类型及启示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的标准类型及启示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是欧盟按照83 /189 /EEC 指令( 在技术标准和法规领域提供信息的程序) 正式认可的欧洲标准化组织,专门负责除电工、电信以外领域的欧洲标准化工作。CEN 的标准是ISO 制定国际标准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欧盟市场上产品质量的主要依据。全面了解CEN 标准类型对于加快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中欧贸易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CEN 标准的类型 CEN 标准(deliverables) 的类型有欧洲标准(EN) 、技术规范(TS) 、技术报告(TR) 和CEN 研讨会协议(CW A) ,早期还有欧洲预备标准(ENV) 和CEN 报告(CR) 。现在的CEN 标准目录中仍可见一定数量的ENV 和CR ,这些ENV 和CR 将逐渐被转化为TS 和TR ,或者被废止。 1 .欧洲标准(EN) 欧洲标准(EN) 由CEN 技术委员会(TC) 或CEN 技术局任务小组(BTTF) 起草,由CEN 技术局(BT) 批准的技术规范性文件(Normative Documents) 。欧洲标准起草者必须是国家成员( 国家标准组织) 委派的代表。欧洲标准制定必须经历征求意见阶段和投票阶段,即标准草案要向国家成员正式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通常为5 个月。TC 或BTTF 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最终草案,再由CEN 管理中心散发给国家成员正式投票,投票期限通常为2 个月,如果赞成票的权重大于或等于71 %,则由BT 批准该草案为欧洲标准。欧洲标准必须以CEN 的三种官方语言( 英、法、德语) 同时出版,各国在实施欧洲标准时可视本国需要将其翻译成本国语言,但必须完全等同,不能有任何偏差。欧洲标准在5 年内必须复审一次,在复审期内,可以发布该欧洲标准的勘误表或修改单。 欧洲标准是CEN 各类标准中执行力最强的一种,各国必须将欧洲标准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并撤销相悖的国家标准。一旦某项欧洲标准立项,所有国家标准组织在没有得到技术局许可的情况下都不允许制定相同内容的国家标准,也不允许修改现有相同内容的国家标准,这种义务被称作“停止政策” (Standstill) ,以便各国将精力集中到欧洲标准的起草和协调上来。但是欧洲标准的属性是自愿性的,即对于生产商来说是自愿执行的,生产商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可以不遵守欧洲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洲标准相当于我国的推荐性标准(GB /T) 。 标准的代号放在欧洲标准编号的前面,如:英国国家标准BS EN 71 :2003 、法国国家标准NF EN 71 :2003 、德国国家标准DIN EN 71 :2003 。 另外,CEN 制定的欧洲标准中有一部分是协调标准(Harmonized European Standard) 。协调标准是由CEN 依据欧盟委员会下达的“标准化委托书”制定的欧洲标准。与其他欧洲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协调标准是直接支撑欧盟指令实施的技术规范,其标题、代号及其对应的新方法指令等信息都需要公布在欧盟官方公报(OJEC) 上。2006 年底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制定的协调标准有1 825 项,还有600 项协调标准正在制定中。 2 .技术规范(TS)

