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图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图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图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图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

(战例提要)1942年3月26日,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在德军掌握

制空权、制海权,即将进攻英国本土的情况下,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

准备,跨越英吉利海峡,秘密潜入法国西海岸圣纳泽尔,炸毁了被德

军占领的“诺曼底船坞”的水门,重创了德国的潜艇基地,沉重打击了

德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全体军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信心。

但在破袭德国潜艇基地的过程中,由于计划欠周密,再加上德军防守

严密,英国特种部队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牺牲34名军官和178名士兵。

一、战前态势

1940年6月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英、法联军在德军的空地

突击下,被迫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到英国本土。英国遭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惨重的损失,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为了尽快挽回欧洲战场的败局,鼓舞全国军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信心,英国决定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击。然而,英军已经大伤元气,在中东和非洲战场上也相继遭到德军重创。在这种情况下,英军不可能越过英吉利海峡大举反攻被德军占领的法国西海岸,更无力远程奔袭德军重兵把守的丹麦至挪威北部一带的海岸线。根据当时英军的状况,时任英国参谋总长副官的达托莱·克拉克陆军中校提议,利用小规模部队连续偷袭挪威西海岸的

纳尔维克至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一线的德军阵地,不断消耗德军的攻击力量,逐步扭转被动的局势。克拉克的提议得到英国战时内阁的支持,战时内阁将这一提议上报英国首相丘吉尔,并很快得到了丘吉尔的批准。丘吉尔认为,

这种破坏性的袭扰如果计划周密,实施得当,就能牵制德军大量的部队,削弱德军在其他战场上的战斗力。同时,成功的偷袭行动,还能极大地鼓舞英国军民抗击德军的信心,有利于整个反击战场的形势。

根据丘吉尔的指示,陆军参谋部立即命令克拉克尽快组建袭击部队。鉴

于德军即将进攻英国本土,在组建袭击部队时丘吉尔还特别要求:不能整建制地抽调防卫本土的部队;尽可能少地带走武器装备;队员可编1万人左右,从现有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携带武器为汤姆逊轻机枪和手榴弹,必要时可以使用摩托车和装甲车;当德军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时,必须在海岸线担负对付德军进攻的任务。根据丘吉尔的要求和陆军参谋部的命令,克拉克迅速展开了袭击部队的组建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了几百名有作战经验的优秀官兵,组成了一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并取名为“哥曼德”。“哥曼德”特种部队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对德军

实施了一系列出其不意的打击。1942年3月28日,“哥曼德”特种部队秘密

潜入法国西海岸的圣纳泽尔,炸毁了被德军占领的“诺曼底船坞”的水门,

重创了德国潜艇基地,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法国西海岸的圣纳泽尔离英国最近的港口法耳默思约有400公里,位于

卢瓦尔河河口上溯10公里处,这里建有法国惟一的可容纳大型战舰的“诺曼底船坞”。德军占领法国后,这里不仅是德国海军军舰维修和整训的基地,也成为德国海军潜艇袭击盟军海上运输线的前哨阵地,对盟军的舰船威胁极大。德军在这里设有重兵,防守严密。为了完成破袭任务,英国陆军参谋部挑选了精明强悍、屡立战功的西摩尔中校担任指挥官。西摩尔接受任务后,立即从“哥曼德”特种部队挑选了200名队员,再加上陆军参谋部推荐的80名有

着过硬破坏技术的队员和指挥军官,组成了一支近300人的特种突击队。为了保证破袭行动的成功,1942年3月22日午夜,突击队在英国的岱翁港进行代号为“逼真”的实战演习。演习中,西摩尔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负责撞

击德军船坞闸门的“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目标太大,容易过早暴露行动企图;二是轻型船只在大量探照灯照射之下,航行和保持阵位都很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西摩尔决定将“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的烟囱削去一截,并涂成

与德军鱼雷艇相近颜色,同时还透露消息说这是在英吉利海峡西侧入口处的海面上实施潜艇扫荡作战的部队,以便欺骗和迷惑德军。

二、作战经过

在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之后,突击队乘坐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进

入卢瓦尔河后虽遭德军炮火拦截,但仍顽强进抵“诺曼底船坞”实施破袭行动。在完成任务后撤时,遭到重大损失。

(一)横渡英吉利海峡

1942年3月26日14时,袭击部队从英国港口法耳默思出发。整个舰队

排成三列纵队,纵队中间是西摩尔中校乘坐的驱逐舰“阿萨斯顿”号,后面

是“挺迪尔”号、“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和314号炮艇,两侧是14艘汽艇

和74号鱼雷艇,整个编队以13节的航速驶向法国西海岸比斯开湾的圣纳泽尔。27日7时,西摩尔中校与海军舰艇指挥官莱伊德中校在驾驶舱的海图前商议抵达比斯开湾的停泊队形时,突然观察员报告:前方发现情况。莱伊德中校认出前方450米处出现的黑色物体是一艘正在上浮的德国潜艇,他立即下令“挺迪尔”号开火,并迅速投下水雷。同时,德军潜艇也发现了英国舰队,紧急下潜,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是,莱伊德中校担心德国潜艇已经将

发现的情况发出,德军可能由此加强了戒备。

17时,舰队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到达卢瓦尔河口的海面外。按

规定位置停泊后,指挥所转移到了314号炮艇上,其他突击队员也转移到了汽艇上。西摩尔与莱伊德研究后决定,晚上22时向卢瓦尔河出发。按计划英国空军这时要轰炸圣纳泽尔,目的是使袭击舰队不被德军克罗西克角的雷达发现,并掩盖汽艇行进时的巨大声响。22时,西摩尔下令启航。除“阿萨斯顿”号、“挺迪尔”号留在比斯开湾外,其他舰艇都换上了德军舰旗,向卢瓦

尔河挺进。314号炮艇首当其冲,接着是“堪培拉塔温”号跟在左侧不远处,“斯特约”号潜艇在右侧护航,14艘汽艇成两列纵队,最后是74号鱼雷艇。(二)遭到德军炮火拦截

