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就业社会政策

第八章 就业社会政策

第八章 就业社会政策
第八章 就业社会政策

第八章就业社会政策

?所谓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获得职业,从事职业劳动,并从中获得报酬。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第一节: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

(一)失业人员的定义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失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它包括:(1)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步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2)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3)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5)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员。

(二)失业指标体系

一般来讲,就业和失业指标体系应该有三个层次的指标构成。

?第一层次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总人口中适合劳动的人口进行界定。

?第二层次的指标是按照是否愿意就业的标准,将劳动年龄人口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

?第三层次指标是将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失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

(三)我国目前的失业状况

1、六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是在1950到1952年

?情况:治理通货膨胀紧缩银根经济萧条,企业经营困难、倒闭1952年,全国城镇失业率达10.6%,城镇失业人口超过376.5万人。

?政府应对措施:

–积极组织失业救济:颁布《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

法》,以以工代赈为主,而以生产自救、专业训练、还乡生产、发给救济金等为补充办法。

–防止新失业人员的产生:实行―铁饭碗‖;防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

?第二次在是在1961到1962年

?情况:3年―大跃进‖―大干快上‖劳动力虚假需求急剧膨胀,城市人口出现非正常的机械增长经济结构畸形、持续增长难以为继经济调整城镇劳动力严重过剩1961年开始,失业问题恶化。

?政府应对措施:

–向农村疏散的―逆工业化‖措施:减少城镇人口,1961,1-1963,6,精简城市职工1940万,其中回乡务农者达1300万,同期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

–制度回归,安置―待业人员‖:集体所有制;家庭副业;个人自谋职业,恢复劳动力介绍所。

–进行制度创新,探索灵活就业方式:固定工人和亦工亦农;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第三次是在1968年到1975年

?情况:古怪年代!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

?–建国初期出生的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每年大约220万的城镇人口,失去了继续求学或就业的出路。1968年等待安置的初、高中毕业生人数约1000万,当年城镇失业率为15%左右(当年城镇职工人数为5504万)。

?政府应对措施:

–借助―上山下乡‖这一―逆工业化‖的方法来安置城镇新生劳动力。从1962-1979年末,全国累计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有1766万人。

?第四次是1978年到1980年

?情况:1978年底,放弃―上山下乡‖政策下乡知青蜂拥回城+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公开失业人口(待业人口)大规模增加1979年,人口9.7亿,城镇待业人员150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5.4%。

?政策应对措施: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打开全民、集体、个人―三扇门‖;打破执行30年之久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

–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和消费品工业,增加就业岗位:1978-1987,第三产业比重由37%上升到42%。

–组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和组织待业者就业。

–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待业人员的就业适应能力。

?第五次是90年代初期

?情况: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民工潮‖,就业形势又严峻起来:据估算,1989年需要安置的城镇就业人员为1050万人,但实际只安置了300万人;1990年需要安置的人数达到1200-1250万。

?政府应对措施

?–加快待业保险制度的建设:1986-1991,为30万待业职工发放了待业救济金和医疗费。

?–严格限制和辞退农民工:1989年压缩100万,1990年再减90万;―劳动许可证‖和―城市暂住证‖制度。

?–鼓励兴办集体和个人企业:―三结合‖就业方针。

?–扩大就业培训规模,提高待业人员素质。

第六次失业高峰——90年代中期

?情况: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加快,隐性失业冗员逐步排放出来,1993年下岗职工人数为300万人,登记失业人数420.1万人;到1999年下岗职工人数为1174万人,登记失业人数580万人,共计达到1754万人,相当于1993年的2.5倍。

?政府应对措施:

–实施再就业工程:1993年提出,1995年全国推广实施―再就业工程‖。

2001,6月底,全国共有下岗职工632万人,进中心比例为91.6%,进中心的99.9%领取基本生活费。

–构筑―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doc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中国政府决定,从2011年(十二五期间)开始,不再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而采用“调查失业率”。

3、城镇失业问题的特点

(1)全国各地登记失业率分布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和重工业地区登记失业率高于其他地区。

(2)失业人口趋于年轻化。

(3)多数属于长期失业。

(4)中等学历以下者构成失业大军的主体。

?地区发展不均衡,青年人、低学历群体占主体,失业主要呈长期型,所有的失业难题都聚到了一起。这些特点显示,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绝非易事。

4、目前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统计的缺陷

?现行失业统计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城镇‖与―登记‖,这一标准忽略了以下人员:

