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宗教与科技的发展关系

浅析宗教与科技的发展关系

浅析宗教与科技的发展关系
浅析宗教与科技的发展关系

科技将把人类带向何处

关键字:科技发展人类未来信仰终极信仰

本文通过对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个世纪的科技发展,几乎可以勾勒出整个的类人发展历程。“科技”不论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国防,科技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科技改变了的生活,科技改变了世界。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会感觉到在科技发展中积累的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困扰,甚至威胁。当代的科技更是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新阶段,人们甚至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出现。对未来的无知使我们又期待、好奇,又充满恐惧。那么,究竟科技将会带我们去向何处?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科技”本身,还有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讲起。

科技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站在各个的角度会有各种回答。从字面上来看它是科学技术,是科学理论在实际的运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会让生活更舒适,工作更高效,就是电脑、洗衣机、internet。从国家的角度看,它是保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或者屐对外侵略的能力,是核弹、航母、军事卫星。从人类的角度看,它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是钢筋水泥城市,是一望无际高产高质的稻田。它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标志,从人类开始起立行走,拿着木质武器狩猎就已经存在,随人类脑容量的不断增加而进步。甚至还有一种税法,科技是懒人的

发明,他嫌走路太累于是就有了自行车,嫌洗衣服太麻烦就有了洗衣机。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幽默的说法,但它所说的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是所有人共同经历有目共睹的。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展便跨进了一个新阶段。工业时代一百多年后,信息时代又期然而至,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发展速度是高速路,是飞速发展,那信息时代就只有两个字“光速”!举个例子,工业时代要从中国发送一封信到美国,至少也需要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可到了信息时代,就“嘀答”一声,这封信就绕地球跑七圈半。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亦是如此。

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个人在酒足饭饱后,躺温暖的被窝里却不能入睡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科技将把人类带向何处”,这一镜头与近万年前的一幕惊人的相似:在一次集体狩猎后,一个满足了食欲的原始人独自爬上一坐山头,当他身处厚重的夜色包围中,望着天上千百年不曾变化的星空,他突然有好多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在这?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人问起思考、记忆、积累。直到后来,有些人花毕生的精力来思考、研究这些问题,并最终得出了结论: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位“神”创造出来的,他的名字叫“世迦摩尼”叫“阿拉”叫“耶稣”……。“神”是那么的伟大,于是所有人都顶礼膜拜,并按照神的旨意遵守道德规范,认真工作,善良待人。因为“神”会带领人们走向幸福的终点……。历史的车轮在缓缓前进,人类平静的在这蓝色星球上繁衍生息。慢慢的,知识的积累使人们开始渐渐认识到这世界的真实面貌,自然科学的发展壮大更是打破了几千年来宗教

的完全统治。再后来,人类感到了真正的自由,因为在已知的所有范围内,只有人类能这么成功地利用和改变世间万物,他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俯拜在“神”脚下那微的一员了,自己已经是能创造一切的“神”,这种感觉一开始非常美好,是万物之王,是宇宙之主。于是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按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改造这星球,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人类已遍及所有地球表面,人类是这星球最成功的物种!这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活动范围、个体数目,已达到了这星球能承受的极限,而且生活的很好。在另一方面,他成功地抑制了其它物种的发展,成为了这星球上唯一的霸主。从自然界来看,优胜劣退,适者生存是基本的法则,凭借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人类成功地从所有物种中脱颖而出……。

但,物极必反,在越来越真实地接受宇宙给我们力量的同时,人类也发现危机正埋伏在附近,伺机而动。在自然科学方面,随着对微观和宏观世界研究的深入,人类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渺小。在面对茫茫宇宙中一颗颗星体诞生又湮灭,如同那一闪即逝的烟花时,曾经唯我独尊的骄傲霎那间彻底瓦解,他不禁想到自己脚下这承载着人类的所有的蓝色星球:人类时间有限,若始终都走不出这文明的摇篮,那人类也不过就是那无数烟花中的一朵……。在精神文明方面,原有的各种思想上的枷锁被统统打破,人们的精神不在被禁锢,言论自由,思想正享受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空间。可没有约束的自由带来的却是道德的沦丧,以自我为中心成了社会的主旋律,低级趣味、哗众取宠者充斥耳目,并乐此不疲。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领导阶层的变质就是情理