28日深夜,袭击部队悄悄进入卢瓦尔河河口。1时22分,袭击队员乘艇

按计划向圣纳泽尔行进,突然从卢瓦尔河西岸射来几束探照灯光,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岸上德军密集的炮火倾泄过来,有2艘汽艇遭袭中弹。袭击队员立刻发出德国海军鱼雷艇的识别信号,此信号是“哥曼德”特种部队在1941

年12月攻击挪威的博库塞岛时从德国的武装拖船“橙卡厄”号上缴获的密码

本上破译的。德军大部分炮台果然停止炮击,但是德军把这支可疑舰队的情况立刻报告了指挥部,德军情报机构也以最快的速度向各情报网点搜集情报。很快,仅仅间断了5分钟,德军两岸炮火对袭击舰队发动了又一轮密集的炮火射击。情况危急,西摩尔立即命令队员降下德军舰旗,升起英国国旗并进行还击。尔后,袭击舰队迅速通过卢瓦尔河,进抵“诺曼底船坞”,西摩尔中校果断地命令“堪培拉塔温”号发起攻击。

(三)破袭“诺曼底船坞”

1时34分,“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以19节的航速,直奔“诺曼底船坞”

的水闸猛烈撞击,船坞浮门被严重毁坏。3分钟后,舰首炮位稍后仓内的延期引爆雷管引爆了油仓上的高爆炸药,水面上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这时,德军终于摸清了这支舰队的目的,慌忙调集炮火阻止突击队员登陆,战斗随之紧张激烈起来。西摩尔中校跃出炮艇,率8名突击队员冲向岸边,他们匍匐着通过德军的火力封锁,直奔船坞旁边的德军指挥所,在德军的火力阻击下,2名队员阵亡。从汽艇上冲下的第5小队准备摧毁水闸的控制所,但遭到德军猛烈的火力射击,全部阵亡。第2小队从“堪培拉塔温”号驱逐

舰上下来,迂回冲入供水所,消灭了零星的守军,迅速炸坏了供水系统,随后又摧毁了闸门控制所。

(四)后撤时被俘

“诺曼底船坞”被摧毁后,各路突击队员乘机强行登陆,但在德军猛烈炮

火的拦截下伤亡惨重。192号汽艇首先被击中起火,左转离开队列,并抢滩于旧码头之南;156号汽艇被击中,操舵装置失灵,撞在旁边的货船上,队员大部负伤,只得转出队列撤退。另一艘汽艇被气浪掀翻,突击队员摔入水中。几路突击小队只有左右纵队的各一艘舰艇登陆成功。此时,加上30多名轻、重伤员,仅剩大约70人。西摩尔中校向担任接应任务的莱伊德中校发出了救援信号。“阿萨斯顿”号和“挺迪尔”号两舰在莱伊德指挥下向德军开炮,掩

护突击队员们后撤,并接应和收容未能登陆的队员,联络其余的汽艇返回海上。这时,英国空军也接到指令,出动了21架次飞机进行空中掩护,因船坞内双方混战,收效不大。

在德军炮火的打击下,预定撤回突击队员的汽艇有的被击沉,有的被迫

中途折返,突击队员撤回海上是不可能了。西摩尔把剩余人员分成8个小队,先潜入船坞南面的圣纳泽尔旧城,然后向右进入市中心,尔后边打边撤,向西班牙边境迂回。当西摩尔中校带领队员进入一个防空洞休整时被德军发现,经过激战突击队员弹尽粮绝、伤亡惨重,西摩尔只好向德军缴械投降。第二天下午16时30分和17时30分,在船坞内又发生了两次爆炸,其中一次是一颗定时鱼雷爆炸了,惊慌失措的德军盲目炮击,打死打伤了正在船坞内作业的300名法国工人。

在这次破袭德军潜艇基地的战斗中,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也付出了

很大代价,失去了34名军官和178名士兵。登陆的突击队员中仅有5人逃脱德军的炮火和搜捕,经西班牙回到英国。

三、战例评析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袭击圣纳泽尔的战斗,尽管付出了很大代价,

但却成功地炸毁了被德军占领的“诺曼底船坞”水门,重创了德国潜艇基地,沉重打击了德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全体军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信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精心进行准备是破袭行动成功的关键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袭击圣纳泽尔的战斗,是在英军遭到德军的重创,为阻止德军进攻英国本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哥曼德”特种部队组建后不久实施的。这次破袭行动的成功,不仅可直接摧毁德军在法国西

海岸的潜艇基地,而且还可以沉重打击德军的士气,提高英国全体军民抗击

法西斯德国的信心和决心。因此,为确保这次破袭行动的成功,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进行了精心准备。为了执行这次破袭任务,英国陆军参谋部挑选了精明强悍、屡立战功的西摩尔中校担任指挥官,西摩尔中校从“哥曼德”特种部队挑选了200名精干队员,陆军参谋部还推荐了80名有着过硬破袭技术的队员,从而使这支特种突击队在人员组成上达到精干化。为了保证破袭行动的一举成功,事先进行了实战演习,并对演习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为这次破袭行动取得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陆海空有机协同

为了取得破袭行动的成功,英军组织特种突击队与海军和空军进行了协同。如特种突击队员搭乘汽艇航行时的编队,航渡时指挥舰和护航船只的协同,到达登陆地点时指挥所的转移,以及登陆开始之前空军按计划轰炸防守在圣纳泽尔潜艇基地的德军阵地,掩护袭击舰队通过卢瓦尔河,等等。在破袭行动之前,还在英国的岱翁港进行了代号为“逼真”的实战演习,重点演

练了进攻时的海军和破袭队员的协同等诸多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所有这些,都为破袭行动取得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欺骗行动取得一定效果

由于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袭击圣纳泽尔的战斗,是在德军掌握英吉

利海峡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特种突击队员需要跨越英吉利海峡,破袭目标有德军重兵设防。因此,袭击行动能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确保破袭行动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突击队员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将撞击“诺曼底船坞”的“堪培拉塔温”号驱逐舰的烟囱削去一截,并涂