?农村失业人口。

?城镇隐蔽失业人口。

?年内失业又就业人口。

二、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及失业问题成因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城镇企业富余人员的释放。

我国的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a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

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

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

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

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a1957年的8年间,人

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a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

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

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

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

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9年净增人口1.57

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a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虽然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

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

加严格。但是,由于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

续进入生育年龄,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在1987年达到

23.3??的峰值。9年净增1.43亿,增长量高于前两次生育高峰的增长。

?迎接第四次生育“小高峰”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累计将近1亿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进入生育旺盛期。目前全国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即处在20岁~29岁间的,每年增加200万。这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子女。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生育政策做了调整。1980年时我们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4年到1987年,生育政策有所调整,在农村允许生育一个女孩的家庭再生一个孩子。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所增加的相当一批人也已经进入生育年龄。享受―双独‖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生两胎,和部分―单独‖即在农村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两胎政策的第一代近1亿独生子女也进入婚育期。

?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从2008年开始,这种―双峰叠加‖的生育小高峰将持续十几年,给今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巨大压力

1、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把失业划分为五种类型:

?磨擦性失业:由于求职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带

差而形成的失业,就是磨擦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受气候变化、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局部生产节省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失业。这种

失业与经济运行周期波动相联系,由于经济跌入萧条,社会需求锐减,生

产普遍停滞或下降,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2、我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

(1)最深层次原因在于人口过多,劳动力总量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2)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周期性失业

(3)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制度性失业

(4)就业观念陈旧导致失业

三.失业问题的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1、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导致贫困。

?2、心理处于非平衡状态,会时常感到社会对他们不公

平,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对前途丧失希望。

?3、也可能促使人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新的生活。(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社会稳定:会丧失对政府的信心,甚至怀疑政府的

合法性。

?2、导致经济损失

?3、有助于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毕竟过高的失业率,过多的失业人口还是利大于弊。

第二节应对失业问题的措施

一、政府宏观政策

(一)保持经济增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就业。

1、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增长。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控制人口增长

?(三)降低劳动参与率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区

?1、登记失业,全面了解社区内的失业状况。

?2、社区作为职业中介,推进就业。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和推荐就业的功能。

?3、组建劳动服务公司。

?4、社区还要对其下属用工单位违法用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促使整改,保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利。

三、个人

?1、利用国家提供的国民教育机会,或其他各种机会,参加培训,或自学或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2、转变就业观念,一要破除―等靠要‖思想,自主就业。二要破除等级和面子思想,还要破除地域观念、所有制观念和城乡观

念,面对现实,有岗位就争取。三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行业的兴衰,避免因循守旧,要抓住时机创造就业。

第三节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政策的内容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在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1)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2)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一般是兴建一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

?(3)鼓励失业人员的创业活动。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主要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反对就业歧视)、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是一种“促进就业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一)合理调整就业结构

?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在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积极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比较大的服务性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二)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中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鼓励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决定用人的数量和质量,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

(三)统筹兼顾城乡就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形成了两方面的基本政策。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

?1、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2、建立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的种类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3、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建立了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

?4、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

(五)发展就业服务体系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7号)文件,―十五‖期间,我国要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社会办就业服务组织共同发展,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创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服务技术支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

再就业工程

?1、定义:再就业工程是一项旨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等手段,通过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安置等多种渠道,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社会工程。

2、我国再就业工作的进展:

?针对国内1993年以来出现的下岗失业高潮,1993年底,

原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再就业工程计划。从那时起到现

在我国再就业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至199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兴办劳服企业组织开展生产自救、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等措施,帮助长期失业者和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实现再就业。

?第二阶段,1998年5月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三三制‖筹集资金、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

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

?措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下岗职工下岗申报备案程序和对特殊群体的下岗保护:

?在企业领导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至少提前15天向工会或者职代会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职工下岗分流的意见。

?制定职工下岗及再就业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拟下岗人数、实施步骤、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及促进再就业的措施,并要征求工会或职代会的意见,做好宣传和准备工作。同时,要组建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不得把职工简单地推向社会。

?由企业填报《职工下岗登记表》,内容应包括:职工基本情况、企业工会或职代会意见。报送劳动保障部门或其委托的企业主管部门核实备案。

?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填报的《下岗职工登记表》进行核实后,对符合要求的,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免费发放?°下岗职工证明?±。下岗职工凭?°下岗职工证明?±领取基本生活费、享受有关服务和政策,对无故不进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不发给?°下岗职工证明?±,不得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下岗职工证明?±有效期限最长为3年,并实行年度检查制度。为保护企业一些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国家规定有生产任务的企业?a般不安排下列人员下岗:配偶方已经下岗的,离异或丧偶抚养未成年子女者,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烈士遗属,现役军人配偶,残疾人,孕期、产期内的女职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不适合下岗的职工。

