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考试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考试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考试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考试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

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

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 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18、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

19、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有:热力、紫外线、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低温等。

20、关于噬菌体的知识:

①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②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③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两种类型: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

21、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

22、质粒与生物学性状的对应关系:

F质粒-生殖;R质粒-耐药性;V i质粒-毒力;细菌素质粒-细菌素;代谢质粒-代谢酶。

23、质粒DNA的五大特点:

①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②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④转移性

⑤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24、细菌基因工程:

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25、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26、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27、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毒素有内毒素和外毒素之分。

外毒素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要求掌握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白喉毒素、霍乱肠毒素。

77页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表几乎每年必考。

28、二重感染的概念:机体因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这是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即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较严重后果,系一种菌群失调症。

细菌学各论

一、葡萄球菌属基本知识点:

1.G+

2.葡萄球菌无鞭毛,无芽孢,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荚膜。

3.在血琼脂平板上,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溶血菌株大多有致病性。

4.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表(看一看即可)

5.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其他。

凝固酶有两种:游离凝固酶-血浆凝固;结合凝固酶-细菌凝聚。

导致β溶血的是α溶素。

表皮剥脱毒素可引起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

可引起TSS的物质有:TSST-1、G-杆菌内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溶素等。

6.所致疾病:重点看看假膜性肠炎,并要和病理学假膜的构成成分联系起来。

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又名抗生素性肠炎(antibiotic associated enteritis),常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病原可能非单一因素。过去认为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病原体,以后则认为病原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该菌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肠腔内,当菌群失调时则出现异常增生,其毒素可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肠粘膜与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假膜而成为假膜性肠炎。肠的各段均可受累。病变特点有:肠壁充血水肿,常见出血、粘膜表面坏死和假膜形成。假膜脱落后,可形成表浅而不规则的溃疡。肠腔扩张,腔内充满液体,可致水样腹泻、脱水和休克。除上述细菌性肠炎外也可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消除了正常肠道菌群中与霉菌相拮抗的细菌,使霉菌得以大量繁殖而引起肠霉菌病。如肠曲菌病、毛霉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此时肠粘膜表面坏死,有溃疡形成及出血。肠白色念珠菌病时在肠粘膜表面还可形成灰白色假膜。

7.标本采集: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汁、渗出液;疑为败血症采取血液;脑膜炎采取脑脊液;食物中毒则分别采集剩余食物、病人呕吐物和粪便等。

8.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主要根据产生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发酵甘露醇等作为参考指标。

二、链球菌属基本知识点:

1.G+

2.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半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菌也称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这类菌也称溶血性链球菌。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

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不致病。

3.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

4.致病物质:链球菌溶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M蛋白、链激酶、链道酶、F蛋白。链球菌溶素有两种:O和S。了解临床上风湿三项的检查内容。

致热外毒素也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透明质酸酶:你能理解病理学中蜂窝织炎为什么不易局限了吗?

链激酶:了解临床上用来溶栓的药物。

5.所致疾病:大致可分成化脓性、中毒性、超敏反应性三类。

化脓性疾病:太多,不一一列举了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跟致热外毒素有关)

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跟SLO有关)

三·关于奈瑟菌属:

1.脑膜炎奈瑟菌:G-,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巧克力(色)培养基,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是流脑的病原菌。想一想流脑和乙脑各属于哪一种炎症类型?

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2.淋病奈瑟菌:了解外膜蛋白PI、II、III的功能。

四、肠杆菌科的基本知识点:

1.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这一点可以和球菌区别。发酵乳糖,可以和沙门菌、志贺菌区别。

2.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有:ETEC、EIEC、EPEC、EHEC、EAEC。

3.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根据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四群。

4.志贺菌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和肠壁植物神经系统各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后果?