成与德国鱼雷艇相近颜色,从而使这次战斗中使用的驱逐舰同德国的鱼雷艇

相似;二是把袭击行动集结、训练和出发基地选择在离圣纳泽尔400公里的法耳默思港口,并宣称这是在英吉利海峡西侧入口处的海面上实施潜艇扫荡作战的部队,即将开赴海外;三是当破袭队员乘艇向登陆地点行进时换上德军舰旗,在遭到德军炮击时伪装成德军进行通信并发出求救信号。所有这些欺骗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欺骗和迷惑了德军,对破袭行动取得成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组织计划欠周密

尽管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的这次破袭行动采取了种种措施,但仍然

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组织计划尚欠周密,对种种困难估计不足,从而给这次行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袭击舰队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到达圣纳泽尔港口;英国空军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对德军潜艇基地进行轰炸,从而使突击队员登陆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英国空军接到指令出动飞机进行空中掩护时,因船坞内双方混战,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张学成)

英国PK德国留学,哪个国家更有优势

英国PK德国留学,哪个国家更有优势 很多同学想去德国,同样也想去英国留学,在这两个国家犹豫不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下英国和德国的优势,希望日后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德国 语言 和英美两个国家相比,德国留学的信息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涉及到一门新的语言——德语。 据说,德语是世界上最难懂的语言之一,但是,我学习的经验告诉大家:如果从发音角度来看,德语没有法语难发音;如果从词汇的角度去看,也没有俄语分的那么夸张;如果从语法结构去看,那德语的确是最难的了。 但是,德国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也推出了很多的英语的项目,整个课程全部以英文授课,所以,如果想去德国的同学,可以少些担忧,不过,建议同学们在去之前还是可以学一些日常用语,尽管德国人的英语超级棒(据说,德国的雅思平均成绩在世界是最高的)。 考试 因为去德国留学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所以需要的成绩也不一样。

首先,对于打算赴德国留学的参加德语项目的学生来说,有两种考试可选。 一是“DSH考试”,全称“德国高校外国申请者入学德语考试”。 考生在德国任一大学或语言培训中心通过该考试,其成绩均被德国所有大学承认。 DSH考试由德国各高校独立组织,基本模式统一,侧重对学生书面理解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查。 DSH考试每年举行两次,时间为德国高校每学期开学前夕。 德国高校4月、10月两期开学。申请者最终获得的入学通知书上一般会注明具体考试地点和时间。 考生参加DSH考试之前必须申请大学。每位申请者仅允许参加两次DSH 考试,首次未通过者,学校可依据其考试成绩安排大学语言班学习,准备半年后的第二次考试。 除零分外的所有成绩均将获得DSH考试证书,成绩1.0到2.0者可直接申请德国大学,成绩为1.0的考生可有条件赴德留学。通常情况下,该证书于口试次日即可获得。 二是德福考试,国内留学生参加DSH考试的机会较少,可参加另外一种德语能力考试——德福考试(Tes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英国,法国,德国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英国(p117) 一、位置及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西部,是西欧的一个岛国 东北临北海,南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 2、经纬度位置:50°N~60°N 5°W~0° 3、领土组成:全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岛(包括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 北爱尔兰岛及设得兰群岛等组成。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及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中部有奔宁山脉。 2、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3、主要河流:泰晤士河 4、资源及分布:煤、铁:奔宁山脉 石油:北海 三、经济特征 1、农业 奔宁山区及以西地区:乳畜业发达 --迎风坡降水多,日照少,气候凉爽,有利于牧草生长。 东南部:小麦、甜菜产区 --背风坡降水少,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工业: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老工业区依托:煤铁、殖民掠夺 分布:英格兰中部 新工业区影响因素:新原料产地、环境、技术 分布:伦敦周围、英格兰中部 苏格兰中部(电子) 北海沿岸(阿伯丁) 四、主要城市 A、伦敦:是英国最大城市、港口和综合性工业中心,也是国际的金融中心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泰晤士河河口宽阔,涨潮时,海轮可抵达伦敦市内。 B、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等 法国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43°N-52°N 5°W-8°E 2、海陆位置: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隔海与英国相望, 西临大西洋,东南临地中海,三面临海,三面靠陆 3、组成及轮廓:六边形本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地势 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二)主要地形区:布列塔尼半岛、诺曼底半岛、巴黎盆地、洛林高原、中央高原、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勃朗峰 (三)气候特征:法国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东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

二战德国U艇三视图及介绍

1 943年6月底,XXI型潜艇完成初步设计。7月8日,XXI设计方案得到希特勒批准。8月13日,XXI成为德国重点生产型号。 XXI型潜艇打算首先替换IX型大型远洋潜艇。可是从 1943年5月开始,盟军的反潜力量日益强大,盟军船队与德国潜艇的损失比降低到4:1,VII型中型潜艇也难以为继,但体形庞大的XXI型并不适合北海、黑海和地中海等浅水海区,因此德国同时开始研制XXIII小型潜艇。该级艇排水量234吨,流线型艇身,艇艏两具鱼雷发射管,但战斗中没有重新装填能力,水下最大速度12节,采用了改进型水下听音装置和通气管。1943年7~12月,两型准备全面投产,但按照原有的从开工到下水都在一个船台进行的方式,建造一艘XXI型至少需要18个月。这样,原型艇至少要到 1944年11月才能完成,首艇要1946年才能服役,这是无法忍受的。 于是,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专家奥托·默克尔参照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提出了分段建造方式,即: 不造原型艇,潜艇分段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内并行制造,最后运到造船厂总装。一艘XXI型潜艇的总建造171天,由于消除了生产瓶劲,最后只占用船台80天左右,船台利用效率几乎提高了7倍。同时,从 1943年9月30日起,还停止了一些过时型号的生产,包括所有VIIC/42型和部分VIIC/ 41、IXC/ 40、IXD/ 42、XVIIB和XVIIG型。1943年9月20日XXIII型正式投产,原计划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的被占领区进行建造,由于德军节节败退,最终只有汉堡的德意志造船厂生产(编号从U-2321开始)。1944年7月基尔的日尔曼造船厂也开始生产(编号从U-4701开始)。XXI型则是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二战德国潜艇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一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是最为重视潜艇的运用,并第一个发动潜艇作战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德国共拥有350艘潜艇,在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鱼雷的发展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名垂潜艇史册的“一艇沉三舰”就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经典之战。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商船5000余艘,1400万吨;最重视潜艇作战的德国占有其中的1300万吨,战果堪称惊人。1917年2月11日,德国宣布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共有111艘德国潜艇投入了战斗,给协约国方面,尤其是英国造成很大损失,并且牵制了协约国方面的大量人力物力,初次显示了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整个战争的重要影响。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二战中的U艇。 U不是潜艇的编号,U是德语中潜艇的简称. 德语中潜艇:Unterseeboot 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建造潜艇,不得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但德国一方面在国内秘密研究潜艇,一方面又先后向国外订购了8艘潜艇。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仅仅三个月之后,德国战后制造的第一艘潜艇--U1号艇便于6月15日下水。到这年9月,德国共建造了9艘潜艇,并成立了一支潜艇部队--“威迪根”潜艇队,其指挥官便是大名鼎鼎的邓尼茨。到1935年底,德国潜艇部队已经拥有了24艘潜艇,其中10艘是UⅡ型。