(2)、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再就业服务中心,是指依托企业建立起来的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对下岗职工进行有效管理并促进其再就业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或机构。

?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三项职能:一是负责为下岗职工发

放基本生活费

?二是为下岗职工缴纳养老、失业、医疗(或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等社会保险费用。

?三是组织下岗职工参加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3)、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运作和管理

?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对象,主要是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正式职工(不含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合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后参加工作,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

(4)、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

?国家规定,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所需资金,原则上采取―三三制‖的办法解决,即企业负责1/3、财政负担 l/3、社会筹集(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和社会募捐)1/3。

(5)、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宏观政策

?确保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必要的速度是增加就业岗位的前提条件。

?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主要是发展公路、铁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环保设施建设、电厂、地下铁道等项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以及小企业。

?鼓励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对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分流本企业富余人员和安置下岗

职工的,给予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税收优惠等必要的政策扶持。

(6)、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

?信贷优惠政策。

?工商优惠政策。

(7)、促进再就业的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政策

?就业服务政策。

?再就业培训政策。

(8)、三条保障线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指通过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将企业的下岗职工组织起来,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费,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和报销门诊医疗费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按照规定,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目前,大部分地区按当地最低工资70%的标准发放。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给予必要帮助的社会救济制度。其对象包括:(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2)领取失业救济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思考题:

?1、我国目前失业问题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2、试述我国城市就业政策的发展阶段。

?3、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当前的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莫荣:《当前中国就业形势与加入WTO后的政策建议》,载郑功成、郑宇硕主编:《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

?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7中级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7年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及答案 1、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以上。 A.1/3 B.1/4 C.1/5 D.1/6 正确答案:A 解析:改进登记方式。在改进登记方式方面,成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除要求应当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求专职工作人员中应有1/3以上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章程中应明确社会工作服务宗旨、范围和方式。故选A。 2、某市拟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失独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在当地只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符合条件。根据《民政部、财务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若该市民政部门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则应事先向社会公示并经过同级()部门批准。 A.财政 B.审计 C.急件 D.发展改革正确答案:A 解析:购买程序,对只能从唯一服务提供机构购买的,向社会公示并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组织采购。 3、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审核职责的是() A.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正确答案:D 4、根据《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下列已依法办理特困人员供养的人员中,应当及时终止供养的是() A.小华,16周岁,品学兼优,刚刚考入某市重点中学 B.小丽,19周岁,肢体残疾,刚刚到某福利企业就业 C.老王,65周岁,因盗窃罪被判缓刑2年 D.老李,70周岁,经过康复治疗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正确答案:A 5、张某一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张某儿子最近参加工作,民政部门终止了张某一家的低保待遇。张某认为,虽然儿子已就业,但是家庭收入仍然很低,应继续享受低保待遇。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张某依法可以() A.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B.申请复查,如对复查结果不服,可越级上访 C.申请仲裁,如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D.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6、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 A.当年筹集资金总额的20%

社会政策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直接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正式同意和选择而制度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制定的各种政策,,包括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福利:政府或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为国民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幸福、快乐、富足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需求: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关信平)指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杨伟民) 个人需求: 塔尔的共同需要理论: (1)定义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 (2)内容①物质条件②个人发展③情感变化④智力形成⑤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学者们一致认同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必须满足的,属于一种“刚性”的需要。对“刚性”需要的满足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研究社会政策投入和社会政策产出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研究影响或制约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探讨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社会政策资源的效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 社会倾销:所谓“社会倾销”是指一个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百度) 社会需求: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布提出的需要。一般来说包括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课件参考:1、社会整体的需要 2、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看作社会需要来对待 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资产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凡是广泛的和普遍的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知网) 思考题: 1.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护、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联系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他们的发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年)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主要举措: 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2.中国每年培养社工约万人专业社工人才奇缺 2010-06-24 公益时报2010年5月30日,深圳富士康N连跳事件发生后,200余名深圳社工紧急入驻富士康。本报6月1日观察版报道《富士康事件折射专职企业社工紧缺》一文中表明: 企业资本积累对于企业社工有巨大诉求,我国企业社工现状却不容乐观。 而事实上,不单企业社工,我国的专业社工在总体上就存在巨大缺口。