5.志贺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肠毒素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志贺毒素和内毒素还有协同作用。

6.了解小儿中毒性菌痢死亡率高的病因。

7.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无症状带菌者。了解肠热症中两次菌血症的成因及病人的临床表现。

8.SS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葡萄糖、乳糖、Fe(Pb)、含硫aa、中性红。大肠杆菌形成红色、较大、混浊的菌落;致病菌形成无色透明的或中心有黑色沉淀的菌落。

9.微生物学三大经典试验:(一道10分的论述题)

肥达试验-伤寒杆菌127页

【肥达试验】

1.试验目的: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与受检血清作凝集反应,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的效价。

2.O抗体和H抗体的比较:

O抗ti H抗体

①出现时间较早较晚

②持续时间较短较长

③消退后非特异性的回忆反应不易有易有

④抗体类型IgM IgG

3.结果评价:

★O和H都高于正常值,肠热症的可能性大;

★O和H都低于正常值,患病可能性小;

★O不高H高,可能是预防接种②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③;

★O高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①或是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如肠炎沙门菌)的感染(共同抗原)。

五、弧菌属:

1.霍乱弧菌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好多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会引起霍乱。

2.霍乱弧菌O1群血清型有三种: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每一个血清型还可以分为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E1 Tor生物型。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北医出版社练习册77页第4题,一道5分的简答题。

4.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性、我妻琼脂平板、神奈川现象。

六、厌氧性细菌:

1.了解破伤风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

2.破伤风杆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素、破伤风痉挛毒素。了解破伤风痉挛毒素使神经系统中毒的主要机制。

3.了解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表现。

4.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5.百白破三联制剂: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6.产气荚膜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由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

7.掌握Nagler反应的现象及产生机制。

8.掌握“汹涌发酵”的现象及产生机制。

9.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它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

七、白喉棒状杆菌:

1.异染颗粒

2.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假膜脱落引起呼吸道阻塞;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受损。

3.白喉的防治原则

八、结核杆菌:

1.抗酸染色

2.罗氏培养基的成分: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

3.抵抗力:对乙醇、湿热、紫外线敏感,对干燥抵抗力特别强,对酸或碱有一定的抵抗力。

4.卡介苗的概念:几乎每年必考,名词解释。

5.不产生内、外毒素,致病物质为荚膜、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包括索状因子、磷脂、硫酸脑苷脂、蜡质D。

6.联系病理学中结核结节的构成成分,了解临床上结核病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常规抗痨治疗的药物。

7.结核菌的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九、支原体

1.概述: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μm的滤菌器;呈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支原体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2.典型的菌落呈荷包蛋样。

3.对人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间质性肺炎)。溶脲脲原体、人型

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不育症。

十、立克次体

1.共同特点: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DNA和RNA两类核酸。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G-,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使其称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O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叫外斐反应,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3.立克次体病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血管,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壁有节段性或圆形坏死等。

4.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传播方式为虱-人-虱。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鼠是主要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

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恙螨

贝纳柯克斯体-Q热

汉塞巴通体-猫抓病

十一、衣原体

1.概念: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共同特征:G-,圆形或椭圆形体。具有细胞壁,其组成与G-菌相似。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行二分裂方式繁殖。有DNA和RNA两类核酸。有核糖体和较复杂的酶类,能进行多种代谢。但缺乏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EB→0h,吸附的EB被吞入细胞质→8h,EB发育成RB→24h,RB增殖→30h,RB分化成EB,包涵体形成→48h,细胞破裂,释放EB。

3.包涵体指在易感细胞内含繁殖的始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

4.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主要引起的疾病: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

十二、螺旋体

1.概述: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等。

2.获得性梅毒,临床分三期:

I期-无痛性硬下疳

II期-皮肤、粘膜的梅毒疹

III期-梅毒树胶样肿

3.梅毒血清学试验:

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

密螺旋体抗原试验:采用Nichols株螺旋体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强,可用作梅毒证实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22页word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广义上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上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1. 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2.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1)细胞壁 ?G+菌:肽聚糖(50%)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磷酸壁(50%)分为壁磷酸壁和膜磷酸壁。 ?G-菌:肽聚糖(20%)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外膜(80%)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 脂蛋白:位于肽聚糖和脂质双层之间,稳定外膜。 脂质双层:类似于细胞膜结构,双层内镶嵌着多种蛋白质称为外膜蛋白。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 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异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细胞L型:缺少细胞壁,“油煎蛋样” ?功能:维持菌体固有形态,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表面的多种抗原表位能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2)细胞膜 ?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3)细胞质 ①核糖体;②质粒;③胞制颗粒 (4)核质 (5)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是细菌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 ?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6)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具有高度抗原性,为鞭毛(H)抗原。 ?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7)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与其致病性有关。 ②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与耐药性有关。 (8)芽胞:细菌的休眠形式,G+菌独有。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微生物提纲复习

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造福人类,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2、详细论述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3、三域分类系统包括;1977年,沃斯(Carl Woese)及其同事根据对代表性细菌类群的16S rRNA碱基序列进行广泛比较后提出古菌(archaea)、细菌(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caryea)三域(urkingdoms,dominant)的概念,认为生物界的系统发育并不是一个由简单的原核生物发育到较完全、较复杂的真核生物的过程,而是明显存在着三个发育不同的基因系统,即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 4、理解微生物学发展的5个时期; 史前期——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 初创期——微生物形态认识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奠基期——微生物生理学发展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 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 发展期——微生物生化、遗传学时期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 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成熟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时期 5、列文虎克的贡献;第一个直接观察并正确描述微生物的人。 6、“微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污染环境的净化 微生物生物制剂对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促进剂的替代 微生物生物可降解物质对难降解物质的替代 微生物药物、微生物保健品与人类健康长寿 微生物能源生产——乙醇、氢气、甲烷 微生物食品与饮料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 共30分) 【A型题】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是 A. 三带喙库蚊 B. 伊蚊 C. 蜱 D. 虱 E. 蚤 2.肝炎病毒中核酸类型属于DNA的是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3.易发生整合感染的病毒是 A. 流行性感冒病毒 B. 轮状病毒 C. 巨细胞病毒 D. 鼻病毒 E. 冠状病毒 4. 可直接测量病毒体大小的方法是 A. 光学显微镜观察 B. 电子显微镜观察 C. X线衍射法 D. 超速离心法 E. 超过滤法 5. 决定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A. 刺突 B. 衣壳 C. 包膜 D.核酸 E. 核蛋白 6. 干扰素的本质是 A. 病毒抗原 B. 受病毒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 C. 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

D. 抗病毒化学制剂 E. 受病毒感染后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7. 抗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 激活补体杀伤靶细胞 B. 降解病毒核酸 C. 病毒失去血凝 性 D. 病毒失去感染性 E. 病毒失去免疫原性 8. 内毒素是下列哪种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 D. 淋病奈瑟菌 E. 脑膜炎奈瑟菌 9. 病毒的致病机制不包括 A. 杀细胞性感染 B. 整合感染 C. 稳定状态感染 D. 侵袭感染 E.免疫病理作用 10. 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 核酸杂交 B. PCR C. ELISA D. 血凝试验 E. PFU 11. 现已用于临床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是 A. 基因工程疫苗 B. 抗独特型疫苗 C. DNA疫苗 D. 抗病毒血清 E. DNA重组疫苗 12. 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初步鉴别试验选用 A. 吲哚试验 B. 尿素分解试验 C. 乳糖发酵试验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C.紫色和无色 D.无色和无色 E.无色和紫色 9.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法,其实际意义不包括: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

1、疯牛病的病原体是(e) A、细菌 B、病毒C、类病毒D、卫星病毒 E、朊粒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b) A、脂蛋白B、磷壁酸C、核酸D、脂多糖E、肽聚糖 3、a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 A、外膜B、脂磷壁酸C、核酸D、壁磷壁酸E、肽聚糖 4、e质粒是细菌的(e) A、核质DNAB、胞质中核蛋白体C、异染颗粒 D、中介体 E、核质外(或染色体外)DNA 5、下列关于细菌芽胞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A、是某些细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B、是能形成芽胞细菌的一种繁殖方式 C、具有多层膜结构 D、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E、芽胞是细菌的一种休眠状态 6、关于革兰染色操作步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标本涂片干燥固定 B、结晶紫初染 C、碘液媒染 D、75%酒精脱色 E、稀释复红复染 7、保存病毒最适温度是 (b) A.37℃ B.4℃ C.室温 D.-20℃ E.-70℃ 8、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d)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9、类毒素是(b)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