该型艇共有5具鱼雷发射管,艇艏4具,艇艉1具,可载鱼雷12-14枚。其水下操纵性能良好,潜航速度为每小时16节,可在20秒内迅速潜入水中,它的续航力为11500千米,改进后可达到16100千米。

U艇为耐压艇壳构造,艇身为细长的钢铁制造的圆筒,设有防水设施。耐压艇壳外侧设有巴拉斯特槽,下方有海水活门。将空气充到槽中,潜艇的浮力加大,潜艇就会上浮。如果打开海水活门及空气活门,海水就会进入槽中,空气被挤出,潜艇就可下潜。设在艇体外侧的燃料库构造巧妙,既不会因为燃料被消耗而出现空隙产生不必要的浮力,也不会在潜航时因压力过大而塌毁。 U艇采用两种推进装置。两台狄塞尔柴油机在水上高速航行时使用,水下则使用由二次电池带动的电动机。二次电池重达数吨,充电时间为3小时,它可以使潜艇在水中达到8节的航速。如果采用巡航速度,U艇可连续潜航24小时,航程100千米。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U艇的分类。

关于潜艇的电影大全

关于潜艇的电影大全 《在敌之手》;《从海底出击》;《盛夏猎户座》。 《U-571》算是最精彩的。但剧情最好的是《在敌之手》和《盛夏猎户座》。 德国题材《从海底出击》,是最经典的潜艇电影,比目前所有的潜艇电影都写实,片长190多分钟,信息量大,U艇内部实拍,充分展现“海狼”的威力。好看。 美国题材《红色风暴》,此片写的是美国战略核潜艇在临战状态下的故事,比较写实,但带有一定商业片的味道。而且不是在潜艇内部实拍,但搭景做的比较好。 《U-571》非常垃圾的商业片,连U艇的基本外形都没整清楚,就敢拍U艇电影。更喜剧的是,让鱼雷擦着潜艇外壳射过都不爆炸。好象鱼雷是地雷。深水炸弹就在潜艇旁边爆,可就是炸不烂潜艇,导演没一点物理常识。5-6个人就把U艇开走了,还能打仗,好象U艇自动化程度比现在的最高级潜艇还高。 《K-19寡妇制造者》哈里森·副特拍的烂片,完全站在挖苦讽刺K-19的角度去拍的,把K-19钛合金核潜艇拍成了刀形船首的二战老潜艇。这个片子从军事爱好者的角度看,完全就是一个外行拍的商业垃圾片。连K19的外形都没整明白,而且很象政治宣传片。 《猎杀红色十月号》整个故事非常精彩,片中出现了苏联台风级,美国落山鸡级和苏联K-1级,但都是电脑做出来的(水下航行部分)。搭景搭的比较好,但是把台风级说的太没用了,把美国落山鸡级说的太神奇了。整个潜艇之间的对抗,也有点似是而非。不过还勉强能接受 《潜艇总动员》 沃夫冈的《从海底出击》《直捣东京》《太平洋潜艇战》《鱼雷出击》《鬼潜艇》《目标东京》1944步一美国潜艇潜入东京湾,为杜立特空袭东京收集情报 《太平洋》1944美潜艇对日作战的真实故事。 《海军地狱猫》美国潜艇1945年对日本海的破坏交通战。 《鱼雷出击》1958一美国艇长被迫击沉一装有美国战俘的日本运输船。因为该船作为一日航母的屏障。英国BBC拍摄的《拉科尼亚号的沉没》个人最喜欢《海底喋血战》~ 《潜艇海盗》1915。 《D—1潜艇》1937 拯救一条沉没的潜艇的故事。