欧盟颁布新规例 延迟实施卤素灯泡禁令两年

欧盟颁布新规例延迟实施卤素灯泡禁令两年 欧洲委员会(欧委会)第2015/1428号规例将于2016年2月27日在欧盟各国实施,修订适用于照明产品(包括家用灯泡)的环保设计规则。 上述新规例指出,鉴于技术进步,欧委会必须检讨欧委会第244/2009号规例,涉及「非定向家用灯具」的环保设计规定。「家用灯具」是指用于房间照明的灯具,不包括特定用途灯具。 欧委会特别检讨: 特定用途灯具的销路变化,确保这些灯具不作一般照明用途;新技术市场,如发光二极体(LED);把能源效益要求订于「A」级水平的可行性。 欧委会检讨第244/2009号规例后发现,关于第244/2009号规例表1的「第六阶段」限制(即就某一额定光通量限定的最大额定功率),生产商要于2016年9月1日起开发及投放符合限制的灯具,在经济上似乎并不可行。事实上,欧委会评估能源效益更佳的照明技术预期发展后,认为上述限制较理想的实施时间是2018年9月1日。 早于2015年4月17日,欧盟环保设计监管委员会仅以些微票数通过一项决议,把逐步淘汰卤素灯泡的期限由2016年推迟至2018年,原因是照明业界强力游说,向欧委会及欧盟成员国说明LED技术还未准备就绪。一般相信,卤素灯具一旦被全面淘汰,LED技术将可取而代之。 根据第244/2009号规例表1,卤素灯具将由2016年9月1日起逐步淘汰,但环保设计监管委员会仅以些微票数通过把淘汰时间推迟两年,而这项决议现在以欧委会第2015/1428号规例实施。 新规例在环保设计规定方面也有其他修订,包括扩大「特定用途灯具」定义范围,确保这些灯具不会当作一般照明用途灯具销售及使用。新规例详细说明「特定用途灯具」的定义,指出多种灯具应用的主要目的并非照明,例如在化学过程中作为催化剂的光线;影像捕捉和投射(如照相机闪光灯);发热(红外线灯);以及发出讯号(如交通灯及机场灯具)。 另一项修订规定,今后的灯具设计必须兼容能源效益照明方案,原因是必须尽量减低旧有已停用技术的「锁定」效应,确保投放到市场的灯具可以完全兼容高效能灯泡,这些灯泡的能源效益至少达欧委会第874/2012号规例下的A+级。(本文由北测检测编辑整理发布,仅供参考阅读)

最新欧盟REACH法规SVHC清单(截止2020.6.8共22批205项)

欧盟REACH法规SVHC清单 (截止2020年6月8日,共 22 批 205 项) SVHC即Substance of Very High Concern(高度关注物质)的缩写,是欧盟REACH 法规下规定的一类有害物质。 ⑥2008年10月28日,ECHA公布第一批SVHC清单,共15项; ⑥2010年01月13日,ECHA发布第二批SVHC清单(14项),共计29项; ⑥2010年03月30日,ECHA将丙烯酰胺列入第二批SVHC清单,第二批SVHC共计15项; ⑥2010年06月18日,ECHA发布第三批SVHC清单(8项),共38项; ⑥2010年12月15日,ECHA发布第四批SVHC清单(8项),共计46项; ⑥2011年06月20日,ECHA发布第五批SVHC清单(7项),共计53项; ⑥2011年12月19日,ECHA发布第六批SVHC清单(20项),共计73项; ⑥2012年06月18日,EHCA发布第七批SVHC清单(13项),共计86项; ⑥2012年06月18日,EHCA将第二批中的硅酸铝耐火陶瓷纤维(Al-RCF)和氧化锆硅酸铝耐火陶瓷纤 维(ZrAl-RCF)整合到第六批SVHC清单中,即将第二批SVHC清单减少为13项;总清单共计84项; ⑥2012年12月19日,ECHA发布第八批SVHC清单(54项),共计138项; ⑥2013年06月30日,ECHA发布第九批SVHC清单(6项),共计144项; ⑥2013年12月16日,ECHA发布第十批SVHC清单(7项),共计151项; ⑥2014年06月16日,ECHA发布第十一批SVHC清单(4项),共计155项; ⑥2014年12月17日,ECHA发布第十二批SVHC清单(6项),共计161项; ⑥2015年06月15日,ECHA发布第十三批SVHC清单(2项),共计163项; ⑥2015年12月17日,ECHA发布第十四批SVHC清单(5项),共计168项; ⑥2016年06月20日,ECHA发布第十五批SVHC清单(1项),共计169项; ⑥2017年01月12日,ECHA发布第十六批SVHC清单(4项),共计173项; ⑥2017年07月10日,ECHA发布第十七批SVHC清单(1项),共计174项,同时,对已在清单中的双 酚A,BBP,DEHP,DBP,DIBP这五个物质,增加了对人体的内分泌干扰属性; ⑥2018年01月15日,ECHA发布第十八批SVHC清单(7项),共计181项。同时对已在清单中的双酚 A进行了更新。 ⑥2018年06月27日,ECHA发布第十九批SVHC清单(10项),共计191项。 ⑥2019年01月15日,ECHA发布第二十批SVHC清单(6项),共计197项。 ⑥2019年07月16日,EHCA发布第二十一批SVHC清单(4项),共计201项。 ⑥2020 年 01 月 16 日,EHCA 发布第二十二批 SVHC 清单(4 项),共计 205 项。