之外意料之中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科技与经验的结合使得人类的创造物一天比一天强大,人工智能、克隆人、基因工程、核武器……,在人尖为自己的智慧所赞叹的同时,也深深地为其过人的强大而担忧。“幸福的人有着一样的幸福而不幸的人有着各自的不幸”,这句话演变一下可以很好地形容以后科技的发展道路:“通向繁荣的路只有一条,而没落的路却有各种走法”。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生物实验室的病毒泄露或者一个小国家的一颗导弹就能将人类现有的成果毁去一半。在发展的路上人类必须小心再小心,科技的快速发展若抛开了道德精神是非常危险的,就如同给一个心智不全的孩子一把尖刀。

科技将把人类带向何处取决于人类本身而不是科技,是人类的精神将人类带向何处,科技只是工具。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技征服地球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技的作用与合理性限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涵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

“科技把人类带到何处”最简单的回答有两个,第一是人类终级繁荣:遍及整个宇宙,甚至所有维度的宇宙,永不消逝。第二即是人类在达到终级繁荣前夭折。或者更简短点,一为永恒,二为灭亡。

“科技怎样才能引领人类走向永恒”?正如前面所说,要有一个完美的精神指引,使人类的力量得到集中,全人类去追求一个目标,而不是各国家各民族间的“窝里斗”。科技发展至今,人类已经从单纯的“动物”中脱离出来,存在的意义也不该只是吃饱喝足繁殖后代。不知道新阶段自身在宇宙中真正价值的人类,时常处于迷茫、困惑之中。他们的生存就象小孩子过家家,两者都有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物,在成人世界中,黄金和钻石、古董被设定为很有价值,其实它们只是一些与铁片、石头同类的物质,后者在小孩子游戏中被设定为价值物。成人和小孩游戏的唯一区别在于量和度的不同,前者的游戏规则繁琐且执行有力。而且成人的游戏是危险的,如果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因人类的纵欲终将使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建设的“价值大厦”终将象小孩搭建的沙城一样土崩瓦解。人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使命,配合运用科学技术去完成,才能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才能使人类获得永恒:那一刻,人类开拓宇宙无尽疆土,发掘宇宙无穷宝藏,播洒文明。

纵看人类科技历程,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最终都为信奉宗教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牛顿、开普勒信仰上帝。这并不矛盾,因为科学研究越深,它就越接近宇宙的真实,研究者就越发现人类自身的渺小,就越感觉在实现人类的永恒中,信仰的不可或缺。信仰的先天倾向在人类心灵中是一股最复杂最强大的力量,并且也是人类本性的所有可能性当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信仰是人性结构中最强大的、压倒一切的力量。

人类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或者说终极信仰,才能结合为一个整体,只要有着这个信仰的人,就是兄弟姐妹,全人类为一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避免被“科技”这把双刃剑所斩杀。而所谓的终极信仰就是,以宇宙真理为基本,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人类物种的永恒为目标,它意味着一种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对永恒和终极的追求过程,奔向终极价值成为人类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与绵延。在这种信仰的指引下,科技才有可能将人类领向永恒。

摘要:

本文主要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

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 ——以山西地区古建筑文化为例 山西,以居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就足有三千年。山西地区文明璀璨,人文荟萃,拥有的古建筑就占到了全国的75%,晋商文化、佛教文明传播甚远。山西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山西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山西的旅游发展并不是完美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以山西古建筑文化为例,谈谈旅游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们常说“在中国,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构成了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标本体系,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唐朝建筑,举国仅存4座,都在山西。宋、辽、金、元时期,山西的建筑艺术最为辉煌,全国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建筑共160座,山西就有120座,占总量75%;现存元代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全国约计440座,山西350座,占到总量80%左右。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7400吨。塔高九层,塔刹直插云霄。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释迦塔内彩塑皆面相圆润,躯干修长,服饰华丽,是金代彩塑中的精品。木塔上历代名人挂匾题联,笔力遒劲,寓意深刻。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套筒空间框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全靠构件互相铆榫咬合。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称为“斗拱博物馆”。 晋祠鱼沼飞梁仅仅为一方正方形水池,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建于北宋,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其结构为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头卷杀,柱顶架斗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沿岸,四周有勾栏围护凭依,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每逢红日高照,位于洪洞县城东北霍山南麓的洪洞广胜寺飞虹塔金碧辉煌,仿佛美丽的彩虹,故名“飞虹塔”,也是佛界公认最美丽的“浮图”。始建于汉代,现存为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浅谈哲学和智慧