二战时大西洋上的潜艇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派出大量潜艇,在大西洋上伏击向英国运输物资的商船。为保护这条生死攸关的海上补给线,英美海军联手组建护航编队。双方围绕破交与反破交展开激战。最终,德军战败。这场胜利的意义在于,不仅使得英国的抵抗得以继续,还为盟军之后封锁德国及登陆非洲和欧洲扫清了海上障碍。 德国潜艇开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全面战争爆发。英国随后对德宣战。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向希特勒提出建议:采取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一切往来的英国船只。 不过,希特勒否决了他的这一提议。倒不是说希特勒有多仁慈,或者是因为3年前德国在《伦敦潜艇协议》上签过字,而是因为希特勒认为国内那几艘区区几百吨的潜艇在他的战略中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二战初期,德国海军的潜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只能用寒碜来形容,当时能打仗的潜艇总共只有46艘,其中,22艘500吨的可用于大西洋作战,剩余的24艘250吨左右的都只能在近海逡巡。除了数量不足,德国潜艇当时还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需要远距离航行。从德国的汉堡、威廉港和科尔基地出发,穿过北海,到达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要近千公里。即使以500吨吨位的潜艇来参与,也无法保证在大西洋长期执行巡航任务。 尽管实力有限且不被重视,邓尼茨和手下还是发动袭击了。他们依靠各艇单干,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里平均每天击沉盟军1.3艘舰船。不过,真正引起希特勒注意的,还是他们远距离袭击曾经是德国海军噩梦的英国军港斯卡帕湾。1939年10月中旬,德军“u-47”号潜艇在艇长普莱恩少校的带领下,潜入英国军港斯卡帕湾,击沉皇家海军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德国母港。一战时,德国潜艇曾经两次出击斯卡帕军港均以失败告终。德国战败后,德国海军的军舰全部被囚在港内,后又一道自沉。所以,击沉“皇家橡树”号这一事件对德国海军来说意义非凡。 这次袭击让希特勒初步认识到了潜艇的重要作用。他随后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德国国内的潜艇造船厂由3个发展到16个,制造速度由每月4艘增加到20-25艘。同时,他同意了邓尼茨的“无限制潜艇战”建议,让邓尼茨放手去干。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就是通过潜艇在海上打击和消灭盟国商船队,打垮盟国经济进而使对方屈服。这也一直是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最向往的海战方式。希特勒的大力支持,让邓尼茨距离理想又近了一步。而且他认为,随着陆上战事的进展,制约潜艇作战的距离问题很快就不再是问题。1940年上半年,德国陆军先后占领荷兰、比利时、挪威和法国。利用法国的比斯开港、挪威的卑尔根港和特隆赫姆港,德军潜艇的航程从原来的1500海里缩短到500海里,每艘潜艇都可以轻松进入大西洋并实现长时间航行,作战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航行在大西洋上的潜艇还可得到从法国和挪威地面基地起飞的飞机的帮助,从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袭击。 比斯开湾被占后,英国的船队不得不改走爱尔兰北部海域。狡猾的邓尼茨把他的潜艇部署在不列颠群岛周围,组成三个基本阵型:排成一条直线在大片海域中来回逡巡;或者留在一个固定位置,潜艇间保持25英里左右;或根据潜艇数量组成一个大正方形的阵型,每艘潜艇负责一段海域,而他自己则悠闲地坐在挪威克瓦尔纳基地抽着雪茄,等待破交成功。 英国人很快就落入了陷阱。 大不列颠陷入困境 英国是个岛国,从肉类、粮食等生活物资,到铁矿石、石油等战略资源,都要依赖货船从遥远的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以及中东等地运来,几乎每天都有2500艘船只在海上航行。 但令人奇怪的是,战争初期,大英帝国的海军好像并没有进入状态,至少他们忽略了德国人的潜艇。“u-47”号潜艇向“皇家橡树”号发射的第一波攻击鱼雷实际上偏离了目标。当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

二战英国未被德国占领,为什么是奇迹很多人以为,英国在二战爆发后,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本土——英伦三岛,其理论的本身在于英国本土的工业能力以及英国的强大的海军可以防止德国人的侵入,但实际上,不能单纯从力量和数据进行对比,这样只能导致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想法,应该从战争进程中和战争形势中,所出现的时机或危机中如何加以善用和改良。而二战德国恰恰在最有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没有加以善用,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战争进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7916985574.html,/post_8459709_1.html/ ] 首先谈下当时的战争态势。事实上,德国对波兰的闪击在1939年的9月1号开始,英国在9月3号对德宣战,法国随后也对德宣战。在整个西线上一直平静到来年的1940 年的5月10号,这一段时间被人们称作“奇怪的战争”或“静态战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德国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完成了军事目的,曾经向英法递交了和平的请求,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有可能在1940年终结,德国人没有完全充分的把握对抗英法的联合实力,而英法也完全估计不到德国战争能力和技术优势(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德军的战术素养)已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说穿了,还是典型英国作为大国的面子外交所造成的灾难,所以英国对战争的积极性是比

较高的,换个比方,就是你把我小弟打了,把家给人家占了,你总要找个说法和做法给我,我满意才行啊。而法国国内正好出现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危机之下,对于德国的战争显然没有充分的战备,更谈不上积极性了。对于李德〃哈特先生的分析,我觉得恰如其分,他认为,处理波兰危机最有利的对抗者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无论从地缘和军事能力上只有当时的苏联才能干预德国对于波兰的入侵,而当时的实际却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首先达成了默契,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在这一点上,英国是失败的。但是首先要清楚一点,希特勒不是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完成对西欧的闪击,那时的希特勒显然胃口还没有那么的大,一个战争狂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战争狂人,那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一步一步蜕变而来的。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是要引发一连串后果的事情。战争其实一直为政治所服务,只有政治和外交的企图破产之后,才会真正爆发战争,每一个国家领导人发动战争的动机都是在权衡之后做出的抉择,希特勒无外如此。 很显然,对于西欧的战事双方都没有大打狠打的局面出现,真正造成希特勒进一步大举进攻的原因来至于挪威,对于挪威的争夺,注意:这里是争夺!英国人控制了挪威,那么德国很大的一片国土将处于非常严厉的打击范围之内,甚至失去出海口,而德国人控制了挪威,将会对英国形成增加了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的包围与防御。很显然,希特勒只