《河南省7800人争考“社工证”专业社工缺口至少万人》、《万名社会工作者赶考职称社工师缺口超万人》、《东莞社工专业化缺口大,民政局拟引入专才》……从媒体报道中可发现,我国各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都处于匮乏状态。 据了解,虽然全国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工人才约万人,但仅有不到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学者指出,社工与义工的不同之处,不在于是否接受报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助人自助的心灵,一个为弱势群体奉献一生的志愿,而社工的价值体现就在于职业性、专业化。社工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缓冲器,将成为未来整个社会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未来10年,社会工作范围逐步扩展到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方面,对社工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记者了解到,在西方,每千人中就有2至 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而实际上,我国目前在职的社会工作者只有100万人左右。其中,已经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不到4万人。 人才培养xx “专业社工少主要是因为科班出身的学生都转行做了其他,我国现在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至少有200所,每年的科班毕业生不是小数目,但从事本行业的却很少。”张立芳告诉记者,自己的大学同学多数在国企、事业单位或外企工作,56名同学5年下来仍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10人。 “不稳定、待遇低肯定是重要原因。像东莞和深圳的社工师工资在全国都处于偏上等,初级社工师每月到手的工资不过三千多块钱,没有资格证的更少些。那么其他省份一般都是两千、一千多,属于低收入群体。” “并且其他很多地方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执行标准还很模糊,许多学弟、学妹跟我抱怨,要么每天在居委会陪大妈聊天,要么去监狱慰问演出,他们的价值很难得到体现,通常工作半年就会跳槽。”张立芳解释说。

国家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最新版

国家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最新版 一、《就业创业证》管理发放 1、哪些人员可以领取《就业创业证》? 2、如何申领《就业创业证》? 答:符合条件人员,到用工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领取《就业创业证》。 3、《就业创业证》的管理。 《就业创业证》采用实名制,限持证者本人使用。 原《就业失业登记证》继续有效,同《就业创业证》享有同等效力,发放截至期限为2015年底。 4、从事个体经营的收费优惠政策 答:持《就业创业证》人员初次创业领取营业执照的(除国家限 制的行业外),自其取得营业执照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 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6、创业担保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持《就业创业证》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刑释解教人员、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完全失去土地和就地转 移创业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性的行业除外)、网络创业以 及创办小微企业,创业初期自筹资金不足的,都可以申请创业担保 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贷款期限一般掌握在2年以内,可展期一年。对从事国家限制性行业以外的经营项目,由财政给予 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 对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项目,以及借款人可自行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不予提供担保,也不予贴息。

申请贴息贷款人员,应有1名当地财政开支人员提供反担保。 符合条件人员,可向创业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市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表》,提交《就业创业证》及其复 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户口本主页和个人的复印件、身份 证及其复印件。 答:持《就业创业证》的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因化解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涉及企业失业人员,初次 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小微企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实际缴纳 的社会保险标准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符合条件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就业创业证、毕业证、报到证、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创业所在地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 8、创业补助的范围及标准 答:持《就业创业证》毕业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含 网络创业,国家限制性行业除外),初次领取营业执照并稳定经营6 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符合条件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就业创业证、毕业证、报到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创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申请。 9、小微企业的租金补贴的范围及标准 答:持《就业创业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初 次创办的小微型企业(不含入驻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办 3年内租用经营场地和店铺,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补贴标 准为,100平方米以下的每年不超过3000元;1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年 不超过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实际租金低于上述标准的,据实补贴。 10、创业孵化基地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的范围及标准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的 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我国的社会政策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对经济持续发 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社会政策挑战转型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中国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阶段向低收入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在全 球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上,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兴起的 起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 381.2元,1990年是1644.5元,增长了4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起飞的速度明显加 快,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857.7元,2021年则高达16164.8元,6年翻一了番。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亦得到控制;财政收入为 6.13万亿元,增长了19.5%;人均GDP达到了22698元,即约为3000美元①。 根据世界通行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3000美元是进入中等发展水平的 标志,比如北非、拉美和中亚一些国家,就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21 年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约达3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见表2,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后,用了3年的时间实现了向人均GDP4000美元的跨越;日韩两国则更为迅速,仅仅历时2年就达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由东西方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可知,一般国家经济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后,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能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因此,2021年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人均GDP在越过3000美元大关后,会很快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 的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这些挑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计划经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并被市场取而代之,弱势群体丧 失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阶级提出 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更加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权利的运动风起云涌。所有这些变化,对社会政策的目标模式、社会福利的项目设计、社会保障的水平和服务递送方式以及对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透明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就业专题 扩大就业的战略意义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可以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 四、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 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供大于求) 二、结构型失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1.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升级。2.所 有制结构变动,破产下岗。3.需求结构变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被淘汰。) 三、观念型失业(1.所有制观念陈旧。2.区域经济观念陈旧。3、企业的就业观 念陈旧。4.对新兴产业的就业观念陈旧。5.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 四、信息阻滞型失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 五、体制型失业(体制性障碍,如社保体制不健全,制约劳动力流动。) 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措施 一、澄清失业认识的误区。 二、控制总量型失业。(控制人口总量)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1.发展国民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2. 发展继续教育。3.注重短期培训) 四、转变劳动力择业观念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如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等) 六、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收入分配专题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初次分配中,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而劳动要素报酬率过低。(1.工资收入 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2.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较低。3.职工收入增幅低于企业利润增幅。4.企业内部分配中管理者过高普通员工过低。) 二、再分配环节中,存在“五高五低”。(1.政府所得高,居民所得低。2.政府所 得中,中央高地方低。3.居民所得中,少数人高多数人低。4.城市居民高,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社会政策及其目标与功能 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 社会政策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制定实施了大量的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政府大规模介入社会福利领域的开始。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政府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特征】: 1、社会性的目标 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基本需要,其次是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社会性的价值 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关照的价值,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去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照困难群体,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基本需要原则 基本内容: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 4、福利性的原则(区别经济政策) 是指与商业性运行原则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不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尤其是贫弱群体的特殊需要去分配财富和提供服务。 5、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协调