我对哲学与智慧的理解 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先哲非凡的智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每个人都可以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的意义?”。哲学不应该只成为一小部分的人所研究的科目。它应该属于每个人。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工作。哲学是关乎生命、存在、宇宙的。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就算是我们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哲学家,他当然会告诉你一个答案。但是,其他哲学家的答案未必是这个。我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同。 在听张志伟老师讲这么课之前,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一个最完美无缺的、无与伦比的哲学体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等等好多的命题,我都觉得是对的。听完张老师的课,我意识到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哲学体系都代表了问看待世界、人生、宇宙的一种方式,因此它虽不完美但又是值得学习的。这些理论各有千秋,给人们无限启示。马克思哲学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的。 以前我认为哲学是很神奇的学问,学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太肤浅了,学习哲学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哲学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

方向,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道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人在贡献与索取中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选择;哲学思维可以修养人的品性,它犹如一味良药,可以使骄狂的人变的冷静,沉着。可以使怯弱的人变得勇敢无畏。哲学思维可以使一个人不再感到迷茫,不再沉陷于自卑,而是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找到丧失的自信和勇气。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对待问题要看其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全面的而非片面的,联系的而不孤立的。运动的而不静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该怎么解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哲学教给我们学会生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这些关乎人类的终极命题。哲学不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价值多元化的世界。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道德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传统,所受的教育也不完全相同。因而,道德标准是不能用一个的。但是,有些基础的关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浅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8-12-08T14:04:59.093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白烨琳 [导读] 关于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有比较流行的三种观点。第一种关系是,宗教和科学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一个为信仰舍弃理性,而另一个则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一个在永恒的假定真理中寻找安慰,另一个则对科学认识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感到欣喜。 【摘要】关于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有比较流行的三种观点。第一种关系是,宗教和科学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一个为信仰舍弃理性,而另一个则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一个在永恒的假定真理中寻找安慰,另一个则对科学认识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感到欣喜。第二种观点是,宗教与科学并非是争斗的,而是本质互补的—各自满足一系列人的不同需要。这种观点认为只要牧师不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家不狂妄的设想科学知识能满足人类最深层的需要,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就会变得甜蜜而轻松。第三种观点是,宗教和科学既不冲突也不分离,关系极其密切,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绝不是有害的,而是对双方都有利。 【关键词】宗教科学关系 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具有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主要是指宗教观念,它属于精神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一种解释。但这种反映和解释,采取了幻想的、颠倒的、歪曲的形式。恩格斯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是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科学是人们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把握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毫无疑问,宗教与科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对矛盾事物,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一、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与对立 1.形成的基础不同 宗教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条件下,体现了人类以幻想的方式把握世界的需要。而科学虽然在古代社会已有萌发,但其真正的形成是在生产力相当发展的近代,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世界的认识飞跃。 2.认识内容和思想方式上的差异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有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归宿。进而统摄人们的一切行为和价值取向。而科学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是在实证基础上建立的对世界的认识。 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宗教思维与科学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 3.活动方式上 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具体来说,这种活动上的冲突又表现在两个层次,即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就个人层次来说,表现为个人进行科学活动就可能受这种冲突的困扰,尤其是一个科学家就可能受这种冲突的困扰。就社会层次来说,表现为科学活动的组织和宗教活动的组织的矛盾,如科学教育与宗教教育等。 二、宗教与科学的联系 1.宗教对科学的正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活动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素质,开拓了一些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早期原始巫术促进了人类语言符号的发达和完善,也促进了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推进了人类从自然对象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过程。