简析二战德国海军战略

简析二战德国海军战略 研究其海军发展战略,必须确定其对手。德国海军在战前是否意识到其主要敌人包括了英国?这个无疑是肯定的,尽管德国对与英国的决战是犹豫的,并对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感到忧郁。但是德英之间的战争显然是很难避免的,因为英国绝对不会坐视德国击败法国,而德国欲称霸欧陆则必须打败法国。 法国可以从地面进行攻击[也有可观的海上力量],而对于老牌的海军强国-英国,无论当时德国海军抱有何种观点,至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其对英国作战任务的艰巨性。德国海军的建设显然必须针对英国。 但是德国海军至少在很早的时候是不能了解到必然会对英国开战。当然这并不成其为理由。因为英国封锁着德国进入大西洋的通道。是对德国海军的命运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国家。 德国海军虽然能或多或少的考虑到对英国作战的任务。其海军建设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但是分配给海军的资源并不是很多。这由于德国在一战后受到很大的限制,陆军需要扩大,空军则是从空白上重建,这样就使德国海军只能保持一个较小的规模以节省更多的资源来满足陆空军的需要。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德国海军采用何种战略最为有效? 涉及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建设,准备,战术等多个方面。 我认为基本只有二种建设方案: 1,以潜艇舰队为主 2,以水面舰队为主 因为显然德国无法同时全面发展,那样需要一个漫长的建设周期,是并不符合德国既定规划的。 确定两种方案的建设,必须分析其用途和应用。 我们首先分析第一种以潜艇舰队为主的战略。 很多人认为潜艇战是德国海军唯一的出路,我们看到战前每年历次交付的潜艇的数量: 1935年:14艘 1936年:21艘 1937年:1艘 1938年:9艘 1939年:18艘 1940年:50艘 1941年:199艘 1942年:237艘 1943年:284艘 1944年:229艘

13。2区域分析法---以德国和英国为例

13。2区域分析法---以德国和英国为例 (课前对照地图册预习资料) *知道哪些知识要记到图上,哪些要理解,哪些只了解* 德国 (1)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陆上与法国、波兰、瑞士等9个国家接壤。在交通方面,连通欧洲东西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和北海,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 北部波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较贫瘠,夏季温和,冬季阴冷,日照时间少,适合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 中部谷地宽广的中德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着森林和草地。 (3)发达的工业-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居欧洲之首,贸易额居世界前列,有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之称。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区,有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埃森、杜伊斯堡等城市是鲁尔区的工业中心。

德国的电子电气工业是德国快速兴起的工业部门,其规模仅次于日本。电子工业主要生产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各种微电子装置;电气工业主要生产发动机、发电机、变压器、家用电器等。慕尼黑、斯图加特和首都柏林是重要的电子电气工业中心。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之称。 (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①从自然条件看:本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燃料;平坦而适合建筑的用地;便利丰富的水资源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从交通条件看:本区有便捷的水陆交通.特别是发达的莱茵河水运,便于本区所需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物资的输人和工业品的输出。 ③从劳力和技术因素看:本区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高,是发展现代工业极为有利的条件。 ④从社会协作条件看:本区工业部门齐全,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好,工业聚集效益显著。 ⑤从农业基础条件看:本区是德国重要的小麦、甜菜产区和畜牧业区,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⑥从消费市场看:德国以及欧洲发达的工业、密集的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5)鲁尔区工业的兴衰 有利: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区位优势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 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 铁是基础 衰落原因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 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使用量减少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 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二战德国U艇三视图及介绍

1943年6月底,XXI型潜艇完成初步设计。7月8日,XXI设计方案得到希特勒批准。8月13日,XXI成为德国重点生产型号。 XXI型潜艇打算首先替换IX型大型远洋潜艇。可是从1943年5月开始,盟军的反潜力量日益强大,盟军船队与德国潜艇的损失比降低到4:1,VII型中型潜艇也难以为继,但体形庞大的XXI型并不适合北海、黑海和地中海等浅水海区,因此德国同时开始研制XXIII小型潜艇。该级艇排水量234吨,流线型艇身,艇艏两具鱼雷发射管,但战斗中没有重新装填能力,水下最大速度12节,采用了改进型水下听音装置和通气管。1943年7~12月,两型准备全面投产,但按照原有的从开工到下水都在一个船台进行的方式,建造一艘XXI型至少需要18个月。这样,原型艇至少要到1944年11月才能完成,首艇要1946年才能服役,这是无法忍受的。 于是,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专家奥托·默克尔参照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提出了分段建造方式,即:不造原型艇,潜艇分段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内并行制造,最后运到造船厂总装。一艘XXI型潜艇的总建造171天,由于消除了生产瓶劲,最后只占用船台80天左右,船台利用效率几乎提高了7倍。同时,从1943年9月30日起,还停止了一些过时型号的生产,包括所有VIIC/42型和部分VIIC/41、IXC/40、IXD/42、XVIIB和XVIIG型。 1943年9月20日XXIII型正式投产,原计划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的被占领区进行建造,由于德军节节败退,最终只有汉堡的德意志造船厂生产(编号从U-2321开始)。1944年7月基尔的日尔曼造船厂也开始生产(编号从U-4701开始)。XXI型则是1943年11月6日正式投产的,其中汉堡的布罗姆和弗斯造船厂计划内建造130艘(编号从U-2501开始),不来梅的德西马克造船厂70艘(编号U-3501开始)。1944年4月17日,XXIII 型首艇U-2321号下水,6月12日服役,船台生产只用了38天。最后一艘U-4712号于1945年4月19日下水,战争结束时共有63艘已经完成工。1944年5月12日,XXI型艘艇U-2501号下水,6月27日服役。 XXI型潜艇设计排水量1620吨,采用了流线型艇身,长76.7米,舷宽6.6米,艇艏六具鱼雷发射管,备有23条鱼雷。本来打算装四门30毫米高炮,但后来代之以两门20毫米炮。136********https://www.doczj.com/doc/7916985574.html, XXI型动力装置较强,装有两台"曼"柴油机,单台1000马力(740千瓦),通过两台1250轴马力(919千瓦)的电动机或两台57轴马力(42千瓦)的巡航电动机两副螺旋浆。其航行性能明显提高,水面航速15.5节,水下最大航速18节。18节航速时续航时间1.5小时,12~14节时为10小时,5节静音速度(用巡航电动机)时续航时间可达60小时。 该级艇还进行一系列技术改进,包括通气管、水压控制的定深装置、半自动鱼雷装填系统、改进型水下听音装置、声纳、雷达警告接收机、雷达以及取消了甲板炮和外部鱼雷储存箱。 在海试中XXI型首艇基本达到了设计指标,17节的水下速度比设计的稍慢,这个航速时的续航时间也降为60~80分钟,不过总体子生能仍较为突出,对攻击护船队和逃辟攻击来说,要比普通潜艇好多了。 如果以5节的静音航速在水下巡航,XXI型每天可以航行365海里,只需用3斤小时浮到通气管深度充中一次。这意味着它可以离开法国基地后一直在水下潜航到远远超出比斯开湾的海域,并用5天时间通过挪威和冰岛之间的危险水域。因此它在水面受到敌机威胁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整个战争中损失的德国潜艇有56%是被敌机去沉的。 XXI型是第一种真正用于实战的水下速度比水面速度高的潜艇。它还装备了雷达告警接