我国中药出口欧盟的策略探析

我国中药出口欧盟的策略探析2011年5月1日开始,欧盟传统草药产 品指令在欧盟成员国全面实施,欧盟市场将不允许销售未经注册的草药产品,这意味着中药在欧盟的销售将会遭遇技术性壁垒以外的法规限制,中药企业以后如何出口欧盟市场,是海内外学者以及中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欧盟对中药产品的监管 欧盟主管药品管理的部门是欧盟委员会企业与工业总司和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欧盟药品评审委员会(EMEA)。

欧盟委员会企业与工业总司负责有关药品立法动议以及药品许可销售的建议等职责。欧洲药品局成立于1995年2月1日,其前身叫欧洲药品注册审评局,是药品上市许可审批的机构,主要职责是通过审评和监督人用药品和兽药的使用来保护和改善人和动物的健康,负责对欧盟人用药品和兽药的上市许可申请进行科学审评;通过药品监督网络不断监督药品的安全,对已上市但产生副作用的药品的收益和风险变化报告采取恰当的措施;有权规定动物食品中的兽药药品残留安全限值;负责欧盟医药领域的创新和研究。欧洲药品局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现下设6个专家委员会:人用药品委员会、兽用药品委员会、孤儿药品委员会、草药产品委员会、儿科药品委员会、高级治疗产品委员会。 与中药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的机构是欧洲药品局下属的草药产品委员会,具体职

责是制订欧盟草药产品质量标准;制定草药产品申报程序;制订欧盟药材、药材原料及混合物目录;协调解决各成员国就传统草药产品注册提出的有关问题。 在欧盟市场,中药根据欧盟及其成员国相关管理法规规定可按不同的产品类别进行销售:含有动物、矿物质等非植物成分以及化学成分物质的中药,按照欧盟药品管理统一指令CouncilDirective2001/83/EEC规定,在进行销售前,必须取得EMEA或欧盟成员国的销售许可证书。只含有植物成分的中药可纳入草药、传统草药产品、食品、食品补充剂、化妆品及医疗器械范畴管理,适应相应的管理法规。中药如果按照传统草药产品进行销售,需按照2004年4月1日颁布的传统草药产品指令CouncilDirective2004/24/EEC的规定,必须进行药品简化注册。

欧盟标准化政策与欧洲统一大市场

欧盟标准化政策与欧洲统一大市场 欧盟标准化政策与欧洲统一大市场 欧盟为了加快内部市场的统一,消除贸易技术壁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 了许多新政策,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由欧盟理事会于1985年5月7日批准的《技术协调 与标准化新方法》(简称《新方法》决议)。决议提出了用欧洲标准支持共同体技术法规 的思想,即共同体法律只规定产品投放市场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将制定达到这些基本 要求的技术方案的任务交给欧洲标准化组织,明确界定了欧洲立法机构与欧洲标准化组织 之间的关系,使欧洲标准成为支持法律、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工具。1989年12月21 日欧盟理事会又通过了《认证和测试全球方法》决议(简称《全球方法》决议),对《技 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进行了补充。1993年7月22日欧盟理事会又批准了《关于用于 技术协调指令不同阶段的各种合格评定程序模式以及加贴CE标志的规则》,对《全球方法》进行了补充。自《新方法》决议出台后,欧盟理事会已批准了24个指令。本文将分 6个部分对欧盟的标准化新政策进行介绍和诠解。 1. 欧盟的立法形式和立法程序 欧盟的立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欧盟成员国共同、直接制定的基本大法;二是自 主立法。 1.1欧盟的基本大法 欧盟的基本大法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或称为《罗马条约》,这个条约构成了欧 盟存在、运作和发展的法律基础,也是欧盟制订法律的基础。其地位相当于主权国家的宪法,其法律效力高于欧盟法律体系中所有其它的法律形式。《罗马条约》于1958年生效,其后欧盟对它又进行了两次重大修订。 1986年,欧盟通过了《单一欧洲法案》,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进行了第一次重大修订。该法案修改了共同体的有关立法程序,例如规定以多数通过制代替一致通过制, 加快了欧洲统一大市场立法工作的进程。第二次重大修订是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条约》),该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生效。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 分是关于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规定,另一部分是关于建立政治联盟的规定。建立政治联 盟是全新的内容,而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则是以修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形式出现,其中首要的修订就是改“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欧洲共同体”,改《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为《欧洲共同体条约》,以表明众多的非经济性使命纳入该共同体的职能范围。至此“欧 洲共同体”在法律上得到了正式认可,并且以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新内涵进入欧洲联盟。从 此以后,共同体的所有法律文件均标以“欧洲共同体”(EC)(European Community)的 名称,而不再使用“欧洲经济共同体”(EEC)(European Economic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0, 10(2), 164-170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e17811101.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e17811101.html,/10.12677/mm.2020.102020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U’s New Anti-Dumping Rules to China Yatong Ni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Received: Mar. 6th, 2020; accepted: Mar. 20th, 2020; published: Mar. 27th, 202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U anti-dumping regulation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new regul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old and new regulations, and take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on steel sheet piles from China as an ex-ample to study its challenge to China, and comes up with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enterprise di-rect investment, industry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the government and EU member states signed FTA and so on, from three levels including the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Keywords EU Anti-Dumping New Regulation, Market Distortions, Surrogate Country Approach,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欧盟反倾销新规对中国的挑战与对策 倪雅彤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收稿日期:2020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27日 摘要 在欧盟出台反倾销新规的背景下,本文从新规的主要内容出发,通过对新旧规则对比,以欧委会对来自中国的热轧钢板桩发起反倾销调查为例,研究其对中国的挑战。并从企业、行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得出企业直接投资、行业规范管理及政府与欧盟成员国签署FTA等应对策略。