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培养了忠于信仰的热情,培养了合情合理地解释世界的愿望,同时宗教也发展了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在一些宗教理论体系中往往包含着对事物冷静而富于哲理的思辩,范畴严谨,规律缜密,对认识对象与过程的分析详细而周密。恩格斯曾指出:“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多,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可见宗教对事物进行的思考和说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思维的能力,而这也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些科学史家认为,中世纪时,人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炼金术、占星术的宗教活动,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和形成。这一论断是有科学事实作为依据的。如巴比伦神庙中有许多关于占星术的书,掌管占星的神职人员能推算出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能预测日食、月食。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宗教僧侣都曾对天文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古代的炼丹术、炼金术对化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晋代葛洪所写的炼丹术著作中提到的原料有20多种,对这些原料的属性、作用、化学反应式作了详尽的说明,被誉为实验化学的先驱。中国著名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配方即载于唐代道家经之中。欧洲炼金术士曾发现了卤砂,制作了苛性碱,使用了蒸馏法。伊斯兰阿拉伯著名的化学家贾比尔被欧洲人称为炼金术之父。他是硫酸和硝酸的发现者,还对燃烧和还原过程作了科学解释,进了金属的纯化、熔化、晶化方法。宗教中的长生术、气功,对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修炼气功必须熟悉人体内部的构造、穴位的分布、经络走向,这对人体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宗教对科学的负面影响 从人类科学发展总的历史进程来看,宗教绝大多数时间对科学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是与科学相根本对立的。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社会文化现象,所有的宗教都引导人们脱离现实,屈服于自然、听从现存制度、生活模式的安排。宗教有意识地扩大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消极、畏缩情绪,并以天命的形式将不合理的存在肯定下来,反复说教,让人们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等待神灵、等待奇迹的出现,让人们自我欺骗,在幻想的满足中麻痹心灵、消磨斗志。“幻想使得一件东西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与本来面目不同的样子;幻想使得人在一种让理智昏迷和眼睛眩惑的光辉中去看自然界。”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破除宗教迷雾的过程中前进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但宗教对科学长期实行打击扼杀政策,直到科学昌明的现代,宗教才为拉拢、曲解科学为自己服务。从前欧洲城市里开始安装路灯设备时,教会黑暗势力十分仇视,提出抗议说,上帝已安排好了一切,白天应当光明,夜间应当黑暗,不能人为改变上帝意志。哥白尼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时,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立刻宣布哥白尼是疯子。公元16世纪,俄罗斯民间有个发明家提出建造供人飞行的机器翅膀时,被教会当作恶魔砍下了脑袋。中世纪欧洲教会烧死的异端分子多达500万左右,其中有不少是科学家,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布鲁诺就因为捍卫真理而被宗教法庭夺去了生命。宗教对科学的负效应是明显的,从总体上看来,宗教至少在以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吴欣 近年来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本文专指景区内的)之间常生间隙,关系不和,甚至偶有不愉快的事件发生。这既不利于旅游景区的经营开发,也会伤害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宗教工作的进行。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势必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在管理旅游上是行家里手,但对宗教知识、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和宗教问题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上当前有些地方的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难免产生“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致使在作决策时不注意听取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建议,不注意维护宗教方面的合法权益。而宗教方面往往也过多地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愿主动与旅游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不愿接受旅游部门在某些方面的指导。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机构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够,当然会导致二者关系不睦。 二、管理方面存在“越位”。把宗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无可非议,但宗教活动场所应在政府宗教王作部门领导下由宗教界人士自主管理,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不能干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这是党的宗教政策规定的。但一些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往往不顾政策、法规,把宗教活动场所视作普通景点进行“越位”管理。比如有些地方,未经政府宗教部门登记开放,就摆设了神像、供台、公德箱,由旅游部门组织管理小组进行日常管理,严重违反了现行政策、法规。这些“越位”行为,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强烈不满,自然也就造成了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之间的矛盾。 三、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多由政府及社会进行投资,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收取适当门票是名正言顺的。但对宗教活动场所而言,其建设主要靠信教群众自筹资金,而且还要进行自养。因此,宗教场所收取门票及香油钱用于场所修缮,自养,既受政策、法律保护,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增加收入,擅自提高门票价格,却没有给予宗教场所适当比例的分成;或者为了方便游客而实行套票制度,取消景区内各景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的门票,这些做法使宗教场所感到难以接受。同时,有些景区大额的门票加重了信教群众的负担,影响了宗教场所的香客流量,减少了场所的经济收入,从而造成场所自养困难,这必然也会引起宗教场所及信教群众对景区管理机构的不满。 针对以上情况,要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既要重视发展旅游,也要做好宗教工作。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日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现在许多地方部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及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宗教工作作为党的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宗教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极易引发事端,从而危害社会稳定,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所以说,做好宗教工作与搞好旅游事业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这是正确处