二、社会政策的目标 1、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政府应该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政策目标,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社会福利的水平、结构和具体项目。 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 【历年真题】(单选) 社会政策是( c )。 a.政府的文件 b.人们对政府的要求 c.政府所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d.社会的规定 三、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收入再分配功能 解决劳动者通过工作,在市场里获得初次分配时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弥补困难群体在市场性分配中的不利地位,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功能 通过公共投入的方式去增大人力资本和发展各项事业。 3、社会控制功能 控制人的不良行为和各种社会问题发生及其危害的制度与机制。 社会控制除了采取法律规范和社会教化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满足各种基本的需要,从而防止和降低社会中越轨行为的发生。 (二)经济功能 1、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政府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投资于教育与健康等领域,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大大提高,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是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务、金融政策,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着力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知识就是财富,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其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盘点2002年的就业,不难发现,在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达到8%左右,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000户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2002年3季度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5.1,尽管仍然还处于不景气区间,但已好于2001年。综观2003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加剧,但再就业困难群体将会得到较多地关注,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10项再就业政策为解决就业最困难群体提供了保证,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第三季度,劳动保障部通过全国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就业状况为①: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

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8。其中,东部求人倍率为0.81,而中部和西部为0.74。 从用人需求状况看,超过七成的用人需求是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制造和社会服务三大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4.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58.6%。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58.4%,比上年同期上升,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失业青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职业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均大于劳动力需求,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有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第一讲社会政策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2、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功能及基本运行方式; 3、掌握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4、了解社工专业人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 5、理解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包括主要任务、政策目标、重点工程以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政策。 第二部分:内容辅导 一、社会政策 (一)基本含义 从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指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二)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特殊人群权利保护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政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如司法矫治便是新兴的社会政策。 (三)特点 1.目标的社会性; 2.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 3.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需要; 4.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5.坚持福利性; 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五)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激励劳动积极性】; 2.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建设、社会控制】; 3.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利益矛盾、增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 (六)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社会保护;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二、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党派)。 特点:1.主动性;2.多元性;3.权威性。 角色:1.政策制定者;2.政策实施者;3.政策评估者;4.政策调整者;5资源提供者。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类型:1.普遍性对象——全体公民;2.选择性对象——部分公民。 特点:1.被动性;2.差异性;3.连带性。 角色:1.政策诉求者;2.政策接受者;3.信息提供者。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四)资源调动方式 1.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 2.各类社会力量对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投入;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2008年就业突出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

2008年就业:突出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张车伟)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连续5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不断好转。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达到12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近年来最高。2007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稳中有降。2007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2006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当前劳动供求基本平衡,劳动供给略大于需求。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12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22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8。去年第四季度相同的82个城市中,本季度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2.5万人和16万人,各增长了11.2%和5.1%。79.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0%、16.2%、11.8%、9.1%、7.5%和4.5%。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约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3.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约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73.1%。与上季度相比,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1和1.1个百分点,其他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均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增长了5.8和0.4个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