REGULATION (EU) No 168-2013欧盟新摩托车法规

REGULATION (EU) No 168/201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5 January 2013 on the approval and market surveillance of two- or three-wheel vehicles and quadricycle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Having regard to 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n particular Article 114 thereof, Having regard to the proposal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fter transmission of the draft legislative act to the national Parliaments, Having regard to the opinion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 1 ),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inary legislative procedure ( 2 ), Whereas: (1) The internal market comprises an area without internal frontiers in which the free movement of goods, persons, services and capital must be ensured. To that end a comprehensive EC type-approval system for two- or three-wheel vehicles was established by Directive 2002/24/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 3 ) on the type-approval of such vehicles. Those principles should continue to apply for this Regulation and the delegated and implementing acts adopted pursuant to this Regulation. (2) The internal market should be based on transparent, simple and consistent rules which provide legal certainty and clarity from which businesses and consumers alike can benefit. (3) With the aim of simplify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adoption of type-approval legislation, a new regulatory approach has been introduced in EU vehicle type- approval legislation, under which the legislator in the ordinary legislative procedure sets out only the funda -mental rules and principles and delegates the laying down of further technical details to the Commission. With regard to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this Regulation should therefore lay down only fundamental provisions on function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mpower the Commission to lay down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4) This Regulation should be without prejudice to measures at national or Union level regarding the use of L-category vehicles on the road, such as specific drivers’ licence requirements, limitations of maximum speed or measures regulating access to certain roads. (5) Market surveillance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and in particular the L-category vehicle sector, should be improved by enhancing the legal provisions governing conformity of production and specifying the obligations of the economic operators in the supply chain. In particular,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authorities in the Member States in charge of type-approval and market surveillance should be clarified, and the requirements relating to the competence, obligation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ical services that perform tests for vehicle type-approval reinforced. Compliance with the type-approval and conformity-of-prod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legislation governing the automotive sector should remain the key responsibility of the approval authorities, while market surveillance may be a competence shared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 auth -orities.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monitoring at Union and national levels should be deployed to ensure that approval and market surveillance authorities apply the new measures effectively. (6) The national authorities’ obligations laid down in the market surveillance provisions of this Regulation are more specific than the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 of Regu -lation (EC) No 765/200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9 July 2008 setting out the requirements for accreditation and market surveillance relating to the marketing of products ( 4 ). (7) This Regulation should contain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vehicle functional safety.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is Regulation a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mpact assessment of 4 October 2010 carried out by the Commission analysing different options by listing possibl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erm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societal aspect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were included in that analysis. After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t options the preferred opt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chosen to form the basis for this Regulation. ( 1 ) OJ C 84, 17.3.2011, p. 30. ( 2 ) Posi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f 20 November 2012 (not yet published in the Official Journal) and decision of the Council of 11 December 2012. ( 3 ) OJ L 124, 9.5.2002, p. 1. ( 4 ) OJ L 218, 13.8.2008, p. 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