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浅析古印度法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对神的信仰,是历史上早已经产生的十分普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古印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古印度人对宗教的崇拜可以说的上是达到全民痴迷的状态。因此,产生于古印度社会的古印度法也不可避免与宗教发生关系。事实上,古印度法就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与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统治者往往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实现对国民的稳定统治和国家各方面的管理。并且,宗教对古印度社会法律制度的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印度法婆罗门教法《摩奴法典》佛教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发展及演变 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它的历史跨度一般认为是自后期吠陀时期到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15世纪左右,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原始的土著居民便沦为了雅利安人的奴隶,这一时期印度有了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吠陀”被古印度人视为神灵所授,虔诚而又自觉地加以信奉。这样一来,“吠陀”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 (一)古印度法的产生 法律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而产生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印度法的产生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最终原始的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从而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婆罗门教法的渊源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最早的传世文献-吠陀;其二、解释和补充吠陀的经典-法经;其三、根据吠陀经典和原有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摩奴法典》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极大影响和权威。 (二)古印度法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频繁,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姓纷纷对婆罗门的至高地位发起挑战。在战争中发展强大的刹帝利和经济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吠舍强烈要求改变原有地位,佛教由此应运而生。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国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国家。其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统治时期把佛教变成了国教,佛教经典由此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佛教经典总称“三藏”:经藏、论藏和律藏。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阿育王在位时期还在帝国境内开岩凿壁,树立石碑,在上面刻下诏令弘扬佛法,这些刻在岩石、石碑上的诏令被后世称为“岩石法”、“石柱法”,其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更促进了古代印度法律的发展。公元4世纪至7世纪,印度社会逐渐由奴隶制发展为封建但因其宗教发展的连续性,使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法律的发展也呈现延续性特点。公元6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后的婆罗门教,即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婆罗门教法和佛教法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续,但其性质已发生改变,诸多内容也由奴隶制色彩转变为封建制色彩。 二、古代印度的宗教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张新东 讲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我就想到怀特海,这个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老师和同事。他有一个观点,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如果“科学”一词不是在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说,他的话有道理。所谓狭隘的、严谨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从17世纪以来,在实验基础上的,有系统的理性论证的科学体系。但是人类的科学活动,认识自然,描述自然,发现规律为自己服务的活动是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都共有的现象。宗教也是在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所共有的现象。所以,广义上说,宗教和科学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力量。二者关系紧密、复杂,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人类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宗教和科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科学与宗教既是相互区别和对立。也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详细的阐述我对这两种关系的理解。 一、科学和宗教相互区别和对立 (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 科学是无神论的思想体系,宗教是有神论的思想体系。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宗教则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思维与宗教思维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它们用在各自所适合的领域思考问题的时候,它们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如果超出了它们各自适合的领域,把宗教思维伸向科学领域或把科学思维伸向宗教领域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有神论与主张无神论的最广义科学无疑是矛盾的。和几百年前相比,各种宗教现在都在世俗化,但不论怎样世俗化,并没有放弃其根本的东西,即信奉神或上帝。科学和宗教都是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事物。但是二者创造的基础有着某种根本的不同: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知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本要求,而且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趋向于一致即趋同,即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同样事物进行研究后最终只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得到同样的结论,从而达成共识即公认为正确的信息、结论,成为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超越于个人的各方面差异之上的。 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生活,宗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科学属于唯物主义,宗教属于唯心主义。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而科学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宗教活动更多的是感情投入和超现实的精神企求,而科学活动则强调理性思考和客观的求证。这样,在人的生活中,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出现。众所周知,科学是建立在逻辑理性基础上的对事物作客观认识的知识体系。当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设备的转化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时,它就可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 正文: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即艺术,宗教,哲学都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艺术从事于真实的事物即意识的绝对对象,所以它也属于心灵的绝对领域,因此他在内容上和专门意义的宗教以及和哲学都处在同一基础上。”① 一、艺术与宗教 宗教和艺术携手数千年,早在原始社会,艺术就成为了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品,为宗教服务,而宗教也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利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艺术手段可以强化宗教氛围,使宗教富有感染力。宗教的宣传对象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宗教的教义往往晦涩难懂,这使得宗教的传播受到阻碍。艺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手段。绘画可以将宗教故事直观的展现给人们;建筑使人们间接地感受着宗教的各种教义;雕塑使得神灵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音乐将宗教的神秘氛围宣扬的淋漓尽致。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音乐,这种看似娱乐的艺术,也是很早就参与到了宗教的辅助品中。例如西方教堂均有唱诗班,他们的音乐多用管风琴演奏,声音空灵飘渺。不仅仅与教堂的氛围相符合,更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超脱,而成为宣扬宗教神秘氛围的必备品。 同时宗教对艺术不仅是简单的利用,他也为艺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接的参与到了艺术创作者的作品之中。无论是东风还是西方,早期的绘画大多数都是宗教题材的绘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