德国励志故事-二战德国士兵感人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德国励志故事:二战德国士兵感人故事 相信大家看国内的励志故事看的不少了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德国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德国励志故事1 2000年,拜仁将还不满11岁的穆勒从帕尔俱乐部带到青训营,对这名少年而言,这是他梦想成真的一天,在几年后的一次采访时,穆勒说道:“我早就是一名拜仁球迷,我一直都渴望为这支俱乐部效力。”由于穆勒的家乡距离慕尼黑很近,他也把这座城市当作了自己的故乡,在上个月的一次与球迷在线聊天的活动中,穆勒就坦言道:“我在慕尼黑已经待了16年,我对拜仁的感情不是那些只待了1、2年的球员可以相比的。”

然而拜仁青训营并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般轻松,这里走出过拉姆、小猪等佼佼者,但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失败者。就以穆勒同时期为例,和他一道在2000年来到拜仁的球员,到了5年之后,留队的只剩下包括穆勒在内的4名球员,可见青训竞争之残酷,但穆勒无疑是他们当中的幸运儿,当31岁的萨巴还在拜仁二队踢球时,19岁的他便已经被提拔上了拜仁一队,并深得主帅范加尔重用。他可以说是拜仁青训营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精英。 在拜仁青训营的8年时光,对穆勒而言是紧张而充实的,除了每日的训练之外,穆勒还完成了中学的学业,每周他都要坐火车往返于学校和训练场之间,穆勒回忆道:“我们的教练要求我们不光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睿智的头脑。他甚至强调学业要放在训练前面。”在穆勒的成长过程中,这段学习时光自然也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和一生受用不 尽的财富。 在青训营期间,穆勒还得到了许多和大牌球星切磋的机

会,他透露自己曾和巴拉克、马凯这些球星在训练场上对抗过,并且不落下风,这样的出色表现也让穆勒深得拜仁教练组器重,早在20XX年夏天的一次专访中,拜仁历史上的传奇球星盖德穆勒就点名称赞了和他同姓的这名小将的出色 表现,看好他成为拜仁青训营脱颖而出的球星,最终穆勒也没有辜负前辈的希望,在一年之后便让盖德穆勒的期望变为了现实。 在拜仁青训营崭露头角的穆勒也很快吸引了众多德国 劲旅的关注,慕尼黑1860和斯图加特都曾派出球探考察穆勒,而20XX/09赛季的黑马球队霍芬海姆更是付诸行动,在20XX年年底,刚刚夺得德甲半程冠军的霍芬海姆私下接触穆勒,打算用一份丰厚的合同将其签下,并且许诺给他比在拜仁多得多的出场机会。由于当时穆勒的合同将在20XX年夏天到期,因此他只要接受这份合同,就能以自由身走人,等待他的将是德甲的诱惑和丰厚的收入。 但出人意料的是,穆勒干脆的拒绝了霍芬海姆的提议,他表示自己更愿意在拜仁证明自己,事后穆勒对《图片报》说道:“霍芬海姆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在拜仁已经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教授等级划分

美国教授的学术等级排名- 英文版) 特别说明:一般情况下,Assistant Professor 等级以上的都是被授予终身职位的,但其他职位不是。而且不是助理教授级别以上的职位并不能保证能拿到全职40小时一周的工作。这个帖子是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 Professor Emeritus (男) or Professor Emerita (女) 名誉退休教授(职称说明:一位对大学或在其学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会在退休时被授予“名誉退休教授”的称号。有的学校缺老师的时候是会返聘退休的教授的,视情况而定。) University Professor or Institute Professor or Regents Professor (a special title not used by all universities) 学院或协会教授(职称说明:这个一般不常见,有些大学会给对它们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授予这种称号,但不一定非要等到教授退休。)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usually a "Named Chair"; not used by all universities) 特聘或杰出教授(职称说明:这个也不常见,只有对大学或在其学术领域做出很多贡献的教授才会获得这种称号,有时一年评一次。但特聘教授做出的贡献比名誉退休教授的要少。) Professor ("Full Professor", a tenured rank; this title is used by all institutions) 正教授(职称说明:一位教授要在其学术领域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很多文章,并经过学校一系列的考核才能成为正教授。) Professor of Practice (als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ractice,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ractice; non-tenure positions for professionals without traditional academic credentials and/or career paths, but instead recruited for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没听说过) Associate Professor (generally a tenured rank; some institutions award tenure only to Full Professors但这种学术机构不常见.)副教授(职称说明:和正教授差不多,可能经验还不到,权威文章发的没有正教授多,才是副教授。但是坚持下去是能拿到正教授资格的。) Assistant Professor (usually tenure-track; always the lowest rank of tenure-track faculty) 助理教授(职称说明:一位教授要发表过几篇有說服力的学术文章,还有学生对其

各国AIP潜艇比较

各国AIP潜艇比较 (瑞哥特兰;德209、212;俄阿穆尔;法阿戈斯塔;法西鮋鱼;日苍龙) C-273号柴电潜艇试验中 使用燃料电池的AIP系统的212型潜艇 早在19世纪上叶,电化学发动机作用原理已经被发现,但直到20世纪下叶,电化学发动机才在航天器上得到实践应用,随后引起了潜艇设计者的注意。 一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建造核潜艇,特别是德国和瑞典,只向国际市场推出范围较窄的柴电潜艇,因此,他们提供的产品,即使不能在所有参数上达到核潜艇的水平,