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0、下列哪种不属于垂直感染病原体传播的方式(e)A.胎盘B.生殖细胞C.产道D.产后哺乳E.血液 11、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属于(c) A.急性感染B.慢性感染C.潜伏感染D.慢发病毒感染E.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12、有关于潜伏感染叙述正确的是(c) A.血中可持续检测出病毒B.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C.原发感染后,潜伏在机体某些组织,一定条件激活而致疾病复发 D.潜伏期短、发病急E.病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1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a)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 14、6个月以内的婴儿较少患病毒性传染病是由于来自母体的(b)A.IgA B.IgG C.IgE D.IgM E. IgD 15、条件致病菌是:(b)A.正常时不存在于机体内的非致病菌B.正常时存在于机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细菌C.从外部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的病原菌D.恢复期病人排泄的病原菌E.以上都不是 16、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医学微生物考试重点

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 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2、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 物质,大多数革兰阴性菌能产生热原质,本质为其细胞壁的脂多糖(LPS),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破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3、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4、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5、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 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7、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某些性状。 8、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 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9、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 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全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HSV-2(单纯疱疹病毒),HHV-3/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HV-5/HMCV(人巨细胞病毒),EBV(EB病毒),HIV(艾滋病) 名词解释: 疱疹病毒:有包膜的线性DNA病毒,具有相似生物学特性,归类于疱疹病毒科 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儿童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成年后复发感染为带状疱疹 整合感染:病毒基因组一部分整合到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可导致细胞的转化或癌变 潜伏感染: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受到抑制,此时病毒不增殖,也不引起细胞的损伤,与细胞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受到某种理化因素后,病毒基因可激活,复制增殖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 问:菌丝和孢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菌丝是由孢子长出芽管,向外延生形成呈细丝状。 有隔菌丝:多数是致病性真菌 病例 一个27岁AIDS患者剧烈头痛已有2个月,目前出现发热,恶心,说话含糊不清,颈项强 直。脑脊液中含淋巴细胞和有荚膜酵母菌。 1 患者上述症状和体征最可能是哪种病原体感染? 新型隐球菌 2 该病原体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经呼吸道传染,蔓延至肺部,散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问: 1.fungus菌落有哪几种? 酵母型菌落:由单细胞真菌产生的表面光滑,湿润,柔软,致密的菌落 类酵母型菌落:由单细胞真菌产生的菌落,类似酵母型菌落的,另外其还有向下生长的假菌丝 丝状菌落:由多细胞真菌产生的绒毛状,絮状或粉末状的菌落,菌落的正反面不同颜色。 2. Cryptococcus neoformans形态结构特点如何? 新型隐球菌,用墨汁负染可见具有厚荚膜,是普通荚膜的1-3倍 3. candida albicans形态结构如何? 白假丝酵母菌,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真菌,革兰阳性菌,在SDA培养基上看见其光滑湿润,,灰白色或者奶油色,向下生长假菌丝 致病性:皮肤黏膜鹅口疮,霉菌性阴道炎 脏感染:肺炎,脑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中枢神经系统:脑膜脑炎,脑脓肿 个人疑问,酵母菌的结构是什么? 为什么单细胞真菌没有菌丝,多细胞真菌才有菌丝 4.真菌的致病性。 真菌素感染 真菌性超敏反应 真菌感染 名词解释: 营养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用于吸取营养的结构,可伸入培养基吸取营养 生殖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的生殖结构之一,露出培养基表面(气生菌丝),可产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无性孢子,体积较大,多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绪论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非细胞型微生物: 就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特点: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代表生物: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 与RNA 同时存在。 代表生物:分古生菌与细菌二大类。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与放线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 代表生物: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及人类、动物与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的微生物最多。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按期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与螺形菌三大类。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细胞壁:

用革兰染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染成紫色)菌与革兰阴性(G-染成红色)菌。两类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就是肽聚糖,但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殊组分。 (1)肽聚糖:就是细菌细胞壁的共同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与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交替间隔排列,经β-1,4糖苷键(溶菌酶作用点)联结而成。 五肽交联桥:青霉素的作用点,所以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G+主要成分)与磷壁酸(特有成分)还有少数就是磷壁醛酸。磷壁酸具有抗原性及黏附素活性,具有黏附作用,与细胞的致病性有关。 (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G-细菌细胞壁较薄,除了肽聚糖以外,还有外膜(G-主要成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与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的就是脂多糖(LPS)。LPS由脂质A、核心多糖与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菌的内毒素。 ●脂质A: i.不同种属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 ii.脂质A就是内毒素的毒性与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iii.耐热,毒性反应为发热 ●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特异多糖:就是G-的菌体抗原(O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医学微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部分 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 概述 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1、正常菌群(名解1):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 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VB VK 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SIgA 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 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位转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形态 2、形态 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 1、细胞壁: 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 (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 能性,为荷包蛋样 2、细胞膜 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 3、细胞质: 1)核糖体 (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 2)胞质颗粒 (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 (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 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 (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 (2)特点:①自我复制 4、核质: 2)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A型题: 每一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题干后括号内。 1.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主要决定于:( ) A.核质结构B.细胞壁结构C.细胞膜结构 D.磷壁酸的有无E.中介体的有无 2.溶原性细菌是指:( ) 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D.带有R质粒的细菌 E.带有F质粒的细菌 3.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 A.肽聚糖B.磷壁酸C.LPS D.菌体抗原E.荚膜多糖 4.关于顿挫感染,下列叙述中哪项正确?( ) A. 因宿主细胞内有相应抑制物 B. 因宿主细胞DNA有关基因激活 C. 因宿主细胞缺乏有关酶 D. 因感染病毒有核酸缺失 E. 因感染病毒抗原性转变 5.细菌芽胞特有的、并与其高度耐热性有关的成分是:( ) A.磷脂B.肽聚糖C.磷壁酸 D.二氨基庚二酸E.吡啶二羧酸 6.下列哪种实验可用来检测致癌物质?( ) A.Ames test B.transformation test C.fluctuation test D.replica plating test E.Widal test 7.杀灭包括芽胞的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作:( ) A.消毒B.无菌C.灭菌D.灭活E.防腐 8. 下列无芽胞的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 ) A.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淋病奈瑟菌 D. 肺炎球菌 E. 脑膜炎奈瑟菌 9. 下列哪项不是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 A. 细胞病变效应 B. 红细胞吸附 C. 细胞代谢的改变 D. 干扰现象 E. 细胞培养液混浊 10.霍乱弧菌能粘附定植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因为具有:( ) A.鞭毛B.LTAC.菌毛D.K抗原E.Vi抗原11.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最常见的细菌是:( ) A.Streptococcus B.Staphylococcus C.Meningococcus D.Gonococcus E.Pneumococcus 12.分枝杆菌属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胞壁含大量脂质B.无特殊结构C.呈分枝生长 D.一般不易着色E.抗盐酸乙醇脱色 13. 下列哪种物质与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有关?( ) A.分枝菌酸B.蜡质DC.磷脂 D.索状因子E.硫酸脑苷脂

医学微生物期末考试教学提纲

登陆QQ邮箱,对比重点是否有出路 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潜伏感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致病菌大量繁殖,即可使疾病复发。 4、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5、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6、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7、条件致病微生物: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8、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 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9、菌落: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 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1、半数感染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13、微生物: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 的微小生物。 14、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5、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17、菌群失调症: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18、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19、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如HIV的艾滋病和麻疹病毒的亚急性脑。。 20、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1、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完整版)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