也必须在一系列性能上相当接近,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造船专家对单纯发展核潜艇制造业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现代化核潜艇造价惊人(平均单价13-23亿美元),战斗使用和维修保养费用较高,销毁难度较大,潜艇设计师们被迫考虑研制其替代型产品。 众所周知,潜艇战斗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隐蔽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潜艇必须能长时间地在水下停留,噪声水平要低。当然,在水下续航性能上,没有哪种潜艇能与核潜艇相抗衡,而且,近年来,核潜艇在降低声纳场水平方面,成绩也比较突出。但是,现代化柴电潜艇同样也需要大幅降低噪声水平。因此,提高非核动力潜艇战斗效率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关键是要提高水下续航时间,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造、使用和掌握厌氧能源装置,只有它才能够保障常规潜艇较长时间的水下航行。苏联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到50年代中期前,苏联是厌氧能源装置方面无可争议的先锋,共进行了几种类型单发封闭循环柴油发动机的试验,批量生产了装配这种能源装置的A615型潜艇。当然,由于发动机性能不够完善,潜水员培训水平不高,潜艇经常处于失火和爆炸的危险之中。不过,类似能源装置发展方向本身则是非常有前景的,可惜,随着核潜艇时代的到来,其研制热潮暂时冷却下来。 C-273号柴电潜艇试验开先河 70年代,潜艇建造业对厌氧装置的兴趣开始复苏,苏联再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天青石”中央设计局在613Э“角鲨”级潜艇方案基础上,研制出了C-273号柴电潜艇,使用电化学发动机,在轻型船体内配备了4个大型液体氢和氧燃料容器。C-273号潜艇的试验于1989年结束,结果证明电化学发动机能实质性地提高潜艇水下续航力,而这是最重要的。在蓄电池不充电的情况下,C-273号潜艇可以2.5节的速度在水下连续航行4个星期,远远高于普通柴电潜艇的3-7天。 勇开先河的“哥特兰” 世界首次加装AIP系统的“哥特兰”级常规潜艇的关键技术部分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图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破袭德国潜艇基地(1942.3.26——3.28) (战例提要)1942年3月26日,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在德军掌握 制空权、制海权,即将进攻英国本土的情况下,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 准备,跨越英吉利海峡,秘密潜入法国西海岸圣纳泽尔,炸毁了被德 军占领的“诺曼底船坞”的水门,重创了德国的潜艇基地,沉重打击了 德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全体军民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信心。 但在破袭德国潜艇基地的过程中,由于计划欠周密,再加上德军防守 严密,英国特种部队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牺牲34名军官和178名士兵。 一、战前态势 1940年6月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英、法联军在德军的空地 突击下,被迫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到英国本土。英国遭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惨重的损失,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为了尽快挽回欧洲战场的败局,鼓舞全国军民抵抗纳粹德国的信心,英国决定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击。然而,英军已经大伤元气,在中东和非洲战场上也相继遭到德军重创。在这种情况下,英军不可能越过英吉利海峡大举反攻被德军占领的法国西海岸,更无力远程奔袭德军重兵把守的丹麦至挪威北部一带的海岸线。根据当时英军的状况,时任英国参谋总长副官的达托莱·克拉克陆军中校提议,利用小规模部队连续偷袭挪威西海岸的 纳尔维克至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一线的德军阵地,不断消耗德军的攻击力量,逐步扭转被动的局势。克拉克的提议得到英国战时内阁的支持,战时内阁将这一提议上报英国首相丘吉尔,并很快得到了丘吉尔的批准。丘吉尔认为,

这种破坏性的袭扰如果计划周密,实施得当,就能牵制德军大量的部队,削弱德军在其他战场上的战斗力。同时,成功的偷袭行动,还能极大地鼓舞英国军民抗击德军的信心,有利于整个反击战场的形势。 根据丘吉尔的指示,陆军参谋部立即命令克拉克尽快组建袭击部队。鉴 于德军即将进攻英国本土,在组建袭击部队时丘吉尔还特别要求:不能整建制地抽调防卫本土的部队;尽可能少地带走武器装备;队员可编1万人左右,从现有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携带武器为汤姆逊轻机枪和手榴弹,必要时可以使用摩托车和装甲车;当德军对英国本土发动进攻时,必须在海岸线担负对付德军进攻的任务。根据丘吉尔的要求和陆军参谋部的命令,克拉克迅速展开了袭击部队的组建工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挑选了几百名有作战经验的优秀官兵,组成了一支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并取名为“哥曼德”。“哥曼德”特种部队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对德军 实施了一系列出其不意的打击。1942年3月28日,“哥曼德”特种部队秘密 潜入法国西海岸的圣纳泽尔,炸毁了被德军占领的“诺曼底船坞”的水门, 重创了德国潜艇基地,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法国西海岸的圣纳泽尔离英国最近的港口法耳默思约有400公里,位于 卢瓦尔河河口上溯10公里处,这里建有法国惟一的可容纳大型战舰的“诺曼底船坞”。德军占领法国后,这里不仅是德国海军军舰维修和整训的基地,也成为德国海军潜艇袭击盟军海上运输线的前哨阵地,对盟军的舰船威胁极大。德军在这里设有重兵,防守严密。为了完成破袭任务,英国陆军参谋部挑选了精明强悍、屡立战功的西摩尔中校担任指挥官。西摩尔接受任务后,立即从“哥曼德”特种部队挑选了200名队员,再加上陆军参谋部推荐的80名有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比较!资料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比较! 首先说一下美国的发展历程: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美国发展历程 独立战争——→诞生 南北战争——→统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经济强国 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 二战后经济发展——→繁荣→危机→持续稳定 冷战——→超级大国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政体的比较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2)特征: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国王和首相实行集体领导;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国王是名义上的国 家元首,“统而不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责任内阁制。 2.责任内阁制: 组阁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 特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脑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首相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首相权力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决策的决策权等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国王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2)作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把政治斗争限定在相对有序的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美国的联邦制1.1787宪法 制定美国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有识之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共和制国家;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 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中央集权的原则和民主原则 评价①进步性: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相结合,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力的发挥。 ②局限性:没有反应人民权益的《权利法案》,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压迫和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1787年宪法的内容 (1)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 ①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竞技、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 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合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②各州可在不违宪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影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 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人民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充 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